《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

2024-06-05

《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通用14篇)

篇1:《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

《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

总体评价:本节课杨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较好。学生探究程度高,学生的参与度高。

优点:

1、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杨老师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操作法,学生通过看、想、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主要采取讨论法,使各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把生活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题》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的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宋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对我的启发:

以后,我将进一步关注他们,不断地去挖掘、探讨、创新。也将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融入教学团队,参与分享与交流,提炼适合个人特点的教学信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师。

篇2:《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

本次远程研修我的观课报告选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由冯其滢老师执教。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冯老师的课堂是个轻松的课堂,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活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激励的评价。如当有一个学生在折八分之一时,老师高兴地说:“哇塞,你折的方法挺特别!”这样夸奖,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活动场所,使学生爱上学数学。

二、设计充分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冯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西瓜、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冯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入分数,然后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1/2。在学生已经对1/2有直观的理解后,再通过反例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在学习1/2以后,又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再一次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感性到模型,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投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回想自己的教学,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篇3:《百分数的认识》观课报告

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改革, 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提出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所谓三疑, 就是质疑, 探疑, 解疑。在教学的环节中贯穿这三个过程, 主要是体现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课堂的主导, 把教师教退居二线。这一点也正好吻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数学组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本学期陈老师执教了《分数的再认识》一课, 总共进行了三次修改和讲授。接下来, 我想谈一谈我的观课感受。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以三年级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基础的。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孩子们对整体“1”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知道整体可以是一个, 多个和多组。比起以前的教学目标, 多组这个概念首次出现, 要让孩子们掌握这一点, 教师真是煞费苦心。

由于学校教学班级有限, 第一次试讲是在四年级一个班上的, 课程一开始就出示了题目, 分数的再认识, 进入了质疑的环节, 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自主学习目标, 于是老师问孩子们,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学习这一课?有什么用?怎么认识?根据孩子们罗列的这些问题, 教师和孩子们开始了下一轮探疑解疑的活动。探疑活动中出现了一个亮点, 在最后那道拓展题目时, 有一个孩子认为题目中两名孩子的捐款五分之三同样多, 她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另外一名孩子就举例给她讲清楚了可能不同的情况, 最后呢, 她真心接受了。我们观课老师看到这里都很感动。第二次在一个五年级班级上的, 效果还是可以的。真心的觉得, 大一个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 明显有很大差别。五年级同学更加成熟,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一些。也因此, 课堂感觉沉闷一点。

对于质疑这个环节, 本课采取了看课题质疑的策略。开课就告诉孩子们课题是什么, 也无形之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起到了指引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课题, 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就需要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设计可以开门见山, 立即转入正规学习。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预习, 结合老师的问题, 可以提出, 为什么要再认识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有什么用?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和梳理, 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应该牢牢抓住, 并以此为契机, 展开下一个教学环节, 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也应该回应。这样, 学生的提问才有意义。

我的困惑也在这个地方, 以前的课堂模式, 不要求学生主动质疑, 或者不强调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的提问, 一步一步的引导, 学习知识, 从而教师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也能完学习目标。课堂的主动权在老师手里。如今, 要求有学生主动质疑, 是不是每堂课都适合由学生质疑来引入?是不是学生的质疑就真的能让他主动去学习, 探疑解疑?探疑解疑环节还好操作, 这个质疑环节往往是个老大难题。

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景, 指引学生提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也就是学习目标。我认为, 这个环节不具有推广性, 比如一年级, 提问能力, 对课程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提问肯定困难, 识字量少, 还在以习惯教养成为主, 要自己主动找出学习目标, 真的是拔高了点。另一个原因, 有的课题也不适合开课就质疑, 比如一年级的一单元, 关于10以内的数的认识, 生活中已经有这方面知识了, 根本没有疑问, 都会写、会认、会数。我们这单元要做的就是让知识更加系统化, 规范化, 学生是不可能提出关于这些的问题的。

因此, 我个人认为, 质疑, 这个环节本身很好, 但是不应该局限于一定是开课就质疑, 它可以出现在课中, 甚至课的末尾。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小问题的质疑, 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学生的回答质疑, 也可以是对教师某一个讲解的质疑。如果真的是开课没有质疑, 直接由情景引入探疑, 那么, 在探疑阶段中, 出现了质疑, 也应该是本堂课的质疑。三个大环节, 不应该是被死板的规定一定要先哪个环节再哪个环节, 而应该是你种有我, 我中有你的。

篇4:“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生活中的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7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4、65页。

【教学重、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2013年广州恒大亚冠进球集锦视频。

2.师:同学们,广州恒大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一次关键的点球机会,主练里皮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课件出示穆里奇、孔卡、郑智三人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广州恒大加冕亚冠进球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知的探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1.师: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与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

3.科学比较,引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组1:应该分别求出三个人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板书: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应该派穆里奇去。因为化成同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很容易比较出穆里奇的进球率最高。

【设计意图: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建模概念

1.初步感知百分数。

2.联系生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拿出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资料,与同桌讨论资料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归纳百分数意义。(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4.小结: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5.揭题。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已有分数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自主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同化。】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 写作: 百分之十八 写作:

百分之六点五 写作:

百分之一百三十 写作:

2.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76%读作: 230%读作:

60.3% 读作: 100% 读作:

3.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课本65页“读一读,认一认”内容。

4.判断对错。

王明: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

李红:一本书,看完了它的80%,没看完的相当于这本书的20%。( )

张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赵丽:一根木料,用去了87%米。( )

5.分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多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五、全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2.用爱迪生的名言:“成功=99%的汗水+1%灵感”与学生共勉。

篇5:分数的意义观课报告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单位“1”的理解又是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教学的难点。

李老师能把这样一堂抽象的概念课上成功实属不易,值得学习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知识的生长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的开始,师出示“1/4”,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在脑中搜索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说出了这个分数的意义,这个分数每部分表示的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从学生的回答中,师提取了相关的信息:一个图形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准确的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顺利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三次动手操作,第一次让学生利用手中的8根小棒和12个正方体找出它们的“1/4”,通过比较明确整体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相同,但每份的数量会不同。第二次操作用12颗星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也顺利引出了概念中的关键词“若干份”。第三次操作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从9块巧克力中拿出“1/3”,再从剩下的6快巧克力中拿出“1/3”,最后从4块巧克力中拿出“1/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1/3”,前两个同学拿的数量却不一样,为什么一个是“1/3”,一个是“1/2”,后两位同学拿的数量却是相同的,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完单位“1”后,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

篇6:异分母分数观课报告

通过本次研修,我有幸观摩了六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例,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下面我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谈谈我的感悟。

本节课蔺老师是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理念引领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教学设计侧重引导学生经历化异为同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一、计算教学中的数感培养。为教之道而在于导!为学之道而在于悟!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让给学生对列出的算式进行了凭直觉去猜想结果,在猜测后不忙着验证,而是引导学生对所猜的答案进行反思,意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体会估算的重要价值。“猜猜看”就是想锻炼孩子的这种直觉,一个直觉能力强的人,他的灵感也来得快,也更容易让自自己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二、让理念在实践中落地开花。新知的探索,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更是“浓墨重彩”,让学生自己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经过多次的比较,渗透“转化”的思想,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了方法的迁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翻转。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考大家,不仅体现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错题开发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说明错因,既规范了学生的书写步骤,又是对新知的回顾和整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好习惯。

三、不足之处:学生的参与度还不是特别广;在追问的艺术上还有待提高;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还需要加以引导。

篇7:《秒的认识》观课报告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中的一部分知识。这节课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对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有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继续学习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张老师这节课紧扣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断“经历”、“体验”、“探索”,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张春霞老师的课进行了观评:

一、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复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观察秒针。2.认识秒针走动。3.认识几秒。

4.同桌合作,拨一拨秒针。

(四)、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1.用自己的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音乐有多长。2.观察秒针跟分针的变化。

3.感受1分钟,说一说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4.1秒的价值。

(五)应用练习。

(六)全课总结。

二、教学方法:

1、在导入环节,教师先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钟表,复习学过的有关钟表的知识。然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探究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三、教学效果:

张老师在课上利用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渗透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有关信息,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1、小组讨论说说10秒能做什么,每个小组确定一件事,感受10秒。

2、感受1分钟,说一说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

3、感受1秒的价值。

短短的1秒,滴答一下就过去了。虽然很短,但在1秒时间里也能干许多事情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ppt)

4、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真的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

五、不足和建议:

篇8:《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背景分析

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传授, 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 学生获取的知识越多, 课堂教学效益就高。而现代智能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人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 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 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 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 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鉴于以上思考,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研究方案简介

1.研究主题: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研究载体:小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3.主要思路:采用归纳法概括出理论模式——课例研究实践验证——获取经验和教训——再次验证和修改理论模式——形成基本 (通用) 模式——实现创新运用, 超越模式。具体说来, 就是以课例为载体, 研究“‘三疑’导学”课堂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流程是:由一个教师对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的班级执教, 学科全组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或观课, 参与课后的集中研究。这样循环往复, 实现研究能力与研究效果的“螺旋式”上升。

4.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阅等途径, 查阅有关资料, 为研究活动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依据。

(2) 课例研究法:包含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等。整个过程中坚持三个关注——关注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学习, 关注已有的教学行为、关注实施新的教学行为后学生的变化;坚持两个反思——反思自己和先进的差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坚持三个追问——如何体现“三疑”、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如何提升学生学力。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方法, 及时总结经验, 调整、完善方案。

(3) 行动研究:本课题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解决红花学校带普遍性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而提出, 并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 与专家合作进行系统研究, 故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

(4) 归纳与演绎:通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分析概括教育现象,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演绎 (课例研究) 、修正, 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需要“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进而“应用”—“变革”—“创新”—“推广”。此外融合观察、调查、测验等多样化研究方法。

(5) 经验总结:在研究中, 及时进行总结, 撰写研修心得、案例、故事、经验总结……。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

5.研究的程序:

(1) 准备阶段 (课前) :以数学组为单位召开会议, 明确分工, 根据研究目的或研究主题, 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观课表的设计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 观察指标要全面揭示观察的内容;做到简洁, 便于记录, 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组:龙天贵、陈洁 (执教) 、熊维洁。旨在“物化”教学设计, 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观察组:张志英、段玉婷、赖文杰。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教师实施“三疑”课堂模式教学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

学生行为观察组:任敏、李敏、储金坡。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学生在“三疑”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信息。 (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课堂文化观察组:黄继蓉、姚岚、何琳钰。旨在关注学生思考状况、课堂民主氛围、关爱学生等以及总体把握问题如何驱动课堂。

(2) 实施阶段 (课中、课后) :

(1) 陈洁老师上课:《分数的再认识》。本节课是执教老师基本凭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所设计的常态课。其他组的老师根据观课点, 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课表, 近距离观察课堂情况, 收集相关信息, 作好详细记录。包括: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课堂现象、听到的师生交流和发言, 为研究做准备。授课结束, 教学设计组陈洁老师进行反思, 所有小组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对课堂现象进行诊断, 写出观课报告, 与教学设计组一道, 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意见。在这一环节中, 执教老师要不断寻找个人经验与教育思想、先进教学经验、团队智慧的差距。教学设计组根据建议和意见修改教学设计, 准备进行第二轮上课。观课者根据情况修订观课表。

(2) 执教老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及教学实际, 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进行第二次上课;观课老师带着新修订的观课表再次观课, 并如实详尽记录相关情况。观课老师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 进行归纳汇总, 并作出诊断与分析进行第二次研讨。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完善, 力求教学理念内化与教学效果的统一。观课组再次修改观课表。

(3) 执教老师根据第三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观课老师根据多次修改的观课表再次观课。观课老师围绕观课点对观课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判断, 对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的揭示;教学设计组进行深刻的反思。

(4) 全体数学组老师从不同角度, 对本次课例研究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组内每位老师写出总结、反思、感悟。教研组整理汇总所有资料。

三、教学改进过程

第一次教学片段描述

请三个学生分别拿出铅笔的二分之一。

出示三个盒子, 分别装有10枝12枝8枝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 请三位同学分别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组织学生拿铅笔, 结果三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5枝、6枝、4枝。)

师:请大家观察

生: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不一样多呢?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了。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 大家一起数一下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枝数到底是多少枝?

学生数铅笔的总数, 并数出总数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 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可取之处:力图通过拿铅笔这个活动中的材料与数据来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相对性, 而且采用这个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的分数——二分之一。借助这个游戏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本质内涵, 突出在不同的整体下, 相同的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不同的。

问题发现:

1.指名汇报时探究结果时, 其它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对他人的发言没有评价, 没有发表见解。

2.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的分工不明确, 教师监控也不到位。

3.从这个片段中看出,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 紧紧地追问学生, 学生是被动地学, 思维空间受到限制, 没有自由度, 个性发展受到束缚, 形成了一种教师在前面走, 学生在后面跟, 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改进意见:

1.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 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 增强取胜的信心,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针对问题3, 可以这样设计: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也相同;“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

第二次教学片段描述

出示四个盒子, 分别装有8、6、8、10个糖。

师:这里有四盒糖, 请你拿出一盒糖的二分之一?请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抽四人参加活动)

师:请你猜一猜, 他们拿出的糖果数量会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生3:可能一样, 也无可能不一样。

师:究竟一不一样呢?请四名学生试一试。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糖平均分成2份, 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糖的总支数除以2, 看看得几就拿出几个。

现场组织活动: (请四位同学分别从一盒糖中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结果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个, 另两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3个和5个) 。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个数有的一样多, 有的不一样多, 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糖的二分之一, 可是拿出来的糖却有两个同学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四盒有的糖总数其中两盒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生3:是不是哪一位同学把糖的二分之一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 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其中两盒糖的总个数一样, 其余不一样, 也就是有两个整体一样, 两个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四位同学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 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糖果的总数到底是多少?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6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3个。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也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4: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是10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5个。

学生总结交流:哦——原来是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有两盒相同, 其余两盒不同造成的!一盒糖果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糖果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不同) ,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相同)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师:喔, 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 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可取之处:

1.体现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思想, 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个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

2.开放性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 照顾到了全体学生。比如:画图表示3/4, 在这个问题中, 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有灵活多样的表示, 能力差的学生或许就只有单一的一种表示, 教师的适时指导, 这样,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缩短差距。在解决已知一个图形的1/4是, 求这个图形时。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 反馈时, 我们看到了较好的效果, 答案丰富多样, 充分展示出了一题多解。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 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也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 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问题发现:

1.小组合作探疑前, 教师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2.探疑阶段, 教师方法指导不够具体。

原因诊断:

1.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 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 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另外, 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 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 学生围桌而坐, 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 这是客观原因。

2.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无意之间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不是合作者;同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或多或少存在, 从而缺失方法的指导。

改进意见: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才有成效。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于不敢展示, 不敢点评的同学要多给予鼓励, 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只要敢与参与, 哪怕是讲错了, 但凭借积极参与学习的勇敢精神, 也照样获得掌声, 照样受到鼓励, 同学们照样给其喝彩, 为其加分。

3.教师针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有意识加以培训, 多给学生讲一些合作重要性的知识。

(1) 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 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 都需要合作, 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4)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5) 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6)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指导。 (包括各类人员培训)

四、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虽然很累, 但对我们自己仍然收获甚多, 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想法, 也有很多疑惑。

1.在实施“‘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 尽管教师将教学环节变为活动。对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方式、设计、程序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教师在设计时不一定能完全预见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式上的所有需求, 因而可能出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难以融合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耗时较长, 面对心智、能力发展不同的学生, 怎样控制教学节奏, 怎样协调“亲身实践、感知与体验”所用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怎样创造出属于学生学习的精彩呢?

2.本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叙述:结合具体情境, 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理解“整体”所包括的三种情况, 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体会”一词很难把握, 究竟体会到什么程度?到哪一层、哪一步就算“体会”了?老师怎么评价?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 拿糖果的环节进行得很顺畅, 只要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数不同, 它们的二分之一当然不同, 总数相同, 他们的二分之一当然相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3.通过一次拿铅笔和一次拿糖果, 特别是拿糖果, 确实已经将分数的相对性三个角度的意义都罗列出来了, 可教学效果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和发现, 参与展示, 这让我们非常困惑, 难道是我们把意图理解错了吗?

回想这两次活动 (拿铅笔和糖果) , 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 可学生像是旁观者。我们在想:可能由于学习材料的限制, 只能让几名同学来操作, 更多的同学则是在那儿看, 虽然可能有想法, 但由于操作的次数太多, 学生的头脑中并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老师让他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拿铅笔和糖果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 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感悟太杂, 也不深刻, 有点面面俱到, 却一面也不到。到底该怎么办呢?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 需要不断反思的行为, 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以上只是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的比较研究, 虽难登大雅, 却也是切身实践所得。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参考文献

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室《课例研究年鉴》2012.第三册

篇9:《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64-66页。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4.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5.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

6.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情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求种子发芽率、产品合格率等,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情,采用启发谈话、讲练结合、分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4、5、1/4各是什么数?1/4和1/4吨一样吗?

2.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衣服的含棉率和贵州茅台酒的酒精含量,100%和50%。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数吗?它就是百分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1.根据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1)课件展示例题:种子发芽的实验报告。

(2)提出问题,你能帮王大伯选一选应该使用几号种子吗?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请同学们先独学,然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2)到底什么是百分数呢?它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略)

小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因此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的读写。

(1)认识了百分数,你会写它吗?课件展示试题。同学们自学百分数的写法。

(2)师生小结写法。(先写分子,再在后面加上“%”)

(3)读出写的百分数,并说怎么读?(和分数的读法相同)

(4)观察百分数的分子有什么特点?

(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小数;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还可以等于100)

(5)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基础题:

1.下面哪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個不能?为什么?

(1)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87/100千克。

(2)小明吃了这堆葡萄的87/100。

2.对错我来判: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2)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

(3)乒乓球的直径是4%米。( )

(4)■千克=39%千克。( )

3.精挑细选:

100% 45% 55% 0.001%

(1)这节课,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

(2)一份文件,已经下载了45%,还剩下( )没有下载。

(3)你认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课件出示发展训练题:

1.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男性人口约占52%,女性人口约占48%。

(2)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

(3)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

2.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3.用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意图: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寓思想教育于数学课的教学之中,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畅所欲言,梳理新知

(1)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

(2)什么叫百分数,你会读它吗?会写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3)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必做题:1.教材中试一试、练一练、填一填。

选做题:2.拓宽拔高题,“社会调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作业,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篇10:《乘法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在今年暑假的研修学习中我有幸听了赵雪丽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教学程序流畅,过渡自然,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堂气氛和谐,使我很受启发。用一句话说,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课堂伊始,教师就用一个故事引入,以此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开动脑筋,不要随波逐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这一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赵老师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篇11:《克、千克的认识》观课报告

教学过程简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克”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

1、认识称。

2、出示一枚2分硬币,估一估有多重。

3、要想知道它有多重,必须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微课展示天平使用方法。

4、操作:秤1克中的物体,感受1克有多重。

5、秤一枚2分硬币和一枚1角硬币,用手掂一掂,感觉它们的重量。

6、小组合作掂量,感受一下10克、20克、100克有多重.如果你手中的硬币数量不够

怎么办?(打破小组的界限,放手让学生尝试去做数学,几人合起来掂一掂感知10g,20g,100g有多重。)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1、感受一袋盐的重量。

2、感受两袋盐有多重,体会1千克有多重。

3、掂一掂生活中其他一千克的物体。

4、引出1千克等于1000克。

5、比较掂量1克的一枚2分硬币和1千克的两袋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判断

五、教学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与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

1、《克、千克的认识》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但是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老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值得我学习。我就谈几点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2、在导入环节,新课一开始,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交流喜欢的小动物。接着出示有关动物趣闻的图片信息,根据信息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借助微课程学习天平的用法,效果比实物演示清楚,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2分的硬币和1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通过同桌小组组间合作完成10克、20克、100克有多重的任务。老师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上面标有质量的东西,可以亲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让学生从认识克过度到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4、课堂组织得很好,一开始学生积极性不高,但通过老师鼓励性的语言,还有恰到好处的引导,互动环节的设计等让气氛慢慢活跃和轻松起来了,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动手了,动口了,动脑了,合作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后来甚至等不到老师叫他回答就脱口而出了。

篇12:时分秒的认识 观课报告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本 节课李老师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数学课上是初步认识时间单位,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 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老师在本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钟面,使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认识时间:时和分,知道 1 小时 =60 分。

三、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学生初看钟表,往往会顾此失彼,尤其是认读几时几分,更容易出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李老师在教学例题前,先引发学生认真仔细观察钟 面,着重让学生明确、弄清时针、分针走动的方向,明确时针刚走过的数是几,就是“几时多”,从而为后面认读“几时几分”做了有力的铺垫。在数小格时,启发 学生感悟用已学过的乘法迅速而正确地进行计算,从而为认识“多了多少分”奠定基础。并且在“认读几时几分”中也分了 3 个层次。

四、掌握时间的写法,使学生能用这两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反映的时刻,包括对不到 10 分的“ 0 ”的处理方法。

在整堂课层次清晰,成功地实现了了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教学设计中的观念,变备为设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的知识点很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强调较多,教师在上课前如果按以前的方法上课,有些知识点无法渗 透,对教材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要求学生通过钟面的时针、分针的位置而会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了现在的重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教学 设计时,我们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认识钟面,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认钟面的时间,我认为,先确定时针的位置,再确定分针的位置的方法去认钟面的时间。在教学 中既要着眼于教材,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二是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观念,变教为导

在 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主动学习知识。由过去的偏重结果变为现在的偏重学习方法。这时,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在“认识钟表”一课 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观察简单的钟面上有什么,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等,让他们成 为课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

篇1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百分数的产生,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 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比较, 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数学意识, 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出示袁隆平的相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伯伯是谁吗?

(师介绍:袁隆平是一位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的研究使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情境题。

袁隆平有一次做水稻种子的发芽实验, 3天后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应该选择第几号种子) 说出你的理由。

2.探究学习新知识。

A.小组学习要求。

(1) 小组研讨选择的方法。

(2) 列式解答, 写出主要过程。简单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巡视引导。)

B.汇报展示 (可能出现如下答案) :

(1)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几分之几 (也就是发芽率) 分别是。如何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通分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2) 化成小数比较。

(3) 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大小。

C.引出百分数。

分母为100的分数, 如可以改写成25%、28%, 22%。进而说明这样的数叫百分数。

教师谈话: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出示例题。)

在2002年足球世界杯决赛中, 巴西队和意大利队以0∶0踢成平局, 要通过互罚点球来争夺冠军。巴西队准备从下列三名队员中选一名“出战”。

(多媒体出示) 七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0次, 罚中18次;

三号球员曾经罚点球10次, 罚中7次;

五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5次, 罚中21次。

如果你是教练, 应该选派几号队员?

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争论中使学生明确, 需要把分母不同的几个分数分别化成分母相同 (100) 的分数, 再改写成百分数;由百分率的大小确定罚点球人选。

3.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说明像84%、90%、70%等的数就是百分数。

指导学生看书学习: (1) 百分数的读法; (2) 百分数的写法。

师:每个同学写两个百分数, 然后读一读;同桌说说读、写时要注意什么。

4.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生活中的百分数) 。

(1) 把自己找到的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收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 投篮命中率为49.8%, 说明投中的个数约占投篮总个数的一半。

5.师生总结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百分数? (屏幕呈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6.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

(1)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为什么?

一条彩带长米, 包装时剪下部分是全长的。

(2) 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异同。 (学生先说, 再列表概括比较。)

(3) 巩固练习:下列句中的数哪些是百分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本班女生约占全班人数的53%;

去年我校体育达标率是96.5%;

一堆煤, 已经运走了吨;

面粉重量是大米重的;

淘气今年的体重大概是前年的120%。

三、巩固练习

1.对号入座。 (从48%100%125%0.2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填在括号里。)

(1) 我国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全部发射成功, 发射成功率是 () 。

(2) 一辆汽车严重超载, 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 () 。

(3) 一根铁丝长 () 米。

(4) 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 。

2.游戏活动。请把下面成语表示的意思用百分数表述出来。

十拿九稳百里挑一一举两得半信半疑一无所获

师:说几个类似上面的成语。

3.某区准备明年投入大约1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打造快速交通网络500万元, 信息化建设255万元, 生活设施改造75万元, 环境整治170万元。

请根据以上信息说一说各项设施分别占总投入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多媒体出示) 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最容易错的地方在哪里?

2.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吗?

愉快 () %紧张 () %

遗憾 () %

篇14:谈“认识百分数”的单元练习设计

1.提供更典型、丰富的素材。

如练习十九第1题,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教材提供的3幅图上的信息还不够丰富,可适当补充生活中含有百分号前是小数的、超过百分之一百的百分数的信息。

2.变纯文字叙述为数形结合。

如练习十九第4、5题,教材以文字形式呈现信息,通过填空的形式重点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比的联系。如果用扇形图来呈现信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同时又紧密结合了统计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变封闭为开放。

如练习十九第8题,把“已完成65%”改成“已完成80%”,添加问题:根据图示,你还联想到哪些百分数?学生还会想到:没有完成是已完成的25%:已完成的是没有完成的400%;如果全部完成。已完成100%,没有完成0%。就地取材,适当变化,变封闭为开放。通过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知识作了铺垫,还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智能。

4.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如整理与练习第3题,教材就提供了一张单一的圆形图,让学生说说每种颜色的面积各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如把此题改编成如下题:

看图回答问题:

某城市将投入一笔资金用于未来五年城市基础建设。下图是资金分配情况。

(1)每种建设资金各占总资金的百分之几?

(2)哪种建设资金正好是另一种建设资金的50%?

(3)你能将每种建设资金所表示的百分数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生活视野,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5.与学生亲身实践紧密结合。

如整理与练习第8题,让学生算两杯糖水的含糖率,再比一比哪杯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可让学生亲自去配糖水,在小组里比一比谁配的糖水甜。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加深对“含糖率”的理解,这种建立在多种感官作用基础上的理解才是深刻的。

6.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如在巩固百分数的意义中,补充练习题:“你能用百分数来解释这些成语吗?百发百中、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一箭双雕、十有八九、事倍功半、事半功倍。当学生沉浸在争辩用哪个百分数表示合理的时候,正是学生对成语进一步的理解和语、数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时候,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更进一步提升和转变的时候。

7.提供灵活思维、创新机会。

如在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练习中,补充练习:把60%、1/4、0.9、3/8、1.25、130%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让学生合理选择方法比大小,一方面巩固了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学了百分率后,补充习题:举出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选择其中感兴趣的百分率去调查和统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

8.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在整理与练习中,补充如下的练习题: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余下的是淡水,其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大约有105万亿吨,约占淡水总量的1/4,其余淡水资源集中在两极冰川中,难以利用。目前,世界上近20%的人缺少饮用水,我国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人均可用淡水量比世界人均可用淡水量少25%。(1)世界上可用淡水量占淡水总量的( )%;(2)世界上有( )%的人口不缺饮用水;(3)我国人均可用淡水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可用淡水量的( )%。通过对该信息的阅读理解,使学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较全面的了解,知道水资源的缺乏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促进环保意识的增强,同时通过这个练习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和简单的百分数加减计算。在百分数读写的练习中加入了有关水资源的信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

数学习题功能的开发是无尽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在大力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教师更应发挥教学智慧,深入研究、开发练习题的功能,使习题真正发挥其最佳功能,为学生服务,全面发展学生。

上一篇:试卷分析一年级期中下一篇:后勤保障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