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2024-07-02

百分数的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刘淑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注重学生的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一、立足生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及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场景,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开课时,我以名言警句做铺垫,以点球大战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揭示了百分数的意义后,又让学生说饼干盒、衣服标签等物品上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也可以用于生活。通过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及物品,不仅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渗透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比赛写百分数的环节,向学生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最后送给学生含有百分数的名言,也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回归本质,让数学学习富有“数学味”。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确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而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形成、并归纳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经历“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数学思考方法;另外,在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方法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学、反馈、互评等环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我深感还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完善:

不够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百分数是学生在学习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在备学生时,我忽略了由于学习时间过长,大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分数的意义这一关键,在比较百分数和分数的异同时,我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直接放手让学生交流,导致后来学生的回答与我预设的不相符,虽然最后我也做了小结,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还是很模糊。

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

篇2: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李小新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在一场投篮比赛中应该派哪位运动员出赛的问题,根据以往三名队员投篮成绩表,选哪名队员去比较合适,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共设置了三个阶段问题,先是只给出投中的成绩,学生会产生谁投中的多就派谁去的误解,但是也有学生会发现不能以此为标准,还需要知道以后投篮总数,接着学生的认知又会出现认知冲突,失球最少的是不是就是投篮技术最好的。如果有学生发现问题就由学生表述,如果没有就有我举例说明。

最后引发用分数表示投篮水平的认识,这时适时地加入分数的意义。在以后的每一个分数中都强调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之后学生会发现需要通分进行比较,这时要强调通分后的分数的含义,引出百分数的概念,同时强调百分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由此为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百分数的读写比较简单,所以只是稍作说明,孩子们稍加练习就可以解决问题。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请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小组活动,学生们讨论手中的百分数并说明含义,然后汇报。这种一人一例的方法,与全班共同研究一个例题的方法相比,好就好在“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思考,都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中回答相同的问题,既需要个人独立思考,也可以随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同伴请教。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 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如下:

一、情境导入较为生硬,语言组织欠佳,学生需要转弯,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景,应该收集学生更熟悉更喜欢的情景。

二、个别环节的衔接不是很流畅,这体现了准备上的不充足,没有将每个细节包括每一句课堂语言落到实处。

三、学生的情况预设不足,学生的思路是多种多这样的,但是我的第一环节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种思路,为了课堂的正常运行,不得已打断了一个孩子的思路,尽管下课我和他单独进行了交流,但是仍感到很遗憾,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我的主导作用没有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思维空间。

四、学生的课堂语言不是很规范,学生的汇报上存在表述不清的问题,体现出平时的训练不到位。

篇3: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是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重点要找到多 (或少) 的量与单位“1”的量相除。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创设情境, 提出猜一猜, 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都是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反复探索、勇于创新,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片段:

《百分数应用题》例2的教学中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 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 当学生计算出实际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后,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根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猜一猜,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有一个同学却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做过这样一道题, 甲数比乙数多1/4, 乙数就比甲数少1/5, 我把1/4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5%。把1/5改写成百分数就为20%, 所以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0%。”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分数与百分数联系起来, 到底是25%还是20%对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讨论。

(讨论后)

生1:我们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除以实际造林的公顷数, 得20%。

生2:老师, 我们是受以前所学知识的干扰, 觉得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少, 就是原计划比实际少多少?难道以前所学的知识错了吗?

生3:没错。因为以前所比的是“量”, 而今天所比的是“率”。

师:老师有点明白了。谁能具体说一说, 为什么是“率”就不行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是指多原计划的25%, 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是指少实际的25%, 实际的25%和原计划的25%不等, 所以我们错了。正确答案应为20%。

师:我总算明白了

本当这一片段已经结束了, 可学生不肯罢休, 有几双手举得老高, 我只得让他们来说。

生:老师, 我想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我们班有男生35人, 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1:太简单了, 我会做: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2:唉, 怎么男同学比女同学多那么多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生3:对呀!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却又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生4:我们隔壁王阿姨, 已三次怀孕, 都做了人流, 听说就因为怀的是女孩

师:看来, 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时, 要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还有问题吗?

生:我妈想买一套房给爷爷奶奶, 但房价太高, 一百平方米要九万, 我们家一百平方米才5万, 同学们帮我妈妈出出主意, 买还是不买?

生1:不买, 太贵了, 叫你爷爷奶奶跟你们一起住。

生2:不能一起住, 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生3:我觉得可以买, 因为我算了一下, 房价比原来上涨了80%, 据说还要上涨, 说不定明年还要翻翻呢。

生4:对呀, 我爸是房地产开发的总经理, 他也说房价还要上涨, 我觉得可以买。

生5:我也觉得要买,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孝敬老人。

……

师:那同意买房的同学请举手。

(大家都把手举起了)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希腊数字家欧多克斯他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比, 他们的比值约是0.618, 比大约是3:5。

电脑显示:美丽的雅典神庙的长与高的比, 也是黄金分割比, 大家最感兴趣的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一半与斜面长度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

T型台上选模特儿, 要求模特儿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比, 它的比大约是3:5, 算一算腿长比身长长百分之几?

生:哦, 原来是这样。我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看来老师真了不起。

这时,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感觉我的身长与腿长差不多, 看来今生今世与模特儿这个职业无缘了。”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一个小女孩说:“我的身材还可以, 我有希望, 我要努力学习, 争取当一名模特儿。”

师:看来呀, 模特儿要求很高, 但不是不可能,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世界名模就会诞生在我们中间。同学们, 努力吧!

生:我也想考考大家, 我昨天经过一家商店, 商店写着:

“本店球鞋一律降价30%, 我脚上这双鞋就是昨天买的, 买成140元。请大家猜猜原价是多少?”

……

生: (抢着说) 错

师:为什么呢?其他同学笑。该生也急着改变了观点。

教学反思: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的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 这种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于捕捉, 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如果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离奇的, 甚至是钻“牛角尖”的, 都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保护和激励学生的欲望和尝试, 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句“猜一猜”引发了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 学生在猜测与计算结果的矛盾中自发地产生了争论, 这种争论不是一种排演, 更不是特意的安排, 它凸现了课堂生命的活力。学生争着出题, 说明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在教师的眼里简单极了, 可孩子们经过演算, 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 还发现男女生比例失调, 呼吁社会男生女生都一样。给爷爷奶奶买房, 他们不仅知道房价上涨这条信息, 更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 看电视, 家长无意中的一句话, 都让孩子们记在心上, 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还好啊, 前不久, 我也看过模特儿的报道, 我给他们讲了黄金分割比, 这已超出了教材, 但他们也能顺利地接受。我也真正体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 教师需要一桶水的道理。“买鞋”这道题实际上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但们能充分地理解降价百分之三十, 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七十出售, 从而算出原价, 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这道理我看是对的吧!”很平常的一句话, 教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 在虚心向学生请教,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励他们当“教师式”的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对话、交流。

本节课由于满足学生出题的需要, 导致备课时的巩固练习没派上用场, 用传统的眼光看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可学生那种求知欲望, 我们能忍心扼杀吗?让孩子们经历那样的过程,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也凑份热闹, 出了一道题, 不是画蛇添足,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量”与“率”的不同, 开始是“量”影响到“率”, 使学生出错, 课尾是“率”影响到“量”, 让学生出错。在学生出错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笑声有力地证明了体验感悟的魅力。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 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篇4:《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找准认知起点。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建立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直接由复习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涂色,可以用一个什么数表示涂色部分呢?引出四分之一以及分数的读法、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意义呢?引出了“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出的份数,这样导入新课虽然没有精雕细琢情景渲染那么新颖独特,但很快找到了学生心理接受契合点,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追求简约美。

“把复杂的内容教简单,把简单的内容较厚重”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分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结构简约:复习引出1/4→理解1/4(→用一个物体表示1/4→用一些物体表示1/4)→揭示单位“1”→理解2/3(用一些物体表示2/3)→揭示分数的意义→点击生活→游戏强化分数意义的理解。结构简约但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如在学生明白用一个物体表示1/4的含义后,出示四条金鱼(图片)。

师:你能表示其中的1/4吗?

生:学生指着其中一条鱼,并指出这就是1/4。

师:这是谁的1/4?

生:这是四条金鱼的1/4。

师:为什么呢?

生:可以把四条金鱼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条金鱼,也就是1/4。

师:那它的2/4、3/4、4/4呢?

生:它的2/4、3/4、4/4分别是2条、3条、4条啊。

师:课件出示8朵鲜花,你还能找出它的它的1/4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如果把8朵花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朵花,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那它的2/4、3/4、4/4呢?

它的2/4、3/4、4/4分别是4朵、6朵、8朵啊。

师:同样是1/4,前面表示1条,而这里却是2朵呢?

生: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整体的1/4,因为整体的数量不一样,所以表示1/4的数量也不一样》

师:真棒!

在这揭示分数意义的重要环节,避开被分物体数量的干扰,始终将分数的本质(“总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和“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作为学习主线;始终围绕“变”(整体表示的数量和每份表示的数量)中之“不变”(这样的份数)强化分数意义的理解。

3、多媒体让课堂增量增效。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操作体验与多媒体展示的有效结合,先让学生运用金鱼、鲜花、可乐等图片进行操作表示出1/4、2/3等分数,然后利用多媒体把表示的过程灵动的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理解整体(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取的份数和对应的数量的直观性和逻辑性。分数产生于测量、分物或者计算方方面面而历经3000多年,要想及其有限的时间讲清楚如此复杂的内容实属不易,教学时有效利用远教资源在短短1分钟就迎刃而解了!

4、偶发事件让课堂掀起波澜。

当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两份涂成红色,涂色部分用2/3表示,然后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四份用4/6表示,最后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九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六份用6/9表示,非常顺利的得出2/3、4/6、6/9这三个分数。可是,就在这时有同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大长方形没有变,涂色部分也丝毫没有变化,而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发生了变化呢?我没有及时给予解答,也表现出了疑问状。就在这时陆续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老师我想试着解释一下:“大长方形没有变表示整体(单位“1”)没有变,虽然涂色部分的大小丝毫没有变,但是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变了,涂色的份数也变了,所以表示的分数变了,2/3表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涂成红色,涂色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2/3……”老师我还有补充:“涂色部分虽然用不同分数表示,我发现2/3=4/6=6/9。”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小主人的掌声是会心地祝贺自己学习取得了成功。

5、游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全面的理解之后,我没有按常规进行看图填空等巩固练习和分层提高练习,而是理解单位“1” 、平均分、份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融入游戏之中:展示台上出示9颗糖,甲同学取9颗的1/3,乙同学取剩下的1/3,甲、乙同学同样取了1/3,为什么取的数量不一样呢?(甲3颗、乙2颗)丙取剩下(剩下4颗)的1/2,乙取走了1/3,丙却取走了1/2,但为什么乙和丙都取走了2颗呢?丁要取走剩下的糖(2颗),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学生看到糖果是个个摩拳擦掌,面对接踵而至的赋予挑战的问提更是亢奋不已,难怪学生在数学日记中竟然用“如痴如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等词来形容数学课。

6、情境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中所熟悉的、易以操作的情境:测身高,由于某某同学的身高不是整数米,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怎么办?此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心理矛盾,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开端。这一环节情景的创设,正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着力点,既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蕴涵了分数就在身边的真正含义。遗憾的是此处情境创设没有让学生真正去感受测量中所遇到的疑问,没能使全体学生激起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以至于过渡到新课探究似乎有些牵强。

7、比较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篇5: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课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利用的是教材所给的足球比赛中选择队员罚点球队员的教学情境。

二、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以学生为主体,我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了学校教科组提出的学问课堂的模式,就是以生为本,生生互动。

1、自学教材内容

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过预习,百分数的应用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学生自学起来肯定得心应手。

2、黑板汇报

学生通过预习和自学就已经能够对百分数有一定认识,在黑板上都可以有所表达。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内容,全班交流。

3、教师整理细化

我会结合教学情境进一步整理和细化。

三、课后反思。

篇6: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真备课。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节内容,我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确定本课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课前准备。同事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完整。由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例子引入百分数,再让学生质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整理出三个大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怎么写怎么读?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接着就按顺序学习,解决这三个问题,学习百分数读写法时适当做些联系;最后对课堂进行总结。

导入设计恰当、合理。我采用谈话式引入,让学生读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句子,并且说说自己搜集的百分数的例子,一方面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百分数,另一方面是感受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点也受到了教研员极大的肯定,内心很高兴。

问题设计合理。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在学生对百分数提出数学问题后,我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出三个大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然后一一出示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目标,了解了学习内容,有了目标才不会漫无目的地“乱走”,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合理恰当,指引了方向,指出了目标,所以非常好。

情境的创设。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在三杯糖水中找最甜的,一个是在三中西瓜种子发芽中找出发芽情况最好的。目的是使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用通分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找到想找的,用100作公分母更容易比较,进而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最后引导孩子用一句话概括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

缺点:

在探索百分数意义时创设的两种情境中出现了相同的数(20、25、50),在通分时都是100,给孩子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分母是100的分数才是百分数,分母不是100的就不是百分数,也不能很好的突出百分数的作用。

在练习“把下面成语写成百分数”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好的孩子一下子就会写,基础差的可能连成语的意思都不懂,更别提再写出百分数了。

在探索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

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匀,前面两个问题占用时间过长,以致第三个问题只是在老师仓促的点拨下了解了一下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篇7:《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快乐成长。对于上述教学片段,我有如下的设想。

1.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疑问 随处可见。那么,如何才能抓住生成性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片段一中当学生质疑“全国有上亿的小学生,他们的近视率是怎样知道的”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再回过来加重笔墨,适当拓展延伸,使课堂再一次推向**。如,教师提出:刚刚我们统计了六年级三个班各班的近视率(让学生观察表格),想想六年级的近视率又该怎么求呢?借此延伸到求全校的近视率,乃至全市、全国学生的近视率。这样,就能很好地向学生渗透“样本”思想与抽样调查的知识,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求总数的百分率与求各部分百分率的区别。

2.课堂中如能抓住有价值的非知识性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片段二中当学生由猜想到验证计算得出结论后,学生谈了对猜想的想法,虽然这只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但教师可以稍作引导,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进一步说明学习需要猜想,猜想后尽可能进行科学的验证,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能长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升,学生能不发展吗?

篇8: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认识百分数”例1中的“试一试”“练一练”, 以及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3) 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 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实物导入, 激发兴趣

师: (出示图片如图1) ,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大家看一看, 这些都是什么?这些物品的标签上都有一些特殊的数字, 你们都见过吗?

生:它们是百分数。

师:是呀, 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百分数。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数学,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贴近生活, 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2. 经历过程, 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学校要举行一场投篮比赛, 要求每个班级选出一名学生参赛。现在王老师班上有3名学生报名, 课前王老师把他们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 王老师想让你们帮他选出一名最优秀的队员来参赛, 你们认为应该选谁呢?

师:看了这张表格 (表略) , 你认为应该选谁去参赛呢?为什么 (同桌讨论) ?

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只看投中的次数, 应该选李明同学参赛。

生2:看投篮次数与投中次数的相差数 (即失球数) 。如果投篮总数不一样, 只看投中次数或者失球数是不全面、不公平的。

师:那究竟该看什么呢?

生3:三名学生投篮的次数不一样, 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再进行比较。

这名学生考虑得比较全面, 在投篮总数不一样的情况下, 要比较谁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即投中的比率, 这样进行比较既全面又公平。

师:这三个分数都是百分数, 现在能一眼看出谁投中的比率最大吗?应该选谁去参赛呢?

(2) 引入课题, 揭示百分数。

(1) 教学写百分数。

为了简便,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 而是先写原来分数的分子, 然后再在后面加上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叫百分号, 百分号是百分数的重要标志, 如写作64%。

(2) 教学读百分数。

百分之六十四, , 写作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3) 让学生像这样表示其他2个百分数, 然后再读一读。

(4) 提问:让学生说说李明同学的64%表示什么?张华同学的55%表示什么?王玉成同学的70%又表示什么?

(5)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这三个百分数都表示什么呢?

(6) 投篮比赛中的百分数一般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7) 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百分数, 你认为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讨论) ?

(8)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 感受百分数的价值。

3. 自主交流, 构建模型

(1) 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选择你最喜欢的百分数, 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 小组交流后, 让学生把实物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并说出百分数的意义。

(3) 揭示百分率、百分比。如图2, 如果大家留心去观察一定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商品的标签上虽然没有百分数, 但却蕴含着百分数的思想。

(1) 这盒牛奶中蛋白质占牛奶总量的 () %;

(3) 蛋白质与牛奶总量的比是 () ∶100。

(1) 中是一个百分数; (2) 中是分数, 又是分率, 它的分母是100; (3) 中是比, 比的后项为100。这3个数虽然它们的表示形式不一样, 但表示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所以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百分比。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并用自已的语言描述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弄清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逐步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 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合作探究, 完善认识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那么百分数和学生以前写的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把能写成百分数的数在下面画上横线, 并在旁边写出百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并问为什么?总结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合作探究, 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特征;通过分析例题中的分数与百分数, 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中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深化了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从而完善并提高对百分数的认识。

5. 综合实践, 巩固练习

(1) 找一找。

现在学生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 并学会了它的读、写方法, 还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如图3, 看到下图你能想到哪些百分数?现在来找一找图形中的百分数。

一个大正方形, 把它平均分成100份, 看到这个图形, 你能想到哪些百分数?

(2) 写一写。

教师读一些百分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6个百分数, 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环节的设计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写百分数, 而是把写百分数与运用百分数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课程小结, 指导学法

这节课教师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百分数。通过学习, 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 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百分数, 利用好百分数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的观念, 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反思——体验过程, 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更有效, 让教学更高效呢?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的复杂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讨论、交流、探索新知识的机会, 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 教材中许多有思维价值的知识在转化过程中被简化, 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 这样只能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应以有效探索为目的, 注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与合理加工,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思考,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尝试中创造、在尝试中成功,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时, 既要有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 又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获得, 更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才是有深度、有效的教学探索。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为了给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教师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学习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挖掘数学资源, 体会数学价值,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和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学,体验教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毕恩材.数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一、直接引入新课,一上课就课件呈现课本中例1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要求学生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学生也很快回答出来了,就是==然后我就接着问,为什么它们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学生是从图中获得的,因为它们在图中所占的面积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是相等的。然后我又接着追问,既然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为什么它们的分子、分母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一下子激发出来。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对折,并涂色表示其,要求学生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例1的思考与学习,通过折纸,对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很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几个和相等的分数。这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三、课堂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如,=(a、b为非零的自然数)

(1)当a=1、2、3、4、5…时,b分别等于几?

(2)a与b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同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形成性质的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而且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时,没有说0除外,我本意是想再进行追问,可有部分学生书本已打开,他们很快就说0除外。对该性质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想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多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应学会思考,而不是依靠书本现成的答案。

2.在巩固练习阶段,如练一练的第2题,我只是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填某个数的依据,而没有在黑板上把过程再板演一遍,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后来的练习中,有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篇10: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重组题,主要想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分数表示一个具体数量时,是有单位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即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没有单位的。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最后让学生通过“10月1日前,已经完成了计划的95/100(95%)。说明还有(生:5%没有完成)”等两个问题,认识到百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不过从上课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处理的还不到位,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统计和比较的功能。预想呢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比较,例如日本森林覆盖率比俄罗斯多27%等等。但是上课时提出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适合,如果改成“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也许学生能从预想的方向思考了。当然这部分也想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环境保护教育。

篇1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下面就根据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初步认识百分数”。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根据统计表提出“谁投篮比较准”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认识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进行比较,并将分数改写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接下去的一个环节,主要解决百分数的读写问题。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致会读写百分数,所以随后由学生来把转化为百分数的形式,并介绍百分数中各部分与原来分数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较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交流88%(90%、86%)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会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来表述,也进一步理解和88%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生活中的百分数”。

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先由教师根据最贴近学生学习的事例进行举例。通过交流一些百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不过从课上效果来看,这里举的例子还存在问题。都是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考虑还不够周详,所以对学生后面小结百分数意义造成了错误影响。除了体育达标率占100%外,其余两个都可改掉,比如改成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等等。

三、“百分数的意义”。

由于前面两个部分处理不是很好,出现了问题,使得学生小结“百分数意义”产生困难,最后只能由老师进行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带而过。

四、“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这是一个重组题,主要想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分数表示一个具体数量时,是有单位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即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没有单位的。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最后让学生通过“10月1日前,已经完成了计划的95/100(95%)。说明还有(生:5%没有完成)”等两个问题,认识到百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不过从上课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处理的还不到位,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

五、“小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统计和比较的功能。预想呢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比较,例如日本森林覆盖率比俄罗斯多27%等等。但是上课时提出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适合,如果改成“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也许学生能从预想的方向思考了。当然这部分也想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环境保护教育。

六、“小游戏”。

通过游戏的形式,把数学与语文知识相整合。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篮球运动员参加投篮比赛,应该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合适,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投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投中次数占投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课后反思本教学环节,我感觉如果设计成每人一张调查记录单,会比小组互相说一说效果更好。这种一人一表、一人一例的方法,与全班共同研究一个例题的方法相比,好就好在“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思考,都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中回答相同的问题,既需要个人独立思考,也可以随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同伴请教。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上一篇: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下一篇:《诗经》中的男女恋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