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2024-06-14

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精选14篇)

篇1: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是以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从而加深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为目标的,重在让学生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强画图策略的运用。

在探讨水的体积和冰的体积问题中,学生自主分析,借助画图的形式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学生绘制的图形格式多样,学生在自由的思绪中构建框架,准确摸索解题思路,在无声的激情中体验数学乐趣。

此课我先复习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然后以雪景为线导出课题,学生在美丽的雪景中兴趣得到了激发,十分活跃。我在课前做了两次水与冰体积对比试验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去比较。本次课我极力引导学生想画图、会画图、会读图,意在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此让学生在日后解决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等问题上能游刃有余。本课我还存在些许问题需要改进,如在解释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5立方厘米占谁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上停留过长,引导篇幅过长。日后我会在处理上再注意把控好每个环节的时长与说辞。

十分高兴能开这一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事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处理课堂的问题上更有把握,谢谢教研组的同仁们。

篇2: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快乐成长。对于上述教学片段,我有如下的设想。

1.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疑问 随处可见。那么,如何才能抓住生成性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片段一中当学生质疑“全国有上亿的小学生,他们的近视率是怎样知道的”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再回过来加重笔墨,适当拓展延伸,使课堂再一次推向**。如,教师提出:刚刚我们统计了六年级三个班各班的近视率(让学生观察表格),想想六年级的近视率又该怎么求呢?借此延伸到求全校的近视率,乃至全市、全国学生的近视率。这样,就能很好地向学生渗透“样本”思想与抽样调查的知识,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求总数的百分率与求各部分百分率的区别。

2.课堂中如能抓住有价值的非知识性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片段二中当学生由猜想到验证计算得出结论后,学生谈了对猜想的想法,虽然这只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但教师可以稍作引导,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进一步说明学习需要猜想,猜想后尽可能进行科学的验证,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能长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升,学生能不发展吗?

篇3: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是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重点要找到多 (或少) 的量与单位“1”的量相除。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创设情境, 提出猜一猜, 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都是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反复探索、勇于创新,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片段:

《百分数应用题》例2的教学中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 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 当学生计算出实际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后,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根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猜一猜,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有一个同学却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做过这样一道题, 甲数比乙数多1/4, 乙数就比甲数少1/5, 我把1/4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5%。把1/5改写成百分数就为20%, 所以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0%。”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分数与百分数联系起来, 到底是25%还是20%对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讨论。

(讨论后)

生1:我们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除以实际造林的公顷数, 得20%。

生2:老师, 我们是受以前所学知识的干扰, 觉得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少, 就是原计划比实际少多少?难道以前所学的知识错了吗?

生3:没错。因为以前所比的是“量”, 而今天所比的是“率”。

师:老师有点明白了。谁能具体说一说, 为什么是“率”就不行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是指多原计划的25%, 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是指少实际的25%, 实际的25%和原计划的25%不等, 所以我们错了。正确答案应为20%。

师:我总算明白了

本当这一片段已经结束了, 可学生不肯罢休, 有几双手举得老高, 我只得让他们来说。

生:老师, 我想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我们班有男生35人, 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1:太简单了, 我会做: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2:唉, 怎么男同学比女同学多那么多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生3:对呀!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却又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生4:我们隔壁王阿姨, 已三次怀孕, 都做了人流, 听说就因为怀的是女孩

师:看来, 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时, 要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还有问题吗?

生:我妈想买一套房给爷爷奶奶, 但房价太高, 一百平方米要九万, 我们家一百平方米才5万, 同学们帮我妈妈出出主意, 买还是不买?

生1:不买, 太贵了, 叫你爷爷奶奶跟你们一起住。

生2:不能一起住, 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生3:我觉得可以买, 因为我算了一下, 房价比原来上涨了80%, 据说还要上涨, 说不定明年还要翻翻呢。

生4:对呀, 我爸是房地产开发的总经理, 他也说房价还要上涨, 我觉得可以买。

生5:我也觉得要买,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孝敬老人。

……

师:那同意买房的同学请举手。

(大家都把手举起了)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希腊数字家欧多克斯他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比, 他们的比值约是0.618, 比大约是3:5。

电脑显示:美丽的雅典神庙的长与高的比, 也是黄金分割比, 大家最感兴趣的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一半与斜面长度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

T型台上选模特儿, 要求模特儿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比, 它的比大约是3:5, 算一算腿长比身长长百分之几?

生:哦, 原来是这样。我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看来老师真了不起。

这时,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感觉我的身长与腿长差不多, 看来今生今世与模特儿这个职业无缘了。”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一个小女孩说:“我的身材还可以, 我有希望, 我要努力学习, 争取当一名模特儿。”

师:看来呀, 模特儿要求很高, 但不是不可能,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世界名模就会诞生在我们中间。同学们, 努力吧!

生:我也想考考大家, 我昨天经过一家商店, 商店写着:

“本店球鞋一律降价30%, 我脚上这双鞋就是昨天买的, 买成140元。请大家猜猜原价是多少?”

……

生: (抢着说) 错

师:为什么呢?其他同学笑。该生也急着改变了观点。

教学反思: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的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 这种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于捕捉, 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如果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离奇的, 甚至是钻“牛角尖”的, 都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保护和激励学生的欲望和尝试, 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句“猜一猜”引发了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 学生在猜测与计算结果的矛盾中自发地产生了争论, 这种争论不是一种排演, 更不是特意的安排, 它凸现了课堂生命的活力。学生争着出题, 说明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在教师的眼里简单极了, 可孩子们经过演算, 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 还发现男女生比例失调, 呼吁社会男生女生都一样。给爷爷奶奶买房, 他们不仅知道房价上涨这条信息, 更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 看电视, 家长无意中的一句话, 都让孩子们记在心上, 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还好啊, 前不久, 我也看过模特儿的报道, 我给他们讲了黄金分割比, 这已超出了教材, 但他们也能顺利地接受。我也真正体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 教师需要一桶水的道理。“买鞋”这道题实际上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但们能充分地理解降价百分之三十, 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七十出售, 从而算出原价, 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这道理我看是对的吧!”很平常的一句话, 教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 在虚心向学生请教,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励他们当“教师式”的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对话、交流。

本节课由于满足学生出题的需要, 导致备课时的巩固练习没派上用场, 用传统的眼光看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可学生那种求知欲望, 我们能忍心扼杀吗?让孩子们经历那样的过程,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也凑份热闹, 出了一道题, 不是画蛇添足,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量”与“率”的不同, 开始是“量”影响到“率”, 使学生出错, 课尾是“率”影响到“量”, 让学生出错。在学生出错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笑声有力地证明了体验感悟的魅力。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 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篇4: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关键词 复习课 分数 百分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83-02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全册学完之后对分数应用题的一次大型整合而进行的一次整理和复习。那么复习课必须针对这一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评甚至争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建构使学生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温故而知新,知识若不盘点,则如置身于大漠一般茫然,将知识精华集优整合,让你轻松积累、快乐学习!

一、复习

1.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2.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策略是什么?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经验是什么?

4.我抓住分数应用题的主干——“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引导学生对其深入研究。然后“按你的理解,用图表达这条信息的含义”,来再现这句话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设计这一“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充分理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梳理知识

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这是复习课的主要特征。

如:在学生对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深入了解之后,我顺水推舟:“你还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

学生想了想写出自己想到的信息,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1.分率(百分率)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7.5%);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2.5%);

(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66.7%);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40%)。

……

2.比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多的比是5:3;

(2)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3+5);

(3)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3+5);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3。

……

3.倍数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2)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与的倍或(1+)倍;

(3)全班人数是女生的或(1+1+)倍;

(4)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4.份数

(1)男生5份,女生3份,全班共(3+5)份;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份;

(3)男生人数比全班少3份。

……

5.等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相等;

……

三、练——拓宽知识,寻求解题策略

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点,练习设计与新授课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但要有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多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关键句的联系与沟通后,练习设计没有向 “深、难偏、怪”上发展,而是以“双基”为核心,力求做到从“薄到厚”,拓宽学生的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关键句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例如分层练习:

聪明的你,开动脑筋,给关键句子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你能想出几种?

学生:

1.某班有女生1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男生有多少人)

2.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女生有多少人)

3.某班有学生4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60% ,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4.某班男生比女生多12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

再以第一题为例,用多种方法解答。经过交流和整理,基本解题方法有:

经过联想与沟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一道基本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倍数、分数乘除法、比例等多种方法来解答,优化了解题的策略。

四、清——清理疑难问题

通过复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互联系,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细心,分析不到位,单位“1”找不准。量与率没有相互对应。关键要学会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分析。

2.计算的技巧有待提高。(百分数在计算时互化为分数便于约分使计算简便)

例:小明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为3:5,再读36页就读完全书的60%,全书共多少页?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36页所对应的分率,即:(60%-),所以求总页数,即:36鳎?0%-)。

这一环节是清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关键,使问题迎刃而解,给学习困难孩子一个方法的指引。

五、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出:理、分类、整合——形成知识网络——练——清。

篇5:《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最近一周一直在教学课本上的百分数解决问题的题目,虽然课本上只是简简单单几个情境和练习,在课时的安排上也只是两个课时,而且在备课的时候也有了初期的设想,打算把课本上的原有的情境体直接导入。结果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本和预料的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在五年级下册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简单的百分数的除法问题,但是发现过了这么久,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记得,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忘记了。看来只能再上新课之前重新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复习。所以在课时的安排上马上作出的调整,首先进行了一堂课的基础复习和适当的提升,并在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之后,才开始进行课本上的情境的学习。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通过了一定复习,整体的情况才有所改善。通过这次的教学经历,又让我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

新教材的知识点教学在教材的安排上已经取消以前的整体式建构方式,开始采用螺旋形的方式进行建构,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队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一定的接触,这样在每个阶段的不断提升中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像后面要学习的图形的变换,从三年级的轴对称和平移,到四年级的旋转,直至现在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还有今天的颁分数的应用三,也是采用几次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建构是否真的有利还是不能得到很明确的肯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建构更加的难以建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甚至与不能直观的通过学生的以前学习去给学生加以定位,毕竟小学生的遗忘率还是相当高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通过课堂教学把老师引向哪里之前,需要明确学生本来在哪里的!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在理解除法的时候比乘法难,而且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不是很清楚是乘法还是除法,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进行过比较的缘故吧。记得在老课程上安排了乘法与除法的比较,可能通过后面的归纳比较学生的情况会好一点。还有学生在掌握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多学会喜欢使用课本上的以前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虽让方法上没有错误,而且也符合新课程的策略多样化的要求,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提升上来看,还是没有达到通过这样的一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篇6:《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班级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大胆设想、讨论,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 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 百分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 百分数应用练习题

★ 百分数成数教学反思

★ 百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 百分数的应用二教学设计

★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教学设计

★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百分数的应用一》教学反思

但我认为有可取的地方,也有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我应该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等。还有与我们城市生活有关的绿化率,人口出生率,青少年犯罪率,等。还有国外的海啸死亡率,还有学生说食品带上有净含率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关心时事,对周围事物观察仔细,有一份社会责任心,教师应该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口算正确率、错误率作基础,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在教学时学生就由他们背古诗这一事实,想到了合格率、优秀率,由体育课上的集队、检查人数想到了出勤率、缺勤率,由体育运动中的投篮想到了命中率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电脑,算一算有电脑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篇8: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六 (上) 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条件:本学期, 我们602班在校就餐的男生有25人, 女生有20人。

师提问:根据这样的一些条件, 结合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 你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想到的结论。)

生1:男生是女生的125%。

生2:女生是男生的80%。

生3:男生比女生多20%, 女生比男生少20%。

生4:后半句不对, 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与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不相等。

师提问:你敢于挑战同学, 真不错, 能说说为什么不相等吗?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说清楚, 那就更好!

生5: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说明:女生比男生少20%中男生是单位“1”, 在这里男生是5份, 而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中, 女生是单位“1”。女生只有4份, 所以应该是男生比女生多25%。

师提问:你分析得既直观又清楚。其他同学还有哪些结论?

生6:女生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44.4%。男生是5份, 女生是4份, 全班就餐人数就有9份。

生7:男生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55.6%。

生8: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11.1%。

生9: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11.1%。

生10:前面两位同学说得不对。

生11:前面两位同学说的是对的。

教师让赞成的同学聚在一起, 反对的也聚在一起。然后提问:你们为什么认为他们两位同学是不对的?你们又为什么认为他们两位同学是对的?想好自己的理由, 进行辩论。暂时拿不定主意的, 思考一番后再参加讨论。

反方:因为刚才我们说过,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单位“1”不同, 所以不能反过来叙述。

正方: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相等, 这里的人数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与单位“1”无关, 而其中的11.1%的单位“1”都是全班就餐人数, 所以结论是正确的。另外, 从刚才画的图上, 也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都是指其中的一份, 所以我认为是正确的。

出示六 (上) 教材中的例1进行新课教学。

反思

课堂提问,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但是,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提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 提问的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等等。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 及时捕捉互动过程中生成的错误, 巧妙提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学生对百分数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反思以上教学片段, 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一、从生活入手, 设计问题,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学习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 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数学源于生活, 在这些枯燥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的背后, 有着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生活事例、生活问题”等原型。上述教学片段, 教师从本班就餐学生情况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亲切,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巧选问点,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 充分假设, 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法。通过第一问:“根据这样的一些条件, 结合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 你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 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机智提问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真实的错误, 本身就是一个宝贝, 它常常含有一定的合理性成分,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点, 提高反思能力,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有所帮助, 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学习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提问, 将“错误”作为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 并放在最合适的环节,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反过来另一个数并不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这是百分数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百分数与整数的一个本质区别。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比一比哪一小组想到的结论最有创意。学生在追求创意的过程中, 把百分数与整数的本质表达了出来, 在表达的过程中, 也暴露了学习中的两个差错。一是“生3:男生比女生多20%, 女生比男生少20%”。二是当学生8、学生9发表“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11.1%,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11.1%”这一结论时, 学生10认为不对, 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因为刚才我们说过,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单位“1”不同, 所以不能反过来叙述。”

篇9: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关键词]百分数 复习课 教学设计 评析 反思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34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既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又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教学旨通过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初步感知

1.师:什么叫百分数?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2.师(出示下图):看图猜百分数。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我国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

3.百分数论坛。

(1)我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

(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65%,而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3)我国“神舟”火箭六次发射,六次成功,成功率是(       )。

4.师:哪种食品蛋白质营养成分含量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评析:通过看图猜百分数、百分数论坛等环节,让学生分析含有百分数的有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并有机渗透计划生育、环保、航空事业等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教学,既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应用数学

1.李伯伯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共可取回多少元?

2.两本书都卖30元,一本赚了20%,另一本赔了20%,如果把这两本书都卖了,是赚了还是赔了,还是不赚也不赔呢?

[评析: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计算银行利息、帮书店老板计算盈利情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同时,自然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延伸拓展,综合运用

1.出示一组商家打折促销的图片(略),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2.图文题。

(1)一束花20元,打八折是多少元?打七折或五折呢?

(2)老师最近花1350元买了一部手机,手机的原价是1500元,你能帮老师算算打了几折吗?

3.“六一”儿童节,商家都准备了打折销售活动,老师这儿收集了三家商场的打折广告(如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星地超市          文峰超市        农工商超市

打八五折          买四赠一        满200元送50元

(1)“六一”儿童节,我们班准备搞联欢活动,需要买50瓶饮料,每瓶饮料是4.2元,请大家算一算,到哪儿买比较划算?

(2)如果我们班还需要买50袋瓜子,每袋瓜子是2.4元,算算看,到哪家超市去购物比较好呢?

[评析:为班级活动选择到哪家超市购物,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既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又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思想,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互动猜谜,趣中学数

1.猜一猜。

谜面:百战百胜,半信半疑,百里挑一。

2.用成语表示“50%的国土”“100%的命中率”“生还的可能性是10%”。

[评析:语文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由新鲜、惊奇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进而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五、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师:老师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即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评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鼓励与赞赏,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整节课,教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

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整节课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

1.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教学中,看图猜百分数、百分数论坛等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出一个个合乎情理的建议、一个个有理有据的猜想,流露出对环保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良好祝愿。这样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人文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如在“购书与购物”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购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购物地点。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体现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数学、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人文关怀。如上述教学中,看图猜百分数、超市购物等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产生过程,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做到了让课堂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和评价,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篇10:百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是在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旨在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简单百分数应用题联系和区别,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教好这类应用题呢?通过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学生数学技能的训练,因为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和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所以掌握好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关键和方法是学好新课的必要途径。

二、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出示例题,钢铁厂去年产钢44万吨,今年产钢50万吨,(1)今年比去年多百分之几?(2)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几?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把例6与复习比较,集体讨论,找出两题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

相同点:数量关系相同,结构特征一样。

不同点:一个是有比多比少。另一题是被比量和标准量是已知的。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是哪个量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量的基本思路。

三、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根据以上的教学,学生对百分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百分数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出示了一个图表,让学生讨论后填出解答方法。

看结构特征 得出解答方法:

相差量/单位“1”量

篇11: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听课反思

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第一个环节“调查反馈”中,宋芳老师充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到的知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注意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所以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气氛较好,在交流中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理解储蓄的专用名称“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在新授环节中,宋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调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本金、利率、时间等概念,然后应用利息的计算方法帮笑笑和淘气计算出利息,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掌握利息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息税的内容时,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12: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与学生原有认知有极大矛盾冲突,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因为以往“甲比乙多几,那么乙就比甲少和”,可如今“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则乙8比甲少百分之几”却不对。因此,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根据问题准确分析到底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教学亮点:导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一教学设计既能联系前面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知识,又能顺理成章地导入到今天新知的学习,教学反思《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而且在解法上,学生借助复习题对教材第二种解法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

教学重点:要想较好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所求问题也就是求谁占谁的百分之。为帮助学生理解,找准单位“1”的量以及通过线段图正确分析出问题也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因此,巩固练习第1题的训练必须人人掌握。

篇13:“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反思

如果说一堂课的流畅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那么一堂课的精致则更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句话的精心思考。下面,就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探讨一下自己的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虽然他们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一半” 的概念,但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分数的初步含义,并能体验分数的由来是“平均分”的结果。本节课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达到多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指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情境———冲突。师: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在野餐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怎么样,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投影:4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4个苹果,谁先来?(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水呢?(每人分得1瓶水)同学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什么?(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1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能)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那这半个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教室里先是沉默,随后逐渐活跃起来,一个个争着发言)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不一会儿,黑板上画了很多的图形,如圆的一半、长方形的一半,原来几个不明白的同学恍然大悟)生:可以用数1的一半表示。生:1的一半是什么数呢?生:可以用算式1÷2表示,还可以用0.5表示。师:真不简单,没有学过的知识竟有如此的创造性,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其实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数大家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好吗?(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2:活动——建构。师: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瞧,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横着折、 竖着折……)师:同学们,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的这一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1/2呢?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片断3:游戏放松,应用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后,设计游戏(选取2男1女)。师:他们中的女生占他们3个人的几分之几?生:1/3。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一次寂静)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课堂算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存在着疑惑,学生才愿意聆听;由于出现了争议, 学生才有“要弄明白”的学习欲望。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善于琢磨和推敲,过滤掉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把他们不理解的、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设计的再神秘一些,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出现“一片寂静”的动人场面,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2)教学设计要突出多重效益。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不敢让学生充分地说,唯恐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交流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在一个个交流中解决了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几分之几的含义,也因为有了个别同学的发现,使多数还没有发现这个“新事物”的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求知欲,默默地倾听着“发现者” 的言论,深深地体会着,不断投去肯定而羡慕的眼光,使“发现者” 美美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时的课堂岂不是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要稍有难度,但也要让学生可以解决。在这之前,我们只是平均分1个蛋糕,平均分1张纸……对把若干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数量看成平均分的份数还未曾涉及到,所以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理解心情非常急切,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但仍然无法解决。因而,在有同学做解释时,他们表现的特别“想听”。再问下面的同学“男生占他们三个的几分之几” 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三分之二”,这就为处理下一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4)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无论多么精彩,学生不听讲,一切都等于零,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听讲。要让学生会听讲,我们就要研究学生究竟想听什么?把我们的课堂设计成学生想听的内容,时时抓住学生的心,牢牢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还怕学生不会听讲吗?只要学生听讲了,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将成为学生们所喜欢的老师。

四、结束语

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设,与文本对话,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进行全面了解,对课堂上将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是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若教师能再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语,课堂上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课堂则可以精致起来。 精致的课堂会如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素养在一堂堂精致课堂中提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反思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策略,让课堂教学逐步精致起来,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启迪与优化。

篇14:《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一、直接引入新课,一上课就课件呈现课本中例1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要求学生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学生也很快回答出来了,就是==然后我就接着问,为什么它们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学生是从图中获得的,因为它们在图中所占的面积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是相等的。然后我又接着追问,既然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为什么它们的分子、分母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一下子激发出来。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对折,并涂色表示其,要求学生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例1的思考与学习,通过折纸,对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很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几个和相等的分数。这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三、课堂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如,=(a、b为非零的自然数)

(1)当a=1、2、3、4、5…时,b分别等于几?

(2)a与b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同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形成性质的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而且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时,没有说0除外,我本意是想再进行追问,可有部分学生书本已打开,他们很快就说0除外。对该性质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想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多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应学会思考,而不是依靠书本现成的答案。

2.在巩固练习阶段,如练一练的第2题,我只是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填某个数的依据,而没有在黑板上把过程再板演一遍,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后来的练习中,有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上一篇:关于白色污染的报告下一篇:秋季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