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研

2024-05-06

中外教育史考研(共8篇)

篇1:中外教育史考研

考研教育学大纲详解:中外教育史

(四)2013-09-16 11:35

——建构知识框架 掌握考查重点

万学海文考研

专业课教研中心

教育学教研室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但是涉及内容众多,而且这部分知识重在识记,而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将其全部背诵记忆下来。因此,针对2014年教育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将进行知识结构和线索的梳理,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分析,以帮助大家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新学制等划为教育改革史。其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3.中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指的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我们可按大纲顺序复习。现代教育史是考查的重点部分,除选择题外,很多分值较重的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都出自本章。同学们对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要重视起来,陶行知、晏阳初分别在07、08年考过论述题,陈鹤琴在2011年考过简答题,考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所侧重的识记和对比理解,尤其是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部分,对一些比较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要很认真细致地看。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教育主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准备即可。4.外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本章多以选择题来进行考查,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并且其中要注意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比较,古希腊教育中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比较等。同时将本章的复习时间和中国古代教育放在一起,考生在复习时还可以进行将中外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比复习。5.外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同学们复习的时候重视第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异同已经作为论述题在09年考研中考过,再考大题的可能不大)。本章考点非常多且是大题考察范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等部分都是简答和分析论述题考查的重镇。考生不仅要细致地看,而且还要多进行理解和对比,如果能将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现实教育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是最好的,如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的现实可行性,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对当今的启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目前教育的积极影响(赫尔巴特曾两年都有过大题的考查,说明非常重要,需要继续重点复习赫尔巴特的其他思想理论),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可借鉴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意义等等。总的来说,思想史是近代外国教育的重点内容。6.外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考点非常多,大部分知识点的考察形式都异常灵活。主要的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拉伊、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包括英国的《1944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的《教育敕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其次是欧美教育思潮中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异同,最好能思考它们的现实可行性。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

篇2:中外教育史考研

万学海文

一、填空题

1、国学,大学,小学,乡学

2、《学记》

3、设科射策

4、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童生试

7、农民兼军人

8、快乐之家9、187010、职业教育

11、泛爱主义

12、《学制令》

13、等级性

14、瑞士

15、儿童

二、选择题

1、A2、C3、C4、A5、A6、C7、B8、C9、C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2、简述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

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

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做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

4、试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答:高等教育在殖民地时期受到较多的重视,在18世纪60年代,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160万,到1775年也只有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这些学院都是私立的,其中除费拉德尔菲亚学院(Philadelphia College)外,全由教会直接掌[WT]握,办学目的是培养传教士和官吏,以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修辞学为主要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当时这些学院的布局不甚合理,密集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学校规模小。

独立后,南部的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于1785年创设州立大学(公立),西部的俄亥俄州和密执安州继之。由于国会鼓励设立州立大学,因而各州纷纷仿效。解决了大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此时的美国,私立高等院校依然存在,各教派为发展其势力还争相设立新的高校。

独立以后,高校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古典科目,重实用知识的趋势日益加强,到19世纪初,物理、天文、地质、地理、气象、化学、植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也逐渐进入大学课程或得到加强。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

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对学术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初,美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从1902年起开始出现两年制的初级学院。这是一种以技术教育为主,由地区(州或州以下的市)或教会、私人设立的短期大学,也称社区学院,教学条件和水平较差。但由于学制短、专业性强而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州立大学进一步壮大,私立大学更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显示了大众化的强大趋势。1935年和1940年美国大学及其学生数分别为1600所,128万人和1800所,140万人。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大学生增加25倍,此时平均每5家人中就出一名大学生。大学和学院一般修业四年,与中小学互相衔接,形成六.三.三.四制或八四四制的学制系统,形式上是单轨的。美国学院分普通学院和专业学院,大学除本科外还有研究院,培养硕士和博士。美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这一时期其职业性更强了,不少高等学校大大增加职业性学科,州立大学更注意为本地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四、论述题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

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2、评述马卡连柯关于劳动和教学的实践与理论。

答: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既组织学员进行文化学习,又组织他们进行农业劳动和各种手工业劳动。使一批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变成了富有革命理想、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和劳动的有文化的新人。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应当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教育违法少年的重要手段,但劳动教育决不是劳动惩罚,而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正面教育,是全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他还进一步提出,只有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才具有更大的教育的意义。诚然,马卡连柯正确地肯定了劳动的教育作用,他强调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以为不注意创造价值,劳动就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这就难免流于片面性和绝对化。

篇3: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教育,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1 规则意识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约束, 协调着社会的发展。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是人们关于规则和规则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规则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人们对规则的起源、特征、本质和作用的观点、看法, 对涉及到自身的规则的理解、态度、认识以及人们关于规则的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 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规则意识是制定部门制定规则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正确执行已定规则的思想保证, 是公民遵守规则, 规范行为, 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公民如果有较强的规则意识, 就能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同违反规则的现象作斗争的勇气。

2 中外规则意识现状及比较

2.1 一个国家规则意识的强弱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

瑞士人极讲规则, 这是世界公认的。这里的学校没有政治课, 但同学们都很遵守规矩, 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小学低年级时, 瑞士老师就对同学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但不是讲大道理, 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 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 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在日本, 按规矩办事已是国民公认的准则。日本人守规矩, 讲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日本的公共场所见不到“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纸屑”等与公共道德有关的提示性标语。因为每个日本人, 包括孩童, 从小的教育和规范训练已成为习惯。凡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要扔的纸或废弃物拿在手中或暂且装入自己的书包, 待有垃圾箱时再扔掉。在日本, 随处可见排队的现象, 即使有两个人, 也要分出先后, 后者决不会有先于前者的想法。突出表现是东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时, 人很多, 站台下, 每个车门前都会排好队, 车进站后按顺序上车, 不会有车来时蜂拥向前, 你争我夺互相拥挤的现象。日本人还有个特点, 无论谁上车后, 都尽量往里走, 使后面的人尽可能多地上。

德国也是世界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很遵守规则, 事事按规则办。如司机牢记规则, 按德国规定, 司机行车一天不能超过五个小时, 这样便于司机集中精力安全行驶, 并禁止司机喝酒, 这些规定司机都能严格遵守。德国人经商也严格遵守诚信规则。无论是在大城市, 还是中小城市, 商店里的商品没有假货。你所购买的东西, 不必担心是假冒伪劣商品。德国除了政府制定了严厉惩处制假者的法律和措施外, 关键是销售者能讲究信誉, 遵守诚信经营之道, 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看待。

2.2 中国规则意识却相对淡薄。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车拥挤混乱、制假售假等不文明现象时常看见。教育从小开始,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外社会规则意识从小培养, 从学生抓起, 学生规则意识强。而我国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现状如何呢?曾有专家学者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 学生对社会规则意识认识模糊, 45%的学生回答不出“什么是规则意识”, 62%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社会规则意识, 也有18%的学生认为应随意生活, 不要被过多框框条条约束;有80.19%的学生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时会选择报警或见义勇为, 37.4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有60.43%的学生反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 69.73%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素质中人品比能力重要或两者一样重要;仅有20.82%的学生肯定表示愿意无偿加班, 9.22%的学生选择坚决不行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 当履行社会责任涉及到自身利益时, 他们就犹豫了;另一方面, 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对待工作还缺乏奉献牺牲精神, 并不能够亲身实践他们所认可的职业道德。

上海某著名高校对2001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 结果显示, 有接近20%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贷问题。而在另一所高校所进行的同类调查中, 有7的学生表示“将来是否还贷还很难说”。某海上专业的三位学生经校方介绍到一艘外轮实习, 双方商定为期半年, 结果一个月后有两人被外方辞退, 外籍船长所解释的原因是:船长向他们发布命令时, 他们的嘴在不停地嘀咕, 违反了行船时必须绝对服从船长命令的规则。由此可见, 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2.3 纵观国内外规则意识之现状及差距, 有着诸多的背景原因和因素, 但与各国社会道德体系, 学校规则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现就国内外规则教育做个简单的比较: (1) 规则本身, 国外学校的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 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例如, 瑞士老师在教导学校遵守规则时, 不是讲大道理, 而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做;这样的规则不同于我们的学生行为准则, 我国的学生准则多为一些程度性的描述, 这让它所约束的个体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是怎样, 使得规则的落实面临着一些困难。 (2) 规则的落实, 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规则落实的机构, 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 如新加坡学校有专门的训导处, 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 而我国的规则体系是放在眼前, 但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更没有一个让它落到实处的专门负责机构, 只是贴在墙上, 等于束之高阁。 (3) 奖惩手段, 国外规则奖惩分明, 该奖则奖, 该罚则罚, 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如新加坡规定了对随地吐痰者给予高额的罚款, 以此达到约束的作用。而我国却不同, 由于规则落实不到位, 使得整个规则没有相应的奖惩手段, 对于一些好行为和坏做法奖惩都凭主观意志决定, 惩罚和奖励结果因人而异, 反而养成了学生们不愿遵守规则的习惯。

2.4 对策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学校应充

分发挥主导作用, 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内容来抓, 使学生遵纪守法;始终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位置, 教会学生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与规则, 让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品德、原则、责任”, 促进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其次, 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把学校规则体系教育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 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 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 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提高德育水平。第三,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讲文明, 讲道德, 讲规范, 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同时, 采取措施, 明确奖惩制度, 使规则真正落实到位, 真正发挥其约束规范的作用。

3 启示

规则有大有小, 有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有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规则, 而不论什么样的规则, 都需要我们从点滴开始遵守。公民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 从学生抓起。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开始, 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 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共同努力, 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玉琳.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鲁行经院学报.2003. (5) .

[2]张志林.现代文明中的规则意识[J].文明与宣传.2002. (2) .

篇4: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摘要:规则意识是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外文明社会规则意识现状的描述、国内外规则教育的对比,提出要加强学校规则教育,德育教育,强化公民规则意识,努力使得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教育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1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约束,协调着社会的发展。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人们关于规则和规则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规则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人们对规则的起源、特征、本质和作用的观点、看法,对涉及到自身的规则的理解、态度、认识以及人们关于规则的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规则意识是制定部门制定规则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正确执行已定规则的思想保证,是公民遵守规则,规范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公民如果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就能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同违反规则的现象作斗争的勇气。

2中外规则意识现状及比较

2.1一个国家规则意识的强弱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瑞士人极讲规则,这是世界公认的。这里的学校没有政治课,但同学们都很遵守规矩,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小学低年级时,瑞士老师就对同学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但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在日本,按规矩办事已是国民公认的准则。日本人守规矩,讲规则,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日本的公共场所见不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与公共道德有关的提示性标语。因为每个日本人,包括孩童,从小的教育和规范训练已成为习惯。凡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要扔的纸或废弃物拿在手中或暂且装入自己的书包,待有垃圾箱时再扔掉。在日本,随处可见排队的现象,即使有两个人,也要分出先后,后者决不会有先于前者的想法。突出表现是东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时,人很多,站台下,每个车门前都会排好队,车进站后按顺序上车,不会有车来时蜂拥向前,你争我夺互相拥挤的现象。日本人还有个特点,无论谁上车后,都尽量往里走,使后面的人尽可能多地上。

德国也是世界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很遵守规则,事事按规则办。如司机牢记规则,按德国规定,司机行车一天不能超过五个小时,这样便于司机集中精力安全行驶,并禁止司机喝酒,这些规定司机都能严格遵守。德国人经商也严格遵守诚信规则。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商店里的商品没有假货。你所购买的东西,不必担心是假冒伪劣商品。德国除了政府制定了严厉惩处制假者的法律和措施外,关键是销售者能讲究信誉,遵守诚信经营之道,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看待。

2.2中国规则意识却相对淡薄。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车拥挤混乱、制假售假等不文明现象时常看见。教育从小开始,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外社会规则意识从小培养,从学生抓起,学生规则意识强。而我国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现状如何呢?曾有专家学者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对社会规则意识认识模糊,45%的学生回答不出“什么是规则意识”。62%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社会规则意识,也有18%的学生认为应随意生活,不要被过多框框条条约束;有80.19%的学生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时会选择报警或见义勇为,37.4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有60.43%的学生反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69.73%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素质中人品比能力重要或两者一样重要:仅有20.82%的学生肯定表示愿意无偿加班,9.22%的学生选择坚决不行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当履行社会责任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他们就犹豫了;另一方面,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待工作还缺乏奉献牺牲精神,并不能够亲身实践他们所认可的职业道德。

上海某著名高校对2001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20%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贷问题。而在另一所高校所进行的同类调查中,有7的学生表示“将来是否还贷还很难说”。某海上专业的三位学生经校方介绍到一艘外轮实习,双方商定为期半年,结果一个月后有两人被外方辞退,外籍船长所解释的原因是:船长向他们发布命令时,他们的嘴在不停地嘀咕,违反了行船时必须绝对服从船长命令的规则。由此可见,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2.3纵观国内外规则意识之现状及差距,有着诸多的背景原因和因素,但与各国社会道德体系,学校规则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现就国内外规则教育做个简单的比较:①规则本身,国外学校的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例如,瑞士老师在教导学校遵守规则时,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做;这样的规则不同于我们的学生行为准则,我国的学生准则多为一些程度性的描述,这让它所约束的个体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是怎样,使得规则的落实面临着一些困难。②规则的落实,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规则落实的机构,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如新加坡学校有专门的训导处,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而我国的规则体系是放在眼前,但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更没有一个让它落到实处的专门负责机构,只是贴在墙上,等于束之高阁。③奖惩手段,国外规则奖惩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如新加坡规定了对随地吐痰者给予高额的罚款,以此达到约束的作用。而我国却不同,由于规则落实不到位,使得整个规则没有相应的奖惩手段,对于一些好行为和坏做法奖惩都凭主观意志决定,惩罚和奖励结果因人而异,反而养成了学生们不愿遵守规则的习惯。

2.4对策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内容来抓,使学生遵纪守法;始终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位置,教会学生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与规则,让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品德、原则、责任”,促进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其次,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学校规则体系教育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德育水平。第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讲文明,讲道德,讲规范,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同时,采取措施,明确奖惩制度,使规则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约束规范的作用。

3启示

规则有大有小,有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有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规则,而不论什么样的规则,都需要我们从点滴开始遵守。公民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从学生抓起。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玉琳.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鲁行经院学报.2003.(5)

[2]张志林现代文明中的规则意识[J]文明与宣传2002.(2)

篇5:中外教育史考研

容总结与盘点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考研的准备不在于早,而在于是否真正用心准备,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很重要的一点是认清楚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人,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书,千万不可以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和进度,那样不但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学习计划,也会影响了别人的情绪。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新学制等划为教育改革史。其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3.中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指的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我们可按大纲顺序复习。现代教育史是考查的重点部分,除选择题外,很多分值较重的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都出自本章。同学们对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要重视起来,陶行知、晏阳初分别在07、08年考过论述题,陈鹤琴在2011年考过简答题,考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所侧重的识记和对比理解,尤其是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部分,对一些比较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要很认真细致地看。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教育主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准备即可。

4.外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本章多以选择题来进行考查,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并且其中要注意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比较,古希腊教育中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比较等。同时将本章的复习时间和中国古代教育放在一起,考生在复习时还可以进行将中外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比复习。

5.外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同学们复习的时候重视第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异同已经作为论述题在09年考研中考过,再考大题的可能不大)。本章考点非常多且是大题考察范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等部分都是简答和分析论述题考查的重镇。考生不仅要细致地看,而且还要多进行理解和对比,如果能将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现实教育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是最好的,如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的现实可行性,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对当今的启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目前教育的积极影响(赫尔巴特曾两年都有过大题的考查,说明非常重要,需要继续重点复习赫尔巴特的其他思想理论),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可借鉴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意义等等。总的来说,思想史是近代外国教育的重点内容。

6.外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考点非常多,大部分知识点的考察形式都异常灵活。主要的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拉伊、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包括英国的《1944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的《教育敕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其次是欧美教育思潮中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异同,最好能思考它们的现实可行性。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

篇6:中外教育史考研

新高度考研:赢在专业课,迈向新高度!本校专业课不过120分退学费!新高度考研专业课高端辅导咨询电话:027-62893999***

篇7:中外教育史考研

一、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美术系:美术学

2、适用科目:612中外美术史

二、内容简介与价值

(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习题精选与答案详解:演练适当数量典型习题,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考点内容,是核心考点解析的必要补充。历年很多真题皆出自这些习题或是习题的变形。

(7)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3-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8)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文章来源:思睿厦大考研网

三、思睿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篇8:中外教育家评价

国家之兴, 要靠人才。人才之兴, 要靠教育。教育之兴, 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 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 树立教育家旗帜, 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

《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 一直“聚焦教育创新, 探研成才新路”, 关注教育家成长, 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 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本刊从本期起, 将开设“教育名家”专栏, 每期介绍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 让读者对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进行全方位了解, 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 “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 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 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点燃教育家成长梦想, 助推新秀群起, 人才辈出, 是中国教育最迫切的呼唤, 也一直是我们《成才之路》人的时代梦想。

1.老子

一、生平介绍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道家的创始人。相传即老聃,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或谓即太史儋) , 春秋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 人。生卒年不详, 约与孔丘同时。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 (有不同的版本, 多者五千余字, 少者不足五千字) , 成于战国时期, 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学弃智”论。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 贯彻“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 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对于老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二、教育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文化堕落论。老子以“道”为本体。“道”与“无”同义, 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 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 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 即人为的创作。老子认为, 人类创造的文化, 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 都是与“道”背离的。他说:“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第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失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第三十八章) “法令滋章, 道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这就是说, “大道”之世, 自然无为, 人们和谐相处, 不需要有道德约束, 也不知道德

为何物。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 才有圣者、智者出来, 制定道德规范, 传授知识, 进行教化, 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 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张在军

来。道德不足以约束, 又制定法令, 结果引起更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老子认为, 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

人性“复归”论。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 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 即从“无私”到有私, 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 有时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 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 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 既没有任何作为, 也就没有任何争端, 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第八十章) , 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

“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 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 , 即毁灭文化, 取消教育。老子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 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 学到更多的技能。“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 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 把学到的技能抛弃, 而且要忘掉得干净, 抛弃得彻底,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老子认为, 无知就是全知, 有知就是错误。他说:“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第八十一章) 。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 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 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他否定教育的作用, 故主张“绝学” (第二十章) 。如果说他也赞成有某种教育, 那就是“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 。他说:“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 一切任其自然, 便是最好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

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 为贯彻其“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 他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

老子认为人的私欲是由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而引起的内心冲动。指出物欲文明生活会使人寻求官能的刺激, 流逸奔竞, 淫佚放荡, 使人心灵激扰不安, 而不能致虚守静。因此他认为正常人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 务内而不逐外, 但求安饱, 而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的一种淳朴的生活。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 持守内心的安足, 确保固有的天真, 即要“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只重内在的自省。他认为, 人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 会使思虑纷杂, 精神离乱。因而, 他推崇“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的圣人。他主张“绝学弃智”。这里的所谓“绝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 “弃智”弃的是使人产生巧诈的心智, 进而才能达到“绝学无忧”。老子的“绝学弃智”并非抛弃一切知识、智慧。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 值得学习与研究。“无为而治”, 不是撒手不管, 任凭事物自由发展, 而是要求学生能做的、会做的, 教师尽量不做或少做;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勇于激励,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通过教师的“无为”与学生的“有为”, 就可以达到“无不为”之目的。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三河镇人民政府下一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