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的目标

2024-06-30

投资理财的目标(通用9篇)

篇1:投资理财的目标

什么是理财目标?理财目标就是在一定期限内,给自己设定一个净资产的加值,即一定时期的理财目标,同时有计划地安排资产种类,以便获得有序的现金流。那么一定时期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目标呢?我们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投资者的特征,包括年龄,生活阶段和收入状况,这些决定了投资者愿意投资的时间长度以及愿意忍受损失的程度。

第二个因素是对投资前景的预期,投资者对于所投资产的业绩好坏及保持的信心和耐心,以及投资者对于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和相关性的确信程度。

第三个因素是投资的机遇,追求资产的安全和增值的意愿程度,投资组合中资产配置的比例和数量的多少。

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就要考虑如何进行理财,理财目标的完成与修改,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导致的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变动,都要求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也应该不断调整。投资者还应该定期检查自己的投资状况,进行业绩评价,不断总结投资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

篇2:投资理财的目标

2、利用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公司引诱社会公众投资,宣称为境外实力雄厚集团在境内的分支机构,编造吸引人的投资增值项目,许诺高额年化收益,承诺借款到期一次性返还本金,进行非法集资。

3、利用投资连锁酒店,将酒店经营收益权承包给投资者,投资者按投资额获取酒店收益分配权,合作承包期内可获得投资金额20%以上年利润预期收益,分期退还本息,进行非法集资。

4、利用O2O互联网创新项目,声称将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以经营进口商品获得高增长为契机,引诱群众签订加盟网店投资合同,成为公司投资人及网站会员,许诺高额回报,进行非法集资。

5、假借P2P名义搭建自融平台,通过发布虚假的借款项目、标的为自身融资,投资者的资金直接进入不法分子的私人账户,募集的资金用于不法分子投资房地产、股票、期货或以高额利息放贷赚取利差。

篇3:论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

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与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

美国企业多以树形持股模式存在, 即各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 股份持有比例相差不大, 拥有绝对控股权的企业基本不存在。因此, 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经理人而不是股东, 股东的真实权利体现在利润分配方面。所以, 对于经理人而言, 如果企业经营业绩不好, 股东就会选择用脚投票, 企业不仅会因此失去股权投资进而影响债权投资, 而且该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也将从此结束。所以, 企业经理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必然要求理财目标的选择倾向股东权益, 只有股东利益得到满足, 企业的经营才能得到认可, 经理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所以, 在美国树形持股模式下, 企业理财目标确定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便成了必然选择。

日本企业大多以环形持股模式存在, 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 股东之间权利相互制衡, 即使拥有绝对控股权也很难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由于这种企业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就使得经营者需要来自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所以经营者必须以企业全局为立足点, 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 而应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这就形成了环形持股模式下的理财目标,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理财目标的选择直接与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相联系, 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我国大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国有企业或家族式企业进行改制后形成的, 股权相对集中, 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不仅要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同时也拥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即使中小股东选择用脚投票也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经理人市场”选择机制无法建立, “资本市场”成为投机者乐园的客观经济环境。“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在这种客观经济环境下得不到生存的土壤, 而是以一种理论的形式被束之高阁。

二、适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

(一) 企业理财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企业理财中最核心的概念, 它高度集中地体现了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的内涵。企业理财的总体目标是:在众多经济要素的推动和制约下, 企业以积极主动地追求“合理投入, 最佳产出, 开源节流”的经济活动为宗旨。

(二) 在总体理财目标指导下的十大经济要素

要素一: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具有多元性, 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导致所筹资本使用时间的长短、资本成本的大小不同, 股东投入等权益性资本和借入的债务性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和权利也不同, 这就要求经营管理者在筹资理财时应正确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还要考虑资本成本的高低、财务风险的太小, 找出适合自身经济利益的理财方法, 实现总体目标。也就是企业理财要把确保资本安全和实现资本增值作为目标, 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

要素二:成本。成本是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必须建立广义的成本意识, 成本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上的生产成本, 还应包括机会成本等管理会计上的“管理成本”, 同时要从经济学的“价值”范畴理解成本概念, 即“成本是需要补偿的价值”。从企业理财角度来看, 必须在精细成本核算和深化成本控制等加强战术性成本管理的同时, 实现向战略性成本管理的转移。

要素三:资金循环。资金循环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金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周转过程。企业理财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资金周转健康、持续地进行, 实现资金有效循环。具体来讲, 对现金管理的内容有: (1) 运营资金。包括保持多少运营资金是合理的、运营资金周转率、影响运营资金的价格因素等; (2)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析。首先, 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 即使是一个盈利的企业, 也存在由于资金周转不灵, 无法偿还短期债务而导致破产的风险。其次, 资金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加速资金循环是提高资本效率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要及时分析影响资金循环的内外部因素, 适时调整策略, 保持资金流转平衡。

要素四:利润。“利润”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标准的具体体现。利润是“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规律, 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利润这一要素从最大程度上推动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减少各项开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 必然驱使企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企业为了保证长久的利润就必须生产符合社会要求的产品或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 进而促进全社会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要素五:核算。核算是企业理财的基本技术手段, 企业理财以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为基本方法。通过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全面反映企业资金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占用情况和运用效果, 并为改进理财效果和提高理财水平提供货币信息基础数据。同时利用统计核算等技术方法, 为有效理财提供各种重要货币和非货币数据信息。会计和统计核算的结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反映, 也是企业理财的重要依据。

要素六:信用。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已经成为了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信用管理, 信用升级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趋势。从企业理财的角度看, 就是要分析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 如加强银行信用、纳税信用以及其他商业信用的管理, 保持企业的良好信用形象, 提高企业同合作者、竞争者的谈判地位与优势, 以获取最大利益。

要素七:指导。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 必定会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千差万别, 如果没有企业内部上下各级人员和横向各部门的理解配合, 企业理财很难实现。所以要实现有效理财, 指导便成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指导不仅是业务培训的指导过程, 同时也是理财政策的宣传过程, 所以指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重要工作内容。

要素八:控制。控制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而且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手段。控制的目的旨在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通过资金授权审批、预算管理、审计稽核等多种措施来实现企业理财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有效管理, 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又可以保证企业运营按既定的方向有序进行, 确保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

要素九:沟通。沟通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 也是企业理财的必备要素。现代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 合作越来越成为多方位、多层次的普遍性经济活动, 有效的沟通是成功合作的基础。沟通既包括与股东、银行、政府、客户、供应商等企业外部的沟通, 又包括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的沟通。企业与外部的有效沟通可以使企业拥有良好的理财环境, 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可以形成和谐融洽的理财氛围, 各种理财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要素十:客户。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又是合作的社会。这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实现“双赢”或“多赢”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客户满意不仅是企业参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 企业必须把客户满意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广义客户”的理念,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顾客”, 更要包括政府、股东、债权人、竞争者与合作者、供应商、公司员工等诸多利益相关者。

企业理财目标应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经济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 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关注的经济要素也会有所侧重。企业经济要素组合的应用应该坚持综合平衡的观点, 一方面, 在企业理财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应注意生产、营销、理财及其他管理活动的相互协调, 只有这样, 才能做保证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摘要: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原因, 在我国经济环境下不适合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 而应该在确定的企业总体目标指导下, 灵活运用企业的各种经济要素为企业服务, 实现理财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企业目标,理财目标:经济要素

参考文献

[1]李心.论集团公司财务[J].广东审计2001 (11) .

[2]李连清.现代公司理财要素讨论[J].北京财会, 2003 (7) .

篇4:投资的目标

照片一直没有拍成,但这情景却留在心里。在这硕果的背后也一定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辛劳吧,或需浇水、或是除草、或施肥、或除害,长成之后还有大小年之分,总之天下定是没有容易的事情,哪怕是等待和忍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该浇的水浇完了、该施的肥施过了,该努力的都努力了,剩下的应是耐心等待其成长。投资的过程,大约也是如此。按说“待着不动”应是天下最简单的事情了,但问题几乎都出在这个环节,很少有人想到孙子兵法中有一条“不动如山”的法则,无论是牛市中捂股不放,还是熊市中持现不动,均是件了不起的事,二者得一可获自由,二者均得圣人也。以段永平的网易投资成名作为例,大家都知道赚了一百多倍,整个投资的过程大约分为几个部分:分析发现目标——重仓投入——耐心等待。其中第二步比第一步重要,第三步比第二步还重要,不动是很难的!

在“待着不动”的环节中,每日每时都有诱惑发生,导致人们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以期开花结果的日子早些到来,然而过多的浇水或施肥往往适得其反,非但没有多收获,反而将已有的也变得日渐枯萎。建议宁可再多栽一棵树,也不要在同一棵树上过量投入。实在觉得时间和技术不够,请一个园丁看院子也是一种选择。如何发现好园丁倒是另一个话题了。

近来在与投资人的探讨中,被问及对未来市场涨跌的看法。自2007年10月的高位以来,整个世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以及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令投资人心中质疑的声音不断。大势的涨跌在短期通常会对投资表现有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无足轻重,有足够的时间,大市不涨也能赚钱。以本专栏的数据为例,如果有人在40个月前发出预测:40个月后大盘将下跌25%,千万不要买股票。当今天结果揭晓时,这个预言的前半部分神奇且准确,但后半部分却错了,因为数据显示在上证指数下滑25%的同时,专栏的投资录得77%的正回报,尽管这是冒险的代价。

投资是难的,难到可以滔滔不绝,难到可以无言以对。今年以来的下跌令人心灰意冷,上月在电话中开导朋友:下跌固然令人不悦,如果下个月涨到6000点,大家一定会高兴,但你认为有多少人能解决问题?投资之难使得很多人仅视其为小赌怡情的工具,而忘却投资真正的目标——解决问题。上期文章题目可以视为财务规划的人生目标之一,完整的表述是:三十万十五年一千万。已经有人开始试验,希望他能早日成功,佐证今日的蓝图。也有人表示:十五年太长了。如何让日子飞也似地过去,缩短时间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增大本金;二是提高收益率。

篇5:美国儿童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篇6:投资理财的目标

随着现在家庭购房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的主要开支计划也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房产为主,现在的家庭也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保证家庭的成长生活质量,家庭在购买房产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压力,对此,家庭就应该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进行资产的配置,保证家庭的投资收益,积累家庭财富,确保家庭的成长生活质量。

王女士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年的收入为12万元,虽然已经35岁,但是目前还是单身,现在家庭银行固定存款160万元。一直以来,王女士都是租房居住,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女士打算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通过对家庭资产合理的配置投资,有效的保证资金的积累,确保家庭的成长。

专家认为,王女士的家庭收入较高而且比较稳定,但是家庭的理财配置显得过于单一,不能有效的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王女士应该合理的配置家庭资产有效的保证家庭资产的投资,确保家庭的投资。

以王女士的家庭目前的资金积累来说,王女士的家庭完全有能力通过贷款的方式购买属于自己的房产,而家庭的理财投资主要应该考虑在购买房产后的家庭生活质量以及家庭未来资金的积累以及资金的保值增值。

首先,为了更好的确保家庭的抗风险能力,王女士应该考虑准备一定的流动资金,以货币基金以及银行活期的方式进行资产的储备,既能够保证资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同时长期的储备也不必担心资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造成资金的贬值。

而对于家庭的投资方式,王女士首先可以考虑一些稳定性的投资方式,通过长期的投资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并由于较长的市场波动,能够获得相对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有效的积累家庭财富。

篇7:p2p理财行业的目标受众解析

加入p2p理财行业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我这个90后来说觉得互联网金融这方面了解起来非常容易,毕竟现在互联网在国内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所以一个依附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业自然能够快速得到发展,有些人通过p2p理财就是为了挣点儿零花钱,而也有一部分就是拿这来做自己的第二职业。有些甚至就指着p2p理财为生的,当然只是一小部分。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理财行业来说,本就在国外成熟的模式到了中国却变的异常混乱,不管是从监管政策方面还是一些市场趋势方向上来看,似乎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联系,那么对于p2p理财这个互联网金融模式来讲,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当然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呢?或是说p2p理财行业的受众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

目前对于p2p理财平台做市场的朋友们来说大多将目标人群定位在35-45岁年龄的阶段,之所以定义这样一个区间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是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是在闲置资金拥有比例方面都是最佳状态。所以吸引大批优质的中年人前来投资时每个平台市场拓展的首要任务。

如果我们将受众转移到50-60岁之间显然是不明智的,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高,或是根本不懂互联网,更不用谈及什么p2p了,和他们解释半天换来的结果就是他认为你在骗人,在一个,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拥有的闲置资金还要用来养老用,怎么会拿出来投资呢。

年轻一点的话是25-35这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的人普遍是工薪一族,要么就是事业上升期,大部分人的钱要不就是攒着买房买车娶媳妇,没有那么多的闲钱来进行p2p投资。但是从借款方面就可以考虑这一群体,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可以发创业标针对性宣传也是一条不多的发展渠道。

总的来说,虽然经过分析可以看出适合p2p理财的这一部分人是在35-45这一个阶段的,但并非其他年龄段就完全不适用,金钥匙网贷小编认为很多p2p理财平台得不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始终离不开“诚信经营”,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策监管是一方面。p2p平台的投资门槛本来就低,100元就可以起投了,如果这个平台诚信值高,运营的好,又有保障,年轻人可以将工资拿出一部分“存在”互联网金融中,“余额宝”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即使没有监管,如果从一开始就本着真正为百姓服务,为我们这些“草根”服务,如何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呢?

下面金钥匙网贷推荐时间:

篇8:投资理财的目标

一、产权理论背景下的企业理财目标综述

(一) 古典企业世界、新古典企业理论、朴素新古典产权学派与利润最大化

20世纪60年代以前, 新古典企业理论是建立在以亚当·斯密及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经过萨伊、杰文斯、门格尔、互尔拉斯及马歇尔发展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它适应了当时的企业制度, 即个体业主制和合伙制等, 不妨称其为古典企业世界。在古典企业世界, 企业的法律形态主要是业主制和合伙制,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古典企业制度。古典企业世界里的企业特征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 或者说用现代企业理论的术语,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1972) , 我们可以称其为朴素的新古典产权学派。其后科斯等人才从真正意义上使新古典产权学派的理论趋于完善和丰满。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理财目标的影响弥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企业理财目标都是和“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这一认识相一致的。但是后来发展到股份公司世界, 利润最大化目标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和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二) 股份公司世界、现代企业理论、新古典产权学派与股东财富最大化

1837年, 美国康涅狄克州颁布了第一部普通公司法, 规定了标准的公司注册程序。1856年, 英国议会确认了合股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至此, 股份公司制度得以在英美两国确立, 企业发展史步入股份公司世界。在股份公司世界里, 由科斯等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Coase, 1937) , 也称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 企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企业行为是企业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 并且认为契约是不完备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未来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同样, 因为进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 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 当实际状态出现时, 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 这就是剩余控制权。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谁就是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的目标就应该为其制定。哈特、张维迎等论证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产权契约具有最优性。可见, 体现了股东价值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有着其内在的产权动因。由此, 必然演绎出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在具体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 所有者应该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最终控制权) 和剩余收入索取权 (利润索取权) , 这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与此相适应, 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 知识经济世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与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

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996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 (Economy Based on Knowledge) 的概念, 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对知识进行生产和消费的世界。知识经济世界的显著标志就是知识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知识逻辑下, 公司经理作为专业管理知识的拥有者, 似乎也应该享有类似股东的权益, 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知识型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分享的现实催生了利益相关者学派的理论。布莱尔 (1996) 认为公司应该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并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学派企业理论相适应,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布莱尔、我国的杨瑞龙和周业安 (2000) 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反对投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 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应由投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 即是要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在财务领域, 由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衍生的财务管理目标称为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并不仅仅是股东, 而应拓展为投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与用户、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应围绕着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 并最终达到利益相关者权益增加的目的。

二、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一) 股东和经营者各自拥有的资本的产权特征分析

(1) 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的产权特征。物质资本是指投入到企业中的、具有市场化价值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如土地、有价证券、厂房、品牌、专利等。这些资产具有如下产权特征:第一, 具有良好的信息显示功能。第二, 可以与其所有者分离。第三, 具有市场转化价值。第四, 具有抵押功能。物质资本与其所有者可以分离以及物质资本市场转换价值的特征, 使物质资本的上述四种特征凝成一体, 决定了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的“被动性”产权特征, 并进一步决定了股东在企业产权初始安排中的优势地位。 (2) 经营者拥有的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根据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我们不妨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划分为高级人力资本所有者 (简称为经营者) 和普通人力资本所有者 (员工) 。经营者是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属层次高、潜势强的人力资源, 对企业财富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员工是处于企业中层和基层的广大劳动者, 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均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 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但经营者除了象员工一样拥有同质性的人力资本之外, 还具备其作为智力资本的异质性, 所以他们的收益预期要远高于普通经营者, 他们除了要获取合同中规定的固定收益外还需要各种其他的效益激励, 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剩余收益索取权, 而不象普通员工那样只索取一定量的、固定的合同受益。智力资本拥有的产权特征包括:第一, 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 具有主观性。第二, 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不稳定、易于隐蔽。第三, 智力资本不能转让和抵押。第四, 产权残缺时的价值封闭性。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本”, 它的利用与开发完全由其所有者决定。智力资本的价值将会被暂时或永久性的封存。第五, 智力资本流动性高, 承担风险能力有限。智力资本的使用权更具有流动性, 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第六, 智力资本产权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由于智力资本不能与其载体———人相分离, 所以智力资本价值的存亡、发挥、转移、隐藏都由其拥有者本身主观决定, 这决定着智力资本产权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这也阻碍了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风险的能力。总之, 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产权特征, 从而最终导致了经营者在企业初始产权安排中的相对被动地位。

(二) 股东和经营者缔结企业契约动机分析

(1) 股东缔约动机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们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数额的投资利益。为了保障企业创办者的资本权益本金的安全性及其收益性, 必须赋予他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从法律的角度看, 在物质稀缺从而财产所有者权益需要得到保护的社会中, 缔结企业合约只不过是股东使用财产的一种方式。投资者在具有多种投资渠道可供选择的条件下, 之所以选择了缔结企业合约的方式, 主要是因为他们预期到创办企业、进行团队生产获取的投资收益会高于其他投资方式, 也即会获取超额收益, 当然与这种超额收益相对应的是隐藏着的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股东总是最后一个承担责任和分享红利的人。如果出资创办企业的人不掌握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 资金的使用方式由经营者进行控制, 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将无从保障, 乃至投入的本金也失去安全性。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法律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和投资者的初衷。而且物质资本所有者将不再愿意去出资创办企业, 企业契约的缔结将告失败。可见, 财产制度对企业产权的初始安排具有决定性影响, 股东同经营者缔结企业契约, 是法律界定的财产所有权的各种具体形式在企业内部的进一步延伸, 是股东使用财产的一种方式。这里隐含着两点:一是股东有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是股东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 这将使他成为股东而没有成为债权人或者经营者。股东拥有物质资本和敢冒高风险的特质使其在创办企业之初自然地赢得了企业的所有权, 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 (2) 经营者缔约动机分析。拥有各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从而具有一定谈判力的经营者既可以选择自我雇佣也可以与股东合作经营。如果选择自我雇佣, 那就拥有双重身份, 既是经营者又是股东, 构成古典企业形态。如果选择和股东一道缔结契约组成企业, 可能的原因有:第一, 没有物质资本或者物质资本很少, 其将来的前途是要么永远做经营者, 要么在自身物质资本和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跃升为股东的身份, 甚至取代原股东;第二, 有大量物质资本, 但厌恶风险, 愿意到主要由股东承担风险的企业里工作, 以获取高薪、闲暇、成就感等。这样, 在不违背合约条款的前提下, 企业中的经营者由于其自利性会争取以最少的劳动付出, 来获取最大限度的个人效益。

(三) 企业所有权的安排

(1) 企业初创期所有权的静态安排。在分析了股东与经营者的产权特征差异和缔约动机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大量“被动性”产权特征的物质资本的股东本身具有冒险精神, 决定了其在企业初创期产权安排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而拥有“主动性”产权特征的智力资本的经营者承担风险的主观愿望或客观能力较弱, 决定了其在企业初创期产权安排的劣势地位。据此, 便可以导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最可能的初始安排状态:股东拥有完全的剩余控制权, 而剩余索取权由股东与经营者共同分享, 但分享的比例由股东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出权衡。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企业初始产权安排方案并不必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股东取得企业初始剩余控制权的原因不在于是最有效率的, 而是财产所有权在企业领域内的一种逻辑延伸。企业作为股东与经营者的有机结合体, 哪一方面的权益受到损害都会影响企业效率,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能是某种比例的产权分享, 但这种制度安排在企业初始缔约过程中无法形成。 (2) 企业经营期所有权的动态调整。随着企业的不断运行, 经营者的产权地位会逐渐上升, 谈判力相对提高, 两个关键主体会在长期的动态博弈中, 调整各自的产权界域, 通过达成有效率的产权安排来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尽管企业的初始缔约使股东获取全部的剩余控制权, 但是由于企业运行环境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拥有智力资本的经营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 股东采取主动分权策略、让经营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授权范围内的决策, 仍然可能获取集权下无法获取的收益, 这说明股东存在分权的内在经济动力。但在控制权具有正效用的假定下, 放权不仅能够直接降低股东的效用, 而且还面临资产安全性降低的危险, 因而失去对企业的最终控制绝不是股东的理性选择, 权力分散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权力分散给股东带来的效用损失与分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之间的效用比较, 只有在二者边际效用相等的点上, 企业控制权的分享比例才能够达到均衡。为了保全自己的资产, 股东对控制权的让渡肯定是有限度的, 他至少要保留对资产运作状况的最终控制力。因为股东拥有企业初始所有权的情况下, 作为既得利益者, 其出让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份额最终要以满足其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界限。股东最后的“王牌”便是关闭企业, 退出企业投资, 把资金存到金融机构获取固定利息, 充当固定收益索取者。由此看来, 股东主动分权的体制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分权”体制, 而是在股东得以控制全局的前提下对剩余控制权做出的有限让渡, 因而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一种股东主导下的“授权”体制。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者只是在有利于提高股东收益的前提下, 参与了企业管理, 而不是股东与经营者抗衡性质的分享。总之, 不顾经营者地位上升这一事实一味强调股东利益的单边产权安排模式会导致低效率, 而过于夸大经营者所拥有的智力资本甚至要不分情况地与股东共享企业所有权同样会导致低效率甚至无效, 由于两者本身所拥有资本的产权特征和缔约动机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应该分为初创期和经营期两个阶段来进行, 并且始终要以股东为主导。

(四) 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沿着产权分析的路径,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现代企业 (以股份公司为代表) 世界里, 物质资本所有者 (严格的说是股权资本所有者) 股东的冒险精神和物质资本的产权特征决定着股东往往是企业的创始人、企业里最具有逐利动机的人、最关心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人、企业最大和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企业最后一个分享收益的人、也往往是最有监督动力的人, 让出资者——股东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 这是新古典产权学派的主张。基于此导出的企业理财目标必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过分强调出资者的利益, 必然受到知识经济世界里企业分享制日趋发展的现实的批判, 人才资本地位的日趋上升、以人为本的新兴管理思想也都对此提出了挑战。相应的, 股东至上治理逻辑也修正为股东主导下的产权安排, 这是基于现实需要的产权重新安排, 是新古典产权学派“股东主权论”的内生结论。基于此,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理财目标合理的逻辑延伸应该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也就是突出股东主导地位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 需要强调几点:首先, 企业产权安排演变是理财目标的演变的理论基础, 企业产权安排的过程是具有谈判实力的关键主体———股东和经营者在企业各阶段博弈的过程, 企业所有权的最终配置取决于契约各方凭借自身实力所进行的谈判和博弈, 谈判和博弈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以及物质资本和人才资本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这会形成一个博弈均衡点。此点是动态可调整的, 达到博弈均衡点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而使各方的利益都有所保障。现实中博弈均衡点往往不能达到, 即企业产权安排未必都会达到最理想状态, 从而成为企业以及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其次, 必须突出股东的主导地位, 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股东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让渡的边界是股东可以接受的总体效用。所以, 产权博弈即股东和经营者围绕产权的谈判并不必然导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的企业理财目标,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提出其贡献在于提醒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以确保实现企业价值长期的最大化, 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仅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约束条件。再次, 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股东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 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所以股东主导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忽视。企业相关者利益是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以企业为载体的, 而股东以及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是企业存在的必备前提, 只有确保公司持续、健康运营, 这些利益才能兑现。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的最终结果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而言, 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培育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之所在。从长期来看, 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协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并不存在冲突。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 管理层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且也只有充分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而使未来现金流量更大, 企业价值更大。当今成功的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最后, 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避免了决策考虑对象多样化导致决策目标分散化和模糊化, 从而导致经营者无所适从乃至效率低下。以股东为主导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制企业理财目标, 满足了目标的唯一性、明确性的要求, 增强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提高了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干胜道:《所有者财务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 《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3]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4]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杰明:《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

[6]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7]Hart,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Political Economy, 1990.

篇9:投资理财的目标

企业理财目标左右着企业的理财行为。企业理财目标选择得恰当与否,对企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同时企业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确立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理财目标的重新认识,是提高理财效率的基本要求。随着理财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理财目标在指导企业理财行为中已经凸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

(一)资本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一般而言,资本是指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通过一系列要素合约而将各种稀缺性资源组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就应该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是以实物资本的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但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日渐凸显,显然,企业的理财活动和财务决策如果还是建立在原有资本概念结构下必然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财务关系人对企业的贡献和责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治理的主体除了股东以外,还包括管理者、债权人、内部职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居民等。他们对于公司剩余的索取权取决于他们为公司提供的资源的性质与数量。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作为理财主体的,但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者、职工为公司提供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居民为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他们对公司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那么,在分配企业剩余时他们的要求权就不应该再被忽视。也就是说,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三)博弈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的理财观念十分强调“零和博弈”,即理财主体进行财务活动,财务决策时面临的竞争状态是“你死我活”。因此,理财者的出发点总是以“我”为中心。这也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理财目标产生的基础。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提出了“合作竞争”即“非零和博弈”。认为实现竞争者的“双赢”,利益相关者的“多赢”才是符合科学的博弈状态。

二、新理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一系列合约联结起来,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理财权的理财主体。企业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吸收了各种不同性质的资源:国家(社区)为企业提供了自然资源;股东和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物质资源;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为企业提供了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客户和供应商为企业提供了信息资源。因此,他们也对企业存在着不同的要求权,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显然,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都会制约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更会影响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理财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决定着所有财务活动的价值取向。随着理财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理财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财务理论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应该进行新的选择。笔者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的财务目标应该是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一)资源的稀缺性是该目标选择的外在动机

资源稀缺或相对稀缺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经济事实。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资源是无限的,没有任何相对稀缺的物品,那么“研究经济学或寻求经济的办法就会没有什么必要”、“经济学与之斗争的关键事实是:物品是稀缺的”、“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社会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各公司治理主体在进行日常的财务活动中,自然会选择以较低成本获得并且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剩余的各种资源。

(二)利益相關者的逐利性是该目标选择的内在动机

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常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业绩。一般认为,作为各种资源的拥有者,在制定各种决策时,是一种“经济人”行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的逐利性。对企业而言,衡量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为各个资源提供者带来最大剩余。资源拥有者在向公司提供资源之前,一定会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只有在其预期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下,资源的拥有者才会向其提供资源。这样就会使得各种资源自然流入能够使其实现配置最优化的地方。

(三)市场竞争机制是该目标选择的外在环境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是通过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完成的。而市场竞争机制为其提供了外在环境保证。即:哪些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哪些企业就容易获得优势资源,就越容易实现其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四)公司治理结构是该目标选择的内在环境保证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不同利益主体各自权益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实现公司利润和股东的投资收益”(美国法律研究所对股份公司经营目标的定义)。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以及知识资本组成的“契约网”,企业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营者、企业职工、消费者、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主体。因此,企业的效率应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组织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而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该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

3.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根据这些公司治理的原则,任何经营业绩良好,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司必然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各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理性理财目标的选择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对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创新公司治

理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理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弟子规读音下一篇:《初恋这件小事》观后感——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