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中考集锦

2024-06-22

世说新语两则中考集锦(通用10篇)

篇1:世说新语两则中考集锦

《世说新语》两则

1.下列句中“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D.是日,饮酒乐,天雨(这)/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5.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6.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9.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雪日内集(内在联系)..B.俄而雪骤(不久)..C.讲论文义(讲解)..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11.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A.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2.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2分)

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13.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14.下列是对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B.文章用“公大笑乐”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C.本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本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1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去后乃至(乃至:才到)..B.相委而去(委:委托).C.与友期行(期:约定).D.下车引之(引:拉).16.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A.渔人甚异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具答之 D.吴广佐而杀之

17.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2分)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

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

18.对“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你父亲)真是一位非常的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B.(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C.(你父亲)不是人啊!即使不和人一起走,也要委托别人说一声呀。D.(你父亲)人呢?即使不和人一起走也要委托别人说一声呀。19.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太丘舍去”,可见陈太丘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B.“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反映出友人是一个不守时、不守信用的人。C.友人怒骂陈太丘“非人”,可见友人的无礼和无知,不懂得自我反省。D.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友人,言之有理,可见他的机智聪明。2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去:去到).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你的父亲)....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21.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出淤泥而不染 .B、思而不学则殆 .C、环而攻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 .22.下列是对课文写作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的动作描写。

B、友人从“怒”到“惭”的表情变化,反映出其心理变化过程。

C、文章最后定“元方出门不顾”是全文的败笔所在,让元方变成了一个不尊重长辈的无礼小孩。

D、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批评友人的无信、无礼”是高潮部分。

篇2:世说新语两则中考集锦

一、生字读音。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重点字词解释。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会 2.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 3。公欣然日(高兴的样子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大致;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6.太丘舍去(离开 7.去后乃至(才 8.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9.门外戏(玩耍 10.与人期行(约定 11.相委而去(舍弃 12.友人惭(惭愧 13.下车引之(拉 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四、古今异义。1.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4.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五、重要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中考复习系列文言文(八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基础归纳:

1、本文选自《》,这部书是由(朝代(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述了从汉末到东晋之间士族、文人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和上层士大夫的精神面貌、生活情况等。鲁迅说可把它“看作一部名士的教

科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内集(2讲论文义

(3公欣然曰(4未若柳絮因风起(5差可拟差拟(6白雪纷纷何所似

3、翻译下列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译文:。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

二、理解、简答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问:“寒雪”、“内集”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欣然”“大笑”则更进一步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第二问:“儿女”还包括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则专指子女。

2、文章仅用一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这句话是:“”

3、《咏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召集人兼主讲人是:,听众是:。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答: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两个咏雪的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依据:作者也没有明确评价,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6、“未若柳絮因风起”把冬雪比作柳絮,形象生动。你还能从古诗中找出一些咏雪的名句吗?

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基础归纳:

1、文学常识:《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世说新语》一书的“”一门,《世说新语》是六朝小说的代表。

2、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期戏

译文:。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信 译文:。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引顾

译文:。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交待陈元方与来客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

2、友人发怒的原因是:。

3、对话的地点是:。

4、故事的结尾是:

三、问题探究:《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第一问: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指您父亲;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称。第二问: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其一,全文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无信,无礼,是全篇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其二,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9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 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 “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 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 改。18.(2 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 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19.(3 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20.(2 分)略(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 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 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8 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 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9.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7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 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8.(2 分)B 9.(4 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 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 分)10.(4 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 分)谈感受(2 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 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五、2008 年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期》)(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 〔乙〕郭亻 及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 及 问: “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 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 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 及 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 及为 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 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C.及事讫(完毕).)(2 分)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D.先期 一日(约定的日期).)(2 分)传一乡秀才观之 . 安陵君其 许寡人 . ④ ③ ① ②(选 自 《 后 汉 书 · 郭 亻及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 去 . C.遂止于 野亭 . 杂然而 前陈者 . 骈死于 槽枥之间 . B.计日告之 . D.其 为人若此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13.文段理解。(5 分)(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 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 分)(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 可,至少两条)(2 分)参考答案:

篇3:《世说新语》两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从伯王导出于政事需要结援太尉郗鉴,郗氏遂以婚姻固结王导,遣门生前往求婚。来人一一察看王家子弟,看罢向郗鉴回禀说:“王家的男儿长得都不错,但一听到是郗公择婿,便忸怩作态,紧张起来,唯独一人仍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吃东西,仿佛听而不闻,毫不介意。”郗鉴听了说道:“此人正是我的女婿。”访之,乃羲之也,于是以女妻之。

【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篇4:《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比不上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大笑,非常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自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3.主题鉴赏: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通过写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对雪的比喻,表现了谢道韫突出的文采。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记叙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

1.《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比不上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大笑,非常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自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3.主题鉴赏: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通过写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对雪的比喻,表现了谢道韫突出的文采。

篇5:《〈世说新语〉两则》学案02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背诵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作者是-----。《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②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无奕女()差可拟()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尊君在不()谢道韫()俄而()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②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二、课堂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字。

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期日中: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3.讨论:

①《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②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 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

三、阅读延伸

(一)孔文举(孔融)年十年,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者:“我是李府君亲。”既②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③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太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①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②既:已经③奕世:累世。④了了:明白,聪明。⑤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1.本文表现了孔融的什么特点?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3.孔文举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4.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解释。君与仆: 语之: 踧踖: 5.翻译句子。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二)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像以前一样)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

孔融被收: 时融儿大者九岁: 二儿可得全不:

寻亦收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提炼出了一个成语:-------。

篇6:《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出示简介。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

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出示多媒体为课文注视,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译文后附加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儿女、文义、因风起。

2、探究问题。

多媒体出示:对应人物、家庭气氛、特别指明身份的用意。

3、深入思考。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你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拓展)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

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回答列举的喻体可能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其中“难兄”讲的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元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

多媒体出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

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

①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预习时已提到

②特殊词义:

期(约定)日中

——(成语)不期而遇

下车引(拉)之

——(成语)引而不发

入门不顾(回头看)

——(成语)顾影自怜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

去危就安

③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多媒体帮助译文。

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

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

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

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

起因: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② 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③门外戏——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经过: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a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b元方入门不顾

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可各抒已见,但要注意到一点,即元方当时七岁)

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

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谈现实意义)

五、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篇7:《世说新语》两则

【注释】①过江诸人:西晋末年战乱不断,中原人士相继过江避难。“过江诸人”本指这些人,这里实际却是指其中的朝廷大官、士族人士。②藉卉:坐在草地上。③王丞相:王导,字茂弘,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④楚囚:楚国的囚犯。据《左传·成公九年》载:一个楚囚弹琴时奏南方乐调,表示不忘故旧。后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译:

可至作楚囚相对!

译:

2,请找出描写周侯和王丞相神情的语句。

3短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具体表现了什么内容?

4,士族们面对现实形成不同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5,文章刻画人物形象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厉”指周厉王,是西周时代的君主,在位时暴虐无道,滥施杀伐,最终被国人流放。“幽”指周幽王,是厉王的孙子,在位时宠幸妃子褒姒,沉迷酒色,后来外族入侵,他被杀死。两人都是暴虐之君。

1,“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京房提出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京房劝谏很善于抓住时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一点?

3,京房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对君主劝谏的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4,“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这句话道出了怎样的问题?

5,“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其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1,(1)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禾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2)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

2,周侯:“坐而叹”“相视流泪”;王丞相:“愀然变色”。

3,通过描绘过江诸人在新亭饮宴的场景,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渡的士族官僚们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和情绪,以及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

4,一种是感伤颓废,以周侯为代表;一种是慷慨陈词,奋发图强。表现了爱国思想,以王丞相为代表。

5,运用含蓄简洁、精练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周侯的庸懦颓废,王丞相的刚毅奋发,都只是通过一个动作和一句话来表现的。生动传神,精练扼要。

1,引出议论的话题,为劝谏作准备。

2,论事时趁机提出问题,在汉元帝回答“岂知不忠而任之”时,抓住机会借幽、厉二君之亡来向汉元帝进谏。

3,希望君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4,亡国之君昏庸,不了解自己的大臣,容易用错人。

篇8:《〈世说新语〉两则》巩固练习

〈世说新语〉两则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柳絮()无奕()...差可拟()尊君在不()谢太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4)与人期行 ..(5)未若柳絮因风起(6)相委而去 ...(7)元方入门不顾(8)下车引之 ..3.指出下列加红字古今意义的不同。(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3)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4)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4.填空。(1)《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均选自(人名)《 》。(2)《世说新语》是____ 文学家____ 组织人编写的。主要记述了____ 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____ 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称为“____ ”。《世说新语》是六朝____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 体作品的影响颇大。运用能力提升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人的称谓,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称,哪些属于谦称?

(1)敝人(2)卑职(3)陛下(4)令尊(5)寡人(6)足下(7)令郎(8)老朽(9)麾下(10)君(11)公(12)臣(13)愚(14)阁下(15)不才

敬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客人骂元方父亲时,元方的回答很是技巧,请品析其妙在何处。(1)君与家君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给文中画线语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地址:兰新万国港 A座 706室 电话:0931-8606618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9.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友人已经认错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无礼吗?说说你的理由。

11.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也遇到了朋友不守信用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问题呢?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13.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篇9:25《世说新语》两则①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咏雪

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⑥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⑦。”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⑧,左将军王凝之⑨妻也。

①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家庭聚会。

④〔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⑤〔俄而〕不久,一会儿。

⑥〔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⑦〔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⑧〔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⑨〔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④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⑤,期日中⑥,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⑦,去后乃至⑧。元方⑨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⑩?”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⑾。”元方曰:“君与家君⑿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⒀之,元方入门不顾⒁。

④〔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⑤〔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⑥〔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⑦〔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⑧〔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⑨〔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⑩〔尊君在不(fǒu)〕您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⑾〔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⑿〔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⒀〔引〕拉。

⒁〔顾〕回头看。

研讨与练习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篇10: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教学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2.问答法。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通过问答法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4.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 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见解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基础知识普及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 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 会语感。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2、把握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3、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2、指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提示: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

2、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提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提示: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提示:飞扬之态 形似;柳絮因风起 轻盈之雅 神似

六、知识拓展

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

七、课堂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九、板书设计

老人:和善 亲切 家庭氛围: 咏雪 侄子:直率 敏捷 融洽、欢乐 侄女:沉稳 聪明 轻松、温馨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 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 会语感。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2、把握重点字词:

(1)与友期行 :约定;太丘舍去 :放弃;离开;去后乃至 :才;到;相委而去 :丢弃;则是无信 :信用;下车引之 :拉;入门不顾 :回头看;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2)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谦称有: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3、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1)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2)(家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提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说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提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 聪明、勇敢、明理,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聪敏过人。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5、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提示: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6、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做人要守信用、讲诚信、懂礼貌、讲礼仪、知错能改。

五、知识拓展

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顾炎武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六、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上一篇:中班数学活动分类计数下一篇:丰城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