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世说新语导学案

2024-06-20

22世说新语导学案(通用9篇)

篇1:22世说新语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3、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古代

集,分

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

。作者

,南朝宋

家,彭城人。

2、《期行》选自

,《乘船》选自

。这两篇体裁都是。

二、结合课下注释学习:

1、重要词语解释:期日中:期()日中()则是无信:则()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引()元方入门不顾:顾()

2、(1)古今异义词:去后乃至(去:古义:。今义。)(2)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读“ ”。)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堂探究】

三、按要求在文中找原句子回答:

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2、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

3、用一句话概括《期行》的主要内容。

4、《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何收获及疑问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乘船》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词语:“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3、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4、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1、重要词语解释:

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

2、一词多义:何为不可(为:。)

正为此耳(为:。)

3、古今异义词:

①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今义)②后贼追至(贼:古义:。今义)③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何为不可(前置句)

相弃邪(前置句。)②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歆辄难之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合作探究

1、《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

3、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4、《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学了本文有什么收获? 巩固提升:请积累一个诚信故事或四句有关诚信的名言于摘抄本上。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

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⑴歆辄难之(辄:)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⑶王欲舍所携人(舍:)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笔记小说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 文学

2、《世说新语•方正》 《世说新语•德行》 短篇小说

二、略

三、1、期日中。过中不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1、本文叙述陈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而致友人理屈词穷、十分惭愧的故事。

2、《期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略 《乘船》 【自主先学】

一、略。

二、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1、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2、《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略

【课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 古代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是 南朝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超过,过了)⑵去后乃至(乃: 才 去: 离开)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丢下、抛弃)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⑴歆辄难之(辄: 当即)

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幸而、恰巧)⑶王欲舍所携人(舍: 扔掉、抛弃)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的原因)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请托、请求)

篇2:22世说新语导学案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朝文人组织编写的《》。一.咏雪 一读:读准字音

准确读出下列生字: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二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划分节奏、重音。三读: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四读: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也让人感受到家庭里所洋溢的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感受到家庭里的亲情.◆拓展思维: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A;B;c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读一读:注意断句 译一译: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答曰:“” “!”元方曰:“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疏通探究:

1、本文中“尊君”、“君”、“家君” 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君”、“家君”

2、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3、拓展积累。各写出一个含句中加点词且意思一样的成语:(1)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则是无信()--------;

(4)下车引()之-----;

5、入门不顾()----诵一诵:进一步把握文意 想一想:问题探究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错误?由此可见,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课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元方:友人:

()——————————()

2、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2)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4.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 补充练习:

1、比较古今差异的意义:

与儿女讲论期日中舍去门外戏

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因风起



2、一词多义:

不尊君在不

篇3: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预习准备】

一、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尊君在不()

2、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

一、文言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

(4)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5)撒盐空中差可拟:

()()

(6)未若柳絮因风起:

()()

(7)陈太丘与友期行:

()

(8)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9)去后乃至:

()()

(10)尊君在不:

()()

(11)待君久不至:

()

(12)相委而去:

()()

(13)君与家君期日中:()

(14)则是无信。

()()

(15)下车引之

()()

(16)元方入门不顾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邑八景之一也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使之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相委而去”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思而不学则殆

C.人不知而不愠

D.温故而知新

4、写出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

(1)与儿女:

古义为,今义为

(2)去后乃至:

古义为,今义为

(3)相委而去:

古义为,今义为

(4)入门不顾:

古义为,今义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⑤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二、内容理解: 《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陈太丘与友期》 质疑讨论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 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三、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末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字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

”又“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6、你如何评价文中的人物:

友人:

篇4: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zhòu)

撒(sǎ)盐

差(chà)可拟(nǐ)

柳絮(xù)

无奕(yì)尊君在不(fǒu)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 行:同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过了

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

去:离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⒊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⑷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不在?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还没有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三、整体感知

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太傅(谢安)、胡尔(谢朗)、谢道韫、谢无奕、谢朗的父亲、王凝之六人。谢无奕与谢道韫,父女关系;王凝之与谢道韫,夫妻关系;谢朗与谢道韫,堂兄妹关系;谢朗、谢道韫二人与谢太傅,叔侄关系;谢无奕、谢朗的父亲、谢太傅,兄弟关系。

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元方:聪明智慧,正直不阿。陈太丘:守信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见上“题目解读”。

四、合作交流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撒盐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和盐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和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柳絮更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比作柳絮是神似,比作撒盐是形似。

如:雪如鹅毛一般在空中飘飘洒洒。

雪如蒲公英在空中飘飞。雪如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翻飞。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对“大笑乐” 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言简洁,意思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5.《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言之有理即可

五、当堂反馈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1)与友期行:约定(2)去后乃至:才

(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一会儿。高兴的样子(5)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不上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陛下④令尊⑥足下⑦令郎⑨麾下 谦词有:①敝人②卑职⑤寡人⑧老朽

六、拓展延伸

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学海拾贝】 我学习,我收获——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八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撒()盐

差()可拟()

柳絮()

无奕()尊君在不()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

引:

顾:

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整体感知

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四、合作交流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咏雪》一文“大笑乐”即可结束,为什么还要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

5.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五、当堂反馈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5)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六、拓展延伸

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资料储备】

《咏雪》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盐撒差不多可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篇5:22世说新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内集,儿女,俄而,欣然”等词义。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有何评价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课时:2课时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an)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第一课时 《咏雪》 【自学】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俄()而 骤()无奕()谢道韫()差可拟()3.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内集()讲论文义()4.结合注视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自测】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结】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自学】

一、我是急先锋

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

3、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期

古:

今:

太丘舍去

古:

今:

下车引之

古:

今:

入门不顾

古:

5、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一、比较“君”、“家君”与“尊君”的不同:

(1)君:(2)家君:

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自测】

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自结】

【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 今:

3)尊君:()5.尊君在不: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篇6:《〈世说新语〉两则》学案02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背诵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作者是-----。《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②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无奕女()差可拟()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尊君在不()谢道韫()俄而()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②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二、课堂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字。

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期日中: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3.讨论:

①《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②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 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

三、阅读延伸

(一)孔文举(孔融)年十年,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者:“我是李府君亲。”既②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③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太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①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②既:已经③奕世:累世。④了了:明白,聪明。⑤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1.本文表现了孔融的什么特点?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3.孔文举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4.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解释。君与仆: 语之: 踧踖: 5.翻译句子。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二)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像以前一样)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

孔融被收: 时融儿大者九岁: 二儿可得全不:

寻亦收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提炼出了一个成语:-------。

篇7:《世说新语》两则学案1(范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积累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撒()盐差可拟()()....柳絮()尊君在不()..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5

(1)舍 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2)不 尊君在不()不一状()(3)是 则是无信()是知也()(4)若 未若柳絮因风起()坊若者()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1)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尊君在不? ...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合作探究】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精读精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 5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词语: 日中: 舍去: 无礼: 引之:

2.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6.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7.元方入门之后,友人会怎样?

【主题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窘迫)。

1.标题是选用文中谁的话?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

/ 5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什么?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大未必佳(大:

(2)韪大踧踖)))

(大:

(3)人以其语语之(语:(4)诣门者(诣:

语:))(5)奕世为通好(奕世:

(6)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

4.译文:(1)莫不奇之。)

(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5.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6.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7.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能力提升】

1、名句填空

(1)种豆南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2)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中,“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

/ 5

(2)《水浒传》中,“浑身雪练也一身白肉,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篇8:22世说新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个别文言字句的理解。【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3’

师:在暑假时,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去爬山,可是时间到了,他还没有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师: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并且他的儿子元方在这件事中也有自己的表现,大家想不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呢?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期行》。(板书标题)

二、《世说新语》和作者2’

师:关于《世说新语》及其作者,大家有没有一些了解?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课文注释1念一下。

师:从注释我们中我们知道了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他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就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它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期行》,全文连标点不足150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都交待得很清楚。

三、疏通文章,复述故事

1、全班诵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2’(大家读的很好,不过个别字词要注意,例如„下面大家听老师诵读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

2、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节奏。1’(下面大家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小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进行小组接力,翻译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纠正。)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3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教师指出重难点字词。(注意:小组接力,一句一句翻译,其他同学纠正)23’

(我们一起把课文串讲了一遍,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字词„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下这个小故事,看谁说的准确又生动。)

4、学生复述小故事。3’

四、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讨论1:同学们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看法。4’(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那么大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故事中有三个人,分别是陈太丘、陈元方、友人,同学可以结合文中体现人物性格语言,谈谈想法。)

(1)陈太丘:你对陈太丘的做法如何评价?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待君久不至”才去,说明他是个守时守信之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陈元方:结合文中陈远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但是其“入门不顾”友人的作法有待商榷,他前面说“友人”无礼,但他自己这样的行为也是无礼的。)(3)友人:(无礼无信,但最后“下车引之”的举动说明他知错就改。)讨论2:你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4’

(那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对守信的问题,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伺机加以正确的引导)

(看来同学们在平时都是个守信之人,这很好。)

五、小结1’

《期行》这篇不足150字的小故事,却给我们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讲信用。“信”是立世之本,友人不守信,连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都知道不行,对他不以为然。“信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平常我们就言出必行,这样老师、朋友才能让人信服你。同学们要不要做个讲信用的人啊?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世说新语》中另一个小故事《乘船》,大家回去预习下,同时搜集下关于诚信的格言,写在本子上。好,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期行

刘义庆

一、《世说新语》和作者 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短小精悍

二、正音

不→否 fǒu

舍 shě 哉zāi 惭cán

三、字词

期、舍、去、委、引、顾

四、讨论 陈太丘 陈元方 友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乘船》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

一位同学复述《期行》的故事内容和中心。

教师总结学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师板书)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复述故事、总结文章中心。

二、交代上课形式

本节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9个小组分别在读、译、复述、说道理、说格言几个方面展开竞赛。

三、开展活动

1、读课文

(1)先对面之间朗读,互相指出读错隐地地方,互相纠正。(2)检查预习:出示几个生字,注音。

华歆 辄 携 拯 邪 劣 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何为不可 正为此耳(3)各小组选派一个读的最精彩的同学代表参赛。大组齐读,比赛准确性和朗读的流畅。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小组学习讨论,每组有两次自由发问的时间,可指名其他组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为知识竞赛做好准备。

(1)字词解释

教师提问10道题,分别以最早举手、举手人多来完成。(2)句子理解。(方法同上)①幸尚宽,何为不可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③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④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复述故事

小组先自行复述,要求:各组派一名代表复述,故事完整,理解正确,加一分,能绘声绘色加二分。

4、故事内涵

各组整理好答案后选一人发言,意思正确加一分。教师提示: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5、拓展延伸

本课同上一则小故事都是讲诚信的,你还知道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和格言么?(哪组回答的多,即可加分)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2)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3)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中)三毛 ; 4)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美)罗斯福;

5)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四、活动总结

老师从鼓励的角度对本次活动中同学的优点进行表扬,提出存在的问题。宣布比赛结果。【板书设计】

乘船 刘义庆

一、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复述故事、总结文章中心

二、读音

华歆 辄 携 拯 邪 劣 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何为不可 正为此耳

篇9:22世说新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4、体会故事反映的道理,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其中会引发怎样的事情?发人深思。《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

2、作者刘义庆(403—444),字令升,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 1 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3、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4、学习生字:

不(fǒu)华歆(xīn)辄(zhé)舍(shě)邪(yé)拯(zhě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2、古今异义:

(1)、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2)、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3)、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3、疏通文意。

四、教师小结:

《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乘船》叙述了华歆与王朗对待一个搭船逃难人的不同的处置态度与方法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古人经商常常提到“童叟无欺”,意在说明自己诚实经营,重诺守信。幼子虽小,却不可欺,否则难免落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二、学习《期行》:

1、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翻译课文。

3、故事的开端,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了不守信的事客人,而不是陈太丘。故事的发展,交代元方的情况,因为“门外戏”,故与客相遇;写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刻画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很懂礼貌的儿童形象。故事达到高潮,写当客人大骂其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机智聪颖。故事的结局,写客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元方也不再理他。

三、学习《乘船》:

1、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翻译课文。

3、故事的开端,交代起因。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华歆慎重,王朗草率,形成鲜明对照。故事的发展,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先救人,后又害人,王朗出尔反尔。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故事的高潮。华歆“遂携拯如初”与王朗“欲舍所携”形成鲜明对比,优劣自明。故事的结局,总结升华。世人就是根据这件事评定二人品行的高下。

四、合作探究: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明确:认为“对”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不等友人无可厚非;认为“不对”的理由:元方没弄清事情原委,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或许发生了意外事情等。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明确:贼将至。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明确: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 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6、《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期行》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7、《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五、教师小结: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诚实守信是立业的根本。否则就像喊“狼来了”的放羊孩子那样,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因而,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守信的人。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2、《世说新语》二则

上一篇:公交公司驾驶员安全周到服务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学校行政助理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