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爱情

2022-07-16

第一篇:世说新语中的爱情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兒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兒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後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第二篇:《世说新语》两则

七年级上册:

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答、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答,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答、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答、“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咏雪>>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小一辈的人谈论试问`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而谢无奕的虐人说:”不如用柳絮随风飘飞来比拟.”谢太傅大笑起来`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的虐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而行`约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走了`等太丘走后`那个人便来了`陈元方刚7岁`在门外玩`那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久不来`已经走了.”那人生气了:”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不管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来,您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那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

第三篇:世说新语

一、竞争的结果绝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都活的更好。

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前提是众人要把拾来的柴放到一块去。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对了一半,在物质、财富、地位方面就要己所不欲善施于人。

四、看看自己的付出,就知道自己的收获了。

五、理论上:效率=速度+质量,现实中:效率=速度+利润。

六、当今社会,无论办什么事,其第一个环节就是:拉关系!

七、办事找对人,一句话的事;办事不找人,一座山的事。

八、“都是自己人,这是我应该办的,不用客气”,相信这句话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死。

九、太监的产生是社会物质极度匮乏的结果,太监职业化是人性私欲膨胀的结果,太监胡作非为是人性被禁锢的结果。

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国人的口枪舌剑,所以国人讲话都比较中庸。 十

一、一无所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了“无”便什么都有了。

十二、学海无涯说的是学习知识是没有尽头的,其实学习知识,个人修为达到“无”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正所谓学海无为涯。

十三、人贵言自重,贵者钱也、权也、名也;人贱言自轻,贱者无钱、无权、无名也; 十

四、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天天都有好心情,世界每天都美丽。

第四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讲论文艺()

3、俄而()

4、何所似()

5、差可拟()() .............

6、因风起()

7、期行()

8、舍去()

9、去后乃至()

10、相委而去()() .......

11、下车引之()

12、入门不顾() ..

二、 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义

三、 翻译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五篇:世说新语

从<世说新语>中看修生养性

德行篇赏析

摘要: 《德行》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门,共47则,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

《Virtue》 is LiuYiQing in< shi shuo xin yu>, were the first door is the story, 47 to eastern han characters think is worth learning showed class and can serve as standards and norms of good moral character words and actions. Range is very wide, the content is extremely rich, from different aspects, different Angle reflect then moral values.关键词:百善孝为先、喜怒不形于色、未尝臧否人物

(一)百善孝为先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德行》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德行篇第三十八则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范宣【1】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2】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言邪?”范笑而受之。范宜的行为收到了当时社会的一致肯定,就是因为在当时社会“百善孝为先”成为了一种主流社会价值观。

“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着怎样的社会地位?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在魏晋时期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举孝廉”,孝顺廉洁的人也必定爱民廉政,二后来实行的科举制选拔到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这样说来魏晋时期的统治者还是比较明智的。范宜引用《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他为人孝顺他被“举孝廉”为官,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后来豫章太守送他礼物他都不肯接受,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象征性地接受了一点点。说到孝顺我突然想到了小学时学过的“卧冰求鲤”[3],再一查,男主角果然是魏晋时期人,这或许只是个偶然,但不得不承认魏晋人对孝道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玄学兴起,外来的佛教和中原本土儒家的对立和冲突削弱了儒家的独尊地位,却没有改变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依旧是治国的根本: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更是受到统治者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崇尚和广泛推广,孝道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对当时的政治、法律、外来的佛教有深刻的影响。事物的发展是两面性的,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孝道伦理也是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孝道伦理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另一方面,孝道伦理成为统治者治国的工具,为取得“孝”名,社会上衍生出种种虚伪之孝和各种愚孝的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儒家的孝道伦理有了很大的变异。为此,魏晋的思想家们对于“孝道”伦理进行重新思考。

(二)喜怒不形于色

《德行》第十六则“王戎云:“与稽康【3】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面对司马昭时期的黑暗高压政治,嵇康的喜怒不形于色无疑是保命的法宝。做人就要学会适应环境,鹤立鸡群太突出了,有时反而会成为杀给猴看的鸡。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典籍,对“喜怒不形于色”是很推重的,也出了很多号召与方法。孔夫子的论语中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斯可以从政矣。“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些,我觉得正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教导版本之一。走入声色厉茌的歧途后,人们就讥笑说是“人模狗样”“台上是光明庄严,台下是男盗女娼”,这个,没办法,怪不了人民群众。老子在道德经中,大肆鼓吹的东西,基本上与不动声色的无为脱不了关系,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虚其心,实其腹”,“绝圣弃智”。所以,后来人民群众说此类修行人是飘飘有出尘之姿。但这些藏迹隐形的东西一旦用于世,可就是天大的阴谋家了。黄老政治从来就没断绝过

其实,“喜怒不形于色”和“喜怒不形与灵”看起来同属中国“天机”学问一部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不形于色”者,有心计、城府深、会表演,心理不是不恨、不悲、不喜,而是“成大事业”迫使脸上不外露,让人揣摩不透。这种人不是大奸大雄做不来的,因为他要把灵和肉的痛苦分别以喜剧形式表演出来,而且装扮得天衣无缝。这方面曹操属千古一绝,他不仅兵败赤壁性命难保之际能扬鞭大笑;而且官渡一战打败袁绍后发现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当左右劝他“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命人尽烧之,再不过问,将这些“叛徒”感动得热泪不尽,死为曹操卖命。《世说》中有个华亭鹤唳的故事: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馋,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译说:陆机在河桥一战中被打败后,又遭到卢志的谗言加害,成都王司马颖决定要杀他。在被处决之前,他叹息道:“多想再听一听家乡华亭台的鹤鸣声呀,能有机会再听吗?”“喜怒不形于色”真是一门哲学啊。

(三) 未尝臧否人物

《德行》第十五则:晋文王称阮嗣宗【4】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戴尔卡耐基说:永远不要指责别人,因为他未必会认同你说的,或许是你在自以为是。即使你是正确的而且非说不可,那么就不要再背后和别人议论,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未尝臧否人物”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心胸狭窄和目光短浅的人才津津乐道于流言是非,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对人求全责备,而表现出一种镇定和宽厚。“论人非”于人于己都无利,而“思己过”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不论是宗教还是我们马列主义都很重视自省,有道是“一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更安宁,可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一个真正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更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人无完人”,没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缺点,没有过错。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都喜欢君

子,不喜欢小人,那就从“莫论人非,常思己过”做起,修养自身,善待他人,传播善意,弘扬正气,为他人也为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

有个故事,是说释迦在世时,一个人因为嫉妒他受世人景仰,心里很不平衡,对释迦当面破口大骂。但是,不管他的态度如何恶劣,言语如何不可理喻,不堪入耳,释迦却始终保持沉默,冷静以对。在他骂累骂够之后,释迦才开口说:“朋友,如果有人送礼给他人,对方并不接受的话,请问礼物属于谁?”那人不假思索就答道:“当然属于送礼的人了。”释迦继续问道:“好,那现在你对我破口大骂,如果我不接受这些非议之词的话,请问它将属于谁?”那人语塞,默然不言继之醒悟自己的过错,并为自己的无礼向释迦道歉,发誓绝不再诽谤他人。心平气和做人,静坐常思己过,现实莫议他人。

注释:【1】范宜: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2】②“身体”句: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

【3】语出《晋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

【4】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5】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魏代人,竹林七贤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大将军,晋文王司马昭辅政时,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步兵校尉。对可马氏的黑暗统治抱消极抵抗的态度,谈玄学,纵酒,不议论别人,行为狂放,不拘礼法。玄远:奥妙深远。臧否(Pǐ):褒贬;评论。

参考资料:

(1)《世说新语》,中华书局,作者刘义庆译注沈海波,出版时间2009.7.1

(2)《三国志》,中华书局,作者陈寿译注文强,出版时间2007.4.1

(3)《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作者戴尔卡耐基{美}袁玲译,出版时间2008.1.1

上一篇:师徒结对工作总结下一篇:食堂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