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内容为何

2024-06-19

世说新语的内容为何(精选4篇)

篇1:世说新语的内容为何

《世说新语》课文内容详细解析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俄而④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⑤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兄女曰:“未若⑦柳絮因⑧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史无奕女⑨,左将军王凝之⑩妻也。

【字词全解】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昊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⑦[未若]不如。⑧[因]趁,乘。

⑨[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⑩[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吏等。

【句解】 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一句话,涵盖着丰富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说到了。

“骤”字传神,表现雪景的非凡气势。【段解】

这是文中对“白雪”的第一个比喻,即“撒盐空中”,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

这是对“白雪”的第二个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可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太傅很高兴。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①与②友期③行,期日中④,过中不至⑤,太丘舍去⑥,去后乃至⑦。元方⑧

11121314时年⑨七岁,门外戏⑩。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15○

161718。”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192021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23门不顾○。

【字词全解】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额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②[与]和。③[期]约定。④[日中]正午时分。⑤[至]到达。

⑥[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CD[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⑧[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⑨[时年]这年。⑩[戏]玩耍,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fou)]通“否”○。13[待]等待。○14[君]对别人的尊称。○15[去]离开。○16[非人哉]不是人啊。○17[相委]丢下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18[而]顺接连词,就。○19[信]信义、信用。○20[礼]礼貌。○21[惭]惭愧。○22[引]拉。○23[顾]回头看。○【句解】

交待陈太丘与太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陈元方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写陈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客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陈太丘,而且语言粗野。

点明约定期限,为反驳作铺垫。

当客人大怒骂其父时,陈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其“无信”“无礼”的错误,表现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过人,明白事理。

友人由“怒”转“惭”,表示知错;元方“入门不顾”显示其率真方正的个性。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说:“你父亲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都不到,已经走了。”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丢下我就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篇2:《世说新语》的思想特色

《世说新语》记述的时代是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的, 但《世说新语》记述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 许多故事往往表现出喜剧色彩, 使人读来情趣横生。例如, 王戎以俭啬著名, 吝啬达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王戎俭吝, 其从子婚, 与一单衣, 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俭啬》) 儿子结婚只给他一件单衣, 事后王戎还给要了回来。“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女适裴颁, 贷钱数万。女归, 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 乃释然。” (《世说新语·俭啬》) 这些可笑的行为发生在十分富有、地位非常高的一代名士王戎身上。再如, 庾翼在丈母娘和妻子面前表演骑马的本领, “始两转, 坠马堕地”, 而他则“意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这是一个滑稽好笑的场面。在这里缺点或过失成了富有情趣的品格或行为。文本似乎不是要嘲讽, 反倒像是在欣赏。人物不以其缺点为缺点、以其过失为过失, 也似乎对其缺点或过失缺乏自觉, 因而仍沉溺或执着于这种包含缺点或过失的原态生活。这种无所顾忌的缺憾, 这种我行我素的生活, 从反面说明了人物出乎自然的本性。这些喜剧性的小品使人轻松和愉悦、令人慰藉和满足。一方面是安死, 一方面是乐生, 这使得《世说新语》有着一种明朗而高远的情绪氛围, 体现了人们对现实拘系的摆脱。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对人的形象的描述和赞美。这种描述和赞美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外貌形象美的一种发现, 但作品更为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形象美的核心在于精神的超拔, 在于神。于是, 精神化的外貌不是以肉体的强悍为特征, 而是以身体的弱化、虚化为代价, 似乎只有肉体的弱化、虚化才能更好地呈现、突出精神, 以免因为肉体的强悍而淡化精神。这在卫玠的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王丞相见卫洗马, 曰:‘居然有羸形,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 (《世说新语·容止》)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世说新语·容止》) 这是对文弱的直接赞赏。

《世说新语》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现实的超脱, 最重要是通过真正的名士来表现的。这些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之士, 一类是放诞之士。前者从容平静、独立超然, 后者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无为的名士守持自己本性, 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放诞的名士按照本性行事, 不受外界外物拘系, 以平常之心做骇俗之举, 也表现出从容超然的心态。因此, 不管是无为还是超然, 其出发点都是本性的自然, 都是不受外物所累, 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拘系, 以获得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他们超越现实 (有时也是躲避现实) 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饮酒、可以遁林, 如竹林七贤。竹林成了一个界限、一道屏障, 将俗世隔离开来, 在林中形成一个自由高雅的精神世界。进入这个竹林, 也就是从现实退避到精神的世界。

篇3:《世说新语》的另类品读

《世说新语》分36门记载了1000多则魏晋往事,是了解魏晋风云的最重要的典籍。唐时编纂《晋书》,里面的人物事迹,多取材于这本书。《世说新语》所叙都是真实的,并无虚构与夸张;魏晋时代的魅力与汉唐宋明不同,他最出奇之处在于士人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奇异。一部《世说新语》几乎已囊括了魏晋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一言以蔽之,品读《世说新语》,不但可以窥出整个魏晋时代独具个性的人文生活,还能了解到它的政治争斗史。

与汉朝的敦实厚重、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内向的特点完全不同,魏晋时代以洒脱放旷、冷峻玄远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在这种背景下,魏晋时代终成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为另类最为奇异的一个时代,也成为最受争议的一个时代。

可以这样说,对于那个时代,喜欢的人喜欢死了,恨的人恨死了。

千年后的一个夏天,老家在浙江绍兴(会稽)的鲁迅在广州做了那次著名的演讲,题目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鲁先生看来,魏晋的明星们其实是受了很大的冤枉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放浪形骸,但内心世界都是很郁闷的,所以寄情山水。

但时光的演进总是令人伤感。东晋末年孙恩的暴乱把百年魏晋精神涤荡殆尽。公元433年,随着诗人谢灵运的被杀,魏晋的精神与气质彻底终结。尽管此后有隋唐的开放盛大,有宋明的商业和文艺的高度发达,但背后都有一根儒家的绳索束缚着那个文明,而魏晋时代心灵彻底解放的局面,再也没有了。

还好,古人把一本志人笔记《世说新语》留给了我们。魏晋明星们的故事,一代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依赖此书被记录和流传下来。该书成于南北朝時期,编者是刘义庆(403—444)。刘是南北朝时宋之宗室,袭封临川王,史书说他爱好文艺,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可以想像,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但正是这个文学青年,编辑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记述人物轶闻遗事的笔记。《世说新语》的文字简约、隽永,口语化,后人历来称颂有加。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现代的鲁迅的评价是:“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宗白华的评价是:“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追求的过程,就是悲剧延伸的过程,尤其对经历过九死而一生的大人物来说,他们的体会可能要更深一些。因而我们在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那种悲秋伤春的浩叹摇落之悲的华章会更多一些。桓温临死的时候,他还向朝廷求赐“九锡”以满足他建立万世功业的虚荣心,这样的事,曹操、司马昭也干过,好象和“篡逆之心”有了关系,这时名士派的老大谢安用了“拖字诀”,十几天后桓温就死去了,终于没有了却心愿。对桓温自己来说,人生的悲剧性不是很明显吗?

李泽厚先生在解读魏晋人多悲叹之辞时说:“门阀贵族们经常生活在这种既富贵安乐而又满怀忧祸的境地中,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中,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这句话,也有利于我们对《世说新语》的解读。

篇4:《世说新语》中“将”的用法

《世说新语》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目前还未见专门对该书的“将”字进行研究的成果出现, 对该书中“将”字进行穷尽式研究, 既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将”字的特点, 又能为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据统计, 《世说新语》中共有137个“将”字, 根据词性、用法大致可以分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5大类, 下面我们分别对每类的用法作简要分析和归纳。

1.“将”用作名词

此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64例, 占总数的46.7%。它的意义一般是将军、将佐、将略、人名甚至宝剑名等, 这些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常用意义。例:

2.“将”用作动词。

用作动词的“将”共有10例, 只占总数的7.3%, 是使用种类比较少的一类, 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用法, 跟现代汉语区别较大, 在今天这种用法已经基本消失, 近代汉语中用作动词的“将”一般表示“率领”、“带”、“拿”等意义, 下面分别详述。

2.1 有“率领、带”的意思。

具有这个词义的在全书中共发现10例, 考察分析这组动词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有两种搭配格式:

2.1.1“将”+宾语。

考查具有“率领、带”这个意义的句例, 发现竟有6例是此种搭配格式, 由此可见这种格式在《世说新语》“将”字作为动词用法时是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用法。例:

2.1.2“将”+趋向动词。

此种用法的“将”字后一般无宾语或宾语承前省略, 但后面必须有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补语。例:

2.2 有“驾”的意思。

这种用例不常见, 在文中只出现了1例, 一般是“将”和“车”连用, 后来形成一种固定搭配。例:

2.3 有“拿, 拿走”的意思。

与后代的《金瓶梅》等著作对比, 我们发现《世说新语》中的动词“将”的用法是比较单一的, 大部分都表示“率领, 带”等意义, 还未曾出现“休息、休养、调养”, “比、比较”的意思。

3.“将”用作副词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6例, 占总数的40.8%, 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用法,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3.1 表示动作或情况不久就会发生, 将要、快要。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0例, 是“将”作副词时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用法, 在近现代汉语中也是一种出现比较多的用法。例:

3.2 恐怕, 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

一般和“无”、“不”一起搭配成“将无”、“将不”, 在书中共出现了6例, 且一般出现在口语中, 是魏、晋时人们常用的一个熟语, 是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词语, 大约相当于“恐怕……吧”,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绝迹。

4.“将”用作介词

这种用法在该书中出现较少, 只发现4例, 占总数的2.9%, 是出现次数最少的一种用法。

4.1 用作处置式, 相当于今天的“把”。

4.2 伴随介词, 用作介绍动作协同的对象。

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两处这样的用法。

5.“将”用作助词

这种用法全书共有3例, 占总数的2.1%。用作助词时, “将”无实在意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

为了便于对比观察, 我们把《世说新语》和《金瓶梅》中的“将”字按词性分类整理成一张简表, 分别列出它们的意义, 在全书中出现的总句例数, 占总数的百分比。[3]

通过仔细对比《世说新语》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的用法, 虽然两书的成书年代、内容、语言风格、篇幅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将”字数量及词性在书中出现的比例, 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窥探“将”字从中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世说新语》中“将”字出现最多的是名词和副词, 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0.8%, 动词、介词和助词所占的比例数量都比较少, 可见在魏晋六朝汉语中“将”字的使用是以名词和副词为主的。在《金瓶梅》中, “将”字是介词和助词出现次数比较多, 分别占了42.9%和29.4%, 副词、名词和动词出现的比例相对较少, 可见在近现代汉语中介词、助词等虚词用法的“将”字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吉他曲目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解决问题课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