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2024-05-20

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通用6篇)

篇1: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考试试题

医疗核心制度及法律法规

科室: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70分)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或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治疗、、和等工作负责。

2、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小时内再次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 在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应 在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4、根据《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凡遇疑难病例、、、等均应组织讨论。

5、医疗会诊包括:、、科间会诊、、等。

6、科间会诊应邀科室应在小时内派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

7、急诊会诊可以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 在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会诊时间(具体到分钟)。

8、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申请输血应由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由核准签字,连同贴好标签的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其中择

期用血病人于手术前一天,送交输血科。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核准,报批准,方可备血。急诊用血随时与输血科协调。

9、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应用多巴胺、、、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

10、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级。手术医师分级包括、、、。各级医师获得相应手术资格准入的条件:作为一助完成例数﹥例,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合为术着完成例数﹥例。

11、抢救记录应在抢救完成后小时内如实补记并注明,记录内容要扼要、完整、准确。

12、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

13、凡死亡病例均要在科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一般要求在病人死亡后内完成。特殊病例及时完成。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做出后内完成。

14、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内容为:、、“七对”内容为:、、、、、、。

15、病区值班需有一、二线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二线值班人员为,三线值班人员

为。进修、实习医师及试用期人员不能独立值班。

16、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医疗技术分为类,其中需经省卫生厅审批的为类,需经卫生部审批的为类。我院目前已审批通过的二类医疗技术包括:、、、。

17、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由医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医疗技术审核管理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否恢复临床试用。包括:、、。

18、病历中的、、术 前 小 结、、、、、麻醉前谈话、、等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书写,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助手书写,但须由术者审查签名。

19、新入院患者,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20、危重患者的病程记录每天至少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 少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21、出院病历一般应在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22、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原则。各检查、检验科室及临床科室均应建立检验(查)“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要详细记录。

23、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与患者及时沟通:、有创检查及有风险处置前、、、、危、急、重症患者疾病变化时、、、、对医保患者采用医保以外的诊疗或药品前。

24、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普通入院患者病情评估应在小时内完成,急、危重诊患者在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除外。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除固定的时间环节外,必须根据病情变化采用或两种形式相结合,以保证患者安全。

25、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科学、规范、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我院《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26、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处理输血严重危害,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保持,并完整地保存和待查。

27、《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所称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______、______、______、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8、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

行政部门报告: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5、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29、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30、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和。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31、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32、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检验报告、、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

33、遇有自然灾害、______、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______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包括: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6、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发生或者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7、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和等手段进行。

38、医生对接诊的每位患者均需进行病情评估,尤其是、手术患者、危重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39、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每周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小时负责制,实行查房。40、择期手术或者平诊RhD阴性患者输血时,首选。要求临床科室至少提前天提出申请,由输血科向采供血机构预约。

二、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7分)

2、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是指什么?(7分)

3、临床科室对于“危急值”的处理流程?(7分)

4、简述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9分)

篇2: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A)。

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单位病退或达到退休年龄的; C、吊销医师证书行政处罚后期限超过二年的;

D、申请注销医师执业证书的。2.医师改变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内容的,应当(D)。A、向本单位申请变更;

B、不需要办任何手续; C、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D、办理变更注册手续。3.医师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对应当(A)。

A、如实介绍病情;

B、如实介绍治疗风险 C、介绍治疗结果;

D、介绍治疗费用。4.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被吊销或注销执业资格证后(A)。A、不得继续开展诊疗活动;

B、可以开展义诊活动;

C、可以从事预防、保健活动;

D、可以在单位内部开展医疗服务; E、可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5.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B)。

A、一个月至六个月;

B、三个月至六个月;

C、六个月至一年;

D、一个月至一年; E、一年以上。

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特级护理的内容(B)A.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B.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C.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D.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7.下列哪些不是一级护理的内容(D)A.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B.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C.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D.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8.下列哪项不是二级护理的内容(A)A.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B.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C.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D.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9.一级护理需每(C)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A.3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D.0.5小时

10.二级护理需每(B)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A.3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11.以下属于医疗事故的是(c)

A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B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C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D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

12.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并告知家属。尸检应在死后(C)以内;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A:24小时 B:36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13.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D)

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C.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E.虽造成不良后果,但不属医疗事故

14.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C)级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15.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A)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16.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C)内据实补记,病加以注明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17.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C)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E.10小时

18.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D)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A故意 B无过错 C过错 D过失

19.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分为(C)种。

A 3 B 5 C 4 D 2 20.《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一级医疗事故是指(A)。A.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B.造成患者死亡、中度残疾的

C.造成忠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死亡、轻度残疾的

21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A)。A.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生日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22.下列内容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但不包括:(C)

A、医嘱单

B、化验单

C、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D、住院志

23.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但不包括:(D)

A、医疗事故等级

B、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中责任程度

C、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D、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

24.因医疗事故赔偿被抚养人的生活费时,正确的是(A)

A、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岁

B、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30年

C、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20年

D、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0年

25.某患者输液中发生反应,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当天夜里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晨5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责任,拒不从病房移走尸体,也不同意尸检。经与家属协商,患者死亡第四天进行了尸检,但未能对死因作出解释,无法得出结论,对这一结果(D)

A、只能以死因不明定论

B、法医承担因拖延而延迟尸检,无法结论的结果

C、院方承担因请人不当而无法结论的结果

D、家属承担因不同意尸检延迟尸检而无法结论的结果

26.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C)级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27.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将医疗行为引发的民事责任定名为:(A)A.医疗损害责任

B.医疗事故责任

C.医疗差错责任

D.医疗错误责任

28.医疗机构为死因不明者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A)A.只做是否死亡的诊断 B.只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C.可同时做是否死亡和死亡原因的诊断

D.既不能做是否死亡的诊断也不能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29.根据侵权责任法,以下哪项必须要取得患方的书面同意才能够实施医疗行为?(C)

A..任何诊断活动

B.任何治疗活动 C.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 D.仅在实施手术时

30.法律规定应当向患者告知真实病情,但在保护性医疗情况下不宜向患者说明时,应当:(B)

A.只能向患者的配偶说明

B.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C.向患者的单位领导说明

D.向患者所在街道办事处说明 31.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时,经谁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C)

A.经治医生批准

B.所在临床科室的主任批准 C.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 D.医疗机构职工代表大会批准 32.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应当尽到什么样的义务才算合格?(A)

A.与医疗行为发生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B.与提出投诉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C.与医疗纠纷解决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D.与侵权责任法制定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3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D)

A.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B.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C.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D.医务人员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34.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主体是:(A)

A.医疗机构

B.医务人员

C.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D.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

35.医疗机构进行下列什么治疗措施时不必征得患者或家属等同意并签字。(D)

A、手术 B、特殊检查 C、特殊治疗 D、住院治疗

36.药品不合格导致患者损害,医疗机构给与患者赔偿后,可以:(A)

A.向有责任的药厂追偿

B.向国家要求补偿

C.向药品代理商追偿

D.向药品广告商追偿

37.患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1条要求查阅复制病历资料时,医疗机构:(A)

A.应当提供

B.可以提供

C.应当不提供

D.可以不提供

38.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______的检查”。(C)

A.必要的B.必须的C.不必要的D.非必须的

39.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死亡病人的医疗损害赔偿包括“死亡赔偿金”吗?(B)

A.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包括

B.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6条,包括

C.由法官自由裁量

D.根据医闹的激烈情况确定

40.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未被确定为医疗事故的纠纷,可否进行赔偿?(B)

A.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不予赔偿

B.根据侵权责任法,可以赔偿

C.根据法官自己的认识决定赔偿与否

D.以上都不对

41.职业病防治的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C)。A、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B、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C、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42.职业病指(B)。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 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43.职业病防治法规定(A)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A、劳动者 B、用人单位 C、地方政府 44.职业病防治法中所称用人单位是指(C)。

A、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B、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关 C、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45.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C)。A、安全帽 B、防护眼镜 C、个人剂量计

4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B)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A、必要时 B、定期 C、不定期

47.职业病诊断应当由(B)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A、用人单位的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48.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B)签署。

A、医疗机构负责人 B、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 C、取得资格的执业医师

49.(A)发现职业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医疗卫生机构 B、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 C、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

50.(C)未按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A、用人单位B、医疗卫生机构C、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 51.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C)为主的方针。A.治疗

B.控制

C.预防

5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B)种。A 35 B.37 C.40 53.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C)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麻风病 C.肺结核、百日咳

54.(B)在治愈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A.传染病病人 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C.疑似传染病病人

55.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C)

A.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

B.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C.隔离治疗

56.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A)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A、分诊点 B、诊疗室 C、专科门诊

57.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是(B)

A.食物中毒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传染病事件

58.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C)、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①早发现 ②早治疗 ③早隔离 ④早报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59.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当前,国家实行有计划预防接种的病种有(B)、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肺结核。

A、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 B、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甲型肝炎

60.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B)。

A.将病人从流行地区转移到未出现疫情地区 B.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C.把易感人群转移 61.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C。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每个人 6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A A.20% B.30% C.40% D.50% 63.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64.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C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65.预防用抗菌药物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D A.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D.以上都是 66.二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B 种。A.40 B.35 C.50 D.60 67.具有 B 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初中高均可 68.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 A 天用量。A.1天 B.2天 C.4天 D.7天

69.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D 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A.2次 B.4次 C.5次 D.3次 7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超过 C A.20% B.40% C.60% D.80% 71.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

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D)

A.1,2

B.2,3

C.3,3

D.3,2 72.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开具情况,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患者姓名、用药数量。专册保存期限为

年。(B)A.2

B.3

C.4

D.5 73.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天。(B)A.2

B.3

C.4

D.5 74.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日用量。(D)

A.1

B.3

C.5

D.7 75.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

内使用。(D)

A.医院

B.卫生所

C.门诊

D.医疗机构 76.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

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D)

A.1,2,3 B.1,3,5

C.1,5,3

D.1,7,3 77.医师出现下列情形的,处方权由其所在医疗机构予以取消,除外:(B)A.被责令暂停执业;

B.公派外出培训进修期间;

C.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

D.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78.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洗手 D、隔离传染病人 79.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D)

A、10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E、72小时。80.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C)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B.标准预防+飞沫隔离;C.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 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81.终末消毒是指:(A)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 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8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83.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A、30分钟 B、2小时C、2小时 D、12小时 84.首诊医师接诊患者后,如刚好要下班,可以将患者做何处理?(B)A、让患者到它院诊治。B、移交给接班医师。C、等上班后再继续诊治。85.下列关于首诊负责制,理解正确的是:(A)

A、谁首诊,谁负责;首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认真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B、首诊医生发现患者所患疾病不属于本专业范畴,可以建议转相关科室,无需做病历记录。

C、对于新入院患者必须在1小时内诊治;危、急、重患者必须立即接诊,并报告上级医生。

86.入院3天未确诊,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应:(B)A、转入上级医院诊疗。B、组织会诊讨论。C、上报院领导处理。8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医师每周查访至少:(A)A、1次 B、2次 C、3次 D、4次 88.不属于医疗核心制度的是:(C)A、首诊负责制 B、三级医生查房制 C、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89.急诊会诊,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到位?(A)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90.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医师可单独完成的手术是(A)A、一类手术 B、二类手术 C、三类手术 D、四类手术 91.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内完成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三天

92.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应在(C)内进行讨论。()

A、1天、6小时 B、3天、12小时 C、1周、1天 D、5天、1天 93.对病重患者,病程记录至少要()记录一次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94.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A)。A.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5.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D)。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需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6.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D)。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因患者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7.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C)。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98.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C)。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99.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B)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A 6个月 B 1年 C 1年半 D 2年 100.医师是指(E)。A.从事医疗执业活动的人员;

B.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C.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

D.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篇3: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所存在的主要缺陷及障碍

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为进一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毋可讳言, 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缺陷, 试举如下:

(一) 资金上的障碍。

我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现象越发加剧, 农民收入增长慢甚至负增长, 相当一部分农民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同时, 政府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资金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 政府不可能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大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农村的医疗保障, 政府也无足够能力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其二, 随着农村“税改费”的深入开展, 乡镇财政、集体收入大幅度减少, 甚至不少基层政府和村出现负债累累的现象, 因此集体在负担医疗保险上存在有很大的难度。另外, 合作医疗管理成本高, 相关费用开支难以落实。一方面, 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报销费用。我国农村幅员辽阔, 且农村居民居住相当分散, 县政府在组织和管理能力上凸现窘迫, 管理成本之高难以承受。另一方面, 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作为组织者, 试点县各级政府都要成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 以及增加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 许多基层政府由于本身财政紧迫无法安排这部分经费, 将这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 而这些机构最终又会把这部分费用在经营中转嫁给患者。

(二) 政府职能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缺失。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医疗问题首先是要进行宏观调控, 即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医疗保障属于公共产品, 如学者所言:“对有公共产品特性的行业所存在的市场失灵,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来完成资源的配置会导致效率低下”。这意味着, 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同样需要政府的调节和干预。在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初期, 政府应当投入很大一笔启动资金, 要让农民获得一定的利益, 才会提高其积极性, 达到一定的参保规模, 如果规模不能达到需要的程度, 就会导致合作医疗基金抗大病的能力不足, 就会影响人们的积极性, 造成恶性循环。政府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担当起统筹规划的职责, 使富裕地区和健康人群以及高收入者的费用通过一定的途径补贴给弱势群体, 以提高后者的支付能力。

(三) 法律保障上的缺失。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一直以来是在用政策进行指导, 虽然对当地医疗保障工作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毕竟不是用法律进行规范, 这就决定了农村医疗保险难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 使得相关的管理机制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 不能满足于现阶段已有的条例或者规章, 应该制定全国范围内系统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律制度, 使得地方和主管部门法规有其制定的依据, 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 监督机制的缺失。

主要体现在严重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机制, 也就是缺乏有效的参与与监督机制。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 合作医疗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而未见当事人受到处罚, 致使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作用产生疑问, 影响其资金的筹集和该制度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浅见

(一) 尽快健全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稳定性, 不仅可以使法律所规定的参加合作医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实现和履行, 规范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同时可以避免随意性。在立法进程中笔者以为除了强调人所共知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以外, 还应该明确以下两个原则:其一, 公平与福利相结合的原则。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社会公平和整个社会效率为首要原则, 不应当以盈利为目的。在进行立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民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农民。在医疗供给和医疗救助上, 造福广大农村社会成员, 尽量确保农村合作医疗的公平性和福利性的最大化。其二, 政府的主导原则。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世界各国和我国医疗保障发展的历史也己经证实了这一点,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当然, 强调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责任, 并不仅仅是指各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直接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倾向、法律维护等有利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 避免实行全国农村统一模式的合作医疗。

2002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曾指出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对此笔者认为:一是京、沪、苏、浙、粤等地的农村经济条件普遍较好, 完全具备开展医疗保险的条件, 应当建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国家应该逐渐有条件地、有步骤地将其纳入城镇居民保险的体制中。二是对于大多数省份的农村来说, 合作医疗仍然是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目前, 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有所提高, 合作医疗这些年的运行也证明了其有效性。虽然合作医疗只是一种社区保险, 是本社区成员内互助的一种保险形式, 但在难以建立社会商业医疗保险的广大农村地区, 重建合作医疗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替代保险形式。

(三) 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

为保障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 必须依法加强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对农村医疗保险资金, 必须实施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了有效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督, 笔者以为可以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负责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行, 防止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被非法挤占和挪用。同时, 农村医疗保险的收支情况要定期公布, 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确定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不仅包括政府, 更重要的是还应包括参保农民。因为参保农民是资金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 是自己权利的最大维护者。二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财政专户及相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将对合作医疗资金和有关的财务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例如在银行设立财政专户保证农民个人缴费资金、各项财政补助资金和足额缴纳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建立惩罚制度。对违反资金管理的行为, 必须进行有效的惩罚, 没有惩罚制度是无效的制度。因此, 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中必须强调对违反资金管理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三、结语

虽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 但其存在与发展无疑为广大农民,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没有能力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提供了保障, 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农村合作医疗会真正发挥其制度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董保华.社会保障的法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郭成伟, 王广彬.公平善良之法律规则——中国社会保障法制探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篇4: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元统筹;法律责任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

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后称《意见》)中,确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资助、集体扶持、个人缴费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内容

(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模式、基金使用、补偿措施等由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该制度的运行主要依靠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首先,由省市级人民政府组成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负责该制度運行中的业务办理,成员由卫生、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其次,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方案,以及运行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可选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基金运行及使用情况。最后,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经办机构,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这些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单位成员由卫生部门负责组建,也可公开进行社会招聘,工资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不能从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支出。

(二)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意见》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模式。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中央政府只负责给中西部贫困地区提供财政补助。制度运行初期,中央政府给中西部贫困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0元,截止2014年,中央政府对中西部每人每年补助提高到120元;地方政府最初实行每人每年不少于10元,随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运行,2012年地方政府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三)因地制宜的补偿标准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采取因地制宜的标准,其中包括参保人员的确立,医药费用的报销等,都必须按照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但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不能差异过大。对于农民缴费原则,经济发达的地区个人缴纳标准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

(四)自愿参加的原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由此可见,自愿参加原则给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农民也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法律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管权。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

(一)自愿原则存在缺陷

自愿原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当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自愿原则出现了其弊端。首先,自愿原则增大了政府自愿的开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期间,政府人员需下乡挨家挨户收取农民的医保费用,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需耗时一两个月之久。据调查,每征收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成本是2-3元,其中包括征收干部的交通饮食费用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自愿原则增大了合作医疗的风险。从社会保险法则来看,参保人数越多,保险所承受的风险越小。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自愿原则的贯彻,使那些在外务工,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不方便或没有能力参加医保,从而降低了新农合的参保率。因此,只有尽可能扩大覆盖面,才能平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入与支出,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共担风险的能力,落实合作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1)中央政府对资金投入不积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主要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因此政府的财政责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试点初期,地方政府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0元,2006年提高到20元,2008年又提高到80元,截止2014年,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320元;而中央政府从试点初期到目前,只给中西部贫困参合农民进行补助,由最初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年120元。从资金投入涨幅来看,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中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投入不积极,甚至等待观望。中央政府作为较小,不利于形成利益诱导机制,不利于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合作共济制度的实现。

(2)各级财政资助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运行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加之没有相应的监督保障制度,导致各地政府补助出现很大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合作医疗基金,而弱势群体又占了相当大的部分,需要参加医疗保障的人数又比城镇多,这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资金筹集的难度。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建议

(一)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步伐

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一部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障法来统一规范,各级政府可依照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法,来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地方政府法规。同时,农村医疗保障法必须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相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出现的医患纠纷,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此外,如果国家能够依法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特定款项,可以避免资金挪用等问题,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良好运行。

(二)明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农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保主体,定点医疗机构是运行主体。法律应明确参保农民的法定资格,确认他们享有获得医疗救助的权利和承担缴纳一定医疗费用的义务。此外,农民还应依法享有参加监督委员会,依法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等。而定点医疗机构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如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管机构监督的义务、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医生进行培训等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书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我见[J].中国农村卫生,2015(5):25-26.

篇5: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2018年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

姓名:

科室: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满()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单位病退或达到退休年龄的

C、吊销医师证书行政处罚后期限超过二年的 D、申请注销医师执业证书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起施行。

A、1997年6月26日

B、1998年9月1日

C、1999年5月1日

D、2000年5月1日

4、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应给予()处分。

A、行政拘留

B、负刑事责任

C、吊销其执业证书

D、处10万元以上的罚款

5、医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是?()

A、对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C、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D、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可以吊销其执业医师证书的情形是?()

A、伪造医学文书,情节严重的 B、纠纷投诉一年累计3次以上的 C、泄露患者隐私者 D、延误危急患者的抢救和诊治

7、最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施行日期为()。

、2018年9月1日 B、2018年8月13 日

C、2018年11月1日 D、2018年10月1日

8、《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用用办法》适用()的监督管理。

A、人体器官移植技术 B、血液透析技术 C、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D、细胞治疗技术

9、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制。

A、科主任、住院医两级 B、院、科、住院医三级 C、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院、科三级 D、院、科两级

10、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A、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B、医疗安全防范情况 C、疗水平进步情况 D、综合能力

11、()是本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A、院长 B、医务科主任 C、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 D、卫生计生委

1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A、以医生为中心,以健康为链条 B、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 C、以患者为中心,以利益为链条 D、以医院为中心,以利益为链条

13、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以上三项

14、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A、故意 B、无过错 C、过错 D、过失

15、甲类传染病是指()

A、鼠疫、霍乱 B、猩红热、淋病 C、艾滋病、鼠疫

D、霍乱、登革热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A、两类、39种 B、三类、35种 C、三类,37种 D、三类,39种

17、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D、家庭生活困难者免费

18、下列哪一组乙类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B、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狂犬病、肺炭疽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9、“医源性感染”是指()

A、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C、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D、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轧染

20、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甲类传染病实行何种管理()

A、强制管理 B、严格管理 C、监督管理 D、加强管理

21、谁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A、任何单位和个人 B、护士 C、医生 D、防疫人员

22、我国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鉴定

A、性别 B、缺陷 C、健康 D、生长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技术生育法》规定,育龄夫妻自主选择技术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与减少()

A、生育 B、人口增长 C、妊娠 D、非意愿妊娠

24、《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是根据什么法制定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法》

25、《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一共有多少章、多少条()

A、一共有七章、三十九条 B、一共有八章、四十五条 C、一共有七章、四十五条 D、一共有八章、三十九条

26、《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五条中,母婴保健工作的方针指()

A、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B、母婴保健工作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与预防为主的方针。

C、母婴保健工作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D、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与预防为主的方针

27、以下哪项不是婚前保健的内容()

A、有关性卫生的保健和教育 B、新婚避孕知识与计划生育指导 C、婚前医学检查 D、检查是否已怀孕

28、医师在产前诊断时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向孕妇及家属说明情况,并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除了()哪项情况

A、胎儿患儿严重遗传疾病的 B、孕妇患有传染病的

C、患儿患者严重缺陷的

D、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29、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A、18-55周岁 B、18-50周岁 C、16-55岁 D、16-50岁 30、国家根据非处方药的(),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

A、质量 B、有效性 C、安全性和有效性 D、安全性

3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医师每周查房至少()A、1次 B、2次 C、3次 D、4次

32、不属于医疗核心制度的是()A、首诊负责制度 B、三级医生查房制度

C、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D、危急值报告制度

33、急诊会诊,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到位?()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34、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医师可单独完成的手术是()A、一类手术 B、二类手术 C、三类手术 D、四类手术

35、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内完成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三天

36、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应在()内进行讨论。

A、1天、6小时 B、3天、12小时

C、1周、1天 D、5天、1天

37、关于病历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上级医师要履行职责,及时对病历进行督查、修改、考核

B、护理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护理病历书写,粘贴检查报告等 C、医务部、护理部定期对在院病历、出院病历抽查考核 D、病案室对病历存在的问题未通知当事人修改

38、紧急情况下住院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与权限的抗菌药物多长时间的用量?()A、1天,B、2天,C、3天,D、4天

39、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科批准。

A、1000ml B、2000ml C、3000ml D、5000ml 40、对病重患者,病程记录至少要()记录一次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答案:

一、单选题

1-5

AACCD

6-10 ACBDA

11-15 CBDDA

16-20 DBDBA 21-25 AADCA

26-30 DDBAC

31-35 BCAAC

篇6: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背景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和现状

2.1.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

2.1.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

2.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滞后

2.2.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不全面

2.2.3管理和监督不规范 2.2.4异地就医机制不合理

2.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2.2.6法律责任的缺失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

4.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体系构成4.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具体内容的构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统帐结合,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2015年1月29日,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为我国农民(农业户口)建立的治病就医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最初的治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提供了范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2013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2014年4月25日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320元。全国平均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0元左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和现状

内容从立法内容看,多数规范性文件都对新农合的概念、目的、立法依据、基本原则、参加对象、资金筹集和管理、组织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也有极少数规范性文件中规定了参合人员的权利义务和奖惩措施。现有的规范性文件都未严格规定“法律责任”,有的附带在“监督管理”或组织实施等章节中予以规定,但绝大多数的根本没有规定。

立法现状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主要有: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意见》,2003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这些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已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了其立法视野。但是我国目前尚未颁布相对健全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或行政法规。

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现行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门规章,主要有:《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等二是地方政府规章,主要有: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的《青海省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

总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较少,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相对较多,但发展不平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与其他领域的立法状况相比整体滞后,尤其是在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集方式、政府职能定位、立法价值取向、法律实施与监督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次偏低,法规之间相互冲突

在全国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普遍推行,但至今国家还没有一部特定的专门针对新农合的法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无法可以的状态。虽然在一些起步早、经验较足的地方已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对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法律和法规的制度保证。而且各地在执行文件时的理解不同,具体的实施也就大相径庭。立法滞后使得其缺乏法律依据,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法得到保障,只能依靠行政手段和政策规定推行该制度。现有的各种决定、条例、规定和通知之间,衔接和联系也不够,甚至有些条例之间还相互冲突。

总之,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给农村医疗保障法规的实施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没有法律保证,农民对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信心不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明确,一旦农民的利益受损,很难找到途径寻求法律救济,这严重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不全面

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均规定了农民是其参加主体,而并未包括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农村居民。因此这些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就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

3管理和监督不规范

(1)信息系统成摆设。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各项相关记录都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能有效防止“病后参保”及借用他人医疗证报销这类情况的发生;各定点医疗机构每天把本单位医疗接纳的住院病人以及兑付情况,上传给当地的合管办,合管办也就能及时了解每天的兑付费用情况。

但由于开发新农合管理软件的人往往不参与业务流程的管理,参合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修正等工作量大,出错率高,且错误后不能及时修改;软件缺少资源共享的机制,政府各部门未能将信息共享,致使网络投入与利用率成反比。所以研发与使用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系统成为了摆设

(2)经办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多数地方的新农合经办人员都是临时借调或兼职人员来开展工作,无人有编或有人无编的问题比比皆是。随着新农合的推进,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新农合管理人员政策把握随意性大,存在损公肥私,优亲厚友现象。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管理经费和日常经费不足,没有明确标准,随意性大,解决渠道不多;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将是新农合政策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3)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的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多为管理机构挂靠在当地卫生局,各乡镇管理机构多设立在卫生院,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黑哨”现象难以避免;参合家庭身份核定难度大,如何有效杜绝冒名住院仍待探索;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以及保护性医疗的问题突出,监督不完善,致使一些参合患者的医疗费用比不参合者的费用高,影响到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同级别的医院使用一个药品目录,不便于急危重病人的治疗;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转诊手续麻烦,参合患者自主选择高一级医院的随意性较大,未形成良好的双向转诊鼓励和制约机制;一些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实行先行垫付制度,农民须首先全额支付医疗费用再统一申请报销;医疗服务监督不完善,如何利用起付点、共付比等技术方法来引导病人合理“消费”不到位;新农合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4)监督管理有盲区。按理说,合作医疗是为农民服务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价全部公开,接受患者监督,每月减免补偿情况还应张榜公示到村,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在运作流程上一般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用拨分离,也就是说收钱的人不管钱,管钱的人不审钱,审钱的人不碰钱,让资金在封闭状态下运行。可在洋县,医院和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在既不见农民本人,也没有本人亲笔签名的情况下,只凭“借来”的合作医疗证和户口本就完成了大笔资金的报销。

4异地就医机制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县级统筹,参合农民只有在县里的定点医院就医才能够享有医疗费用的补偿,这对于在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来说非常不方便。他们参保在当地指定的定点医院,但是往往在外打工在外生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所以在外农民参保意义并不大。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是各级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以及宣传等具体业务工作。因而,其在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承担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作最为繁琐和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依法履行职能,将直接影响合作医疗的发展前途。目前因对合管办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就其经费来源、人事管理和治理结构等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致使合管办难以履行自己的责任。

6法律责任的缺失

现行立法对合作医疗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没有作出规定。而在其运行中,许多情形下会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例如,对于参加者没有缴完参加合作医疗费用的责任;对于财政配套资金没有到位的责任,对于未参加合作医疗者用他人名义报销费用的责任;合作医疗在报销制度中病人和医疗机构合谋套取医疗基金的责任或者开人情处方的责任以及滥用职权开回扣药的责任;对于定点医疗机构达不到标准的处理等。若对这些问题不加以明确规定,不利于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结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体系构成 4.1.1制定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法

长期以来,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差别很大,尤其是农村,几乎没有社会保障,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文化的增长。因此,为了保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事业有效进行,并长足有序地发展,国家应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法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此统领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规章。在立法内容上,应就新农合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所保障的对象、合作的范围与内容、筹资各方的法定义务与标准、资金的使用与支付、相关的监督提制与法律责任等反方面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使新型合作医疗的法律规定具体化、一体化,并具备可操作性。

4.1.2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体系

在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以后,国务院根据《农村合作医疗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及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如《农村救助实施办法》、《农村医疗改革方案》等。最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它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在与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利于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更好开展。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会还可以授权国务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单行立法。如补助资金划拨制度、专门的财务制度、医药费补偿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制度体系,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关系到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应同样予以重视。在全国性的统一法典出台以后,必须加快、推动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以保障新农合制度运行顺畅,并为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时提供参考。此外,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与全国性法律、法规不相冲突的前提下,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诸如“实施办法”这样的地方立法,但都是原则有余,具体不足,在全国性法律法规出台以后,应在其立法指导下加以补充和完善。有关医疗合作的管理、监督机制,筹资制度等基本问题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颁布规范性文件,其他如财务管理制度、就诊和转诊制度、医药费补偿审批制度则可交由地方正读或部门来规范。这样,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农村合作医疗法”为统筹,以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条例为主体,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5.1.3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农村合作医疗法》与相关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地方条例等法规的关系共同构成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有关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1)法律地位及效力不同。所要制定的《农村合作医疗法》在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直接依据宪法的要求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而设定,是一部“母法”,“综合法”,其他则是“子法”,或“具体法”。(2)两者之间立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合作医疗法》侧重的是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共性进行规范,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制度重构提出总体规范性要求,具有概率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而其他地方法规是针对某一地区的特定情况而制定的,呈现具体性和相对灵活性特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具体内容的构想

4.2.1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

很多地方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医疗的方法,将定点医疗机构扩展到外地,让参合农民在务工地的定点医院就医后,依然可以获得医疗费用的补偿。这就是所谓的异地就医机制。但是,选择定点医院的首要条件是农民工异地就医价格必须与当地医院价格一致,以统一报销标准,这就限制了定点医院的选择,结果往往只有民营医院才愿意接受这一条件。另外,异地就医还给医疗合作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和监管带来不便。由此可见,异地就医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在外务工农民就地就医、就地结算的办法。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机构,而且不应要求价格一致,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一卡通”就诊机制,保证了参合农民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权利,方便了农民就医,也使各定点医疗机构有序竞争。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资金监管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4.2.2明确新农合主体的权利义务

参合主体享有的权利有:在其患病时有享受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即在当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的单位就医,并按当地的合作医疗办法和规章制度所确定的补偿范围与比例获得医药费补偿的权利;按规定享有预防保障服务的权利;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质量、技术及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进行监督、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由于医疗事故受到损害时,享有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在同是指定医疗就医机构的情况下,有转院的犬类;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出合建议的权利等。参合主体要履行的义务有:依法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义务;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合理必要使用医疗保险费用的义务;遵守就诊和转诊手续以及其它相关规定的义务等。

医疗服务机构的权利:享受政府定期投入的资金以改善经营条件的权利。享受定点医疗机构经营优惠权,按照相关规定请求管理机构结算医疗药品费用的权利等。

医疗服务机构的义务: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接受医疗监督机构、审计机构、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为参合主体提供咨询、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义务等。

4.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1)、健全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当由合作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专款专用,严禁侵占挪用,各级财政、卫生部门要研究制定统一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基金的核算和管理;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制度,健全基金支出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经办机构财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经办机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加大基金监督检查力度,将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检查纳入工作计划,实行基金监督检查的制度化,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2)、公开信息。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要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成立由相关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在网上公布农村合作医疗最新政策、工作动态,确保新农合信息及时向农民和社会进行公示。

(3)、全程监督。建立基金支付预警系统,若基金支付超过某一数值或违规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所有操作都在系统内留有工作“痕迹”,可随时对操作人员和基金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核查。使新农合资金监管由过去以“事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控检查。强化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检查。

4.2.4法律责任

1.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对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撤职、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和对非法所得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工作严重失职或违反财经纪律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贪污、截留、挪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或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擅自批准不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项目的。非法所得额比较巨大,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视为情节轻重,对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取消其资格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对于工作人员给予警告。撤职。开除公职。吊销其职业资格的行政处分和对非法所得进行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将为参保人员的医疗费列为基金支付的;二,违反用药规定的;三,住院治疗经过不详细和药品使用情况与病例不符的;四,以私权开回扣以及偷换药品的;五,故意滞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六,做假病历,与患者串通套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等 3.参合农民的法律责任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逾期不缴纳合作医疗基金,经两次以上催款仍不缴纳的,或不按规定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由经办机构取消其资格,并上报备案。参保农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责令退回已发生的费用并可暂停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

一、将本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件借给他人的;

二、私自涂改病历资料、医药费收据的;

上一篇:2018年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五章练习题下一篇:体检护士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