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营思考

2024-05-09

创新经营思考(精选6篇)

篇1:创新经营思考

——辽粤湘豫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的调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与任何经济体制一样,农村经营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最近,我到辽宁、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农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许多同志认为,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要求。应当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加工和营销企业,在开展农田规划、科技投入、质量标准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四)开展试点,逐步完善。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政策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需要先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再稳步推开。特别要注意防止借搞土地股份合作侵害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

篇2:创新经营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决定》高度重视农村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实现农村发展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展。《决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首当其冲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项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决定》讲“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我理解这里有四个方面的意思和要求,一是明确定位。明确龙头企业是“统一经营”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把龙头企业定位为“统一经营”层次的一个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中央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实践效果,并寄予希望;二是指明方向。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与联合,开展多形式的经营服务,进一步指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三是提出要求。龙头企业要发挥好统一经营层次的作用就必须要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农惠农;四是工作重点。就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些都是三中全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领会,贯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

《决定》指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一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迈进,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是推进组织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达到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整体效益的目标。三是开拓农产品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发展,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四是用先进科技和设施装备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能力。五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名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

《决定》作出了我国总体 “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第一就是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一个组织创新。它是通过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农业与工商业的有机结合,将农民融入了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一车间。农民有的在龙头企业就业,有的成为合作社社员、有的在生产基地按合同生产。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中,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总体目标一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农一体,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参加生产,参与管理,提高了整体效益,形成了整体利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农业和农民可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合理利益,形成工业返哺农业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促农反哺农业有多种形式,企业将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投入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积极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产业体系前项利润(以至平均利润)适当向后项(农业)返还;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和支持农村公益事业等,都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形式。透过产业化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形式。现实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这些方面已经和正在做着有益尝试,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要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功能和作用。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一)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龙头企业发展与带动农户不协调,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效益提高与农户增收不协调,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益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行业加工产能提升较快,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等。产生这些不和谐、不协调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本质的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以人为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具体贯彻。一是组织创新。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行业内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二是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健全合同签定程序,明确权利责任,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方法创新。结合推进一村一品,分类研究不同产业的利益联结方式。要分产业、分产品研究不同利益联结方式的规律、规则和约束条件,分析产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总结推广不同产业和产品各具特色的利益联结模式,进一步创新完善联结方式,强化约束内容,健全联结机制。

(二)推进重点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4800多家带动,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的新格局。对于龙头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肩负着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产业发展的任务。龙头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诚信经营,这些都是龙头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约束机制。

(三)推进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制度和统计制度创新。当前,随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各类产业化组织的迅速成长,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对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了解分析农产品供需情况,实施宏观调控和指导,都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准确的基础数据。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等额递补的机制,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管理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示范、引导和监督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制度安排,逐步将事后监测转为事前辅导、事中指导和事后监测有机结合,实行全程监测,提高监测质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生产资料的重要消费者,是各类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也是消费市场的重要供应者。要根据新的情况,创新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统计工作,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展情况统计,建立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据库,及时掌握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以及价格变动情况,为指导产业发展、了解农业整个产业链的供需变化以及分析市场供求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篇3:商场经营创新的思考

商场经营是当今商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方式。通过商场这一平台, 经营者通过其创造性劳动, 促进商品流通, 实现经营者预付资金的回收与增值。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不同的经营思想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经营企业, 创造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都直接关系着经营的效益。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今天, 把创新的思想应用于现代商场的经营之中, 以此创造效益并推动商场的发展, 是值得商场经营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二、商场经营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在市场开放的内外压力下, 高额的商业利润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 使包括外资在内的多种形式迅速、大量地涌入零售业, 一座座大型豪华商厦拔地而起, 鳞次栉比。当年垄断市场的老旧国营百货商店受到强大冲击, 被迫进行企业改制, 商店装修扩建, 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 在短短几年内, 国内零售商业出人意料地获得飞速发展。

这样一来, 就带来了新的问题, 即对于业主或经营者来说, 零售商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速度。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 零售商业的竞争由争货源转向争客源。这是摆在商场经营管理者面前一个无可回避的尖锐问题。

从总体上讲, 国内商场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化发展, 城市建设向中心城市周边扩散, 购物分流已成趋势。二是市场分割、重组和竞争加剧, 越来越多的大商场经营被动, 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甚至亏损。三是连锁店、专营店、仓储式商场、邮购、电话购物、电视商场、直销等国外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各种业态形式在我国几年时间内相继出现, 发展速度惊人, 导致购买力分流。四是零售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世界著名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 其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经营策略, 对国内幼稚的零售市场和零售企业形成强烈冲击, 在时尚、品位等方面抢走了一大批消费者。五是全国大中型零售业销售总额年增长率在10%左右, 但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完成销售额呈下降趋势, 利润下滑, 经营出现“疲软”状态。六是少数大型零售企业已经走上规模经营之路, 以规模赢得市场突破口。

三、商场经营创新的若干思路

1. 不断学习。

创新求奇, 仅有惊世骇俗的“点子”是不够的, 必须同时切实掌握市场动态, 通过缜密的分析, 科学的调研, 才能善于应变各种商业环境, 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向, 企业才能始终把竞争的主动权握在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商场经营管理的水平是由全体员工的素质所决定的。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 消费者的日渐成熟, 流通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 国内商场所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 以往的经验已远远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新的矛盾。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其他零售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经验, 学习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吸纳其他学科的精华,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最终实现用更丰富、更系统、更全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商业运作, 推动商业企业的发展。

2. 市场创新。

对于商圈狭小的大中商场来说, 扩大销售空间是克服空间集中的重要途径, 可以向新的居民区发展, 随着居民迁移的方向建店, 通过在新居民区建立自己的分店, 以形式新的商业中心, 还可以开拓周边城乡商场,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大型零售商场还可进军国外市场。在进军国外市场的进程中, 必须做到三点:首先, 积极引进外资, 创办中外合资的零售企业, 其结果不仅是引进资金、商品、设备, 更重要的是引进适应市场需要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诀窍, 提高我国商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其次, 通过外资引进, 带动商品出口。大型零售企业把视角转向国际市场, 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经营能量, 开发出大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出口商品, 促进国内产品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再次, 直接到国外创办商业和服务行业, 开发多元化经营。企业在市场创新的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研究, 注重营销支持的市场效果, 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3. 管理创新。

建立先进的、高效率的规章制度。如商场要取得完整的最佳实绩, 除了商品内容 (顾客喜爱的商品) 、合理的售价 (顾客满意的价格) , 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数量 (顾客需求下的数量) 。缺货, 不仅等于怠慢顾客, 也使商场存在机会损失。所以要使补货管理制度化, 此时可实施定数陈列、定期补货制度。同时应当实施管理手段创新,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管理现代化。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商场要实现单品管理。单品是企业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商品进行的分类, 它是企业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管理商品的基本单位。单品作为对企业商品实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 是对商品流转过程包括进货、储存、销售各种环节实施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通过计算机POS系统提供的以单品为管理基本单位的商品销售信息, 可以实时掌握每一单品销售情况, 以便及时补充适销商品, 避免由于缺货发生机会损失。

4. 服务创新。

以休闲与时尚为战略重点的大型商场, 应将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服务分为形式服务与销售服务。形式服务要求商场创造人性化的购物环境, 既温馨又舒适。销售服务要求商场应把顾客自我服务、全过程服务作为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 创建方便、快捷、满意的购物通道。除此之外, 还可进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 有选择地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 实现经营业态多元化。还可尝试资本运营创新, 通过收购、合并和股份制形式, 扩大企业的组织规模, 实现低成本扩张。

摘要:本文在研究商场经营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商场经营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商场经营创新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商场经营,创新,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双会:谈和谐思想在商场经营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 2006, (15)

[2]肖先弟:商场开发与经营如何双赢[J].房地产导刊, 2002, (1) .

[3]吴宪和:百货商场经营的若干误区分析[J].上海商业, 2002, (12)

篇4:创新经营思考

[关键词]文化创新;企业品牌;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间的竞争已出现了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向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競争的演变。以文化为基础,增强企业的品牌文化竞争力已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潮流。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中国能建黑龙江火电三公司作为全国能源建设行业的知名企业,欲实现以电为主,向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就不能不思考,不能不探究企业品牌文化的经营问题。加强这方面的总结和研究工作,无疑是企业发展、企业策划中的重要课题。对此,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要提升对企业品牌功能的认识

从传统的商品理论上讲,一个品牌表达的是商品的属性和特征,它对于消费者和用户来说具有区别功能,这种功能下的品牌作为一个符号,在商品交换中方便了消费者和用户的记忆,也方便了企业表达商品的一系列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的品牌已不再是最初的这种功能,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一个外显标志,而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理念的集合,是一种人性化了的品牌文化。

实践证明,随着企业品牌这一功能的扩张,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企业带来了持久性的社会效益。成功的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积淀,它能够在为企业建立知名度、忠诚度,树立用户和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产生信任的同时,直接为用户提供一种高效率的信息,以提高其收集信息、了解市场、做出决策的效率。比如我公司在大庆地区的知名度、信任率就源于我们几乎承建了油田大大小小所有的电站,而且安装建设的质量经受了实践的验证。这样,“三公司”也好,“黑三”也好,就成为印证在诸多业主心目中的企业品牌,他们一旦有新项目上马,就自然会想到“三公司”这支诚实守信、能打硬仗的队伍。这就是品牌文化的效应。事实也是如此,据专家对市场的调查测试表明,消费者和用户在购买产品时只能想到极少的几个品牌。我公司的品牌应是文化的品牌,这个品牌的形成,是靠安全、质量、高速度和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诚信的品质支持的。随着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的成熟,公司的品牌文化的功能也必然随之扩展,并逐年形成一种积累。我们应该善于把它集合起来,形成完备的品牌文化,其意义就在于它能使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不因工活的多少,市场的千变万化,甚至“产品”的更替而消失,也就是说,即使电力行业主辅分离了,企业改制了,产品变化了,但我们的品牌会依然存在。品牌在,企业就在。

二、建立企业品牌增值的渠道

一个企业可以引进顶尖的技术和设备,但无法引进文化。正因如此,在现代技术和生产线上,两个不同的企业可以生产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产品,但产生不了相同的企业文化。三公司和一公司乃至过去的二公司、四公司同样干一个工程,人们总会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其中不排除是业主的主观定势。这种“定势”就是品牌中附加的文化功能产生的结果,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因素,是企业信誉和能力的集成与沉淀。保持这种“定势”就是对品牌的经营,就要设法建立起品牌增值的渠道。就我公司而言,实现品牌的增值的渠道,至少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经验的增值。可以说,经过50多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年来公司通过成功的企业策划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业主们对“黑三电建”的品牌和“铁军”的形象已具备了市场信心。由于公司品牌一贯的可靠性,业主和用户都感到与三公司合作毫无冒险之忧。但从长计议,我们要善于总结施工经验,积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是来自相关群体效应的增值。比如广告,用名人效应来支持一个品牌的方式容易被许多目标市场上的消费者所熟知,因为他(她)将品牌与消费者所渴望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了。我们呢?应该学会公共关系学和营销学中“借势”理论。业主、合作商、行业内的主管部门等等,都是我们的相关群体,也是企业品牌对外宣传的主要对象。他们对公司的认知度是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从这点来分析,公司实施的“强强联合”、“借船出海”、“走出去”等策略是增强公司品牌文化的竞争力及自身价值的明知选择。基于这一点,公司今后公共关系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相关的群体之上,通过真诚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实现公司品牌的市场增值。

三是来自“品牌是有效的”这一信念的增值。一个企业的品牌能在市场上站多久,取决于用户对该品牌有效性的信任程度。公司要继续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来提高服务水平,获得业主的信赖,做到“干一项工程,对一座丰碑,创一个精品,交一方朋友”,使每个业主都认为“黑三电建”品牌有效。久而久之,这一信念就会极大地影响社会上更多的用户对三公司品牌的真诚性、忠诚度的认同。

四是来自品牌文化的增值。用企业文化的发展不断促进企业品牌的提升,才是品牌价值的主要源泉。为此,公司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导入CI体系,按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设计企业品牌形象,规范项目文化管理,不断发展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企业品牌的识别。其要点是:(1)坚持独特的差异性。没有差异,就没有品牌。实施中要防止用社会化、政治化的传统模式代替企业化、人性化的特征。(2)与业主、用户、公众生产共鸣,价值观要符合用户的取向,与其利益一致。山东众合项目部当年曾提出的“不让业主白花一分钱”的理念就体现了这一思想。(3)要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要了解对手的实力、战略及市场定位,做到知已知彼。(4)形成品牌的核心识别,工作的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反映企业的战略思想和价值观念。(5)要有明晰的品牌符号,在现有的视觉标识、创新识别、广告口号的基础上,设计卡通人物,使品牌形象化。(6)继续提炼公司品牌文化的精髓,概括品牌的内涵,充实品牌的内容,在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激励。企业的对外宣传、广告口号要反映企业品牌的定位。

三、从单纯的生产经营向品牌资产经营转变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以不断创新动力,促进公司创新的动力之一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其中一个关键策略就是企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要向品牌文化转移,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战略向品牌资产经营的转变。在当今,把品牌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产经营,已成为众多家企业的共识,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将增值重点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越来越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控制,越来越关心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现实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公司,他们创造品牌,拥有品牌,却不生产,也很少将资本投入到固定资产上去。他们经营的重点是品牌的管理。比如“耐克”作为一个全球品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年销售额近百亿美元,但它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他有的只是技术标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经营的就是品牌。可口可乐也是如此,它经营的是饮料,但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的CEO曾声称:即使工厂在瞬间被烧光,只要品牌还在,我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可见,对于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来说,饮料只不过是产品,是载体,而品牌已经脱离了它所依附的产品,成为企业独立的资产。

诚然,我们作为搞电力建设的施工企业与之相比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两回事,但这种品牌经营的理念对我们却有极大的启迪。分析公司近年的变化,可以说我们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可喜的尝试。从这个观点上看,公司承担的土耳其项目、俄罗斯项目、亚美尼亚项目就是企业在品牌经营上做出的带有前瞻性和方面性的决策,也体现了公司经营思想的成熟和提高。基于这一点,从文化角度讲,我们应该在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当中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品牌是三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并努力长期保护这些资产,寻求其管理上的体系化和连续性;从管理资源的角度讲,公司各部门之间必须以品牌发展为中心,进行有创造性的工作与合作。

四、以学习型组织的创造力为企业品牌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是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思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使公司拥有终生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实现学习工作化和企业组织的不断创新发展,将成为公司在新世纪寻求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公司品牌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我认为,其中的人力资源无疑将成为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核心,也必然是企业形成品牌文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应该是保持企业品牌长久不衰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还应该继续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在战略上要强化资源意识。要构筑人才资源开发的高视点,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二是在策略上继续强化投入意识。只舍得花钱、花时间还是不够的,还要舍得让企业最得力的人才去参加培训和学习。三是在内容上强化综合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人才观,不重学历,不重文凭,只重业绩。为每个员工搭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让每個员工都有机会,让每个人才都能用业绩印证能力。对于具体的人才要坚持人品素质和业务的统一,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方向和针对性,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唯才是举,是才必用的氛围。四是在方式上强化创新意识,学习培训的方式不可教条、刻板,要灵活多样,富于创新,重视实践中培训,注重培训手段的现代化。总之一句话,企业品牌的提升必须植根于企业文化,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品牌文化形成的关键。

综上所述,新形势、新常态的浪潮使人们相信企业正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技术依托的新经济时代。作为处在市场竞争最前沿的能源建设施工企业,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仅结束了生产商主导市场的时代,也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理念,创新无疑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不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所以说,通过创新表现企业的发展实力,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品牌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策划和打造品牌文化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

篇5:创新经营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正逐步由资源依附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组织创新型转变。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政府惠农措施的支持、高新科技的支撑、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三者缺一不可。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将政策(金融)、科技、管理有机融合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点。在农业发展日趋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并推进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竞价销售模式。竞价销售模式一般采取登记数量、评定质量、拟定基价、投标评标、结算资金等方法进行招标管理,农户提前一天到合作社登记次日采摘量,由合作社统计后张榜公布,组织客商竞标。竞标后由合作社组织专人收购、打包、装车,客商与合作社进行统一结算,合作社在竞标价的基础上每斤加收一定的管理费,社员再与合作社进行结算。合作社竞价销售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员“销售难、增收难”问题,以福建建瓯东坤源蔬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合作社竞价销售的蔬菜价格,平均每公斤比邻近乡村高出0.3元左右,每年为社员增加差价收入200多万元。

二是资金互助模式。资金互助模式则有效解决了社员结算繁琐、融资困难等问题,目前福建省很多合作社成立了股金部,开展了资金转账、资金代储、资金互助等服务。规定凡是入市交易的客商在收购农产品时,必须开据合作社统一印制的“收购发票”,货款由合作社与客商统一结算后直接转入股金部,由股金部划入社员个人账户,农户凭股金证和收购发票,两天内就可到股金部领到出售货款。金融互助合作机制的创新实实在在方便了农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优点在于农户销售农产品不需要直接与客商结算货款,手续简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农户不需要进城存钱,既省路费、时间,又能保障现金安全;农户凭股金证可到合作社农资超市购买化肥、农药等,货款由股金部划账结算,方便农户;合作社可把社员闲散资金集中,供给资金困难种植户、经营户,起到很好的调剂互助作用。

三是股权设置模式。很多合作社属于松散型的结合,利益联结不紧密,尚未形成“一赢俱赢,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可以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合作社内推行股权设置,即入社社员必须认购股金,一般股本结构要与社员产品交货总量的比例相一致,由社员自由购买股份,但每个社员购买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合作组织总股份的20%。其中股金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要向生产者配置。社员大会决策时可突破一人一票的限制,而改为按股权数设置,这样有利于合作社的长足发展。

四是台湾产销班模式。可以借鉴台湾农产品产销班模式,发展农产品产销服务组织,如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将传统农业生产扩展到加工、处理、运输,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一方面,生产前做好规划,生产规划迎合消费者的市场需要,做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故应重视危机管理和预警体系的建立,生产前有完善的规划,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市场风险或其它意外,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了解市场动态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市场动态信息,并将信息灵活运用,选择有利的销售渠道。不仅将产品转型为商品,更要提升为礼品或者艺术品,赋予农产品新的价值,凸显新的文化特色,科学阐释养生功能,提升农业的文化层次和综合价值。

五是全程辅导模式。当前许多合作社带头人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有了项目不懂运作,对市场信息缺乏科学分析预测,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可以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农业大中专院校等部门,开展从创业到管理、运营的全程辅导。以对接科研单位为重点,开展创业辅导,建立政府扶持的农民合作社“全程创业辅导机制”。结合规范化和示范社建设的开展,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民合作社进行资质认证,并出台合作社的资质认证办法,认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合作社。在此基础上,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建立健全全程辅导机制,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定向扶持和有效辅导。

六是宽松经营模式。要放宽注册登记和经营服务范围的限制,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凡符合合作组织基本标准和要求的,均应注册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利性合作组织的登记、发照由工商部门办理,非营利性的各类专业协会等的登记、发照和年检由民政部门办理;凡国家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经营服务范围,农民合作社均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同时,积极创办高级合作经济组织,在省、市、县一级创办农业协会,下设专业联合会,乡镇一级设分会,对农业生产经营实施行业指导,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的行业体系。

当前,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凸显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载体作用。推进农民合作社经营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以崭新适用的模式辐射推广,必会推进农民合作社的长足发展,而这些也都需要我们根据实情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篇6:创新经营(管理)

前 言

一、创造与创新

1、创造

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物质事物、精神事物)

2、创新

1)一般意义

创造运用在经济领域,则表现为创新,(在科技领域,则表现为发明、发现;在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创作。)

2)关系区别

① 创新是以创造为基础

② 创造更强调第一次的首创;创新则更强调永无止境的更新 ③ 创造一般可以对旧事物全盘否定的全新创造;创新则不是对原事物的全盘否定,而通常是在辩证的否定中的螺旋上升。④ 创造一般既有正向的创造,也有逆向的创造;创新则必须是正向的创造。

⑤ 具体定义

“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

3、创新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

①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 ② 采用一种新方法

③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⑤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创新经营

“企业经营”与“创造学”的交叉结合,可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即“创新经营”

对企业而言,创新管理针对的就是“创新经营”。本文将围绕“创新经营”展开

内 容

一、“创新经营”的五大内容

1、创新精神——企业成败的关键

1)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主要标志,“经营者只有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成为企业家”(熊彼特)

2)创新精神在当前主要体现在能否“二次创业”,也就是把现有企业改造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真正的现代企业。

3)二次创业精神(六十四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精髓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业特点

“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精神风貌

“学习外国,自强不息”——创新需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创新风格

“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创业保证

“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创业节操

“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价值规范

2、知识创新——成功基础

知识创新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增长)

1)三类资源、市场和经营

各种产品——商品市场——商品经营

各种生产要素——要素市场——资产经营

产权——产权市场——资本经营

2)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与趋势

① 古典业主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业主家长制的“一体化”模式

②近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

模式

③ 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为主导地位的,以

总经理为核心的经理群体共同决策的经营企业的集团化模式。我国的企业制度将按此历史规律推进。

3、观念创新——决定行动

1)转变四个观念

① 抓住机遇转为创造机遇

② 应变能力转为制变能力

2)调整七个概念

① 速度概念被更新

② 重量概念被改变

③ 边界概念被突破

④ 结构概念被替代 ⑤ 企业概念被转换 ⑥ 领导概念被深化 ⑦ 垄断概念被集中 ③ 创新思维转为系统思维 ④ 学习知识转为“知本”积累

4、思路创新——决定出路

1)资产经营(是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

企业的成长发展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累,资本集中

资本积累是依靠企业的商品经营,是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的基础型发展方式。特点是不可缺少,但速度慢。

资本集中是把各种分散各不同法人或自然人之处的资本,通过资产经营的运作集中起来。特点是快速集中大量资本。

两种方式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各有优势。但对企业发展而言,在条件成熟时,大力开展资本集中,这是企业迅速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要方式。

2)资产经营的前提

①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独立法人。

② 出发点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开展优势互补。

③ 有规范的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与健全的法规制度。④ 有善于开展资产经营的企业家人才队伍。

3)资产经营的基本原则

① 开放原则——在开放中各社会企业的要素,开展优势互补

② 组织构建原则——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优势企业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

③ 运营原则——商品经营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

④ 效益原则——投入和产出相结合。

⑤ 求实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5、策略创新——最终体现

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离不开策略创新,它是创新精神及知识、观念、思路创新基础上的最终体现。

1)策略创新的思维方式

① 联想思维——从表露出来的行动和现象中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② 逆向思维——突破一般的逻辑顺序,从事实的相反方向寻找良

策的思维方式

③ 超前思维——以未来的“尺子”引导现在,使现在不断向未来目标前进的思维方式

④ 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方案和设想的思维方向(转向思维、破坏性思维、迁移性思维)

2)判断潮流趋向的新观点

① 回归自然——以道道地地的原始方式呈现给顾客

② 回归人力——刻意让产品留给使用者一个“自己动手”的余地 ③ 回归本质——商品从“多样化”转为“维持本质” ④ 回归手工——通过手工操作,突出产品的个性

二、创造个性

1、五种心理

1)进取性心理

2)自信心心理

3)勇敢性心理

4)坚韧性心理

5)自主性心理

2、二项技能

1)察觉技能

2)想象技能

归 结

十个“一”

1、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实事求是

2、建立一个理论——社会认可论

3、具有一个掌握——国际发展动向

4、学会一个方法——造势头

5、形成一个认识——多样化

6、坚持一个观点——两点论

7、转变一个思维——系统思维

8、维护一个立足——明天和后天

9、树立一个精神——锲而不舍

10、确立一个根本——以人为本

上海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

上一篇:医院监察室各类职责下一篇:赛事先进集体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