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营创新物业管理论文

2022-04-28

物业管理从发端到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基本集中在客服、保安、保洁、绿化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五个方面。“互联网+”如一夜春风,催开了行业转型升级的烂漫之花。然而,面对“互联网+”对传统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的冲击,整个行业又迅速掉入到了深深的忧患与焦虑之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互联网经营创新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互联网经营创新物业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的问题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物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物业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满足顾客的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由此互联网+物业管理成为各大相关企业激烈竞争的领域,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分析物业管理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property management)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物业管理主要指物业企业按照合同为业主提供建筑维修、设施维护、社区政策生活秩序和卫生清洁等方面。而广义的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已经延伸到家政服务、房屋租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特约服务等。而“互联网+“提出后,物业管理的模式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特点,利用科技和移动终端朝着高端服务领域迈进。

一、互联网+物业管理的涵义

“互联网+物业管理”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相似就是各个行业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与传统的行业想融合,创新出新的业态。“互联网+物业管理”是为了降低物业管理成本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延伸业务范围,提升管理效率,是想线上虚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二、互联网在物业管理中的影响

(一)创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家庭”、“单位”、“社区”一条线,而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成为商家的竞争之地在物业2.0时代,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讲两种有互联网关系的物业管理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和B2F(Business To Family)。

O2O的模式从2014年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后,一直是物业管理公司或者房地产公司追逐的对象。它借助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社区的业主实现线上选购和支付产品,然后在线下进行体验的智慧型的物业管理模式。让业主足不出户就可以尽享消费,降低了用户的经济成本。另一种模式B2F,是物业管理公司针对家庭的需求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社区的资源直接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满足家庭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

(二)互联网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物业管理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对社区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度的挖掘,实现经营范围的延伸。

1.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引进移动APP、搭建社区电子商务平台、OA办公系统等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大大降低了经济成本,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碧桂园物业是第一个引入智慧社区的企业,它的智能安防、在线投诉、便民服务等平台的搭建,即方便了业主有实现了精益化管理。

2.推动物业管理公司的结构调整。“互联网+”促使物业管理公司向专业化、“轻资产”等方向转变。在发达国家物业管理是个很专业的行业,一般从业人员会有统一的培训和资格考试的认证,目前国内的知名物业公司在人员培训的投入上颇大。“互联网+”让物业管理公司吧高成本,低效益的保洁、保安等业务外包出去,集中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3.满足业主多方位的需求。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较小,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在融入互联网以后,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经营范围的拓展,实现了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根据业主的需求切实的提供所需的产品。这即满足了业主的需求也实现了盈利。

三、互联网+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跟风

在“互联网+”如一夜春风般吹到了各个行业,仿佛不进行加,就不是21世纪的生命体。一些物业管理公司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跟风,不合时宜的引进不合适的技术,淹没自己的优势,导致水土不服。每年因为没病乱投医而死掉的小型物业管理公司在不断上涨。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中国的物业管理虽然已经发展了30年,但是专业物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物业管理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是房地产的派生品但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相关的管理人才是必须的,但是对互联网和物业管理都懂的综合性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物业管理目前的利润空间不大,使得企业很难对员工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三)没有站在业主的立场

虽然一些物业管理公司表面上实现了“互联网+”,但是其数据平台是不完善的,数据来源仅仅停留在业主入住时候的信息,没有及时进行完善。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联合,利用自己的资源与保险行业、养老行业、物流行业合作,形成物业搭台,商家唱戏,业主消费的非公平性的模式,严重危害了业主的隐私安全。

四、对策及未来展望

(一)避免盲目跟风,进行业务创新

不同的物业公司的实力不同,自身的优劣势也不一样,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上自己的优势,瞄准机遇,把握住切入点进入适合自己的领域,切记盲目追风,并且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以基础“服务”为中心

物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万变不离其宗,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技术而技术,要把服务放在首位,首先要提供優质、可靠的基础的物业服务,否则一切的努力都会变成“不务正业”,“搞花样”,失去大量“民心”。知名的房地产万科、碧桂园在物业管理上很成功,基础的物业服务例如:设施维护、绿化、清洁、生活秩序,做到极致,利用互联技术搭建基础物业服务平台,强化了基础服务实现了“老”服务“新”形式的智慧转变,从而为多元化增值业务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去物业化”

实现从传统的收取物业费到提供全方位的消费者需求服务,争取消费服务利润。“去物业化”可以是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社区全方位监控,进门刷卡,社区卫生外包,APP收缴物业费等等,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管理的陈本。在“陌生人”社会,业主与物业反而成为“熟人”,生活在社区离不开物业这个“贴身管家”,物业应该充分利用对客户的了解深入到他们的衣、食、住、行、文、教、乐、财中,提升自己的服务范围和盈利空间。

(四)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服务业的核心是“服务质量”,而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质量,企业要加大对员工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水平。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国家应该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五)加强规范管理,完善监督体系

政府和行业应该加强相关的保障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引导物业管理公司维护业主的利益,同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建设。在“互联网+物业管理”发展的初期,管理理念还不够成熟,为了实现行业的有序、规范的发展,行业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朱树煌,杨幼玲.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创新[J].无线互联科技,2016(18):118-119.

[2]张竹婷.基于互联网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与创新[D].硕士,浙江工业大学,2015.

[3]刘娜.互联网环境下物业管理公司创新商业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刊,2015(1):20-22.

作者简介:刘涛(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

作者:刘涛

互联网经营创新物业管理论文 篇2:

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行业前景的思考

物业管理从发端到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基本集中在客服、保安、保洁、绿化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五个方面。“互联网+”如一夜春风,催开了行业转型升级的烂漫之花。然而,面对“互联网+”对传统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的冲击,整个行业又迅速掉入到了深深的忧患与焦虑之中。这些忧虑可以归纳为三大疑问:“互联网+”是不是物业管理行业的掘墓人?“互联网+”会不会把物业管理推进了业主自治时代?“互联网+”还需不需要物业管理项目经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与其他各行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可能。“互联网+”带给整个行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成果是对现有物业管理概念的突破。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根据这个规定,我国物业管理只囿于保洁、绿化、秩序维护和设施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根据这个定义,物业服务企业除了这五个方面的业务,开展其他的经营活动都可以冠以不务正业之名。

然而,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早已与各行业高度融合,物业管理的内容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楼宇维修、养护、清洁、保安延伸至工程咨询监理、物业功能布局与划分、物业市场行情调研预测、目标客户群认定、物业保险、物业租售推广代理、通讯及旅行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诸多方面。以美国最大的物业服务企业——为您服务公司(Service Master)为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7300家分公司、涉及45个国家、服务800万客户、共有2万多名员工。该公司2012年产值达32亿美元,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在其住宅及商业物业的服务中,开展的业务有:家居清洁、白蚁和虫害控制、草坪、树木和灌木的护理、家庭保镖和灾后重建、家庭财产担保和预防性维护等。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绿化和保洁,也有不同于秩序维护的家庭保镖,更涉及到灾后服务,财产担保等全新领域。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互联网+”不是物业管理行业的掘墓人,而是物业管理行业利润边疆的拓荒者。

从国外物业管理发展的经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相关法律制度的安排以及业主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住宅小区走业主自我管理的路是行不通的。

在“互联网+”风云际会之时,又遇国家暂时取消了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考试。于是有许多人就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疑问:“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是不是不再需要专门人才了,物业管理项目经理这个职位将会消失吗?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根据调查,目前已经有极少数小区不再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而是将小区管理分成几块,分别聘请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管理。其中,小区保安承包给具有资质的保安公司,卫生清洁承包给有资质的保洁公司,园林绿化承包给有资质的园艺公司,并聘请财务、房管、机电、维修等专业人员对小区进行服务。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来看,物业管理这个职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专业了。例如,美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物业管理学会(IREM)是负责培训注册物业管理师的组织。其总部设在芝加哥,有l00多个地方分会。目前,注册物业管理师约有15000名,他们管理着全美8770亿美元的房地产,960万套住宅,76亿平方英尺的商业楼宇。任何一个管理师只有在达到IREM制定的严格标准以后,才能得到注册管理师(CPM)证书。

“互联网+”必将导致物业企业成为物业服务的集成商,物业企业为了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势必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专业服务公司的大量出现,物业企业必将把劳动密集型、高成本,低效益的部门剥离,如保洁、保安、绿化等。物业公司现在就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价值链条,哪些是不可能外包的,那就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完成专业细分与外包后,将轻装上阵,成为物业服务信息的集成与供给商,物业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的组织与项目管理的运营服务商。

“互联网+”将滞缓物业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物业企业将出现兼并与重组潮。30多年来,物业管理从业人数和新增企业数量,每年都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而与之相应的是物业管理纠纷、业主投诉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入职门槛低,行业监管不严,竞争不充分等,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视,那就是物业管理信息的不透明。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业主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和从业人员信息档案会比现在快捷且方便,业主自然会选择信誉好的企业,有良好从业记录的物业管理人员为自己服务,市场倒逼物业企业重新洗牌,兼并与重组将不可避免,结果是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将出现负增长。

“互联网+”背景下,受雇于业主,不属于任何一家物业企业的独立物业管理经理人将出现。由于“互联网+”和专项服务公司的出现,业主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专业服务商。但由于业主自身对于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这种情况下,市场将出现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类似于物业管理“个体户”。职业经理人受雇于业主,代表业主与专业服务商约定服务标准、服务价格,代表业主进行物业管理过程监督,向业主大会负责,而且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受雇于几个小区。

然而,“互联网+”物业管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为有几道坎横亘面前。

第一是物业企业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还历史的欠债。在这三十多年里,其他行业中的许多企业早已经跨过了创新1.0,高歌跃进到了2.0时代。而物业管理行业在这三十多年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储备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储备,始终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行业内很难推广,这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既无人才又无技术,有的企业宁愿要一个能喝洒的,也不想招一个懂计算机的。这种状况下,物业管理谈何“互联网+”。

第二是物业企业缺乏使用“互联网+”的内在动力。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一段关于创新的论述:“我们知道变革并非由成就和希望促成,而是来自于陈腐衰败、日暮西山的观念和组织和无法自我创新的困境。”现实中,新建物业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市场,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场地等大量物业走向社会化,物业管理市场存量基数巨大,物业企业即使是原始粗放型地经营与管理,通过恶性竞争,依赖于规模发展,游走于违约与侵权之间,企业还能活下去,有的还活得很好。物业企业生存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企业缺少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型还没有真正放到“互联网+”时空。

第三是物业企业基本上没有建立大数据平台,现实中,大部分物业企业所掌握的业主信息仅是业主入住时所填写业主资料,对于入住后业主的服务需求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动态更新。比如说居家养老,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对于老年业主的健康信息、心理信息、医疗信息、兴趣爱好信息等都收集储存甚少,目前还只能部分满足老年生活护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物业服务中,了解业主需求固然重要,但创造需求更重要。了解业主需求,满足业主需求这是低层次的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创造业主新需求,引导消费,创新物业服务市场。

第四是物业企业因为自身发展的惯性,口里喊的是“互联网+”,心里想的还是用业主的资源赚自己的钱,穿新鞋走老路。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尝试“互联网+”,其理念大同小异,几家物业企业建立联盟,用自己所管项目的资源优势去与保险业、广告业、养老业、物流业等行业对接。这种思路的核心是把业主的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壁垒。这就是所谓的物业搭台,商家唱戏,业主消费。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是:物业服务企业在未经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业主共用部位获利,其获取的利益还是属于小区公共收益的范畴,其各方法律关系十分复杂。

拥抱“互联网+”是当前物业企业应有的胸怀,但如何利用“互联网+”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思维。各个企业的人财物资源不在同一水平上,自身的核心优势各不相同,一定要将“互联网+”与企业自身的长处结合起来。同时,物业企业在“互联网+”中不能迷失自我,为业主、使用人提供快捷、便利而有品质的生活,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是我们的根。物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创造!创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创造中国物业管理的新时代。

王春敏/责任编辑

作者:黄光宇

互联网经营创新物业管理论文 篇3:

未来物业公司生存之道

借助“互联网+”的大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正在逐步从一个被忽视的传统行业到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物业行业的内在生存困境及外部跨界威胁,不少物业企业开始寻求升级或转型之路,行业迎来新一轮风口。

在物业行业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物业公司的业务模式逐渐发展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彩生活、长城物业为代表的运营派,通过拓展社区增值服务、创新业务模式实现创收,主要侧重于社区服务运营;一种是以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绿城物业为代表的服务派,在服务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以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和绝佳的住户体验来提升自身的品牌,主要侧重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那么,运营派和服务派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在转型和发展的道路上,对于服务和运营,物业公司究竟该如何权衡和选择呢?

一、运营派——侧重于社区服务运营

1.彩生活:社区服务运营+市场化扩张

彩生活首创了“彩生活服务体系”,将物业管理升级为物业服务运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出了一个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彩生活社区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以社区服务为手段,提供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打造社区电商平台,构建住户、商家、彩生活的生态圈。

为了形成有规模和有粘性的平台,彩生活通过并购快速积聚客户端资源及数据,从而支撑平台的塑造。截至2015年12月31日,彩生活的覆盖范围已延伸至中国165个城市及1个海外国家新加坡,签订合约管理2001个住宅社区,合约管理建筑面积约为3.22亿平方米,实现了服务面积的快速扩张。

事实证明,并购扩张确实给彩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自扩张开始的2011年起,彩生活净利润就开始扭亏为盈。2015年彩生活总营业收入达到8.27亿元,较上年增加112.6%。

不过,彩生活的增值服务仍在增加入口流量的阶段,并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此外彩生活将重心放在社区服务运营上,可能对其基础服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2.长城物业:对外开放社区O2O平台,形成规模化效应

长城物业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的物业服务集团,是业内最早提出物业云与社商云概念的,这正是社区O2O的前身。长城物业在传统物业管理基础上,打造了“一应云”智慧平台,一方面将传统的物业管理搬到了网上,实现社区服务O2O;另一方面以合作共享的方式组成跨行业的商业联盟,实现多赢。

2015年,长城物业传统的物业管理业务走进了全国58个城市,管理项目500个以上,管理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服务家庭400万户;新兴的社区O2O业务也取得了一份好成绩,一应云智慧平台运营至今,聚合了物业企业180余家,涉及物业项目达2900个,物业面积超5.2亿平方米,初步形成一应云社区生态圈的雏形。

尽管长城物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也必须看到长城物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物业服务公司,在平台运营方面缺乏经验,探索成本较高;此外联盟企业层次和水平良莠不齐,标准化推进缓慢,盈利点暂未形成。

二、服务派——侧重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与运营派相比,服务派物业企业坚持以服务为主核心的经营理念,不仅提供优质的基础物业管理服务,更通过不断创新、延伸服务来为业主创造超额价值,以更好地获取业主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区O2O的兴起,服务派企业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物业管理,均是在便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首要目标是提高业主满意度而非盈利。

1.万科物业:搭建“睿服务”平台体系

万科认为,无论叫物业管理服务,还是叫社区运营服务,其本质上都是基于不动产的集合产生了公共产业,需要有人做好物的打理,保障业主的人身和资产安全,这是物业服务企业追究的核心客户价值。因此,与彩生活提出的“羊毛出在兔身上”相反,万科倡导“羊毛出在羊身上”,通过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实现物业服务费的提升。

为实现更好的物业服务,盘活劳动力,提升传统物业管理效率,万科搭建了“睿服务”平台体系。万科物业“睿服务”平台包括了业主手机端APP“住这儿”和工作人员手机端APP“助这儿”、EBA远程设备监控系统,以及将所有社区设施设备进行线上管控的“战图”系统等。同时,万科物业不再限制于仅服务万科社区,将向外输出“睿服务”模式,让睿联盟的每家企业都能通过睿服务享受万科物业的经验成果。

截至2015年底,万科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睿服务管理面积2533万平方米,占比约12%。与此同时,万科物业的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具有超高的客户粘度和忠诚度。

然而也必须看到,尽管万科物业采用轻资产输出的方式输出睿服务,这样类似“分包”的模式,对万科自有以外的社区进行推广难度大、速度慢;且万科物业的传统物业管理服务的盈利空间小,需要母公司支撑和补给。

2.龙湖物业:发展智慧社区提升服务品质

龙湖物业是典型的服务派,一直以来,龙湖通过超高的服务水准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龙湖物业满意度超过90%,年度收费率98%。

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龙湖物业把互联网基因植入房地产延伸服务,为“龙民”打造更便捷的智慧物业服务和专属的品质生活体验。集中支付、小区设备设施智能化管理、物业智能化管理和小区业主交互智能化是龙湖为智慧社区生活定位的四大基础功能。

与运营派的彩生活相比,龙湖物业的发展模式为纵向服务升级,通过做好基础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来带动横向发展。据数据显示,2015年龙湖物业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27%,一方面是由于龙湖管理规模大、客户基数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龙湖物业形成了较高的客户粘度和忠诚度,为其多种经营收入提供了基础。然而,尽管龙湖物业实现了物业管理收入之外的多种经营收入,但因其服务成本较高,仍需母公司补给;且未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后续增长较为困难。

3.绿城物业:打造园区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业主个性化需求

绿城服务认为,只有高于业主期望值的服务才能提高业主的满意度。绿城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贴心细致服务将传统服务做到极致,为业主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增值服务。绿城将基础物业服务、园区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及微商圈服务和邻里社交服务等资源统筹于一体,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生活”的生态化智慧园区。

相比其他房企物业,绿城物业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上耗费的精力最多,而在O2O盈利方面相对要求低。在增值服务方面,绿城主要任务是整合资源,挑选渠道,让业主和商户实现对接并做好客户服务等。这一部分的收入对于绿城物业来说起到的仅是补充作用,核心还是满足业主需求。与龙湖物业处境相同,因高品质的服务质量耗费成本较高,绿城物业仍需要母公司支撑;同样未来的规模增长较为困难。

三、运营派VS服务派:互联网时代下的利弊权衡

1.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前文对5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服务和运营之间的利弊权衡之前,有必要对服务派和运营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经前文所述,不难看出,运营派和服务派在发展过程中,均跟随“互联网+”的大潮,不同程度地涉足社区O2O,当然也存在诸多不同点,如表1所示。

2.盈利模式比较

对于物业企业来说,盈利模式是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总结起来,运营派代表企业和服务派代表企业的盈利模式如图6所示。

3.优势与困境

不论是运营派还是服务派,都各自有其优势,也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总结起来如表2所示。

总体来说,运营派侧重于社区服务运营,盈利渠道较多,创收能力较强,且通过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具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运营提供了资源基础。然而,侧重社区运营和快速扩张的背后,易忽视其服务质量,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不高,同时大量互联网企业、电商的涌入导致社区服务运营的竞争十分激烈.

服务派以服务质量为重心,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也因此有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利于企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服务派多为房地产公司的附属物业公司,属于“内生式”增长,自我造血能力差,尤其是在不再大规模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未来,服务派物业企业的后续发展较为困难。

五、未来物业企业发展之道:应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路径

对于物业企业应该做服务还是做运营,这个话题本身饱受争议。一方面,有的物业公司认为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会因为生存而从传统服务转向社区运营。物业公司如果长期处于为了维护品质而依靠开发商补贴资金,不能自我造血,缺乏具有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文思想的商业模式,失去良好增长势头,它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最后走投无路。而另一方面,有的企业认为,物业服务要回归初心,不忘本质。在物业公司多元化业务的尝试中,增值服务的占比远不能与物业服务的收益相抗衡,社区O2O也不是开通一个APP就可以的。因此对物业公司而言,线下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满意的服务才能与业主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无论是运营派还是服务派,都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势,到底哪一种模式最好很难判定。实际上,运营和服务并不矛盾,存在很多交叉点,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事实上,对于服务还是运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二者的平衡。

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跨界经营、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金融资本涌入物业,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诸多权衡和考虑,结合自身优势选择转型和升级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而不管选择哪种模式,都需要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至于服务派和运营派的道行孰高孰低,交给时间去评判和证明。

本文由中国指数研究院西南分院供稿

上一篇:护理美学下的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环境责任与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