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2024-06-29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精选6篇)

篇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1.人们住地相近并不成为一个社会,一个人也并不因为和别人相距很远而不在社会方面受其影响。一本书或一封信,可以使相隔几千里的人们建立起比同住一室的住户之间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甚至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工作的个人也不构成一个社会群体。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为着一个共同的结果而以最大限度的相互合作运转,但是它们并不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如果他们都认识到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关心这个目的,并且考虑这个目的,调节他们的特殊活动,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9)(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与沟通 共同体——沟通——教育)

2.青少年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28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3.真正的社会控制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使我们有效地参与联合的活动。(43)只有从事联合的活动,一个人在这种活动中运用材料和工具,有意识地参照别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能力和器具,它的倾向才会得到社会的指导。(47)(社会控制和联合行动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控制是内在于一个人的倾向的,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强迫的。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兴趣和理解的认同达到这种内在的控制。(48)(教育即指导)

4.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58)教育无目的论

5.一个不良的社会(An undesirable society:不可欲的社会)对内对外都设置重重障碍,限制自由的往来和经验的交流。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互相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范围内,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有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第七章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109)

为何杜威会将教育和民主主义两种不同类型的东西放在一块讲,到底在民主主义时代当中教育拥有怎样的意义,都需要从第七章的仔细把握开始,尤其是上面这段话。

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又有各色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和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我们选择了两点用来测量社会生活的价值,这两点就是:一个团体的利益被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到什么程度。(109)

Summary, since education is a social process, an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ocieties, a criterion for educational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implies a particular social ideal.The two points selected by which to measure the worth of a form of social life are the extent in which the interests of a group are shared by all its members, and the fullness, and freedom with which it interacts with other groups.(漏译109)

第一个指的是一个社会的集体成员是否能够共同参与分享利益,第二个指的是这个社会群体是否能够充分和自由地同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互。

总体来说,杜威虽然讲“教育无目的论”,但是杜威本身的教育哲学还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向,他的这种指向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这种社会可以说是杜威的一种“乌托邦建构”,就在本章当中的两条原则,杜威不希望用外部的、教育活动以外的目的来限定、压制教育,杜威这种设定这种理论建设的目的恰恰在于一种目的,“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有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这样的无外部目的的活动所塑造的人,能够承担起真正的民主社会。

6.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么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111)

由于目的总是和结果相联系,谈目的问题必须注意所指定的工作是否有内在连续性,并且目的是一个可以预见到的结局,不是旁观者的毫无根据的期望,所以:

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119)

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120)

7.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在教育上,这个距离可以视为时间上的。一个过程的成熟需要时间,这个事实非常明显,我们很少详述。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在生长中,在生长过程的开始阶段和完成时期之间有一段路程,中间插进了某些事情。我们往往忽略这个事实,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在这两者之间是手段即居间的种种状况——如要完成的动作;要克服的困难;要使用的工具。只有通过这种种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139)

兴趣 作为一种“居间物”,其实充当了教育活动的此岸到对岸的摆渡者的角色,在工具意义上,兴趣就是桥。

8.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使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思维五步法)

9.狭隘的职业教育计划很可能永远延续这种划分,使它僵化。这种经济计划根据社会宿命论的教条,认为有些人应在与现在同样的经济状况下继续当雇佣劳动者,这种计划的目的只是让他们接受所谓工艺教育——就是使他们有更高的技术效率。(336)

10.在一定时间被认为是知识——事实和真理——的东西,也许并非知识。但是,一切假定没有疑问的东西,一切在我们相互交往和与自然交往中视为当然的东西,在一定时间就是所谓知识。(313)

杜威的知识观是非常倾向于实用的知识观,杜威不谈永恒的知识,而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遵守的、默认的东西作为知识。

11.无论任何人,无论是农民、医生、教师或学生,如果不知道他所造成的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有内在价值的经验过程的副产品,他就没有领会他的职业。(135)

Any individual has missed his calling, farmer, physician, teacher, student, who does not find that the accomplishments of results of value to others is an accompaniment of a process of experience inherently worth while.12.(相对于动植物)人所特有的功能是理性,它的存在是为了观察宇宙的奇观(另一种翻译:为了获知宇宙万物)。所以,人类真正的目的在于最充分地发展这种人类特性的可能。作为目的本身而进行的观察、反省、沉思和推测的生活,乃是人的正当生活。此外,从理性可以进而适当控制人类天性的低级要素——例如嗜好和主动的冲动。这些低级要素本身,贪婪、反抗、暴行、目的只在自身的满足,但是当它们服从理性的支配时,它们就奉行节制,遵守中庸之道,为良好的目的服务。(思想来源于古希腊,主要是亚里士多德)(269)

篇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版于19。

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重视教育对人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教育摆脱了孤立的知识传授范围,把教育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英美学者把《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篇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从一个角度看是因为三个哲学家在这三部著作中各自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杜威从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地、耐心地构建了他心中理想的民主社会。他认为要实现他这样一个民主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虽然杜威的后继研究者很多已经超越了他, “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能够不通过杜威”。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后继研究者不但热衷于研究, 而且乐于引用他及这部著作, 觉得引用杜威的话很有说服力、很有水平。但是, 阅读这部名著时要避免以下情况的发生:不要拿出单独的一章不顾其整体意义进行独立的解读, 甚至把这种解读当作对杜威的新的研究成果炫耀于世, 不要只是读完了教育目的这一章就说杜威没有目的。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服务于杜威的最终的目标———民主的社会, 所以, 从整体的角度来分别看每个章节, 才能赋予每个章节以意义, 才能对这本书进行圆满的、合逻辑的解读, 这才是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前提。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框架分析

1. 第一章到第六章———杜威对教育基本理论的阐释

杜威在这几章中提出了他的中心思想: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第一章到第六章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性质,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学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内在的控制, 论述了教育就是不断的生长。杜威在第二章中论述了学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应发挥三种功能: (1) 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 (2) 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 (3) 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 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第五、第六章是在批评一些传统的教育理论, 包括教育即预备、教育即展开、教育即形式训练、教育即塑造、教育即复演和追溯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论:教育即改造,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 第七章———杜威正式提出他的理想社会标准

杜威在第七章正式提出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倘若有一个社会, 它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 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 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 在这个范围内, 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 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 都有能促进社会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

3. 第八章到第十七章———杜威对教育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论述

第八章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 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下面几个特征: (1) 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2) 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3) 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教育目的。一个目的所表明的是任何自然过程的结果, 这个结果是被意识到的, 并成为决定当前的观察和选择行动的方式的一个因素。明确地说, 所谓目的, 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 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所以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 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样那样事情的命令。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 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

第九章批判了三种教育目的观:卢梭的自然发展观、社会效率的目的观、文化的目的观。 (1) 教育改革家们厌恶学校方法的因袭性和人造性, 易于采取自然作为标准。他们认为自然能提供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目的;我们的任务是追随和遵循自然的方法。 (2) 把自然发展的目的转化为尊重身体活动的目的。他又说:“自然的意思是先强身体, 后练心智。” (3) 把一般的目的转化为关心儿童个别差异的目的。最后, 遵循自然的教育目的, 意思就是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第十章说明了兴趣在训练中的重要性, 兴趣这个名词的通常用法有三种意义: (1) 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 (2) 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 (3) 个人的情感倾向。一种作业、职业、研究、商业, 通常有人称之为一种兴趣。所以, 我们也称兴趣是事物感动人或吸引人的地方:是事物影响人的地方。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提出了思维的五个步骤:创设环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进行检验。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所以思维的五个步骤可以作为教学法的五个步骤。第十三章论述了学生学习的优良方法的特征, 第十四章提出把教材组织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第十五、第十六和第十七章主要讨论的是课程中的几个问题, 包括游戏和工作的区别和联系, 地理和历史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组织课程的心理学的方式。

4. 第十八章到第二十三章———民主的种种限制

从第十八章到第二十三章, 杜威考虑了目前在实现民主的标准中所遇到的种种限制。第十八章提出民主的社会团结的教育任务在于将不同经验的内在价值实现相互支撑, 是不同经验的内在价值作为一个统一体存在。给每门科目制订独立的价值同时把整个课程看作由各种独立的价值聚集而成的混合体, 这种趋势是社会团体和阶级隔离孤立的结果。所以民主的社会团体的教育任务, 在于和这种隔离孤立的现象作斗争, 使各种利益能相互支援和相互影响。

第十九章杜威批判了从古希腊开始的对人的等级的划分, 民主社会的教育就在于消除自由教育和有用的、实际的训练的二元论, 制订一种课程使思想成为每个人自由实践的指导;这两种心理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区分, 用教育的术语来表达就是造成自由教育和有用的、实际的训练之间的区别:一方面是自由教育, 和致力于为认知的自给自足的闲暇生活有关;另一方面是为机械的职业而进行的有用的实际的训练, 缺乏理智的和审美的内容。第二十章批判了理性和经验的二元论;第二十一章指出了自然科目和人文科目的分离;第二十二章, 杜威认为民主的社会必须和实现个别差异的理想保持一致;第二十三章指出了人们对职业概念的片面的解释, 重视职业目的在教育中的地位。

5. 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六章———杜威的教育哲学

在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六章杜威比较集中和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教育哲学观。哲学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它和一切思维一样, 起源于经验材料中不确定的事情, 它的目的是要找出困惑的性质, 制定消除困惑的假设, 并在行动中加以建议。哲学的思维有它的特殊性, 就是它所对付的种种不确定性出现在广大的社会情况与目的之中。因为要使各种对立的趋势能和谐地重新调整, 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变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

摘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包含了杜威的理想, 此书被称为教育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旨在说明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之前应有的观念和这本书的整体框架, 以利于读者在整体上把握这本书。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框架

参考文献

[1]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 (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94.

篇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1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从《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儿童和课程》《我们这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到撰写《民主主义与教育》, 步步深入, 趋于完善, 杜威之后发表的《经验和教育》和《人的问题》, 也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引申或补充。因此, 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总纲。在他看来, 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土, 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无比优越的。

杜威在该书中谈到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 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 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1]。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 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 它能使他们尽心竭力地观察形势, 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 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 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 便一步步获得进步, 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全心全意的参加者, 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 更不是迫于威力而敷衍搪塞者。

杜威还谈到“从做中学”是他从哲学的认识论作出的推论, 也是他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传统哲学一向把人类和自然分离开来, 把个人和社会分离开来, 把身和心以及知和行分离开来, 造成二元论。杜威却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认为有机体是经常谋求对环境的适应的, 个人也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同样, 身和心以及知和行也不是敌对的, 是相互依赖的。他说:“思维起源于疑难”, 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来解决, 才进行思维, 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真理和生活需要是分不开的, 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 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应用在教学上, 便是从做中学[2]。

杜威以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旧教育, 建立了美国新教育, 功绩是巨大的。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并对当时的苏联、中国、土耳其等国的教育改革产生影响。当然, 杜威的教育理论并非完美无缺, 即使在美国国内也长期受到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派和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派的批评, 尤其在1957年前苏联卫星上天后更是受到科南特等人的严厉批判[3]。但毕竟杜威所提出的问题人们无法绕过, 杜威的教育理论自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们又不得不开始重新评价和重视杜威及其理论。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幼儿教育生活理念

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多次引证卢梭尊重儿童天性的理论, 他要求给儿童主动活动的自由, 让儿童在做中学习, 以及主张儿童适应他所在的社会等。他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与缺陷入手, 提出一系列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革新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这些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借鉴作用。

2.1 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综合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

首先, 现实生活是幼儿生存的具体方式, 幼儿生活活动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发展的水平和现实, 幼儿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生活的质量, 也就是说, 幼儿身心不能得到和谐发展, 也就无法享受真正愉快、健康的生活。其次, 教育与生活是相关的, 幼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 幼儿学习的途径亦主要是现实的生活途径, 且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幼儿美好的生活过程, 教育应该成为促进幼儿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最后, 衡量幼儿发展的依据, 最核心的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即通过对幼儿在现实的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的观察和记录, 判断其学习和发展状况。因此, 对幼儿教育而言, 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是教育的途径, 也是教育评价的途径。生活与教育、生活与幼儿的发展就这样缠连在一起。

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也直接提出了诸多指向幼儿生活的目标, 如使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等等。

2.2 让幼儿学习并适应生活,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教育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 必须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4]。因此, 幼儿园教育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 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 把教育活动同幼儿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1) 在健康教育领域,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 心情愉快, 具有安全感、信赖感;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2) 在语言教育领域, 强调在日常活动中, 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汉字符号的兴趣。

(3) 在社会教育领域,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活动。

(4) 在科学教育领域,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事物产生兴趣;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 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在艺术教育领域, 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由此可见, 关注生活、利用生活的思想遍及所有的教育领域, 不同的教育领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来吸收生活、利用生活、服务生活和实践生活。

2.3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 也是幼儿教育的途径。从生活中学习, 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必定是生活的, 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就是生活。如果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所提出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是有价值的话, 那么, 应该说“生活是幼儿教育所必需的”同样是有价值的。因为,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目标、内容关系到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学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幼儿的生活。

对幼儿而言, 大部分的学习不是系统的、正规的集体教育, 而是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 即生活和游戏本身。

(1) 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 也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尤其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 更不能缺少生活的参与。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 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 都应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出发, 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2) 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活不是教材中的某一个固定的知识点, 生活是一组变动不拘的经验, 在看似有规律的生活中有经常变化的事物现象和活动, 由此, 生活是开放的, 是接纳性的。生活不属于某个特定的经验领域, 而是属于所有的经验领域, 生活的内容是综合的、多样的。正因为如此, 作为教育途径的生活具有挑战性、应变性。在生活中, 幼儿会面临多种问题和现象, 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因此, 生活也就成了一种引导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生活中学习, 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开放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3) 生活不是凌乱的、无序的, 而是有规律和有序的。生活是可控的活动, 只有生活是可控的, 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途径。对幼儿来说, 无论是幼儿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 都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有序的生活方式。幼儿园生活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都是为幼儿创设的,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因而, 是幼儿最为适宜的生活。对幼儿来说, 其生活可从幼儿园、家庭出发, 向社区、国家、世界、人类所能及的空间不断延伸, 但真正适合并能引发幼儿兴趣的还是最贴近、最现实、最感性的生活。另外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 生活空间、生活内容应有所不同, 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就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从幼儿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出发, 对其生活内容、生活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控, 使之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王承绪 (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翟楠.教育·生活·课程——论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J].兰州学刊, 2005, 1:31~33.

[3]陶能祥.社会·教育·人——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10:18~19.

篇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这所学校完全是实验性质的, 也是为检验杜威的教育思想而开办的, 杜威在教育俱乐部上做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学校的基本构想是一个实验室。它有两个主要目的: (1) 展示、检验、证实和评价教育思想上的观点和原则; (2) 以特定的标准对实施和原则进行总结。”这段话出自《大学记事》, 它把杜威创办这所实验小学的目的和盘托出。按照威廉·博伊德和埃德蒙·金在《杜威和他的实验学校》里的说法, 实验学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 如何把学校与家庭及其周围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 如何采用对儿童有价值、真正有意义的历史、自然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教材? (3) 如何把阅读、写作、算术这些正规科目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经验以及今后的职业结合起来, 并如何使之与别的知识性学科联系起来, 使教学富有趣味? (4) 如何充分注意个别人的能力和需要?

1910年, 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问世, 提出思维旨在解决问题, 也是心智能力的表现, 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并把这一思想在教育实践予以印证。他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怀疑到信念的探索过程, 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步骤, 简而言之, 就是: (1) 疑难的情境或者成为问题境况; (2) 疑难的所在和定义 (这 (1) — (2) 合称为疑难阶段) ; (3) 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 (4) 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 (这 (3) — (4) 合称为假设阶段, 这是整个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人们之所以提出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在它们被证实之前都是作为应用的假设, 都具有试探性, 都属于这一阶段) ; (5) 验证或修改假设, 看它是否与实际发生的情况相符合, 即看它们对排除疑难是否有效、有用。

在《经验与自然》中, 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自然论, 通过系统的哲学形式呈现出来。1934年出版的《艺术即经验》, 这是他探究艺术美的几次讲演汇编而成的书, 书中将艺术创作活动与美的鉴赏两者统一起来, 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 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 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 艺术将与道德结合, 而家与想象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 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 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对此, 詹姆士言简意赅地概括为:“有用就是真理。”杜威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实用主义, 所以, 有人又称杜威的实用主义为“工具主义”。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 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 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 他强调, 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而已, 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就是真理, 它们并无真假之分, 只有有效和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 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顺应了当代美国社会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 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合理的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规划 (包括从学校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 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使命, 也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受到美国社会普遍承认的根本原因, 所以,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同工业主义和集体企业的时代是协调的”。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进行改革, 而学校教育的改革又必然是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强大动力。

在杜威的视野里,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已经退化到了明显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对立面, 被冠之以“传统教育”而受到清算。在清算这些“传统教育”的陈规陋习过程中, 杜威大力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试图为美国学校教育清扫出一条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新路来, 通过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努力, 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他1916年出版的经典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的改革, 而跻身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为对人类社会教育有绝大影响的三部里程碑著作中,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创立新的学派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思想, 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和思想体系, 还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那么, 依据这一要求, 来衡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概括起来, 其主要特征是: (1)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2) 是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性的论述; (3) 强调教育实验的重要性; (4) 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5) 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实验主义的理论支撑下, 杜威无论是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验中, 他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标榜自己的观点, 归纳起来, 主要有:

1.坚持实用主义经验论。“经验”是杜威哲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也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杜威认为, 存在即被经验, 精神与物质两者属于同一个东西。没有真正意义的经验, 也就没有学习, 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他坚持实验主义经验论, 在《经验与学习》中对教育这样认识和表述:“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晚年的时候, 他把自己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概括为一句话:“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 通过经验, 为了经验的目的。”

2.“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 杜威指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 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 哪个也不能偏废;否则, 不良的后果将随着而来。”

(1) “教育即生活。”杜威强调说:“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 教育即生活。他把生物上的一个概念“生长”搬移到教育上来, 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 教育就是生长。”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这里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不仅包括身体方面, 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 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

(2) “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 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 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 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3.“从做中学。”杜威批判传统教育, 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 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 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 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 在学校里, 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 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在生活经验出发, 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杜威论述道:“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应该认识到, 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

4.课程与教材。杜威认为, 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需要”, 教材的“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它们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根基”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由于知识在不断发生变化, 不再是凝固不变的, 因此, 课程教材也要发生变化。在儿童与课程教材的关系上, 杜威认为, 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与教材。

5.思维与教学。杜威强调思维五步法, 这一点, 前边已经说过了, 此处不再论述了。

6.儿童与教师。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做法, 强调传统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 在教师, 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 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获得之中”。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所以, 他指出, 学校生活应以儿童为中心, 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使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 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杜威形象地说:“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 这是一种革命, 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 儿童变成了太阳, 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是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当然, 以儿童为中心, 并不是说教师应该采取对儿童放任的态度, 因为这样做就是“年长的人决定让儿童任凭偶然的接触和刺激摆布, 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见《杜威教育论著选》) 杜威认为, 儿童与教师双方都是平等者和学习者而参与的, 教师有责任对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 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 儿童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7.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 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 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 应当奉行无目的论。美国著名哲学家胡克早在20世纪30年代, 就曾这样评价杜威:“在美国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 杜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人可以比拟。几乎美国思想的每一个领域他都作出过贡献, 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他都进行过阐释。他的影响遍及学校、法院、实验室、劳工运动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等方面。” (见郑国玉《民主思想家:杜威》导言)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 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注意对教育史上各种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论述, 强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积极致力于现代教育的探索, 不但体现出了批判精神而且还体现出了创新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还有再研究的重要价值, 对当代社会的教育理论构建和学校教育建设仍然具有丰富而有益的启示。

摘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顺应了美国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也影响到欧洲及世界一些国家, 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篇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段落阅读)

在这部著作中杜威提到了兴趣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兴趣在教育上处于能动地位,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论述小学学校的教育时, 杜威谈到了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他说:“至于小学校的活动, 必须记住, 基本的意图不是为了消遣, 不是以最少的烦恼传达知识, 也不是要获得技能, 虽然这些都能作为副产品得到, 而在于扩大和丰富经验的范围, 保持智力发展的兴趣活跃有效。”

在杜威看来, 小学学校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以传达知识或获得技能为目的, 扩大和丰富学生的经验范围,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才是最为重要的。其中, 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更轻松、更快乐、更高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 有了学习兴趣, 又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学习动力。

无论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还是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来考虑,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 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习兴趣的活跃有效。

一、学习兴趣的含义

兴趣这个词, 从英文词源上说, 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这些居间的情况之所以饶有趣味, 正是因为现有的活动要向前发展到我们所预见的结果和期待着的目的全靠这种居间的情况。

杜威从多角度阐述了兴趣的含义。他认为兴趣是由“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 预见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 个人的情感倾向”三部分组成的。即, 兴趣就是对各种社会活动、作业、职业、研究、商业、政治等各种事业、职业或者工作的参与的全部过程, 是对利益相关性的事实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是个人态度的表现, 意味着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警觉、关心和注意, 甚至痴迷忘我。这三层意思统一起来才构成真正的兴趣。在研究中, 杜威把兴趣与关心、目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杜威认为, 在教育上, 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所关注的对象融为一体, 兴趣是参与者的态度而不是旁观者的态度。学习兴趣就是指学习者以参与者的态度, 与所关注的对象融为一体。也可以说,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

二、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杜威在论述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作用时说道:“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的各种事物的动力, 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 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 兴趣在教育发展中处于能动地位。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学习的兴趣, 就是思考也会是草率的和肤浅的。”综合来说, 杜威认为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

1.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能动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倾向状态, 它是一个人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在学习的活动中就是参与者的态度, 而不是旁观者的态度。参与者与旁观者的态度的区别就在于, 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 一种结果和另一种结果分不出好坏, 因为每一种结果只是供人看的;而参与者的态度则不同, 参与者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休戚相关, 事情的结果和他息息相关, 他的命运或多或少和事件的结果有关, 因此, 他就要尽其所能, 影响这件事情的发展。

小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便有了参与者的态度。这种参与者的态度会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关注他们的学习活动, 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活动中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动力能够推动教学活动更好的展开,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小学教育中要保持小学生活跃的学习兴趣, 发挥兴趣的能动作用。

2.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教育的关键

在学习兴趣驱动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不仅是能动的、高效的, 更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 更能使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幸福感、成功感和满足感。而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幸福感、成功感、满足感又有助于学生养成“乐学”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乐学”的品质, 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 而且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处于奠基性地位。可以说, 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着未来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不愿意看到, 一个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缺乏“乐学”品质的培养及保持而最终产生了厌学情绪。我们更不愿意看到, 由于强烈的厌学情绪的影响而断送他未来的教育。所以, 为了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发展,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习兴趣的活跃有效是至关重要的。

3.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杜威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 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承认兴趣的重要性的人不会认为, 因为儿童偶然由同一个教师任教, 采用同一种课本, 他们的心理就会同样活动。同样的教材, 随着对儿童特殊感染力的不同, 儿童对材料的态度、研究教材的方法和对教材的反应各有不同。”

从杜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有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特殊价值。我们可以把这种独一无二称为“个性”。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对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一个人的生存价值来看, 还是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看, 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愿意看到, 一个原本很有个性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我们期待着, 每一个孩子长大以后都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所以, 从小学阶段就应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达尔文的身上, 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达尔文在七岁的时候, 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观察昆虫。校长和家人都不理解他的行为, 校长说他是“二流子”, 他的父亲也说他“不务正业”。但是, 达尔文依然对自然界充满兴趣和好奇, 他不懈地观察、研究。一次, 达尔文在观察一只昆虫的时候, 发现树皮底下有一只很特别的昆虫。为了要捉到那只昆虫, 他把手中原来的那只昆虫放在了嘴里, 嘴里的昆虫为了逃脱而发出一种辛辣的气体, 把达尔文的舌头灼伤了。从那以后, 达尔文更加痴迷于自然界。他不断地观察、探索、研究, 最终发现了“进化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及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三、提升及保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 学校方面

一方面, 提高学校领导者的素质, 充分发挥教育领导者的职能。另一方面,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兴趣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和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对学习缺乏内部动机的学生, 只有通过培养其外部动机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的意义就是最有效地引发外部动机的诱因, 同时, 只有将“学习与理想意义等联系起来, 才能使简单、初级的兴趣变为志趣, 成为学习的持久动机”。因此, 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

(1) 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相互学习是人类代际之间和国际之间所进行的文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一种文化传递方式。它是培养下一代, 使之成长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能肩负国家重任和参与国际竞争新一代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学不学习并非个人的小事, 大言之, 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一个学生, 应该具有起码的责任感, 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2) 明确学习的个人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 一个人之所以应该学习, 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学习是一个人从生物化到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途径, 而没有社会化的人, 从本质上说, 不能算做一个人。所以, 既然生而为人, 学习就是必要的、无条件的, 是成为人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 还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是一个人从愚昧走向智慧, 由晦暗走向光明的必由之路。只有善于学习, 问教于人, 问教于书, 问教于不断的实践, 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知, 获得更多的乐趣。

2. 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人们一般倾向于对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件、活动感兴趣, 对于自己充当主角的活动, 这种兴趣会更加强烈。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采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 小组制。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分组, 每组4~6人。组合原则可以是水平相近的一组, 也可以是水平高低搭配成组, 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定。在课堂教学中, 要经常进行分组讨论, 这样做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同时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展。

(2) 竞赛制。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竞赛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 创设成就情境, 提高成就动机。

(3)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 变换参与形式。例如, 语文课上, 思想性强的课程因其具有极强的思想内涵, 需要深思才能掌握, 故应多选用适合讨论的、故事性强的、较适合表演的教材, 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用自导自演的形式去参与。这种形式使课堂内外都生动活泼, 趣味性极强。课内自读课文, 可采取以下的形式, 学生分组设计教学方案, 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这不仅使他们学得轻松, 学得有趣, 还能增强他们的钻研兴趣, 发挥创造才能, 在创造与成功中提高学语文的兴趣。数学课上, 可以采用编题形式。在概念教学中编题, 可以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外语课上, 可以加强学生听说训练, 可以课前安排3~5分钟“说”英语的时间, 定期教会一首简单优美的歌曲, 排练一些英语话剧等等。总之, 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 变换参与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是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教师对学生持有诚挚的爱和平等的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4. 激励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保持学习兴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反过来, 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步步获得成功, 尝到了甜头, 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教学中, 教师要多一些表扬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应尽量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要注意分不同的层次来设计教学, 作业测评时尽量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 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 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 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5. 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成长。充分利用家长会, 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发挥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合力。

(二) 家庭方面

1.家长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正确认识儿童的兴趣。

2.家长要关心儿童的世界,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家长要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儿童保持学习兴趣活跃有效。

(三) 社会方面

1.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加强兴趣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2.团结社会中的各种力量, 积极推动兴趣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 学用结合,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巧用错误资源教学案例下一篇:四年级口算乘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