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2024-04-10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共9篇)

篇1: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浅谈杜威五步教学法

一、“教学五步”

“五步教学法”简明地概括为: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的五步。

第一阶段:教师给儿童准备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从儿童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开始。这是一个与现在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与此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使儿童有兴趣了解某个问题,以便获得某种为现在生活所要求的经验。

第二阶段:在这个情境中须能产生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也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所在,并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与要求。杜威认为,儿童必须有足够的资料和实际材料,以便对付这个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资料和实际材料首要的是儿童本人现在生活的经验以及各种活动和事实。由于疑难是引起思维的不可缺乏的刺激物,因此,在这个阶段,疑难的情境必须和儿童曾经应付过的情境有足够相似之处,使他们对解决疑难的方法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第三阶段:从经验的占有和观察中产生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就是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资料,并帮助学生运用掌握的资料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杜威认为,记忆、观察、阅读、传达都是提供资料的途径。在这个阶段,通过资料和观察的激发,儿童进行了思考、设计、发明和创新,以便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答案。因为儿童在思维中能考虑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使他的经验有了真正的增长,而成为一种新的性质的经验。

第四阶段:儿童自己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设想的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这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推断假设是否合理,形成科学的合理化知识。杜威认为学生提出的假设不一定正确、合理,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寻找逻辑的证明,只有经过证明并纳入了已知的知识序列,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在这个阶段,儿童应该把自己提出的假设,即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加以整理和排列,使其秩序井然不紊。但儿童必须自己去做,才体验到创造性思维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阶段:儿童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是否有效。这一阶段是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实际情景。杜威认为思想仅仅作为思想是不完全的,它最多只不过是对付情景的一种观点和方法,因此“还要根据这种假设实际去做”,通过做,“思想的结果才有圆满的意义,才有真实的性质”。在这个阶段,为了检验假设的意义和价值,学校要使儿童有机会去进行检验,儿童要亲自动手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作出判断。

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在教学中就可以概括成“引”、“读”、“授”、“练”、“结”这五个教学环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好这五个环节,必须要弄清这五字的含义。

(一)“引”——培养兴趣

“引”注重引导、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读”——自学入门

“读”是重视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应当注意的是:阅读前,教师应当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边读边动脑。

(三)“授”——重在点拨

“授”是在重点之处,恰如其分的点拨,使学生拨散知识上的迷雾,愉快地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授”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练”——巩固知识

“练”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精选习题,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概念内容。

(五)“结”——系统提高

“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可以是某个课时教学的小结或某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也可以是章节内容的小结。具体做法有:教师总结,学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其中学生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对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步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无论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五环节中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承认。

篇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经过认真揣摩与研究创立了五步教学法,希望在教育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五步教学法的课堂结构组成为:导学→自学→提问→解答→检测.导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国古代就有人指出"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深入钻研文本,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给学生以激励,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要发挥好"引路子,搭梯子,扶膀子"的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扶翼和启蒙,导思,导法.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境界.

自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校叫学校,教室叫学室,教材叫学材,学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认真阅读,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商量.还有不懂,问前面那个人.这就叫学习"由此可见自学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在传统

教育中,教师教课文,用力最多的是讲写作方法,技巧之类,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对这种重写轻读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其偏颇:"又有人以为学习语文之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读讲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其实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阅读行为的主体,老师在整个阅读训练过程中,主要职责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精心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理解,揣摩,运用.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有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叶老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就阅读习惯而言他明确阐述:"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靠;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指望学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亚里斯多德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造.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设置疑问,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老师的迷信,对书本的迷信.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大胆质疑,标新立异.这样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就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的思想内容逐渐融合的时候,在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视角下会发生神奇的裂变.诞生一些奇思妙想.对于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大小.作为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注意提问的艺术,能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本内容,提出一些切合实际,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问题来.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认真的辩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设疑,质疑,辩疑到析疑.不断向纵深发展.正如明代学者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也有人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显示出创造过程中有无相生的道理.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感知,体悟,促使其生疑,质疑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解答是归纳知识,解疑释惑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发挥点拨导引.架桥扶翼作用的集中体现.大家在一起思维会互相补充,观点也会彼此撞击.经过周密思考,交流融合后的答案,往往会格外准确.教师若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释疑解惑的浪潮中去,将会体验到"

潮平两岸阔"的人生境界.有人说对问题的解答能体现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或许此言不虚.有时侯对于一个似乎很难理解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得出的答案甚至更简明.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刚刚点燃时,要鼓励而不要抹杀;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启发不要包办;当学生思维偏离正确轨道时,要引导不要责难;当学生思维过于活跃时,要疏导不要压制.检测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的主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自测,互测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测验.对于当堂所学习的知识要有一个整体的归纳和概括,总结出知识要点,明白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有效的训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水平.

篇3: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1.介绍资料。

学习文言文首先应了解与之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生活的年代、 环境,有关作者的简介,其文章的风格以及课文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和语言特色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扫除障碍。

了解了有关资料,学生便急切地想读课文了。初读课文,应首先扫清课文中的障碍。具体来说扫除障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字音,二是句读。也就是认识生字, 并对文章进行断句,掌握好停顿。 至于断句,也是初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故从书面上看不出停顿,因而读时需要进行断句。况且断句不准就会使句子产生歧义,甚至与作者原意相反,也有的会陷入无法理解的误区。只有反复揣摩,在猜读中体会句子中间的停顿、抑扬顿挫和语气来,才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

在扫除障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疏通文意,熟读全文。疏通文意,首先应搞清字词意思。文言文的字词特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三种现象,掌握住这三种现象的特点,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字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还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才能搞清句子的意思,为翻译作准备。

翻译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全面地掌握原文的思想内涵,对于理解文言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翻译一般来说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到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三步标准。只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才能掌握文章精髓,领悟作者题旨所在。

4.咀嚼涵泳。

学习文言文 ,应通过反复诵读,在涵泳咀嚼中训练语感。语感是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看起来顺眼的一种语言直觉思维能力, 它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体现出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多种需要, 同时也是对一种语言符码的意义和涵义、知性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把握。

古人所谓“文选烂,秀才半”, 说的就是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都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反复的诵读涵泳无以全面掌握。所谓出口成章, 口若悬河,其实都少不了诵读的功夫。在反复的诵读、咀嚼、涵泳中逐渐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含义,体会到文章典雅、优美的语言及深刻地内涵着的审美意向性和价值倾向性,寄寓、销溶在具体课文、具体语言单位中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学以致用。

在掌握具体课文的内涵精髓之后,还应把学过的文言文及有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从中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规律,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如字词方面,则可以把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多义字、 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诸现象按类别一一列成表,把文言文具体句子中的这类字词作以比较辨别,强化记忆,并归纳出常见用法,用以指导自己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再比如特殊的文言句式方面,按类别与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一一对应,并寻找规律性的特点,既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应用。只有在比较、分析 、辨别、总结、归纳中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掌握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篇4:初中数学的五步教学法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83-01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就是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充分体现。历经九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感五步教学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自学质疑

学习必疑,无疑并非学。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提前预习,找出知识点,,明确预习目的,并相互交流,将知识归类,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自学是学好数学的一个优质方法,到自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疑惑,因而就会寻求帮助,有思考才有进步,这样的主动学习欲望大大增加,创新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板演到黑板上,保护其积极性。比如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猜想判定方法,通过猜想来推理证明,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判定意识。

二、筛选问题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教师难以想象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时候,他们自学发现其规律: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于是发现面积比也等于相似比。有同学就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高比、角平分线比、中线比都等于相似比。又如扔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于是有同学就大胆推测扔硬币1000次,比有500次是正面向上,例子多多。教师就应从问题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演算、共同分析、共同推理论证、共同归纳,筛选出具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老师作为一个教育的主导者,又相当于一个主持人,在必要的时刻给予点评,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自己的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多媒体、卡片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在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时候,我分了六组,精选了4道实际问题的题型,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我感触很深,原来团队的力量是巨大无穷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看来真的假不了,我们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的机会。

四、 反馈归纳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对知识的归纳是必须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做到能当堂解决的问题必须当堂解决,绝不留隔夜账。如果条件允许,可实行每堂一个小测验。同学相互交流,实施帮扶学习,共同进步。

五、深化创新

篇5:英语教学中的五步教学法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在一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也就是学法指导。主要方法如下:

⑴ 对比法

对比法主要用于学习一些相似词组,通过对比学习一些词组的用法,区别他们的不同点加深对这些词组的印象。如在教学in/on/to+方位词+of+某地这几个词组的用法时,如直接给学生讲授他们的用法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我们可以给出下面几个句子让学生区别他们的用法:

A.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B.Shanghai is in the east of China.C.India is on the southwest of China.D.Sichuan is on the west of Hunan.通过比较这几个句子,学生大都能总结出这几个词组的用法:to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i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的某一方向;o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相邻并接壤的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得出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反复操练,这样学生对这几个词组用法就根深蒂固了。不但词组学习可采用此法,时态教学也可以采用此法。⑵ 归纳总结法

对某一语言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规律,引导他们思考之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就大不相同。原来我们的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最感头疼往往采取的是由教师介绍语法规则,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来一些练习操练,这样导致听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浑浑欲睡,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初三Unit9-Unit11的被动语态的用法时,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后总结:

A.English is spoken by more than 400 million people.B.It was discovered in Liaoning province.C.Most business lett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written in English.D.The eggs were found by a group of scientists in the 1920s’.E.Many more trees must be planted on the mountain.F.The ground should be dug in winter.G.A new road will be built in our hometown in two years.H.Many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near our house these years.等等。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归纳总结书本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几种时态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⑶ 联想法

很多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一直比较被动,方法单一死板,导致词汇量不够而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学到一个新的单词,可以根据其词形、音、义,通过加前缀或后缀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单词、词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由学习care 可以联想到 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ly, carelessness。由 happy 联想 happily, happiness, unhappy, unhappily 等等。

⑶ 交流互动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新的内容出现后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大概内容,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分组时考虑好、中、差的合理搭配,每组挑选一个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内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找难点、重点,先在组内讨论,互相解答,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在组长汇报本组情况后由全班一起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不要轻易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对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个同学解答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4)交际法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最终运用于实践,在交际中运用英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析角色表演对话,朗读课文,或组织游戏、猜谜,看图说话,根据课文改编对话等方式检验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这样才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到了学以致用。

(5)指导学生作好笔记

篇6:中学诗歌的五步教学法有用吗

文学就是人学,人学就是情学,诗歌尤然。若不知情,则不知人,不知人,则不知文。因此,张征澜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总基于情,立于情,发于情,收于情。围绕“情”字,由浅入深分步讲授,环环相扣,收到了较好效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因其时代的距离及创造上的散文化倾向,不少老师认为难教。张征澜老师以此诗为例,总结了中学诗歌教学在步法:

1、进人角色,态势达情:

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须潜心领会,把握诗情,酝酿情感,要任诗情来驱使自己,而不应有意去驾驭诗情。这样,诗情如冰,你自会冷峻;诗情如火,你自会热烈;诗情如春,你自会希望勃发;诗情如秋,你自会宁静舒美;如水便滔滔东流,潇洒自如;如山则千年耸立,伟岸庄严。走上讲台时,教师的步态、身姿、表情等态势语便自然与诗情协调,未成曲调而先“形”夺人,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先,我花了大量时间体会诗情。当走上讲台时。我觉着我不是身处讲台,而是铁窗之下;面临的不是学生与听课的老师,而是白雪飞扬,寒风呼号的严冬,我也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谱写一曲崇高母爱的颂歌,在倾诉对不公平世界的撕心裂肺的咒语。我嗓子发哽,好一会没出声,学生静静地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开场白。无声之中,学生从我的态势好像已读懂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为上课造成了良好的情境氛围。

2、恰当导入──诱发切身情感:

“爱是宝贵的,母爱尤其无私而伟大。我们都已经领受了或正领受着这种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爱。想想我们的母亲吧,她们为抚育我们挤完了最后一滴乳汁,现在又默声不响地为我们日夜操劳,为我们的远离而挂肚牵肠。得到爱多么幸福可自古以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报这份爱却多么难啊!作为孩子,我们该做些什么才无愧于日益衰老的妈妈呢?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用全部的感情,整个儿的身心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也算是儿女对妈妈的一声问候,一回祈祷,一片诚挚的祝福吧!”

这是我走上讲台,沉默片刻之后的开场白,目的是诱发学生自身真切的情感。再使其情与诗融汇起来。因为感情属于自己,属于内心,他人不能勉强。要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情,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自己的感情,把他们导入诗中去,要让他们有这样一种感受──这不只是在读别人的诗,尤是在抒自己的情,让他们萌发一种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要做到这些,恰当的切合学生自身情感的导语至关重要。

3、朗诵──再现情境氛围:

有人主张课堂的朗读为佳,教师应适当控制感情,以免感情过于流露影响上课。这不利于诗情顺畅流溢。诗要朗诵,角色化的真真切切的朗诵,可悲可泣,可笑可歌,无须遮遮掩掩,故作姿态,应倾浑身解数让字一个个从书本上“站”起来,再现出诗歌背景、环境、氛围、情绪,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历其事,心领神遇,忘乎自己。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分集体、学生个人与我轮次朗诵的,读到有些诗节,情之所至,师生同歌共泣,断续声咽,其情其境,感人至深。

4、讲解──形象引导,类比创作:

诗歌讲解如果停留于抽象地分析含义、诠释内容,就没意思了。要把诗歌讲活讲懂,讲出趣味,关键在讲出诗之心,达尽诗之情;应深入浅出,较好的方法是设立与诗歌形象类似的易为学生接受和使之倾动的新形象,并用与课文抒情基调一致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对其词句未作太多分析,却讲到了世上年老的父亲、艰辛的乡亲、深爱儿女命运多舛的母亲,讲到了羔羊跪乳、寒鸦反哺的故事,再结合课文内容,略加点染,学生听了,唏嘘不已,同类形象的感情薰陶与内容比照,使他们较深刻、较准确地领悟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

5、写作──化诗情为我情:

青年就是诗人。上诗歌课,不要忘了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老师要扣紧课文感情基调,把准学生思维动态,趁热打铁,巧设题目,使学生通过创造尝试,抒发出自己的感情来。

我在课堂上拟了下面这道题,效果很好:

请以课文或下面两个诗节作为感情触发声,给你的妈妈写几句话(可写诗,也可写随意性短文):

要是时光能够倒流

妈妈,我多想不再长大

只求您永远年轻

一如三月和煦的春风

要是生命也能给予

妈妈,我愿折去了全部寿辰

只为唤回您

再给我片刻爱的温存

篇7:微课的五步制作法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捧,在教育领域可谓“大红大紫”,相关实践和应用研究也是“如火如荼”,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广大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理解不透彻、把微课制作当成一个“纯技术”开发过程而忽视微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微课内容规划环节缺失导致微课过于零散碎、微课开发周期过长效率低下等等。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微课不微”(选题及容量过大,时间偏长,不够精细)、“微课不威”(微课应用方式单

一、对教学与学习支持不够,学习效果不好)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当前微课发展的瓶颈,让中小学教师能高效快速制精品微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重点考虑。

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主要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制作的。“学生是微课的上帝”,可是“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对象和巨大的群体,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需求。而微课具有制作简单、类型多样、数量丰富、使用方便等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前,必须要找准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再来有针对性的设计制作微课来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学习。

真正的微课设计首先要体现“分对象”(为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微课)、“分层次”(为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体现微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班级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

第二步:选取恰当的微课教学主题与内容

微课选题要跳出当前过于“碎片化”和“零散化”的局限,迈向较大教学专题下的“专题/主题学习微课”或“教材同步学习微课”的系列化、连续化的微课设计。教师们要“跳出微课来做微课”,要以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理念设计微课:要设计制作一个较大的完整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主题,并对较大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化的细化切分,制作成若干个(一般为3~5讲或10讲以内)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连续性的微课集。让学生既能体验到单个微课的碎片化、可视化的愉快学习体验;又能建构和形成自己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微课内容规划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目录树软件,对教学主题进行层层分解,划分多个相对独立、又简短具体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再制作相应内容的微课。选定微课内容时,要明白各具体的知识点处于较大教学主题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习微课不仅能够“知其然”(知识是什么),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和作用)。

微课不完全等同于微视频。一个完整的微课作品资源构成与制作可以形象地概括为“非常4+1”:核心是微视频,还要设计制作相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学习任务单。这既是教师开发微课的基本准备资源,也是给学生有效学习及其他教师交流借鉴的有效资源。

第三步:确定微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具体的情景化的体现。微课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达到微课的教学目的,对微课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如何教(组织、方法、媒体的使用等)进行的针对性、个性化、创新性的设计方法。

微课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为了符合微课学习的“短小精悍”原则,微课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应当:从简、实用、有效、具体、可操作。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微课教学设计的四大实用策略是: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策略(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教学重点问题化教学策略(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微课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任务化教学策略(将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探究内容等以“微课活动”或“线下探究”的任务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及教学媒体选择多元化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体现微课视频的媒体吸引力、学习自主性和交互性设计等优势)。

第四步:录制微课教学视频

微视频是微课资源构成的核心资源,也是微课制作中的关键环节。视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微课学习效果。

微课教学视频的获得必须与微课教学过程同步进行,如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功能室、演播室、家里的书房等相对安静的环境中,由教师一个人或少数学生参加微课教学与视频同步录制。目前采用的微课视频制作有“草根式”和“精品式”。“草根式”微课制作有自媒体拍摄式(如DV+手写,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内录式(如超级录屏、CS录制)、软件输出式微课(高版本PPT+旁白,Flash动画创作)。这些微课视频制作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容易上手、外界干扰少、讲课内容突出等优点,但存在视频画面缺少变化、交互性差、后期编辑困难、难以批量制作等问题,特别是“草根式”微课讲授时要达到“现场无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境界,对许多不善于在屏幕(或镜头)前上课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精品式”微课录制方式是指一些地市教育局和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模式,采用精品微课制作系统实现了微课采编的标准化、专业化、简捷化、批量化。如通过专业微课演播室、专用微课编辑软件和大数据云服务微课平台,实现录制微课的管理、预览、上传、发布、共享和应用等功能,制作“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微课,已经能够极大满足中小学校批量开发制作精品微课的需求。

第五步:开展微课教学应用

应用是微课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微课开发的最终价值体现。由于微课内容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时效性)。因此必须及时组织开展微课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让微课真正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通过应用中的反馈意见可以促进微课开发质量和良性发展。

微课教学应用的途径主要有四:一是辅助课堂教学,如课堂辅助、情景创设、小结复习、技能培养、情感教育、班会微课等。

二是学生课前预习。微课生动形象,只讲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学生不懂时就可以随时查找与观看,很适合预习和自习。

三是支持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8:自然拼读法的五步教学尝试

一、字母发音教学

学会26 个字母的发音是为了达到两个基本目的,即拼读字母成为音节和将音节分解成字母音。具体做法是:

( 1) 整体呈现感知发音。三年级学生有了学习汉语拼音的基础,可以通过已知经验掌握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的常见发音。在教学三年级上册 “TheEnglish Alphabet” 时,可向学生呈现如下表1、表2,使之整体感知字母发音。

辅音字母的发音相对简单,大多数辅音音形一致,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记忆。元音字母的发音是有规律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其在开音节中发字母读音/ei/ /i: / /ai/ /u/ /ju: /,比如cake me kite note cute,在闭音节中则发。

( 2) 分割训练字母发音。从单词的发音中学习26 个字母的发音,这是属于分割法( segmentation) 的语音学习方式。教学中可用儿歌的形式练习字母的发音,如改编三年级上册Unit 1Part C “Let’ s chant” 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B is for banana./b/,/b/,/b/.

C is for cat./k/,/k/,/k/.

D is for dog./d/,/d/,/d/.

( 3) 分解练习辨音能力。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音节中区分单音的能力。三年级下册每个单元的 “Listenand learn the English sound” 都安排了一个字母的发音,教学时教师先读一个单词如bag,然后读/b/ /b/,让学生说出发这个音的字母,再分别读// //和/ g / / g / ,同样让学生说出发这个音的字母,最后教师读bag,学生拼写。

二、字母组合教学

字母组合的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四年级上册 “Listen and learn the Eng-lish sound” 共安排了16 个字母组合的读音教学。如ar组合字母发/ a: /的音: arm,star,park,farm。通过学习字母组合的发音,让学生达到从未见过的单词也能读准确的水平。

( 1) 了解一些基本的读音规则。例如,1一个音节中有两个元音在一起时,前一个发长音,后一个不发音。如: pain,eat,boat,say,grow。2一个音节以不发音的 “e”结尾,前面的元音发长音。如: make,gene,kite,rope,use。3字母 “c” 后跟 “e,i,y” 时,通常发 “s”。如: central,city。

( 2) 识记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一些语音规则是很枯燥难记的,可以编成音韵儿歌来记忆。如要记元音组合的发音规律可以编成 “两个元音在一起,谁在前头谁最大”。这些儿歌中句子押韵上口,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音韵语感。

三、拼读教学

当学生掌握了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后,就可以进行拼读教学了。拼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见词读音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拼读单词,就会对他们以后阅读和口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 1) 分层指导。拼读应由两个音的拼读开始,如a - n - an; 然后循序渐进再进行三个音的拼读操练,如s - a -t - sat; 再慢慢过渡到多个音的拼读,如f - a - m - i - l - y - family。

( 2) 分类指导。教师可把已学或未学的单词,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自己拼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或者编个chant,如: a,a,a,Kate,makes a cake. e,e,e,Hemeets me. i,i,i,I like the kite. o,o,o,My nose is cold. 让学生自己尝试拼读,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拼写教学

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音形一致的规律去记忆单词,而拼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把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转变成字母拼出来或写出来。积累了一定的读音规则和模式后,学生就能自觉地进行类比,记忆单词就变得轻而易举。拼写教学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 1) 专心听。教师以较慢的语速说出一个单词,重复三次,学生注意听清单词中所含的每一个音。

( 2) 仔细辨。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并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

( 3) 工整写。当学生能准确说出单词中所含的音后,教师可开始指导学生把听到的音转变成字母,写出来。

( 4) 认真查。可采用自查、互查、师查等方法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并强调书写格式应规范。

五、阅读教学

实施自然拼读法要逐步提高阅读难度和阅读量,让学生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英语,同时逐步学习英语的语法知识和培养写作能力,在听、说、读、写上全面发展。

( 1) 注意从易到难。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应从认读单词开始,然后到句子,再过渡到一些小故事的阅读。例如,学了a后,就让学生整体认读单词ant; 学完第一组字母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读音来朗读 “It isan ant.”“There is an ant under a tree. ”等句子,并利用图片或实物来展示句子的意思。然后,将所学句子放到一个小故事中让学生去理解、去记忆。

( 2) 恰当运用辅助手段。在孩子听力词汇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找一些简单的小图画书让学生练习阅读。可利用插图故事来教学故事中单词的发音规律,学生既学了发音、单词,又听了英语故事。有时学生还可以动手给配图上颜色。比如在学习字母组合a - e的发音时,老师可以把配图故事分发给学生: This is Jake. Jake makes waves. Awhale is in the waves. Is Jake safe ? Yes,the whale came to play . Whales make bigwaves. They like the same game. 让学生圈出文章中有共同发音音节的单词,学习单词发音,而单词的意思可以和配图上的物品相联系。然后归纳出要教学的音节的发音。通过听音识字母组合的练习进行巩固,再请学生举例看看有没有符合规律的其他单词,尝试其读音。如果学生举不出,老师可提供一些课外的单词请学生尝试拼读。在理清单词和发音规律后,故事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学生就能尝试去读读故事和演演故事了。

篇9: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1.介绍资料。

学习文言文首先应了解与之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生活的年代、环境,有关作者的简介,其文章的风格以及课文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和语言特色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扫除障碍。

了解了有关资料,学生便急切地想读课文了。初读课文,应首先扫清课文中的障碍。具体来说扫除障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字音,二是句读。也就是认识生字,并对文章进行断句,掌握好停顿。至于断句,也是初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故从书面上看不出停顿,因而读时需要进行断句。况且断句不准就会使句子产生歧义,甚至与作者原意相反,也有的会陷入无法理解的误区。只有反复揣摩,在猜读中体会句子中间的停顿、抑扬顿挫和语气来,才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

在扫除障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疏通文意,熟读全文。疏通文意,首先应搞清字词意思。文言文的字词特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三种现象,掌握住这三种现象的特点,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字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还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才能搞清句子的意思,为翻译作准备。

翻译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全面地掌握原文的思想内涵,对于理解文言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翻译一般来说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达到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三步标准。只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才能掌握文章精髓,领悟作者题旨所在。

4.咀嚼涵泳。

学习文言文,应通过反复诵读,在涵泳咀嚼中训练语感。语感是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看起来顺眼的一种语言直觉思维能力,它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体现出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同时也是对一种语言符码的意义和涵义、知性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把握。

古人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都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反复的诵读涵泳无以全面掌握。所谓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其实都少不了诵读的功夫。在反复的诵读、咀嚼、涵泳中逐渐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含义,体会到文章典雅、优美的语言及深刻地内涵着的审美意向性和价值倾向性,寄寓、销溶在具体课文、具体语言单位中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学以致用。

在掌握具体课文的内涵精髓之后,还应把学过的文言文及有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从中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规律,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如字词方面,则可以把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多义字、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诸现象按类别一一列成表,把文言文具体句子中的这类字词作以比较辨别,强化记忆,并归纳出常见用法,用以指导自己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再比如特殊的文言句式方面,按类别与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一一对应,并寻找规律性的特点,既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应用。只有在比较、分析、辨别、总结、归纳中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掌握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经验进行科学地分析、扬弃,同时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文言文“三读五步式”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是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是理论指导下实践经验的总结。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必将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园教研计划下一篇:图书资料管理员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