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2024-06-21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精选6篇)

篇1: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美学 教育技术 人文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学,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当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出现了偏重技术开发而轻人文理论研究的倾向,这带来的后果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人文精神淡化。本文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结语

我国传统美学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在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受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影响颇深的情况下,未尝不是一种启发。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恢复其中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而我国传统美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西方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和“建构主义”,《学记》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理论,并且其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汲取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教育技术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和谐发展。

篇2: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摘要: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这个被美学家所遗忘的学术盲点,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还潜在着巨大的文化增殖意义。

一、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关系

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

从女性研究的角度看,女性研究离不开审美研究。审美作为一种超越功利、超越利害的感性活动,不仅是人类超越有限自我、抵达精神无限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审美作为一种人类放飞自我、寻求心灵诗意栖居的活动,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正像薛富兴先生所说:“审美是什么?是追求即使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精神则是以即时的感性精神生活肯定现实人生,并最终能恋世乐生。①因为他认为:“人生首先是种感性存在,感性事实。审美感性虽以精神性为基本立场,然又以视听感性、生理感性为基础。②薛富兴先生指出了审美的实质,即审美活动的现实亲和性。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审美并不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神话,而是每天切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通过审美,我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种种苦难和羁绊,而沉醉到一种莺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境界,去与真实的自我相拥抱,去与真实的大自然相交接,去与最生动的生活相触摸。

审美既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最基本生存方式,那么对女性研究来说,缺少对审美的研究就是不完善的。从另一个层面讲,在女性与审美之间,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父权制文化。作为拥有文化霸权的男性,他们在更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而不是把非功利性的美的事物作为追求的极致。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讲,在观念领域,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对特定历史时期审美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在实践领域,男性也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社会主体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实际的审美实践活动。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所进行的审美创造—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甚至是女性对自我形体美的塑造,同样对一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许与男性相比,女性与美的感性事物之间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内在关系。但是,关于女性和审美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一直处于闽如的状态,人们往往以俯瞰一切的目光来看待中国美学,而缺少一种自觉的性别意识。

从美学研究的角度讲,美学研究也离不开女性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美学展开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但在传统美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地以大写的人的概念遮蔽了对小写的有性别的人的分析。这种忽视性别意识的美学研究,貌似客观公正,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描述,因为它以牺牲女性的审美经验为代价。在本质上,这种审美活动是以男性的审美视点作为内在视点展开的,即以一种隐蔽的男性目光来审视一切,包括对女性美的审视。这种抛却了女性审美经验的关于审美活动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残缺的研究。以前,我们曾经在这种审美活动貌似客观公正的真理性书写面前陶醉,如今,这种“真理”却遭到了挑战和质疑。因为,根据“交互性”理论,任何一种“事物本身并不具有本体性,仅仅从事物本身寻求事物的意义是不够的,事物的意义必须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之中去求致”。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就是“通过观点来了解观点,借助经验来总结经验,通过言语来阐释言语,立足文本来理解文本”。审美经验也是如此,人类审美经验不应仅仅从男性那里获得,也需要从女性那里获得,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解释、相互阐发的关系。所以,理解人类的审美经验,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男性的立场来做出判断,也要结合女性的审美经验来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人类的整体审美情景做出较完整的描述。因此,女性作为人类生命群体的另一半,应该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和审视。关于女性的问题虽然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在美学领域,女性审美问题还基本是个学术盲点。

二、女性审美研究与中国美学史的关系

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

女性与中国美学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中国很多美学范畴的生成,都是女性审美文化直接参与和建构的结果。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如“韵”、“逸”、“玄鉴”、“虚静”、“自然”、“中和”等,都和女性文化和女性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范畴的主阴特质和女性文化的内在精神相契合,并受其影响。以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最高范畴的“意境”来说,就是以玄远、虚静为特质的,而玄远、虚静、自然等范畴则更多的是与女性文化而不是男性文化联系在一起。

就中国美学史的整体精神看,它几乎始终崇尚一种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并以此作为美学上的最高追求。换言之,中国美学并不是以阳刚作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而是把阴柔作为最终的美学诉求。虽然阳刚和阴柔是中国美学史上两大并行不悖的美学风格,但就它们在美学中的实际位置而言,其实是不平等的。中国美学这种“崇阴”的特点与西方美学“重阳”的特质迥异。

在中国美学中,由于父权制文化的影响,女性在审美活动中更加地以审美对象的姿态出现,她们相对于男性更多地注意自我的外在仪容美、服饰美、体态美等。女性这种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生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今天我们进行中国古代身体美学的研究无疑也具有深刻意义。

女性审美虽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女性审美的历史性缺席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关于女性审美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一个学术盲点。事实上,传统美学本身就是一个性隐喻的象征系统,在这里进行言说的,不仅有男性的声音,更有女性的话语;不仅有男性对这个社会的窥望、对美的事物的感触,更有女性对美的事物的精神抚摸。但在美学史写作和传统美学的研究中,女性审美基本上是整体性的不在场,占据美学话语中心位置的,都是男性的审美话语,而女性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书写。正像福柯所说,知识中蕴藏着权力的运作。同样,在美学史写作中,也蕴含着性别的权力密码,这就是以男性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为价值中心的审美理念。因此,认为美学史是价值中立的、与性别概念无涉、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幻觉想象的传统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今天,我们必须重建一种女性特殊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史,从而改变过去研究局限于古代与现代的区别、中国与外国美学相区别的狭小领域,而代之以女性审美的视域。展现女性审美不同于男性审美的独特品格,挖掘女性审美对男性的重要意义,最终目的是改变以男性审美为历史主体的局面,重建一种新的审美平等关系。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审美泛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去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审美对象基本上已经衰落,而以前处于各种边缘境地的美学现象、美学问题却日益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形下,女性审美理应成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因此,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活动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当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以专题形式实现自我深化的一种特殊途径。换言之,这也是从审美主体角度、女性审美研究这类特殊专题角度对中国美学史所作的深化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美学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女性文化、女性审美的重要意义。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味到中国美学所内蕴的基本精神,而离开这一点,对其进行的任何阐释都将是不得要领的。遗憾的是,在以往的中国美学研究中,我们对此都忽略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西方,女性审美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女性主义者的重视,她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建立了女性自我的美学。女性主义美学反对传统美学以优美(阴柔)和崇高(阳刚)的二元对立来界定女性美和男性美,它认为,“这种二分法将人体的自然性别特征加以凝固化、本质化,实质上是将人体的社会属性(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男性的控制地位)本质化为人体的自然属性。”因此,“它站在反叛的立场,完全拒绝传统美学对于女性美与男性美的界定”。另外,西方女性主义美学还认为,传统美学追求的完整、统一、和皆、优美、清晰,等等,实际上就是男性霸权在审美上的表现。为了与之相区别,女性主义美学极端张扬非理性因素,推崇断裂、零碎、矛盾、晦暗的审美价值。由此,西方女性主义美学走上了一条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女性审美问题在西方虽已得到研究,但在目前的中国,它还没有真正作为一种学术问题得到重视,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的研究更几乎是一种学术空白。

因此,我们必须展开对女性审美的研究,以期使传统美学研究对女性审美经验遮蔽的情形得到些许修正,从而使人类的整体审美经验都得以真正的书写,使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趋于完善。

三、传统美学中女性审美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胜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社会中女性“德色结合”的审美取向对现代女性审美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儒家伦理型文化的长期影响,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女性一般持“重德轻色”的审美取向。这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而且也内化为女性对白我的审美认知。女性这种“重德轻色”的审美价值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以“德”作为审美的重心,但就人体美本身来说,依然是仅仅把美与女性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外,人们对男性美的要求基本上是“重德默色”的,虽然在重视德行上人们对男性的要求和女性一样,但实际上,人们在审美方面却把对形式美的审美期望与女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的确,在传统社会的审美活动中,女性是作为审美客体、被男性欲望窥视的对象而出现的,而女性自身的审美诉求却长期遭到忽视,这种对女性美的特殊要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要求虽然越来越多元化,但就女性自身来说,在价值观念上,受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依然很深。实际,当今女性的唯美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为了美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极端个案譬如“”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符合男性制造出来的美的法则,女性可以削足适履,改变上帝赐予的天然面目。当然,按照刘成纪先生的说法,“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昭示了人的异化的根本层面—身体的异化,当身体也可以按照人的自由意志去生产,人就彻底沦为技术时代的奴隶”;但另一方面也昭示了“美学层面的合法性”,“它的合法性源于现代社会的人权观念”。

在德与色的路途上,女性的跋涉充满了艰辛。但现在,是到了改变男性中心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时候了。在审美的王国中,男性的霸权地位也理应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得到改变。因为人类和谐社会的建立,真正的美的理念实现,不仅仅需是男性的努力,更需要女性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美的理想图景才有可能实现,女性自身也才能从美的侄桔中解放出来,实现美的真正的自由。

2.传统社会中的女性“阴柔美”对现代女性审美的重要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不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受道家文化的制约。而道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阴性文化,它推崇玄虚、静柔、无为,这种受母系制影响深刻的文化对中国艺术和中国的女性审美都产生很深的影响。正是这两种文化因素的双重合力,才最终造就了中国古代女性“阴柔婉约”的含蓄美,这种“阴柔”美的风格与男性的“阳刚”之美形成了极大反差。“阴柔”的女性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审美,而且与中国基本的艺术精神相契合,甚至对传统社会中“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

时至今日,人们对女性审美的基本观念仍然是以“阴柔”为主体,这种对女性阴柔气质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女性自然鲜活的生命力。因为人们刘女比阴柔气质的张扬,实质上是将人的社会属性本质化为人的自然属性,也是审美领域专制化的表现。在这个后现代已经到来或者即将到来的时代,二元化的分类法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人们已经对它的合理性提出挑战。因为这种二分法在本质上,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都已经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男性与女性只能局限在这种美的法则之内,而不能对自己蓬勃的生命力进行自由的表达和书写。

篇3:试析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美学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所倡导的原则是“形神兼备”, 其中的“形”便是指中国传统园林的形式美, 而“神”则是指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一切艺术形态都会存在着形式美法则, 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就蕴含在它整体的空间构思和形式美的灵活运用中。当园林成为美学的一种物化形式, 利用现代美学语言去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形式美, 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手法。

在游览中国传统园林时, 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它能够运用空间感的穿插展现层次, 造型上注重均衡与稳定感, 利用比例与尺度的协调统一等艺术手法将多种多样的自然风景, 以集中概括, 甚至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作为一种经典的审美客体, 中国传统园林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 体现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这些内涵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各个层面。具体到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形式美, 涉及到诸如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 讲求尺寸、线条、色彩、体积的比例, 注重节奏韵律中动静起伏的变化等。这些形式美规律, 最终使人们在对园林的审美过程中能够达到各自的审美需求。以下便列举形式美规律中的典型法则与美学特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对传统园林加以浅析。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 “对称与均衡”的美学法则被深深地贯彻渗透其中。对称, 是自然美的一种形象表征, 也是形式美的美学法则之一, 对称美源于自然, 比如, 人的形体是对称的, 多数动物的生长也呈左右对称的形态, 这些表征会给人以健全舒适的美感。纵观历史, 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的整体设计和细节布置, 也多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模式。像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出封建帝王的威严, 和美学上对称、匀衡的艺术效果, 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 赋予园林凝重、严谨的格调。这类在空间中的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 这种模仿能使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与安定, 进而产生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至于均衡原则的运用, 则是为了研究考虑园林整体各要素之间的轻重关系, 以平衡各个因素的方式达到游览时景观视线舒畅和谐的印象。对于园林来说, 构图的均衡感和空间的完整性是在山、水、树木等园林要素参与构图和围合空间之后实现的均衡和完整。像是中国古代的宫殿一般是在真山、真水上采用叠石置山、建筑房屋等手段进行造园, 借以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而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则擅长在均衡中以小见大, 在有限空间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

对于园林中意境的感知, 则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 这些方面同时也是构成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 包括景物的外形、尺寸、空间比例尺度、线条感、色彩搭配与体积对比等。

中国传统园林擅长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通过对自然的典型特征进行提炼、剪裁与再现, 营造出“假自然之景, 创山水真趣”的园林意境。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大小是相对的, 利用园林空间的分隔, 感受到大尺度的意境与变化, 以有限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在进行造园时, 采用概括提炼的手法, 创造出写意式的叠山, 使得所造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 却又不失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在一些面积小又没有自然水源的园林中, 造园者力求讲究“水意”, 就挖池堆山, 就地取水, 以少胜多, 以“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联想与幻觉来创造水景。这种尺度的变换不仅在于各种园林要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更植入了其内在的情感涵义, 是对理想生活的状态采取了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形式美规律中的“线条感”在园林空间中具体体现在游览路线的设计上, 这种“线条感”是在园林游览时所经历的时间回旋与行进, 不同主题、内容的空间要素组成“线”的节奏、韵律与性质, 使得游人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心理变化。传统园林中游览路线多以蜿蜒曲折为主, 才能够产生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从而扩大空间, 丰富层次, 带给审美主体连绵深远的情感体验。同时, 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空间构图中还常巧妙地利用直线稳健、曲线柔和的意境, 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 使其富有变化。例如, 园林中直线型的建筑和曲线形的廊墙水岸、高低错落的园林细节就形成了活泼多样的曲直对比。

在决定园林艺术感染力的因素中, 色彩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它具有强烈的生理属性和情感效应。园林色彩由山景色彩、水景色彩、花木色彩、动物色彩和建筑色彩5大项构成, 中国传统园林将色彩的多样属性运用到设计原理中, 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格调和心理气氛。例如, 江南私家园林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主, 显得素雅, 而皇家园林中的琉璃彩画则令其显得堂皇壮丽, 流动着碧绿水面, 各色茂密的树木花草似山峦洞穴的山石组成了自然化的山水情景, 不同色彩与质感相互对比, 映衬出巧夺天工的自然人工美景。此外,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构造与小品设计, 也讲究比例尺度的协调统一, 在形体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 并且都有一定的固定体积和尺度。

为了产生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利用园内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对比效果, 以及空间序列的变化, 采取动态序列的布局模式, 使园林空间给人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和景物观赏的连续感。各个区域隔而不塞、彼此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园林形式美法则, 做到动静、疏密、虚实之分。中国传统园林的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 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 人们在漫步园林中可以感受到变化无穷, 移步即景, 情随境迁, 从而体会到全园的神韵。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融多种艺术形式的一门综合艺术, 本着师法自然的原则, 使得园林内部各要素之间、园林与自然、人与园林、人与自然之间处处呈现着一种和谐共生之美。再者, 中国传统园林的创建就是为了消除人与自然的疏离。以自然为审美对象,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中国传统园林保留了现实自然中最为本质和必要的特质, 使得这些特质成为联系自然与人类情感的纽带, 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理想的生存环境,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的园林创作, 讲究顺应协调、和谐共生、差异互补、对比反衬、融合统一与动静结合, 并且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 力求达到情景交融, 使自然意境对人能以启示和遐想。如果将中国传统园林形式美法则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是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陈从周.说园[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彭一刚.中国传统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篇4: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关键词 美学;教育技术;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07-03Humanism Gui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s to Education Technology//Deng Guomin, Wang Yulan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s is a kind of subject that attention people, recognition people, and advocating people, it contains dense lingering charm of humanism. Education Technology field inclines to emphasiz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ut light humanities theories research now, and the direct result is the desalting of humanities spiri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umanitie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n Education Technology from Chinese Tradition Esthetics, and some points aim at the problems in Education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also is given.

Key words esthet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humanism

Author’s address

1 Computer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2 Chines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1 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疏离

无论教育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1]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 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技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2]这种重科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育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 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传统。儒家美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偏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3.2 儒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语

我国传统美学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在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受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影响颇深的情况下,未尝不是一种启发。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恢复其中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而我国传统美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西方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和“建构主义”,《学记》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理论,并且其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汲取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教育技术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篇5: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人文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其作用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建构,更在于教化社会、泄导人情和濡养性情。这是中国音乐艺术内在的美学追求,是中国美学思想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中和之美。社会性的文化教化以中国传统音乐和礼教并举为重要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与礼教精神互相渗透,从而达到尽善尽美,形成中和之美。乐教和礼教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具有一致性,共同实现对中和仁爱的人格精神和美好心性的养成。在乐教和礼教的熏陶下,能够实现人内外精神人格的和谐,使人具有澄明的心性,具有一颗仁善之心,这与儒家美学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相契合,同时也是对音乐艺术的内在要求,为中国音乐的根本气质。在音乐观上,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一致性,儒家更强调以修德为基础的中和之美,而道家则追求以天文、地文和情文交相感应的大和、太和之美,更为玄远宏阔。中国传统音乐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基础,所以在其美学特征上表现为“和”,体现的是人格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合的超越性大道气象。

(二)气韵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在“和”的基础上,在以道为本的审美体验与表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韵之美,其将空灵玄远、天人相通的美学境界更好地体现出来,这一美学境界将妙音入神及浑然天成更好地表现出来,通过虚境、灵境的音乐表现和音乐氛围的营造,从而形成高雅空灵、意味悠扬的气韵之美。

(三)意境之美。在传统音乐艺术中,通过和之美和气韵之美,从而将音乐发展到了一种至高的意境之美。这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华美学的至高境界。通过意境营造从而使人与世界浑然一体。这与以道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心神合一及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相一致。这种意境之美以和为基础,并以气韵为生命,从而展现出了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对人的心性濡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性关怀体现出来。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人文意义

(一)培养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文化教化功能,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来实现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音乐乐教与礼教并举,意在培养以仁为本、优雅高尚的健全人格,这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基础。

(二)精神自由。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和之音及天籁之音的体验和表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韵之美,这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意境,将中国艺术自由不羁的精神有效地体现了出来,这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在精神上对自由的追求,也是中国音乐艺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美学追求将精神上自由抒写和想象力上的自由翱翔更好地展现出来,更好地将中国音乐文化自由的审美境界体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生命体验,表现出了极为深厚的人文意义。

(三)人本主义精神。儒家追求的音乐思想在于“尽善尽美”,而道家追求自由、率性的大音希声,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所追求的音乐思想,都具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即是对现实生存中和谐健全的人格理想的追求,更多地表现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和“德”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为一,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更好地将“道”和“德”的精神表现出来,这使传统音乐美学对人在现实生存中的关怀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也将现实生存中人的精神意义的超越性体现出来。这种生存关怀和精神超越有效地体现了儒家和道家音乐思想的互补性,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对个人和主体生命独立的价值关怀更好地进行了阐释。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使人心浮动的生命意韵,将人本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具体地体现出来。

三、结语

篇6: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 关键词 】设计创新;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设计

一、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中挖掘传统美

学与设计创新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是“创新.与“新组合”的结合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一点的研究上可以以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结合。联想集团在02 60年IDEA中获两项金牌?在随后的社论中?评论家分析到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不一定是世界名牌设计?而是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设计。在设计心理上的迎合就成为了我们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点上分析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结合也有他的时代要求。其实?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对传统的继承是必然的?而我们该如何继承呢?新的观念与思维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握住“神”与“意”,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形”象的。

二、用文化去欣赏艺术

在整个艺术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着一个原理去分析不同国家地域的艺术美。这就是用这个国家地域的文化思想去理解分析其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型。马克思认识的美:(l)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2)从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3) 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三、引发中国情韵的思考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设计的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日本的设计对色彩、造型极为敏感,在设计观念上,有明显见出东方文化的意味。设计风格含蓄大方。欧洲诸国如芬兰、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设计风格则君然不同。其设计在观念上追求功能主义、理想主义、在新式上讲究简洁、明快,喜欢用几何图形等。 在产品造型中受西方的影响很正常,但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就和文化一样,继承和吸收才是体现一个时代特征的具有民族性的东西,现在中国的设计师只有向国外吸收,而没有自己作为东方文化特征的沉淀,但是只是元素的拼凑结果却是可笑的,所以从以前的经典形象中提炼一点造型特征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怎么消化,怎么和现在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中国是个欣赏抽象美的国家,但却不是机械感的那种抽象,现在有一些中国味的设计,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那只是一些元素的运用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有些日本的设计还是比较能够体现他们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器皿的形态和材质,但是他们的指导设计的哲学却是中国的老庄思想。欧洲自有他们的一套哲学体系,设计其实是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想影响价值观而价值观影响人的审美观,所以我觉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审美观之所以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不同的哲学。”

四、东方情韵创造现代设计

设计界的人士目前非常关注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设计,从会徽到吉祥物,都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师韩美林先生被称为福娃爸爸。韩美林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手法的东方、西方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五、结语

上一篇: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全览(时政)下一篇:投资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