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2024-06-24

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共2篇)

篇1: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推动我国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的成功转型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这一问题将非常困难。国内学者对此曾有一些简要论述。这里列举两例。赵晖认为。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要注重四个步骤:树立现代民主的管理理念;强化公共行政的责任意识;实行社会满意的服务原则;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等。

迟福林认为。以下的四个转变是当前和今后政府改革应当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应该说这种概括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动态比较的特色。在此。笔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对当前及今后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简单扼要的宏观性描述。就逻辑关系而言。建立新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指导思想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与公共决策可以被作为政府管理的两类过程。即具体的执行行为和抽象的决策行为;最后。当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运行之后。必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反映。(一)基本理念转变:从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服务型政府

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相对而言。延续近百年的官僚制行政体制。则一开始就努力使自己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从管理到服务。是基本理念的转变。由此决定实现各自治理目标的过程与结果有所不同。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进行民营化改革时。更多考虑如何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引人竞争来试图改变政府管理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顽疾”。这就在根本上促进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把顾客满意.取得最佳绩效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准则。

而在我国。这种观念转变却还有待时日。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由于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强调服务意识更加迫切。但从实际看。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还不能贯彻落实到具体管理行为之中。当然。提倡服务行政还要有具体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改善治理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如引进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参与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电子政务;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强化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此等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体现了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趋势。

](二)基本职能转变:从管理自身事务到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职能转变是在公共行政理念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完成的。20世纪末。公共行政实现了从传统行政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转型。这决非名称的变化。而是有实质性含义。具体而言。政府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政府公共管理既突破了传统理论支撑的局限。又吸收了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基础理论。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源泉。

二是政府公共管理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范式。并且在当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演变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把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作为自己任务的做法。视政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之一。从而开拓了视野。

三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而言。政府公共管理充分强调了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明确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角色。以公共性的目的和社会性的基础这双重约束限制政府的管理行为。

就目前来说。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安排仍旧没有很好地体现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所谓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一是“政府越位”。官员管了个人.企业和市场愿意且能够管的事。结果牺牲了微观效率;二是“政府缺位”。那些个人.企业.市场不愿且无力参与的领域。本来应该由政府管。而政府没有承担起管理这些领域的责任。结果这些领域成为了短缺领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改善的“瓶颈”。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活动范围;三是“政府错位”。即政府仍旧对计划经济下的全能状态念念不忘。包揽大量社会性事务。反而阻碍了社会自治力量的生成。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危机充分说明。作为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之一的公共卫生服务非常短缺。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院满足不了国民对医疗卫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实际上。其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学校教育.养老.就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等。政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重点。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过加快民营化进程缩小国有经营规模。让政府官员从大量竞争性项目.赢利性投资的审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来。让政府财政真正转到公共财政上来。让政府政策转到公共政策上来;二是通过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缩小政府直接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政府调节真正转到宏观调节上来。

(三)基本政策转变:从“政府政策”到公共政策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政策方向的根本改变上。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看来。政策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处理某些问题而通过政治的过程产生了政策。公共决策解决公共问题。由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发出;而私人决策则解决私人问题。由非公共权力机构发出。因此公共决策最大之特色即为“公共性”。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执行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办法等等。

在我国。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理解有一个过程。相对于公共政策而言。行政机关赖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的许多决策严格意义上只是“政府政策”。这里说的“政府政策”。是指行政机关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共行政事务管理的各种决策。主要从行政机关本位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决策和执行;而公共政策则相对而言是着眼于社会公众需求和满足人民.方便社会。从而使公共部门的各项措施真正深人人心。成为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这种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它具有唯一的根本特性即公共性。相对于公共政策。

我国传统上的政策。特别是管制型政策。大多是公私不分。公共权力介入私人领域。不是弥补市场不足。而是为了政府自身的管理需要。例如我国服务性行业(这样的行业遍及电力.航空.电信.邮政.运输.水.气.银行等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性部门)里很多的所谓“行规”。不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行业更好管理。有的甚至是谋取私利。因此。及时改变这种状况。是今后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决定了其政策表现为公共的决策。这种基本转变意义重大。一旦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其合法性。也就是说回归了政府本质。则社会公众这一委托人利益就能够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即使采用了一些非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如民营化或社会化。也不会在根本上损害公共利益。从实践上看。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力量在政府治理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民主。已经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体现民意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有理由相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为时不远了。

(四)管理结果转变:从多元共同治理走向善治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达到治理的任务吗?或许管理过程是公共部门实现价值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追求一种积极的

善治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公共部门。如何才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公民怎样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显然。这两种立场都没有脱离公共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前者以“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和服务于公共利益”为焦点;后者以“公共利益是怎样被实现的”为焦点。

因此。在概念上。“公共管理”可以被界定为以治理为实现形式。以规范性的公共价值即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④尽管。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治理为其实现社会管理的具体形式。在治理理念之下。才有可能构建全面参与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机制。

然而。无论是从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对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回应看。公共管理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并力图将它所引领的实践活动带入一种善治的最佳形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内在的不足。譬如。治理不是单一的约束力量。它不能替代政府或市场。而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治理倾向于超国家主权或政权力量的限制。从而只在有限范围内被认同。等等。所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治理也存在失效。正如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一样。既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不可避免。如何使其更加完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走向善治是唯一的目标。这种目标自古就有。于今更盛。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参与式的管理。在最高层面上表现为一种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就使这一社会治理过程必然追求一种善治的结果。尽管它可以采取的途径有许多种。

篇2: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型;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是广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核心就在于构建服务型的政府。在读了《创新发展模式——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研究》(以下简称《创新发展模式》)一书后,笔者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方面的内容深有感触。政府转型的速度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广州作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引领全省的国家中心城市,政府是广州城市发展和改革的领导者、谋划者和推动者,只有政府带头转型,才能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广州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和谐广州建设。

一、把握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创新发展模式》一书,立足广州的实践,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着力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培育自主创新、促进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一论述,层层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广州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路与对策。书中最后一章以《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题,点明了政府的职能所在和政府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现途径。可以看出,前面章节的论述是各种手段和方式,最后一章是关键和核心,一气呵成,画龙点睛。

书中对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概括为四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征概括为六个:1.有限政府。2.法治政府。3.责任政府。4.透明政府。5.廉洁政府。6.高效政府。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而统一,既是促进政府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尺度。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制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究其内涵,笔者认为也要把握三点:1.服务型政府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核心竞争力就是坚持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2.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政府必须真正关注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要把公共财政和预算投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方面上来,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3.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政府更多关注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理政方略的完善,不再直接干预经济,而只是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为经济生活的良性发展提供服务。

二、广州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迫切性

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中,广州做了大量的举措。《创新发展模式》一书罗列和引用了广州从2001年到2007年的大量经济统计数据和指标,论证了广州近年来所取得瞩目成绩: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取得了新的进步,民生福利不断得以改善。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批准实施,也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要清醒地看到广州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迫切性,才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广州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外来先进体制架构、价值工具、共性管理理念的全球扩散和融入,使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受到了冲击,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广州要创新发展,政府就必须解构旧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对内外挑战,迎难前行。

(二)广州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迫切要求。目前广州政府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这种职能定位的无限性,使政府在管理实践中不自主或有意识地扛起了一些不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介入了一些不该介入的环节和领域,造成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公共产品短缺,社会秩序重建滞后等。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了改革突破的重要节点。

(三)广州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广州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政府必须接受法治、民主、公民社会的制约和监督。而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服务对象的“被服务”意识也日益提高。政府如果解决不好民生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就会失信于民,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服务型政府对广州发展模式转型的推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发展模式转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对于如何推动广州发展模式转型,《创新发展模式》一书从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节能减排和加强环保,增创体制改革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社会建设等六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并提出 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责任政府等四方面的对策。笔者认为,书中提到的观点和思路,对2010年的广州经济社会的把握和问题的解决仍然有说服力。把书中的观点理论和当前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宏观大局上去整体领会书本的研究精髓,才能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2010年是亚运年,要确保实现城市环境“大变”目标,全力以赴办好亚运会,广州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着眼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知识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为广州未来确定了发展路径。同时,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了目前的存在问题:1.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3.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自主创新能力等与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仍有不小差距;4.城乡和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5.保障和改善民生仍需作出更大努力;6.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够高。可以看到,政府对当前形势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存在问题的6个方面,都可以归纳为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缺失问题。政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就要带头转变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一)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统筹协调各方关系。要科学界定好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协调好政府间的关系,为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架起桥梁。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提供良好的服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统筹、控制和协调。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市场能干的政府不插手,只有市场干不好的政府才去弥补。凡是企业的事,就让企业去决策,政府只是积极回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做好服务。凡是下一级政府或基层能处理的问题,就由下一级政府或基层去处理,凡是应该由本级政府办的事情,就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广州要转变发展模式,政府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营造广州创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的责任,理顺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调节经济的方式,提高广州的核心竞争力。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内涵。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了公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了公共交通、通讯等公用设施,以及社会就业分配、保障福利等的公共制度建设。政府通过转变职能,构建惠及面广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控社会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劳动就业,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广州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制定出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中长期公共服务战略体系,提升城市的发展实力。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生产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根本基础。因此,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培养财源,培育财政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又要统一预算,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广州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改变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弊端,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福利救济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培养公共服务精神,塑造以民为本理念。服务型政府的公务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必须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体现以民为本的服务本质。通过强化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提升公务员的思想觉悟,培养和树立“群众至上”的服务意识。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具有经济头脑、国际眼光、服务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公务员。广州要立足实际,以“集中攻坚促大变,全力以赴迎亚运”的中心大局为契机,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务员择优竞争的选拔机制和流动机制,树立政府和公务员“以民为本”的公仆形象和东道主形象。

上一篇:法律逻辑自测题二下一篇:读书的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