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2024-06-06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共8篇)

篇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 讲课发言

编者按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本版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和外需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也将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 14 亿多人口、9 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 亿就业者和 4 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道远,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在大幅度提高社会最终消费比率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仍然偏低。2019 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为 55.4.%,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仅为 38.8%,与最高年份1983 年的 67.3%和 53.4%相比分别相差 11.9 和 14.6 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力争在 5 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 45%以上。“十四五”之后这两个比重还须继续有所提高。同时,还要把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十四五”期末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 40%或更高。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2019 年,我国的人均 GDP 为70892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0733 元,仅相当于人均 GDP 的 43.4%,其中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人均 GDP 的 24.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56%;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 21559元,仅相当于人均GDP的30.4%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70.1%。这些都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国民收入产出有较大背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比率低,与国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背离;社会成员的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支撑不足。另据统计,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类,我国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81.5%,中间偏下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则仅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1.3%和 24%,平均值掩盖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如此,既可以提升最有消费需求群体的消费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又有利于更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桶”效应明显。

下一步,国家在组织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用好我国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优势,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内在市场需求潜力,充分发挥好我国空间地域广、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坚持在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引导制造业要素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争取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健全、强化我国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体系,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

组织制定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引导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引导各地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经济联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力有效的财税、金融、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我国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互补、生产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效益。

篇2: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各位领导:

这几天,在XXXX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想,所到之处尽是一派大干快上、生机勃勃的繁荣发展景象,XX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工业经济的大气势、服务文化业的大繁荣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巨大变化和卓越成就,受到强烈震撼、深切触动,感到差距明显、受益匪浅。

XX位于XX南部,不沿边,不靠海,禀赋并不突出,资源并不富集,但XX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我查了一下去年年末的资料,XX地区生产总值实现xxxx亿元,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xx.xx亿元,收入质量和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xx亿元,增长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x亿元,增长xx.x%。先后荣获“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生态文明市”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位列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xx位。

XX是XX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XX模式值得后发地区借鉴。

一是在“敢”字上作文章,解放思想激发发展活力。XX敢字当头,闯字为先,无论是发展思路的确定,还是工作措施的落实,都敢于开拓观念上的盲区,敢于探索体制的难区,敢于突破机制上的禁区。广大干部群众由关注什么事情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情能干;由只干红头文件允许的,其他什么都不敢干,转向凡是红头文件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由计划经济的顺向思维,转向市场经济的逆向思维,自觉运用市场观念、市场机制、市场办法探索新途径,开辟新空间,激发新活力,赢得新发展。创新性提出工业、城市、农业、生态、民生“五大经济”转型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二是在“引”字上作文章,开展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XX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不仅抓得早、认得准,而且政策活、力度大。XX始终把强化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龙头” 强招商,招大商,以外激内,成效显著,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的大项目落实XX;坚持工作推进项目化,引导各级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真正以项目促发展、促转型、增后劲、强实力。对于投资体量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资源、生产要素重点倾斜、全力推进。

三是在“建”字上作文章,打造现代宜居宜商宜游城市。这次考察,一个直观印象,城市在“长高” “长美”,一座座高层商务楼,一处处漂亮的住宅小区,极具现代都市风采,构筑起XX靓丽的城市风景线。XX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XX还坚持统筹发展,以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整个城乡发展空间得到科学、合理的拓展。

四是在“拼”字上作文章,工作推进措施扎实到位。XX坚持“几十年的事情几年干,几年的事情一年干”,倡导“五加

二、白加黑、晴加雨”的工作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只争朝夕,抢时间,抓进度。尤为可贵的是,XX对镇街实行差异化考核,把xx个镇街分为x类,设置了特色工作指标,明确了各镇街发展的重点和定位,实现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这是XX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XX的生动实践对我区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作为XX市的中心城区,我们将结合XX实际,充分借鉴XX的先进经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谱写建设“幸福美好XX”的XX篇章。

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我们提出了“发扬XX精神,加快建设‘一城三区’,构建‘xxxx’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城三区”空间布局与“xxxx”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和优化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这一思路契合XX实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相对落后和欠发达仍然是XX最重要、最突出的区情。

一是服务业水平不高、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居主体地位,新兴业态企业占比仅为x.x%。缺乏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型骨干企业。大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第三产业完成地方级税收xxxxx万元,占比xx.xx%,大大低于占GDPxx.x%的份额。

二是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从xxXX年税收情况看,受整体经济下行、投资增幅收窄、消费市场及房地产开发低迷、经济换挡减速等因素影响,建筑业实现地方级税收减收xxxx万元,同比下降xx.x%,“营改增”体制调整翘尾影响地方级收入减收xxxx万元,一次性收入减少地方级收入xxxx万元。

这些问题凸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思路

总体思路是着力构建“xxxx”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服务业是主导产业,我区有xxxx多户商贸企业、x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业xxx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xx户,专业市场xx个。我们将根据不同产业空间集聚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壮大传统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建立起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高端商贸、房地产和金融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

工业总量较小,主要是都市型工业。共有工业企业xxx余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xx户,主要分布在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木制品加工、食品、电力电子等行业。我们将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食品加工等x大优势产业,加大骨干企业培养力度,特别是积极培育战略性和区域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工业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一定能级和影响力的工业产业集群。

农业属城郊型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粮食总产量xx.x万吨;牧业以猪、牛、鸡养殖为主,占农业产值的一半左右。我们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加速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精致型、高效型农业转变,打造现代农业“XX样板”。

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围绕“一城三区”做强服务业,全面提高发展水平。

在XX新城,主要是建好一个门户。XX新城可建设用地约xx.x平方公里,我们计划以XX西路打通为契机,建设生态活力、宜居宜业的西部商住新城区。我们将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高端商贸商务、现代物流仓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高端教育、医疗保健等产业,打造经济总量大、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是加快XX路西段入城景观园林口袋、XX科技园,XX路老街区改造,XX河、XXX河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XX花园小区建设项目,加快洽谈棚户区改造、义乌小商品城及高端住宅等项目进度,力争早日签约落地。

在XX商业区,主要是抓好一条老街。XX街区域是我市的重要商业核心,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计划推进传统商业街区改造,重塑百年老街新形象,形成仿古特色步行街与高端购物中心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现代商贸业格局。目前,XX街仿古商业街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已完成XX街地下管网和路面铺装;XX大厦和XXX升级改造项目,已编制完成征收方案,现正与红星美凯龙、月星环球港等企业进行招商洽谈。

在开发区,主要是搞活一片市场。我们计划以雾凇西路为轴心线,加快打造“三区一带”四大板块,建设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功能新区。重点是规划建设地下休闲通道,连通XX新生活购物乐园和红星美凯龙,引导人流向开发区集聚,推动越山路两侧商业体完美融合;开工建设未来公馆、清真肉食加工等项目;洽谈推进义乌小商品城、酷比克海立方海洋公园等项目,充分激发实体商业发展活力。

在观光农业旅游园区,主要是用好一种资源。我们计划以XX温泉小镇为核心、以XX南线为轴线辐射周边村屯,引进洽谈康养运动小镇等项目,凭借地热冰雪等自然资源,打造全域景点的高颜值城市休闲后花园。重点是布局产业项目,推进XX化石博物馆、核心区路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二)围绕优势产业做精都市工业,全面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我们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开工建设电子智能开关制造等重点项目。

二是优化调整工业结构。主要是推进市场需求萎缩、效益下降的企业转型升级或“腾笼换鸟”,引入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项目和低碳项目,提升工业品质,推进工业转型并向高端发展集聚。我们将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洽谈引进XX烹饪学校、XX汽修学校、XX地产开发等项目,实现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三)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优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发展效益。

一是发展农村产业。计划围绕XX南线,挖掘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打造XX南线黄金旅游带。重点是规划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乡村游,佛教文化、参观历史古生物及温泉度假游两条黄金旅游线路,建立相互补充、互为衔接的旅游路线网络,改善沿线农村环境,推动沿线村屯发展和村民增收。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以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促进精细栽培养殖和精心包装推广,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以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体带头人为重点,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帮助农民富起来。

三是改变农村面貌。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突出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重点打造XX南线两侧美丽乡村示范带。重点打造两个片区,即XX镇片区x个村和XX镇片区x个村,其他村将逐年推进。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打造两个片区基础上,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强绿化美化,绿化乡村道路xx公里,还林xxxx亩,创建x个省级美丽乡村、xxx户“美丽庭院”、xxx户“干净人家”,建设x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村,让全区农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三、关于产业转型升级保障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要靠布局项目来实现。我区落实了重点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亿元。其中,新建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亿元;续建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亿元;推进项目xx个,总投资xxx亿元。按照省市“三抓”“三早”工作部署,落实重大项目包保责任制,牢牢抓住土地规划、基础设施、施工监管等重点环节,合力破解手续办理、征收拆迁、资金紧缺等瓶颈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开复工。在项目服务方面,建立项目任务清单、进度清单、责任清单,加强调度、通报、推进,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在办理前期手续方面,依托全市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落实推进方案、办理进度。在征收拆迁方面,完善“x+N”征收工作模式,优先采取“均价补偿、整体推进”办法,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有效降低协商难度。加大征收力度,坚决依法打击漫天要价、无理取闹、敲诈勒索等行为,切实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建设条件方面,超前沟通、协调建委、国土、规划、公用等部门,落实水电热气等基础设施配套,为项目开工创造条件。目前看,计划x月份新开工的x个重点项目,有x个项目已开工建设,x个项目可在x月末前开工建设,x个项目x月上旬开工建设。同时,创新招商方式,把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变单纯依靠政策让利招商为比较优势招商,顺应发达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趋势,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引进世界xxx强、央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等重要战略投资者,集聚优质发展要素,提升发展质量。

篇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一、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健康发展基础

产品质量连着生产消费两大环节, 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提升产品质量, 是安全发展与放心消费的关键,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实现效益型增长的根本出路。产品质量是企业抢占市场的通行证。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相反, 产品质量低劣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又造成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增加, 使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受到损害, 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 产品质量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我国经济实现效益型增长的基础。

提高产品质量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其核心是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实现稳中求好、进中求优。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立足现有行业分工和产品结构, 改造升级质量基础设施, 创新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 创建知名品牌, 不断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实施产业内质量升级。另一方面, 要围绕以技能、技术、研究等为驱动要素的质量竞争型行业, 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 推动技术突破, 实施产品差异化, 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积极发展壮大质量竞争型行业, 实施产业间质量升级。

提高产品质量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消费的前提是产品供给, 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欲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升级与多元, 当商品市场的供给在数量上基本满足需求之后, 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望提升到首位, 并呈多元发展趋势。从总体看, 我国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供给, 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抑制了消费。因此, 产品质量关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满足。

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现代国际市场是以质量竞争为核心的, 市场份额是以产品质量水平来划分的。根据国际贸易理论, 各国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化与其产品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又与其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 可以说, 产品质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甚至落入“低质量陷阱”, 其国际市场份额不仅无法扩大, 还将日趋萎缩, 终将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去增长动力。因此, 提高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

二、提升产品质量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有色金属和石化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航天、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实现自主化。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 纺织、家电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关民生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性能明显提高, 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但毋庸讳言,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 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 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技术标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 许多产品还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三是由于产品质量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四是一些生产经营者逃避监管, 制假售假屡禁不止;一些出口企业诚信度差, 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要解决上述问题, 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上来, 重要的是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源头上加强治理。

从质量供给看,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装备水平低, 经营管理粗放;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人员素质偏低;有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 片面追求产量和速度, 忽视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

从质量需求看, 现阶段我国收入与消费水平是产品质量问题频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我国低收入人群仍占据相当比重, 消费水平和档次偏低, 质低价低产品还有较大市场。另一方面, 高收入群体中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名牌产品、进口产品、保健产品, 也使得制假售假行为有可乘之机。

从质量监管看,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瓶颈。一方面,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 重速度轻质量, 有的对当地假冒伪劣产品搞地方保护, 甚至默许制假售假的存在, 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法律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力量特别是基层力量严重不足, 降低了质量监管效率和效力。

从质量竞争看, 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缺乏话语权是导致产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国产业整体长期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 部分企业不得不采用低价策略, 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 致使我国产品因质量问题频遭国外召回和媒体炒作, 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三、提升产品质量是各级质检部门的应尽责任

质检部门是质量宏观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多年来, 各级质检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为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努力。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今天, 质检部门更要履行好职责, 抓质量, 保安全, 促发展, 强质检,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 让质检工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夯实基础, 发挥质量驱动作用。充分发挥质量在调结构上的作用, 加强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标准化和质量准入退出, 有效配置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质量在增效益上的作用,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 减少浪费, 提升资源转化率, 增加效益。要充分发挥质量在消费需求上的拉动作用, 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提高顾客满意度, 引领投资, 促进消费。要充分发挥质量在提升竞争力上的驱动作用, 通过技术创新、创建品牌, 推动标准国际化, 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充分发挥质量在对外贸易上的竞争作用, 严格进出口产品质量把关,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推进国际贸易合作, 保障经济安全。

坚持综合施策, 落实各方质量责任。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综合施策, 整体推进。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办法》, 切实推动地方政府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充分发挥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各地质量兴 (强) 省领导小组的作用, 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质检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 在资源共享、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面凝聚合力。要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 推动质量服务市场化进程,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强化质量意识, 健全责任体系, 创新质量管理, 确保产品质量。

坚持转变职能, 提高质量监管效能。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一方面, 要运用“底线思维”, 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严把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关, 强化风险管理, 强化重点监管, 强化打击惩处, 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 提振消费信心, 维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审批效率, 把各种资源配置好、调动好、使用好。要提供社会最需要的质量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质量服务业, 为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质量服务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依靠群众, 走质量共治路线。提高产品质量要服务群众, 也要依靠群众, 要让群众真正成为质量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利用全国“质量月”等平台, 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成本控制等群众性质量活动。要坚持关注、关心技术工人, 加强质量培训和教育, 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 保障技术工人劳动权益, 培养“中国制造”主力军队伍。要大力维护质量公平正义, 畅通“12365”等质量投诉渠道, 开展汽车“三包”、产品召回,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倾听群众诉求, 维护群众利益。要大力开展质量教育, 深入推进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学科体系, 培育一批质量科技和质量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坚持中国特色, 健全质量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发展、质量安全、质量担保、质量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推动将制假售假的后果罪改为行为罪, 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惩处力度。二是完善质量理论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质量问题, 开展质量经济、质量政策、质量基础、质量管理、质量文化等基础研究, 支撑政府提高宏观质量管理水平, 服务转型发展。三是完善质检技术体系。健全科技质检技术支撑体系, 引领质检事业发展;建立科技质检创新体系, 保障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质检社会服务体系, 为政府、社会、市场提供支撑服务。四是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建设, 完善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相统一的质量监管体制, 推进质量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篇4: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该投资总监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的消费属性没有被充分重视。一些机构或者过多强调文化的独立性,而另外一些机构则更容易“短视”,期望投资立竿见影。但就整个行业来看,文化产业的投资恰恰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

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十二五”的大事。2月15日下午,刚刚举行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内容: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文化是民族几千年的积淀,不同时期的文化也都会带有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属性。但文化同样应该被看做消費的一环,是消费升级的要求,这样才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同步,才能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去。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在讲到“十二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内容时就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文化,朱之鑫是这样说的,当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强劲复苏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空间大、产业能耗低,相关带动性强的特点,加快其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在当下,发展文化产业恰恰暗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更是消费升级的需要。文化产业代表的正是中国未来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由于之前文化体制方面管制偏多,很多正常的文化需求被抑制,而这也正是目前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按照惯常的说法,也是文化强国的过来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而我国在2008年,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

在中国人的字典中,吃、喝、玩、乐四字中,玩和乐本身就是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字典之中,吃有名目繁多的区域餐饮文化,喝有历史悠远绵长的白酒文化,这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需求。

也就是说文化消费其实讲的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除了我们传统意义里面的影视出版、报纸音乐、发行广告、动漫网游以及新媒体产业外,文化产业更是一个需要与其他产业充分融合的产业,否则其市场属性难以充分体现,消费属性更无从谈起。

“十二五”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要求里,除了“积极发展和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之外,还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只是,现在的投资机构更多盯住的是前者,对后者明显重视不够。■

篇5:处理好四个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临安立足实际,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特色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临安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处理好四个关系,优化四个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优化载体结构。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不能“抓大弃小”,又不能“顾小失大”。“大”与“小”,互补互益、相生相依。具体实践中,应着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大”“小”关系。一是大小平台的关系。在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和中小企业创新基地三级平台体系基础上,建设好新的产业平台。要突出抓好省科创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横畈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同时加快各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和整合提升。二是大小产业的关系。临安产业规模不大。2009年,临安市规模工业产值381.9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1%。下一步,要推动装备制造、电线电缆、绿色照明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打造大产业。同时要发展生产生活必需的民生“小”产业,延伸产业链。三是大小项目的关系。以“大、好、高”项目为主,强化产业龙头招商,大力招引500强、国字号、中字头企业。以承接大都市产业梯度转移为主要途径,开展集中攻关,引进一批龙头型产业项目。同时着眼于“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引“小、精、新”项目,并加快项目“落地开花”。四是大小企业的关系。一方面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用地指标、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创新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完善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最基本的要求是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新”“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就是高新技术。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线电缆、绿色照明、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杭州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大旅游业、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既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又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打造昌化溪、天目溪等农业综合功能区和示范区,致力于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调整农村产

业结构,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以完善农村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科技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优化要素结构。

统筹内外两种资源、两类要素。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整合,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又眼光向外,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要素,“借梯登高”。一是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依托省科创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打造多个城市综合体,发展总部经济。适度将制造业基地外迁,专注于研发和品牌营销,努力推进临安产业“软化”和高端化。二是优化投资结构,缓解资金要素制约。一方面盘活内部资金,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完善产业政策导向,鼓励企业投资,提高政府财政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依托科技城建设和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招引空分设备、数控机床、电梯电机、汽车零配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三是发挥人文优势,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随着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入驻,临安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优势将更加显现。杭州城西是高技术人才聚集地,临安可以就近招才引智、借力使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四是发挥区位优势实现临杭对接。加快建设临余公路,争取杭州轻轨和绕城高速复线经过临安,实现临安公共服务设施与杭州城区“无缝对接”,发挥“同城效应”,进一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承接大都市产业转移和要素溢出。

———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优化空间结构。

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是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在“一轴三带五区”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极一带三片三区多点多网”的产业布局。“一极”即构筑以省科创基地(科技城)为核心、以东部城镇产业圈为依托、以临余公路沿线科创文化观光长廊为连接的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和转型升级主引擎。“一带”即优化杭徽高速-02省道沿线产业发展主轴线和发展带。“三片三区”即打造临安东部生态文化、中部天目山自然生态和西部度假观光等三大特色旅游片区和昌化溪流域、天目溪流域、苕溪流域三大农业综合功能区。“多点多网”即以打造横畈、玲珑、於潜三大物流中心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重组城市服务业网络。二是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科技城规划和建设为契机,将省科创基地(科技城)建设成浙江省新的增长点和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促进经济开发区向具有城市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转型。按照建设低碳城市要求,促进主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有机更新,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强化主城、副城、镇乡、中心村四级城镇化载体建设,推动人口、产业集聚。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施绿色新产业提升工程,优

篇6: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中共滕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经济发展效益为导向,着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展现跨越赶超新优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3.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5:60.6:28.9调整为2010年的9:54: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1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6.7%。

(一)高点定位,紧紧扭住提质增效谋发展。滕州市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关于“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和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实现科学跨越、继续争当排头兵为发展定位,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按照“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业并举促转型行动计划”,即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服务业“提速”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行动计划、现代农业“增效”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连续两年谋划实施“六百六促工程”,即每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超过100个,促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促进工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实施投资过5000万元服务业项目100个,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100个,促进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实施投资过10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00个,促进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个,促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着力打造机械机床、煤化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手和载体平台,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跨越发展。

(二)强化特色,向产业集群集约要竞争力。滕州市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多元化发展,工业经济的规模层次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6家,较“十五”末增加380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206亿元、13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7倍、3倍。一是着力壮大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实现“量变”。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积极培植壮大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设立了2000万元机械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全市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739家,中小型钻铣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全国“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围绕做精做细煤化工产业,坚持以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了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精细化工园,抓了8个投资分别过1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的七大煤化工基地核心区。围绕做特做优新型建材产业,规划建设了现代玻璃产业基地,进一步拉长了玻璃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市玻璃企业发展到267家,成为全省五大玻璃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变”。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实施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东方钢帘线、总投资10亿元的风轮轮胎等项目,培植壮大了电子信息、太阳能、汽车配套、电动车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70家,较“十五”末增加121家。三是搞好产业嫁接引进,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裂变”。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内500强企业9家,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63亿元。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总投资131亿元的新能凤凰能源项目、与韩国SK集团合作建设亚洲最大的苯制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快速膨胀、裂变发展。四是加强各类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集聚”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一区十大基地”建设。滕州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区项目达到272个,208个项目建成投产,跻身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20强。

(三)深挖潜力,以城市集聚激活内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活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文章,把推进城市化、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着力把城市打造成为集聚人口、带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中心城区突出提升品位和档次,重点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城镇突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重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中心村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8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7%。二是加快城市大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开工城建项目560个,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20条,城区道路里程达到477公里。天然气用户发展到6.4万户,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公交线路发展到37条,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8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升级改造老旧小区21个、背街小巷200余条;加快棚户区(旧城)改造,累计完成城市拆迁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540万平方米。三是发挥服务业载体作用。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重点抓了总投资15亿元的伦达国际商贸城、总投资11亿元的国际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全市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40处,其中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8处;大型超市发展到20家、现代物流企业35家。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80亿元,成为全国干杂海货产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被命名为“中国食品流通基地”。四是突破文化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北部山水生态游、西部湿地温泉游、中南部历史文化游“三大旅游板块”,叫响了“墨子故里·江北水乡”旅游品牌,旅游业规模层次不断提高。拥有4A级景区2家,A级景区11家。其中,微山湖湿地公园拥有全国最大的16万亩荷花观赏区,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温泉度假村。建设了全国县级最大的历史文化广场,拥有龙泉古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等“一塔六馆”;规划建设集佛教文化、伏羲文化、汉代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洪山口旅游风景区。2008年,被文化部、国际旅游营销协会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城”。

(四)环境优先,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滕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的理念,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上加大力度,实施攻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取水分别降低到1.15吨标准煤、64.17立方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0.37万吨、0.45万吨。“十一五”时期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0万吨,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重污染企业60余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枣庄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家,累计发展沼气示范户6.3万户、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103个,沼气普及率和太阳能综合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建成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部实现了鱼类稳定生长。全国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暨截污导流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滕州召开,点源治理、集中处理、污泥焚烧、截蓄回用、湿地净化”的水污染防治“滕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主动采取生态修复、保持工程措施,是滕州环境优化的着力点。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沿河、沿湖生态林带建设工程,全市共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62万亩、道路林带560公里、水系林带9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33%;实施“增绿增花”工程,打造“花之都、绿之城”,投资60亿元治理荆河、小清河,高标准完成了20余条城市道路绿化配套建设,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提出“经营生态”的理念,由市财政出资收购了微山湖湿地公园内的3万亩速生林,从农民手中返租湿地 4000亩,进行统一保护和管理。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5处湿地森林公园,沿主要河流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3万亩的5处人工湿地,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和保护能力。

(五)民生为本,富民惠民安民筑和谐。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实施全民创业。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实施“百千万”全民创业工程,积极支持百家骨干企业“二次创业”,引导千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推动万名小老板“自主创业”,深入开展“十大创业功臣”和“百名创业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充分调动激发全民创业活力。近三年每年新发展民营企业在1000家以上,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在1万户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0元、810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8倍、1.8倍,年均分别增长12.3%、12%。二是统筹推进十项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社会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城乡养老保险、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救济、五保供养、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十项保障制度,在全省县级率先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受益农民突破50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万人;大病救助成人和儿童报销金额分别达到11万元、14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1个镇街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五保老人凡愿集中供养的都实行了集中供养。三是毫不放松抓平安滕州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做好信访工作,重视加强安全生产,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和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滕州市注重效益导向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做法,对于县级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挥优势,促进跨越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出路。目前,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主要手段、以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探索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对于县域发展来说,能否从根本上放弃粗放增长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最大考验。经受这个考验,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关键就是以效益为导向,每前进一步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引导县级围绕敢不敢、能不能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真正相适应,积极谋求实现科学的跨越发展。

(二)善于挖掘潜力才能实现跨越赶超。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县域发展既要直接吸收利用世界最新文明成果,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又要借助资源环境、低成本优势,摆脱粗放发展惯性依赖,另辟发展路径,实施跨越赶超战略。滕州的做法表明,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前提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战略思维,把自身优势、县力县情研究透,做好新、特、优的文章。尤其要高水平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要素,实现本地区尚未开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把潜力转化为实力,实现跨越赶超。

(三)注重文化品牌特色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最有价值的资源往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把特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滕州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坚持把地方文化的特色精髓找准,特色主题叫响,特色品牌擦亮,形成了主题文化引领发展的强劲态势,造就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篇7: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一、自贸区建设是辽宁省稳增长和调结构关键之举

全省经济持续下行, 结构调整压力继续增大, 投资难以大幅增加, 出口和消费增加空间不大, 依靠“三驾马车”提振经济空间有限, 在这种形势下, 推进自贸区建设是全省稳增长和调结构最重要的破题之举。

自贸区可吸引境内外投资涌入。放开服务业会自动调整辽宁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 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良好的软环境有利于市场创新主体自发地实现高质量的创新, 有利于辽宁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辽宁省建设自贸区有利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进而有利于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 扩大有效投资, 增加消费, 尤其是增加进出口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有利于促进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辽宁省具有全国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建设自贸区的优越条件。辽宁省具有毗邻日本和韩国的区位优势, 是东北三省乃至全国与日韩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门户”。辽宁省建设自贸区有利于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有利于应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东北亚在中国政治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 涉及到中俄、中日、中韩、中朝、中蒙等国经济与政治关系。辽宁省推进自贸区建设有利于我国扩大与这些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 有利于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于将自贸区建设推向深入, 有利于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扩大对外开放。

二、辽宁省建设自贸区创新方向

辽宁省建设自贸区的创新方向是“全城自贸区”。自贸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向全国推广建设成果, 是深化改革开放。自贸区建设成果最终需惠及人民, 自贸区建设经验最终将由城市内部“区内关外”特定区域, 走向敞开大门, 实现成果让人民共享。

辽宁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自贸区, 在建设模式上应不同于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 应是对上述自贸区建设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辽宁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方向是建议“全城自贸区”。

具体以大连为龙头, 以沈阳和丹东为两翼, 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自贸区建设,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 扩大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朝鲜的辐射, 背靠沈阳, 集中东北三省的优势, 对东北亚经济区进行辐射。

三、辽宁省建设自贸区的创新重点

1. 投资体制创新。

建立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投资体制方面, 推广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经验, 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和一般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开放, 暂停、取消或者放宽投资者资质要求、外资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管理措施。

2. 贸易体制创新。

建立高效便利化贸易体制。重点加快建立电子货物清关平台, 主要包括空运货物清关系统、电子货物舱单系统和道路货物数据系统。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企业可以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递交各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化电子信息, 处理结果通过单一窗口反馈。建立形成跨部门的贸易、运办理、加工、仓储等业务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检验检疫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出入境质量安全和疫病疫情风险管理机制。货物出境依企业申请, 实行预检验制度, 一次集中检验, 分批核销放行。建立进出口企业评价体系。对于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 对于进口商品免税事前申告和货物检查, 企业可在交易完成后实施纳税申告。对于出口商品, 企业不必将商品运送至海关指定区域, 可在自家仓库内申请海关检查, 海关只对其实施抽检。实施跨境电商交易试点。

3. 金融体制创新。

稳步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推进利率市场化体系建设, 完善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资金利率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 放开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建立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自由贸易户体系, 实现分账核算管理。简化跨境直接投资汇兑手续, 跨境直接投资与前置核准脱钩, 直接向银行办理所涉及的跨境收付、汇兑业务。

简化经常项下以及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个人可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 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跨境投资。个体工商户可向其境外经营主体提供跨境贷款。

金融机构和企业可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场所进行投资和交易。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企业可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以及衍生品投资业务。

4. 财税体制创新。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简化税制, 率先试行由间接税转向直接税。实施藏富于民的财税体制, 降低宏观税负, 减少企业和居民负担, 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占主流的收入分配结构,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建立便捷高效的税务服务体系, 实施税务专业化集中审批, 逐步取消前置核查, 推行先审批后核查、核查审批分离的工作方式。推行网上办税, 提供在线纳税咨询、涉税事项办理情况查询等服务。

完善税收征管。运用税收信息系统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税收风险监测。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5. 监管体制创新。

建立监管的责任清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可追溯的产品标识体系, 完善不符合质量标准产品的惩罚机制和优质产品信号显示机制, 特别加强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健康卫生等监管体系建设。创新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保反兼顾”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建立政府的权力清单。对滥用权力实施有效约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推广电子签名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公文, 实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记录企业及责任人信用信息并可查询。建设统一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促进监管信息归集、交换和共享。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和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篇8: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虽超过42.6%,但与67.3%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5%,低于发达国家约15个百分点。要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围绕100个重点技术方向、实施100个重点产业化项目、培育100个重大创新产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等十大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全力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发展区和全球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思路,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旅游、家庭服务等十大服务业行业。在如期完成服务业提速计划的基础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左右,生产服务业比重达43%,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三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认真落实传统产业提升计划,组织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百项干亿技改工程”,大规模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32%左右。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到2015年,设施农业比重达15%,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60%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75%左右,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比例达60%。

突出集中集群集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江苏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省区之一,但近年来城乡区域居民收入绝对数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因此,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按照集中集群集约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一体、梯度布局、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一是优化大布局。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大区域协调、小区域集中”的产业分布格局。大区域协调的重点是加快沿海开发,推进苏北跨越发展,促进三大区域形成特色,缩小发展差距,使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小区域集中的重点是按照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的要求,继续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聚集经济流,提高经济密度,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地。二是做强大产业。以新兴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引导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资源集聚,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创新活力强的千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特别要注意不能“一哄而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差别竞争,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产业重点突破、形成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更多同行业中的“第一”、“唯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三是培育大企业。目前我省大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42.3亿元,仅仅相当于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2.3%,不足世界500强企业的3‰。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以品牌、技术、资本为纽带,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带动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产业知名度。“品牌强则企业强,品牌兴则产业兴”。要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以企业、产业和区域品牌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品牌工程,着力发展品牌经济,不断提升江苏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建立品牌体系。围绕提升企业、产业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品牌建设,分类指导区域品牌发展,加紧培育特色经济品牌,积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是大力培育地理标志知名品牌,努力打造集体商标品牌,合力做强产业集群品牌,加快形成完整的品牌体系。二是加快品牌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指导企业积极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支持优势产业和企业在境外创建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时,苏南围绕提升品牌优势,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知名品牌群体,苏中围绕壮大品牌规模,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知名品牌,苏北围绕加快品牌培育,建立品牌发展梯队,着力加强区域产业品牌培育。到2015年,新增驰名商标10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1000件以上。三是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和产业充分利用知名品牌资源,通过开展商标连锁、贴牌许可等手段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附加值,形成品牌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和知名度。推动优势企业通过商标国际注册、跨国兼并、品牌收购、品牌推广等方式,逐步把我省外贸成本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优势,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着力加强载体建设,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省建成7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0个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继续抓好三大载体建设,不断提高承载力,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一至两个重点农业产业园区,并建设一批专业性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增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全省认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0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二是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以“高”制胜,重点建设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物联网、泰州生物医药、徐州工程机械、常州输变电设备、扬州汽车及零部件、南通海工平台、盐城风电装备及昆山液晶显示等龙头带动型、创新驱动型和品牌推动型基地。到2015年,培育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超500亿元、超千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实现“一县一基地”格局。三是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计划,着重从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项目支撑、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升和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20-30家技术领先、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的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努力把集聚区打造成为全省服务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上一篇:大一新生课堂学习情况下一篇:国家社科申报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