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2022-08-27

第一篇: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坚特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着眼于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调整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结构和培育产业集群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是桂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龙头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

1 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唯一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

2 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

3 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产品营销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指导,从而导致大桂林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整体性,无法形成大桂林旅游圈的整体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同时,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不粗不长。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过短过细。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4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旅游管理水平不够高;三是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四是旅游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力不强;五是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不够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

5 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水山、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

6 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

7 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尤其是要千方百计尽快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的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旅游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区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

8 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桂林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第二篇:以忠诚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当前,揭阳市全面铺开忠诚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忠诚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力推动揭阳跨越发展、崛起振兴。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笔者认为,忠诚就是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全力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一是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目前不少干部职工对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敏感,对创新监管方式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多年来,重收费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领导沿用旧思维老办法,在处理监管、执法、收费、服务关系方面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就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党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增强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争先创优、开拓创新”三大理念, 坚持监管与法制、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切实做到由“传统管理”向“监管执法服务”转变,由重收费轻管理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二是以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忠诚于人民,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服务民生,切切实实为民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服务民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精 1

简注册登记程序,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用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民安,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保驾护航。要做到这三点,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我们队伍的综合素质,从基层队伍抓起,集中学习业务,熟悉法律,能说会写,以省工商局提出的“三整顿一规范”(纪律作风、窗口秩序、工商登记中介市场秩序三项整顿和规范执法办案工作)要求自己,做学习型工商人,专业化工商人,创新型工商人,服务型工商人,尊重监管服务对象,重视事前预防,坚决依法办事,实现由“对立执法”向“和谐执法”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三是以忠诚于事业的信心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古人曾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是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就辞职。工商管理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的为之奋斗的事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工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挥洒才情的舞台,只有每一个工商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转变“以数字论英雄、以两费较短长”的传统观念,及时查纠纪律作风松弛、基础业务不规范、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同心协力,全力支持发展大局,竭诚服务发展大局,才能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四是以忠诚于自己的信条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君子慎独,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如果每一个工商人都能“慎独”,忠诚于自己,对自己负责,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纪国法,堂堂正正做人,就能形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工商干部队伍,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总之,忠诚,不仅要存之于心,更要付之于行。工商部门职能转型升级,是当前一项重大课题,是工商部门又一次巨大变革,每一个工商人只有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要求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情、慎独”,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推进工商转型升级。

第三篇: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谈转型促发展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

1

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3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物联网推动转型升级:广东先行

作者: 谢思佳等 发布时间:2011-01-24 10:08:55 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 物联网 智慧广东 车联网 文档:

技术文档 | 技术原理 | 软件 | 产品资料 | 方案案例 | 智能卡 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早在1931年,《纽约时报》邀请当时的“知名专家”和名人们预测一下2011年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说:“自动化工厂将取代人力。神奇的遥控器完全普及„„难以阻挡的技术进步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让生活水平更高。”

“自动化工场”和“神奇遥控器”究竟是什么,80年前没有答案,但当年“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农畜作物戴上“标签”就可自动记录生长环境、收获时间、物流条件等数据,“大米、青菜、猪肉”等食品就有了自己的“生存日记”;手机戴上“标签”,轻松一“嘀”就可坐地铁、看电影、进景区、吃快餐,出差在外还可通过它随时关注家宅是否平安;私人医生如在身边,大病小情及时知晓。

这种物物相连的方式,就是:物联网———通过电子标签的传感器识别和嵌入式技术,市民如走进一个奇幻的便捷世界。“自动化工场”和“神奇遥控器”的梦想逐渐因物联网的兴起而照进现实。

“物联网”概念最被广东接受

物联网究竟为何物?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把物联网定义为:主要从信息和通信的角度去考虑,任何人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信息。它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

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就把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智慧地球”实际上是物联网另一个角度的表述。

2010年,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随即,北京、上海、江苏、成都等地纷纷提出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历来敢为人先,在物联网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在技术应用方面,这次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早在2004年广东省政府主管部门就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并组织广东的有关企业开展以RFID为主的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培训。在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省长黄华华明确指出:“互联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RFID促进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张新的‘物联网’。”自此,物联网的概念在广东生根,广东亦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物联网”发展的地区。

先知先行驶入物联网“快车道”

为什么广东在“物联网”产业上能够先走一步?

专家称,物联网涉及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与传感网络、3G通信网、互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与信息挖掘等技术。

省经信委杨建初主任在2009年广东省RFID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指出:“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我省得到了很好的应用,RFID产业作为物联网的先导性产业在我省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与国际接轨,具有广东特色的物联网建设路子。”

广东拥有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又是全球IT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集散地,对上述技术领域有强力支撑,加上信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前提基础都为物联网产业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也早对广东寄予很高的期望。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率先发展‘物联网’,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的发展要求。

去年12月8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知情人士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书记对《意见》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份标志着广东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建设“智慧广东”在行动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杨建初就强调,要加快发展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 应用

物联网在老广生活中已无处不在

现今,广东人一朝一夕的生活变化都和物联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健康医疗、工业制造,如今都已随处可见。

以智能交通为例,在广州、汕头、东莞、等地,车辆年票收费、出租车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等大规模成功应用。广东自2006年起使用粤通卡,累计发卡量超100万张。粤港两地已实现“两芯同卡”,已有5千多幅两地牌车使用该服务。广深线每年超过3000万张RFID车票在使用。目前,广州市“羊城通”公交卡集公交通、电信通、商务通于一身,发卡量超过1500万张,日均交易量500万笔。汕头市车辆射频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项目则成功运行开创了广东省路桥车辆自动识别管理的先河。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RFID、传感器和嵌入式智能技术被应用于进行各种参数采集、传输、分析、控制,以实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RFID在工厂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是广东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与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基于RFID车间数据采集与生产控制系统”,它是针对车间生产线上的物料、在制品管理而研制的工业生产流程自动化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在制品”信息进行精确采集、整合、集成、分析和共享,为企业生产物资的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解决方案。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省RFID中心和广东省检验检疫局共同推广了供港生猪RFID溯源管理系统,2004年开始明确由广东的四个供港生猪养殖基地全部应用RFID生猪溯源管理,通过采用电子标签供港生猪进行追踪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长度从喂养源头一直追踪到香港超市货架上的猪肉。截止2010年4月为止,已经实现供港生猪86家猪场、21358批次和14.3万头的RFID监测管理,大大提高了检验检测效率和质量。

在民生幸福上,东莞市居家老人专项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跟踪服务平台,老人通过“平安铃”手机可直呼96993短号获得信息咨询、紧急援助、上门服务、社区导购、老人定位等服务,还可在紧急情况下直接按“SOS”特大求救键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转接家人、社区、社工及急救中心,使老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救助。

■ 科研

科研军团迎难突破珠三角核心技术全国领跑

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黄华华省长曾断言,“RFID的应用将象互联网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

黄华华说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其实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简单来说,就是由解读器、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组成的“电子标签”。目前RFID的主流产品是国外厂商实力较强,本土产品的操作系统还待完善。

广东自此迎难而上,力争在物联网领域自主创新上突破。2006年全国首个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在广东成立,随后几年,数字广东研究院,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广东省“两化”融合创新中心、广东省物联网公共支持中心相继成立。2009年,广东省RFID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更是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委员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领跑国内RFID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五所、电子七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及研发团队。他们掌握了RFID芯片、读写机具、标签制造、中间件、软件平台等RFID核心技术,拥有超过国内RFID一半以上发卡量的产业,形成了广深铁路票务系统、粤港食品药品产业链监管、电子口岸等特色应用产业。中山大学研发RFIDCPU卡芯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低成本、高安全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物联网”另一核心技术,传感器研发产业更是向集聚态势发展。目前珠三角地区有上百家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据介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也在深圳建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智能传感器中心建设。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光纤传感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开始在桥梁等领域开始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广州正积极筹备建设超级计算项目,深圳已在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部署计算弹性平台。佛山南海与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企业红帽公司合作,建立云计算平台云。珠海金山、深圳金蝶公司推出为企业服务的“云”产品。

目前也有一些企业提出了一些基于多种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而且,很多面向行业应用的专门企业,也开发了本行业领域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方案,如中集集团开发的智慧物流、南方电网正在开展的智慧电力建设等项目都极大地启动了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崛起。

物联网公共测试检验平台方面,一批综合服务平台正在形成: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台湾工研院、台湾南海共建的通用RFID基准性能测试平台,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检测平台,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联合广东省射频识别公共技术支持中心的物联网搜索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 产业

珠三角物联网产业集聚现象凸现

业内人士认为,广东发展物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除了政府推动以外,整个产业界均投身其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2010年12月8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是:到2012年,物联网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技术标准超过1000项,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到2015年,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M2M和嵌入式系统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网络运营服务企业,集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占领技术高端的创新型企业。 2010年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一年,物联网产业值超800亿元,M2M数量超过460万台。全省集聚RFID相关的企业超过2000家,许多国际企业RFID的生产和封装地均设在广东,广州的芬欧蓝泰、信泰电子、深圳精量电子等30多家国际著名物联网企业落户我省,市场规模大,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打造本土创新型企业上,广东一直不遗余力。

广东是RFID需求最强烈和应用最广泛的地区,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远望谷、东信和平、中大微电子、德生科技、中山达华、先施科技、金邦达等RFID知名企业。

广州物联网基地采取了引进外资和培养本土企业相结合的模式来壮大物联网产业。广州开发区则已成为广东一个重要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设厂,外商投资项目250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5个。据介绍,目前该区全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200亿元,其中,以智能识别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应用的物联网产业形成了产业聚集规模,相关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并将于近30%的年增长速度实现快速发展。

广州开发区预计,2013年将集聚各类物联网企业100家以上,2015年,在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应用和地理信息服务四个领域全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多家骨干企业跟进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保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在广州开发区,记者看到,传感智能识别应用方面,广电运通和广东安居宝数码已经脱颖而出。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为楼宇对讲、报警及智能家居提供产品,是目前国内住宅安防领域及智能家居领域最重要的集成生产商之一,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名列前茅。

京信通信则是M2M技术重大示范应用的代表。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高精度的室内外实时定位技术等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开放式智能化安全保障物联系统,可广泛用于监狱、矿山、园区、医院、展会、环境监测、电力行业等领域。京信通信生产的移动网络通信定位占据高铁的70%,覆盖了京津高铁、武广高铁等几十条高铁线路。总覆盖里程达到6000多公里。京信通信还推动了物联网软件架构的平台化和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 对话

“智慧广东”假以时日能让老广生活更幸福

2010年下半年广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广东继首个将“物联网”中文翻译引入国内后,又成为第一个为物联网制定战略发展纲领的省份。国内物联网权威人物———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邹生博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广东从省委政府到商界企业都长期注重转型升级,物联网是典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产物,她的深化运用———“智慧广东”假以时日得以实现,将真正造福广东,让广东人的生活更幸福。

南方日报: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专家,您怎么看待物联网与建设“智慧广东”之间的关系?

邹生:“智慧广东”是互联网的深化应用,是通过物联网的大量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和运用,实现广东经济社会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在《实施意见》中我们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同时从产业水平、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应用、机制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2012年和2015年两个阶段性的目标。

南方日报:广东发展物联网短板在哪里?

邹生:广东物联网发展主要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广东物联网发展缺乏高端的核心技术,这将会制约广东物联网产业的效益和地位。二是广东物联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是通过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整合,还是通过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来协同资源以形成合力?这是模式方面的挑战;三是我国物联网标准还相对滞后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来发展中国自有的标准体系,还是跟随国际某些国家的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安全和技术垄断的挑战。

南方日报:能给我们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在广东地区的最新应用么?

邹生:2010年6月,我们与台湾合作,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七家单位共同投资建设的“海峡两岸加工食品流通履历计划”应用示范项目在广州市广百股份公司的北京路超市成功上线运行,成为国内首个台湾加工食品履历查询应用系统平台。经验表明,采用了食品履历计划的超市和商家,由于顾客增强了商品安全的信心,销售额可以增加20%以上。

■ 样本调查

广州“车联网”亚运实战

广州亚运会期间,T1团队1车队司机在搭载3名贵宾前往酒店时与一辆违规过马路的电动车发生碰撞,司机通过按下车上“中途事故”按钮启动系统的应急处理功能,总调度室后台同步显示报警信息,结合系统的精确定位,调度人员立即安排贵宾分中心派附近车辆前往救援,短时间内接载贵宾离开。从事故发生到分中心派车救援,前后不到3分钟的时间,如此精密设计的系统,切实地保障了亚运注册人员的人身安全。

有关方面告诉记者,亚运期间,通过亚运公交保障子系统,广州对500多条线路9000多台公交车以及400多台中小巴实时监控,并为亚运升级开发了应急处理功能,根据赛程安排、场地分布、观众集散区域等信息制定公交运营计划,发生应急事件时可在最短时间筹集运力,及时地疏散群众到大型交通枢纽等临时疏散地。 专家分析,随着广州经济的蓬勃发展,航空、港口、公路、水路、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也越来越快,各种交通方式间不断的交融、衔接,交通方式网络化和无缝接驳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市民对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信息获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为此,广州推进智能交通,全市7000多台公交车、1.8万台出租车、1700辆客运车、近4000辆危险货物运输车、1200多辆散体物料车、6500多台重点车辆与相应的监控中心和后台系统有效连接和动态感知,这种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对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叫“车联网”。

广州方面介绍,车联网应用于出租车的功能主要包括了车辆监控定位、车辆跟踪、车辆锁定、防劫防盗、超速行驶报警、停场管理等。

事实上,一方面,对出租车公司来说,可以实时监控本公司车辆的运营情况,处理各种报警以及其它事故,实时获取本公司车辆的营运数据,全面掌握营业状况,辅助决策分析,建立电召调度系统,为本公司车辆服务,提高公司整体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对政府行业管理和城市综合整治而言,则可以及时准确了解路面畅顺和拥堵情况,为公路线网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掌握出租车营运成本,可以从行业、企业、司机、车型、车龄等不同角度分析出租行业成本与收益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更有效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等等;对于广大车主来说,这个应用为他们的出行提供实时的导航、导游等服务,对治理中心城区道路拥堵问题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广州市智能交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居全国前列。实时路况、的士空车量、停车场车位,上网一查全清楚。而在出租车车辆精细化管理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邹生坦言。

第五篇: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近日,就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科学发展表彰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精神,王平说 “’十二五’时期是原平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将高扬‘跨越发展’主旋律,抓牢用好战略机遇期,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跨越发展。”

王平表示,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解放思想大胆闯,创先争优出亮点,推动原平经济社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总量扩张、质量提升两大任务,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商贸活县、强农富民、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保生态、安全稳定五大重点,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力促全县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2012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同比增长20.4%;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实现3.8亿元、力争突破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135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31.3%。

王平说,要重点抓好八个新突破:一是围绕财政增长、经济转型,努力在兴工强县、商贸活县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方财政

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努力在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财税贡献多、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的项目导向,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6个;三是围绕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努力在强农富民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发展优质农业、板块农业,全力打造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四是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承载能力,努力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文化城、生态城、创业城;五是围绕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在小城镇建设和合村建区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一心两极八镇百区”的城乡布局,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六是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努力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七是围绕加快发展、开放合作,努力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南融北接、对接央企”战略,力争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20个以上;八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在为民办实事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创造和谐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

上一篇:团队建设及管理考核下一篇: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