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2024-05-31

转型升级情况报告(通用6篇)

篇1: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篇一)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由县政协牵头,组织县农委等单位成立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方式,对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中牟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57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20万吨;

蔬菜常年播种面积48万亩,产量100万吨;

养殖水面4.5万亩,水产品产量5.5万吨。培育出“中牟西瓜”、“中牟大蒜”、“雁鸣湖”大闸蟹、“牟红牌”黄河鲤鱼等知名品牌,是郑州都市区的“菜篮子”,河南省第一水产大县。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被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年,我县着眼推动全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9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4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高达99%。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培育出万邦、弘亿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农民专业合作社557家,家庭农场24家。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中牟现代农业草莓产业示范区及现代农业服务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初具规模,建成邦友、晨明、天邦等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9家,万亩西瓜、草莓、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4个。全县各类农业园区直接安排就业3万人,带动就业8万人,拉动周边服务业产值15亿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3800元上升到**年的17000元,同比增长23%;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74:1下降到1.47:1,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并被确定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单一生产功能的农业发展已到瓶颈期,与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产业支撑的要求不相匹配,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1、农业一产效益低下。一是农业种植模式传统。目前全县大部分区域农业种植模式依然粗放,处于自由种植状态,主要表现有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等,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稳。二是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县农业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总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现状已显现出局部超前,整体落后的状况。三是传统优势农业“优势不优,强项不强”。传统农业规模大效益低,突出表现有西瓜品质下降,大蒜质量不高、蔬菜价格不稳等。

2、农业深加工发展严重不足。一是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强大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专业的政策指导,存在种类全、数量多,但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3、农业三产与全域旅游没有有机融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程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没有有机融入全域旅游,缺乏精品旅游线路。农业主题活动支撑三产能力不强,农家乐、田园休闲观光游项目少、规模小、品味低、不规范;

农业园区的功能拓展、品味档次和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留不住客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收益。

(二)涉农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1、农产品现代化销售方式滞后。一是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电商发展相对缓慢。二是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络平台未搭建。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运行。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指挥中心和追溯网点尚未投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没有正常开展工作。三是没有建立与质量安全追溯相应的保障机制。

3、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与保护,农产品品牌开发、保护、利用、推广力度不够,忽视了农产品品牌的带动作用,缺乏相应的品牌注册激励机制。如“中牟西瓜”、“中牟大蒜”等品牌影响力基本呈减弱的趋势。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一是农业区域中心站功能单一。农业区域中心站作为农业公益性服务主体,服务项目和内容简单,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较慢。产、学、研脱节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多,能够推广的新品种更少,推广力度小。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和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1、土地流转难度大。一是政府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的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模式单一,程序不规范。二是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租金和收益期望值过高,造成土地流转步伐慢、难度大。三是入驻园区企业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基本需要。

2、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是涉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没有与上级投资机制形成互补。二是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机制缺失,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农业整体规划不完善。我县制定有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农业休闲观光提升规划,但乡镇特色不突出,区域差异化不明显,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连续性没有保障。

三、意见建议

按照“巩固传统农业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实施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追溯化把关、网络化销售,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园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强化要素保障

1、科学合理调整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全县都市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特色鲜明,市场错位竞争,产业差异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突出乡镇地域特色,分乡镇、分区域编制出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实现乡镇农业规划与全县农业整体规划有机互补和融入。

2、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加强农业资金保障。落实中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继续落实县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亿元的投资政策。二是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涉农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基础工程类建设,包括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支持上级资金和项目未能覆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实施农业贷款担保改革。逐步落实财政补贴担保费和风险补偿政策,建立“政、银”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县财政存入郑州市政府指定的合作担保机构(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一定数额的财政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比例,担保机构为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0倍的信用贷款,解决融资难题。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需求。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反租倒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二要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价格补贴,连续补贴3年,进一步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三要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农业企业必要的建设用地。

(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构建农产品现代化销售体系。一要扶持建立“中牟县互联网+智慧农业创业园”。依托万邦和6个区域站建立“一总六分支”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展示、电商运营、“三农”和社会公益、物流配送四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的有效结合,引领中牟县智慧农业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变现有农产品的传统交易模式。二要建立农产品高端直配直送网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县域内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与省直、市直单位充分对接,建立精品蔬菜高端配送网络体系,带动全县蔬菜顺畅销售。

2、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分中心和追溯网点建设,督促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网点尽快开展工作,实现全县重点“菜篮子”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集中种植村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二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3、构建农产品品牌创建保护体系。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在保护支持原有品牌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优势,高效利用现有品牌,鼓励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省、市级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市名优农产品和行业前50名农产品品牌进行县长质量奖励,鼓励名优品牌争创。二是做好品牌保护。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品牌的复审工作,确保品牌的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用。

4、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是打造农业区域中心站“创意、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以区域中心站为载体,探索“区域中心站+”运营模式。借鉴益农社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区域中心站社会化服务职能,把区域中心站打造成集农技服务、政策宣传、农资供应、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科普示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服务综合体,变身成为农业超市,为“三农”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与省、市科研机构联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借鉴**绿港农业经验,依托我县天邦国家级集约化育苗中心优势,大力发展科普展示农业。通过基地展示、现场观摩和实地培训等多渠道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实施农业“融合”发展战略

1、强化农业基础,巩固一产优势。一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县东部和南部未覆盖地区倾斜,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全力扶持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扶持西瓜、大蒜等传统产业通过园区化发展、更新品种、提高品质等途径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发展。加快中刁路和中三路2条“瓜香大道”建设,引进功能瓜、艺术瓜等新、奇、特品种;

探索推进大蒜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开发保护中牟大白蒜品牌价值。

2、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产向二产延伸;

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农业加工知名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采后预冷、分级包装、初加工、净菜处理、标准化配送等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

鼓励成立合作联社,支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拓展农业功能,激发三产活力。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都市生态农业融入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农业“一产三产化”,把农业当成风景做卖。以“三大农业主题活动”支撑农业三产发展,农业嘉年华活动要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进一步扩大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闸蟹美食节要由活动类向基地类转变,辐射带动雁鸣湖大闸蟹养殖面积扩大和周边服务业水平提升;

西瓜擂台赛要由单一型向产业型转变,延伸西瓜节产业链,组织参赛瓜农开展瓜田实地观摩、采摘、摄影等活动,开辟西瓜风情游精品采摘线路,提升赛会价值。扩展北部休闲观光旅游和南部采摘体验游2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覆盖面,把全县各类农业园区连串融合发展,打造“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的梦幻之旅。

4、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示范引领作用。一是高标准、上水平、现代化规划新建农业园区。按照“产业规模化、功能特色化、生态休闲化、高效科技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新建农业园区。规划上可借鉴宿迁市宿城区经验,大力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营,为我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基础。二是完善提升现有农业园区建设水平。融入科技、嵌入观光、植入商业,着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建智慧园区。提升已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健全园区建设管理机制。严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条件,坚决杜绝“非农”龙头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避免“两非化”现象出现。在引入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企业质量;

在退出方面,对入驻后持等待观望态度或进度缓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非农化、非粮化企业,坚决采取“腾笼换鸟”、“换血换骨”的强硬措施,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1、多形式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集中力量对各类农业农村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性;

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下搞好土地流转;

强化典型引导,用典型教育、引导、说服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2、多渠道推介,进一步扩大中牟农业知名度。一是集中县、乡两级和各部门、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力量,对全县农业品牌进行整体策划、宣传和推介,提升中牟农业的知名度;

二是组织融入专家论坛、行业峰会等高端行业论坛,提高中牟农业在行业内的认同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合作社协会、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农家乐协会、旅游协会,开展内外观摩,相互交流学习,全方位宣传中牟,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交效。

(一)农业转型进度加快。一是做大总量。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建成了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1个,其中引领型园区12个。**年粮食产量77.12万吨,一产增加值达125.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33.6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0元,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调优结构。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产业平台,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粮经比从**年的51:49调到了**年的32:68。三是促农增收。通过“三变”改革,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为主,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入股或租金收入,又通过就近创业就业获得务工收入,拓展了增收渠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市、县相继出台了“三变”改革、“3155”工程、农业园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以都香高速、杭瑞高速、沪昆高速、水盘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及主要省、县道路为骨架,以农业园区为节点,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樱桃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刺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精品水果基地、万头规模化养殖基地等。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通过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及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到农业园区平台上,省级引领型农业园区占比为38.71%,排名全省第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农业园区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三)龙头企业势头强劲。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转产投资“3155工程”、建设农业园区、参与“三变”改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1301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86人。

(四)品牌营销日臻完善。一是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了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天刺力牌”系列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宜枝魔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有217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84.56万亩。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7个、商品配送中心12个、乡镇农贸市场44个,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6座100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2亿元。三是对外合作日臻密切。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贵阳等地农产品交易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贵州百灵药业集团合作,建立了订单销售,开发特色资源,拓展外部市场。

(五)后续管护不断加强。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注重产业的后续管护。一是建立管护标准。制定实施“3155工程”管护暂行办法,编制产业管护技术手册和农时管理手册,指导产业管护。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先后邀请省农科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成都市猕猴桃协会等对市县农业系统及产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猕猴桃、茶叶等8个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做好补植补种。积极开展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工作,完成核桃、刺梨、特色经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补植补种92.21万亩,后续管护232.56万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盲目选择和布局产业。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

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

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

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能力弱。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代替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三)重建轻管较突出。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同时**年后实施的“3155”工程没有验收兑现补助,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部分基地杂草丛生,技术管理不到位,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

(四)缺乏科技支撑。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项目未经试验示范、科学论证就盲目实施。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品牌“小而散”。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六)利益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对已实施的“3155”工程进行回头看,进行风险评估。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二)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推行“一村一社”工程,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民链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五)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凉都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六)创新机制,深化“三变”改革。要把“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广“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旅游、“三变”+金融、“三变”+扶贫等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利用财政资金股权化的撬动作用,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在项目融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技能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保障体系,树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回头看,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切实落实合同管理、股权证书、分红清单“三个到户”,强化财政、审计、民生监督,建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把利益联结机制引入村规民约管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新机制,保障股权各方面在“三变”平台中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贫困户“三变”改革全覆盖,真正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篇三)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春风的洗礼,作为**沿海地区的**农村,生产力已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目前进入了冲刺更高水平小康的发展转型期。如何抢抓**沿海开发重大机遇,快速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全力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急迫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市采用了得力的举措,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农业转型升级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得到提高,项目农业成效显著,为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全市围绕粮经比、粮饲比,多种经营占大农业的比重,畜牧业占多种经营的比重等四大比例关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优质品种占比提高。三元猪上市占比40%以上,**黄鸡占总饲养量的35%,育71-1桑占桑园种植面积的25%,特水养殖以10%的速度递增。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统供率98%,双低油菜品种覆盖率95%以上,粮经比调整到55:45,农副产品商品率55%。二是外向农业迅速发展。各类蔬菜播种增加到25万亩,较上年增加50.7%,其中外向型蔬菜面积10万亩,同比增长75%。三是优质新品种引进与应用步伐加快。五年来,共引进40多个国内外优质农业新品种,一些新品已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长生、光远等龙头企业引进的青花菜、甜豌豆、大葱等外向型蔬菜种植近5万亩。南通天盟养殖有限公司、南通赛天蓬牧业有限公司引进的生猪新品种,为我市生猪品种的彻底改良奠定了基础。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推广与普及有了新的进展。设施栽培、快速育苗、人工授精和果蔬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全市万亩草莓基本实现地膜化,典型户亩产值6000元左右,如城镇部分农民推广地膜加中小拱棚三膜覆盖,青玉米提早近一个月上市,亩效益4000多元。五是结构调整的配套技术研究得到加强。涉农部门和农业流通加工组织加强了农产品速冻保鲜、产品包装、标准化建设、市场信息应用、贮藏运输和深度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蓄了发展后劲,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加强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基地建设初具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三)龙头效应开始显现,链式发展已见端倪

一是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长寿集团正在牵头兴建的长寿食品加工园区,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设9区5中心,常温食品区、速冻食品区、休闲食品区、干货区、糕点区、饮料区、腌渍区、生鲜区、有机速冻区和长寿食品销售展示中心、长寿食品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物资仓储配送中心、后勤服务娱乐中心。由坝新、太阳肠衣等4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肠衣城,占地面积400亩,建成后将按照出口欧盟标准实现5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开发、统一形象策划、统一能源供应、统一排污治污、统一肠衣业管理,达到绿化、环保、节约、安全、清洁的标准,争创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肠衣产业集团。目前已有121户入驻肠衣城。全市已有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530家,总资产28.16亿元,从业人员2.47万人,年销售收入55.71亿元,利税2.38亿元,出口创汇1.57亿元,基地面积近50万亩,带动24万多农户。二是农副产品加工潜力逐步挖掘。以肠衣、肉食品、蔬菜加工为主体,列入全市重点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列入省、南通市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16家。另外,全市还有个体私营加工企业500多家。29家市重点培育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同比增长29.8%;

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26.3%;

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25.2%。三是外向开拓能力显著增强。长寿集团、玉兔集团、光远集团等企业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立足市场,加快系列产品深度开发,产品分别打入南京、上海等市场。仁宗食品有限公司在巩固产品外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传统品牌**萝卜条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四是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长寿集团投资3000万元新建肉制品生产线,长生食品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新建了水煮菜项目。五是加工企业对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越来越强。通过长生罐头厂、光远食品厂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市草莓、芦笋、刀豆等已达3万亩,花园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2000多亩外向叶菜的快速发展。九鼎鲜切菊目前在本市已发展200多亩设施大棚,带动200多户,亩效益8万元。

(四)组织队伍形成规模,产品流通日益活跃

一是经营人员趋于专业化。据调查,全市现有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人员3.65万人,经营额近35亿元,其中从事畜禽销售的1.39万人,年经营额近18亿元。二是经营方式趋于高级化。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契约的形式与我市不少镇村签订合同,从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二次结算的方式,信守承诺,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利益。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1个,其中专业市场54个,年成交额47亿元,同比增长44.9%。三是经营组织趋于多元化。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198个,其中国有创办的97家,集体创办的55家,农户联办的46家。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涌现出一批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白蒲禽业专业合作社、桃园镇惠华禽业专业合作社等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四是经营手段趋于现代化。农民运销商已从传统的提蓝小卖逐步向船载车运大规模大流通式经销。**市百岁米厂、如城等企业和镇村的一些农民经纪人还实现了上网经营。

(五)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项目农业取得突破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二、**农业转型升级的举措方略

(一)高度重视农业规模化经营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我国农村的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此,我市按照沿海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土地产出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扎实推进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花木盆景、栽桑养蚕、优质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生态果蔬、旅游农业”等特色新兴产业的培育。以深入开展“高产增效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大直播稻控减和机插秧推广力度;

做足“活夏优秋”文章,科学安排作物种植布局;

大力引进专用小麦、有机大米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全市60万亩稻麦轮作中50%以上面积的水稻向品牌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政策性蚕种补贴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蚕桑面积稳定在10万亩,大力推进桑园种菜、桑园养鸡和桑枝条培育食用菌等桑园综合开发利用。以花木大世界的不断提升为依托,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引领带动,大力调整花木盆景产业结构,推进老204国道、334省道沿线及如港路花木盆景走廊建设,抓住了几个高速道口以花木为主的绿化景观建设,擦亮**花木之乡品牌,扩大花木种植面积,新增花木面积4万亩。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为中心,规划建设好镇村畜禽养殖小区,重点抓好了财政补贴项目的建设,建成40家星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保护和开发“**黄鸡”和“绿壳鸡”品种资源,在市农科所规划建设了“**黄鸡原种保护中心”,建成以高明、雪岸等镇桑园和长江、如海河等林地为主的黄鸡商品养殖基地50个。紧紧抓住“**蝶尾”品牌,积极打造“**沿海观赏鱼第一村”;

充分挖掘公路建设资源,新建成2个连片百亩以上规模高效渔业基地,1个连片200亩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垂钓中心。结合我市长绿、长寿的特色,紧抓区位优势,依靠顾庄生态园、苏通生态园、**港生态园和长寿园等景点,以高速公路道口各镇为重点,发展了我市旅游农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在发展规模农业过程中,我市特别注意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市场主体。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构建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市已有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530家,总资产28.16亿元,年销售收入55.71亿元,利税2.38亿元。全市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带动24万农户。在农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坚持服务与扶持并举。一是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激励意见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考核评审办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会同政协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从企业的规模、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带动作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核。**食品深加工支柱工业产值50多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2%,**长寿集团植根于世界长寿之乡,年屠宰生猪60万头,加工肉制品2万吨,冷藏容量5500吨,有9个主导产品通过haccp认证,是南通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审核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他们积极稳妥地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同时以保护价加浮动价的合同形式,对农户的收入做好切实的保障。二是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成长型外向型农业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引导。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9家,累计130家。长寿、银燕、长生、光远等企业与如城、袁桥、搬经、磨头等镇对接,有效地化解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51家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定报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三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企业的需要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根据农业企业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用足用活政策,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帮助企业和个人申领省级绿色通道通行证35张,南通市级绿色通道通行证43张,为企业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利用对外招商、展示展销、经贸洽谈会,积极帮助企业宣传推介产品、协调指导企业搞好对外宣传,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部分原料产品收购的矛盾等。

(二)建立健全农业合作化组织

为使规模农业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大力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市已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0个,合作社成员38516人,带动127189户,成员出资额6443.82万元。运作比较好的有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九华镇绿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市宏如蚕桑专业歙和社等60多家。

在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培训。先后两次组织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二是鼓励发展。农工办会同工商部门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时机,开展争先竞赛活动,建立合作社390家,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抓好规范。对以前已经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他们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逐步理顺关系,搞好内部管理,开展了**市级“四有”(即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评选活动,对新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个检查验收,指导规范发展。四是引导做强。以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抓手,引导我市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市已有国家级合作组织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1家。同时积极申报项目,华鑫禽业合作社、惠华禽业合作社和**市农机工作者协会等8家获得了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扶持项目,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23万元,位列南通市第一。

(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规划引领,重点突出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了新204国道、白雪线两侧2个万亩设施农业长廊,建成以市农科所、磨头丁阳、吴窑皇家园艺等为核心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成果转化、种苗繁育、技术培训、物流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设施产业综合园区,着力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培育集高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发展生态果蔬6万亩。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三、**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

(一)强化组织领导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农业能否转型升级,首先在领导。领导思想重视了,组织加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有希望,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就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就会明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连续七年召开农村实现小康、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会,并精心组织,超前谋划,每季度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每年都制定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激励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因势利导,主动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我市市委、市政府认为,要打好农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就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上开展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围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理念,进一步确立快转型、快见效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引领**农村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毫不动摇地及早转型、迅速升级,才能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得快车道、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实现新赶超,才能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利益,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不迟疑、不懈怠,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加快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提升,确保早转早得益、快转快得益。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开阔胸襟,进一步确立利长远、可持续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系,不断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在干大事、创大业上下功夫。土地出让中,不能只算小帐、不算大帐,简单追求更高单价、一次性收益,要着眼引进有实力、有品位的开发商,做强功能,做优配套,充分发挥农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要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注重农村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迎难而上,进一步确立敢突破、勇变革的价值观。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大力破除唯基础论,不为项目不多、项目不优、资源不足找理由,只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破解瓶颈想办法,把农业转型升级抓得更紧、更实、更主动。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克服农业转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农业升级中出现的难题。学会借办法、想办法、变办法,在看似不成熟的情况下敢于试验,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敢于探索,为农业转型升级赢得成效,为**跨江争强作出贡献。

(二)提升农民素质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农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我市市委、市政府深知此道,并积极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仅**年,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9场,培训人数16.31万人次;

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13期,受训2234人;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上万人次。

(三)通过典型引路是农业转型升级的诀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要求各镇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利用典型示范引路。

常青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不惟基础,不怕困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仅**年,就新增设施农业种植园区19个,新增设施农业园区近5000亩,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镇。**年秋播后,在土山村这个设施农业先行村的影响带动下,该镇袁庄、叶庄、万全、董王四个村(社区)也发展了设施农业3000亩。其中袁庄千亩连片高效园区位于袁庄社区4-6组和12-19组,为东台两个老板投资1126万元创办,园区流转土地1012亩,建成钢架大棚1264座。东台吴老板在叶庄和董王投资52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其中叶庄244亩,建有大棚265座,董王208亩,建成大棚226座,形成了一个横跨叶庄北片和董王南片的市级园区;

万全村设施农业园区位于张吴线两侧和陈楼线两侧,累计投入720万元,两个园区面积598亩,建有钢架大棚621座。截至今年1月份园区大棚已全部建成,电力设施架设到位,道路平整,水电接通。园区全部种植早春红玉礼品型西瓜,1月播种,2月移栽,目前已经上市,单产高达6000公斤以上,亩收入1.5万元左右。下半年培育无公害大白菜、西兰花等蔬菜,预计单产5000公斤,亩收入5000元,预计全年亩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全镇发展设施农业每年可增收3000万元。同时,每亩大棚全年用工40-50个,每流转一亩土地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元。

雪岸镇于**年3月培育了**市首家“巾帼”创业示范园。该“巾帼”创业示范园由雪岸镇万富社区仲从兰、王春梅、王芳3名妇女能人发起创立。她们紧紧依托自身创办的星星獭兔场、雉凤源禽业公司、洲源稻米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广大种养殖户提供科学高效的技术培训与方便快捷的市场讯息。**年2月,星星兔场通过“网上村村通”与金星獭兔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全国兔业生产龙头企业在苏北地区唯一养殖示范基地。同年11月,依托阿里巴巴网络贸易平台,兔场接到来自外省第一笔定单,将社区兔肉销到了四川各地。便捷的网络咨讯平台,使得雉凤源禽业公司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座上宾”,并在社区设立了南通地区首家“北农大3号”新品种实践基地,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洲源稻米合作社依托网络,及时为种植户提供精确的大米价格波动“晴雨表”,引进新品种,提高收购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巾帼”创业园设立2年来,3名妇女能人将远教学用站点及“网上村村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成效得到充分彰显,共带动社区及周边地区近千名农户投身创业、增收致富。雪岸镇还扶持、培育种植大户沈义建牵头承包南凌千亩高效蔬菜种植园区,并在园区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合作社成员133户,除每年可得土地租金外,到园区打工,还可获得400多万元收入。该园区的建设,将成为新品种的试验区、新技术的示范区、创业致富的先导区,从而推动该镇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东陈镇双群村打造长三角观赏鱼基地,叫响“**观赏鱼第一村”品牌。

吴窑镇的南通皇家园艺、力诺果蔬、新阳光牧业等公司也都是我市高效农业优秀园区。

更为突出的是通过打造“花木大世界、中国肠衣城”两个百亿元能级大型专业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市利用这些典型,有效地引导、有力带动了其他各镇各村的农业转型升级。

(四)遵循科学原则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正确的宗旨和科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遵循了以下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面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趋势,按照市场需求(包括本地市场需求与外地市场需求,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既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市场化改革大潮的波峰浪谷也对农民的家庭经营造成了冲击乃至打击,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民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变化发展信息并作出决策方面的局限性较大。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重大问题上,一个个零星分散农户的单个经济行为,往往受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影响,被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左右。现实经济生活中,农民在产业整合、产品选择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自身利益,甚至遭受巨大损失。个中原因,主要症结在于缺少市场机制引导。我们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加快建立健全了转型升级的市场机制。

面向市场,转型升级,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搞转型升级。农民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如何转型、怎么升级,都应由农民自己做最终决策。政府主要是制订规划,通过典型示范,为农民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2、因地制宜原则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即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劳力优势、市场优势等比较优势。由于各镇村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各镇村优势也各不相同。在转型升级中,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注意发挥自身优势,作为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这样,利用优势,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避免了结构的雷同现象,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和规模优势,生产出了名特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3、示范引导原则

典型示范是教育、引导农民,推进转型升级最有效的方法。农民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是讲实际、讲实惠的群体,有眼见为实的朴素意识,要让农民改变曾经给他们带来实惠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需要有活生生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抓住转型升级中的典型,搞好示范,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变“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地铲除转型升级中的种种障碍,增强转型升级的群众基础。为此,我市积极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了示范点建设,依靠农民搞示范,增强示范的适用性,提高了运用示范引导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水平。

4、科技推动原则

转型升级的最终效果,如产业能否转优、规模能否变大、效益能否提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农村经济科技进步是进行传统农村经济改造,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对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广大农民对农村经济科技进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市加强了农村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融入整个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各环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5、循序渐进原则

农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践中注意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立足全局,不就事论事。转型升级涉及许多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就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就事论事,就眼前谈眼前,就局部论局部,而是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着眼长远,统筹安排转型升级中方方面面的工作,紧紧围绕基本目标,高起点,宽思路,锲而不舍推转型升级。二是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张。转型升级必须有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我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趋从,避免了经济损失,资源浪费。三是稳步推进,不操之过急。转型升级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人们虽然希望其步伐能加快一点,力度能大一点,以便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但我市深知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绝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物都有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转型升级也是如此。企图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在转型升级中,我市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三年倍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工程和“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帮农户”科技进村入户活动。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推进全市农业生产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近几年,先后引进优良品种100多个,推广新技术50多项,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推进“三品”认证。共申报“三品”24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黄鸡被列为省畜禽保护品种,并被确定为国家遗传资源。

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实施了百名农技人员“驻点兴园”活动,各单位精心组织,各驻点人员积极为园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带动了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园区的品味,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壮大,受到了园区业主的欢迎和好评,在社会产生了较好反响,先后被新华日报、南通日报、**市委网及**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宣传;

开展了“十佳名农艺师”评选活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都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我市坚持把“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化”互动的核心工程、创新举措来抓,所以,我市以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和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的快速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篇四)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大力实施“特色富民”战略,林麝存栏量达到1.1万头,荣获“中国林麝之乡”称号;

中蜂养殖5.3万箱,规模位居全市第一;

**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建成省级休闲农业园区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6个。但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日渐呈现。1.粮食自给率下降。农业结构的调整,带了经济效益的同时,是粮食种植地位极大弱化。据调查,**现在每月需从外调粮食600余吨,食用油30-40吨,除玉米和少量小麦外,大米和食用油则全部需要从县境以外采购。如今大部分农民家里除了玉米外,几乎无粮可存,粮囤子早已成了历史,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环境约束力加大。总体看,**农业经营比较粗放,规划也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过度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地力下降;

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加大,粮食、花椒相对收益下降,部分耕地不能有效耕种,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城镇化建设原有耕地面积减少,而置换、复垦、新垦的土地短时间内难达高产稳产;

一些新建设的工厂企业选址缺乏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风险评估,存在耕地污染风险,环境资源硬约束加大。3.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种养业的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规模不够强大,但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还有苹果规模不够大,特色不如周边县和全国其他地区。蔬菜、药材规模较小,与市场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大鲵、林麝特色养殖受生物特性生长规律和市场影响,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小。4.农业产业链薄弱。**农业总体看还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占比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比如花椒产业与劳务输出、蔬菜发展、药材种植、特种养殖等产业相比,花椒产业优势有所减弱。二、转型路径(一)聚力发展“三特”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1.做大花椒特色产业。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市气象部门的衔接与配合,建立气象防灾预警体系,将花椒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风险。扶持陕西雨润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恒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花椒产品研发中心,研发花椒油树脂、花椒精油等花椒产品以及复方药剂、保健品、旅游食品等产品,延长花椒产业链。打造“大红袍凤椒”、“凤椒芽菜”知名品牌,进一步畅通花椒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提高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2.做强林麝特色产业。建设以**为中心,产业链更加完善,辐射带动周边县共同发展的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区和全国最大的天然麝香生产基地。加强与陕西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我县共建林麝养殖科研平台,破解林麝良种选育、林麝养殖技术、疾病防治与疫苗研究、林麝后续产品开发研究等难题。积极引进取得麝香使用许可的医药企业进入我县林麝产业,打通林麝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培育一批种源基地、示范基地,以带动林麝养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3.做优蜜蜂特色产业。以宝鸡市中国蜜都建设为契机,发挥我县中蜂资源优势,打造10个千箱以上的中蜂养殖专业村,中蜂养殖6万箱以上,规模跻身全市前列;

开发“秦岭花谷”、“沙坝”等品牌优质中蜂产品,延伸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等系列特色产品开发,培育1-2个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中蜂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参与蜂蜜初加工,延伸中蜂产业链。结合全域旅游、秦岭花谷建设,在中蜂养殖区修建10个左右蜂农休闲体验点或“蜜吧”,让游客参与并品味我县中蜂文化。(二)积极培育“三化”业态,调优农业供给侧1.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化。立足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地道中药材发展,大力推进柴胡、秦艽、猪苓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建设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15个;

引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和种植规范,使全县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2.推进苗木花卉产业规模化。建立我县“四基地、一中心”花卉苗木发展格局,抓好冷杉、云杉、油松等培育和示范推广栽植,结合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扶贫等工程鼓励农村多种树、多植草、多栽花、多聚水,走出一条“以树富农、以花兴旅”的融合发展新路子。3.推进果蔬产业发展基地化。建设“高山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区域特色蔬菜、农区大路菜和优质杂粮”五大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达到8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万亩。(三)强力推进“三融”模式,激发农村新活力1.打造园区综合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把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加大支持、加快建设,围绕全县农业产业优势,鼓励支持类型多样、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齐步推进。到“十三五”末,力争我县省级农业园区数达到6家,市级达到10家。2.打造庄园融合体。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农户强、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庄园经营主体。借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等新业态,打造出一批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体验教育、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精品农业庄园。牢固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医药、保健、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使农业庄园经济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以大市场带动大庄园建设。3.打造乡村精品游。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分类施策、分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高标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味,把“盆景”变为“风景”,把小山村变为大景区,精心策划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实现“全县成为大景区,各镇都是大景点,各村都有小景观,各家都是小游园”格局。三、意见建议1.建议省上根据《陕西省林麝产业发展规划(**-2030)》和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9个厅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林麝繁育养殖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以陕西林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牵引,吸引四川逢春、漳州片仔癀、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药企来凤建厂,形成“养麝—泌香—医药集团”的产业链,推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示范区和全国最大的天然麝香生产基地。2.建议省上把目光瞄向“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出台花椒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花椒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花椒生产加工公司、花椒产品深加工企业等到**投资办厂,不断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商品值。3.建议省上以打造“秦岭药谷”为目标,对**高看一眼,对已命名的“国家级秦艽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4.建议省上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指导**高标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鼓励支持国有农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科研技术人员到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命名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奖励扶持力度。5.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篇五)

根据市政协协商工作计划,7月份由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了调研。先后在全市17家种植、养殖、加工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组织考察组到区内固原、中卫、吴忠等地考察学习。结合调研情况,召开由农牧、财政、政研室、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判,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砥砺奋进,扎实工作,坚持走“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新业态风起云涌。**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7.4亿元,同比“十二五”初增长44.6%,年均增长7.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28元;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连续十三年丰产丰收;

优质粮食、瓜菜、制种、水产面积分别达到55、38.45、15和20万亩,牛羊饲养量305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12.88万亩。全市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396个,带动农户4.3万户。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两项国家级、四项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培育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自治区级四星级4个,三星级7个。我市蔬菜繁制种面积占全区86.5%,泰金种业有15个国家认证植物新品种,有1项国家专利。中青种业有1个国家认证植物新品种,有3项国家专利。全市共有20个自治区级种子生产地方技术标准。平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全市水产面积23万亩(含沙湖养殖区域),占自治区水产面积的33%,居全区5个地市面积之首,得益于大水面生态养殖,水产品品质好,85%以上水产品销往周边省市,最远销往西藏拉萨市,市场占有度高,今年上半年渔业产值增长37.5%,居农林牧副渔增长之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农惠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力度有待于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不重视现代农业发展,认为农业在经济总量中仅有5.5%左右,对于gdp的贡献不大;

还有不少干部则认为,农业工作是农口部门和乡镇、村的任务,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人、财、物。存在着党委、政府喊得热火朝天,农民群众、农业经营主体着急的嗓子冒烟,而有关部门则缺乏认同,缺乏责任心,缺乏担当与勇于开拓的信心和苦干实干的作风。二是农业投入连续下降。**年全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农业科技园区、农田水利、农业保险、百万亩盐碱地改良等专项资金)1600万元,比**年、**年分别下降41.8%、36%,而银川市、吴忠市**年支农资金预算(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科技园区)分别是1.01亿元、2037万元,并逐年上升,我市均有较大差距。三是农牧部门机构弱化。2012年以来随着农口产业单位机构改革,全市农牧部门普遍存在压缩机构、压缩编制和人员老化的现象,造成技术推广力量下降,影响了新技术推广进程。四是金融支持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业经营主体每年需要流动资金12亿元以上,但全市各类金融部门每年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流动资金仅有5亿元左右,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加上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从民间或小贷公司高成本融资导致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下,面临着亏损经营甚至倒闭的风险,也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

(二)农业基础条件有待于改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条件上与中卫、吴忠相比差距较大。一是耕地质量差。我市耕地中70%为中低产田,农田地下水位高、灌排不畅,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盐碱地占耕地面积达59.4%。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我市位于引黄灌区末梢,尤其是河东地区大片新开垦土地农田建设标准不高,灌溉困难,特别是春夏季节降水偏少,加上国家分配我区耗水指标减少,农业生产干旱严重,缺水仍然是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9%、17.4%,其中种植业比重大,高于全区7.2个百分点;

而畜牧业比重又太小,低于全区10.9个百分点。这种种养不合理的比重结构导致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市场主导力弱,制约了农民增收和优势主导特色产业集约化水平。

(三)优势特色产业特色不鲜明,集中度不高。我市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过多过繁,而且总量小,缺乏集中度,在区内难以形成鲜明特色。一是草畜产业规模小。缺乏大的龙头带动,与固原、吴忠相比没有优势,很难做大做强。二是瓜菜产业面积小。总体产量小,基础条件、技术装备等方面与银川、中卫、固原差距较大,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枸杞、葡萄整体差距较大。枸杞面积不足2万亩,占全区的2.4%,且分散经营没有大的龙头企业。葡萄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落后,面积不足8000亩,仅占全区的1.3%。而具有潜力的制种产业、生态水产业虽然列为优势特色产业,但投入不足,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差、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一,也是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路径。我市这几年在农业产业融合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上虽有一定发展成效,但与本区的固原、中卫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一三产业链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表现在农户与市场、城市和农村、现代工业和农业没有形成有效链接机制;

存在着产业融合的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不足,没有形成合作共赢共同体,许多农村的有效资源没能发挥作用;

存在着产业缺乏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主导特色产业文化、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特色产业与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未能有机结合;

存在着政策扶持不够,引领示范作用不明显,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等问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农”中国梦的实现。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关乎我市能否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事。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应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石嘴山资源禀赋,聚焦“一优五特”产业,重点培育制种产业、生态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发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地处黄河灌溉末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灌体系不健全,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盐碱化程度高,大量的土地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进一步争取自治区对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充分整合国土、财政、农牧、水务等部门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盐碱地改良、小农水重点建设县等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大规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加强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配套,完善调蓄补灌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市河东地区总土地面积85.78万亩,其中农业用地43.15万亩(现有耕地11万亩),建设用地1.65万亩,未利用土地40.98万亩。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市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平台,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工程,必将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河东灌区是一个独立的扬水灌区,有扬黄灌溉得天独厚的条件。河东地区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东临毛乌素沙漠,西靠黄河,形成了天然屏障,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最佳地区,发展草畜、制种、优质牧草、沙生瓜菜及休闲观光农业的潜力巨大。一是应按照高标准、现代化、规模化的要求,编制好《石嘴山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完善示范区规划,加快道路、灌排系统、林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应积极引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草畜、沙漠瓜菜、制种、休闲生态农业四大板块产业发展。三是政府应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倾力打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高地。

(三)精准施策,支持做强做大农作物制种、生态水产业。充分挖掘农作物制种、生态水产在全区、全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制种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我市制种面积达15万亩,占全区的33%,其中蔬菜制种面积占90%以上,年生产优质种籽4000万公斤,产值5亿元,95%的种子销往外地省市。平罗县已四届连续举办了“中国·宁夏·平罗种业博览会”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制种产业要抢抓平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宁夏·平罗种业博览会”改为一年举办一次,以此扩大影响,将我市培育成“中国种业之都”。加强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地理标志商业标记+企业品牌”双品牌体系运行,搭建品牌产品销售推介平台,提升石嘴山(平罗)农作物制种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加工包装设施更新改造,建设集良种繁育、种子精选加工和流通为一体的种业产业园;

加强种子标准化推广应用,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行为,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种子生产格局。二是生态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市现有生态水产面积23万亩,占全区的34%左右。且技术雄厚,装备先进,管理到位,具备走出区内、走向全国的优势。水产业重点突出生态功能,坚持实施以渔改碱、精养池塘挖潜改造和大水面提质增效,将生态养殖和休闲观光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以水产良种繁育、设施渔业、渔业物联网应用、品牌营销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力将我市水产业建设成为集技术示范、新品种展示、鲜活产品营销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西部现代渔业产业基地。三是强化制种、水产、乡村旅游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培养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研发力量,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重大项目在相关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健康、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四)开拓创新,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拓展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党委政府应把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按照“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唱响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纵向延伸,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连结,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充分利用我市移民文化、军旅文化、黄河文化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质优而丰富的优势,紧紧围绕全市旅游布局,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最大程度地挖掘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支持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扶持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资源闲置,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让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重点打造河东沙漠生态、贺兰山东麓设施园艺、星海湖休闲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企业,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四是创新制度,形成支持保障合力。实行政策激励,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产村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切实减轻农业企业负担。积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让更多农民参与并享受产业融合发展成果。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使一、二、三产业深度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新举措。

篇2: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 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亿元,占全市的%,同比增长%,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个百分点,增长面为%,高出全市面上个百分点。

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万台,销售万台,实现开票销售亿元,同比增长%,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华盛变压器等10户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长虹汽车等12户为省重点培育企业,认定数均列全省第一。

4、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0个(含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化工集中区2个。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化工集中区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亿元,增长%;24个特色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700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达%。

5、推进绿色制造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到20**年底,我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准煤,同比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节能目标任务。按省下达我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我市万元gdp能耗应达到吨标准煤。十二五前两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超十二五目标序时进度。

二、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盐城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在近几年

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企稳向好的态势,既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驱动内需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得益于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深,抓得早,抓得紧,抓得主动。具体地说,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政策引导到位。

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财政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并且,我市还高度重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结合盐城实际,制定出台了《盐城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等。二是抓好财政扶持政策落实。20**,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分两次发放市区千百十工程和中小企业专项资

金近4000万元,涉及项目121个。同时,还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有9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9679万元;争取省财政补助项目47 个,补助金额达2157万元。

(二)帮扶措施到位。

一是做好三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开展三服务活动,及时会办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难题。市经信委组织委领导班子同志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和进百企、解难题、促转型活动,积极帮助市区工业企业解决困难,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20**年,三服务挂钩干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445个,争取资金亿元,招聘工人9094名,增加技改投入亿元,协助新上项目131个。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跨采会、服装节、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提高产品覆盖范围。合计参展企业达200多家,帮助企业达成销售和意向协议1亿

多元。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成立盐城市中小企业互助协会,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年,新建和认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18家、四星级4家,建立市、县、镇、园四级服务中心60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暖冬行动和银企对接活动,全市43户融资性担保机构20**年累计为701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8亿元。

(三)重点工作推进到位。

一是抓项目推进。把项目推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节点化。对竣工项目建设和挂钩服务情况开展督查,作为干部年终考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抓新特产业。市里抓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市、区)抓24个特色产业,按照四有三聚要求,快抓猛推,强力突破。并出台专门政策,提供集成服务,推动人才、资金、土地

等要素向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聚集。三抓千百十工程。排出了千家升级企业、百家重组企业和百家上市培育企业名单,出台了7份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建立了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推进机制。全市上下形成十企忙上市、百企忙重组、千企忙升级、万企忙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抓培植大企业。召开全市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动员大会,出台了专门的培育意见,提出围绕千亿元企业为龙头、百亿元企业为支撑、50亿元企业为骨干、10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培育目标,大力实施30家大企业培育工程。五抓智慧盐城建设。研究制定推进智慧盐城建设的意见、盐城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草案。推动市政府成立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信息化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与市开发区结成战略联盟,建立了市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功申报省级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园区、项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工程。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升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从外部看,主要有资源、能源、土地、环境方面的硬约束。从工业经济自身看,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

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目前全市拥有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6户,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69户,但超10亿元的只有23户,超百亿企业仅2家,50-100亿的企业还是空白,大企业数全省靠后。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我市产品多为大路货,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化工中的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总体上靠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偏重产业多,偏轻产业少。近几年我市工业主要依赖汽车产业以及重化工业拉

动,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沿海项目多,市区项目少。得益于沿海发展战略,近几年沿海项目推进势头较好,20**年计划实施的30个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沿海地区有18项,但市区仅有7项。投资总量多,实际产出少。近三年我市投入产出比仅为1:,远低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

2、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低。

一是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不足1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我市实行的千百十工程及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财政优惠政策看,财政资金支持新特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还不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怕烦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企业并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企业创新缺乏

人才智力支持。盐城本地的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研实力比较薄弱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与上海等大城市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较为落后,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盐城。

3、要素制约突出。

一是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很多项目落地投资以及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都受到土地指标的限制。二是用电紧张状况加剧。我市当前沿海开发势头强劲、高耗能行业有抬头迹象,完成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20**年我市工业用电量增幅较2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任务艰巨。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能人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缓慢。四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巨大。

4、政府各部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要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地。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成效也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建议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企业、行业,发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二是要求政府部门在产业对接、科技对接以及银企、校企对接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政府部门要大力营造转型升级舆论氛围,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

四、下阶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市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拉动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

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市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产业集聚拉动。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要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四有标准,加大三聚力度,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力争在3-5年内,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盐城的支柱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形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实施技术改造,每

年实施100项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三是突破生产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技术研发商和工程服务商转变。放大盐城南洋机场和大丰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大力推进盐城现代物流园区、城西南物流园区、大丰港区现代物流园区和滨海港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全力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创建115计划,即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二是推动企业制度创新。积极促进企业家理念的转变,摒弃畏难求稳心态和家族化管理模式;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引入风险和创投基金等资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化管理制转变。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落实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到国内外招聘领军人才;分批组织企业家赴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培训,拓展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培育国际思维;鼓励、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从初级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

一是突出重大项目实施。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围绕沿海开发、新特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大力开展招商选资,重点突破一批超10亿元乃至超30亿元、50亿元的龙头型、基地

型项目。在继续抓好工业三百工程的基础上,滚动实施30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期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新增长点培育333工程,全市30个新增开票销售3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开票销售300亿元。引导国家级开发区瞄准打造千亿元级园区,推动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打造500亿元级园区。大力实施3030工程,在全市重点发展3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和30个中小企业园。二是突出龙头企业培植。深入推进千百十工程,督促千家升级企业滚动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力争实施技改覆盖面达到70%以上;着力推动6-8户企业完成战略重组;滚动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启动上市工作10家,进入上市流程5家。全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组织30户重点企业做好战略规划修订工作,完善大企业(集团)培育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大企业工作联席会议等各项制度;扩大百亿元企业梯队,打造千亿元级的规模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

步伐,抓紧出台盐城企业国际化发展规划,瞄准韩国、港台开展国际化招商,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重组上市,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三是突出智慧盐城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重点完成智慧盐城顶层设计方案,明确智慧盐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智慧盐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目标。加快实施一卡一中心一平台工程。大力实施信息产业倍增工程。加快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南新区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大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助推td-lte等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研发和规模应用。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服务范围覆盖65%以上的行政村。四是突出绿色制造推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全力抓好高耗能的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一批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在

篇3: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1工业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

1.1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发展

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交通设备是章丘市的四大主导产业, 到2014年年底, 章丘市总共有363家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 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76.2%, 其中有204家过亿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1015亿元。机械制造产业其中158家过亿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551亿元;交通装备产业其中16家过亿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其中18家过亿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食品饮料产业其中11家过亿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章丘市制定了“十三五”的规划目标, 以高端高效低碳为主攻方向, 着力发展壮大四大主导产业, 全力促进“章丘制造”向“章丘创造”提升。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是以重大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为基础, 该产业具有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诸多优点, 对推动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2]。山东省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山东要抢抓机遇,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国家政策和山东省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下, 章丘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工业企业中有66家新企业达到规模以上, 覆盖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 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7.55亿元, 同比增长15.21%, 增长快于工业总体速度,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13%。尤其以圣泉集团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更是成就显著, 占新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2.7%。从这些数据上来看,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动章丘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部分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从相关调查情况来看, 章丘市企业转型升级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坐落于章丘市的中国重汽集团是我国主要的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 2001年, 企业通过改革重组, 对公司运营机制进行了重新构架, 开始在产品创新上狠下功夫, 开发了一系列汽车产品类型, 特别是HOWO-7系列车的开发成功, 在国内外重卡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实现了三个全国第一, 即装备10升以上发动机的重型汽车、牵引车和300马力以上大功率发动机全国销量第一。2010年, 公司与德国曼公司达成载重汽车整车及车载发动机产能提升项目的合作, 并加快了重汽产业园和“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全国重点龙头企业, 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 多年来通过不断地探索, 公司在植物秸秆的研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主导产品呋喃树脂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2.2引进先进技术, 促进原产品的升级

济南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多条先进的自动化饮料生产线, 实现果蔬饮料、茶饮料、八宝粥、含乳蛋白饮料、风味饮料等多种类饮料产品的生产, 年产量达到6.4亿瓶。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系列, 为消费者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健康的饮料产品。

近年来, 章丘市日月化工有限公司以“做强化肥, 做优化工”为目标, 依托现有的化工资源, 先后投入4.5亿元, 进行高新技术和工艺的改造, 发展高、精、新精细化工深加工产品, 全力研制精品水溶性硝基复合肥, 实现了产品高档次, 生产规模化, 现已形成具有23万吨氨醇生产能力, 涉及到多个领域, 成为生产多产品品种的综合性化工企业。2008年, 公司又计划投资1.2亿元, 研制合成氨技术。并计划到2020年, 形成煤质合成氨——基础化工产业链、煤制甲醇——精细化工产业链和煤气化——硝酸深加工产业链这三条化工产业链。

2.3优化产品结构, 打造品牌优势

百脉酒厂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拓展营销市场, 致力于十三五期间引进原装啤酒生产罐装工艺新技术, 以实现原有产品结构的优化, 逐步形成“五馆一院一长廊”, 并不断深入开展私人定制藏酒活动, 全力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山东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现有六条利乐包生产线, 两条无菌冷灌装生产线, 两条八宝粥高速饮料生产线和两条纯净水生产线, 产能50万吨/年。随着企业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 公司将进一步提升银鹭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进一步增强银鹭系列产品在山东省内及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3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策略

从企业自身来看:首先, 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制开发, 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一个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为此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力度,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其次, 企业应大力推进自身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的升级、创新,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实现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的协同一致,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条件[3];最后, 大力进行人才引进, 加强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高新技术研发队伍, 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从国家政策来看:首先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相关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从税收政策、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融资、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其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国家应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相关市场法律、法规, 规范市场行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为企业的稳定、健康的长远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环境。最后, 积极引导鼓励社会, 如一些民间融资机构等。金融组织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投入, 建立健全地区品牌保护机制, 促进一些优质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4]。

4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现阶段如何增强经济活力, 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该形势下, 章丘市工业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不断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产业机构的优化,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参考文献

[1]谢伟峰.湖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 2014.

[2]周红军.基于人才驱动的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3.

[3]李锐.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篇4: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一、美国专利商标局对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的定义

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除非另有说明以下简称“专利”)帮助权利人保护发明和创新过程的权益。由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授予的专利使其拥有者可以“使用法律手段在全美境内阻止他人制造、使用、兜售或直接销售该发明,同时也可阻止该发明在进口到美国的货物上的应用。”美国的专利可以颁发给包括个人、公司、大学、其它组织,或任何国家的政府分支部门在内的发明人,这些发明人可以转让其专利所有权。依靠2004至2008财年的基于NAICS的专利数据来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由于一个专利可以被应用到不止一个技术领域,它可能与多个产业发生联系。由于在植物新品种或外观设计上没有类似NAICS的索引,我们的分析只涉及专利(译者注:包括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这种做法将专利分析严格的限制在制造业当中,因为索引系统只与制造业的专利相关联。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依靠专利技术,但这些行业没有被我们所采用的NAICS索引体系所囊括。我们设计了一个产业的专利指标“专利密度”,其定义为:五年内根据NAICS分类的专利总数与该产业平均就业数的比例。因为就业是衡量产业规模的指标,将专利数除以就业数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利创造活动与产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有标准可循。这种方法有助于将所有产业放在平等的平台上,由此,专利最密集的产业不是拥有最多专利的产业,而是那些每单位职务拥有专利数最多的产业。

该报告在NAICS产业分类的最广泛层级上进行的,其结果包括四位数产业,一些单独的三位数产业以及三位或四位数组合的产业。

商标。每一个注册商标都可以说明此商品或服务的种类,这些被保护的标记被用于商业当中。基于行政上的便利,美国专利商标局将商品和服务商标进行分类,注册商标申请人必须根据分类提供各类别的单独描述并单独缴纳申请和维持费用。这使得从事商标注册数据的工作不同于从事专利数据的工作。

采用认定商标密集型产业的方法与分析专利时的方法类似但有所不同。在专利分析中,每个专利仅计数一次;在商标的计算中,每个标志在它所属的每个类别中计数一次,由此商标可能不止一次被计数。由于不容易确定哪些商标的登记类别更为重要,使用目前最可行的方式——基于收费系统的实际情况。由于每个商标登记类别都规定了缴纳给美国专利商标局固定申请费,商标登记的类别越多,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缴纳费用的次数也越多。运用缴费次数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基于知识产权密度的措施,此方法也是研究商标和专利一直遵循的方法。此外,为了做一个敏感度测试,我们发现用不同方法计数专利和商标,比如采用专利总数统计法,结果类似。

由于注册商标是按类别划分而不是按产业划分,所以美国专利商标局NAICS索引中没有相匹配的数据。由于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简单的方式将注册商标按产业列表,也无法按产业来衡量商标密度。由于衡量商标的使用是一门新科学,我们选择了全面囊括的方式,制定了一个三管齐下的办法来确定商标密集型产业。

USPTO使用了三个相关但不同的方法,采用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有注册商标的公司的不同样本。第一种方法最接近用以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方法。从一套完整的注册商标数据开始,通过上市公司的名字将它们与一个单独的数据库相匹配,数据库中包含该公司所属基础产业和员工人数。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以产业及与其相匹配的公司计算出商标密度。第二种方法,先列出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的商标注册数前50的公司(其中,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包括上市和私营公司),然后再列出反复出现的产业。为了弥补前两个方法忽视了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公司的缺陷,第三种方法重点放在从2004至2008财年全美公司注册商标的完整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上。

版权。美国界定版权密集型产业的方法大量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版权产业对经济贡献调查指南》中的定义。Stephen Siwek在名为《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的一系列报告中用这些定义来解释美国经济。这些前人的研究构成我们的分析基础,然而,关于版权密集型产业的定义,我们使用了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更为狭窄的定义,重点放在了产生版权作品的产业和排除了多个与发行版权作品相关的产业。这种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南的偏差是必要的,以保持本报告专利密集型与商标密集型指标的内在一致性。

二、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

就业。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一共提供了2710万个就业机会,占到了美国经济当中全部就业机会的18.8%。该定义中的工作机会不仅包括领工资的工作,而且还包括自由职业者和无酬家庭工作者(注:为家中事业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但无薪酬)。这种劳动市场分析经常忽略自由职业者,他们是版权密集型产业当中工作人员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商标密集型产业的工作人员来源。

教育程度。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市场里,工资与员工的生产效率紧密相关,教育程度通常用来衡量员工技能和预期生产效率。因此,可以预料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里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高的教育程度。数据显示,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里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员工当中有42.4%的人拥有学士或更高的学历,而私营的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这一比例是34.2%。版权密集型产业的员工是这三种密集型产业当中拥有高学历人数最多的,有61.2%的人取得了学士及更高的学位,只有不到1.7%的人没有取得中学学历。专利密集型产业和商标密集型产业中从业人员至少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38.7%和38.8%。

外贸。尽管从贸易统计数据中看不出进出口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但是美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美国贸易的一个主要部分。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总额是775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商品出口总额的60.7%,同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进口额为1336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69.9%。2000年到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出口增加了52.6%,同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进口增加了61.6%。

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商品几乎99%来自制造业,其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软件印刷。半导体和电子零部件的出口领先其它产业,价值640亿美元,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商品出口的8.3%(见图9)。接下来较大的出口类别依次是基础化工产品生产(584亿美元)、汽车制造(524亿美元)、药品生产(494亿美元)和计算机及周边设备(441亿美元)。

三、对江苏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启示

江苏省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制造业向自主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化,而在转型升级中,确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找准方向可以集中发挥优势。在建立该体系中,美国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方面做出的探索值得借鉴。

篇5: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汪华辉

中共南城县委 南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南城县工业转型升级有关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近年来,特别是换届以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差异化考核对南城“一核中心区”的定位和打造“十亿企业、百亿产业”的要求,将工业发展作为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围绕“3+1+1”工业发展体系,突出中医药和机械电子产业,大力实施企业扶强、产业集聚主战略,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精准帮扶壮实体,积极降成本、优环境、解难题

2优化服务,用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的“加法”和市场活动的“乘法”。严格按照《权限内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对业务管理系统的项目进行清理,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积极推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营改增”试点工作,实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并在全省统一要求的“三个缩减30%”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缩减,再提速,将17个事项由承诺件变为即办件,办结时限在原有承诺时限的基础上缩减了45%以上。办理新版营业执照最快仅需数小时,实现了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佳的目标。创新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民主评议工作,按照“一季度一评议一公布”的原则,组织重点企业(项目)代表对主要涉企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办事公开、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并将民主评议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向社会进行公示,在全县形成了服务企业、助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自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以来,我县共为企业减轻负担1.5亿元,其中,降低企业税费成本9750万元,用工方面成本360万元,用能(用水、用电、用地)方面减少280万元。

(二)精耕细作育产业,不断夯基础、扬优势、创特色 结合“机械电子有优势、中医药有基础、校具有特色”的产业特点,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抓中医药、机械电子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校具特色产业。

做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机械电子产业集聚发展,我县紧盯机械电子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派出专业招商小分队在深圳驻点招商,今年新引进佳美伟业、百俊达等电子企业5家,电子企业总数达40余家,其中电梯产业园投资30亿元、联益电子投资10亿元;出台了《支持机械电子产业发展意见》,规划建设1000亩电子产业园和2000亩电梯产业园;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联益电子,基金首批注入辅导资金5000万元,后续帮扶资金1亿元,帮助企业达产达标,目前该企业运行良好,预计全年产值3亿元,税收可达1500万元。

做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建昌帮”中华老字号优势,依托广明实业、建昌帮药业等医药龙头企业,实施“建昌帮”和盱江医学重振计划,出台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市场交易,以及中医药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设立5000万元的发展基金,规划建设1000亩中药产业园,并突出做好基地、加工、检测、市场、科研、文化传承六篇文章。在基地方面,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已流转土地5万亩,已栽种栀子、瓜蒌、麦冬、凤仙花等道地药材3.1万亩;在加工方面,已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其中广明实业落户金山口工业园不到一年时间,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02万元、税收780万元;2017年1-5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91万元、税收460万元,用工230人。建昌帮药业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生产1000吨中药饮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3810万元。在检测方面,正在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的区域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在市场方面,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的一站式中药材交易市场,并积极

6级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7家;为园区企业定向培训员工2000多人次,招聘了4名硕士研究生和16名急需本科生。此外,根据国家和省扶持重点,我县积极与省工信委做好项目对接,引导企业申报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目前已将南方水泥申报绿色工厂;豪普高科、麻姑实业申报重点用水企业行动计划;拓玛仕机电科技电机系统申报能效提升工程;金武纺织申报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联益电子、博君生态申报省级技术中心;麻姑实业、百神昌诺申报技改引导资金延用2年;向工信部申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和校具产业园申报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均已纳入省工信委项目库。另外,我县也在极力动员昌诺、鑫福源、联益电子、豪普高科等一批企业创建清洁生产企业。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座谈,发现我县工业运行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1-4月,从我县规上五大传统产业占比来看,高档轻纺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县的31%,五金建材占4.2%,绿色食品占9.2%,机械电子占9.5%,生物医药(含中医药)占15.9%。其中我县主抓的机械电子和中医药两大产业占比不超过26%,虽然今年以来我县已经引进了7家机械电子产业,但均还处在建设期,没有投产;中医药企业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交易市场等产业配套项目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可见,主导产业聚集度不高,还需要围绕两大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同时加快推进现有两大产业企业建设力度,促其尽快投产见效。

二是项目推进瓶颈制约突出。我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制约瓶颈,如土地、资金方面等,导致在平台建设和项目推进上抓而无力、建而不快。比如,我县河东工业园总体规划征地1.2万亩,现已开发9000余亩,但受国家土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可供项目建设的土地指标严重不足,且待开发的部分都在规划区范围外。一些重大工业项目,因此问题增加了洽谈难度,影响了项目签约和落户的进度。

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县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仍集中于传统产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企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精深加工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与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不相适应。比如联益电子主要以生产线路板等电子元件为主,企业的品牌度不高,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占销售额比例不高,不能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如南方水泥,受国家排放标准提升和上下游市场影响,形成较大程度减产,水泥生产又存在运距短、储存期短等特性,南方水泥急需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围绕高端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摆脱发展困境。在项目报送中,园区绝大部分企业不重视企业管理提升,创建清洁生产、绿色工厂的企业少,导致企业在全省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强,项目难以申报。

中共南城县委 南城县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2日

篇6: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经济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县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5月18日,县政协经济和科技委员会深入开发区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由开发区管委会、县经信委、县科技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进行专题讨论。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及特点

开发区现有投产企业339家,在建企业146家,从业人员近5万余人。2010年,开发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实现税收5.2亿元,综合实力位于安徽省省级开发区前列。

(一)自主创新平台初步建立。开发区经过10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全县共有50多家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其中,省级技术中心4家,市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今年又有2家企业申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7家企业申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新芜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中科大、合工大等多所高等院校将开发区作为产学研基地,即将批准为省级创新园区(全 1 省县级只有3家)。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和授权量975件、450件。获得装备制造业发展项目资金87家,获得增产项目专项补助65家,获得创业项目资金补助8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9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础项目4家。今年以来,新增省级新产品4个,4家企业建立了行业或省级研发机构。有5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2010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件,省重点新产品2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个。2010年成功申报“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自主创新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方式。

(三)自主品牌意识逐步加强。截止2011年4月,开发区企业共持有注册商标112件,其中市知名商标9件,省著名商标6件。走自主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无形资产持有率。

(四)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开发区建设初期,企业主要产品为冲剪机床、消火栓、矿用阀门、机械铸造件等产品,主导产业为机械、建材、木器包装和农副产品加工等4大产业;近年来,围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国家级开发区,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初步建成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 料、数控机床、成套设备、新型建材等五大特色产业。

(五)自主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县关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扶持政策》、《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县财政每年对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各职能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尽管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与周边开发区相比、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开发区目前有投产企业339家,规模以上企业111家,而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0家,只占规模企业的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2、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企业知名、驰名商标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发明专利、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对外依存度偏高。

3、产业产品含金量不高。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改造或引进先进装备形成的,尚处在产业的低端层次,企 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脆弱,总体上跟不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4、企业创新的人才储备少。企业一线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迟缓。

5、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不多。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不足,服务举措不多、面不宽,服务层次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推进企业实现以创新带动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能动性不强。

存在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创新主体意识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奉行“拿来主义”;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怕冒风险;有少数企业生产产品多年一贯制,完全依托原有的产品、技术、市场,致使企业多年原地踏步,难有大的发展。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2010年,县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相对不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比例。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金融风暴及国内银行银根紧缩,贷款及融资相对困难,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很难用于研发经费的投入,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科技人才短缺严重。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尖技术人才不愿屈就来企,存在“引进难,用不好,留不住”现象。而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 等方面又难以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

四是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较少。有些企业也比较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安排了足够的资金,配备了优秀的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仅仅停留在技术研究阶段,没有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使应有的经济效益难以发挥。

五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县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刚刚成立,开发区科创中心还处于建设阶段,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我县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增长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区要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自主创新,为此,加强领导,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力提升应放在我县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臵,要制定政策,形成政策洼地促创新,要梳理目标,规划产业全新蓝图引领创新。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企业。要加强对企业主自主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提高企业主自主创新意识,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杜绝企业发展“等、靠、要”的思想,使企业主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使企业把改进技术和自主 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加强舆论导向,电视台、报社可以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尊重创新、支持创新意识,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投入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科技投入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基本保障,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严格按照国家科技经费比例保障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三是通过政府引导投入,银行的专项投入和社会的补充投入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三)坚持育引并举,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树立“招商和招人才同等重要”观念,大力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一是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制定激励办法,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以自主创新项目为载体,加强校企和院企合作,广泛吸引各界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板”问题;二是做好“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根据产 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另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对开发区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送出去充电、引进来培训等形式,培养大批科研、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四)坚持挑商选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产业特色,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产业“挑商选资”。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贯彻选优选强的方针,重点做好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大企业和大集团的招商,对那些生产粗放、劳动力密集、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尽快淘汰,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以招商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申报国家级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推动合作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政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效、深入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力度,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 的有机结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上一篇:开展“安全生产月”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转型升级心得体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