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转型升级

2024-06-24

2025转型升级(精选七篇)

2025转型升级 篇1

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

最近, 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通知, 提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 世界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在经历了蒸汽化、电气化时代后, 终于进入了智能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其核心技术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以网络化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二是以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物联为基础的数字设计、智能制造等“数字制造”信息技术;三是纳米生物等“新材料”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是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 其概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 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第三个阶段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 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指明了方向, 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更具体化, 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经济强国, 就是有两个结构决定的。一是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73%, 一产、二产的比重非常小, 都已经转移到国外, 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再低价进口。主要集中精力发展服务业, 靠服务业创造GDP、税收和就业。二是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是73%, 就是这两个73%奠定了美国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 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路径。今年北京两会上国家提出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大支撑点的新经济格局。今后既要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还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工业企业要从中找准位置, 工业战线打造新的增长点。

202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经济新常态要延续到2025年, 中国制造2025年也是十年,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的开发也要延续到2025年, 第二轮东北振兴也是十年, 这四个10年连为一体, 中国制造2025计划, 具有战略意义。

二、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须把握好五个关系

组织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尊重制造业发展规律, 立足我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适应世界产业变革趋势, 正确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总体来讲,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着眼长远的规划, 描绘了未来3个10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但要注意立足当前, 与稳增长调结构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是已经形成共识的重大项目要尽快启动, 有效拉动投资,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市场是主导, 政府要引导。要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政府不能代替企业和市场。另一方面,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和方法, 加强战略规划引导, 完善相关支持政策,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 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我国制造业涉及30个大类, 每个门类中又有不少小类, 有些是国家战略重点, 有些属于一般性行业。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既要全面布局整体推进, 更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在关系全局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四)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制造业服务化或者说服务型制造业, 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没有制造业, 服务业也会空心化;没有服务业, 制造业也不会有长足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 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和比拼, 实际上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和比拼。制造业不但要向用户提供实物产品, 而且要向用户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 一端是售后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桥梁是中国设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设计是科学技术加艺术创造力。

(五) 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中国制造2025》提到了十大领域, 多数是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领域, 再想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 难度会越来越大。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 坚持自主发展, 并不意味着路径是封闭的, 要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协作式创新, 走开放创新的路子。

《中国制造2025》恰好十年, 与经济新常态的十年同步, 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年同步, 要抓住机遇, 放大效应, 龙江制造业才能重生发展。

三、传统制造业要向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服务业占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 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滞后。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两头轻”的问题, 一方面是前端设计较弱, 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水平不高, 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前不久在巴西, 看到国内企业中标的奥运会装备项目不少, 比如中船重工的轮渡船, 巴方要求必须用发达国家产的导航系统和智能系统, 实际上我们的制造水平也是能够达到的, 但由于该国在巴西有相应的服务系统, 而我们的服务跟不上, 这就是差距,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初海尔电器之所以发展起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的售后维修服务产业做得好, 客户满意度高。

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一个大的着力点, 就是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产学研结合, 加快产品创新实施“营改增”等政策, 支持更多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机构成长;通过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 鼓励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为中国制造升级提供支撑。最终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点的新经济格局。

四、抓紧启动实施符合省情实际的中国制造2025黑龙江版

(一) 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给黑龙江带来的机遇

联系龙江实际, 这次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对黑龙江省来说格外具有针对性, 我们要率先研究, 力争取得突破。黑龙江解放最早, 离前苏联最近, 学计划经济最快, 退出计划经济最晚, 计划经济旧胎记最重, 旧观念解放思想不够, 小农意识突出, 市场观念缺失, 旧体制造就了万能强势大政府, 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化, 旧结构导致结构性短板太多, 包括非公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等, 发展慢, 比重低, 具有明显的不足。黑龙江发展的过程就是调整结构的过程, 要着力补长短板, 做强长板, 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抓住这一重大新机遇, 真正为黑龙江赢得最后一次发展机会。

黑龙江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 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其中28个落户黑龙江, 由此奠定了黑龙江新中国工业摇篮的特殊地位, 后又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省份。工业走智能化、服务化的路子, 对黑龙江格外有针对性。黑龙江传统制造业比重大, 高科技产业比重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 这种旧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影响发展的结构性短板和症结。去年全省经济发展下滑就是结构性的下滑, 工业结构不合理, 重化工和能源工业比重太大, 大庆和四大煤城GDP占全省的60%, 能源行业不景气, 全省经济发展速度下滑严重, 这是结构性下滑。要想遏制结构性下滑, 就要治本, 需要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 要以此为契机, 调整优化改善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份又亲自到吉林调研, 提出“四个着力”中重点突出了调整优化结构问题。东北三省的计划经济旧体制、旧结构不来一个脱胎换骨地改造, 黑龙江将难以翻身, 只有改革旧结构, 培养新增长点, 真正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我们的结构才能彻底调整过来。

(二) 要抓住机遇, 注重研究几个要点问题

第一, 黑龙江作为工业大省,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 传统制造业摊子大、比重高, 今后怎么改造升级, 怎么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 营造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像三大动力、一重等这些一五、二五期间建立起来的传统老工业企业, 如何抓住这一轮的新机遇, 力争实现脱胎换骨, 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变。国家文件中提出的十大领域, 如农业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等, 我们都有很好的基础和对接点, 都是我们过去积累的产业优势, 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怎么实现智能化。今后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实现智能化, 产业的运营管理智慧化,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才能得到彻底优化和改善。这里有很多的具体问题值得研究, 比如数控技术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 大数据库、云计算中心怎么建,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一件件去落实。

第二, 充分发挥哈工大等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提高高校专利技术落地转化率, 就地孵化、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是把黑龙江省过去提出的“高校强省”、“科技强省”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哈工大的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 以这些核心技术为依托扩展开来, 这些技术在黑龙江如果能够实现产业化, 形成规模, 以此打造黑龙江省工业战线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三, 制造业要服务化。按照高端市场经济的要求, 企业要延伸产业链, 扩展生产领域, 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高生产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完全在第二产业内由企业来完成, 比如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智能物流业、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等, 这些统称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市场经济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黑龙江省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好多企业对智能化光喊不做, 对服务化不知道怎么做, 缺乏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 对此, 我们要按照高端市场经济的要求, 部署和设计工业战线的产业链、系列和规模, 厂内搞智能化, 厂外搞服务化, 让我们的企业不再关起门设计生产产品, 而是不断拓展生产和服务领域, 学会搞生产性服务业, 把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 我们的工业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做出品位和层次来。

第四, 探讨生态工业和绿色制造,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的五项重点工程里也包括这一项, 这对黑龙江来说更有针对性。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生态大省, 在保护生态上更有意义,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森林是地球之肺, 湿地是地球之肾, 过去我们开发过度, 现在要有效地保护起来。今后不管是老工业智能化, 还是拓展制造业服务化, 都要守住绿色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提出了我国的两条底线, 一是发展, 二是生态。我们要加快研究生态工业、绿色制造, 对国家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对黑龙江保护生态更有紧迫感和操作性。

我们要好好研究以上四个方面, 最终把黑龙江由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传统制造业大省变成智造强省、服务业大省。

摘要: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通知, 提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把握好当前和长远、政府与市场、整体与重点、制造业和服务业、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五个关系, 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给黑龙江带来了机遇, 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发展, 最终把黑龙江由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传统制造业大省变成智造强省、服务业大省。

转型升级调研提纲 篇2

1、在税收政策方面是否需要扶持:

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销售产销量下降,利润降低,造成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加之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招工难,人工成本上涨,困难较多,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给予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实行轻税政策,促使其更快发展。如提高产品退税率、提高研发费扣除标准、旧设备销售享受优惠政策、特殊行业采购原材料抵扣税率问题等。这些优惠政策都可试行,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2、需要税务部门向地方政府转达建议或意见:

一是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兑现对企业的各项奖励措施,如我公司的科技企业创新奖、创税奖、产值奖、2010年的清洁生产奖奖励等等。二是加大对政府部门作风的整顿,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目前高新区进驻行政办公大楼的部门办事效率很高,服务质量好,但是,还没有进驻的部门或者单位存在办事不主动,不热情、不专业、不及时、不灵活的“五不”现象。希望政府部门大力整顿,切实为企业解难事,办好事,办成事。三是对于优质企业给予优惠地价或减免费用等,解决他们用地难。

广东科茂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25转型升级 篇3

问题、挑战和机遇

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这里大家可能都清楚,但是我想还是有必要进行简要的回顾。大家知道,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实际上,制造业是我们综合国力、安全保障还有建设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也要以制造业作为主战场。现在,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0%,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们国家总量应该排在世界第一,所以应该是第一制造大国。

但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都比较薄弱,有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进口。像我们通常讲的芯片进口量就很大,所花的外汇成本要超过石油,同时制造业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造质量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我们还没有算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竞争力的减弱造成的损失。另外,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话也是刻不容缓,落后产能过剩,而且这种过剩不断发生,先进产能不足,这样的话导致结构失衡。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现在我们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还有一个就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的经营能力不足。

除了我们本身的问题以外,外部发展环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第一个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以往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这个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同时,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要重塑制造业,强化高端优势,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低成本的策略承接成本转移,抢占中低端,我们面临一个前后夹击、双向挤压的严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做高端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做中低端的,所以给我们造成了两头压力,我们原来的成本还有这些要素的优势正在逐渐地丧失。

从机遇来讲也是很大的,全球制造业面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技术制造强国的进程。世界革命的变革和我们国家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一种交汇,所以我们有可能抓住这个机遇来实现一个突破。这些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大家都熟悉,包括像信息技术、绿色制造、新材料、3D打印等等都会催生很多新的制造业的门类和领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制造业的业态和模式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大的方面。

全球制造业面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技术制造强国的进程。

中国制造2025的真正内涵

中国制造2025内涵是什么?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两组数字来概括它的主要内涵,第一组数字就是“1、2、3、4、5”,第二组数字就是“5、9、10”。其中“1、2、3、4、5”主要讲目标理念措施,后面具体讲实施的专项还有集中领域。

“1”就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是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实现这样一个目标。“3”是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就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现在我们讲的2025就是从现在起到2025这个十年作为第一阶段,制造强国是不可能在这个十年之内来完成,因为我们有很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做,所以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一直到2045年,我们就能够希望认为有可能基于真正的世界的制造强国的前列,是这样一个战略步骤。“4”就是定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以我们讲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三十年的跨度;第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5”是提出五条方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第一条就是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放在首条。第二是质量为先,就是要推动中国制造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第三就是绿色发展,就是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制造转变,这三个是三条主线,后面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说结构优化,就是说把我们的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微笑曲线,由中间向两端延伸,还有是以人为本,这和创新驱动关联的。

大家有时候也问到,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是什么关系?有的人说中国制造2025就是德国工业4.0的中国版,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大家知道德国工业发展经过了1.0、2.0、3.0,现在已经向4.0迈进,有些基础工作已经在前面做了,我们很多还要补课。

比如我们的质量问题,刚才讲了质量为先。为什么把质量提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德国工业4.0没有特别强调质量的问题,它不是说不重视质量,而是它的质量的理念、质量的文化已经融入工业的骨髓当中,这个质量按道理不是问题,他们质量问题在工业2.0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而我们现在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造成制造业不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既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内在的因素。那么,质量要提升靠什么?我觉得创新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肯定跟德国的工业4.0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共通的地方,比如都是国家战略、都是提升自身竞争力,面对全球的新一轮竞争等等,所以它是有区别和共同点的。

“5、9、10”是具体的工程和行动计划。首先是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这五大工程实际上是奠定我们强国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这是一个龙头,与我们的五个方针是相关联的。“9”大主要任务:强化工业基础、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然后围绕这些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其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的突破就又引出了“10”大重点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或者是我们的制造强国战略在第一阶段就是要在这十大领域重点去发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制造业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将为我国制造业甚至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面旗帜,有助于动员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局势,集中有效地使用各方面优势资源来推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又大又强。我们原来讲制造业要由大变强,并不是说在强的过程中就忽略大,所以我们的规模要保持适度增长。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朝着一个目标,也就是制造强国努力前进,这是简单的讲了一下制造强国的重要背景情况。

什么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中国制造2025第一阶段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关系?或者怎么样通过中国制造2025来带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根据我的体会来讲一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内涵之一,我想转型升级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国家可能后续也会要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自主创新能力从市场、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各个方面进行提升,深化它的内涵,提升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我们要考虑怎么样来进一步做好创新。

第二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变成实际效果,就要变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今天讲新常态,怎么样在新常态下来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从粗放式的发展转向内涵式的发展?创新、品牌、质量和效益,这个实际上是很重要的点,企业要能够从这几个点更多的发力,而且在全球竞争环境下提升竞争力,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的转型,这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

下一个内涵就是经济社会效益。我们讲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能耗要降低,环境要改善,交通事故要减少,对社会的伤害要减少,还有我们现在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拥堵问题也要解决。这样的话,我们就产生了汽车发展的“几化”: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等。这几化下面有具体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来发展对应的产品,比如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或者是网络智能汽车,但是现在更多的叫智能网联汽车。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相辅相成

刚才讲的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它与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关联?实际上,我们把前面讲的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要做的事情跟我们汽车转型升级要做的一对照,就不难发现,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汽车制造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至少我认为,没有汽车的强大,就谈不上制造强国。但同时,没有制造业的基础,我们也很难变成汽车强国,或者汽车转型升级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变成一个个板块的话,我想汽车的强大不可能成为一个孤岛,它一定需要很多关联的产业来支撑。

做汽车经常遇到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说汽车好像如何如何,把汽车与航天、钢铁甚至其他的一些行业来对比,但实际上汽车确实与航天和钢铁是不同的。从消费者的对象、从产业链和业态以及它的市场与政府的定位来讲就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又需要克服我们各方面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的问题,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面对国际竞争压力的问题以及学科人才不足的问题,等等。如果有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战略来支撑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更容易来突破汽车产业、汽车技术发展的瓶颈,形成汽车升级转型更快的发展态势。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汽车”两个字完全可以换成“制造”,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创新能力、品牌实力、产业控制力、效益、能耗、排放、制造与服务水平、市场特点等等,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所以它也是汽车制造业的问题。这些是共性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对于汽车来讲的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另外,我想我们汽车的升级转型如果要向汽车强国转型,基本上应该与中国制造2025这三步走战略同步。当然,什么叫汽车强国?这个定义可能就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严格时间划分,但是我想与我们的汽车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应该是基本同步的。因为有一些基础的东西不可能由汽车领域单独来做,像我们经常讲的轴承、密封件、电子信息的一些关键零部件等等。另外,我们讲到五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都与汽车有密切的关系。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十大重点领域里面就包含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在工信部正在抓紧做这个专题,其他专题都是工信部牵头在做。同时,另外的几大领域也与汽车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比如新一代信息产业,这就与我们的汽车信息化、智能化密切相关;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将与汽车智能化制造有关;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对汽车共性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的电动汽车电控就有可能得益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共性技术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材料方面的、制造方面的发展。此外,电力装备在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可能是会有帮助的。新材料就不用说了,我们汽车轻量化,还有汽车的电池、电机等一些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于我们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突破,所以应该是密切相关的。

基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汽车转型升级从产品来讲可以有三个突破口,分别是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网联智能汽车或者智能网联汽车,三大类型处在三个不同的阶段。节能汽车相对来讲技术比较好,量大面广,但是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规模,也是处在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前期;智能汽车,当然现在讲的网联智能汽车是讲更高一级就是无人驾驶这块,现在有一个所谓全系交通的概念,就是智能网联概念,实际上还要搞清楚它的终极内涵是什么,也可以说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网联还不能叫汽车领域的网联,应该是信息应用。比如说我们的导航放在汽车上面也是导航,自己人拿着也是导航,放在自行车上面也是导航,所以它还不是网联汽车的真正内涵。真正内涵是车与车相联、车与云中心相联,实现交通智能引导和控制,等等,这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现在关于智能和网联的内涵也是需要进一步来确定才可以更好讨论我们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说名字一方面不重要,另一方面也重要,就在于要定义它的内涵。如果定义清楚了名字就不重要,如果没定义清楚,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一些误导和误会。

总而言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突破口,这其中的次序一方面与现在汽车产业程度有关系,同时也与我们达到极限的时间和距离有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这样一个排序,这是我个人的认识。通过这样一些突破口,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国品牌。

2025转型升级 篇4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 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是, “大而不强”。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常态”化的趋势,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到了历史性当口, 总体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新兴业态产生, 将助推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将提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更高要求。3、我国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方面, 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基础。我国制造业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4、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技术资源瓶颈, 使改革红利同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更好融合, 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与此同时,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 对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新兴市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大好的时机。

(二)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着“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 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 吸引产业转移, 与我国形成了同质竞争。2、新常态下, 国内经济转型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出了紧迫要求, 高端装备制造业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创新驱动”。3、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甚至萎缩的风险加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人民币汇率相对坚挺, 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丧失, 对我国高端装备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核心关键技术“高端失守”。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仍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非常小, 仅为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以上水平, 产学研合作研发力度成效不彰, 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导向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水平。我国海洋工程、原动机等很多领域的大量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受制于人。2.产业布局不合理, 结构不均衡, 配套不完善。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 我国各地区也都奋勇争先, 纷纷出台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布局不合理, 规划和发展趋同化, 形成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从产业结构看,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总体上仍处于中、底附加值区间, 高端产能不足, 低端产能过剩,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装备占比低, 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 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 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3.信息化水平不高, 与工业化融合欠深度。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偏低, 大部分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阶段, 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装备和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 信息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4.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相对竞争优势丧失, 品牌薄弱。目前, 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投入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来实现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 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 企业发展效益不高。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人均劳动效率偏低以及我国社会资源长期的“脱实向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已然丧失, 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我国高端装备的质量标准不高、不严、不稳, 国际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显不足。

三、“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求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既立足当前, 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国制造2025”又着眼长远,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 描绘了宏伟蓝图, 部署了发展要求。即, 以“1条主线”、“8项战略决策”、“9个重点任务”为抓手, 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4大转变”。

“1条主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8项战略决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9个重点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4大转变”: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实现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

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展望

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准作为推动我国实现强国制造的引擎, 应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以下四方面质的飞跃, 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即: (1) 雄厚的产业规模。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2) 优化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3) 良好的质量效益。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4) 可持续的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为此, 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一) 创新驱动发展, 完善创新体系, 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健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体制建设。二是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 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等形式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 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三是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的能力。

(二) 实施“强基”工程,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提高产业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施专项财政补贴、重大公共试验平台建设以及鼓励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等措施, 突破我国工业“四基”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质量技术基础) 的桎梏,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实现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开发关键基础材料, 研发先进基础工艺。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弘扬“工匠精神”, 实施精品工程。加强高端装备制造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技术标准、严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打造“中国装备品牌”。

(三) 延伸产业链, 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 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前端 (设计和研发) 以及后端 (产品服务及“本地化”营销) 的能力, 提高附加值。优化供应链管理, 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产品运行过程中的远程监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

(四) 培育龙头企业, 推动产业集聚,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通过市场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关键环节, 既能出口产品、又能输出资本和技术的企业。着力培养一大批以“专、精、特”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高成长性企业。扶持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安全的核心动力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提高整个产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形成具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落实“一带一路”政策,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完善支持对外经济合作的政策体系, 鼓励通过工程总承包等形式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成链“走出去”。支持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并购有品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国外企业, 开展全球资源和价值链整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充分利用海外研发资源, 最大限度突破技术壁垒限制。

参考文献

[1]李志雄, 温兴琦.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05) :39-43.

[2]吴晓波.“中国制造2025”的商业模式转型[J].西部大开发, 2015:99-101.

[3]许颖丽.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J], 上海信息化, 2015:24-27.

[4]贺正楚, 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0) , 103-110.

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四个革命”的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煤炭产业向“六型”转变的要求,我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支撑,坚持煤炭与煤层气并重,内转与外转并重,延伸与配套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

一、以战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科学制定行业战略规划。准确研判煤炭行业“四期”并存的新形势,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发展战略,修编“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完善“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提出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新战略规划,即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依托晋东煤炭基地、晋东南煤电基地、沁水煤层气基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延伸煤、转化煤、跳出煤、超越煤,拓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煤炭、电力、物流、化工、装备制造、文件旅游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二是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煤炭主体企业,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科学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投资,规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标杆项目,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鼓励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出让、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办矿主体进一步集中。鼓励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资源进行再整合,特别是对下组煤进行再整合,减少煤矿数量,推进集约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行业低碳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行业转型跨越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实现高碳产业低碳清洁发展。一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安全、科学、经济、绿色”的理念,积极支持企业按照安全绿色开发矿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煤矿,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充填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围绕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部署,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为载体,加快煤基科技攻关步伐,积极开发集约智能化、自动化、高端煤化工、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矿区循环经济、煤层气开发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矿山机械再制造等技术研发、示范及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鼓励煤炭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各(县)市煤炭主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也在积极筹备和建设中。

三、以体制创新助推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与省厅对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定煤炭改革路径图和时间表,确保2017年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快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依托省政府决定建设的集煤炭安全生产、运输销售、煤炭库存、价格成本、市场运营、供需预测等为一体的煤炭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做好衔接、配套、配合等工作,将相关信息、监管、服务等纳入大系统、大平台,发挥数据 信息、政府监管、决策服务三大功能,实行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三是深化煤炭行政审批管理改革。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着力推进“六权治本”,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有序完成权力和责任清单的编制,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实行阳光运作。已清理保留权力事项54项,其中:行政处罚事项40项,行政检查事项5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9项。调整权力事项28项,其中:取消权力事项12项,承接省厅下放事项6项和改为属地管理事项3项,自行下放管理事项2项,简化办事程序5项。涉煤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企业事务性负担均减少1/3,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四是促进主体企业做大做实做强。制定出台全市加强地方煤炭主体企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理顺主体企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按照“集团化建设、资本化运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遵循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依法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营机制。五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鼓励企业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引进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育创 新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创新潜力,营造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2011至2014年,共承担省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6项,四、以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多元发展

创新煤炭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煤炭、电力、煤层气、煤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一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依托大型煤、电、化项目,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煤矸石、粉煤灰再生利用工作,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煤炭、煤层气价值最大化,积极建设煤炭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二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我市区位资源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立足城市、服务全国、辐射国际的煤炭物流中心,建成具有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煤炭产业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无烟煤价格形成中心,实现煤炭洗选配煤、在线交易、在线结算、在线融资和“坑口”到“炉口”的全程物流配送,形成完整的煤炭产业生态圈,降低煤炭流通成本,提升协同供应效率,推动 区域产业转型。三是发展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发挥我省煤炭装备制造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发展煤炭开采设备、洗选、煤化工成套装备、煤层气勘探装备、抽采装备、压缩装备、安全防护装备等设备制造,大力建设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四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加快旅游资源产业化、旅游产业市场化、旅游发展品牌化步伐,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五、以政策创新构筑产业循环发展体系

紧抓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建设机遇,坚持将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新上煤炭开采项目的准入条件,引导已建项目理性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一是煤炭产业链延伸取得新突破。聚焦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晋东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推广煤炭、煤化工等典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煤炭企业延伸拓展、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延长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等资源循环产业链,加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提升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突破。以 “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为基本模式,加快形成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粉煤灰资源化开发利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四大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积极与发改部门对接,选优筛选适合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创出工业固废高效利用新模式。三是行业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采取“煤参电”、“电参煤”、“煤电互参”、“煤控电”、“组建新公司”等多样化的煤电合作模式,加快煤电一体化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建材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整合,促进资源型企业跨行业、一体化发展。

2025转型升级 篇6

7月11日,中国电信在京召开“十年重构翼启转型——《中国电信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发布会”,全面启动网络智能化重构。众多行业领袖参加本次发布会。

据悉,网络智能化重构是中国电信实施转型新战略的四大核心举措之一。“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电信正式进入转型新战略的实施阶段。

转型新战略迈入实施期

此前,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在6月29日的MWCS2016上发布了中国电信转型新战略(转型3.0),即致力于做“领先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将以智能为牵引,实施“网络、业务、运营、管理”四大重构,提供综合智能信息服务。中国电信转型新战略在全球通信运营业以及产业链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关注。

中国电信总经理杨小伟详细阐述了转型战略思路:中国电信的转型新战略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网络强国、网信立国、供给侧改革等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

在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中,网络重构是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电信将牢牢把握住“网络随选、弹性部署、快速配置”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智能牵引网络转型,深化开源技术应用,积极引入SDN、NFV、云等新兴技术,构建简洁、集约、敏捷、开放的新一代网络运营系统,实现网络、IT融合开放,为快速部署业务、提升安全能力、促进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为用户提供可视、随选、自服务的全新网络体验。

网络重构预计2025年前完成

中国电信预计其网络智能化重构将于2025年之前全面完成,计划在10年内实现80%网络功能虚拟化,随选网络规模提供,部署新一代运营系统。

具体而言,通过智能化重构,新一代网络架构将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大幅提升网络能力和性能,创建强大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以业务和技术创新推进降本增效,支撑“提速降费”,利国惠民;三是打造开放新生态,支撑“双创”新引擎,向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业务;四是技术创新引领,支撑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发布会上,中国电信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张新介绍了网络架构以及基础科研类、网络工程类、产品开发类等第一批网络重构启动项目。而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则定义了网络重构演进路径和原则,如在引入SDN/NFV方面,中国电信要求新系统优先部署,部分老系统可逐步引入。

在本次发布会上,华为、中兴、惠普等产业链代表也进行了精彩发言,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电信网络重构目标架构清晰,演进路线可行,愿意共同推进CTNet2025计划的落实。事实上,网络重构也将改变运营商和设备商传统“售卖”的合作模式,转向未来的“集成创新”和“联合开发”模式。

2025转型升级 篇7

石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 石油和化工发展面临新挑战, 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从行业经济运行数据来看, 前七个月, 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7.46万亿元, 同比下降5.5%, 实现利润总额3710.7亿元, 同比下降23.7%, 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3%和11.2%;上缴税金总额5669.7亿元, 增长10.1%, 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21.4%;资产总计11.66万亿元, 增幅5.1%, 占全国规模工业总资产的12.3%。全行业亏损企业4849家, 亏损面为16.4%。

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 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传统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过去大宗传统石化产品快速增长, 主要得益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巨大市场需求。现在随着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水平升级, 传统大宗石化产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 而个性化、差异化、安全环保的高端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增速则不断加快, 给行业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二是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当前, 全行业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 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在需求不足的市场压力下, 一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产能,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持续恶化趋势有所缓解, 但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着很大考验。

三是要素驱动力日益减弱。在过去规模扩张型增长模式下, 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全行业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 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特别是企业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科研成果工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30%, 难以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行业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 通过创新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石化行业是典型的资源环境约束性产业, 90%以上的产品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石化行业的“三废”排放量也一直位居工业行业前列, 重大安全环保事故时有发生, 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情况下, 我国石化行业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深入实施责任关怀,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不断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今年我国出台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 无论是处罚力度还是标准要求, 都大为提高, 石油和化工企业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与石化产业的融合, 实现石化工业转型发展。

面对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亟需研究多种应对方式解决目前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 也是石化行业“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抓住了机遇, 乘势而上, 就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行业两化深度融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加快改造传统生产制造供应链模式, 提高石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行业两化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提高效益, 降低成本。石化企业要从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到销售物流各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 同时要做好整个供应链的协同。目前石化行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较高, 已基本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 但是在业务运营、生产管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当前行业两化融合的重点。

在石化行业发展智能制造重点要推进智能工厂的建设。智能工厂建设本质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不断深化和持续优化, 保障生产运行过程安稳长满优。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 提高石化企业供应链的协同能力, 促进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能源的平衡, 实现企业动态精细化管理。

目前, 行业一些重点企业已经开始了企业智能工厂的实践应用工作,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应用, 2014年累计增效2.2亿元, 茂名石化、九江石化生产操作合格率从90.7%提升至100%, 燕山石化、茂名石化通过先进过程控制系统与实时优化系统集成应用, 年新增效益8000多万元, 镇海炼化通过多周期计划优化、调度优化等应用, 年增效益2000多万元。中煤陕西能化公司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建设, 产能利用率达到110%, 企业员工仅有800多人, 在同类企业中独树一帜。

依靠信息技术创新手段, 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

产业基础薄弱、产品低端化是制约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升级的主要问题之一。从2010开始, 中国化工总产值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商, 占全球化工市场的三分之一, 同时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市场。虽然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但从发展质量看, 大而不强, 低端化、同质化竞争激烈,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实现行业“稳增长、调结构”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需要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撑, 使信息技术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 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要积极组建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国家创新中心, 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一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深度融合, 促进安全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以来, 安全生产事故连续发生, 对行业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我国石化工业能耗和污染排放量仍然过大, 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制造, 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石化工业的绿色改造, 大力发展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 提升企业能效和清洁安全生产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安全监控,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 对核心生产装置、重大危险源、易燃易爆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对生产运行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 实现安全预警和预知性处理。建立企业生产安全应急响应系统, 在突发情况下实现安全应急联动。

继续推进石化行业能源管控中心的建设和应用, 实现能源智能化管理。对现有传统用能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 建立能源管控系统, 实现能源在线监控和优化,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石化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

我国服务业占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 现代服务业更加滞后。与石油化工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存在“两头轻”的问题, 一方面是前段设计较弱, 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水平不高, 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提的制造业“微笑曲线”, 前端设计和后段市场的价值较高, 而制造环节的价值较低。目前石化企业重点关注的是生产制造环节, 产品销售服务附加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意识有关, 二是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滞后, 与生产不匹配。《中国制造2025》一个大的着力点, 就是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产品创新。未来石化企业发展应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的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互联网+”, 形成行业创新发展新动力

当前我国石化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传统的发展动能也在减弱, 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形成新的发展动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 互联网与各领域加速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互联网已颠覆了交通、媒体、娱乐、消费品等领域的发展模式, 下一步将在传统制造业产业巨大影响, 石化产业必须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目前石化行业正在积极开展“互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一些领域效果初显。如在油品销售和农化服务领域, 部分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应用, 通过互联网, 改变了传统销售和物流发展模式。传统的农资销售是通过多级代理才能到达种植户, 应用互联网的手段, 可以省去中间商的环节, 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农业服务指导, 一是提高农资生产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二是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实现了生产资料与种植业的有效协同。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行业两化融合重点工作

下一步石化联合会将重点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动“互联网+”应用这一主线, 基于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做好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 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 石化联合会正在大力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 建立油气和化工两个数据中心, 为企业提供全面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行业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实和完善, 政府、行业、企业能够更加深入掌握行业及市场运行情况, 提升行业经济运行预警和预测功能, 可以更加及时地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行业运行动态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为行业企业提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行业信息。更好地促进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降本增效、健康发展, 提高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全行业经济效益。

筹备成立行业两化融合组织机构, 构建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面比较广, 与工业化进程、信息技术发展联系紧密, 同时还应考虑企业个体的发展阶段, 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技术实现能力和匹配度等因素, 因此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石油和化工行业目前有3万多家企业, 依靠政府的力量推进行业两化融合还远远不够, 需要行业专业组织承担具体推进两化融合的职能。而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缺少两化融合专业机构, 成立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专业机构将有利于行业两化融合的系统推进。联合会拟筹备成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专业组织机构。专业机构成立后, 将聚集各种资源, 为行业两化融合提供各种服务。

研究建立智能工厂应用体系, 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建设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 利用一年时间, 今年6月份联合会组织专家完成了《石化智能工厂研究报告》, 提出了石化智能工厂的概念、架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 为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建立石化智能工厂应用体系, 形成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标准体系。

实施两化融合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

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推进行业两化融合过程中, 两化融合人才是关键。但目前缺少两化融合人才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鉴于此, 石化联合会将联合相关机构, 实施两化融合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行业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一批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 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供基本保障。

积极做好“互联网+”的宣传和应用推广活动

为了让企业充分认识“互联网+”的意义和本质, 积极推进“互联网+”在行业的应用, 今年下半年, 石化联合会开展了“互联网+”走进化工企业巡回报告会, 目前已在吉林、山东、河北、河南重点化工区域举办了6场报告会,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将继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区域开展相关活动, 做到重点化工区域全覆盖。同时我们将组织行业专家研究“互联网+”如何与传统石化产业结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025转型升级】相关文章:

煤矿转型升级06-25

行业转型升级05-09

转型升级促发展05-27

转型和升级范文05-23

转型升级期范文05-23

转型与升级范文05-23

东莞转型升级范文05-25

加快转型升级范文05-28

昆山转型升级范文05-29

煤矿转型升级范文05-29

上一篇:现状及展望下一篇:沙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