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转型升级

2024-05-09

行业转型升级(精选十篇)

行业转型升级 篇1

四川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王蕴虹主持了会议。

■专家领导

纵论行业发展大计

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依然严重, 国际市场消费下降, 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经济发展放缓, 改革力度加大, 行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在此背景下, 为了认清形势, 因势利导, 全面推进四川省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工作,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汇聚成都青羊工业园和邦集团会议室, 分析形势, 解读产业政策, 交流经验, 为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出谋划策。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吴定华处长首先向与会者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四川省经济发展情况, 并对四川省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做了题为“加快转型升级, 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专题报告。报告强调了在我国皮革行业在当前变革时期,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常态。报告中说, 我国皮革行业已进入从低成本转向高成本、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态势;推动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率提升和多元化创新, 而创新是行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坚守是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保障。在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 我国皮革行业实现了平稳发展的目标。苏超英认为, 四川是一个皮革大省, 未来更多政策或将与企业环保治理挂钩, 环保水平的高下将成为判定制革等上游企业优劣的决定性指标, 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在会上作了专题行业科普讲座, 用事例和研究数据阐述了对制革用铬的客观认识。石碧院士还就解决铬排放问题、保持皮革铬鞣革优良性质等向代表作了简要论述。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高在会上对宏观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和皮革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杨明高说,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纵观未来经济形势, 我国皮革行业拥有的综合优势将为行业出口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空间。与此同时, 外需改善将逐步正面传导至国内需求, 行业正处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的“窗口机遇期”, 企业需抓住机遇, 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 不断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融入现代科技、环保、电子商务等因素, 不断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 进而推动行业出口转型升级。

■行业企业

交流各自发展经验

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近年来, 四川皮革行业在发展中涌现出一批转型升级工作突出的企业, 也积累了一定的转型升级工作经验。会上, 四川振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雅安金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分别作了转型升级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四川振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兰做了题为《转型升级谋发展, 创新实现新跨越》的报告, 报告简要介绍了该公司在各个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 通过产品转型、管理升级使企业稳步发展的历程。何晓兰说, 四川振静股份有限公司从1994年的猪皮服装革出口东欧市场到1998年转型牛皮革与世界银行合资。2000年通过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3C认证、2008年通过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通过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并遵守世界银行合资的规定, 建立了污水处理场, 从而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在会上作了专题科普讲座。

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先成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专题报告中说, 该公司坚持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 在工作实践中开展了“价值基础管理”的系统工作, 同时吸收国际管理理念, 实施分层次管理的管控模式, 逐步建立起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格局, 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提高了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 加大技改研发投入,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成果转化, 推出了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 使清洁技术成为德赛尔的核心技术, 并荣获了全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坚持把营销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营销策略、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多方入手, 创新营销理念、整合营销资源、健全营销体系、完善市场网络、拓展市场份额, 不断捕捉商机, 挖掘新的增长点;坚持把企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坚持“文化立厂、管理兴厂”的战略定位, 树立文化是根、管理是本之精神, 以提炼培育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举办一系列“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 创建了“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中心, 企业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和生机。

四川西部鞋都公司总经理黄富豪在发言中介绍了成都武侯中国女鞋之都的创建与发展情况, 阐述了在成都产业调整中, “中国女鞋之都”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加强鞋业信息与研发的平台建设, 同时进一步提高成都鞋业市场与流通的服务水平。

雅安金步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孙泽慧作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的专题发言。孙泽慧在发言中介绍了雅安金步文化产业公司在调整自身发展的同时, 从品牌战略入手, 走品牌创新发展之路的历程。孙泽慧说, 雅安金步文化产业公司从雅安皮鞋的自身条件开始, 综合分析雅安皮鞋的优势与劣势, 闯出了“独特性、唯一性”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之路。该公司与四川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技术合作, 提升产品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健康鞋项目的产生, 并申请多项知识产权专利, 打造出从“雅安出发、走出四川, 走向全国, 面向世界”的“金兜兜”自主品牌。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将自己的产品跨界合作宣传, 实行线上、线下推广, 依托电子商务信息化, 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直销服务;着力强化品牌建设扩大合作, 走一条合作共赢的升级之路;建设和强化市场销售作用, 无论网络销售, 实体直销, 授权经营, 都进行积极的市场拓展;全面开展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 按品牌价值将产品深深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展示产品特色。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院长何有节 (右) 、四川省皮革学会理事长陈武勇 (左) 在会上听取企业代表发言。

四川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王蕴虹在主持会议中,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代表的发言, 并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等方面析缕分条地对代表的发言进行了解读, 使代表阐述的理论文本更加通俗, 更能理解, 更便于运用到转型升级实际工作中去。

■“峰会”号召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反向热烈, 大家一致认为,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大变革时期, 社会转体、经济转轨、行业转型等情况渗透各行各业。过去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即将告终, 皮革传统加工业将进入生产以设计、创新, 新品研发取胜。市场进入以强化经营管理, 创新营销模式取胜的时代。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进行了艰难探索, 一部分龙头骨干企业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在被动的观望等待。

会议指出, 作为我国皮革大省, 四川全省近年来受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逆向差价不断增大的影响, 制革生产进一步萎缩。由于原材料涨价, 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 而产品价格上涨远低于生产成本的增加, 皮革产品出现微利甚至亏本。同时, 制革行业环保政策压力不断加大, 环保治理资金投入量大, 制革行业发展动力不足, 全省制革产量进一步下降。但是, 在艰难困境中, 全省皮革行业上下积极面对压力迎接挑战:制革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关于行业清洁生产和环保等各项工作, 继续把促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节能减排工作和促进行业清洁生产工作列入协会重要工作议程;制鞋行业不断创新市场运营模式, 强化营销手段, 努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使全省皮革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的条件下保持了“缓中趋稳, 稳中有升”态势。

四川省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会全体与会者合影。

会议强调, 2015年是四川省皮革行业处于调整转型和产业升级, 促进行业稳步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过去一年中, 全省皮革行业积极加速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当前, 国际经济体陷入衰退, 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缓, 国内外市场疲软, 行业诸多不利因素俱在,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全行业要抓住机遇, 努力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会议结束之前, 四川省皮革行业理事长理事长李开华作了总结发言, 李开华说, 在《轻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方针指引下, 四川省皮革行业完成了三年调整, 但转型升级工作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此次全省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会开得很好, 也很及时, 专家和领导共同交流, 献计献策, 使大家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关怀, 给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许多帮助和启迪。在目前全省皮革行业制革下滑、鞋业转移、企业普遍遇到发展瓶颈的困境下, 通过这次会议, 对全省皮革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实现健康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篇2

传统特色行业是在区域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条件下,对区域内传统特色资源或特色产品进行产业化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特色的行业。提高传统特色行业的“质”与“量”,有利于推动传统行业的优化发展,在改造提升中形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对云州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传统特色行业现状的调研,提出我市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云州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一)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 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居民从以实物消费为主,服务消费为辅向以服务消费为主、实物消费为辅发展。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到时间、物质、精神的综合消费过渡,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培育传统特色行业,为旅游休闲者提供大量含创意、快乐、体验、时尚、文化等元素的产品,使人们获得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实践表明,传统特色行业囊括了我市众多的城市生活休闲体验点,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和游客想去的场所。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的增强趋势为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二)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城市产业的比较优势 云州经济在经历了规模发展之后,正面临着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市场“业态”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传统特色行业是解决产品升级和市场业态升级的重要举措。传统特色行业与地方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相结合,因而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特色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层次大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市场推广有限等,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因此,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形成城市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生活 “生活品质之城”,是云州城市发展定位,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美食、茶楼、化妆、工艺美术等传统特色行业,大多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对全面提高云州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旅游品牌,推动“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云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品质生活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二、云州传统特色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的优势分析

1.历史底蕴深厚。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茶坊、食店及饮食服务业兴盛于南宋时期,在当时占众多店铺市场的三分之二,且装饰讲究,环境优雅,服务细致。化妆品行业起源于1862年的孔凤春厂,是我国化妆品生产行业最早的厂家。工艺美术上可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良渚文化,从隋唐至明清,云州一直是中国手工艺的制作中心。因此,历史文化传统是云州发展传统特色行业的重要优势。

2.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行业为例,2007-2008年,我市的美食餐饮业较同期分别增长了19.5%和23.3%,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美食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9427万元,零售额176.42亿元,增幅居商贸流通各行业之首,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达12.7%,2009年限额以上美食餐饮企业营业收入944339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12.5%。茶楼行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化妆行业产值从2006年的38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70亿元。工艺美术行业2009年实现销售产值近85亿元。从这四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看,我市的传统特色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

3.行业品牌基本形成。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发展至今,出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品牌。一是“杭帮菜”历史久、影响大。杭菜自南宋时期便成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以“杭帮菜”为代表的云州餐饮美食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中国茶都”品牌形成。2005年第一届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云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西湖龙井茶是云州的一张“金名片”。三是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一批享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杰出代表人物和代表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不多。以美食餐饮业为例,2009年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排名中,云州只占了三席。连锁经营的规模有待发展。化妆行业缺少自主品牌,产品档次不高,科研乏力,除玫琳凯、高丝和乐金(蝶妆)外,其余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商标,但基本上没有知名度。玫琳凯一家在云州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和利税总额中,就分别占据了84%和89%,大多数企业则处于微小型状态。二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营销方式单一。云州市2008年对42家化妆品企业调查,科研总投入仅1163万元,42家企业科研经费占销售产值只有0.31%,远低于轻工行业1.01%的平均数。科研投入不足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行业的宣传营销上存在着内容、途径单一的现象。茶楼在都市茶艺馆中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满足市民和中外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美食体验目前主要停留在品尝杭帮菜,缺乏个性、特色和鲜明的主题。三是行业的规范化生产、经营有待加强。我市的化妆行业规范化生产缺乏,市场规范程度也不高。42家企业中,执行GMP(良好操作规范)的仅有10家。从茶楼行业看,景区农家茶楼经营者的环境保护和依法经营意识不强,管理和服务不够规范,存在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问题,整体经营档次和质量与游客需求不相适应。四是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行业的大师、名师发展不平衡,一些行业的大师缺乏,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壮大。五是行业的专业市场偏少。相比于国内的其他城市尤其是各知名旅游城市,我市与茶楼、工艺美术行业相关的专业市场未形成系统的规划与布局,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一)文化传承凸显经营特色。北京的老舍茶馆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在茶馆的装修上营造了纯粹的京味文化氛围,前门四合茶院保留了四合院的经典元素,是对老北京清茶馆的一种现代演绎。在经营中重视文化的吸纳,每天上演地方传统节目,开设“新京调茶餐坊”、引入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将传统艺术融入了茶馆的经营中,使消费者被其纯粹的京味文化所折服。

(二)推行标准化体系。麦当劳在全世界有3万多家店面,每个连锁店的店铺内布局基本一致。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标准,对生产厂商严格把关,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网络;使用标准化设备和机械化的操作保证产品品质的统一。完全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完全标准化的食品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三)科技创新增强品牌竞争力。上海伽蓝国际美容集团从专业美容院线开始发展,与国外知名技术专家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制更先进、更符合中国人肤质的高品质专业产品。集团通过打造美素、自然堂、雅格丽白、路易维娜、医婷医丽五大化妆品品牌,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日化线、专业线并存的大型跨国化妆品集团企业。

(四)信息化改善生产经营。云州知味观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了精细化、数据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各门店与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与采购中心,采购中心与食品工厂,各种采购、生产、配送、销售数据实时反映,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准确而又无缝隙衔接,整个产销过程运转十分流畅、高效。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知味观及时根据销售数据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快速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依据。

(五)以人为本的服务满足大众的需求。云州外婆家餐饮连锁以服务质量的提升赢得市场。一是提供时尚又赋予变化的就餐环境,开辟等候专区,提供读物、茶水、点心等。二是引导消费潮流。定期举办“餐饮流行发布会”,提出美食流行趋势,并推出饮食新主张。三是实行HWS布点策略。将店址选在写字楼、宾馆、商场和住宅小区,让顾客最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实惠和高品质服务。目前外婆家已完善三种布点方式,分别是以马塍路店为代表的居家消费群布点,以公元大厦店为代表的白领消费群布点和以云州大厦店、云州日报店为代表的商圈消费群布点。

(六)商业模式创新拓宽经营空间。上海的129T外卖连锁网利用电子商务进入餐饮外送市场,在短短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上海市近5000家合作餐饮商户的战略布局,注册用户达到20余万,截止2009年底日交易金额已经突破10万。云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为了适应现代消费偏好,在扇面的创作上紧扣消费环境,并通过举办扇子创意设计大赛、建立扇文化园区等方式,开发体验旅游,让游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扇文化及王星记独特的制作工艺,提高了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为王星记突出自身历史文化优势,树立个性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行业的集聚提升整体竞争力。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公司通过打造工艺美术集聚区,推进工艺美术一条街建设,先后建成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玉器艺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玉石料市场、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工艺品综合市场等项目,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进、整合与主导产业相近的近200家企业和商户入驻集聚区,并大力组织协作化生产,实现了集聚区主业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进工艺美术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四、云州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科技提升传统特色行业的品牌价值

首先,提升行业文化底蕴。依托传统特色行业特有的“家世渊源”,加强国人对民族品牌的认知和信任。茶楼行业要汲取云州茶文化中的精华,注重茶文化知识的宣传对公众消费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文化,并形成对品茶的热爱。工艺美术行业在设计创作、生产管理、经营销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可与文化艺术的理念相结合。其次,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的研发,通过科技投入提升传统特色行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对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积极开发多种材料相互融合的产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化妆品行业在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在杭设立公司总部或建立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要引导和支持本地化妆品生产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鼓励企业利用科技环保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美食行业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绿色无污染,化妆行业采用纯天然的原料等。推动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并对相关项目优先安排财政资助和经费支持。再次,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振兴老字号,通过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用现代营销等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名店、名师的品牌效应,以销售额、服务质量和诚信经营等为主要内容,每年举行企业“创十佳”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力争优秀,争创品牌,提高知名度,使品牌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以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推进企业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和经营。一是引导企业制定生产标准。鼓励我市的美食、化妆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规范的制定,扶持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实行产品质量标准化。重点控制原材料质量、工艺规格和产品保质期三个环节,所有产品均有规范和数字化的操作生产程序。二是推进服务的标准化。在出台《云州市茶楼茶馆星级划分及服务规范》的基础上,推进其他传统特色行业和企业也制定细化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生产经营中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精细化、数据化管理。生产、配送、销售数据都能实时反映,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益。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借鉴国内外美食餐饮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逐步从单店经营向连锁化发展,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向全国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壮大企业规模。茶楼行业在创新“自助式茶馆”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更多新的经营模式,如与旅游采风、婚嫁喜庆、青少年素质教育、家庭亲情睦和等相结合,拓展茶楼的经营空间。再次,形成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茶楼行业与茶叶的生产、销售相结合,形成上下游产品的协同发展,增强行业的竞争优势。

(三)以创意设计促进传统特色行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首先,促进文化创意和行业产品、服务的融合。以传统行业为基础,创意为魂,创新产品概念和形式,发展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产品。如结合旅游业发展,引导企业和大师创作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办特色旅游商品专营店。设计策划云州“创意行业之旅”特色旅游产品,将美食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融入旅游路线。茶楼行业通过将茶饮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三者相结合,实现大茶楼业,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的扩张。

其次,打造节庆、会展载体,创新营销方式。结合文化节庆和传统会展,将传统特色行业宣传作为重要内容。美食行业可仿效香港,组织许多美食节、美食比赛和美食展览,加深游客对云州美食的印象。通过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逐步扩大茶产品的影响度。在“茶节”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上进行多种探索和尝试,增强“茶节”与茶馆、茶行业间的茶文化互动,引领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立足原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从单纯地制造销售产品向开发体验旅游方向转变。如使工艺美术企业的生产流程成为旅游看点,或开发体验旅游,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商务客的旅游消费。

再次,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中充分融入传统特色行业元素。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中,弘扬传统“美”的元素,打造传统特色产品的体验场所,将美食、茶馆、化妆、工艺美术等融入其中。加快城市特色街区建设,发挥云州的区域优势、传统特色行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使商业街区成为云州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城市商贸旅游结合的精品。建设云州工艺美术馆,使其与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一起,形成融历史知识、艺术文化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独特旅游区块。在运河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中考虑开发和建设有着传统特色风味的茶楼、美食体验点等,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四)以行业市场和街区建设形成传统特色行业集群优势 一是形成若干个优势传统特色行业集聚区。以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为主导、其他中小企业协助式发展的布局,或是诸多规模相当的企业共同竞争发展的布局,以集聚发展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传播、设计资源的集聚和行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引进、整合与主导产业相近的企业和商户入驻集聚区,实现集聚区内主业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进传统特色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加快传统特色行业集聚区建设,在集聚区内引入优秀的设计团队和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针对云州目前大型传统特色行业专业市场较少的局面,如工艺美术行业大型销售场所缺乏的状况,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理顺传统特色行业产品的交易,形成行业原材料和产品的集散地,辐射到更大范围。在专业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优化物流等配套设施,扩大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发展和完善行业特色街区。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建设茶文化特色街区,规范管理农家茶文化景区,打造茶文化村。美食行业要充分发挥上城区、下城区和西湖景区的多个美食街区的集聚功能,引进全国各地名小吃,形成品牌街区。如杭帮菜美食街区,世界各国风味餐饮、特色小吃街区等,满足游客品尝云州美食的不同需求。小吃街还可以借鉴台湾基隆的庙口的模式,提高小吃的丰富度和知名度。在市区、休闲疗休养区开设化妆特色名店,打造休闲时尚化妆一条街的品牌形象。

(五)以政策引导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型升级需要行业热情 篇3

对行业的热情,对企业的热爱,发自心底将这份事业进行到底,正值转型升级阶段的纺织服装业太需要这样的态度。

提起转型升级这个词,已成为各行各业上下齐呼的口号。口号能够发人深省,催人振奋,但归根结底离不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情。只有对行业有热情,才能够将企业的根本问题剖析清楚,才能够将升级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经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这不仅是一句警语,更是指向成功的路标。

纵观国内家居服行业,作为舶来品的家居服在国内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消费者对家居服认知度不高等情况,家居服仍没有完全深入寻常百姓家中。

对此,幸福居家行活动正在举行,在汕头市时尚居家服饰研究院的带领下,广东凯迪服饰有限公司、北京绮瑞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汕头玉茄子实业有限公司和汕头市佰伦世家实业有限公司,将作为此次活动所有选手的导师,亲临比赛现场的各个环节,传授他们多年创业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不仅仅是此次活动,家居服行业的一些领军企业,近年来不断举办普及家居服产品、传递居家理念的活动,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家居服行业在国内得以进一步发展,开拓一片蓝海。如今,家居服文化广为传播,家居服概念也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他们的努力正是因为对家居服行业的热情。

一名好医生一定是对医术充满热情,一名出色的营销人员也一定是对营销的过程充满热情,无论是家居服行业,还是其他行业,热情均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

生态水泥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篇4

由湖北一公司主办的第一期“绿色生态矿渣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等核心技术专题讲座在湖北大学举办。据介绍, 绿色生态矿渣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创新工艺是湖北大学国家高校产学研重点项目。该工艺开创了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多种建材产品的国内先例, 具有高效节能、产品品质高、粉尘噪音排放低的特点及“低能耗、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绿色生态”特征, 生产过程无“三废”污染物, 真正实现清洁生产, 为我国水泥产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近年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将其作为推进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为此, 湖北该公司按照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需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领域精神要求, 特在湖北大学举办第一期“绿色生态矿渣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高效提取钢渣粒子钢及制备高比表钢渣微粉”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专题核心技术讲座班。其宗旨是利用高校产学研重点资助项目技术和该院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及国内首创的示范线工艺, 为水泥企业和钢铁企业开辟一条低投资、低能耗, 高效利用矿渣、钢渣、磷矿渣、炉底渣、粉煤灰、煤矸石及尾矿等再生资源的绿色产业链, 形成企业多元产品及多元经济结构, 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推进企业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行业转型升级 篇5

在文化部的推动下,2014年4月27-30日举行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首次推出文化产业“六新”主题展示,网吧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代表企业“网鱼网咖”、“杰拉网咖”携手亮相,环境敞亮,配以绿化盆栽,咖啡、西点香气扑鼻,传真、复印、扫描、打印一应俱全,上网区域全面禁烟,整洁而时尚。情侣座、榻榻米座、商务座„„满足了消费者商务、娱乐、休闲的各种需求。

这是网吧行业转型升级开始后,首次在文化类的展览会上面向全社会和媒体展示、推荐,吸取各方意见、建议。目前,部分网吧已经开始推进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上网环境敞亮整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多元经营效益开始显现,社会和行业形象大幅改善,日益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休闲场所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本周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信部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调整网吧行业管理政策,全面放开网吧审批,并力推网吧行业转型升级。

2013年下半年以来,文化部将上网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北京、上海、长沙、洛阳等地的上网服务企业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鼓励上网服务企业改造上网环境,使之成为敞亮、开放的公众文化场所;二是鼓励上网服务企业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扩大参与人群,活跃上网服务场所气氛,促进上网服务场所加强自律;三是发挥上网服务场所遍布城乡、靠近居民、电脑配置水平高的优势,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和其他服务单位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和网络代购、远程咨询等服务;四是鼓励上网服务场所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文化部决定将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在全国展开,并将转型升级工作列入今后几年上网服务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力求通过标本兼治,使上网服务场所逐步发展成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兼具上网服务、社交休闲、竞技娱乐、电子课堂、远程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在公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推动上网服务行业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服务业。

新挑战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篇6

我国化纤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带来市场过度竞争、化纤原料发展滞后于产品发展,且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下跌,这必将导致从原油到化纤产业链的持续低迷。这是化纤行业面临的价格波动新常态。化纤企业必须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品种,进一步提升纤维的功能性、差别化水平。这既是化解产能结构过剩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行业棉花等纺织原料供求矛盾,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

多年来导致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的因素并未消失,直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仍不确定,高库存国储棉、进口棉配额限制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这都是新常态下对纺织行业的不利因素。为此,企业必须加紧新产品开发,加快新纤维应用,拓展新市场,增强竞争力。

用工成本上涨

近几年纺织行业的工人工资大约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在递增,这给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削弱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未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速度将有所减缓,但劳动力愈来愈贵的趋势将成为纺织行业面临的新常态。纺织行业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唯一出路在于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培养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加快推进以设备代替人力的更新改造等。在工资上涨的同时,促动劳动力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与消费能力的提高。

出口增速降至个位

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复制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奇迹,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不断蚕食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加之世界各地纷纷兴起的各种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由以前的两位数下降至个位数。未来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欧美经济将持续复苏,新兴经济体内部将继续出现分化;从行业内部环境看,产业链配套优势依然存在,我国工人工资仍不到发达国家的1/4,相对优势依然明显。综合判断,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告别高增长的时代。保持与GDP增幅相近的增长态势,这是出口方面行业面临的新常态。

国内消费比重下降

近两年行业出口竞争加剧,许多出口企业纷纷开拓内需市场,使本国内市场竞争也有所加剧。一些品牌渠道类公司停止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甚至出现销量下滑。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比重必然下降。综合判断,未来几年国内纺织品服装零售额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这是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的新常态。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消费倾向的去百货化,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是国内消费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在电子商务零售领域,纺织服装产品始终以30%以上的份额占据首位,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份额。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电商渠道的快速成长,纺织服装企业必须从传统渠道加快向电商渠道转移或与电商相融合,以抓住发展新机遇。

投资速度减慢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31.3%,高于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但近两年跌至15%左右。投资增速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一方面是资金成本的居高不下,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而资本边际回报率却不断下滑。近两年东部的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开始向中西部和东南亚转移。但产业链配套、投资软环境的不确定性又使这种转移并不顺畅。随着西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地域约束会愈来愈弱。而劳动力、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西部与东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近年来一些纺织服装优势企业加快了跨国投资的步伐,开始将制造基地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转移,未来这种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国内投资的区域性调整和跨国投资布局,将成为纺织行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汇率上下波动,利率下降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已经超过30%。我们认为,从货币流通总量与GDP的比值、贸易顺差的收窄等因素看,未来几年已不存在人民币继续大幅升值的基础,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汇率双向波动是大趋势。稳定的汇率环境将有利于纺织行业的对外接单。未来包括货币互换,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与非美货币的直接对换等措施,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这将为纺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资金紧缺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常态,导致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特别是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银行苛刻的贷款条件把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不得不承受远高于官方利率的市场利率。据统计,2010年全行业利息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例为79.73%,到2013年的上升为89.53%,说明利息支出是行业财务费用上升的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已把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并已采取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降准,常备借贷便利以及利率市场化等诸多措施,加之经济新常态对资金需求的减弱,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利率将逐步下降,这是新常态下对纺织行业的有利因素。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绿色GDP是国人一致的追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决心和立场。各级政府部门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标准不断提升,监管范围扩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加大了行业环保压力。

钢铁行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篇7

“2013年的宏观形势好于2012年, 但是钢铁业的发展, 因其自身的特殊性, 并不与宏观形势同步。钢铁行业要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赵喜子表示。

2013年钢铁行业仍处于微利状态

“2012年, 钢铁行业吨钢的利润是2.6元, 几乎等于一瓶矿泉水的钱。”赵喜子分析认为, “2013年, 钢铁行业的日子不会比2012年好过到哪里去, 还是个‘冬天’。就宏观形势来说, 2013年将略好于2012年, 但钢铁行业很难与宏观经济形势同步好转, 这是因为钢铁行业有它的特殊性。2013年, 钢铁行业的效益仍将是微利。”

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 对进出口影响最大的欧元区仍在衰退, 美国、新兴经济体处于缓慢复苏之中。“估计2013年的进出口增长为8%左右, 不会超过10%, 这对钢材的二次出口影响很大。”赵喜子预计。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期, 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由高速向中低速转变的时间窗口对钢铁行业来说, 意味着出口拉动减弱, 将主要依靠内需, 即投资和消费来实现增长。”赵喜子分析认为, “而消费拉动对钢铁消费强度影响较小。”

2013年, 投资拉动没有明显的提升迹象。国内房地产行业将继续受到调控, 城镇化建设只能稳步推进, 铁路、地铁、公路建设投资幅度基本与去年持平, 造船业、重大装备制造业仍处于低迷状态, 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不会有大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将由重速度转为重质量。随着发展质量的提高, 钢材消费强度也将逐渐减弱,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 每亿元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钢材消费强度已由1657吨降为1370吨, 降低了287吨。随着高强钢的发展, 用钢减量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鉴于此, 我国钢产量将在未来几年内接近峰值, 不可能再有数量上的大幅增长。“2013年即使GDP增长8%以上, 钢产量增幅估计也就在3%左右。”赵喜子认为, “钢铁行业仍处于微利运行状态。”

赵喜子指出, 2013年, 钢铁企业仍将面临铁矿石高成本压力。受垄断影响, 以及现在小样本指数平台的限制, 一些铁矿石贸易商与国外几大矿山公司暗中炒作, 抬高矿价, 导致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控制。“他们既不会让你撑着, 也不会让你饿死。”赵喜子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 必须把这个平台搭好。去年, 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成交量为700多万吨, 成交量逐步提升, 但还不能左右普氏指数。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铁矿石价格话语权, 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进一步指出, 国内钢铁的过剩产能短期内得不到消化, 势必导致竞争激烈, 钢材价格难以明显提升。目前, 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部分企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盈亏变化及时调节生产节奏, 对钢材价格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不少企业, 为了维持产能和边际利润的补偿固定成本费用支出, 即使亏损了也得生产, 也得卖, 这对钢材价格是一个负面的拉动。”赵喜子说。

此外, 在企业管理上, 赵喜子认为, 目前国内很多钢铁企业还停留在高增长、高成本、高盈利、高强度的生产组织和思维模式上, 经营管理模式没有转变, 管理效益发挥不出来。

充分挖掘民营钢铁企业的正面带动作用

“据冶金商会统计, 民营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从2001年的1860万吨、占比百分之十几, 到2012年的3.62亿吨、占比达到50%, 12年间增加了18倍。民营企业在国内钢铁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钢铁行业发展, 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赵喜子对民营冶金企业很有感情。

据了解, 2012年, 中小民营钢铁企业的利润大约为吨钢60元左右。这与民营冶金企业在市场反应机制、管理费用、库存周转、避税等方面的优势不无相关。“只有竞争才有进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 能够对钢铁行业起到正面的拉动作用, 搅活钢铁行业这潭水。”赵喜子如此评判民营经济的作用。“比如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就生活在周边一片民营钢企的海洋中, 照样获得了转型发展的优异成绩, 成为领先企业。”

“我们这个组织正是以民营冶金企业为主要会员的商会。”赵喜子对商会的职能和定位非常明确, “我们就是为会员服务、为冶金企业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的。要做好政府与企业的桥梁,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政策建议, 配合政府落实国家政策方针, 及时反映会员的诉求和呼声, 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做好行业自律。”

赵喜子介绍说, 冶金商会将致力于为会员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信息服务将提供全面的钢铁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包括生产经营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详细信息, 逐步开展主要指标的对标服务;咨询服务将组织专家, 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发展规划、配套完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咨询服务。商会还将结合形势的发展, 组织开展对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告, 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转型升级。

行业转型升级 篇8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整个墙材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压力和挑战。墙材行业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认清产业发展方向, 积极顺应国家政策,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势在必行。为此, 主办方精心组织了技术、学术交流活动。

会议期间组织了“节能砖产品砌筑工法研讨会”、“墙体材料行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 以及“墙体材料行业创新技术推广交流大会”。大会上, 围绕行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组织15个题目的重点进行交流报告。期间, 洛阳中冶重工与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会议还组织参观了焦作强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及伊川县强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会议亮点颇多, 交流踊跃, 论坛报告水准高, 堪称行业内一次高层次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1 找准产品结构调整的抓手—节能砖产品砌筑工法

16日下午, 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建筑材料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墙材专业委员会管理人员、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等行业专家召开了“节能砖产品砌筑工法研讨会”。国家产品标准《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 (GB13544-2011) 、《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 (GB26538-2011) 、《复合保温砖和保温砌块》 (GB/T29060-2012) 已正式实施。但由于现行的砌筑方法是为传统砖制订的, 已不能适应当今节能砖、砌块产品的实际特点和要求, 从而严重阻碍了节能砖、砌块产品的推广应用。需要为节能砖、砌块产品建立科学可行的砌筑方法。参会行业专家围绕着代表行业产品发展方向的烧结节能砖、砌块产品在建筑砌筑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起草的“节能砖产品砌筑工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探索适应砌筑设备、砌筑规范方法, 为砖瓦行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型打好基础。

2 专题研讨为行业发展把脉

16日晚上, 召开了全国墙体材料科技信息网2015年第二次秘书长 (扩大) 工作会议、《砖瓦》编委会2015年工作会议暨“墙体材料行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共3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专题研讨会。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院长、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理事长肖慧首先就当前行业形势和发展做了分析讲话。《砖瓦》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邹基介绍了《砖瓦》杂志社的工作重点以及全国墙体材料科技信息网秘书长张争兵介绍了2015年全国网的工作计划安排后, 到会专家就墙体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各抒己见。淄博功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玲女士、国家墙体屋面材料及道路砖质检中心主任周炫、《砖瓦》编委副主任闫开放、梁嘉琪、黄冈华窑中扬窑炉董事长徐厚林、南通金坤董事长管向东、淄博捷达董事长蔡杰、山西墙材网网长刘晓宝等作了重点发言。会议一致认为, 烧结墙体材料包括路面材料无论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人类最好的绿色材料之一, 是当今国际上建设绿色建筑备受推崇的材料。它的生产和使用能耗最低, 它的原料利用的是再生资源, 生产原料来源广, 可有效利用并大量消化工业固体废弃物, 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残余热值, 变废物为资源和能源。生产过程可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零污染及循环再利用, 它的性能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 它应用寿命长、环保、健康、舒适, 是未来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材料, 符合国家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砖瓦行业承担着国家节能减排的历史使命, 需要消纳其他工业排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 在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化方面大有作为, 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建筑材料。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包括路面材料要围绕建筑节能、住宅产业化、部品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配套的适用产品 (包括烧结保温砖、砌块) ,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着力开发满足人们多种装饰需要的烧结制品。要加紧应用技术的研究, 使得这些产品真正得到大力推广应用。烧结墙体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烧结墙体材料行业的高端制造业重要标志, 将会给我国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在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的实现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烧结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未来砖瓦行业的高端制造将有巨大的市场。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跟上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部品化发展的要求。走专业化集群协作之路, 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品牌企业, 用集成专业化、高性能品牌装备武装烧结墙体材料行业。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的步伐, 包括落后的轮窑, 关停质次产品的落后产能。要提升产品质量标准, 提高砖瓦产品档次。会议建议, 转型中的烧结墙体材料企业要行动起来, 自觉维护烧结行业的形象, 不允许外观上有变形、缺棱掉角、裂纹等缺陷的制品出厂,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自觉遵守环保法, 保护环境。面对行业调整的压力, 企业要紧跟国家一路一带的战略部署, 积极走出去, 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价格下滑所带来的风险。会议呼吁行业机构组织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高层反映行业的呼声, 让政府了解墙体材料实实在在应该发展的方向, 从而赢得更好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3 学术、技术交流为墙材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墙材行业的调整, 也是练好内功、创新积累技术转型升级,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行业机会价值发现的最佳时机。6月17日在全国墙体材料创新技术交流暨学术研讨大会上, 组委会精心安排了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科研发展部长权宗刚受肖慧院长的委托作的“烧结墙体材料研究与发展”的报告;荷兰AircreteEuropeB.V.公司董事局主席Willem van Boggelen做的“加气板材生产线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洛阳中冶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亚楠作的“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强国”报告;国家墙材质检中心主任周炫作的“烧结制品绿色生态环保性能”报告;淄博功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玲女士作的“打造现代砖瓦文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报告;美国SD窑炉公司中国代表处张文法教授作的“用低码层节能隧道窑生产可持续绿色烧结墙体材料”报告;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高工刘照忠作的“烧结砖市场需求及生产工艺发展趋势”报告;洛阳中冶重工总工刘万里作的“砖瓦码坯、卸垛打包系统创新”报告;淄博捷达董事长蔡杰作的“无人值守的自动化陈化库管理系统”报告;陕西阳光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静飞作的“生态地面系统——透水砖的生产与应用”报告;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施钟毅作的“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与体系”报告;南通金坤诺博特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陈峰博士教授作的“码坯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特点”报告;贵州院原院长梁嘉琪作的“二次码烧干燥工艺的现状与发展”报告;开封欧帕刘小磊作的“当前烧结砖生产自动码坯装备介绍”的报告。这些报告详细展示出近年来我国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在科研、设计及自动化机械装备开发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切入点。

4 强强联合开启墙材行业优化组合新局面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协商, 产学研结合终结硕果。洛阳中冶重工与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终于达成共识, 在大会期间举行了隆重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肖慧院长与洛阳中冶重工董事长张亚楠分别代表双方企业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上签字, 标志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和洛阳中冶重工正式进入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也为调整中的墙材行业企业间优化组合做优、做强企业树立了典型。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是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的专业科研设计院, 致力于墙体材料科研开发、工程设计与咨询、质量标准制定与检测、提供信息服务等, 多次承担建材行业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多项科研和设计成果奖。中冶重工成立于1996年, 是一家致力于新型墙材装备研发、制造并提供固体废弃物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主要业务覆盖蒸压墙材装备、烧结墙材装备、加气混凝土装备、玻璃装备墙等领域。公司在国内同行中的研发能力、工艺装备、生产规模、管理水平等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双方同意就今后整体开发我国墙材设备领域、以及新产品推广方面按照互惠互利原则, 开展研发合作、信息共享、工程总承包等合作, 以提升墙材行业的产品品质, 打造一流工程。加速科研专利技术快速产业化, 加快绿色墙材技术及先进生产工艺应用。

5 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为行业发展树立样板

会议还精心组织参观了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蒸压砖生产线及成品砖无托盘包装生产线以及全自动烧结砖码坯机生产线。无托盘包装技术引起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代表们看得认真仔细, 获得良好的效果。

炼油行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契机 篇9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炼油工业经过60年发展,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 2010年我国炼油行业产值和产量持续增长, 结构调整逐步推进, 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 炼油行业实现产值24252亿元, 同比增长38%。

与此同时, 我国炼油行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研究处副处长蔡恩明认为, 除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外, 目前我国还存在较多的地方小炼油企业, 规模偏小, 部分企业装置十分落后, 油品质量、能耗、环保等达不到要求, 资源综合利用效果不佳。

为此, 我国将以建设大型炼油生产基地为依托, 实现炼油行业的结构调整。按照规划, 未来5年,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将建成3至4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的大型炼化生产基地, 炼油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到2015年, 将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的炼油生产基地, 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要超过600万吨/年, 乙醇装置平均规模要达到60万吨/年以上, 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 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要达到10个以上。

大型化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而炼化一体化同样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中石化镇海炼化总经理江正洪表示, 单纯发展炼油或者单纯发展化工, 其效益都与发展炼化一体化不可比拟。

镇海炼化在千万吨炼油装置基础上配套百万吨乙烯装置, 切实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江正洪用四个“优化”来概括镇海炼化发展炼化一体化的感受。

首先, 是装置运行的优化。由于炼油和化工装置的统筹安排和炼化两阶段的统筹安排, 装置运行的缺陷逐渐避免。其次, 是物料的优化。实现炼化一体化后, 炼油阶段为乙烯提供的裂解原料大大增多, 共达到7种之多, 提高了乙烯的产出效率。第三, 是产品结构的优化。炼化一体化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和价格, 随时调整品种, 实现利润最大化。第四, 是副产品的优化。一些企业在原来没实现炼化一体化时是放空烧掉的, 如今可以将之有效利用起来。

当前, 我国乙烯原料不足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部分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及单体、工程塑料、特种化工新材料及部分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仍然保持一定进口, 自给率不高。

对此,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说, 我国应发展炼油、乙烯、芳烃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模式, 全面提高乙烯装置的技术经济指标, 优化乙烯原料, 提高氢气、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产品的总回收率, 提高乙烯裂解以及下游生产装置的开工周期。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 产品结构调整也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

“‘十二五’期间, 我国应进一步发展高端石化产品, 以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引领发展。”业内人士指出, “产品结构调整还包括提高油品环保质量, 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 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比例上升, 乙烯原料多元化, 煤、重油制烯烃的比重提高等。”

技术创新支撑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 炼油技术水平也取得较快发展, 依靠自主创新, 目前已经掌握了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

我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之所以发展平稳迅速,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以中石化为例,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建荣告诉记者, 得益于对科研的重视, 中石化的专利保有量在央企排名第一, 平均每年申请的专利2000多项。

该院在保留完整的研发设计体系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研发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张建荣说, 他们会根据炼厂需要进行量体裁衣的技术攻关和创新, 在了解炼厂需求后, 在院里进行市场需求讨论, 然后再进行技术开发, 为炼厂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

有关专家建议, 石油石化行业要坚持加快技术改造与推进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 促进石化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加强自主创新, 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以技术改造和重大规模建设为依托,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 推动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同时, 可以鼓励与拥有新技术和原料的外企开展合作。

不仅炼油技术对炼油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炼油行业装备的国产化也是该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向。

中国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是目前在建同类装置中国产化率最高的项目, 炼油和乙烯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1.5%和78%, 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除部分装置引进国外专利使用权和技术工艺包外, 炼油基本上采用国内技术, 乙烯大部分采用国内或合作开发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表示, 目前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非常大, 其技术创新仍然比较分散,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技术创新从点式到系统化的转变, 届时石化行业将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发展部副主任李胜辉认为, “十二五”期间,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炼油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建设清洁燃料型千万吨级炼厂和化工型大型炼厂的成套技术。石化技术要总体达到国际水平, 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建设大型乙烯及下游主要装置的成套技术。

优化布局提升竞争力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 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 限制新建炼油项目, 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 坚持内涵式发展。

长期以来, 石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国石化行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地区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 成品油“北油南运”现象仍然存在, 西南地区炼厂仍是空缺, 需要调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指出, 炼油行业是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产业集聚的要求很高, 分散的产业布局将割裂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 削弱产业的发展后劲。其次, 大型石化项目如果远离港口, 将增加运输成本, 从长远来看将削弱我国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 石化产业对安全、环境的要求很高, 产业布局分散, 将不利于建立公共环保、消防设施, 从而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如何进一步调整炼油行业的产业布局?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赵俊贵认为,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的最终落脚点。

我国大规模的石化企业正在致力于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以中国石化为例, 近年来不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 努力增加原油供应, 2007年至2009年三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亿吨, 石油可采储量1.3亿吨;2009年增加乙烯生产能力200万吨。

李胜辉认为, 相比于内陆地区, 沿海地区在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原油接卸条件等方面明显占优, 可选择适宜的区域, 集聚式发展大型石化基地。

专家建议, 在实施重大项目的同时还应注意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 限制新建炼油项目;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 坚持内涵式发展, 依托现有炼化企业和基础设施实施炼油改扩建, 严格控制新布点建设炼油项目;新建炼厂选址既要适应地区油品消费需求, 同时也应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容纳能力以及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情况。

我国兽药行业转型升级昂首上路 篇10

近年来, 我国兽药企业快速增长, 数量急剧增加。虽然近两年来企业数量局部减少, 但体量上仍然庞大。

据中国兽药协会统计, 截至2011年底, 中国共有兽药生产企业1713家, 其中生物制品企业84家。相比2007年分别增加367家和30家。截至2012年底, 全国兽药生产企业1791家, 其中生物制品企业68家。而最新的数据显示, 到2013年年底, 兽药企业1661家, 其中生物制品企业72家, 化药企业1589家。

上一篇:增速减缓下一篇: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