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转型升级征文

2024-06-27

国企转型升级征文(共8篇)

篇1:国企转型升级征文

浅谈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党建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有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做好做实施工项目中党的建设,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成为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任务,最终都是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带领广大职工去落实,广大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同样需要基层组织去开展。因而,从事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首要任务就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明确新阶段党组织的工作职责,把基层组织建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的长期和谐发展。

党建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有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内的工程项目党支部处在施工生产第一线,直接担负着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员工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而基层党支部则如同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一方面他是思想上、政治上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的核心,另一方面他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处于工程施工一线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企业发展兴旺的核心。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健全而充满活力,整个党的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整个企业才会兴盛不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事实上体现了企业党政领导能力的基本内涵。企业项目党的基层组织虽不制定大政方针,但在实践中为施工生产的发展与前进提供动力和依据;虽不直接提出企业规章建议,但可以向决策机关提出建议;虽不直接推荐干部,但享有推荐这些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基层党组织处在建设的第一线,是推动党组织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当前国有施工企业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连接党员和上级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多数党支部能够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凝心聚力促和谐、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个别支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党组织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另外,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有些党员心中,存在严重的雇用思想:心想来项目更多的是为了赚钱的,从而缺乏了责任感。总体来说,当前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正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滞后。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其利润日益缩小的形势下,要求广大员工从传统的知足、平均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中解脱出来,树立自主创业、勇于挑战、讲究效率、注重信誉等精神,自觉地适应和支持改革。但是,员工价值观念的转变却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还根深蒂固、新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为人们共识的情况下,将制约党组织作用发挥。有的基层党组织

“一把手”角色定位不准,党建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任,对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用心不够,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业务不熟悉,找不到基层党建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的尽管能够把基层党建同中心工作、业务建设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成效不明显。

(二)党组织作用不够明显,质量不高。虽然党对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地位做出了明确定位和原则要求。但对于临时、分散的施工一线的项目部来说缺少具体地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现实情况中,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还存在很多局限。部分党组织在开展基层活动时大多只停留在组织学习文件上又或者是外出参观上,并没有全面发挥基层组织的真正作用,特别是一些职工人数相对较少、非重点项目的项目部。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提高项目职工的凝聚力,各级组织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往往是能够给予很大支持的,但在项目的重大问题决策方面,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仍然是局限的。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被动应付,传达学习上级指示敷衍塞责,至于怎么领会精神实质,怎样统一思想,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就没有下文;有的支部图省事,怕麻烦,研究党建工作时,常以项目部施工生产会代替支委会,甚至随意简化党务工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部集体领导的作用。

(三)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党建建设中存在片面强调物质刺激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人文精神缺失,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不均衡现状。这样的基层单位往往缺乏真正的团队精神与奉献意识,即使暂时把生产搞上去了,职工也不可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职工的归属感很薄弱,企业文化建设也会因此失去生命力。一些项目部党支部没把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当作教育管理党员的有效途径,党员汇报思想或参加党内讨论大话、套话、空话多,实话、真话、心窝话少;在管理方面,对那些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不自觉参加党内生活、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党员缺乏严格有效的组织处理措施;民主评议党员,往往只是简单地划勾划叉,缺乏沟通和面对面评议;对一些有轻微违纪的党员,在处理上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存在,甚至扩大蔓延。

(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有的党支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造成党员思想素质不够高,学习意识不强;有的党支部在引导党员上教条化,造成部分党员对共产党员到底应该是“多干活,多拿钱”,还是应该讲奉献产生了“质疑”,工作不积极。

三、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做好项目党的工作:

1、建立健全党群组织。这是做好基层党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在项目部建立健全党群组织,并在项目上按党章、会章、团章规定成立党工委、党支部、纪检委、工会、团支部组织机构,使党群组织建立在项目部上,奠定基层党的工作的组织基础。

2、思想上要重视党组织建设。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排斥挤压党组织活动的不良思想、行为。

3、制度上严格要求。基层党的组织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决定、决议,使党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其权威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抓住重心,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

项目的重心工作,就是搞好施工生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心进行。要动用宣传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工地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等平台,来聚人心、降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做到服务项目、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新必须创在实处,创出实效,围绕中心抓好创新,就是要破除“纯党建”思想,就是要找准切合点,这既是新形势、新情况的客观要求,更是创新工作中的方向。而探索党建工作与施工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是重中之重,更是关键所在。基层党支部要善于挖掘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拿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经常总结工作,不断修订和完善工作。同时,要防止一味求新,搞一些花架子工程,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搞表面上轰轰烈烈没有效益的东西。要体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要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机制,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稳定。基层党建工作在围绕中心、发挥作用方面探索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断总结提高。只有在此基础上,积极改进和创新我们的工作,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改进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建工作才能进一步增强。

(3)、营造良好的基层党建工作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以科学文化提升思想,以经济、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引领使各项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进。以学习型文化建设应对发展着的形势,解答思想上的困惑,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以廉洁文化的工作规则和路径清廉思想,促进在工作中勤勉自律,强化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谐文化建设引导党员自觉履行党章义务,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增强党性修养。在和谐建设中注重党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剔除空洞说教,使党员端正思想、加强修养、树立高尚的情操。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育党员和职工群众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企、诚信守法、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

(4)、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基层党组织三力的集中体现。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就是发展,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必须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事物,用新的思维指导工作,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敢地探索新路子;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始终抓住影响和制约建设和发展的突出矛盾,想方设法解决。作为基层党组织,既要勇于打破旧框架的束缚,又要端正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和把握工作指导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坚决杜绝讲大话、说空话、做表面文章等短期行为;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挖掘蕴涵在群众中的创新智慧,总结群众的创新经验,用科学的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提高基层党组织三力上求突破、谋发展。围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创新实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问题、找差距,坚持盯着问题做工作。

要始终把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定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其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员工满意与依靠员工的关系,培育满意的员工。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自主要求,把职工的愿望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带领、引导和依靠职工群众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从而调动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多作贡献。

(5)、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党建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式加强党员干部的业务学习,提高党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际工作中要建立考核体系,通过明确的奖惩,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对一些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同志要重点培养,以增加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还要引进一些优秀的大学文科毕业生,为党建工作长远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提升党建队伍的整体素质。

(6)、强化监督,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不仅要实行党内民主,还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参加单位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应建立建全监督机制,在确保施工企业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基层党组织在监督企业运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积极开展党外监督,让党组织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以务实精神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通过细化任务分解、硬化责任分工,形成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并采取述职、民主测评和履职评价等手段,促使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在岗必须履职、履职必须尽责”。要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主线,通过经常分析检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最后,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工作和责任追究制度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保障作用。考核结果要作为党组织负责人业绩评定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党建工作存在严重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应按规定程序追究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

总之,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只有加强施工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施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2:国企转型升级征文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在会上指出,下半年要突出抓好推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改革中央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任务,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透露,其中包括稳妥推进2到3家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实施股权多元化,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成立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优化整合专项基金,探索市场化专业化重组整合模式。此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初步制定完成,正在履行报批程序,下半年将出台。

今年以来,国企收入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数据显示,1-6月,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增加值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6508.9亿元,同比增长22.6%;上交税费总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这一切发展质量的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不无关系。据介绍,国务院国资委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投向,严控金融业务开展,引导中央企业进一步聚焦实业、突出主业。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退出非主业和低效无效投资274宗,回收资金259.1亿元。

重组整合也再接再厉。《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中核集团和中核建设集团、武汉邮科院和电信科研院实施重组,装备制造等企业重组也在稳妥积极推进,央企户数调整至96家。

会议提出,下半年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来推动资源整合。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此外,成立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优化整合专项基金,探索市场化专业化重组整合模式,稳步有序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确保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65万吨、整合煤炭产能8000万吨目标。

重点改革的梯次展开,则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动力活力。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1-6月,中央企业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220户,通过资本市场引入社会资本超过880亿元。中央企业10户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子企业全部完成首期员工出资入股,并进行工商变更登记。28个地方共选择163户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混改试点在扩围的同时,还将在集团层面迎来突破。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绍勇就透露,已经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提交关于集团公司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申请报告。“健全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切实把引进社会资本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肖亚庆提出,在集团和子企业层面统筹推进落实董事会职权、实行经理层成员契约化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等试点,一些在企业集团层面开展的试点,可以在二三级企业加快推进。

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和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也将加速落地。所谓的“双百行动”,即选取百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深入推进综合改革。郝鹏表示,要以“双百企业”为载体,积极探索改革思路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批改革尖兵和改革创新高地,尽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打通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下半年国资委将指导“双百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完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日前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上海国际集团和上海国盛集团调研时指出,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示范区。

此外,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业内人士认为,授权经营体制将成为新一轮国资改革的“牛鼻子”。

篇3:新时期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思考

一、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国企审计成效。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 导致了庞杂的审计业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对被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已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审计方法由简单向科学、由单一向系统等发展与演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运用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 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社会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 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 就成为促进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审计方法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演进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是有利于规避国企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受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致使审计意见和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符的可能性。其中, 主体因素主要是审计主体不当或过失行为, 客体因素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失误和造假违规行为, 环境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素等。审计风险随着审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变化, 审计人员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才能使得出的审计结论、表述的审计意见有较大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既要能够满足规避国企审计风险需要, 又要切合实际, 与实际相一致。

三是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发展。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政企分开不断完善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也要发生变化, 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国有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变化需要, 国企审计方法亟需改变, 以应对“审计客体”国有企业复杂、变化内外部环境需要。同时大量国企审计方法创新的实践活动也丰富与审计方法理论的发展, 促进国企审计方法更加科学、完善、切合实际。国企审计方法通过创新, 更能发现国企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更好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

二、新时期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思考

国企审计转型升级不是对传统国企审计的简单变化, 而是根本性调整, 是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思路、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质”的变化。但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加强对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认识。

1. 要立足于服务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审计立足于国有企业, 但不仅服务于国有企业, 重要的是在服务宏观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促进国有企业提高生命力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切实发挥国企审计在推动或服务企业改革方面的作用, 做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重点要在“宏观高度”和“微观深度”两方面下功夫, 在宏观层面要保障各项宏观治理政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 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在微观层面要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营为目标, 以推进企业深化改革, 完善管理。

2. 要在创新中加快国企审计转型升级。

创新是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国有企业审计, 要从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模式、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要以审计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要以查找会计错误和舞弊行为主的审计向服务审计并重转变;要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要使国企审计从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要让以国企审计为主体的监督向审计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的大监督体制转变, 要从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向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转变。

3. 实施国企审计转型升级关键在人。

国企审计转型升级主动的成分大于外部的压力, 当国企审计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考虑如何不断前进, 创新也好, 转型升级也好, 很大成分上是国企审计内在发展的需要去转型, 其实质也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 国企审计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 在于审计人员究竟有没有过硬的理论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于审计人员究竟有没有科学的审计理念, 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炼问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等综合能力。

4. 要依托科学技术实现国企审计转型升级。

当前, 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 科技活动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 重大创新不断涌现, 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只有不断学习适应科技进步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当前, 我国审计事业正处于以信息化为标志向现代审计全面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 它要求改变以往传统审计作业模式和手段, 给审计人员的思维带来了强烈冲击。作为当前和未来将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国企审计工作, 需要不断树立和创新运用科学的审计理念、方法、手段、管理方式等, 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 更好地推进国企审计全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潘慧萍.创新—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不竭动力.www.tzsjj.gov.cn2012-04-27.

[2]程宏杰.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魅力中国, 2010, (13) .

篇4:转型升级:国企要兼修五门课

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时期,仅仅凭借产业资本转移,以成本要素和资源要素赢得市场空间或订单的商业模式将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对上游资源的控制、战略合作伙伴的优势互补、产业链的缔结和延伸、销售渠道的布局和控制、集研发和生产以及市场拓展的深度融合等等战略模式去布局市场与渗透市场,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生态丛林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订单,除了传统上和竞争对手拼质量、拼价格、拼服务、拼交货期等白热化的竞争手段,更多的是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来获得竞争优势,或者是通过多种优势竞合而成,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国企必须主动担责,主动转型,加快升级,尤其必须做好以下几门功课。

一、做大做强做优主业。一方面针对自身主业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向产业链高端推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品生命周期,从而博取行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获得新生和新的发展机遇提早谋划。

二、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是发展的内生控制器,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扩张时期,企业往往以获利能力比高低;而在经济紧缩期,成本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强化基础性管理,使基础管理的内容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基础管理中。

1960年毛泽东主席把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其内容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至今对加强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有企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路线优势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国企基础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国企竞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而国企更应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持之以恒地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掌握利润的分配权和市场的话语权。国企本身既要加大科技和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强化科技人才队伍梯度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将技术成果向主业和关联产业延伸和渗透,形成既有科技人才团队又有优势产业的优质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专业性中小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配套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迅速有效地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实施人才强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要素。做好国企,必须拥有“家国情怀”,必须胸怀“中国梦”,并为之激情创业。

国企应该为各类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优势平台,着力培育创新领军人才、技术和管理复合人才、科技人才和生产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国企要成为企业家创业的乐园,成为科研人员攻克堡垒的阵地,成为产业工人支撑实体经济的大舞台,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沃土。

国企尤其要着重解决高层管理者的梯度培育、发展战略与组织人才的匹配、关键人才的挖掘以及企业内部高潜质人才的培养。价值观、经营业绩、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是塑造企业家精神的因子,也是融入到企业灵魂和血液中的DNA。

五、加快“走出去”步伐。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外企业陷入经营困难,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境外收购具有潜质的企业和优质资产的机会增多,在境外布局市场的契机显现。同时,也为释放国内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和寻求国际资源提供良好的路径。

国企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以外延式的增长,带动企业内部的裂变扩张,从战略规划、内控管理和文化磨合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在扩大国际化经营中,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全球战略眼光和视野,实现企业在全球的战略管控与运营,优化资源的获取与配置,突破发展瓶颈。

要通过合作与并购,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海外窗口吸收当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通过到境外设立工厂,释放国内过剩产能,增加商品出口和服务贸易的输出;通过承揽海外工程业务,带动配套机电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正经历着各种经济矛盾的多发期和不确定期,也是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形成期。国企只有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紧紧围绕核心主业,不断强化战略管控,不断加强基础管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不断实施人才强企,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才能提高国企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篇5:国企文化转型迫在眉睫(最终版)

无论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老国企”,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的“新国企”,在改革开放30年与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面临着文化转型。

更需包容心态

纵观如今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尤其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已经是它们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浪潮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比较常见的模式:第一种,是为国外品牌代工的格兰仕模式;第二种,是充分利用国内成本优势把产品销售到国外的华为模式;第三种,是采用资本运作的联想模式;第四种,是到国外建厂的海尔模式。

在这四种模式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日益倾向于第三种模式和第四种模式。比如:金融业中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把在国外建立分行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并积极参与海外银行的收购或投资行为。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12家,已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9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而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石油行业,也纷纷把国际化作为战略重点,尤以投资海外油气资源项目为主攻方向。2007年中石化已在执行的海外油气资源项目达到了30个,初步形成非洲、俄罗斯、中亚、南美、中东等海外战略重点地区。另外在制造行业,大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都纷纷提出了海外建厂计划,宝钢在巴西合资建立钢厂,首钢也在积极运作泰国建厂计划。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深入参与国际化,必将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带来冲击,这就是跨文化融合问题。这需要国有企业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包容国外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要对现有的主体文化进行适当的提升甚至调整。突破保守规则

自主创新已成中国企业发展大势,而国企很自然地会成为反应最为积极的企业群体。但是,创新战略的提出,必然会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提出强烈挑战和新要求。

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奎因1988年开发的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组织文化可以分为目标导向型、规则导向型、支持导向型、创新导向型四种。

看看那些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优秀企业的文化导向结构图,它们的文化形态大多是“支持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的,而“规则导向型”和“目标导向型”显弱。但是,我们的大部分国有

企业,惯性的文化导向结构恰恰相反,是“规则导向型”强,而“创新导向型”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管理模式,一直都极为强调内部控制、强调遵规守纪,因而文化导向上以控制导向尤为突出,创新导向则显弱势,整体表现就是比较稳健,甚至保守了。

所以,对于国企,实行创新战略就必须对原有的主体文化导向进行相应调整,在进一步优化控制导向的前提下,突破守旧规则,强化创新导向。

多元思维是出路

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看,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选择了迅速扩张的道路,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有的企业选择了沿产业链上下延伸,有的企业选择了区域扩张,而有的企业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扩张道路,都将会对原有的主体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主体文化与新业务领域的文化必将产生冲突而需要我们同样重视文化转型问题,形成大视野和多视角的文化思路。

文化转型的四大方向

那么,面对国际化、创新、多元思维三大浪潮的冲击,国有企业为顺应外部环境变化、适应内部战略发展需要,亟需对自身的企业文化作怎样的转型和改变呢?以下四方面很重要。

重塑主人翁精神

以前我们讲主人翁精神,主要涵盖敬业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文化要素,强调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性的逐渐开放,传统的主人翁精神日益脱离了现代职工群体,成为了“大空话”、“大忽悠”。因此,我们需要赋予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含义,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推陈出新而发扬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融入“人本”思想。

以“人本”为核心的新主人翁精神,在本质上要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发展:一方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核心诉求上,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组织行为上,要通过组织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把新主人翁精神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要像个“领跑者”

现阶段,我们越来越多的国企已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奠定行业强势地位,这种行业地位的变化,对国企的企业文化也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学习至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学习的作用要胜于市场的作用。大部分国企虽然在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等绝对数据上位居世界前三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收益率、科技含量等相对指标,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方面,仍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去甚远。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学习是必须深入骨髓的。

其次,要更加自信、开放、包容。随着部分国企在世界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我们的国企领导者和员工应以更自信的心态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以更开放的心态推动行业的发展,以更包容的胸怀接受民族文化的差异,这是迈向世界领跑者的中国企业的必修课和必备素质。创新文化要“落地”

创新一词,中国企业已经喊了很多年,但真正把创新融入经营管理的企业并不多,在国企中就更少。现阶段,无论是宏观的国家产业结构,还是微观的企业产品结构,都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压力。同时,在管理上、思维上,国企都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以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需要。创新文化,现在不是要不要建立问题,关键是落地问题。

要把创新文化落到实处,必须是“整体入手,系统推进”。在组织架构上,创立独立的技术研究机构;在绩效考核上,设计可量化的有效指标,并严格执行;在培训上,根据职业发展通道,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在环境上,要培养创新的工作氛围,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

重视亚文化探索

目前,国企的集团文化(母文化)处于极为强势的地位,亚文化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国企分子公司的文化建设实践来看,分子公司基本上是参照集团文化来进行自身文化建设的模拟,僵化理解,又五花八门,真正在母系统下的“个性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体现。但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看,分子公司的亚文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非相关多元化的分子公司。所以下一步,国企必须把文化融合提上文化建设的重要日程。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需要同步发展和提升。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国有企业继续乘风破浪,屹立世界。

【链接】

文化建设,国企已然落后——“2008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之比较

基业长青是企业的终极梦想。在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推出的《2008: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将常青企业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类来进行对比分析。

这是基于《2007年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报告从企业文化的分类与特征介绍入手,将企业进行了整体特征划分,提出了象文化、鹰文化、狼文化、羚羊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2008年再考察了民企与国企的组织关注重点是内部还是外部、组织工作方式是灵活还是控制,进一步分析确认了民企与国企的文化差异。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咨询理论和工具的运用,正略钧策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特色度、认同度、有效性(制度与文化的匹配、文化对战略的支撑)共四方面分析了国企和民企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从而对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系统思路上提出如下结论和建议。文化个性不明显

从国企和民企的文化分类看,我们发现:国企的象文化比重最大,狼文化比重最小,民企则恰相反;而二者的鹰文化和羚羊文化的比重差别不大。

从国企和民企的文化类型分布来看,我们发现:国企比较注重内部建设,对外部不够关注,是内部指向型的;民企企业则相反,比较关注市场外部变化因素,是市场和需求导向型的。

从同类型企业文化中看国企、民企的文化特征并进行量化,我们发现:在象文化的企业中,国企对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表现突出,而在对人的关注上,企业的差异度高,民企也呈现了相似的特征;在狼文化的企业中,民企的狼文化特征体现更充分,并且领导者的冒险性更突出,而国企更注重市场的领先位置;在鹰文化的企业中,民企的鹰文化特征也很明显,领导者作为推动者和竞争者的角色突出,而国企更注重市场份额和领导地位;在羚羊文化的企业中,民企的羚羊文化特征也表现明显,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和有效性上,而国企各项表现较为均衡。

文化建设完整性低

从完整度判断结果来看,国企文化建设的完整性明显低于民企的平均水平。

从文化建设的特色来看,国企文化特色主要突显在理念层,其他层面均存在较大程度的缺失;民企文化特色也主要体现在理念层,在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虽有一定缺失,但比国企完整得多。

进一步对国企和民企文化建设的认同度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民企文化认同度的建设也较国企更高。

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后,正略钧策建议:当前,国有企业尤其应根据自身特性,从人力资源对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品牌建设与完善的支撑,来着重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是使企业文化成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力量。管理

篇6:国企转型升级征文

国有企业的职工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其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改革使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率先受益,一部分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状况也得到改变。而国有企业的职工经济收入提高的幅度相对小于其他几个阶层。第二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它一方面包括整个分配体制由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决定初次分配、政府和社会进行再分配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则是分配方式和个人收入来源的逐步多元化。随着市场与资源配置作用和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其对收入分配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效率、效益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也更为直接和明显。以市场效益和岗位贡献为依据的新工资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不同企业间,因效益不同,职工收入水平也不同;另一方面,在同一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因岗位、技能和贡献的不同,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第三是社会流动的冲击。国企职工的流动率较前已大大提高,很多职工从国有、集体企业向“三资”、民营企业流动,从工厂向服务性行业流动。

国企职工心理承受力的社会表征

20多年的改革历程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但其坚韧性还有所欠缺,适应性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失衡导致对改革产生消极情绪。广大职工主观上感受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实际状况有着相当大的偏差。特别是当职工们习惯于在收入方面同高收入者攀比时,往往更觉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联系到物价上涨因素,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下降。为数不少的职工则认为改革以来其个人经济地位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比偏低,而且这一比例连年下降,与周围的其他阶层的人相比,其经济地位实在偏低。以上主观感受,加剧了国企职工的心理失衡。随着社会资源的日益丰富,获取资源的途径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异向变化在今天已相当显著。原先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工人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原有的政治上的荣誉感与优越感逐渐失落,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将自己的社会资源的所失同其他阶层的所得相比,因此这个阶层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改革的最大承受者。这种心理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和疏导,极易产生对自身以及改革前景的迷惘意识,甚至对改革进程产生怀疑、消极情绪。

第二是浮躁心态导致无法及时把握改革机遇。国企职工原有的优势心理受到了诸如个体户、民营企业家、中外合资企业职工等阶层的重创,许多职工对自身在新的社会格局的位置似乎越来越难以理性化的确认,自己把持不住自己,唯恐自己的游移不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再次丧失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看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机遇就想跃跃欲试,但一想到其意味着风险时,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追悔莫及,常有一种浮躁、焦虑感不断地煎熬着他们。

第三是不公平的心态致使对新分配制度产生认知误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中多数职工的公平观也开始由过去生存保障公平向现在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但也有部分职工仍停留在传统的公平观上,认为职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人,不论职位大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地位是平等的,在现代大生产分工协作条件下,既然企业生产经营好坏、效益高低是所有职工联合劳动的结果,那么分配也应该平均分享,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平均发放,而对改革后企业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工资奖金、甚至住房都与个人劳动绩效与企业效益挂钩进行分配及其差距的拉开,表现出不接受,折射出职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特别是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那些从生产岗位上下岗的富余人员及失业者的工资及其他收入骤然减少,更强化了其待遇不公平、地位不平等的感觉。

国企职工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社会心理反应

就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国企职工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不稳定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着较大的不满,其中尤对腐败现象、社会分配不公强烈不满。

对腐败的极大不满。腐败已成为当今广大职工十分痛恨的现象,许多职工认为就是由于

篇7: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为加快推进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而奋斗

——2013年杭州市旅游工作回顾与2014年旅游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2013年旅游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全国形势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旅游法》、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这对于杭州依法强旅、旅游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旅游行业艰苦奋斗、奋发有为,鼓足精气神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也客观看到,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内雾霾、禽流感疫情以及高温天气、政府三公消费控制等多重因素制约,旅游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年来,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仍取得较好的业绩。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03亿元,同比增长15.19%;国内旅游人数9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3%;国内旅游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17.29%;入境旅游人数316万人次,同比下降4.57%;旅游外汇收入21.6亿美元,同比下降1.87%。归纳2013年旅游工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拉动消费成效显著。从2013年10月1日起,我市发行杭州通〃旅游消费卡成为全市涉及面最广、工作最为繁重、影响力最深远、也是举全市之力最重要的一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创新举措。截至去年底共销售旅游卡10万张,实现充值18.9万次,充值金额1.39亿元,实际消费33.7万人次,2旅”、“文化演艺之旅”、“运动休闲之旅”、“购物之旅”和“茶文化之旅”等旅游线路,千方百计抢占高铁游市场。

三是《旅游法》宣贯落实迅捷。我市及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旅游法>实施方案》,启动《旅游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依据《旅游法》制订了《旅游合同》(范本),并印发行业广泛推广实施。对需要“立、改、废”的法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旅游法》的政策措施、配套文件,制定印发《 旅游法自由裁量规则》,组织开展《旅游法》专项执法和“一日游”专项检查,全年共实施行政处罚5起,发出责令改正(限期责令改正)通知书25份,查处违规带团导游148名,IC卡扣分438分。全年受理旅游投诉1266起,办结率、反馈率、满意率98%以上。坚持不懈推进旅游目的地常态化联合执法,对重点区域欺客宰客行为保持高压整治态势,杭州连续三年保持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前8位。

四是旅游投资保持百亿规模。去年全市实际完成投资117亿元。按项目类别看,宾馆酒店22.96亿元,大型综合体44.05亿元,商贸购物14.25亿元,特色街区和自然景区分别达11亿元,旅游基础设施6.8亿元,历史古迹2.3亿元,温泉养生0.85亿元。按区、县(市)来分,萧山区34.39亿元,江干区14.48亿元,淳安县12.28亿元,桐庐县11.27亿元,上城区10.4亿元,下城区、滨江区也超过4.5亿元,西湖风景名胜区3.52亿元,其它区、县(市)均在2亿元左右。按项目实际投资额来看,超亿元的项目有26个,其中像湖滨国际旅游综合体、萧山湘湖景区建设工程、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桐庐县潇洒休闲运动公园旅游综合体等旅游项目投资力度大,前景十分看好。去年有10个旅游大项目已完成全部项目投资。我市还推进了一批示范性、创新性较强的新业态项目,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如尚城1157旅游综合体、武林路时尚女装街277皇后公园、杭州西山光明寺运动休闲公园、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深澳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河桥古镇慢生活街区、青芝坞休闲旅游慢生活特色街区、湖边邨精品酒店、“隐居西湖”民宿等,成为创新、融合及协同发展的典范。在今年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旅游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中,杭州获得观光旅游投资竞争力城市排名第三名,休闲旅游投资竞争力和综合旅游投资竞争力城市排名第一名。

五是“美丽杭州”建设初显成果。为全面贯彻落实城乡统筹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杭州”建设的战略部署,由我委牵头起草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美丽杭州”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计划》围绕全市旅游休闲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打响最美杭州品牌、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共推淳安先行先试六大方面共推出了31条工作举措。一年来,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明显,淳安县成功创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湖区蒋村街道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强镇(乡、街道),玉泉社区(青芝坞特色村)成功创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临安成功创建清凉峰省级旅游度假区,富阳市新沙岛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桐庐县江南古村落、余杭区良渚玉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3A景区,余杭塘栖、临安太湖源、河桥古镇、江干钱江新城创4A已通过省旅游局初审;全市新增“三江两岸”绿道119公里,建成驿站10处,建成旅游码头13个,主城区绿道北线贯通。

6少了收入反而增加了,那更是能耐。他还指出,旅游业要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消费群体、企业和政府都要从观念上做出一些改变。为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最近国务院正在起草“促进旅游消费意见”,这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旅游业的综合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决定》作出“围绕推进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形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体制机制”重大决策,成为“十大举措”(简称“杭改十条”)之一。全会要求,加快推进旅游与时尚、休闲、会展、特色产业等融合共生,培育消费新增点,拉高消费贡献度。要求2014年要制定出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向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着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这些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杭州旅游业的远见和决心。

㈡拓展空间,探索当前旅游业发展出路。综观旅游业发展势头好的旅游目的地,一个共同的特征,旅游市场能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的变化,尤其在少数人高端消费被遏制和公务活动锐减的消费时代,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旅游经营者都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谁在经营模式上调头快,谁就能抢占市场份额。具体表现在:一是旅游目的地将更加开放。随着散客化、自由行、自驾游、城市旅游和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越来越多的进入目的地公共场所,参与到老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城市和乡村开始成为散客与本地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二是旅游者品味要求将越来越高。散客化、自助化、智能化等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休闲游将会得到显著增长。三是旅游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游客对城市旅游综合环境也更为敏感,对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旅游新业态成为市场主角。高端宾馆饭店将持续受到影响,新型民宿业、主题酒店、特色餐馆、乡村旅游成为新宠;传统旅行社业也将因在线旅游业务的扩张而受到影响。旅游景区将凸现换代升级。五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政府将从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综合协调等方面推进杭州市旅游全域化发展。

㈢找出差距,明确当前旅游业努力方向。旅游业是杭州的优势产业、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十年来,杭州旅游业立足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在许多方面成为全国标杆型城市,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正视自身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发展理念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往存在重游客人数轻人均花费、重项目投入轻产品升级、重营销投入轻绩效评估、重GDP增幅轻游客体验感受。二是产业融合的差距。体现在旅游与商贸、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会展的融合度还不高,产品融合的叠加效应不明显。三是项目投入的差距。随着政府旅游项目投入的减少,民营企业后续投资的乏力,我市在如何吸引企业家来杭旅游投资方面还缺乏紧迫感。四是产品结构的差距。来杭游客基本消费(交通、食宿)仍占据总花费的66%,拉动社零增长的非基本消费(购物、娱乐)比重处于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最低警戒线,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速度远远滞后于观光产品。五是环境容量的差距。杭州近郊、远郊的游客分担率严重不足,旅游旺季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而周边素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旅游吸引物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10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在行业管理层面,认真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将旅游部门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基层、放权于协会(中介组织),同时不断提高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在机关层面,优化机关内部机构设臵,改变行业指导方式,改进营销推广方式、改进旅游统计方式、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改进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进办展办节方式等,建设服务型机关。在企业层面,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支持市商旅集团建立混合型旅游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组织旅游行业民营企业参加各类经贸交流活动,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㈡突出重点,突出旅游与休闲、文化、会展的融合。这既是杭州旅游产业融合的重点,也是杭州产业融合的特色与优势。从今年起到2017年,通过部门携手、市县联合,推出一批示范性强、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旅游产业融合扶持项目。一是推出7条休闲特色街区。重点打造建国南路中医街(上城)、新安江“双江”特色休闲街、临安锦北美食休闲特色街、中国御茶街(江干)、皋亭山休闲旅游特色街区、孩儿巷婴童特色街和运河塘栖特色街区群。二是大力培育会奖旅游市场。力争聘请杭州市会奖旅游大使50名,容纳1000人以上的会议场所10个;召开国际会议20个以上(ICCA组织统计标准)。三是做强旅游演艺市场。重点提升“宋城千古情”、“吴越千古情”、“印象西湖”、“西湖之夜”旅游演艺品牌,新创“良渚印象”、“径山禅茶”、“新安江之夜”大型旅游文艺节目;重点开发“杭州丝绸文化之旅”特色旅游产品,推动龙头文化休闲旅游企业上市,培育4-6个品牌市场演出团体。四是建设旅游产业融合基地。重点推进千岛湖啤酒休闲园、建德汽车越野运动基地、余杭运动休闲集聚区、萧山达利丝绸产业园、千岛湖游艇帆船俱乐部、富阳龙门山休闲综合体、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富阳)、临安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五是提升杭州特色节庆品牌。重点举办西湖龙井开茶节、咖啡西餐节、足浴文化节、天目源茶文化节、西子美丽节、亲子杭州休闲文化节、杭州骑游大会、西湖登山节、横渡钱塘江、开步节等十大特色节庆品牌。希望各相关区、县(市)和有关部门根据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行动计划。

㈢拉高标杆,推进“国际游客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就杭州而言,没有旅游国际化就没有城市国际化。今年将围绕国际散客旅游无障碍建设标准,不断提升杭州旅游城市品质。一是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年内力争开通直达美国航线,争取杭州对持有第三国签证的外籍人士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二是扩大杭州旅游消费卡的使用覆盖面。为方便散客自由出行和小额支付,深度体验杭州,杭州旅游消费卡要扩大使用商家,包括更多的社会餐馆、民宿、超市、娱乐场所,同时向五县(市)延伸。三是优化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和完善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与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线路互通、客源互送、业务互联;完善火车东站城市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提供游客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完善星级饭店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加快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建设,314立重要会议来源渠道的营销机制。四是放大国内投入。重点做大做强高铁旅游市场;积极启动2014“美丽中国游”和“中国旅游日”活动;继续打造推广“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加强国内专题市场营销;实施好“中国智慧旅游年”相关主题活动。今年要充分借助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契机,主动牵头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建立旅游营销联盟,推出中国大运河旅游线路并争取纳入国家重点推广旅游线路。

全年市场营销将更加强化“一盘棋”理念。一是抓资源整合。近年来市县携手在央视投放大杭州广告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要加强市本级与区、县(市)及旅游企业的三方合作,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合力促销的良好局面,发挥资金的最佳效应。二是抓活动的整合。旅游节庆在旅游市场宣传推广中一直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以往每年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达100多个,但也存在着内容同质、时间重叠、特色不明显、市场效果欠佳的问题。我们要借助规范和清理各类庆典活动的大好契机,保留并提升主题明确、特色明显、成效共享的旅游节庆项目,努力打响杭州旅游节庆品牌。三是抓平台的整合。要善于“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利用好文化、新闻、商务、外事、农业、体育等部门平台,强化旅游与历史、商品、工艺美术、新闻、体育、商务等元素的融合,放大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应。

㈥转变职能,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部门要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旅游新业态引导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与规范。这几年,杭州住宿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旅游部门要不断创新理念与手段,关注连锁经济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青年旅舍等社会酒店的成长,建立社会酒店联系制度,出台社会酒店服务规范。标准化建设是转变政府工作方式、竭诚服务企业的有效手段。市委《关于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探索现代旅游业发展标准化新机制,创新全要素旅游目的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全市将逐步成立政府层面的旅游标准化推进领导小组、专家层面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民间标准化培训辅导推进机构,指导和支撑杭州旅游标准化建设、机制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今年将突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主题,以智慧旅游为载体,标准化建设为内涵,打造杭州旅游标准化建设网页,宣传智慧旅游与标准化工作。同时推广国家级千岛湖景区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省级西溪湿地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成果;启动深澳古村落景区旅游服务业、旅行社服务网点标准化等试点工作,年内至少各培育一个国家级、省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㈦主客共享,启动2014年杭州旅游进社区活动。以“乐游杭州〃和谐社区”为主题,以便民、惠民为目标,针对杭州、上海、南京市场,全面构建规模化、信息化,操作性和延展性强的社区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旅游信息、产品、服务机构进社区。鼓励支持品牌旅行社走进社区服务市民,号召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到更多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引导,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旅游活动;组织县市旅游进社区;引导旅行社与社区进行对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旅游服务;整合旅游、民政系统公共服务资源;派发各类旅游宣传手册;联手华数在条件成熟社区服务中心增设

篇8:国企转型升级征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落实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担当、毫不懈怠的精神和作风,全力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年。广东将奋发有为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刻认识国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信心和决心。

国资国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资国企的地位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广东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看,国资国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功能作用在不断提升。一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全省“十二五”后三年中,省属企业承担重点项目投资额8250亿元,约占全省总投资的28%,其中,投入粤东西北地区交通运输项目4560亿元,约占全省总投资的68%。二是在公共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承担了全省城际轨道和地铁线路、全部(7个)民用机场和大多数重要港口码头、80%以上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承担了大部分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以及粤东西北地区100%的污水处理项目,等等。三是在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省属企业与粤东西北12市国有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对接,总投资额1503亿元。广晟公司、交通集团、航运集团、粤海控股、广新控股、旅游控股等省属企业,积极与揭阳、清远、湛江、梅州等地市开展深度合作,许多项目正在落地建设当中。

国资国企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力量,同其他经济成分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竞争环境,共同推动广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国资国企系统需要深刻认识自身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国企负责人要清醒认识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更加奋发有为,努力推动广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效。

二、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进国资优化布局和国企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高度概括。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论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些深刻的论述,为广东做好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遵循。我们要自觉把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工作放在这个大局中去深入思考、准确定位,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加快国资优化布局和国企转型升级。

(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广东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不少企业发展还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些都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要求不相适应,亟须找准广东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下更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和骨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一是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内优势企业汇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二是大力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明确和聚焦主导产业,积极处理低效无效资产,加快退出劣势领域,做强做精企业核心业务。对不属于集团主导产业的资产,可经过资产评估,以股权注入的方式重组新公司。三是引导大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带动激活中小企业,在若干领域形成协调分工、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广大国有企业要积极响应,抢抓机遇,主动参与,结合自身优势参股或控股若干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二)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涌现出很多新型业态和大量市场机遇,为国有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这些机遇蕴含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奔涌而至的时代浪潮,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表现在:连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立体式联系;海量数据取胜;对产业专注到极致;注重开放合作共赢。广大国有企业必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主动进行产品技术、消费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一是以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通过信息化与研发、设计、物流、供应链的有机融合,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涵,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转型。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抢占发展先机。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形态、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广大国有企业要积极跟踪互联网领域成果,主动开发运用特色产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

(三)着力增强“走出去”能力。从出口情况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已发生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作为外经贸大省,广东的国有企业应该首先感知这一市场信号变化。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机遇就是广东积极参与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国有企业要主动承担使命,在广东落实这一战略中发挥主力军、先行军作用。要变“看家护院”为“开疆拓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运用跨国并购、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努力获取能源、技术、品牌、商业渠道等,不断提高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带动省内产业链的发展。

三、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提升国企自主创新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战略任务。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在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强调,广东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要把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注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广东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的特点,加快重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下决心处置一批低端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二)注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国企要致力于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技改投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同时,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实施科技人才期权股权和分红激励,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作用。

(三)注重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创新发展,要注意培育鼓励创新的企业精神,营造包容个性、探索实践的文化氛围,把每一个创新行为调动起来,加快形成推动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坚定实现国资保值增值,规范有序推进国企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注意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根本前提,认真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二是坚持找准问题。推进国企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分清主次轻重,找准改革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三是坚持创新思路。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破题,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一企一策。根据自身实际,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改革实施方案,科学谋划、积极稳妥改革。鼓励具备试点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五是坚持依法依规。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严把信息公开、科学论证、合理评估、公开招标、集体决策等五个环节,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要重点推进三项改革: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要深化改革,首先是自身管理的规范,关键是加快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科学论证、集体决策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内部治理有效制衡,确保资金和资产安全。二是推行选人用人新机制。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平台性质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新设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国有企业的新增高级管理人员,积极推行市场化选聘,不拘一格多方选择企业所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完善激励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建立完善约束机制,如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巡视制度、重大项目投资审批制度等,强化责任追究。

(二)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认识到,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集团尤其是二、三级企业推进改革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推进这项改革绝非搞“去国有化”和“私有化”,既不是“国退民进”,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形式实现各类资本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要区分企业功能定位以及企业级次和经营规模,稳妥、规范、有序实施。一是在分类分层上,鼓励竞争性企业和集团下属二、三级企业率先改革,以取得经验做法;在集团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则需审慎进行,要引入那些真正在市场上干得好、有实力的企业。二是在存量与增量上,以资产增量为主,吸引其他投资者增资扩股进行改革,实现国资存量保值、增量增值。三是在双向选择上,既鼓励民资、外资企业加入国企,也支持国企去投资民企、外资企业,促进国有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同时,充分发挥产权交易集团平台作用,严格规范产权流转,实现信息公开化、评估规范化、竞价制度化、交易平台化。

(三)完善国资监管体制。重点要解决监管不到位和监管方式不完善的问题。一是进一步理顺国资委与出资企业的监管关系。按照新颁布的“监管、报备、奖惩”三个清单,重新厘清国资委与国有企业的权责边界。监管和报备清单范围之内的,国资委该监管的必须监管到位,企业该上报的必须按要求上报。监管和报备清单范围之外的,国资委要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二是进一步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和方式。要始终牢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更加注重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责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规范董事会建设,对已建立规范董事会的国有企业,探索授权其董事会部分出资人职权。加快研究完善监管方式,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分类监管的要求,对不同功能类别的企业,授权要体现出差异性,不宜“一刀切”。

五、切实加强各类风险防控,不断增强国企抗风险能力。

去年以来,广东国有企业在风险防控方面花了很大气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要坚持标本兼治,形成常态化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依法治企,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决策程序,从源头上和过程中时时处处管控风险。

(一)加强防范投资决策风险。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来加强防控。一是事先要可行,可研报告谁来写、谁来审、谁来核、谁来批、董事会如何讨论,要有明确的决策程序。董事会纪要每年都应定期报备,确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二是事中要评核,项目的资金使用、建设进展、达标达产、利润实现等情况,都要在事中进行实时监督,并通过实时资金监控系统来强化监督。三是事后要奖惩,实行投资项目后评价和问责制,对投资与可研报告吻合或超出预期的,要有奖励;对投资严重低于可研报告、出现严重亏损的,要进行问责。

(二)加强防范生产经营风险。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把贸易做实,把主业做强。要严格执行国资委对贸易业务的分类管理,该退出的退出,该减少的减少,绝不允许再搞虚假贸易、过单贸易、中介贸易、融资性贸易。要通过整合、重组、退出等方法,把企业资金资产聚焦主业。二是注重资金权益,确保资金安全。国有企业集团要成立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对集团的大额资金统一调配,规范审核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对于企业投资收益,要严格权衡,充分论证。出现风险敞口时,要有资金追回机制,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不了了之,更不能滚雪球式地投放资金。三是对资金使用承担连带责任,确保责任到人。针对企业运行中的经营风险,要做好化解预案。对不同管理层级的人员,要分类列明责任,量化到项目、落实到个人,严格责任追究。

(三)加强防范廉洁风险。本着依法依规、警钟长鸣的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落实集体决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决策机制,该上会的就上会,该投票的就投票,严肃认真履行集体决策程序,避免个人说了算。二是杜绝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极易引发权力寻租、以权谋私。需明确规定,凡是主管企业跟直系或者旁系亲属关联交易的,都要追责到人。三是严守廉政承诺。国企负责人要按照“6个决不允许”的要求,进一步制定落实实施细则,严明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

六、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顺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廉洁自律严的强有力的国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而坚实的保障。

(一)重实干奋发有为。全省人民把数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交给各级国资委和各类国企管理经营,这既是对管理者的充分信任,也是极高的责任要求。这份政治与经济责任重于泰山,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一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站在改革发展前沿,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二要崇尚实干实效,狠抓企业发展,出实招、创实绩,推动企业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三要积极创新进取,不能畏首畏尾、墨守成规,搞任期内容易见效的短期行为。四要增强效益意识,牢固树立以盈利为荣、以亏损为耻的观念,将赢利作为企业家的本职,努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讲廉洁拒腐防变。坚持持之以恒,加强国企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既要立足当前治标,坚持有案查案,对违反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又要着眼长远治本,努力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目前,广东省已经出台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管理等改革文件,需要各级企业负责人理解支持、严格执行,坚持以身作则,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切实增强制度意识,自觉接受纪律和制度约束,经得起考验、守得住诱惑、把得住操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和党纪国法红线。

上一篇:参加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江苏无锡太湖水浒城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