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2024-06-24

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精选8篇)

篇1: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计算机专业特色

我校计算机专业始建于1995年,2008年被评选为南昌市示范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企业岗位群的需求探索出技能领域的专项教学,目前开设的技能领域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四大领域。并为每个技能领域的教学建设全面完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几年的建设,专业实训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计算机专业现有微机室6个、办公自动化实训室2个、平面设计实训室2个、网络布线实训室1个、计算机硬件组装及维修实训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实验室现共有仪器、设备400余台(套),设备总值约500余万元。可满足500人同时进行计算机的实训教学,课程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开设10多门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实验项目32个,同时还供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计算机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多次在江西省计算机类重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篇2: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历史与特色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原名《微机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刊名为著名科学家胡启恒院士亲笔所提,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效祥院士写了创刊词。1991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450/TP,国际刊号:ISSN 1673-629X。该刊为综合性学术技术刊物、月刊。

该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国内读者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国际读者分布在北美、西欧、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台等38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高水平的论文刊登数量明显增加,各类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刊登数量已超过80%,各项指标在我国自然科学自动化、计算机类(TP)多种期刊中排名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

该刊在我国计算机界有广泛的作者群体,主要稿件来源单位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重点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航空、航天、电子、中国水电、中国建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所等。

刊载内容涉及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技术和创新的最新成就、软件工程的最新成果、应用开发的成功经验等,在学术界有较好的影响。为我国计算机的创新、设计、开发、应用创造了一个宽舒和谐的学术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技术展示的平台,成为我国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刊物之一。

篇3: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一、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 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不规范,缺乏整体知识体系

纵观海淀区各社区教育机构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多集中如下内容:基础入门、上网基础、收发邮件、Office办公软件,数码照片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课程参与者多为中老年退休居民或下岗居民,其他学习者甚少。

目前,各社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安排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常态。据调研,各社区管理者对于本区居民的学习安排往往按照行政学习计划,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学习愿望临时安排。例如,本阶段大多居民希望学习上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没有规范指导,所以在社区管理者联系好教师之后,考虑到学习周期、管理成本等因素,通常将所有不同基础具有同一学习愿望的居民组织在一起学习,势必导致教师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居民收效甚微。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居民甚至不断重复学习,占用了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课程开发较少,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导致了学习者单一的普遍现象。

2. 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惠及所有社区居民

目前,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以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 (依托海淀区职工大学为办学机构) 为龙头,各乡镇街道和驻海淀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二级办学单位,此外,还有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的教育机构为三级办学单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送教上门;二是在教育机构内进行。经调研,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仍是传统的面授学习,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能否送教上门受所在社区的硬件资源制约。以市民文明总校为例,计算机课程开展按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校内学习,校内常年滚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校内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能够到校内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对较远地区居民采用送教上门,不同社区硬件资源差别较大,有些社区拥有较好的硬件资源,为满足居民学习完全可以送教上门;有些社区还较为落后,如海淀北部山区的一些村委会,社区中没有提供丰富的硬件资源,即使送教上门,众多居民仅靠听教师讲解,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习收获甚微;况且,师资力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送教到每个社区。总之,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受限,限制了许多居民的学习。

3. 缺乏针对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课程

海淀区在北京市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居住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大区,常住人口340.2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百万,593个社区,84个村委会。海淀区人口素质复杂,既有高薪科技人才、普通工薪阶层、本地下岗职工,也有本地农转非的新市民、边远地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 (大中小学生、幼儿园) 等。目前,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置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也普遍受到这些居民的欢迎。但是,针对下岗职工、城市农转非的新市民、村委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其综合素质再提高和再就业教育却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是目前社会各类教育机构所忽视的,他们在海淀区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海淀区是一个集科技、科研、高校的大区,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如果开展针对上述四类弱势群体的中低端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4. 社区教育课程配套教材匮乏

教材是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传递课程内容的媒介,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调研,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授课过程,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根据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市面选择几本教材,从中筛选合适内容,自行编写教案;对于参与学习的居民来说,上课时或没有任何辅助学习资料,或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打印成手册分发给学员,这种教学形式在社区教育中较为普遍,如果课程内容是文体类,居民的学习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听课学习知识,没有相关辅助教学资源,会给居民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考察市面图书,虽然有许多针对大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这类教材通常内容翔实、文字烦琐、专业术语多。而社区教育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参与学习的居民通常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教材。市面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学习需求、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还相当匮乏,可见教材的编写也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还存在诸如:课程开发团队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弱、现有资源整合不够、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纵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现状,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停留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见,开发一个适合社区教育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教育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普及社区居民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使用手段、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和再就业技能水平,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开发策略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位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居民学习特点、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通过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对策实现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 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化学习知识体系

通过对海淀区社区居民调研发现,可将居民学习群体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业余时间较少,其学习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以期提升个人工作竞争力或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第二类是非在职人员:主要是离退休或赋闲在家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以期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三类是本地下岗人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增加筹码;第四类是分布在海淀区边远地区的各村委会农民,其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五类是涌入城市的大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 (含本地农民) ,据调研,这类人员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是初中或以下文化水平,较为年轻,多从事保安、建筑、家装、保姆、保洁、服务等行业,有些因为工作不固定,经常处于求职奔波的困境中,其学习目的是更期望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第六类是残障人员,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分析海淀区各类居民的学习需求,可将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按学习需求划分成两大知识体系: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生活类课程是针对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居民开设,而职业技能类课程是针对需要提升个人求职技能的居民开设。基于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设计计算机学习课程体系,每一类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再按照兴趣或职业倾向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根据其内容可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难易度,再按照低、中、高等三个层次区分为不同难度的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由于课程单元涉及内容少,相对独立,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我们设计如下课程体系结构:第一类是生活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础入门、网上生活、个人娱乐、开发与创新等,而每个知识模块下又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个人娱乐”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和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又分别区分成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单元。第二类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本信息技能、常用办公软件、小型数据库、微机组装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同第一类设计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 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课程模块开发,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

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以解决学科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严谨性、理论性,而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更注重以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差异、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其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因此,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理论性,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

基于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应采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所谓项目式课程内容就是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提炼,从中分析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点,按生活场景,将相关知识点的问题按学科知识逻辑顺序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带领居民身临其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以“居民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横线,以“解决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问题”为纵线,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让学习者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笔者经两年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有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居民的学习往往是自发自愿,不同居民对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且大多数居民在学习期间还多有其他安排,不可能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因此,教学单位应以课程模块下的课程单元为独立教学单位,课程单元的设计要小、相对独立,每位居民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模块下的教学单元,组合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 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添加新资源,提供永久学习支持服务

目前,网络化建设在海淀区已得到普及,各级单位工作场所基本都能够联网,各社区也已开通了小区宽带上网。凡在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台终端机,居民便能够随时随地上网。

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 (海淀区职工大学) 计算机系教师不仅从事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一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专业教学,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如果将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按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同时添加新的教育资源,如录制视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开展网络教学、现场视频转播、实时或非实时在线答疑,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送到海淀区各个社区,不仅可以克服资源、设施、师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人人、处处、时时能学的教育环境,尤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和边远村委会农民学习,为海淀区社区计算机课程教育提供了永久学习支持服务,提升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4. 基于项目式内容的教材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帮助居民学习

社区教育类教材面对的读者是社区大众,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适应社区终身教育人群现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还需满足相应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计算机类课程配套教材在编制时可分为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两大系列,可以以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为单位成书。在教材编写时,应摒弃传统计算机教材的编制特点:学科的完整性和理论性,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用知识点,将所有知识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并辅以多媒体学习光盘。笔者曾与课题团队于2010年出版一本计算机教材,通过近两年的使用,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深受居民欢迎。

总之,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符合社区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海淀区,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居民生活问题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符合社区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计算机课程,进而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摘要:文章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现状调研, 分析课程建设现状和原因, 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成才与就业, 2009, (19) .

[2]周利利.基于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J].成人教育, 2009, (9) .

[3]蒋逸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0, (2) .

[4]韩旭东.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篇4: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关键词:美术院校;专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特色教育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颁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明确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方向、探索多种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技能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技能已是当前所有单位认可的事实,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效果却并不是非常明显,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计算机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与其他学科教育交叉渗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如艺术领域的新媒体艺术、虚拟仿真等,思维教育正逐步替代传统工具论的狭隘理解,成为各行各业普遍接受的新模式。

1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深入应用,广大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各综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授课学时压缩、授课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叠、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等诸多问题。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自开课以来一直以综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来为蓝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因为没有各种类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直接压力,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等后续课程都没有开设,如此一来,简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对专业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但内容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求知需求。归纳来说,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1.1 课程定位模糊,计算机对艺术学科的影响力重视不够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艺术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艺术创作诸多领域中得到运用,众多艺术创作及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和创作,但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未被专业艺术院系普遍认识的情况下,对于负责计算机基础技能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一直被视为工具论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专业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始终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游离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甚至会被误认为可有可无,没有深入研究计算机对专业学习的影响,更没有探讨计算思维在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概念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1.2 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与实际专业需求相差甚远

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音乐创作、图形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影像特效等这些当前非常活跃的计算机艺术领域创作对我们来说早已经是耳闻目详,计算机技术为传统美术也提供了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技巧。但在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却缺乏类似的技能教育,依靠借鉴综合院校所开设的教学内容脱离不开操作系统、OFFICE和网络知识的老三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又相差甚远,更谈不上针对专业美术院校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和能力差别因材施教。

1.3 教改无特色,没有形成专业美术院校独特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也较早地意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危机,并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活动,包括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网络教学等课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较多的教学改革项目都是借鉴了综合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多研究的方向多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多少课题深入研究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没有针对性地为专业美术院校学生制定贴近专业需求的教学教改方案,进而也就没有形成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点的计算机教育体系。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专业美术院校的现状,从教学出发点上进行改革方可见成效,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问题。

2 打造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仍然通过学术交流、项目促进、开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渠道探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并先后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了22项“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项目;2015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对比综合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所在专业美术院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

2.1 建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艺术品表达的载体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计算思维也正是通过抽象符号和数构建虚拟世界,这种默契在中外艺术史诸多佳作中都有所体现,更多的现代艺术创作者也开始借助计算机来模拟和仿真艺术品成型效果。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科学创作中形象分解、简化变形和抽象定型等阶段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强调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数字媒体和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长期受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从艺术品的鉴赏入手,指导学生尝试总结和查找专业领域中能体现分解、简化、抽象、综合的思维创作方法及计算、分形、虚拟和自动控制等创作技巧,以巩固和促进专业领域的学习。

2.2 模块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模块,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各生源地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各高校均普遍存在,有条件的综合院校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进行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以便于实施分层教学,各专业也相应地针对水平差异开展不同的教学进程。专业美术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在各专业分布尤为明显,解决的途径之一即为模块化教学。针对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纯绘画类专业学生,优先选择基础性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探讨学科交叉中的共性问题;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高的设计类专业,则建议在基础性知识模块之外,增加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辅助设计专业软件工具基础操作模块,强调技能教育为先,技术熟练方能有助于专业问题思考和解决。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素质,积极更新教学模块内容,重点不在于追赶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是追赶计算机在专业美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吸收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机艺术问题,使之具备专业美术院校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算机教育的显著特征。

2.3 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突出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应用

在专业美术院校中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别于综合院校中的学科专业差异,其专业之间具有较多共性的成分可以相互参考,各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差别却又联系紧密, 教学的过程须认清这一现实,准确把握专业技能差异,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探讨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如绘画类专业增设基础图像处理技巧,版画壁画等增加动态虚拟处理效果部分,动画影像等则增加三维理念、新媒体艺术等。利用美术院校学生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和视频比较容易接收和采纳的性格特点,教学素材中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部分应注意形象化,转变成容易理解吸收的音视频文件,从专业需求出发细化内容。

2.4 坚持不间断实践活动,辅助网络平台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虽然没有开设后续专门的计算机课程,但笔者所在教学单位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坚持不间断计算机学习实践。如积极开设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等计算机相关选修课程,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举办计算机艺术专题讲座、计算机艺术设计大赛等,对基础较好、对计算机艺术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引导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美术院校特有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体现美术院校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

3 结语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既具备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典型特征,又带有专业院校的特殊烙印,两者的融合必然具备鲜明的特色。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源头上摆脱综合院校的影响,从服务专业教育的需求出发,以计算思维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科交叉培养,以图在不同专业领域寻求解决问题和设计创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玉程,曹世华.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88-91.

[2]郑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3(1):27-28.

[3]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4]冉德玲.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探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7(12):56-57.

篇5: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汇报材料

一、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坚持“理念先进、校企共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按照“携手企业、瞄准一线、多方推进、动态建设”的工作思路,采用差异性建设和错位发展的策略,重点抓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建设。经过几年努力,该专业在2012年常州市中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被市推荐为省特色专业备选单位。

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219人,专任专业教师12人,师生比例1:18.25.专任专业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6人,站50%,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41.7%,双师型教师10人,占83.3%。学校建有平面广告设计实训室、室内设计实训室、数码摄影工作室、广告工作室、漫空间家装工作室、影视工作室、画室等,专业设施设备达154.7万元,生均设备值7063.9元,实验实训开出率100%。近三年来,共向地区输送241名合格的中等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培训641人次,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8.3%,当年签订合同比例达到94.2%。此外,三年内该专业有6名师生在省技能大赛艺术类设计项目中获奖,其中,谢琪、何晶晶分获2010、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一等奖。

二、专业建设举措、经验与成效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此,学校把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建设列入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议事内容,坚持经常研究分析,在盘活学校资源存量,壮实本体的基础上,注重拓展开发,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力争做到硬件真硬,软件做优,使该专业不断换新貌,做到常办常新。

1、注重专业方向拓展,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度

专业开发与拓展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常州将建设广告产业园区,以园区为重点,带动全市广告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和广告人才培训基地。常州广告业迅猛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新的需求,为此,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利用一年一度学生定岗实习的教师巡视机会和教师下企业定岗实践齐期间,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和规格,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调研,研究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在调研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改造、拓展专业方向,动态修改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培养目标和规格,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奖励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有物质的静态的建设向功能性、动态性的专业开发转变,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硬结合的建设。根据常州市住房建设规划,将新建住房7500万平方米,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在平面广告设计基础上拓展了室内设计方向,并开设数码摄影、影视制作等多门选修课程,形成专业群,使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强化错位发展,提高了专业竞争力和后发优势。

2、优化专业团队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根据“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师资建设方针,采用提高学历、本校培训、课题引领、“名师”工程、下企业顶岗实践、推进青蓝工程、聘请兼职教师等多重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计划”,建立达标考核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形成教师分层培训学习制度,有效促进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带课题、带任务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切实保证定岗实践时间与成效。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市举办的技能培训和考证,要去年轻老师轮流参与省、市技能大赛,把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服务学生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目前,本专业12位专任专业教师,有6位攻读硕士学位,5位获得高级职称,有10人

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或行业职业资格,已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胜任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创新实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动态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仿真环境、同步企业”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适应需要,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基地生产话原则,在改造上下工夫。我们筑巢引凤,引企入校,与大陆广告公司、田俊设计工作室等企业合作,共建广告设计工作室和“漫空间”室内设计工作室,从设施设备的摆设,到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都仿真企业,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场所,为学生“零距离”适岗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吻合度。学校还重视实训基地管理,在提高使用效益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基地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对外培训。我校承担了常州市艺术类的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作用,得到了上级本门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学校先后与武进大陆广告公司、常州大地装潢公司、江苏印象乾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美家园金鼎装潢工程公司等八家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借助企业的设施和技术服务,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拓宽了就业渠道,为此,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达到83.3%,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6%,有两位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4、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模式的实施,都是以课程为载体,所以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专业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按照《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根据三贴近(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着力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内容,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组教学内容,编写了“平面广告设计项目课程”“家装设计项目课程”等校本教材,将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要求渗透到教材,提高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的匹配度。在课程改革同时,该专业也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场景教学、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行协调发展。本专业还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整合多方面力量,建立由职教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横向沟通、产学研一体的课改协作机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为此,本专业的课改、促进和推动了其他专业的课改,学校被省评为课改实验学校。

5、加强实习管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专业建设水平集中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终身发展上。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坚持顺应市场需求,动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实行按需施教。我们还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学校由专业部、教务处、招就办协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并成立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视对实习过程管理,做到顶岗实习与专业对口,工作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使实习与就业对接,并督促企业为学生办理保险,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做到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尽力就业指导系统,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此,本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为88.3%,当年合同签订率达到94.2%。

三、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下一步发展思路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没有止境的。推着社会经济发展,“两个率先”的推进,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训大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针对专业目前的现状,专业下一步发展思路如下:

1、以教科研和技术研发为突破口,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要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为中心,一培养和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的高校原则,建立起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加快名师工作室建设,壮大名师队伍。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凸显能力发展的专业课程新体系。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完善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话课程体系,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思想。要加快推进文化课德育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立体、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3、进一步创新教学环境,继续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实训环境、教室环境。坚持校企合作建设并完善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技能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发挥教学工厂的多功能作用,提供啊实用效率。加大专业文化建设力度,真正达到企业文化进基地,企业文化进教室,发挥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

篇6:课程特色

主要从开放式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建立、开放式创造能力培养模式、开放式学生自我培养及管理机制、开放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和开放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希望在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与名牌大学的教育差距,并使建筑学专业教育逐步与职业化教育接轨。与国内有关学校建立经常的联系,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以及注册建筑师进行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和专题考察,对其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师资培训、学生管理、新兴学科的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强调实践环节、重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建筑学学科是工程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需提高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学生需加强工程意识。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就是要加强工程意识,重在研究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指导学生了解工程高驻地过程的特点,协调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建立产、学、研联合体。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注册建筑师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培养有创造性的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办学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创造力的培养模式一是在建筑设计课中强化创造思维的训练,通过教材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的有机结合,加强创造思维训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二是全方位开展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变单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积极实践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其次是抓住关键教学环节进行创造性培养,如本科的高班建筑设计,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创造学的各种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从立意、构思、表现等多方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建构新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把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

注重建筑模型制作及计算机建模训练研究此项教改研究注重在建筑设计课中利用模型帮助进行设计构思和成果表达。在设计课构思阶段都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模型俗称“草模”模型制作,包括基地模型、功能分析模型、体量模型,利用模型去思考建筑空间的设计。

篇7:特色校本课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无穷养料。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演讲。古往今来,多少能言善辩之士凭着自己的胆识与辩才影响着决策者的决断,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今天,就业压力很大,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你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育人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班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课前三分钟演讲。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演讲这种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积累规律性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即兴或撰稿演讲,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演讲、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篇8:计算机网络课程特色

一、计算机教学与医护专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各行各业, 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1]。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不仅要符合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 还要符合其专业的特点。

1. 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而且还要紧密结合医护知识, 把计算机知识作为学习、职业生崖中的一个辅助工具, 体现教学实践的双重价值。例如:在进行网络资源下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下载的内容可以紧密结合医护相关知识进行, 搜索“护理礼仪”、学习“人体解剖的意义”等相关文字资料, 搜索“心脏解剖图”、“上肢解剖图”等图片资料。在Word作品这部分教学时, 任务设计以小组为单位, 可选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等科室的病房的温馨提示、健康小知识的设计。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下,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进行计算机教学。

2. 教师知识储备与医护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加强本专业学习外, 还要增加医护方面的知识, 走访医院和已参加工作的学生, 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护理手段与管理手段, 了解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护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计算机学科以实用性强、更新快为最大特性, 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 结合学生职业特点, 开发校本教材。

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很快, 多年来我校使用过多个版本的计算机教材, 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 XP+Office2003) 》, 此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 更为符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 但在卫生学校, 还需在教材挖掘的基础上, 更多的针对学生职业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 深加工教材,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开发出更为符合医护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 加强实践课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中除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 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情况和实用性, 确定出大的任务 (主题) , 在大的任务 (主题) 下由N个小任务组成, 在每个任务呈现前, 由学生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出学习任务。任务设计中可以跨主题、跨章节,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操作。例如:在文件与文件夹管理这部分时, 枯燥、乏味, 又没有其针对性和应用性, 因此, 在安排教学中, 先讲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下载, 随后出现实际问题———资料太多、杂乱无章, 这时引出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这部分内容。实践课的学习任务, 要紧紧围绕知识点, 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点和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来设计安排, 任务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任务, 从而提升实践课的效果。

三、善于应用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2]的教学方法, 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整合, 任务驱动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水平和效果, 合作学习提高了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两者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 教材分析。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 才能针对学生情况, 整合教材资源, 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

2. 教学目标分析。

每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目标分析, 提出知识点, 对于封闭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 对于开放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 要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3. 学情分析及学生分组。

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工具性学科, 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医护专业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计算机掌握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刚入校, 相互间不熟悉、不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在了解的基础上, 按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 一般为4人一组, 好、中、差比例大约为1∶2∶1。笔者一般是采用教师指定和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分组, 教师指定好的不能同在一组, 差的也不能同在一组, 每一个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和一个差的, 其他的学生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 能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有所相当。

4. 组织教学。

(1) 创设情境, 引入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尽量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特点, 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2) 呈现学习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提出了合作学习中任务设计原则与模式, 任务设计要着重关注:一是小组的互赖目标、互赖奖励, 互赖角色;二是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奖励 (评价) 和角色进行设计;三是关注学生的合作空间;四是关注个体责任, 明确职责;五是关注小组交往技能奖励及培养原则;六是关注小组自评。任务设计要从任务的要求及目的、任务的操作程序、任务的评价及任务的延伸几个方面来考虑。 (3) 以学生为中心, 组织教学。紧紧围绕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 取长补短, 学会交流、关心、帮助同学, 实现小组成绩的最大化。在合作中, 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 要求更高了, 教师角色更多了, 他是学生合作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启发者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去, 每个人的努力将决定小组的成绩。要注重用评价提升效果, 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还要考虑到合作的过程效果。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一个人的效果, 而是全员效果, 过程要有痕迹记录, 并纳入总成绩。 (4) 进行任务的测试 (提交作品) 评价。 (5) 课时允许的条件下, 进行任务的延伸。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巩固和拓展学生知识。

实践证明, 应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引入, 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医护人才。

摘要:中等卫生学校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除了有学科特点外, 它还有着自己的特色, 笔者在实践中针对医护专业的特色, 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医护专业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特色,方法,计算机教学,医护专业

参考文献

[1]徐西敬.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8) .

上一篇:旅行社导游部下一篇:雅思分类词汇: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