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

2024-06-23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精选十篇)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 是信息化的时代。近些年来计算机在我国发展迅速, 网络得到飞速的普及, 网络的覆盖面逐年在拓宽。在我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更是对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量。人们不但要求达到基本的生活需要, 在专业技术与技能方面更是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1 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保持必要的互动环节。教师除了积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外, 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一些互动环节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还能促进师生支架的交流互动。

2 实物、实例展示的策略

计算机网络课程, 具有抽象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如课程中的组建与维护、建筑综合布线、网站开发与设计、互联网应用、网络产品, 需要结合实物和一定的实例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照真实的实物和具体的实例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 并学会融会贯通, 和举一反三。不能将网络教学当成辅助教学形式, 应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上生活相互连接起来, 从概念、理论等多方面同实物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讲完理论知识, 就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把知识完整的模拟一遍, 学生由于结合实际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很快就会理解了, 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存疑之处, 可以将模拟反复几次做, 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3 引导学生的策略

尽管当前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很多新型的教学手段被提出, 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时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学会积极转变教学策略, 不能一贯地运用旧方法, 从多种渠道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 还应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上生活相互连接起来, 从概念、理论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当讲述完理论知识后, 还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把知识完整的模拟出来, 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关键体现在对疑问的解答。

4 任务驱动策略

为学生制定有效的任务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教师需根据实际的教学课程, 对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之间经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这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还能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则能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任务,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较大的指导作用。

5 考核学生的策略

网络课程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考虑的因素很多, 其中如何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前文所述, 操作技能训练类课程特别适于开发成网络课程, 而对这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即如何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方式是通过"一张纸"加"一支笔"来测试学生的技能或能力, 显然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技能或能力, 因而也就无法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 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产生怀疑, 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网络课程必须要有智能化的测评平台, 为此, 我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重点考虑了智能化考试平台的开发问题。我认为, 智能化考试平台是基于一定操作系统下的、用于测试学生对于某个 (些) 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软件, 它通过现有技术的综合利用, 使该系统具有对考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判断的功能, 从而实现考试的智能化。重视实践教学, 改变学生的考核办法, 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 具有较适应能力的实用型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6 实验教学策略

6.1 实物设备配置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需要采取组网实验, 常常会遇到组建Windows网络, 安装Internet服务器、网络设备的互连等相关的实验, 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空间, 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 在实验设备完成连接后进行有效的验证连接。

6.2 仿真配置

当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多, 而设备数量较少时, 开设组网实验就会有较大的困难。仿真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困难。因此, 当设备条件不够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仿真配置。实践表明, 仿真配置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硬件设备短缺的困难。

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开展既是增加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 也是培养社会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研究和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忠, 张新有.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验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1]李成忠, 张新有.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验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真, 李辉, 孙宁青.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李真, 李辉, 孙宁青.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张纯容, 郑向阳.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3]张纯容, 郑向阳.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王小刚.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4]王小刚.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 篇2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

(一)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2.掌握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5.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6.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互动的提问和行业介绍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4.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1.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6.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技能要点

本课程教学介绍。

介绍网络行业的市场空间。

分析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参考书籍,和学习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一篇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报告,根据报告给出成绩。

(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数据通信基础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差错控制技术。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数据传输介质。

3.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数据通信。

5.数据传输方式。

6.数据传输速率。

7.数据编码。

8.多路复用技术。

9.数据交换技术。

10.ATM和帧中继交换。

11.通信控制与传输设备。

12.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三)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2.掌握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

3.掌握TCP/IP体系结构。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ISO/OSI参考模型七层的功能。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类型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各种局域网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各网络的应用。

1.学会各种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思想。

2.懂得各种局域网的通信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以太网。

2.FDDI网络

3.ATM网络。

4.令牌环。

5.交换网。

6.虚拟局域网

7.无线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五)第五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局域网的三要素(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各种局域网。

3.局域网的IEEE802.3标准。

1.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局域网概述。

2.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3.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典型局域网。

5.高速局域网。

6.交换式网络和虚拟网络。

7.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技能要点

1.制作双绞线,使用测线仪测试通路。

2.观察线缆的标准接口和交换机的标准配置端口,并用交换机构造简单的办公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六)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互连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2.网络互连的概念和类型。

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路由器、网关)。

4.公用数据传输网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独立构建一个简单的对等网。

3.训练学生对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1.学会选购各种网络设备。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传输介质。

2.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

5.交换机。

6.路由器。

7.网关。

技能要点

1.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参数,会选购网络设备。

2.能独立构建对等网。

3.能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七)第七单元

单元名称

互联网与网络协议及应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协议的基本概念。

2.各种网络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

4.TCP/IP协议

5.IPX/SPX协议。

6.NetBEUI协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原理和过程。

3.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协议。

1.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知识要点

1.互联网Internet概述。

2.Internet有关概念(Internet服务提供者

ISP、域名、Internet

连接等内容)

3.互联网常用功能,如:EMAIL、TELNET、FTP、EDI、WWW等的概念、工作基本原理等。

4.网络协议。

5.TCP/IP协议簇。

6.IPX/SPX协议。

7.NetBEUI协议。

技能要点

1.去文件服务器上下载文件,感受f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2.上网因特网浏览网页,感受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八)第八单元

单元名称

常用网络命令

参考学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网络命令的作用,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

2.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命令。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网络命令。

1.让学生网络命令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作用。

2.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使用。

技能要点

1.telnet命令的使用。

2.netstat命令的使用。

3.ping命令的使用。

4.ftp命令的使用。

5.ipconfig命令的使用。

6.tracert命令的使用。

7.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九)第九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共享文件夹。

2.了解利用网络共享打印机。

3.掌握对共享资源权限的分配。

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共享资源

1.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共享文件夹并在客户机进行访问。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并用客户机进行使用。

3.对共享的网络资源的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技能要点

1.共享文件夹。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

3.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4.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第十单元

单元名称

设计一个网络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网络基础的概念

2.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2.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小组讨论各网络的性价比。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一)第十一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网络管理概念。

2.网络管理的功能。

3.两种网络管理体系。

4.网络管理软件。

5.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策略、安全级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1.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概念,两种网络管理体系(ISO/SNMP),网络管理软件)。

2.网络安全。

技能要点

1.设置一款防火墙软件,并验证其功能。

2.查询网络安全日志,分析安全隐患。

3.上网查询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手段。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二)第十二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故障和维护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网络维护的重要性

2.掌握网络维护的步骤。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网络维护的步骤。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维护的步骤。

2.常见的网络故障。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网络故障进行网络维护

3.假设情景或者构建操作环境进行网络故障的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线缆制作及测试,简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网络调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网络实训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线缆制作工具和材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等。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END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 篇3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网络 教学创新 实践探索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采用一次理论课程结合一次上机操作的流程;多媒体演示的办法教学;课堂讲解加课下作业的方式等。这些课程讲授方法存在以下的缺陷:

(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是实验性的教学,课程主要应该理论教学,使得这门课程实践性内容被压缩,缺少实践检验,学生们认识不够深刻,也不能联系实际,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二)不能满足现代差异化教育的需求。

现代化教育,强调人文关怀。每个学生的能力,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有差异,然而当前的多数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不能差别化的对待学生,也就满足不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需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类型差异的学生需求。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育中,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整个过程,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不能反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们的诉求也不能别满足,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的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缺少独立的思考和探索,这样让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理念创新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之前,首先需要思想的转变,创新教学理念。针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理念创新: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目的也是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性也更容易使学生记忆深刻,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加大课程实践性,在课程讲授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课程讲授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间,课程大纲的编制以实践为导向,讲授的方面也应突出现实和实用性。

(二)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在强调素质教育、人文关怀的现代教育事业,要求我们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接受程度等差别,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和理念,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有差异化的学生需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填鸭式,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需要和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对那些知识感兴趣,开展探讨性的课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

(一)试验对象。

选取0920401班和0920402班为研究对象,两个班为同一个专业,在录取时随机分班,符合试验条件。将01班作为对照组,02班作为实验组,及02班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创新,为期18周,每周三个学时。

(二)试验方案。

18个教学周安排前6周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教学周,讲授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第四周公布12个选题,这些选题是作者结合实践,通过与学生沟通,精心设计的,一方面和本课程核心内容相关,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的实践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并自由组合配对,每组三到五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通过组员的团队配合,完成课题,并设计30到40张PPT,由小组组长用两个学时的时间向同学和老师汇报,讲述小组的对选题的理解,组员分工,怎么完成选题以及课题的成果,汇报结束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和点评。

(三)考核指标。

学生的出勤率:根据随机抽查两个班级的出勤情况,抽查五次求平均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向提问以及沟通的次数,以学期的总共每人次计算;学生成绩,比较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和成绩的标准差。

四、结论

经过18周的试验和后续考核,得出对照01班出勤率87.2%,积极性为12次,平均成绩76.4,标准差为11.3;试验02班出勤率为96.4%,积极性为33次,平均成绩为82.6,标准差为9.5。对比两个班的试验数据,出勤率方面试验班高出对照班9.2个百分点,说明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多出21次,反映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成绩的对比,实验班不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成绩的分布也要好于对照班。综上所述,试验02班要各方面要优于对照01班,即新的教学方法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得到了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

0 引言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进步, 使得人们进入到了信息技术时代, 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十分方便与快捷。然而,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由此而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 成为威胁社会进步与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安定因素。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分为物理意义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问题, 物理意义上的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备与其它相关的设施等方面, 而逻辑意义上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计算网络对于信息的保护方面上, 尤其是信息保护如果出现漏洞, 将会造成大量机密或隐私信息的泄漏, 给社会安全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这给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其应该不断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普及, 培养大量优秀网络安全技术人才, 为网路安全贡献力量。

1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迅速步入了以此为基础的信息时代, 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毫不夸张的讲, 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的重要难题, 只要使用计算机网络, 就面临着信息泄露或者被盗取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其实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实际上, 自该技术发展以来,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就一直不断, 大量计算机所存储的信息被盗取而发生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信息安全问题的案例, 使人触目惊心。尤其是美国的“棱镜事件”最为突出, 美国当时通过借助超级计算机网络技术, 成功窃取了其所控制地区的包括国家、单位以及百姓私密信息在内的多项重要信息。而在我国网络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 甚至政府网站信息也曾发生大量篡改, 严重威胁社会安全。这就要求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 担负着网络安全技术传授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普及的重要任务, 是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重要平台, 它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来说, 十分重要,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应该与社会具体需求相匹配, 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能力与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2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面临的困惑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紧张形势下,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肩负着保障网络安全, 防止网络信息泄露, 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我们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 现在我国中职院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却有着一些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具体如下:

2.1 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低下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部分, 主要分为如下这些部分, 一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 二是对网络威胁与扫描监听的讲述, 三是对网络漏洞攻击的探讨, 四是拒绝服务攻击, 五是计算机病毒以及数据加密的探讨, 六是网络防火墙相关技术研究等, 主要对计算机网路安全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做了阐述, 除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部分之外, 其余的多少都有些抽象, 理解起来较为吃力, 而中职学生他们本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本来就相对薄弱, 这就加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再加上有些软件的教学都是英文版的, 这就使得中职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学生学习的兴趣肯定不会很高, 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高, 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施。

2.2 实践教学不足, 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 只有经过相应的实践才能使得学生对其的理解更加深刻, 才能促进知识的掌握。然而,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 却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抵触心理, 缺少具体的课程实践环节, 学生就不能够借助实践环节进行深刻理解, 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学生没有亲自实践, 便不会获得实践的体验, 没有亲身经历成功的喜悦感, 参与课堂的效率就会不太高, 这也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减分。所以, 中职的这门课程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尽可能地让实践来指导理论教学,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效率不高

有效的教学模式, 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给教学的效果进行加分。然而, 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却比较传统单一, 多数院校仍然采取老师在上边讲, 学生在下边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授课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还是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参与率低下, 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无味, 这不免会造成学生学习意愿的下降, 课堂效果当然不好。所以, 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愿意去学习, 渴望去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紧张的环境下, 在中职院校相关课程教学面临困惑的形势下, 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促进其进步与发展。笔者对此提出了几点浅薄之见, 希望能够有所贡献。

3.1 加强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只有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 其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得以激发, 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加入一些案例, 以实际的案例来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及其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学当中,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以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是对还是错, 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 拓展其思维, 开阔眼界, 提高其思考能力, 引导其自发的进行知识的探讨。另外, 教师也可以将虚拟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来, 虽然这样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但是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以实践促进理论教学。

3.2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一方面, 教师可以构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 将学分为几个小组, 使他们进行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 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其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简单的指导作用,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构建以幕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主要是以学生借助互联网有效资源在课下进行充分的知识预习, 对于知识的难点先进性有效的思考, 然后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这种“以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 可以实现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特点都够发挥,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 教师还可以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踊跃参与课堂等等。

总之,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课程教学当中,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热情, 为教学的开展与实施创造更多的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促进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峥.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探析[J].现代交际, 2016.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现象。本文利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教师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讯速崛起,是人类社会互联网事业的里程碑。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人类造成巨大的改变,因此具备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当今人们从事各行各业必需的根本。当下,中职教育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中职计算机应用这一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增强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到事半功倍的课程教学方式是现如今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于是改革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方式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 互动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方法很重要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手段单一,互动不够,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保持必要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提升起来,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互动环节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让学生缓解疲劳、看些美图,聊聊色彩、对于知识有很好的理解。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于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适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为学生制订有效的计划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课程,对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

三、重点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和自己丰富的学识才能逐步形成。中职学生文化程度低,见识少,农村学生占多数,审美观一定会有很大的偏差,抓住中职学生“爱美”与“追求时尚”的特点,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衣着打扮,贴身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自身有提高审美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引导学生多选择以美和时尚为主题的课外读物。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查阅各种电影画报、卡通漫画、摄影作品欣赏、广告设计等书籍杂志,让美潜移默化于学生意识里,增强对事物美的感知。

中职学校一般都有很多公共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多选择能陶冶情操的课程,如音乐欣赏、书法艺术、美学、摄影等,让学生在自然中、生活中发现和感觉美。

五、从教学策略方面着手构思有效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师不仅在备课设计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学策略上要讲究好的学习方法。

1.重视传统的按部就班法。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习操作比较复杂、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或实操时,教师可以采用“老师教一步,学生练一步”的方法,就是教师演示完一个操作或若干个操作,然后学生依照教师的操作再做一次。对这类知识或实操练习,教师的表达要简洁通俗、细致易记,以使学生逐步理解练习,绝不可为了教学进度而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讲得过多,学生一知半解,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进度。比如我在授课时不把一节课的全部内容都讲完,而分单元,分小节地完成,做到学生“消化了”才算好,因此课堂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操作的能力。

2.采用“故错”分析教学法。

“故错”,故意放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Word”,输好文章后,我故意将状态改成“改寫”,当插入文字时会将后面的文字直接覆盖,这时学生问:“老师,是不是出错了?”我引出:“什么是插入和改写?”接着开始讲解操作。慢慢地,学生在找错误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文字的处理。

六、结语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开展,采用了更好的教学构思和策略,既强化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和积累经验,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更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研析职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篇7

一、中专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

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到底该如何设置?对此, 不少计算机教师持有不同的看法, 争论的焦点是: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 如果开, 应该占多大的比例;如果不开, 中专学校计算机又应开设什么课程。本文认为应少开或不开计算机语言课程, 多开实用技术、实用软件应用类的课程, 如汉字录入、表格处理、图像处理等。

1) 中专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 是应用人才, 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而非理论研究。2) 现在中专学校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相比薄弱很多, 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增加文化理论课来加强他们这些能力又不现实。而计算机语言, 别说C语言, 就是BASIC语言也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现在的教学现状是上计算机语言课, 教师差不多是在自言自语, 下面除个别学生听课外, 绝大多数学生既无心听也听不明白。诚然, 从大道理上讲: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可以触类旁通, 但前提是我们怎么能使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3) 现在不少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 即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这一切我们并不能怪学生, 而是我们课程设置出了问题, 也就是教学上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

二、中专计算机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中专教学既不是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的中学, 也不是重在培养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大学。我们培养的是熟练掌握生产实用技术的一线劳动者。因此, 课程设置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 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实际

商家是把顾客当成上帝, 中专学校教师则应把学生当成上帝。至于开什么课, 首先要了解他们报计算机专业的目的和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上学期, 我给08计算机班上《网页制作》课。08计算机班是每个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都感到头痛的班, 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 有一半的学生上课甚至连书也不翻, 这部分学生不是昏昏欲睡, 就是望着窗外、望着天花板发呆。期末我布置了以宣传家乡风情为主题的网站设计, 要求在三周内自己独立完成, 并以此作为期末成绩。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放学了还不愿离开电脑室。他们设计的作品五花八门, 极富创意, 最令我吃惊的是:好多学生, 还跑到图书馆查阅网页制作软件的资料。他们所用的软件, 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AutoCAD、3DSTUDIO MAX等。他们用得得心应手。期末结业, 每人都如期完成了设计。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虽然我们天天讲: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操作上, 学生则被遗忘了。可见, 当我们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创造力便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来。如果我们再加以科学的引导, 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了吧?

(二) 课程设计要考虑市场需要

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 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 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因为我们是中专学校, 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是市场, 就是怎么样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普通中学可以不考虑市场, 因为它盯住的是高考指挥棒, 学校、教师专心致志考虑怎么考高分就行了。而中专学校不能不面向市场, 因为它面向就业。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就如一个商店, 必须考虑顾客需要什么, 而不是我这个商店有多少货物。这一切, 单纯的争论是无法解决的, 而是要深入的了解社会, 了解市场的需要, 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

(三) 课程设置要考虑证书考试因素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 篇8

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 是根据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课程设计、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测量, 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活动。

课程评价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鉴定功能等。课程评价的程序主要为制订方案、建立组织、明确要求、统一认识、实施评价、处理结果。

课程评价体系是指围绕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开设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而构建的一整套能够对课程价值做出定性、定量价值判断的指标系统。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特性

1.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结果是对所评价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进行变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的基础上, 还有很强的针对性, 它要结合本地区域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它要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它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规律。

2.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具有多主体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成员是广泛的。在学校层面上, 主要有学校校长、系部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层面上, 主要有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单位指定的师傅、学生家长。

3.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具有整合性

因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广泛的, 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 肯定会有多方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冲突的各种意见, 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必须要对以上各种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 从而获得整合的结论。

4.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具有发展性

因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善和发展课程, 而不是仅仅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 所以课程评价是不断发展的。中职教育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必然要求中职教育的课程评价也要不断发展变化。还有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的产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变化, 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来紧跟信息技术的变化。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否符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客观规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中职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正确把握权重系数, 对获取的信息尽可能量化;二是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但要紧紧围绕中职教学的整体目标, 还要注意体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2. 整体优化原则。

中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环节组成。影响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因素有课程目标、教学条件、实践环节教学、教学管理与改革、教学效果等。这些因素形成了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每一个评价方面又由若干个评价项目所组成, 所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变量系统。要实现其结构整体优化, 在设计这一系统时首先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对影响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因素, 都应纳人指标体系。坚持目标、条件、过程、质量一体化, 教、学、管、改、建相结合。其次, 要考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整体优化。中职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不仅要考虑评价项目的完整性, 同时要注意尽量简化、明确。对课程评价起主要作用的项目, 不可或缺, 不能被精简。但为达到评价目的, 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最少化, 无关紧要的项目应当舍弃。抓住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加以有效的解决, 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显著提高。指标体系中权重系数的确定正是整体优化原则的一种体现。

3. 可操作性原则。

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类型复杂, 为了使评价项目与评价目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必须做到评价项目与评价目标的最佳融合, 明确指标的内涵, 以保证指标的独立性和整体完备性。在这一前提下, 力求指标项目数量最少, 指标体系简单易行。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体现在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是可以测量的。对定性评价项目和标准的内涵、评价方法、等级, 尽可能明确, 不可使用模糊术语, 以利提高区分度。对定量评价项目和标准, 尽可能客观、准确, 一定是可以测量的。简易性和可测性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现状

1. 课程评价的主体太单一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一直强调任课教师的主体地位, 近几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更多地被限制在校园内, 即教师和学生。这显然与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行业岗位, 在公司企业里实施的考核有很大的距离。

2. 课程评价的标准不科学

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开展课程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评价实际看, 一般把课程评价目标分解为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几大项内容。包括教师梯队、学术水平、师资培养、教师科研成果、教材选用、教学辅助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课程教学资料、教学档案、教学管理制度、教案、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考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改革规划、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开展教研活动与教学研究等, 每项指标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并赋以相应的权重。

这种评价体系虽然比较全面, 易于操作, 但是其理论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到底依据什么来设定, 主观的成分很大。况且, 课程的目标和重点经常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 这势必造成指标权重的不确定性。

3. 课程评价的方法陈旧落后

现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听取汇报、问卷调查、观察、听课、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等, 应该说, 这些评价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 现在许多评价还只是一种结果性评价、静态评价, 强调结果性和表现性目标, 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察、修正, 导致课程管理者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监控, 教师课程开发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

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高效的结果。追求结果而不优化过程, 必然带来教育的低质量、低效率。因此, 我们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过程即强调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动态分析, 目的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这种评价必须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 能够有效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有利于教学的诊断, 或者可以从多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五、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的建议

1. 课程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课程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 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作为课程建设的具体承担者, 教师理应是评价的一个重要主体。然而, 教师在整个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更多的却是扮演评价对象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能够对课程作出客观的判断, 尤其是毕业生, 在经过了整个教学过程之后, 他们能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毕业生是学校与就业市场对接的载体。学校教学工作是否以就业为导向在他们身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企业用人单位不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而且也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

2. 课程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化

根据中职的培养目标,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必须改变, 要取消单一的“理论知识”评价标准, 实施“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综合评价。

(1) 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标准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因为专业知识是专业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 同时专业技能训练也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但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选择原则;二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评价与专业技能评价要有机地融合起来, 不必强求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单独评价, 可以考虑在专业技能评价中体现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

(2) 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的评价标准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的评价标准, 建议推广构建基于“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的课程评价体系。“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课程评价, 就是依据“双证融通”课程改革评价指标, 考察“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结果等与实际达到高职教育目标的程度, 并就相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以此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3) 计算机专业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

职业素质是中职专业课程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 培养其职业素质不但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课程评价的方法要新颖化

(1)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中, 要积极探索研究“过程性评价”。在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中, 大都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 进行一次书面知识考试, 给学生一个等级或百分制分数。这种评价是难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 更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表现。而“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过程性评价”已受到中职学生的普遍欢迎, 他们认为这种评估方法客观、合理, 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信心。

(2) 大力推广“专业岗位考证评价”。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还应要求学生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社会上各种专业岗位考证,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要争取获得多张技能证书, 来增强以后的就业资本和竞争优势。

(3) 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调查”。通过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通过“学生就业调查”进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评价, “学生就业调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实施:一是通过社会问卷调查,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效果迸行社会满意度评价;二是从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专业巩固率等几个指标,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评价;四是通过学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自我评价,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评价;五是通过毕业生典型人才的数量,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篇9

夏婧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就对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同时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使其适应岗位的需要, 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

中职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也有的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 甚至从未使用过计算机。在一门课程中, 就需要教师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要求, 既要让基础差些的学生能学会, 又要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另外在课堂中, 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认识不够清楚, 玩游戏、上网时运用自如, 当遇到一些具体操作时却无从下手。因此,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己动手对办公软件完成操作,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二教学方式

1. 授课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教师先讲解知识点, 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 最后学生上机操作, 同时教师进行辅导。这样的授课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弊病, 当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演示操作时, 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等到学生自己操作时, 问题又一大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学生列为课堂的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如在讲解Excel的函数时, 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函数, 听起来很复杂, 结果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认为困难而放弃学习, 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很难被广泛掌握。在实际教学中, 函数一节涉及sum (求和) 、average (求平均) 、max (求最大值) 和min (求最小值) 等常用函数。可先告诉学生插入函数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试着在工作表中完成数值计算。当学生自己单击fx按钮时, 就会在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 看到函数名及使用方法, 根据使用方法中的指导, 找到要计算的数据区域, 从而完成计算。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旦完成

教程分为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中的几个实例都是以某个重点指令的应用为主线的, 应用程序由简单到复杂。这样,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已将该单元的重点指令深刻地留在脑海中。从而使得学生使用指令的能力逐步提高, 也就使得编程能力有了逐步提高, 应用PLC的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了各项目标, 在学习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迪式的实例教学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 能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的授课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2. 课程安排的转变

计算机基础课程首先要精讲多练, 在课程安排上要加大上机操作练习所占的比例。教师需讲解的课程内容要取其精华, 重点在于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多上机操作练习。从培养学生的操纵技能入手,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举一反三。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如, 在讲到Word排版时, 教师可先讲解“段落”对话框的打开方法以及可设置的内容, 然后通过练习中的具体题目, 完成对齐方式、缩进方式和间距等操作的设置, 强化学生对于对话框中每个设置的熟练掌握。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工具栏中找到相应的按钮, 从而实现快键操作。其次, 根据各个知识点精选的操作练习, 及时指出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 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如在布置制作幻灯片的练习中, 可给学生安排相对较宽泛的题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学方法的转变

针对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掌握程度的不同, 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具体需求安排教学计划, 组织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时,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循循善诱, 耐心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他们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进行难度更大的操作练习。同时还可开展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由操作熟练的学生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整个班级的计算机水平, 还可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另外, 还可开展多项比赛, 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 在班内开展打字、Word排版、Excel数据统计、Power Point制作等各类比赛,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综合业务水平。才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更为广泛地掌握, 从而更适应未来的就业需要。

[责任编辑:李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PLC应用能力, 以适应岗位要求。当然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挖掘, 这样学生学得才会更快乐, 教师讲得才会更轻松。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建议 篇10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由于高中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 因而中职类院校的学生质量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因而给中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计算机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 但是对于相关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却是非常陌生的, 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使得中职教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较少

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而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新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对原有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就造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 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 由于课程课时的设置不足,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紧凑, 这样会使得学生在接受时难度较大, 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 学生的层次差别较大, 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 课程课时少, 课堂内容安排紧凑, 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 基础不同, 因而影响教学的效率。

首先, 中职院校学生整体质量下降,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 因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 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压力和困难。

其次, 由于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 也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 在中小学时代很多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对于基础的计算机知识都已经非常熟悉, 这样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 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 对于计算机的接触可能相对较少, 就算接触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等方面, 而不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这样在教学时, 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安排太简单, 听课没意思, 而程度较差的人觉得进度太快, 接受不了, 这样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佳。

(三)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以及计算机教师的水平并没有随之迅速发展。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教师所采用的教材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主, 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还是比较慢的。并且, 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 一边学习新知识, 一边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不能保证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最新的。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对策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课时问题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教学的总体时间是不变的, 因而在原本就不充裕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是很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来弥补教学中课时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授课, 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发到平台上, 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这些知识, 同时利用平台将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 等到上课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 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地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 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 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首先, 在入学时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 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

其次, 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除此之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 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 可以更多地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 提升教师的水平,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于教学效率的高低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而,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应当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 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院校应当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接受计算机新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进行更新,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而中职类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 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建议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1) .

[2]杨予.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9) .

[3]陈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心得体会[J].职业教育 (上、中旬) , 2013 (20) .

上一篇:商务英语下一篇:社会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