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其中重要的计算机人才出口专业,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以符合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需求。本文针对如何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化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1:

浅谈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中职教育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接着从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三个方面对如何進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实验实践 网络硬件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必需的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学习者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与质量。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虽然有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采用了讲授加实习与实训的方式,但讲授与实践相脱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将结合各本人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引入各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虚拟实验先行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等,主要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多种教学方法互补。其中部分项目是由多个任务组成的。实践表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难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内容作为选做,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在进行完上述的内容之后,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安排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实验,可以是组建企业网及应用或搭建园区网等综合项目实例,可以是往年全省的技能竞赛原题,也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需求设计一个网络解决方案。

二、注重实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实践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设定了一整套的实践内容,比如:(1)互联起步方面,网络拓扑结构的认知、双绞线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Windows环境下常用网络命令如ipconfig、ping、tracert等、组建对等网、组建C/S网、单用户方式接入Internet、以多用户共享方式接入Internet。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2)备配置:交换机、路由器远程登录配置、VLAN划分、交换机的级联、跨交换机实现VLAN互通、Trunk口的运行VLAN列表、802.3ad链路聚合、STP(生成树协议)启用、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启用等。掌握了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后,学生就可以综合利用这些知识组建网络了,通过专项实训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的网络技术,以便胜任较为复杂的网络管理工作。

三、加大硬件投入,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 网络硬件实验室

网络硬件实验室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大,需要配备与真实网络相同的硬件设备,所以在建设时一定要结合组网的多样性和设备的标准化来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应能够模拟当前大部分网络应用环境,基础设备包括二层和三层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路由器、和无线设备等,还可提供数字语音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等。

(二)网络仿真实验室

验证性实验的开设要求通过仿真软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网络的内部结构和协议,并通过编辑各种协议的数据包深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内部原理。网络仿真软件至少应提供以太网帧结构、ARP/RARP、IPv4/IPv6、ICMP、UDP/TCP、SNMP、DH-CP、DNS、NAT、HTTP/HTTPS、Telnet、FTP、NetBIOS、RIP、OSPF等主要网络协议的仿真,另外还有必要提供ARP地址欺骗、IC-MP重定向、TCP/UDP端口扫描、网络环路等主要安全问题的仿真。

(三)虚拟网络实验室

可通过两种技术来构建虚拟实验室。第一,虚拟机。目前的主流虚拟机软件主要有VMware、Vir-tualPC和Hyper-V,利用虚拟机几乎可以在一台或少量的计算机上综合完成DNS、Web、FTP、电子邮件等应用系统的各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第二,网络模拟器。目前主流的网络模拟器软件有RouterSim、SybexVirtu

-alLab、Cisco FlashLab、Cisco网络模拟器GNSBosonNetsim、NS-2、PacketTracer、HW-RouteS-im、华为路由模拟器等。

四、总结

总之,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各种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计算机实验环境,让学生不仅有一个好的软件环境,也要有一个好的硬件环境,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也才能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1]侯勇.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04).

[2]王海燕. 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系统设计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4).

作者:王晓东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2: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探索

【摘 要】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其中重要的计算机人才出口专业,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以符合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需求。本文针对如何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化研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改革 探索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不断推广深入,中职院校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中职院校如何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做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的选择,这就需要中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做出符合当前时代背景的教学改进。如何在中职院校中培养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化研究提出几点看法,仅供交流学习。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目的是培养大量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要求中职院校在进行高中程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但在实际的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师实际应用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中职院校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应用经验不足。不了解当前社会对网络技术型人才技能的需求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网络专业毕业生的技能需求。例如,在网站开发这门课程中,教师教授的内容也许还停留在使用ASP网站编程语言来编写开发网站,但是在目前网站开发的实际应用中,ASP由于代码简单容易使网站受攻击已很少使用甚至不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知识与社会应用脱节。这样的不足在网络专业教学的其他很多科目都存在。

(二)師生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不能保证每一次的课程内容都能够详细、生动有效地讲解;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的进度,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课后由于工作繁锁,实训条件受限,无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实践与巩固;同时网络学科的知识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基于以上因素,学生学不到知识后便出现厌学情绪。这样循环下来,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学不会,教师不愿教。久而久之,便形成教学上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三)学生的基础相差悬殊

中职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徒增了教学的难度。有的中职生在入学阶段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上网冲浪、打游戏等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有的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四) 教学实训环境不完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更偏向于实际的操作应用。然而,能够拥有良好的网络实训资源用于开展实训教学的中职院校较少。网络设备的价格昂贵,损耗大,维护难,导致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无法大规模地投入资金建设网络实训基地。没有实训环境的支持,学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只能通过一些模拟软件去进行实际操作的模拟应用,甚至于“纸上谈兵”,专业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改进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上的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如何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现状,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网络技术型人才,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提高教师网络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熟练驾驭的同时还必须要拥有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技术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合理规划、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适应不断推陈出新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及企业对技术的更新需求,还要时刻关注行业上的技术升级与信息更新,做到教学上的“与时俱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下企业实践、专业培训或为教师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讲座,让教师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网络专业教学上出现的“学生学不会,教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现象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于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掌控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能否成功的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在课堂中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课程的特点,根据当今中职生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才能突破网络专业教学的瓶颈。例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是当前提倡的几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结合学科进度,多采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甚至基于它们再创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三)针对学生特点,实现分层次教学

不同的学生基础相差悬殊,合理的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学科知识结构要分层次。在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由简入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企业网络搭建》课程中,首先通过简单的制作网线,向学生讲明局域网的网络设备如何连接;连接后,为了实现网络的通路,需要通过各个网络设备的配置,进而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当网络出现不通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进而对网络常见故障进行分析等,层层递进式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

2.对学生群体要分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教师在布置实训任务的时候就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水平,分层次的布置实践操作练习。针对基础弱的学生布置简单的基础练习;针对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基础练习之外,增加拓展练习。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功课可做,把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同时可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实训任务,教师可针对组员的优缺点,分配每个组员应该负责的内容,使人员的分工得以优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完善教学实训环境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实训环境的支持,用于开展实训练习。

首先,是计算机网络机房的升级与完善。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是主要内容。而如今应用软件的升级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机房电脑设备落后甚至老化,则会影响教学实训的开展。其次,是网络设备的完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这需要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PC机等网络设备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而不仅是停留在模拟软件的使用上。

各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适时引进新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及网络实验设备,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操作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和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对素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需要中职院校针对现有的教学方针、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改进。同时,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现阶段社会所需求的网络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导向,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专业知识内容,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01)

[2]胡晓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08)

[3]李庆风.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07)

【作者简介】黎枫(198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华侨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責编 罗汝君)

作者:黎枫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3:

略论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每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很多,但是这方面的高级技能人才比较少,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从对网络专业和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技能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关    键   词]  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所在的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4家,工业总产值2388亿元,占广西的四分之一。

计算机网络应用是我校和自治区重点骨干专业,也是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逐渐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量IT技能型人才。

随着广西的工业发展和柳州市产业的整体升级,区域内企业对技能人才在职业素质、岗位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现有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使培养的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一、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属于融合性、应用性强的一门多学科专业,以往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与落后的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培养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只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但是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重视不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操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培养人才和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专业定位方向方面严重滞后

信息技术发展飞速,行业动态更新很快,对本专业的市场调研未能及时跟进,同时缺乏严格的市场论证,对中职院校网络应用专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多数职业院校都是在借鉴其他高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都未能很好地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最新动态进行适时调整,导致出现同质现象,网络专业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较为模糊

网络技术应用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型学科,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之中。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明显的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印记,没有明确充分把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业岗位定位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且缺乏适合职业院校网络专业教学的相关教材。

(三)师资建设方面较为薄弱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之一。现有的职业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极其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在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基于案例、项目和面向工作过程等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很多案例不是来源于企业,实践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实践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难以适应社会对网络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方面不够深入

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建了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及就业需求。但很多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及培养没有从人力资源的战略出发,很多企业合作关系停留在一般人才培养模式上,高级技能人才方面的培养少之又少。

为了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我们更新了教学实训装备,增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二、解析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目前,对高级技能人才的理解,各专家和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的标準,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一般应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的人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立足行业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加大产学结合的力度,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继续完善顶岗实习机制,全面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大力开展“订单式”“委培班”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

以学校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紧跟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广西IT行业的产业升级,深化企业的合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一是将生产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以校企共同开发的、对接于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内容,将生产内容融入教学;二是生产性实习与教学的交替,以校中厂为依托,调整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交替的生产性实习。

所谓学做一体,是从从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岗位群的需要,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校中厂”为依托,以学网、知网、组网等为切入点,以操作技能程度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载体,融入企业管理,将专业知识按专业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形成、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专业技巧提升和专业拓展四个阶段逐级强化,实现学生从“想做—会做—熟做—巧做”的递进式成长,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一定的技能技巧,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过程

按照国家中技示范校建设方案的要求,我专业组织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组,在学校相关机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以下步骤流程,确立了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在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每个阶段,根据不同项目需要,我专业分别邀请校内外企业专家、课改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等各方人员共同参与,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审定、人才培养保障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反馈,形成具有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一)制订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1.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突出职业特点,这就需要制订一套可实施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达到社会的需求。

2.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二)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1.设定目标,实现实践能力阶梯化

明确学生每个阶段和技能模块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制订可实施、可执行的目标,通过能力的阶梯化,逐级递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对学业充满希望。學院根据企业对网络实际运用和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结合网络专业专业中级工、高级工2级实践能力阶梯化培养。

2.强化实操,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创设实际工作情境,提高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学生“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学院搭建了计算机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最大化利用实训室的资源基地,让学生自主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参与系部刘学谦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校园网、机房的建设和维护,与校外实习形成互补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个人学习目标。

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多方位进行评价

为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对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创新及构建,搭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构建。可以从分阶段评价、单元评价、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模块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岗位角色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摒弃期末考试一次考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考核方式,倡导竞赛考核,动态评价。在新生进校后,每学年学院举行技能节,鼓励学生参加,通过进行技能竞赛,认定学生的优秀等级,同时作为选拔参赛选手的方式之一,为市赛、区赛、国赛、世赛输送人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注重教产学结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学院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教学融合企业的要求,通过“引企入校”,教、产、学的融合,践行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真正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完美对接,达到学生真正具备高技能目的,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重任。

近三年来,我院信息技术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数每年达到400余人,通过上述培养模式,共培养了高级技能人才200多人次,先后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比赛,共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取得优异成绩。

综上,要培养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就要从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加强“产教研”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教研”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师资培养模式等方面人手,只有全部环节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才能使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郝天聪.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模式重构: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7).

[2]卢志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3]刘文芝,刘昭斌,张欣.高职院校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编辑 郑晓燕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项目编号:L20180502)。

作者:蓝鹏云 韦燕菊 梁禹

上一篇:风力发电机并网应用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