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2024-05-26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精选6篇)

篇1: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兰州大学魏文晴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报纸民生新闻一样,电视民生新闻也取得飞速发展,民生新闻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时代产物,是地方电视新闻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围与自我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不仅给地方电视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以平民化为导向,以记录百姓生存状态、现实需求、话语空间为主体内容,以人为本、接近性、互动性为传播策略,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范式。

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报道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获,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基层发生的事件。贴近基层,完全反映基层并适当深化引申开来。地方电视台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问题事件出在基层,精彩事件也出在基层,地方电视台更加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要求,从这方面说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生新闻不仅仅局限于街谈巷议的小事,也应该包括影响重大的事件。对于小事要以小见大,在满足千重猎奇心理的基础上更要深化引申,让事件浅薄的背后增添一种审视的目光和冷静的思考。弱势群体和灾难在民生新闻要准确报道过去,过去,我国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报富不报贫、报强不报弱,结果造成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而主流媒体对一些负面新闻开始报到后,不仅没有引起恐慌,反而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典型的实例向公众打预防针,避免在发生大面积灾难的时候爆发大规模的恐慌。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在下午2点28分发生,中央台在第一时间并持续关注报道,各级电视台也做好了消息的及时发布。包括县级有线网都第一时间发布通告,稳定民心,稳定生产。灾难面前我们的媒体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齐心的祝愿,祝愿全国上下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渡过难关。民生新闻的报道要做到善始善终。有开头,更要有结果。特别是一些问题性新闻报道。有头无尾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民生新闻要做到善始善终,报道条理化,深度化。

“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标明了中国新闻业的一个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受众。但是不可否认,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民生新闻已经开始了阶段性的停滞,在当年全国电视收视调查统计当中,只有4个城市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是上升的,其他基本上是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幅度很大。民生新闻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是一种必然,也是阶段性调整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寻求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坚持百姓的立场与角度

这是民生新闻的定位问题,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但是,作为媒体也不能简单地把百姓利益和其他利益对立起来,要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下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结构细胞,是人们工作之余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社区新闻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阵地。从媒体竞争的角度看,社区民生新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普通百姓之中,能够将发生在社会肌理中的新闻用最快的速度、最鲜活的方式传达出来。在鲜有“独家新闻”、多有“独家角度”的时代,深入社会基层、深入社区挖掘民生新闻,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新闻视角。

(二)增强内容的服务性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

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民生新闻相比一般新闻而言带有浓厚的功能色彩,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其一,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热线投诉。其二,强化点评与解读环节,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蕴涵。成功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受百姓欢迎,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体的力量改变了一些事物的进程和状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极大地强化了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创新表现形式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普通市民不但是报道内容的主体,而且甚至可以成为报道执行的主体,形成一种“百姓拍百姓,百姓说百姓”的局面。互联网快速发展、DV的大量普及、通信技术的应用,都给这种互动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相比于报纸杂志电台等,电视是形式感最强的一种传统媒体,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消费媒体之前的心理预期是有微妙差别的,电视的娱乐预期最高,目的指向性最弱。

(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市民化不等于庸俗化,随着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新闻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渐形成逆反和疲劳心理。我们怎样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就是要体现出新闻栏

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出新闻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说早期的民生新闻是跑马圈地的话,那么今天的民生新闻更需要精耕细作。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就要重视评论的力量,就要有媒体自己的声音。对同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的评析、解读,不仅是主持人、编导、栏目的事情,而且代表着频道的品位、素养和思想。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走向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表象之一,而报道方法和技术层面的缺憾乃至迎合市场的“浅薄”,依旧是民生新闻必须正视和急需破解的问题。因此,要不断的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更长久。

如今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客观地说,在当前传媒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每一种节目都会面临生存期限的考验。民生新闻能否摆脱此种局限,延续生存期限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从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和预期受众目标来看,它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因为中国的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热爱和欢迎的,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如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篇2: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内容摘要】当今,在媒介发展的大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塑造国家媒体报道事实接近百姓的公众形象。目前,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众多地方电视台都在积极兴办并争相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有些地方电视台也适时产生了一些社会效益比较好以及收视率较高的著名栏目和著名主持人。这些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都是能够植根于地方新闻的土壤,站在百姓的利益立场说话,积极行使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思考

一、电视民生新闻

(一)定义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1]。

(二)特点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内地方电视台发展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能促进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极大进步,同时也能提高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既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改革创新和更好的服务受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也对促进民生新闻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加快,新闻界的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刚刚发生或是正在发生事件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境外新闻媒体的大量涌入和国内主要核心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双重挤压下,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出路。新闻内容的精品化与播报形式的创新化成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收视率的最佳策略。

(四)前人研究

许娅在《中国民生新闻解读》中写道电视民生新闻不同于中国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操作理念,其勃兴发展不是偶然的,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的广受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现实意义,因而有着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科羽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研究》中写道: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周璐的《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写中阐述道:民生新闻取材于平民、关注市井百姓,彰显出大众化新闻的旺盛生命力。民生新闻给地方电视新闻赢得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和更新锐的新闻视角,形成了与央视权威新闻的互补。这些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

还有路璐的《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陈静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文化审视》和邬光照的《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等等对电视民生新闻都有详细的研究。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及思考

(一)贴近式报道,建构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平台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二)互动式传播,加强民众参与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

(三)个性化播报,打造个性化的明星主持人

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有过去的新闻播报节目,还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专题节目等。这些节目不仅使播报的新闻事件更加具有新闻性,同时也更加突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重塑电视新闻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的作用。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记者要深入群众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拍摄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

2.坚持“政治家办台”

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务。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防止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让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的民生新闻唱主角。

3.以正面报道为主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以推进和繁荣先进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腐朽文化。

开民生新闻先河的《特别关注》、《南京零距离》、《新闻夜航》等均以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揭露和解析为其舆论监督的特色。电视媒体在进行监督性报道时,不能动辄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以判官的口吻,将个人化、情绪化的东西掺入报道之中。

媒介监督的过程主要是“监察”,告知以真相、真情,推动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别是媒介的批评性报道,甚至会影响到司法程序,造

成“媒介审判”现象。因此,媒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情原委,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做到监督而不添乱,解决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发挥电视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

四、结语

尚处在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这类节目在诸多省市电视台的相继成功“打响”,无疑对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采编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民生的内容及其精神理念将会贯彻于电视新闻发展之中。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当好“把关人”,使电视民生新闻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攀登,2009年04期

[2 ]陶涛.关于民生新闻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6期.[3]周小普.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2期

[4 ]张峰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王雨霏.电视民生新闻的时代特征及地域性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侯迎忠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樊建军.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新闻世界,2009年11期

[8]李永鹏.民生新闻在地方性电视台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11期

篇3: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浅谈

1 分析新时期与民生发展相吻合的民生新闻的实际特点

1.1 信息发布追求量上的扩大化

电视新闻的多样化以及民生新闻的发展, 给当前的新闻报道方式、内容等方面形成了各方面的信息量。民生新闻作为与民众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方式, 主要是突出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民众的基本诉求, 包括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养老体制、矛盾化解等方面的, 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的民生新闻报道, 在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 结合文字、图像以及视频播放等方式, 产生了更多的信息量。这样, 可以更好的实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联通性的特点。在民生新闻的报道触角中, 对于信息的摄取就会转向民众生存中的一些细节的地方, 并突出这些细节之处的民生诉求, 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民生新闻在信息量上的获取, 展现出多元化的信息阅读, 为解决群众诉求提供更大的平台。

1.2 主题策划追求定位的准确化

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 主要是侧重与对牵涉到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于群众期盼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空间的优化等有关幸福指数的话题, 成为了民生新闻着重表达的内容, 在网络编辑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中, 能充分展示出民生新闻在电视运用中的主题风格, 在这种风格中, 通过民生新闻记者编辑的素质运用, 敢于瞄准新时期的民众诉求, 表达出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 尤其是对当前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维修、食品药品安全、就业指数、社会矛盾调解等方面的问题, 并结合地域性的民生特点, 通过对民生事件的曝光与跟踪报道, 选准相应的热点话题, 形成在具体要求中的民生新闻的精准定位。

1.3 交流方式追求有序的互动化

当然, 电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报道一样, 也会有相应的互动模式, 在结合当前的民生热点问题上, 找准相关的新闻题材, 在突出传统题材与创新题材的同时, 可以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事件进行交流互动, 在形式上, 可以结合网络报道等媒介参与, 并形成与民众相互交流的平台, 通过qq、微信平台以及手机短信调查等方式, 让群众参与到民生新闻事件之中, 形成对民生事件的回访, 这样,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素材累积以及通过电视报道的方式, 可以实现民众的诉求, 还原事件的真实, 更好的服务民众在新闻追求中的需求。

2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运用现状

2.1 题材报道上缺少新意

在一些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由于编制组以及记者等多方面的问题, 没有深入民众之中, 对民生问题也没有形成精准的认识, 在题材的选择上形成的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肤浅事件, 而对于真正解决群众问题的新闻报道却没有形成深入, 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没有形成整体的方式。这样, 不利于整个新闻事件的民生表达渠道。因此, 在题材的选择上, 就不能反映出当前老百姓的基本诉求, 对于民生纠纷等实实在在的困难, 没有深入的报道。比如, 有些电视台, 在涉及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只注重从正面效果报道民众生活中的无聊琐事, 对于牵涉到群众利益、表达诉求的新闻报却采用回避的方式, 这样, 民众就会对电视民生产生一定的误解。

2.2 主题效果上过分强调娱乐性

随着现代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有些电视新闻就融合现代电视节目中的娱乐因素, 想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 将民生因素表达出来。其实, 民生新闻是一个相对严肃的报道方式, 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民众在基本生存条件改善、生活方式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过多的强调民生新闻报道的娱乐性, 就会削弱其主体地位与效果, 加之有些民生新闻在主持人风格、报道题材以及民生事件的表达中, 没有深入研究, 这样, 就会脱离民众对民生问题的主体诉求, 对民生电视新闻产生负面影响。

2.3 求实精神相对缺乏

在当前一些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尽管会侧重于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 在解决问题上, 也倾向于服务弱势群体, 因此, 就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尤其是在当前的媒介监督中, 一些媒介缺少有“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 就会在实际报道中将自己陷入一种过激的模式中, 在没有深入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形成报道。这样, 就会缺少对民生事件客观事实的报道, 从而发生相应的负面效应。比如, 在之前的“富士康诉记者案”中, 就是一个更好的例子, 尤其是在这个报道中, 没有从客观的基本事实出发, 反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 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要在新闻事件中形成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基础上, 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深入群众倾听老百姓的诉求和心声, 并善于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对于一些民生新闻的监督报道中, 要形成公平公正的事件报道, 多方面的找寻资料, 形成更加客观的事实报道。

3 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方向

3.1 报道内容主动介入公共生活

民生新闻注重的就是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因此, 在民生新闻的信息摄取上, 电视民生的发展, 将更加倾向于对报道事实的真实阐释, 会强调媒介力量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体介入。这样, 通过相应的报道方式, 会促进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发展来看, 一个方面, 会通过电视这一个公共平台, 形成民生新闻的讨论方式, 将民生新闻汇集在相互理解与认知的空间中, 民众也会形成一定的公民意识, 加强对民生事件的监督与认识, 并提升对民生事件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进而提高判断能力。另一个方面, 电视民生新闻将注重新闻报道内容上的公开性、权威性, 产生更大的威慑与监督作用。在信息量的获取中, 会通过多方面的渠道, 结合“家常化”、“口语化”的方式, 在拉近与群众距离上产生更大的效果, 会实实在在的成为表达民众诉求的主要渠道。因此,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中, 会更加清晰的介入到民众的公共生活之中, 并将报道的触角进一步细化, 规范化的将民生诉求通过荧屏的方式表达出来, 形成发现、报道、跟踪、解决等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3.2 报道方式上追求叙事艺术

民生新闻的报道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民生新闻的新闻传播理念中, 将会更多的形成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尤其是在表达过程中, 会更加注重“新闻叙述框架”的结构, 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中, 主要采用叙事的方式, 将民生新闻事件更多的表达出来, 在传播路径上, 可以结合网络传播、视频播放、手机播放等方式。通过叙述方式的报道, 在确保民生新闻的新鲜度基础上, 围绕及时性的特点, 保证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并在结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化角度出发, 产生强烈的实效效果, 在时间把握上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 体现出民生新闻的整体价值。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会走向叙事表达的发展之路, 尤其是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上, 对于信息的差异点与附加值进行有效的对接, 突出实效性的表达, 这样, 可以在叙事结构的运行中, 提高民生新闻事件的主题表达效果。

3.3 新闻深度报道的价值理念创新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要始终将新闻的深度与价值关注的视角, 融入到民生话题中, 不能简单的将一些琐碎的民生事件进行荧屏的堆积, 更不是对民生事件进行简单的叙述并还原, 在报道中, 通过对民众身边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 尤其是注重细节的表达方式, 将情感、意义、价值判断等融入在其中, 并形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正确的社会观念、社会秩序、道德标杆等多方面的元素, 更好的构建社会规范体系, 更多的将民生新闻做一种理性的思考, 形成深度的价值理念判断, 并有着理性的思考。此外, 秉着服务民众的原则, 向观众提供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的民生新闻, 形成内容有典型性、形式有创新性、题材有引导性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模式。

3.4 提升互动阅读的播放模式

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发张会随着现代会信息的发展而发展, 尤其是在网络编辑等方式中, 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 可以形成多元化的互动阅读模式, 在栏目的设计上, 形成与民生要素相结合的内容, 尤其是突出在关系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热点等问题, 进行民生新闻的栏目创新。形成深度报道的基础上, 通过阅读方式的创新, 在手机短信、微信平台、微博等方式, 形成对民生新闻报道网络模式的阅读, 并通过转载、跟踪报道、跟帖、回复等方式, 形成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在增强阅读效果的基础上, 围绕民生新闻的相关角度, 体现出栏目设计的创新, 这样, 额可以构建互动式的阅读。将民众引入到现代化的民生新闻阅读之中, 形成核心信息、周边信息、拓展信息等多元化信息的综合阅读方式。

3.5 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方式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注重在追求公共话语权的表达上, 既可以表达出关注社会热点角度, 也能在网络媒介中形成传播速度快、信息阅读量大的效果, 尤其是在电视问政、民众问政、诉求表达等方式, 更好的形成民情表达、民意收集、集中民智等方式的报道, 这样, 会给政府在行政能力的提升方面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 形成公民问政、官员问计的主要渠道。因此,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会注重公共话语内容的融入。在实际报道中, 强调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客观介入, 会将公众的意识作为舆论的引导方向, 并对民生事件的客观事实性进行全面判断与综合性报道, 全面为民众参与到民生事件的思考之中, 形成服务公共利益的有效平台。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要更多的关心群众的诉求, 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 展开真实的新闻报道, 突出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的有效对接中, 形成独创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 主要是突出为民众说话、为民众办事的实际目的, 更好的发挥出电视民生新闻的主题作用。

摘要:民生新闻作为新时期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期盼相适应的创新新闻模式, 要在整个运用过程中, 结合电视新闻的主体特点, 突出在民生新闻中追求主流效应的方式, 更好的服务民生与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概述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进而从多方面讨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锡林.民生新闻的定位及发展方向.青年记者, 2010 (26) .

[2]张锡林.民生新闻的定位及发展方向[J].青年记者, 2010 (26) .

[3]杜荧.平衡报道视角下民生新闻的升级路径[J].视听界, 2010 (3) .

[4]张连明.民生新闻的正名与还原——以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为样本[J].当代电视, 2008 (5) .

[5]郑逸文.民生新闻的价值考量——兼论电视民生新闻应当避免的误区[J].新闻战线, 2010 (5) .

篇4:浅谈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

【关键词】 民生新闻;平民化;本土化;通俗性

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地域性和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成功开始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的实践。

1民生新闻选材的本土化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关注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想百姓所想,满足当地百姓的诉求,因此,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本土化特征。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才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这些节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选材上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本地电视观众所看所听所闻均是本地发生的大事小情,甚至很多新闻都发生的观众身边,这就满足了新闻的一大显著特征即接近性,故而带来极大的关注和收视率。新闻选材注重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继承与发扬本地文化。不同文化区域的人们,他们的思维、行动与情感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积淀,形成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贴近现实,回归生活,聚焦的多是小事、琐事,但聚焦并不是目的,其最终的指向应是深厚的民生关怀。要实现这一关怀,首先就得让节目适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使其产生价值认同。传统的文化精神,决定了本土独特的审美趣味、表达方式、行为习惯和风土人情。在素材和内容上张扬传统文化精神,在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创造出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旋律合拍。

2民生新闻语言的通俗性

近几年来,媒体出现了一个风潮,那就是——用方言来播报新闻。方言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众说纷纭,成为了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热点争议话题。在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和记者所使用的语言,尽可能要做到通俗化,也要注重一定的规范和审美情趣。这是与民生新闻的特点不可分离的。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叙述方式由教化向故事化的转变,尽可能地运用群众语言,抓住新闻事件中最富有悬念的地方娓娓道来。同时又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评论,对受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点到为止。成功的电视民生新闻,比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主持人一口地道北京腔一出来,就会引起北京观众的好感和共鸣,但是主持人的语言和正宗的北京话还是有所区别的。很多老北京常用的生僻词即使节目需要加以使用,主持人也会用更通俗易懂的普通话予以解释,这就考虑到很多新北京人和其他电视观众的需求。

3 民生新闻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新闻节目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不能缺少平民老百姓这一片沃土、这一汪活水。百姓的喜怒哀乐应成为民生新闻的题材,百姓的焦虑疾苦应成为记者编辑认识和思考的出发点,百姓喜闻乐见的种种应成为新闻节目的绝对主角。“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不只是一句空话,而应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视角。用平民的角度、平民的话题、平民的语言与观众进行沟通,才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常做常新,广受欢迎。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也注意多运用平民视角报道,力争贴近百姓生活和平民心理,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主持人不再以板着脸孔的姿态出现,而是表现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自然的信息传递。评述的视角变传统的“俯视”新闻为与百姓平视的“对话”新闻,从而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包括了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只有真正从这些现实民生问题入手,才能做出深入人心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民生问题搁置一旁,就不是真正的从平民化的视角做新闻,也做不好一档优秀的成功的民生新闻节目。

4 民生新闻社会影响的地域性

随着“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各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趋加大,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也日趋扩大,同时,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各媒体追求的一个目标。彭菊华所著的《新闻学原理》中指出:“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传媒以外,通常以本土新闻为主,非本土新闻为辅。本土新闻为主直接指向本土化新闻和新闻本土化,这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的一种基本策略,是新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民生新闻更是新闻本土化的一个具化。这就决定了民生新闻播出的地域性以及产生社会影响的地域性。

很多民生新闻都在报道一条新闻的同时,注重对其新闻反馈的报道,注重新闻的追踪报道和连续报道。这也是扩大民生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一大手段。新闻的影响力往往立竿见影,头一天的新闻报道第二天就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地域性强的民生新闻,在整个区域内会形成尽人皆知、妇孺皆晓的共同话题,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总而言之,媒体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讲究平民意识,以地方色彩浓郁、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节目赢得本地观众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的电视新闻本土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栏目品牌和频道品牌形象。

作者简介:

于福坤(1975.9-),女, 黑龙江省富锦市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富锦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广播电台记者部主任

(作者单位:富锦广播电视台)

篇5: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一、民生新闻概况

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知识,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广播电视频道覆盖的城市为主要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济为主要新闻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把“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关注焦点,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罕事、烦心事等,通过栏目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取证等方式,经过后期制作,而在广播电视报道出来的一种新闻电视栏目。

二、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困难

(一)超大体量所产生的尴尬。

之前,很多电视媒体过分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也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以凶杀、暴力、抢劫、灾难等社会负面题材扩大影响和关注,然而这些题材的新闻不会每天都有。

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大量减少广告,民生新闻更是超大体量,作为新闻媒体又该怎么办?每天报道哪家水管爆裂,哪家煤气漏气,哪家被盗等等,即便是这些,每天又有多少呢?这么大的篇幅栏目,为了补充题材空缺,总不至于报道哪家吃了什么奇怪的饭之类的吧?那样的话,就成了人们的笑话,估计也会增加关注度,不过是负面的。

究其原因,出现这个尴尬现象的原因是媒体竞争压力大、栏目记者为了生存其职位竞争压力也大所致。

(二)有求必应的尴尬。

我国很多省台民生新闻栏目,其定位是民生新闻首先要做到是“硬”,即新闻事实要“硬”,再就是记者在对待难处理、难采访、难曝光问题时,要采取“硬”的态度,就是硬曝光的办法。

我们知道,媒体记者如果想硬曝光的话,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危险,鉴于此,该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

不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联手的办法,比如说跟当地的一些政府的热线联手,12369、12315等,都是他们联合的热线。

等等跟他们联合。

说到底就是,栏目记者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110”了,有求必应,有应必果,这个果也是对百姓负责人的结果,纵观媒体此举,我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妥善和科学的方法。

(三)节目自身发展缺陷。

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考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自身发展有诸多缺陷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内容过于琐碎,把焦点过分地放在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上。

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

电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有的时候在编排新闻类栏目是可以体现幽默和娱乐化,使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上了新闻类栏目报道,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电视栏目的品质和层次,最关键的是体现不出自己新闻类栏目的特点,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偏于单一。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栏目策划创新陷入僵局,好像遇到了瓶颈似的,显得没有创意和新鲜劲,总觉得无力与贫乏。

四是过分重视收视率。

很多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要求栏目在制作时必须赢得大家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且其收视率和员工的薪水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记者和编辑就会想出大量的.应对办法,难免会出现报道不实和偏颇现象,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电视栏目人才队伍不专业。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真正的企业竞争现在就是人才的竞争,拼的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及综合素质,谁占据优势谁就会胜出。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人才的泛滥和不专业,很多是年轻应届毕业生,还有甚者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把他们推到关键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报道出来的新闻质量和层次可想而知。

三、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打造合理的温暖的宣传环境。

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生类电视栏目,不论从资金扶持还是政策倾斜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改善民生的环境下,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二)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战略是每个新闻媒体必抓的环节,电视新闻媒体更是不能例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栏目,使其成为该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和标志性节目,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带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人才战略。

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形式,电视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增加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对一些经验足、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不惜重金进行“挖掘”、招揽于自己麾下,这对于自己栏目的发展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四)差异化策略:特色产品受欢迎。

民生新闻栏目红火的同时,民生新闻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电视台为了生存或获得好的收视率而采取种种不同的策略。

做观众喜欢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来赢得市场就是其中一招。

一是方言说新闻,强调地域特色;二是增加电视评论,满足受众消费心理;三是编排上要不拘一格。

总之,还有很多发展策略如技术策略、协作战略等,由于篇幅关系在这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况,继而介绍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困难,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02.

[2]尧弘.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记者,,06.

篇6: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民生新闻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不到十几年时间,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新闻类型,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而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也是凭借良好的节目载体和亲民的电视形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主持好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需要有着多方面的素质积累,本文试从目前国内的三位主持人来做分析,浅谈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持人;素质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央视,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化与和大众话语妥协与共谋的产物。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可以看作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①那么,作为这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孟非:民生新闻,本色主持

一个省台非上星城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收视率和年广告收入1.008亿的神话;一个光头戴眼镜的非专业主持人,吸引了众多观众和业界的目光,这就是《南京零距离》和它的主持人孟非。孟非和我们不一样,他所学的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他上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成人高考中文系专科的函授班,而且在他称为《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之前,他的际遇的颇为坎坷。但是,正因为这些坎坷的际遇,也让他明白了老百姓真正想从新闻中看到什么内容。在《零距离》开播之前,孟非去了江苏台面试,他面对领导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

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并且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正是由于他放下了主持人所谓的架子,给民众的也是一种平头老百姓的感觉。这才造就了“城市平民的代言人”,造就了《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在足够空间中主持人展现出来的个性化主持与评论。孟非说自己在主持节目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遵守新闻规律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述新闻,在主持中是否评论、怎样评论也可以自己选择。《南京零距离》中有一个“读报”的板块,“读报”本来是最不符合电视特征的节目形式,却成为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内容,选择什么报纸,读哪条新闻,都是由主持人来确定,这其中个性化的评论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孟非说“‘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了我评论的姿态和方式”。孟非喜欢一句话式的评论,“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也是一种态度”,“一半观众可以说出来的话可以不说,要选择更有价值的声音、更有价值的评论,关键是了解观众想听到的是什么”。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通过孟非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怎样体现作为党的喉舌的价值?那就是更好的为人民鼓与呼!

一个合适的主持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在一个个性化的节目里一定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孟非曾经说过自己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体会:“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简单的发言人和播音机器,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与观众一起共鸣。他不是权威和专家,在节目中也有出错的时候,观众也会批评他,对于节目中的错误及时向公众道个歉,对提出错误的人表示一个感谢,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反而让他更真实,更有亲和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中,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不得不说,这样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才是真正的和“民”打成了一片。

也许,孟非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独创的全新新闻理念和在主持中高超的驾驭技巧,而是使新闻还原生活的一种真实,是让新闻回归民间的一种亲切。因为这样的新闻随时让我们被打动,这样的孟非随时让我们喜欢。

二、马斌:激情洋溢,快言快语

《马斌读报》是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中的一个版块,相比于《零距离》孟非的冷静与睿智,《第一时间》的马斌则是多了一份激情和火辣。第一次看到这

个节目的时候也是眼前一亮。央视居然有这么激情四射的主持人在做民生新闻?而且胆子这么大,好多其他主持人不敢说的他都说?于是,“胆子大”成为了我对马斌的第一印象。

可是后来,当我仔细看了几期以后,我又发现,其实马斌不是张开嘴来什么都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带而过。后来又看了几期以后,我才知道,其实马斌也算得上是那种能针砭时弊的主持人,而且方法恰到好处。有一次,他在节目中说一位北大的毕业生“不学无术”,其实只是当时说道那个地方,话带话带出来了。但是马上引起个别观众的反感。对此,马斌也是及时的在之后的节目中为广大观众道了歉,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比较佩服的。民生新闻主持人,能在节目中拉下所谓的主持人架子向观众道歉,我觉得光凭这一点,马斌就能够独当一面。

曾经有人问过马斌:“每天,报纸上的信息都有很多,你是怎样把报纸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观点的?”对此,马斌答:我本身是学播音的,播音是语言学的一种,文字语言和有神语言有相对同异性,我们首先要研究各家的报纸,我们要做准备工作,用我们的标准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标准要是有意思有意义,意思就是强调趣味性,意义就是强调我们需要有公众的判断,有媒体的态度,比如今天早上关于成都铁路局的价格的新闻,马上临近春运了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有的媒体说好,有的媒体说不好,在选择当中,我们用主观和客观表达我们本身的态度,这就显得有意义。还有一点,在个别片段里面,尤其在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传达一种心知惊艳,我们所强调的就是给大家一种心的知识,心的,我们强调情节化、故事化、人物化,这些都玩了第三层面工作才是我的有声语言。

还有人这样问过马斌:“你就以自己现在的风格这样继续播下去吗?会不会有所突破和改变?”对此,马斌也是淡然答之:“一个新栏目至少十年生存的时间,因为电视有家庭性,一个主持人已经‘坐’到人家客厅里,你才能是成功的,当然我很不幸往往‘坐’在人家的我是活着卫生间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特别希望能做的时间很长很长新的想法新的突破应该是一种微调,随着时间的递进,大家的口味,些许渐变微调,具体怎么样,我不能做所谓的预测。的确是累,但我从小很期望有一天我能做这样的一份工作,我觉得我很幸福的,而且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我喜欢干的,这点累也值得。而我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客服自己的浮躁,因为做这个职业是很容易浮躁和浅薄的。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浮躁、惯性、逐渐的激情作斗争。实际上还是自我突破的问题。”

马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的节目,热情洋溢,敢想敢说,专业领域,又非常谦和,永不止步。民生新闻这一块,他也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钟山:“荧屏怒汉”、“咆哮炮塔”

两年前的夏天,正是中国酒驾猖獗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无意间,我认识了钱江台《钱江九点半》的主持人钟山。当我看到那一期节目的时候,我真是的感到无比的震惊!为什么会有主持人这样播报民生新闻?没错,钟山的确就这样做了。他用自己怒不可遏的声音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绪来报道了当时那起酒驾肇事事件。言语中充斥这“混蛋”、“畜生”这类词语。我被深深的震惊了。我没想到,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还可以如此炮制。主持人在播音台前对社会的一些阴暗面破口大骂。这个场面,对于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是想都不敢想的。

一般而言,在观众眼里,大多数主持人都是正襟危坐地侃侃而谈,因为话筒在手和聚光灯在前都代表的是一种公众话语权的表达,都需要他们(她们)时刻慎重行使这种权力,保持在自己做节目中不卑不亢的得体形象。而钟山这样个人感情非常张扬的,初初一看无疑是专业大忌。不过在大部分受众看来,无论电视工作者专业素质多么重要,其对弱势群体窘境的义愤比前者更加重要。争议再多,只要心里谨记“导向金不换”,导向没问题主持风格另类也大胆用之。而短短一年时间,《九点半》和钟山就有了如此热度,跟,《九点半》身处新媒体时代、钱江频道贯彻“潮”的精神是连接在一起的。当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热点议题的“放大器”,电视新闻栏目如何抢占新媒体阵地,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赢得主动权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在网上,曾经有网友这样评论钟山:“钟山大哥主持的九点半栏目看了后,就会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如今这个社会会为百姓说真话的越来越少,而言辞如此犀利的言论,尤其是在大众媒体上敢如此直言的则是凤毛麟角。”“看了几次钟山非常道的开炮、开骂!开始也挺激动,好象是为人们说出了一点什么,但看了几期觉得也是大同小异,其立足点无非就是痛骂富人、官员!”

其实我觉得,每个民生新闻主持人,只要他站得住脚。那么,就必然有他抓住观众心理需求的一方面。不管是孟非的冷静睿智、马斌的激情火辣,还是钟山的破口大骂,都有其必然性,虽然我不支持后者的破口大骂,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是成功且优秀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都具备民生新闻主持人应有的素质。最后引用一句孟非的话:“作为一个“民生新闻”主持人应该是真诚的、公正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懂得辨证法的,还有点幽默感的人。以民为本也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孟非认为评论切忌矫枉过正,不要把自己扮成为民请命的新闻侠客、屏幕英雄,新闻要保护弱者,更要维护公正;在批评行报道中要避免新闻的“话语霸权”,多批评普遍的现象和体制,少批评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多提问题,少下结论。”

参考文献

[1]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十一期,第35页

[2]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8页

[3]毕一鸣,《“让民做主”还是“为民做主”?》,原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第14页

[4]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本,第165页

[5][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第134页

上一篇:党的十九大思想下一篇: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