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生新闻

2024-06-27

地方民生新闻(精选十篇)

地方民生新闻 篇1

一、民生新闻要落实“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的核心是贴近群众。新闻要贴近群众, 就要多报道群众的事, 多报道群众关心的事, 报道方式要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 要做到通俗易懂。在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的时候, 要关注民生, 贴近民生, 从听众的日常生活寻找和发现新闻素材。把握好当地的风土民情, 与节目的采编相结合, 使节目风格符合当地百姓收视习惯和需要。例如, 多年来, 我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 无论是道路交通秩序、卫生环境还是人们的素质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走进大街小巷亲身感受到这些变化, 倾听群众对文明城建设工作提出的希望和建议。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政府和市民们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形成了良性互动。节目使群众爱听, 政府满意, 叫好又叫座。再如, 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等等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我们在报道时就应注意尽量采集这方面信息, 报道一些相关政策或者相关企事业单位所采取的措施, 我们多次走进本地的大型食品企业和食品安全主管部门, 现场介绍具有我市特色的农副产品如板栗、核桃、麻糖生产现状及卫生保障措施。

二、做好民生新闻要求新闻记者要深入一线、深入百姓

采编百姓话题的新闻, 就必须了解百姓生活, 知道百姓所需, 培养和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我台开办的走基层栏目中, 开展让记者当一天医生、当一天收费员、当一天清洁工等采访活动, 记者们深入基层, 与群众同吃、同工作, 体会他们的苦乐, 记录他们的生活。例如记者曾经对一位希望带领村民致富、种植迷你香薯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采访。记者连续三天扎到村里, 了解大学生村官种植迷你香薯的艰辛及当地村民的看法。当得知迷你香薯销售难时, 记者又联系本市多家超市和农超公司, 帮助他拓宽销路。节目一经播出, 立即引起了不少市民和企业的重视, 纷纷打来热线电话, 订购香薯, 迷你香薯总算有了着落。再例如, 我市上调了新的城乡低保标准, 为了了解新的低保标准给低保家庭带来的变化, 记者与一位低保户一同去菜市场买菜、一同吃饭, 与他们聊天、谈心, 切实感受到新的低保标准给低保家庭带来的可喜变化。

三、民生新闻的内容应拓宽广度、深度

民生新闻的内容不能单单局限于日常的琐碎小事, 还应当开拓更广阔的内容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听众关注的民生新闻应该有更广泛的领域, 重大的决策部署、政策方针与民生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民生新闻的选题。例如, 我市召开深入推进市中心区客运三轮车清理取缔工作动员会, 出台相关的取缔政策, 相关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本是一条时政新闻。记者又深入挖掘、连续报道了非法营运三轮车危害多、市民对乘坐非法客运三轮车的看法以及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解读残疾人客运三轮车车主就业扶持政策等民生类新闻。全面介绍了取缔工作的方方面面。再例如, 近期我市出台了《2014—2015年提前淘汰“黄标车”财政补贴办法》, 补贴发放受理第一天, 记者特意来到黄标车财政补贴办公室, 了解前来办理相关业务的市民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并请相关办理人员介绍补贴办法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提示办理业务时的注意事项, 让办理业务的车主少走弯路, 做到有备无患。

四、民生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马克思把舆论比作驴子身上驮的麻袋。在他看来,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应该包括引发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给听众提供一个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 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新闻媒体实现这项职能, 需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 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健康发育和顺利整合。通过呈现新闻事实, 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与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主题上, 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 成为焦点。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重视人民群众舆论的声音。舆论引导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各种社会意见的分布, 也就是说要倾听民众的呼声并充分尊重民意, 否则舆论引导将失去基础。比如, 在每年本地的“两会“召开前, 记者会随机采访一些市民做两会问题调查, 工资是否上涨, 对医改有什么期待, 对下一步工作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记者把人民群众的把心声带到两会, 传递给委员和代表们, 然后在推出相应的新闻报道, 使舆论引导的开展更有依据。

五、民生新闻要创新形式, 做到声情并茂

民生新闻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这就需要记者运用好各种新的形式与技术, 进一步强化民生新闻的即时性与可听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从而不断加强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多进行一些现场报道和与嘉宾连线相结合的形式, 尽可能多地采用追踪报道、与当事人同行、与事件同行等介入式新闻传播方式。这样, 不仅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色和优势, 还让听众觉得广播可亲, 是百姓的广播, 缩短了广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2012年, 我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雨, 多个城乡遭遇险情, 我们采访的险情第一线系列报道, 充分利用了现场声效果, 大量压缩配音时间, 只添加一些记者在现场画龙点睛的简短介绍, 节目中雨声、风声、潮水声、抢险救灾的口号声和机械的轰鸣交错, 胜过千言万语, 让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现实感。

六、做好民生新闻要立足本地, 表达市民呼声

论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趋势 篇2

一、民生新闻理论概述

(一)民生新闻内涵

民生新闻是一种积极倡导聚焦民生热点,关注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社会性为其本质属性,因此民生新闻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现象和社会焦点问题。同时,狭义上民生新闻被人理解为市民新闻。民生新闻主要以普通老百姓的论调和想法为主要内容,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变化与思想民风发展趋势,关注百姓需求、生存现状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热点话题,如生存困境、环境污染、教育医疗和民众意愿等等。民生新闻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立足于民众,自下而上地表达民意,坚持从最底层的视觉发现问题,贯彻“以民为本”的价值原则,将话语权由官方转为普通民众,赋予了新闻更多新鲜的生命力与血液,拉近了百姓与新闻及官方之间的距离,使电视节目能够更加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有效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民生新闻特征

首先,和经济、政治等新闻相比,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觉为报道立场,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色彩,在内容上更加靠近基层、贴近百姓,善于从百姓的角度来发现新闻,评价新闻事件,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这是也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其次,普通百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问题是民生新闻的主要报道题材。纵观民生新闻事实可以发现,区别于传统政治新闻,只注重国家政策方针、大事件的新闻内容不同,民生新闻内容都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身边事”,包括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改革等等涉及民众生存利益的事情,并且注重从细节入手讲述“大事件”,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达民生新闻信息。再次,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更加丰富多样,拓宽了信息维度。当前,民生新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动故事讲述型、简单资讯介绍型、事件评价总结型、深入探究调查型等,能够结合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多变的新闻报道形式,在轻松愉悦的节奏中引导民众了解新闻,接受最新信息。此外,在表现上,民生新闻更加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贴近受众生活,注重新闻事件的现场性,缩短了新闻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电视观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客体积极转变为电视节目的参与者和新闻内容的利益相关者。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题材狭窄,内容千篇一律

题材狭窄,内容趋于一致是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从报道对象及民生新闻内涵界定来看,绝大多数的市民与农民,广大的中下层民众是民生新闻中的”民“,但是当前部分民生新闻在报道中却忽略了这个最需要关怀、庞大的报道对象,导致民生新闻导报体裁范畴单一、狭窄,只以城市为中心,没有给予广大农村、农民以足够的关注。此外,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播报时间、内容趋同,在栏目设计上各地方电视台互相克隆,缺乏本地特色与创新,导致在同一个时段每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播出类似的新闻内容,进而使民生新闻传播同质化问题逐渐严重,造成受众审美疲劳,从而失去观赏兴趣,降低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收视率,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

(二)报道形式花哨,新闻价值不高

民生新闻热衷于反应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应老百姓的生活中的要紧事、突发事件、感人事件等,旨在于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态度与执行力。但是纵观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现状可以发现,部分新闻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选择不够确切,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新闻内容过于表面化、形式化、琐碎花,新闻价值不高,不能够全面、具体地反映百姓关心的重点问题,而是通过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车祸流血等一些列惊险刺激的话题与画面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过于追求新闻的娱乐化,重视报道形式的花哨,缺乏新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挖掘,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不仅降低了新闻内容的价值,影响了收视率的稳定提高,还导致民生新闻失去了应有的播出意义。

(三)问题报道过多,侵犯他人隐私

民生新闻关乎百姓日常生活,通过对社会问题的适时、适度报道传播,旨在提高相关部分及公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速度,促进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但是当前对于社会问题的选择,部分地方电视台出现了过分重视问题报道的现象,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不断围绕社会问题进行报道,并在报道的过程中可以渲染事件情节,熟不知,这样的报道不仅不利于民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还会导致社会问题过于泛滥和频繁的出镜率而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判断与认识,形成具有一定偏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报道家庭纠纷、情感纠葛等负面新闻时,通常会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问题,部分地方电视台在隐私保护上工作不到位,无意中侵犯了他人隐私,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也是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缺乏深度报道

简单地还原事实、就事报事,忽略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部分民生新闻栏目普遍存在的不足。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题材比较丰富,内容庞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对“收视率”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却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根源性的透视,有悖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规律。直白的播报不仅让新闻失去了应有的深度,也丢掉了原本可能具备的新闻价值。观众虽然天天看,却很难对此有所思考,没有发挥民生新闻应有的社会意义。

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一味追求市场和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表现出“泛娱乐化”倾向,绞尽脑汁去报道一些标新立异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部分新闻中,不乏媚俗、庸俗、世俗的事件内容,这些新闻内容的过多出现,不可避免会影响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导致部分观众对民生新闻产生厌烦的情绪。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对于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的过分追求,如此,不仅会将民生新闻带入绝境,还会导致恶性循环怪圈的出现。长期如此,必将对社会文明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媒体还是应该在坚守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来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收益的问题。

(二)过分强调自身舆论监督角色

在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地方电视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报道过多,侵犯他人隐私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其自身角色定位偏差,过分强调舆论监督角色。地方电视台在帮助百姓解决重难点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将百姓的疾苦快速传达给地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替广大百姓发声,影响社会舆论,以督促问题的解决。但是部分地方电视媒体在实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过分强调和放大了自身的协调、监督角色,从而出现了媒体审判的越权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简单的迎合受众的口味,获得他们的青睐而走了一段错路,造成了在自身在角色定位和实施过程中的迷失。

(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建设的力度不足是导致民生新闻突出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民生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欠缺,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新闻敏感性,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够深入到基层一线民众当中,不能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新闻事件报道缺乏新意,深度报道能力不足。还有部分民生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有些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会发生侵犯当事人隐私的现象。这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四、邯郸电视台《民生大视野》实例分析

《民生大视野》是邯郸电视台第一民生新闻栏目。真心对待呼声,真实反映生活,真诚帮忙服务,真挚促进和谐是《民生大视野》栏目宗旨,该节目立足本土,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例如帮助阳春小区通行公交车;帮助新泽园小区查找暖气不热原因,解决一千多户居民取暖问题,是邯郸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重要品牌节目。栏目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宽泛,囊括与民众相关的各种新闻事件,如食品药品安全、公益事件、城管与商贩冲突、环境问题等等,题材丰富、具体,能够做到真正立足于百姓日常生活,服务于百姓。《民生大视野》还在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通了互动论坛,节目组会定期选择话题节目与观众进行互动,并收集和采纳网友留言与意见。自开播以来,《民生大视野》栏目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在邯郸市民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为民众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但是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解决,以促进节目更远更高的发展。

首先,内容琐碎,部分民生新闻报道浮光掠影止于表层,缺乏深层信息挖掘与分析。如2015.1.12期节目中有关《人民路与铁西大街交叉口辆车相撞 无人员伤亡》报道为例,在短短的1分13秒的新闻中,止于简单地还原事实,没有对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没有就此次交通事故而给观众是当个的提醒,新闻存在于“播”的形式,缺少应有的适当点评,影响了民生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

其次,新闻内容倾向于民众生活,时政新闻略显缺位。在内容方面,《民生大视野》对百姓日常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观众远远多于时政新闻。有部分人员对时政新闻“心存误解”,认为其内容只关乎领导、会议、政策、文件,与百姓生活相距甚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百姓反感时政新闻,只有精英阶层才对其有兴趣。以上两种观念导致了民生新闻在实践中,选题过度“原生态”、“平民化”,时政新闻缺位。

五、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新闻价值,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提高新闻价值,真正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民生新闻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为此,地方电视台首先要改变民生新闻过于形式化、缺少新闻价值的现状,对新闻节目形式及内容进行重新定位,摒弃为吸引眼球,追求市场与经济效益而增加的娱乐化因素。科学合理选择新闻题材内容,立足于“民生新闻”内涵,专注于报道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反映百姓疾苦,充分发挥电视民生新闻为百姓代言、替百姓说话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帮助百姓解决困难为己任,在社会中积极传递正能量,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扩大新闻线索渠道,丰富新闻内容

扩大新闻线索,是丰富新闻内容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为了进一步扩充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内容,使新闻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服务价值,贴近百姓生活,地方电视台应该不断壮大并培养电视台通讯员队伍,他们是分布在各个部门、行业、街道的一线人员,他们既有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和新闻兴趣爱好,还熟悉、接近基层一线,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源,还能够掌握老百姓的新闻关注点,有助于提高新闻阅读价值。其次,还可以增设线索征集、微博互动和有奖回复等新闻线索渠道,注重与广大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促使他们成为活跃在电视台客户端的积极“情报员”。同时,地方电视台还可以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建立并完善网络电视台,面向受众提供新闻点播会看服务,培养固定收视群体。但是最重要的新闻线索获取渠道依然离不开广大记者编辑的努力,需要记者培养新闻敏感性,围绕节目内容广开言路,丰富新闻内容,扩大新闻信息覆盖面。此外,可以在各个社区发展与培养信息员,建立民生新闻直报网,保证新闻实效性、真实性,扩大新闻传播效果。

(三)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

作为民生新闻的主要创作人员,民生新闻采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新闻专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可读性与价值。所以要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就要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民生新闻从业者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不仅要根绝传播环境及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接纳和吸收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新的专业实践,还要在专业学术上力求有所创新,丰富自身新闻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民生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力争做一个“杂家”,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涉及民众生活的大事小情,对关乎民生的各方面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形成自己独特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当前民众需求、国家方针政策,使得自己在各类题材报道中做到游刃有余。

(四)注重差异化,塑造品牌魅力

品牌,已经成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谋得生存并实现突围,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它是信任度、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象征;而差异化是实现长远发展,为栏目注入新的血液,满足人们新闻审美需求的策略与途径,所以注重差异化,塑造自身品牌魅力,是今后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的发展趋势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促使观众对节目产生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进而形成更高价值的经营附加值,创造一系列更多的无形资产。为此,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要坚持独特路线,避免盲目的效仿与刻板,以错位竞争的战略促进节目品牌的形成。在内容和播出时间等方面努力创新,注重内容质量的提升,保证民生新闻内容既贴近老百姓生活,又不庸俗,能够真正服务与广大观众,成为业内专家学者、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行业内成为标杆典型。

结语 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倡导关注百姓生计,注重市民生活的新闻栏目。从它的出现,发展以及今天的不断成熟,都无不彰显着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观念发展的积极定位。作为一个新闻资讯类节目,它要想能够长期留住观众的眼球,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如果仅仅从外表上对新闻节目进行包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时间一旦长久,百姓会对节目的新鲜感厌倦,再加上新闻内容的质量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升,是不可能永久留住受众的。因此,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应该不断提高新闻的播出和社会质量,提高新闻价值,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扩大新闻线索渠道,丰富新闻内容;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注重差异化,塑造品牌魅力,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标准,关注民众发展,促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广阔发展。

地方民生新闻 篇3

关键词:地方台,民生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和困难在基层和农村。我们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 践行“三贴近”原则, 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宣传报道广大基层、广大农村和群众火热的奔小康生活是本职所在, 在促进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践行“三贴近”原则, 新闻报道工作才能坚持围绕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最大程度上激发广大普通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落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践行“三贴近”原则, 我们才能通过电视新闻媒体, 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增强群众的精神力量, 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落实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求。践行“三贴近”原则, 新闻报道工作才能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呼声结合起来, 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落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民生新闻, 是关注人民生计, 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 是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 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的新闻。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 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 从“三贴近”原则出发, 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 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一、贴近实际:明确民生新闻报道方向

民生新闻聚焦百姓“民生、民情、民意”, 能够透过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反映出公众利益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卫生、交通、油价、饮食……事情虽小, 但它离百姓生活最近, 也最能引起百姓的关注。

本台作为地方台, 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明确的方向, 要求记者讲究选择切入点, 从不同的切入点表现主题, 得到不同的反响。如新闻《燃油补贴助力“开渔”》就是一条好新闻。渔船油补政策是自2006年国家实施的一项渔民福利政策, 通过落实油补惠渔政策, 不仅充分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 更促进了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东山是福建省海洋捕捞大县, 拥有渔船一千多艘, 渔户近两千户, 可以说这项政策的落实对东山的渔业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8月1日是全市开渔的日子, 油补资金也在这几日陆续发放, 记者便抓住开渔这一时机, 以开渔为切入点, 突出油补的重要性, 报道与渔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 与渔业生产联系密切的事,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又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显著性。

地方台做民生新闻, 不但要做到“以小见大”, 还需学会“大事化小”, 其关键是, 要做好重大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文化新闻的解读。所以, 我们在报道重大活动时, 一直提倡“把报道规模办上去, 把报道角度放下来”。党委、政府召开的具有全局性质的会议, 传达着党和政府统揽全局的决策, 制定一个时期内的某些工作方针, 这些对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工作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中找出与百姓紧密关联的重要信息, 并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我们了解到:会议对全县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进行布置。于是就会议内容另外提升并播出了三则新闻:“县政府作出决定, 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农民自己做主”、“农田水利建设要以国家为主, 发挥个人积极性”、“县政府除农业税外不得向农民收取费用, 真正减轻农民负担”。记者以会议为背景, 进一步深化主题, 增强会议报道的可看性、可听性与感染力, 较为详尽地传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得到的重要信息。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俯下身才能心贴心。践行“三贴近”原则, 要确实改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关注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以此为着眼点, 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同时, 还要要求新闻记者善于从普通群众视角观察问题, 从普通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从普通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 才能让人们喜闻乐见。惟有如此, 我们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取得最佳的宣传报道效果, 完成我们的使命。

二、贴近生活:提升民生新闻服务水平

民生新闻, 不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概念翻新, 而是一种宣传理念的变革。新闻记者在采访写作时, 要深入基层, 立足实际, 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改变过去忽略群众的态度, 不能只编播自己想播的这种编辑思想, 而是要关注群众需要, 播群众想看的新闻。

2011年, 日本发生强烈地震,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由于听信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 很多城市出现了碘盐抢购风潮, 甚至出现断货现象, 部分商家借机哄抬物价, 市场秩序遭到严重干扰。东山县也出现了食盐抢购热潮, 多家超市和食盐销售网点库存吃紧, 一些零售商的盐价飙升, 民众人心惶惶, 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针对这种情况, 本台及时联系县经贸局、物价局、盐务局、工商局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解, 深入多家超市商家进行市场调查, 并本着真实报道, 及时辟谣的理念, 于次日播出新闻《我县碘盐“盐源不断”市民无需恐慌抢购》, 安抚了市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这次采访过程中, 有少数不法商家不配合, 甚至恶言相向, 但记者仍然顶着压力,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 多方了解, 直击现场, 较为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事情的始末, 让全县人民吃上“定心丸”, 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稳定民心的作用。

当新闻报道从以编者为主转为以受众为主的方式后, 新闻采编人员也要转变以往观念, 不但要“为普通群众”写作, 更要“作为普通群众”写作, 让自身怀着真情实感去采访, 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新闻《垃圾成堆挡路村民怨声载道》是观众通过新闻热线反映的问题。台里接到了梧龙村村民的举报电话, 很快就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垃圾所在位置在梧龙往金石村方向的高竹尾路段, 情况确实很恶劣, 路两旁的垃圾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丘, 蚊子苍蝇满天飞。这种情况令人很震惊, 环境的恶劣与东山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以及发展国际旅游海岛的要求都格格不入。现场采访后及时联系了村干部, 他们得知情况后也非常重视, 在新闻曝光的第二天, 相关部门及时组织了人力、物力进行清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的权利是有限的, 但记者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来帮助社会取得某种进步,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看到道路从脏乱到整洁, 我们也由衷感到高兴。舆论监督的成败, 是检验社会文明进步和媒体威望的标志, 记者以建设美好未来的目光去审视社会的瑕疵, 并促使问题得于解决, 这是善意的正义之举, 应该提倡和保护。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目前, 在我们新闻战线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要求我们要全心全意坚持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宗旨, 积极承担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原则, 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贴近群众:激发民生新闻受众的心理共鸣

民生新闻, “民生”是主角;做好民生新闻, 群众最有发言权。特别是在涉及交通、住房、社保、教育、城建等热点话题时, 媒体最易和群众产生共鸣。我们在报道时坚持做到报道有追踪、监督有回音, 受到广大观众好评。如:报道环境卫生整治曝光和得到及时解决, 还广大群众一个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关注弱势群体, 脑瘤患者孙松溪等待救助等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关注并得到救助;针对《铜钵村池塘:谁来帮我改变面貌》、《二实小路段施工谨防“马路陷阱”》、《新闻热线:环岛路澳角至山口段遭人为破坏》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解民忧, 受好评;“两会”期间推出《“两会”话民生》系列报道, 着重报道上一年代表、委员提出的民生项目的建议和提案完成落实情况, 体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民办的实事好事,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如:《惠民路灯:照亮百姓心扉》、《公共健身体育设施:丰富百姓生活》、《惠民公交:服务企业温暖民心》、《做好春秋消毒优化人居环境》、《市政工程排污设施建设得到解决为百姓分忧》、《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路网监控:群众安全出行的"电子眼"》、《龙潭后港区:排污得解决百姓不添"堵"》等一批有分量的民生新闻, 不但客观表现了群众呼声, 更拉近了媒体和百姓的距离。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广大群众从来不需要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新闻, 更不需要一张对他们的疾苦毫不关心、对他们的困境不闻不问的面孔。如今, 亲民、为民观念越发深入人心, 地方台广播电视媒体只有放下身段, 融入生活, 贴近群众, 才会赢得广大百姓信任,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总而言之, 地方台民生新闻报道要实现“三贴近”, 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几个方面工作重点:一、思百姓所思, 反映百姓的心声。二、看百姓所看, 报道角度放低, 从百姓的视角选择新闻, 从百姓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从而认真的审视事态, 决定报道内容与方式。三、呼百姓所呼,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电视新闻媒体要勇担社会责任, 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深入地方基层、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第一现场, 紧紧抓住新闻主要脉络, 摆脱简单化和表面化, 从普通群众的角度出发, 统一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情感密切联系起来, 让人民群众感到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是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感到电视新闻媒体是他们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 .民生新闻为何广受欢迎[EB/OL].人民网.

[2] .民生新闻的视角坚持[EB/OL].“07news019的博客”网站.

做好民生新闻 重视新闻线索 篇4

一. 新闻线索——民生新闻与其它类新闻的不同点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诸多领域。然而,民生新闻又与一般的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新闻不同。因为民生新闻的着眼点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存状态等内容,所以仅仅走访这些领域的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是很难获得民生新闻线索的。

(一)民生新闻线索的获取途径

1. 蹲点守候民生新闻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应该是突发类新闻事件。例如火灾、车祸、燃气泄露等等。蹲点守候是一种很好的获得新闻线索的方法。记者可以在一些高发地带即民生新闻的集散地蹲点守候。如医院急诊室、派出所、车站、公安110、火警119等部门或地点。记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蹲点或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十分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线索。

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天天看》在开播之初就选用了这种方式获取新闻线索。当时,《新闻天天看》栏目分别选择了在120急救中心和火警119进行蹲守,还与110巡逻车一直保持联系。在这期间,栏目获得了很多有关车祸、火灾、救援等突发事件的新闻线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2. 特约记者一些民生新闻媒体为了发掘贴近百姓身边的新闻线索,有时候会寻找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供新闻线索。他们中间包括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学校师生、出租车司机以及退休老人等。他们与民生新闻媒体建立并保持联系,尽可能多的将发现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新闻媒体。

内蒙古电视台的两档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和《都市全接触》都采用过这样的方式。他们通过与社区居委会、爱心车队等社会力量建立联系,获取新闻线索。因为这些新闻线索都是从百姓身边发现的,所以它们更加贴近老百姓。

3.时刻关注所谓时刻关注获取新闻线索,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有一些是突发事件,有一些是普通事件。它要求记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鼻子——也就是新闻眼和新闻嗅觉,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新闻。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新闻热线——最行之有效的新闻线索获取方式

上述的几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新闻线索,但是在实践当中,最节省人力,最快速,最行之有效的获取方式还是通过新闻热线。

(一)节省人力在新闻线索的获取方面,虽然“蹲点守候、特约记者、时刻关注”都可以获取到新闻线索,但是其局限性都小于新闻热线。新闻热线最大优点是,只要有人关注新闻,就会拨打新闻热线提供线索,与前三种方法相比较,获取几率更高,占用采访的人员也最少,省力又省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速度快在新闻发生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新闻热线,在第一时间通知记者,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采访,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三)受众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最快速、最方便的通讯工具。作为新闻热线,正是因为它秉承了这一方面的优势,所以才会被多数人所接受,并且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收集新闻线索。

针对这一点,内蒙古电视台成立了新闻热线平台,并由专人进行24小时无障碍接听。既保证了新闻线索的时效性、有效性,又确保了新闻线索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新闻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以上围绕新闻线索在民生新闻中的重要性,笔者略作了一些粗浅的论述。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线索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新闻线索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的未来,所以想要做好的民生新闻,绝不能忽视搜集新闻线索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策略探析 篇5

一、转变节目定位:从做百姓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到为国家推进民生建设发声

停水停电、噪音污染、邻里纠纷等问题, 对于受众来说, 已经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轻松简便地维权, 因此, 民生新闻若再将报道题材局限在这类小问题上, 受众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丝毫没有兴趣。在当下, 伴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 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舞台。2008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推进了政务系统的信息公开;2011年8月《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颁布实施, 给党务系统加诸信息公开的义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每一步, 都为民生新闻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空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学者展江曾回忆说, 在公共卫生领域, 过去连传染病的真实名称都不让提, 只能冠以“一号病”、“二号病”之谓。[1]在近几年来, 政府各部门相继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开披露政务信息, 通报具体事件的真实情况、处理进展。2010年6月, 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呈现愈发开放透明的新气象。民生新闻是中国独有的新闻类型,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民生新闻的产生、定位、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日渐透明化的今天, 受众对于信息重大性、实用性的要求也已提高, 民生新闻报道者应主动适应外部媒体大环境的变化, 适应受众诉求的变化, 调整报道题材, 以获取更宽广的报道舞台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中共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

上述就业、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重点, 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样的报道内容, 满足了受众实用的收视诉求, 受众可获知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 他将享有哪些权利, 得到哪些保障。如果在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失语, 将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类报道, 同样应以平民视角, 深入浅出、强化公共价值取向, 彰显人文关怀。同时, 这类报道题材, 虽然涉及时政, 看似枯燥, 但紧扣时代脉搏, 和具体人物的境遇、命运相关, 往往会有鲜活的个案, 如果报道手法得当, 常常会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二、转变报道方式:从事件单一报道到探寻公共价值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 不能仅满足于报道事件本身的新闻五要素, 还要注重挖掘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从公共价值层面进行探究该问题的解决之道, 并充分开发观众话语平台, 让观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 培养受众公民意识, 为相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供思路, 化解社会矛盾。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栏目曾就福州市物价局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进行报道, 在水价听证会召开之前, 节目先就“是否该上调水价”的议题, 通过与观众互动收集民意, 将观众意见整理后, 提供给相关听证部门;在水价听证会上, 记者以听证代表的身份陈述观众意见, 将大众的声音带到听证会场, 并对水价听证会进行直播;在水价听证会结束之后, 就听证会召开的效果、产生的社会反响、最终是否上调水价、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等又进行了一系列报道。这样的节目设计, 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民生新闻主流化, 增加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深度;同时, 很好地搭建起了政府和市民间沟通的平台, 充分满足了受众知情权和参与诉求, 政府部门得以从媒体渠道听取民意, 集思广益, 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该报道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 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

三、地域泛化:从本土化到突破地域限制

民生新闻注重贴近性, 以本土化选材作为吸引本地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对于民生新闻该本土化还是该突破地域限制, 学界、业界有了不同的看法。

从实务操作上来看, 目前已有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突破了地域限制,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纳入报道范围。《南京零距离》改版为《零距离》后, 定位为“立足南京, 辐射全省, 影响全国”;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2100新晚报》栏目,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也纳入报道范围, 甚至作为短信互动调查的话题。从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度和点收视率来看, 效果都不错。但具体来说, 本土新闻该占多大比例?聚焦国内新闻事件,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整合报道、解读能力能否超越央视等大台?会否加重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问题?

在笔者看来, 新闻非本土和贴近性并不矛盾,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对于其它地域的重大的新闻事件有甄别地予以关注。因为在全媒体时代, 信息不仅是即时的, 更是超越地域限制的, 具有强大的传导效应。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多起酒驾撞死人事件, 不仅即时引发热议, 而且迅速传导发酵, 不仅在事件发生地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 福建也开始了酒驾严查严管。

四、转变理念:从题材竞争到媒体价值理念的竞争

学者于丹在第四届民生新闻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中谈到, 民生新闻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 大家都注重于题材竞争, 而忽略了立场与话语角度。“谁能走得更远, 谁能笑到最后, 一定是传递新闻立场, 传递价值观的媒体”。[3]笔者认同此种说法, 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 还应多关注事件中的人, 通过多样化的解读方式, 传递媒体价值观。

民生新闻的解读方式可以多样化, 如:新闻+主播评论、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背景综述、本地新闻与异地新闻类比、特邀新闻观察员点评等等。此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开辟受众新闻评论平台, 邀请受众共同来解读新闻。通过传递有深度、温度的新闻观点, 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目前, 有不少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开始邀请评论员参与节目讨论, 分享观点。其中, 福建新闻频道的新闻观察员队伍比较特别, 不仅有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 也有普通的邻家大爷大妈, 这些草根市民很平凡, 说的话似乎也没什么大道理, 但却能在节目中最直接地表达民众的所思所想, 容易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他们被节目称为“民”嘴代表。让他们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发声, 也是节目民生化的最直接体现。

清晰传递媒体价值理念, 不仅在于具体的新闻事件, 还可以上升为媒体本身的价值观。从2011年起, 福建新闻频道就将“真实的力量”作为频道的口号, 将讲真话作为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 营造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 凸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时代下, 资讯繁多充斥耳目, 真实性成为受众遴选信息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较于新媒体, 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优势, 将“真实的力量”的媒体价值观直接推向前台, 成为新闻专业频道的口号, 有助于提升媒体竞争力。

五、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创新节目样式打造多元化播放平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下, 依托传统媒介的民生新闻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走向融合, 既是电视民生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 该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融合?最常见的做法是,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与观众互动时, 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环节, 列举网友观点;也有节目整合网络资讯, 使之成为新闻资讯的一部分;还有节目将网络微博引入电视, 深度融合, 如:2011年江苏城市频道和搜狐网合作, 创办《夜宴微波炉》, 被称为国内第一档电视与微博融合的节目, 打破了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藩篱, 实现跨媒体对接, 节目样式新颖。目前, 不少新闻热点都经由微博点燃, 微博也被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4]对于以微博言论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舆情该如何来引导, 是当下新闻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作为新闻正规军的, 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从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发展来看, 介入网络舆情报道, 还在于其中有广阔的延伸和创新空间, 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 拓展新闻题材, 提升节目的新锐前沿感, 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

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 受到诸多限制, 如线性传播、互动性较弱等。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应主动构筑播出平台的多元化蓝海, 扬长避短, 打造集群效应。传统媒体可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 或入主强势网络平台, 实现电视、网络、手机、车载移动电视等多渠道播出节目, 扩大受众面, 增加收视份额, 立体化开发和营销电视节目。目前尽管地方电视媒体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但这些网站中有不少形同虚设, 有的甚至不能进行节目点播。也有媒体已开始搭建多元平台, 江苏卫视已开始试水电视网络化, 2011年江苏卫视成为了激动网的大股东之一, 2011年4月江苏卫视在激动网推出了《非诚勿扰》网络独家版。[5]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在运营平台多样化之后, 民生新闻报道要更加注意把握宣传尺度, 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参考文献

[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

[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

[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

地方民生新闻采编的发展与创新 篇6

一、采编工作上的问题

(一) 题材重复

由于媒体事业的受人喜爱程度, 致使近年来媒体事业的大力发展, 也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发达, 导致现在媒体市场上跟风现象的产生, 越来越多内容相似、模式相同的新闻信息内容出现。很多媒体都聚焦到一个区域采集同一题材的新闻信息, 这样使得地方台之间形成不良的竞争关系, 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的情况, 降低了观众对民生新闻的观看欲, 同时降低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各个地方台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收视效果, 还从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

(二) 缺乏求实精神

由于民生新闻面对的采编事件比较复杂以及琐碎, 部分媒体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会掺杂感情, 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过于倾向弱势群体, 使得在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解的过程中, 出现袒护心理, 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使观众不能真正了解事件的情况。还有一些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采编时控制不好自身的情绪, 情绪化极为严重, 在事情还未全面掌握之前, 就根据自身的判断进行报道, 严重影响新闻真实度。因此, 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极为重要, 既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责任心, 还要求其不能过于感性, 要时刻保持平稳的心态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 把挖掘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最终目的。

(三) 不良采编手段

由于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 一些媒体为了提高民生新闻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突出视觉效果, 因此在采编手段上用错方法。部分媒体在采访的过程中采用了跟拍、偷拍以及细节展现等手段, 导致在电视等媒体上出现了一些低级的画面, 更为严重的是, 有的地方台为了收益甚至歪解新闻事实, 编入吸引观众的情节, 严重歪曲了民生新闻产生的意义, 不利于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

二、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方法创新

(一) 开展民意调查与反馈工作

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由观众决定, 采编内容的喜爱程度也由观众决定, 因此, 民生新闻采编工作服务的重点就是观众, 为此可以开展民意调查与信息反馈。新闻采编工作要考虑大众的需求, 要不断地调查百姓的需要方面, 认识了解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 从百姓的关注点进行新闻采编工作。同时也要掌握百姓不了解但对百姓有益处的层面, 期望通过新闻采编工作拓展人们视野, 增长见识。

(二) 增加民生新闻的实用性

由于民生新闻题材很多, 因此在民生新闻题材的选取上, 要认真谨慎, 以接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题材为首选, 使得百姓观看到的内容既实际又实用, 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性, 引导百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 注重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是不可预测的, 并且这种影响力是可以传承的, 因此, 地方台民生新闻在采编工作的创新中要时刻关注品牌影响力, 不可因个人的失误、不实的报道影响品牌形象, 时刻把品牌影响力作为采编工作中的标准。要重视品牌效应, 用强大的品牌效应推动民生新闻在市场中的发展, 引导采编工作的开展。

(四) 创新新闻采编的方法, 吸引眼球

民生新闻服务的根本对象是大众, 因此提升大众的喜爱度才是体现民生价值的方法, 使观众的眼球被民生新闻吸引, 这样才能保证大众吸收新闻内容的完整度, 同时才会引发人们的思考, 对观众产生影响。对此, 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编方法根据社会发展, 时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 通过增加新闻内容的高潮情节, 提高观众的关注程度。

众所周知, 电视媒体是一种声音、动画、形体结合的传播信息的媒介, 因此民生新闻在采编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刺激观众的视觉, 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过增加画面数量与质感, 使得观众在收看第一时间即被吸引, 产生观看的兴趣。所以, 地方台在进行民生采编时, 要着重考虑开篇效果, 掌握观众的兴奋点, 增加观众需要的新闻信息, 使得节目第一时间就能吸引观众, 集中注意力。

摘要:为了更好地拉近居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使在城市生活的居民能够亲身体验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生活奇闻轶事, 所以才产生了民生新闻。所谓民生新闻也就是本着老百姓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出发, 就如何发展地方台的民生新闻, 及创新民生新闻的话题进行重点讨论, 期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采编问题,实用程度,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郭鸿鹏.适应人民需求, 办出地方特色:探析地方新闻采编[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4) .

地方民生新闻 篇7

一、选题美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竭尽全力以本地的突发事件和本地民生为主要关注点, 那么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或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时怎么体现美呢?首先是要做到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中说:“艺术作品本来脱离不去‘真’, 所谓‘全体一贯’、‘入情入理’诸原则都是真的别名。”接下来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要做到正确引导, 体现出新闻选题的价值。传播正能量的、提高人们意识的、深化人们思想的民生新闻才能体现出其美的一面, 因为它能回馈给社会更多, 能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如2013年8月22日《直播民生》中的一则新闻“‘田’字路试通车, 盘活城区路网”就体现了民生新闻的选题美。市民都知道, 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交通便利和通畅, 政府为百姓在努力修建“田字路”, 在这5个月的修建过程中, 交通频繁出现拥堵、市民出行极不便利的情况。竣工后, 在22日这天执行试通车, 在新闻中可以看见, 市民亲身目睹五个月的成果显然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道路变宽, 车辆出行畅通, 的确盘活了城区路网, 这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新闻让民众看了欣喜欣慰, 虽然到目前为止交通还偶有拥堵和不便利的情况, 但是此新闻在当时引导方向正确, 能在让人们意识到城市交通建设不易的同时减少社会抱怨。

二、视角美

刚在上一点中已提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竭尽全力以本地民生为主要关注点,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视角也应从平民的视角出发来报道和探讨本地民生。如可以对老百姓生活当中一些常遇到的情形进行善意细心地提醒, 也可以对节目中人物所处的困境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和关爱, 也可以对不法分子侵害百姓权益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站在平民的视角看问题, 能让百姓相信你, 支持你, 从而推动社会主体明白事情原委, 认清问题的关键, 以更好的方式去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民主化进程。2013年8月21日《直播民生》中有一条新闻是讲商贩在电子秤上做手脚, 将葡萄卖给消费者时重量上会少一半。这条新闻其实可以讲得很生动, 如拍摄做手脚的过程, 电子秤称出来的葡萄是如何短斤少两的等等, 但是主持人只是流水账似的报道了新闻内容, 对采访者的采访和拍摄也是匆匆带过, 没有站在百姓视角上对事件进行形象生动地报道, 最后更没有教授民众相关的防骗知识, 这都是有损于新闻美的。

三、形式美

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必定是有很多受众参与且互动性较强的。如较早的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 节目组运用了多种方式与受众互动, 如手机短信、热线电话、DV等, 不仅观众参与比例高, 而且收视率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在这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表达心声、建言献策, 给百姓的诉求和思想提供了一个可供宣泄的渠道。而新疆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的观众参与度也在逐日提高, 该节目组不仅在播出时及时公布栏目电话, 还借新媒体充分发挥市民的参与力量。在这样的形式中, 受众积极提供线索, 积极举报不法行为, 积极反馈节目效果。受众高度参与的形式让老百姓既感到社会个体参与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性, 又能发现合理诉求能得到最快速度的解决, 这样的形式会创造参与人愉悦的心理, 给百姓带来快乐的同时无形中体现了美。

四、不足之处

在这个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时代, 为了迎合新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 电视民生新闻开始了所谓的“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江苏卫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 其在开播第2周就进入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排行榜前列, 因为它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 思民之所想, 发民之所呼。但近几年, 其他卫视纷纷效仿导致节目同质化严重, 新闻内容不够严肃, 有些更是在哗众取宠, 可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一些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内容低俗化, 缺乏审美情趣。在这个快速消费、浮躁的时代, 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xing”内容不知不觉已出现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 这“星”、“腥”、“性”必然导致低俗化。真正的文化是经过岁月的沉淀的, 美感不言而喻, 而快速消费文化, 缺乏历史感, 体现出的美感往往经不起推敲。

二是有些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不足, 为了收视率, 他们不管不顾新闻当事人感受或社会效应, 一味报道社会丑陋和丑恶的一面。有的记者暴力介入新闻事件或强行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有的记者在采访灾祸场面时毫无顾忌, 以至于加重了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痛苦, 这些传播负能量的做法, 会让百姓感到不满和气馁, 误认为社会中存在太多不公现象和安全隐患, 从而变得自私冷漠。新疆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2013年8月30日有一则新闻题目为“多部门联合夜查整治交通违法行为”, 大概内容是为了迎接乌鲁木齐市亚欧博览会, 多部门一起合作整顿出租车、黑车的违规和违法行为。在这则新闻中, 一位出租车司机因为没有培训证面临交警罚款,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 司机心情焦急、低落, 并且回避摄像机镜头, 但是记者还是在强行拍他的脸, 不断询问为何没有拿到培训证就上岗的问题, 令司机有些无奈和不耐烦。笔者认为, 这样强行介入并在当事人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拍摄其脸甚至在公开媒体播放是有失职业规范的, 新闻工作者应注意当事者的心情和所处情况, 不能一味为了获取新闻而不管不顾。美的民生新闻是要给社会带去更多的正能量, 而不是负能量。

综上所述, 电视民生新闻要时时刻刻发现美、记录美、呈现美, 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追求美, 亦即以美求真、以美向善, 让真善美相互交融, 给百姓带来更多、更高级的快乐。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是理性和美好的传声筒, 要致力于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种对美的培育, 而这样的作品也会真正具有艺术美感, 做到打动人、感染人。

参考文献

[1]陆晔, 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何梓华, 成美.新闻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刘叔之, 夏之放, 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王旭婷.《新闻爱好者》.2012-05-10.

地方台民生新闻应走向“大民生” 篇8

目前, 民生新闻存在着“三位”、“两质”现象, 使得“大民生”新闻难以唱主角。“三位”是指民生新闻的移位、越位和缺位, “两质”是指民生新闻的内容同质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的束缚太多, 民生新闻出现了移位现象, “报喜不报忧”较为普遍。民生新闻刚起步时, 从业人员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舆论监督功能, 通过媒体的报道, 拖欠民工工资、民工子女入学难、企业排污等久拖未决的问题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条条框框, 动不动就以“影响政府形象”、“影响投资环境”为由阻碍媒体报道, 慢慢地, 民生新闻被逼进了“小胡同”, 只好报道一些“小民生”新闻, 车祸、火灾、跳楼秀等等。有一些电视媒体甚至每天网罗发生在各地的色情、暴力、犯罪等报道, 组成“大拼盘”、“大杂烩”吸引观众, 使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公信力、美誉度和引导力。

民生新闻越位现象, 是由于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模糊造成的。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不合法事情, 是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话题, 这些事情一经媒体报道, 就会形成舆论的压力, 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使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媒体在解决问题。媒体的职责是揭示事实, 对监督客体造成舆论压力, 并不具有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记者的协调帮助下, 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如此越位, 造成百姓打官司要找媒体造势, 小区业主告开发商时拉上媒体, 打不赢官司求助无门也要找媒体, 媒体陷入了被受众当作“公共保姆”的尴尬境地。

民生新闻的缺位现象, 主要是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功能认识不够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收视率, 将民生新闻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局限于城市, 定位于市民, 而很少涉及农村和农民, 导致报道视野狭窄。其实, 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 “民生”中的“民”包括市民和农民。农民是非常需要媒体关注的一大弱势群体, 民生新闻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 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

另外, 经济新闻也是民生新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媒体尤其是县一级的媒体忽视。

几年来, 不少地方的观众在18:00—20:00之间就会钻进各类民生新闻的包围圈。一座城市一天能提供多少这类新闻?结果必然导致民生新闻内容的稀释和品味的降低。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将趣味性新闻作为栏目的主打内容, 并且一再扩版, 造成了民生新闻信息量的严重不足, 诸如醉酒开车、路人吵架、居民家中漏水等市井新闻在荧屏上频频出现, 造成了民生新闻的平庸化, 让受众产生了收视疲劳。而从刺激受众眼球的角度来说, 民生新闻栏目又非常需要“爆炸”性的新闻来支撑, 因此便出现哗众取宠的失实报道, 甚至杜撰假新闻。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些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离民生新闻发展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 未能实现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转变。

要让“大民生”唱主角, 还需在以下方面多做文章:

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从原来单一的具有民生新闻特点的动态消息为主, 发展到现在“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相结合, 使栏目具有了新的竞争力。每日头条《今日关注》主要内容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就是“大民生”。《今日传播》还推出以两位记者命名的帮忙小板块——《热心小马哥》和《贴心梦乡姐》, 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市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使《今日传播》更具社会性和公益色彩。

策划大型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今日传播》的“民生乡镇行大型新闻行动”, 展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常熟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变;“烛光点点, 为四川灾区祈祷”的爱心活动, 短短两小时, 募集善款12万元多;北京奥运期间, “奥运福娃进你家”活动拉近了百姓和栏目的距离, 提升了栏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 篇9

民生新闻的“民生”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并逐步走向市场化,转换成“既是喉舌又是产业”的角色定位,直接引发了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传播态度也由传播者本位逐步转变为观众本位,实现了电视新闻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向双向的交流、监督、服务功能的转化,还原了大众传媒的本来面目。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到河南的《民生大参考》、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第一时间》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闻,都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这一特征。

题材贴近百姓

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多以关注身边的百姓故事为题材,将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尽管这些“小人物”和“小事”难以在节目中产生轰动效应,但百姓身上无“小事”,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来反映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中实现其他新闻类栏目无法触及的领域和作用。这种地域和公众的贴近性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和价值追求。综观这一特色,从栏目的名称和口号上就可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如河南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南方电视台的“追踪热点,关注民生”。北京电视台的“心疼老百姓,为百姓说话”等。

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模式

传统的媒体与民众是一种单向的互动,即“我播你看”制作模式。媒体被动地等待着受众的来信、来电,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广阔的新闻素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制成节目传播出去,实现所谓媒体与民众的互动。而民生新闻则改为“全民互动”传播模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全民参与制作。

直播手段的大量运用。以往的新闻,都是记者追踪线索,到事发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再经过后期剪辑之后呈现给观众,其中多多少少带有记者自身的主观色彩。而现在,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新闻栏目除了通过主持人现场口播和与现场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实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与直播同步外,卫星直播车也开始了大量运用,在直播过程中,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可以随时通过直播车,实现直播室与新闻现场之间的同步传输和同步报道,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同时展示了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调动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充分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参与节目制作制度。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保证市民的高出镜率。随着电视摄像设备的普及,经过简单的培训,市民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有业务能力的市民,作为通讯员,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随时用摄像机把所遇到的突发新闻拍下来。还有些地方台征用群众自己“DV”所拍摄的资料,经过后期编辑处理和审查后播出。如河南电视台创新组建了“DV”俱乐部,在公共频道开辟了长达30分钟的主打新闻栏目《DV观察》,其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平民”视角开办电视新闻节目的首创之路。这一方式的创新,不仅为节目的选材和制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从资源本身保证了新闻的“原汁原味”,使得新闻人与观众处于良性互补、互惠双赢的状态。

与此同时,栏目还可以每天选取一条或者几条新闻,让热心观众自己拍摄和解说,大量运用同期声;还可以找一位或多位具有表达能力的市民,让他们对当天发生的一些新闻进行点评,记者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解说词也退居次要位置,主推鲜活的市井语言。这样,不但能使受众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能以百姓的视觉观察事物再进行评论,使媒体评论摆脱政府“喉舌”的刻板印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让市民讲一些百姓爱听的话,“观众本位”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独特的“说新闻”,更加“人性化”

民生新闻独特的“说新闻”方式,因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视角,与《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反其道而行之,颇能深入观众的灵魂深处。这种“说”其实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演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成了主持人,可以说,可以唱,可以坐,可以站,其播音语气和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做作,没有修饰。镜头前的主持人完全是带有自由轻松的心态,给观众献上一份丰盛的新闻大“餐”。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关注的、关心的,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宏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回归了客观真实的立场,更加“人性化”。如《南京零距离》栏目主持人孟非,俨然一副“南京人儿子”的形象。他“说新闻”时嘴角有点歪,偶尔夹带声“咳嗽”,风趣、幽默、朴实、自然,消解了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经严肃印象,其言行举止在暗示观众,“我和你之间零距离”。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具有相当多的表现手法,如采用滚动字幕形式播报官方新闻和本埠新闻,以及现场访谈、现场电话连线、及时消息播报等方式。同时,节目制作基地也可以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定期举行开放活动,让热心观众来参观、了解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与主持人“面对面”,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的制作起到了监督作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

如今用平民意识来作新闻,已成为各个新闻栏目努力追求并实现的目标。由此而来,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以河南《经济生活》频道2004年改版后的《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凭借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地方台强档电视剧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位居当地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前列,并多次推出强化自身知名度的举措,如:采用公交车体广告“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标语宣传自己;组建“民生艺术团”多次举行“民生文化社区行”系列活动;平时,记者、演员和居民同台联谊,进社区接受咨询、免费服务;首家设立公益募捐“民生博爱

网”,利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宣传优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开展扶危济困、爱心互助活动。这些公益之举真正做到了“大民生,大服务”,无形中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美誉度,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还原了本来面目,良好的品牌效应,是否意味着民生新闻已经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视域过于狭窄,内容流于琐碎,本能难以体现。百姓生活虽微小,但有时却背景纷杂,牵扯甚广,倘若过分局限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无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琐碎、肤浅的民间小事,看民生新闻只是看个“热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是什么”,还要告诉观众事实为什么“发生”或者如何“避免”。这就要求栏目制作者采用科学的采访技巧,认真地、客观地、全面地关注和解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由此而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增加栏目的播出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还有部分电视台采用方言播报形式,目的虽好,更贴近观众,但是,无形之中将新闻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内,缩小了收看者的范围,限制了电视新闻广泛传播的本意。

“三农”关注的缺失,是电视新闻定位的缺憾。当前的民生新闻过多地聚焦于电视台本身所处的城市,忽视了对广大农村百姓及“农民工”生活状态的聚焦。新闻中的“农民”经常处于一种被看望、被关怀、被同情、被帮助、被教育的位置,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少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原因:一是农村的新闻采集成本高于城市且时效性差;二是部分记者观念上轻视“三农”的因素还多少存在;三是多数农民自身缺乏新闻传播意识,因此,增强“三农”意识,加大民生新闻对“三农”的聚焦和投入,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此方面,河南电视台联合社会力量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频道,不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

新闻越权现象屡见不鲜,电视新闻自身职能偏失。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某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期间,经常陪同老师接热线电话,寻找新闻线索。每天至少有过半的电话是投诉、来访。更有甚者,在路上拦截新闻采访车,要求记者为他们伸张正义。私底下问这些当事人,为什么会想到找记者,他们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冤找记者,好使!”的确,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新闻的产生都源于民间纠纷,故新闻报道很容易被动地介入这些纠纷,加上一些记者出于对当事人的关心,以期劝说纠纷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职能部门的角色,无形中造成了越权。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中立”与“和谐”这个度,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

“民生”与“国计”的脱轨,有失电视新闻的政治取向。现在某些民生新闻,往往个把月见不到一条政治新闻,最多是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将“时政新闻”放在屏幕下方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播出。至于观众能了解多少时政全貌,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而且,不少制作人片面地认为,老百姓反感政治新闻,硬将新闻中的“国计”与“民生”割裂开来。其实老百姓只是反感那些僵化的、教条的、高高在上的硬性宣传及古板的形式与内容。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沟通“民生”与“国计”。“民生”虽不等同于“国计”,但“民生”并不对立于“国计”,往往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是为“民生”而来。如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后,民生新闻较多注重的是提醒市民“如何提前支取定期存折最实惠”,忽略了告诉百姓“国家提高利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以及“老百姓将会在国家大经济政策调整下得到哪些更多的实惠”等,因此要坚持“民生本位”,自然不能扬弃“国计”。要善于运用自由、自然、鲜活的表现形式,从民众的视角去寻找、发现、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及它的内在和外延价值,向民众提供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时政信息。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做到的。

总之,民生新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它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它遵循市场规律,关注“国计”“民生”,对新闻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中国电视传媒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电视新闻中蓬勃向上的主力军。衷心希望民生新闻能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克服阻力,以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在政府意志、市场需求、观众满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平台,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浅谈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 篇10

近年来, 各地电视荧屏可谓是热潮不断———综艺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娱乐节目热, 但各轮热潮都只“各领风骚三两年”便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于是各地台开始尝试着创办民生新闻类节目。要知道, 市、县级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更易于深人基层、深入群众, 他们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心声, 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为地市级电视台办好民生类新闻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 要实现节目形态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贴近现实、回归生活, 聚焦的多是小事、琐事, 必须得让节目适合民众的欣赏习惯:在节目内容上要围绕党委及政府关心、普通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进行深入调查, 并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在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 准确把握当地特有的文化精神状态, 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 创造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实现与时代旋律的合拍。

第二, 在内容指向方面要实现从边缘化到主流化的转变。

长期以来, 一些民生新闻栏目把民生新闻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新闻, 使得民生新闻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 其实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最为显著的区别就体现在它的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上。曾经在新闻界有一种错误的观念, 认为民生新闻栏目有别于时政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栏目不必去报道时政新闻, 也不必去承担主题宣传任务, 这其实是对民生新闻栏目定位的一种极大误读, 也是对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曲解。近年来, 在黑龙江省和全国两会期间, 黑龙江省的新闻频道就开辟了“两会”专栏, 主持人带着百姓关心的话题专访代表、委员, 解读“两会”的民生热点。由此可见, 民生新闻对做好大政方针解读不仅必要, 而且能发挥很好的舆论主流引导作用。

第三, 在传播方式上要努力实现从常规化到市场化的转变。

民生新闻之所以得到受众的肯定和赞许, 是因为民生新闻对中国电视长期以来存在的官本位新闻提出了挑战。从市场角度讲, 民生新闻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接近性, 它会使观众觉得亲切、有个性, 可以为节目带来忠实的受众群;对于地市级媒体而言, 市场标向就是观众的兴趣和爱好, 有了观众也就有了节目的收视率。要改变新闻的常规化报道方式, 就要求记者去写广大观众最关心的题材、去拍广大观众最关注的人群、去主动表现与广大观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和问题, 只有用市场化的发展定位进行与民生有关的热点问题和事件的宣传, 才能让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与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保持零距离, 进而使民生新闻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第四, 在节目互动上要积极实现从功利化到公益化的转变。

民生新闻节目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因此在采访报道时必须选择百姓普遍关注的事情进行报道, 要能够真正反映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否形成有效互动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水平、效果, 在地市级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 要实现民生栏目的价值提升, 就必须摒弃繁琐低俗以及一系列功利性的东西, 找准自身的发展位置。值得一提的是, 当面对这些看起来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但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 大家一定不能视而不见, 但是也不能有闻必报, 这时就需要记者去深入地了解, 并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加以分析和解剖, 对其价值加以认真的提炼, 只有新闻的立意高远, 采写出的报道才能脱俗出彩。

上一篇:公共能力下一篇:设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