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

2024-06-30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精选八篇)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 篇1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有效语言表达

新闻语言风格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用大众愿意接受支持的口语形式,避免应用过多的书面语。在全面为大众传达新闻内容主题的基础上,应有意识深化新闻具体内容,良好的把控好创作新闻尺度。当前,一些电视新闻应用语言多为书面用语,较难突出重点,而观众无法良好的找到新闻节目的主体线索,较易对该类时政新闻形成厌烦心理。倘若可创新应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阐述表达,则会显著提升新闻创作整体效果。为此,应尽量少应用生硬的官方语言以及书面用语,引领大众突破思维定式范畴,扩充时政新闻核心实质内容。创作人员不但可变化语言风格,也可令新闻更为贴近大众民生,获取群众的全面认可。针对时政新闻展开民生化的语言描述表达,可由新闻内容之中的关键词开始。例如在描述某区域条件艰辛的时候,可表述成应坚定信心等。该类用语可令人形成亲切之感,听起来可有效的贴近现实。特别是民生新闻的开始以及结束,应多应用体现生活色彩的用语,进而缩短报道人员以及大众的距离。观众仅有掌握了新闻内容核心思想,方能提升信息传递综合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应转变理念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事实上是令新闻播报内容以及形式更为靠近大众生活,令人们产生亲切之感。编排新闻工作人员应清楚自身工作属性,不应将自身工作固定在纯粹的传递人角色上。应站在大众视角,由大众核心利益入手, 研究我国政策体制各层面功能。再者编排人员应明确大众生活现状,由社会大众视角入手,分析具体政策,快速的察觉有关领域管理政策以及大众现实需要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合理化的完善政策措施意见。应全面重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自身的准确真实性。针对政府与地方出台颁布的法律规定、管理政策 执行状况做真切的汇报。记者应快速的抓住同大众良好沟通的机会,有效的规避出台政策风险。应在时空以及心理层面,拉近同大众之间的距离,探寻制作时政新闻阶段中可激发大众情感共鸣的环节内容。

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科学写作方式

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编排制作阶段中,应将政府以及大众全面重视的有关内容至于重点条目,突破固有播放新闻的框架。进而可良好的预防新闻节目令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良好的创新制作时政新闻的工作模式。例如,在以往电视时政新闻播报阶段中,常用方法为, 首先播报省内组织的会议、领导发言内容、安排部署后续工作流程等内容。该类制作时政新闻手段较为死板,无法激起大众观看兴趣。为此,应对该类模式实施良好的修正变革,为时政新闻增添更多的民生化含义,进而优化实践工作效果。

例如,在报道我国年度大米产量之时,可向大众如实介绍具体的大米产量,并将种植有关政策、具体的收购价格同上一年度进行对比,将该项内容至于关键条目行列。这是由于有关价格以及政策的新闻内容会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该条新闻播报的后期,可说明有关会议的参与人员、领导发表讲话等。该类主次清晰的电视时政新闻创作模式, 可令大众注意力全面集中,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的良好社会效应。

完善时政新闻民生化表现形式

电视时政新闻播报阶段中,纯粹的阐述道理无法像生动故事一样,可令人们产生深刻的印象。因而,道理通常较为抽象,较难令人们直接感知。而人物故事却呈现出鲜明的真实感,较易激发起大众心灵共鸣。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众获取信息渠道范畴持续拓宽,其更加喜欢真实感人的情节故事,并从中得到启发。为此,电视时政新闻创作阶段中,应增添更多生活化的内容故事,降低僵硬道理内容比重,进而令新闻广受欢迎。当然故事内容应体现良好的客观性,工作人员不应凭借主观想象进行随意编造,同时亦不应在故事内容中加入虚构情节。只有真正的留意当下生活,方能由生动的生活中提取报导故事内容,提升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总体水平。

结语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不但应优化语言风格,创新工作理念,还应更新思路,体现综合性创作特征。应进行语言的有效加工、优化节目形式以及具体的表述方式。通过体察民生,有效应对新闻大众性以及权威性的现实关系,真正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时政新闻形式,凸显时政新闻科学创作价值。

浅议电视新闻民生化 篇2

电视民生新闻潮有点类似前些年都市报的周末版以及晚报热的兴起。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客观平实的信息,满足老百姓知情权和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二是代表老百姓的立场、观点,为他们的诉求代言。在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报道:

1.选准内容:做好电视民生新闻,选材就要以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为主,同时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效性和及时性。老百姓往往把当地的民生新闻当作自己的事情,发现他们关注的事件,最先想到的是给媒体打电话。因此,媒体记者写出的报道要站在平民角度,以大量生活化的语言和日常逻辑来解读新闻事件,充分体现平民化。比如,电视交通事故的报道,主要是让人们引以为戒,同时要包含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新闻报道的编排方式上,强调带给观众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营造新的收视点和亮点,力求从整体收视上留住观众。此外,记者要放下架子,深入百姓当中、深入百姓生产生活,选准百姓关注的内容,听取百姓对社会事件的意见和建议,使民生新闻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从而真正体现民生新闻的本质。

2.突出特点:在做民生新闻的时候,要注意扬长避短。电视民生新闻主要表现在现场感和真实感。要真实感人,要突出特点,形成以民众为主来解读新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要用当事人的话语,用百姓的语言来叙事。这样才能做到平易近人,使百姓容易接受,才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且让百姓参与新闻事件中,构成新闻互动,形成舆论声势,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接受,实现媒体的最佳宣传效果。

3.找准定位:做好民生新闻,要找准自身定位是关键。对地方电视台来说,引起观众最大的吸引力,恰恰是缘于当地受众的本土情结。群众通过收看当地的电视节目,看身边事、学身边人,增强爱国守法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锡林郭勒电视台的《聚焦民生》栏目,注重围绕“民生、民情、民意”,以城乡百姓“身边事、烦心事、稀奇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主持人改变以往正襟危坐的形象,一句调侃式的“您关心的事,就是我们关注的事”作为开头语,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除了在语言上采用唠家常嗑式的沟通以外,还要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制造和谐、平和的氛围,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摆事实,讲道理,给广大观众解疑释惑,从而达到宣传和解读党的方针政策、督促主管部门合理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的目的,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就是要求我们在高度关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的同时,不能忽略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百姓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到关注大家事、周围事、社会事、国家事,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意识体现。通过公众问题的一个个解决,重构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高传媒影响力,公信力。

浅谈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突破 篇3

一、电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现状

(一) 时政新闻现状

电视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播报的新闻, 其内容要求比其他普通新闻来说更加严格。电视时政新闻和普通新闻一样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和空间性。但是由于电视时政新闻要求较严格, 所以报道时的文字语言和时效性更加科学严谨 (1)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范围主要是党和国家以及国际的活动、方针和政策。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的关键作用决定时政新闻在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性。

电视时政新闻的报道要求科学严谨, 导致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当进行某某官员出席活动某某领导出国访问的报道时, 内容严谨, 但大多是冠冕堂皇的话语, 枯燥乏味, 没有实际的用处, 无法吸引受众的眼光, 继而使得受众对于时政新闻毫无兴趣。

(二) 民生新闻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是当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 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就占据了电视新闻的一席之地, 其发展速度也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各地方台普遍开设民生栏目, 像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这类节目, 在民众中取得强烈反响。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电视新闻模式, 让公众取得了话语权。

电视民生新闻被称作“老百姓的新闻”, 从评价可以看出民生新闻贴近民生, 服务于受众, 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生活, 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民众问题从而进行报道。对于老百姓的冷暖心酸感同身受, 对于社会上不文明现象予以抨击。真正地贴近民众, 作为一道桥梁架起了民众社会生活与电视新闻传播。

二、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突破

(一) 以受众视角, 注意细节, 多提供有价值的时政信息

时政新闻是以报道党和政府为主的新闻种类, 也是各级电视台最重视的报道。当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 要结合受众心理,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当记者、编辑进行采访报道、编辑时政新闻时, 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点,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这样的时政新闻才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2) 。当进行一个会议、一次领导活动的报道时, 不能完全将整个会议或者出席活动的过程报道下来。此时应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 针对受众的关心点进行报道, 而不是报道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语。时政报道多贴近生活, 多联系普通群众, 让报道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更加贴近民生, 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收视效果。

(二) 以平民视角塑造领导形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电视时政新闻要以人为本, 充满人情味。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于群众的关怀。这是时政新闻发展的根本, 也是时代的要求。

从近几年的时政报道来看, 媒体慢慢在进行转变, 不再是以前那个高高在上的发言人, 而是更加贴近民众, 充满人文关怀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受众产生共鸣, 产生不错的社会反响 (3) 。

今年8月12日23时30分,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发生危险品爆炸, 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1点迅速成立工作调查组。李克强总理奔赴天津爆炸区的新闻每天都在刷新, 比如《李克强总理对于受灾群众的慰问》, 《彻查追责, 给遇难者家属和历史一个交代》这类报道使得时政新闻充满着人文关怀。只要改变过去说教训人的传播观念, 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 电视时政新闻就会更加贴近民生。

(三) 体现民众取向, 深化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情怀

现在电视上报道的领导会议及活动越来越多, 而且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 枯燥乏味、缺乏创新。老百姓希望从电视中看到我们国家在如何地发展, 我们的市区在如何地整治, 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一些报道。

在以后的报道中应尽量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 少用套话, 多表现国家的发展与规划, 配上幽默风趣的画面, 让受众更容易接受。

总结:

电视时政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虽然枯燥无味, 但主题明确。时政新闻的民主化突破, 针对于时政新闻的改革, 使得时政新闻多了人情味, 更贴近生活, 注重细节, 彰显民生情怀。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必将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

摘要:时政新闻是具有时效性和空间性的新闻,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民生新闻迅速崛起, 使得现代新闻传播越来越丰富, 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更是新闻传播的一大突破, 大大促进了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

关键词: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民生化,突破

注释

11张阿林.论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J].现代传播, 2009, (6) :144-145.

22吴晓.如何让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J].商, 2013, (16) :396-396.

时政新闻民生化分析 篇4

1. 时政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1.1 时政新闻的含义

所谓的时政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于解释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对国内近段时间内发生相关重大事件的详细报道的新闻。

1.2 时政新闻的相关特点

时政新闻相对于其他科学性等相关的新闻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 主要包括:时政新闻拥有着较大的实用性以及较强的时效性、时政新闻内部含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时政新闻内部对于典型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往往具有重点的报道。现将特点详述如下:

1.2.1 时政新闻具有较大的实用性以及较强的时效性

时政新闻在通常情况下是对国内外相关的一些主要的政治性动向进行报道, 一般情况下自身所报道的内容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在一般情况下时政新闻对于文字以及相关词语的应用非常严谨。

1.2.2 时政新闻含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

时政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诸如:某某的讲话、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等相关的词汇, 这在很大情况下是上级对于下级相关政治信号的传递, 因此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

1.2.3 时政新闻内部对于典型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往往具有重点的报道

国内相关的时政新闻在进行相关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某些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件的报道, 通过相关的典型事件的报道, 给人们树立全面的学习榜样, 达到增强人们素质的目的。

2. 民生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新闻, 主要侧重于对于人们生计的关注。其主要特点是新闻往往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性问题出发, 采用的报道形式往往以传播的形式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缩小新闻和人们实际生活所需之间的差距。同时民生性新闻往往以以人为本为根本, 在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叙事的方式进行报道, 将老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 增强人们对于广大人们群众的关心。

3. 增强时政新闻内部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 很大程度上不仅实现了对新闻报道内容的丰富,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到更多人们的关注, 此外, 随着这种态势的不断转变, 在较多的方面能够促进我国时政新闻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民生意识的不断增强, 广大人们群众对于国内的相关民生性问题关注度会不断增强, 人们对于民生性新闻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时政新闻作为一种较大的民生性新闻, 不断增强时政性新闻内部民生化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时政性新闻的收听率, 例如, 在时政性新闻内部逐步合适地嵌入如何促进国内医疗改革制度的顺利全面实行, 如何更好地解决现阶段人民的养老和住房问题等, 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时政性新闻的新闻价值。

4. 增强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相关策略

4.1 时政新闻内部应注意对于民生性语言的使用, 增强其自身的亲和力

在进行与民生相关的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整个报道应该从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出发, 将整个新闻的切入点调整到民生的角度。同时民生性时政新闻在编辑裁剪的过程中应当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 对于国内一些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应当进行详尽的报道而不是简单的叙述, 这个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于事件后续事情的跟踪报道。此外, 在对播报语言的选择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民生性语言的选择, 这对于提高民生新闻的亲和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时政新闻具有较为浓厚人情味道, 其内部蕴含的相关新闻信息也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于新闻的相关需求。

4.2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时政新闻内部往往具有着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信息量往往比较大,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其中民生化的相关信息, 应从各种繁杂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一些与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性信息, 并从时政新闻民生化方面出发, 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提升自身的报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丽.媒介角色再思考——由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想到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13-16.

[2]李荣, 曹侃.理念、模式与操作: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论与实践[J].新闻知识, 2010, 06:8-10

时政新闻民生化探析 篇5

一、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一) 时政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1. 时政新闻的含义。

时政新闻是指适时解读国家的政治活动, 并对国家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详细的报道。

2. 时政新闻的特点。

时政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政新闻具备真实性、时效性特点。时政新闻和其他新闻都具备着真实性和时效性特点。时政新闻主要是对国内和国际上的一些政治动向进行报道, 对所报道的内容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其新闻的时效性要比其他新闻的时效性强, 并且在语言和文字运用方面比较严谨。

(2) 时政新闻的报道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果对某个节目的报道附加一个副标题, 例如:“某领导将会参加某会议并讲话”, 就能从报道中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目前我国在报道政治新闻的过程中, 常常用“党中央”、强调“某某出席讲话”等等, 这样的报道主要是将上级的意见传达到下级, 将时政新闻作为地方新闻报道的基础。

(3) 时政新闻所报道的内容符合科学规律, 其文字严谨。通常, 时政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都是“国家领导人某某在某天将要出国访问”, 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语言和文字都比较严谨, 但是整个报道的过程却显得枯燥无味。由于很多时政新闻内容没有实际价值, 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 致使受众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关心时政新闻, 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4) 时政新闻常常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作为报道重点。我国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常常将劳模典型人物、英雄人物作为报道内容, 让人民群众能够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 并学习他们良好的品质。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将模范人物作为报道的重点内容, 将人物的思想提到了很高的境界。

(5) 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文字结构比较单一, 缺乏趣味性。当时政新闻记者写时政新闻内容时, 常常是在新闻中将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进行一一的报道。整个报道能够反映出时政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其文字的运用也比较科学严谨, 但是却不能将报道形式变得生动有趣, 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也达不到受众对阅读的种种需求。

(6) 时政新闻报道面比较广。时政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层面的, 并将政治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主体, 同时还对国内和国外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报道。我国的农业、工业、科学的发展都与政治紧密联系, 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都可以融入到时政新闻中。

(二) 民生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1. 民生新闻的含义。

民生新闻是指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 关心人民的生计问题。从报道的内容上来看, 主要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2. 民生新闻的特点。

民生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生新闻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主要是以群众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 关心群众生活冷暖, 其报道的形式主要是以传播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2) 民生新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 主要是运用叙事的手法将平民作为新闻报道视角, 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

(3) 民生新闻将城市居民作为报道的主要对象。以城市报道范围为主, 将人们的生活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题材。

(4) 民生新闻主要是从百姓身边的事件、百姓关心的大事小情出发。在电视新闻记者走进百姓生活中进行采访调查时, 主要是挖掘百姓身边的事情, 并运用灵活的方法对所要报道的内容进行编制, 其报道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

总之, 时政新闻主要是关心国家的政治活动, 民生新闻主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经过比较, 民生新闻能够走进民众的心理, 更受群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 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二者相互结合起来, 是当前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媒介的种类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民生新闻的进步和发展, 不仅丰富了现代新闻报道的内容, 而且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同时这种趋势的转变, 促使时政新闻逐渐向民生新闻方向发展。民生新闻作为关心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新闻, 其报道的主要内容能够接近百姓生活。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民生新闻的兴起, 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例如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栏目, 其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整个栏目能够将老百姓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真实地表现出来, 能够让老百姓讲出自己的故事,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虽然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在题材上有着不同之处, 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 时政新闻是一种较大的民生新闻, 而民生新闻是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主要是关心百姓的生活以及生计问题, 其内容比较繁琐, 需要对具体的事件进行认真的梳理, 然而时政新闻所体现出的内容也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 如何促进医疗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的住房和养老问题, 这些都是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 涉及到我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因此, 为了体现新闻价值,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用民生新闻的元素, 从各个方面体现人民生活状况, 在最大程度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是将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 也是不断满足受众对新闻需求的重要途径。

三、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

为了达到时政新闻民生化, 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闻报道之前, 作为新闻记者应该走进百姓生活, 与百姓近距离地接触, 关心百姓的生活, 并从百姓生活需求方面着手, 为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下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才能促进时政新闻民生化。

(一) 应用民生语言, 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有关民生的时政新闻, 应该从受众的需求出发, 将平民的视角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必须具备新闻看点, 那么就应该坚持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国家和政府比较重视的民生问题, 不能进行简单的报道, 而要对民生新闻进行跟踪报道, 同时还要进行后续报道。例如, 每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都会重点强调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问题, 并从老百姓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 让老百姓能够在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中获得实惠。

应用民生语言, 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还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 并且从受众的兴趣方面将时政新闻增加一些趣味性, 使时政新闻具备浓厚的人情味, 同时所传递的信息要符合人民的生活现状。

(二) 时政新闻民生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胡锦涛曾在2008年6月对人民日报社进行了考察, 并作出了重要讲话, 其内容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并时刻体现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也就是说在我们报道时政新闻时, 其报道的内容必须接近民生, 必须将老百姓的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必须将党和国家的思想传达给老百姓, 并将民生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时政新闻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 只有对报道内容进行不断地创新, 才能逐渐达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因此, 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必须从老百姓实际需求角度出发, 避免报道语言出现大话或者空话, 应该时刻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另外, 时政新闻在进行选题时, 应该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 报道的主要内容必须是老百姓极为关注的问题。同时在报道的过程中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能够从各个反面挖掘百姓的生活状态, 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党中央对他们的关注, 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作为新闻人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由于时政新闻所涉及到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要从各种新闻信息中选择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并从时政新闻民生化方面出发。因此, 时政新闻民生化需要新闻记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从新闻的现象挖掘其本质, 例如, 当记者报道民生新闻时, 不会被一些利益所诱惑, 能够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 真正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这样做新闻, 才能贴近群众生活, 才能被受众接受。

(四) 注重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深度报道

时政新闻民生化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然而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这需要新闻记者能够对时政新闻民生化有所了解, 如何才能将时政新闻内容更接近民生, 哪些报道内容才能达到百姓的关注和引发共鸣。时政新闻民生化不仅仅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街道和社区中所获取, 而是要真真切切地关心人们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同时还要对人们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深度报道, 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后续跟踪报道, 直到将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为止。因此, 注重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深度报道, 能够集中体现出民众的呼声。

结语:

综上所述, 时政新闻的发展方向是努力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时政新闻民生化, 能够让老百姓从各个方面解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 然而, 为了更好地完成时政新闻民生化, 需要新闻记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捕捉到老百姓感兴趣的、极为关心的话题。

摘要: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详细的报道, 它的特性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递信息。本文主要是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结合在一起, 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 以促进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为老百姓办实事。

关键词: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改革,民生化

参考文献

[1]罗燕.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J].青年文学家, 2011 (07) .

[2]覃雄.探究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民生化[J].新闻传播, 2013 (05) .

[3]王君彦.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J].发展, 2012 (07) .

[4]张明超.如何把时政新闻民生化[J].小雪花 (小学快乐作文) , 2011 (03) .

[5]李振山.时政新闻民生化[J].新闻窗, 2012 (10) .

[6]张芙蕖.让时政新闻离百姓更近[J].记者摇篮, 2011 (08) .

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的问题和思考 篇6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的必要性

时政新闻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 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执政方针和执政理念, 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 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然而, 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 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甚至让读者产生了“流水账”、“记事薄”和“讲话稿”的刻板印象, 同人民群众的生活脱离, 以至于使读者敬而远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报道方式过于单一, 语言过于程式化和严肃化, 缺乏生活气息, 不接地气

以会议新闻为例, 读者看到的大多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会议, 哪位领导出席、哪位领导讲话、会议有什么主要事项等, 然后就是用官话、套话把领导讲话一二三四加以罗列, 甚至是直接把领导讲话的原稿用了一遍。这种时政新闻的格式和语言, 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份文件, 只不过是用新闻的形式演绎出来而已, 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

(二) 过于追求程序性内容

程序固然是时政新闻的重要要素, 但是个别记者和编辑形成思维定势, 认为时政新闻只要让领导满意, 就算完成了“规定动作”, 并没有深入挖掘新闻源, 发现新闻价值所在。事实上, 群众关注的并非是谁出席、谁讲话、谁主持, 而是希望在讲话和文件中看到和自己切身相关的内容, 会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一眼看上去, 全是程序性的内容, 会使读者产生惯性思维和厌倦心理, 难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继续阅读下去。长此以往, 时政新闻在媒体极度重视和受众不愿阅读中, 演化成为了媒体的“独角戏”。

(三) 缺乏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入挖掘和把握

一些记者往往存在着例行公事的心理, 只要领导不丢、内容不缺、面面俱到即可。但恰恰是这种面面俱到, 其实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为受制于篇幅的影响, 追求大而全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有却什么都没说清楚, 当读者自己去选择和提炼其中有价值的元素时, 往往会发现话都只说了一半儿, 再想深入挖掘的时候却又是下一项内容了, 不解渴导致于不想看, 或者转向其他渠道去获得感兴趣的信息。

时政新闻的内容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时政新闻受到“冷遇”, 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这需要媒体进行深刻的反思。“受众是主动的, 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 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1]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 媒体必须认识到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 找准受众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的需求, 及由这种需求而产生的期待, 研究如何实现这种需求使受众得到满足。

时政新闻本身具有很强的新闻性, 是新闻的“富矿”,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信息。任何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报的作用就是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服务的, 在考虑需求的时候, 不能只偏向一方, 只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而是应该全盘考虑, 找到双方诉求和目标的结合点, 达到“双赢”的效果。实际上, 人民群众是存在着了解和知晓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需求和期待的, 是希望从中得到“满足”的。由于在表达方式上的误区, 犹如一道无形的墙壁, 阻隔了时政新闻本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只有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受众的“口头舆论场”产生交集, 乃至交相辉映, 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更大, 吸引力和感召力才会更强。强化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 就是要跳出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思维,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 让时政新闻好看、耐看, 使报道更贴近民众, 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进一步缩短和淡化时政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和隔阂, 实现最佳的舆论宣传效果。

二、时政新闻如何民生化表达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2]党报的性质, 决定了我们的报纸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读者, 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主要任务。

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其中所深厚蕴含的新闻点, 转换报道理念, 改变新闻视角, 另辟蹊径, 突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 让人民群众感到应该看、值得看, 看了有用, 不但满足群众需求, 还进一步达到了宣传效果。

治理雾霾天气, 改善大气环境, 是当前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唐山市召开动员大会, 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并出台了《大气污染治理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八大综合治理减排工程。在对会议进行了报道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贯彻会议精神、强化工作部署、让群众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唐山劳动日报还专门开辟了《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 对《实施方案》等文件中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工作, 进行抽丝剥茧, 重点解读。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稿件中, 列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作用、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等具体工作, 采用“净消减2560万吨”、“改用天然气”、“排放总量控制”等关键词汇解读的方式, 缩小了文件篇幅, 抓住了文件重点, 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直观地阅读新闻, 获取信息。这种方式使唐山市民认识到了市委、市政府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 以及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会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进而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坚定拥护者。

力求从群众关注的角度入手, 贴近生活, 解决问题。党报是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在发挥好党的喉舌作用的同时, 也要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前不久, 关于城市噪音扰民的问题引起了全国热议。2013年11月, 唐山开滦一中学生排队劝阻公园噪声的新闻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对于噪音扰民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分别开辟了《让城市静下来》专栏, 迅速组织记者采写了《城市鸡鸣狗吠之声扰民》《全家福饺子宴排风扇噪声扰民盼治理》《市政协委员热议噪音治理》等一系列稿件, 以民生视角查找问题根源, 寻找解决途径。同时, 还通过配发《噪音:人类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安静是城市的美德》等评论, 号召广大公民从“我”做起, 提升自身素质, 聚集社会“正能量”。从《记者随路北警方夜访“响门炮”少了》《这家加油站安静了》《扰民广告屏加装“防扩散罩”》等措施效果的报道中可以看出, 这种方式,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并使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很好地达到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关于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 时政新闻以民生化方式表达, 不仅不会动摇时政新闻的地位, 还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拉近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产生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 民生化的表达方式, 强调了受众主动性的地位, 充分尊重了受众的主体意愿, 也更利于受众接受和得到满足。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更好地突出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 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 学会换位思考

“受众通过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选择, 对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评价, 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成效的监管, 都会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方式, 影响最终传播的最终效果。”[3]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 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不应局限于“有什么”, 而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受众角度, 分析受众心理, 更多地去想一想受众“要什么”。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 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切入, 去认真梳理研究一个时政新闻源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这就有利于我们在传播时政新闻中发现哪些是重点要说清楚的, 哪些是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需要, 从而增加报道的影响力和服务效果。

(二)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闻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贯彻于新闻采写编的各个方面。对待形式重复的时政新闻以民生化方式表达, 加强创新显得尤为关键。通过策划选题创新, 采用分析解读、双向互动、深度报道等方法, 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什么地方值得关注, 帮助其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通过报道方式创新, 使领导视角与受众视角相结合, 在采写编的过程中, 注重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化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亮点, 把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具体化、标志化, 将更有利于受众的消化吸收。

(三) 延伸新闻视角

时政新闻一般都是党委、政府当前工作重点, 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政新闻的报道不能只看眼前发生了什么, 还应注重新闻事件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作为直接受益者的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动态效果非常关注, 党委、政府也希望更多地倾听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地方党报在“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的工作中, 应该进一步延伸拓展新闻视角,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剖析新闻事件, 依靠高度和深度使报纸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获得党委、政府的信赖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摘要:当前,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 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呈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趋势, 海量的信息也会让受众在选择时更加注重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常规武器”, 其中也蕴含了大量受众所关心的热点信息。在新的形势下, 更大发挥时政新闻舆论引导作用, 建立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需要媒体改变观念, 创新思路, 运用一体化思维, 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在整体上把握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 就是要媒体衔接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准确把握新闻信息源的基础上, 着眼于满足受众的需要,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做到既传递“声音”, 又抓住“需求”, 力争实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问题,思考

注释

1[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7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234页。

构建时政新闻影响力重在民生化 篇7

一、时政新闻面临的挑战

时政类新闻是各级媒体对于所在区域内的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奠定了其在主流新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过去“首发”、“独家”“现场”等时政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被以更平民化、生活化的网络等新媒体所抢占。后果是时政新闻的受众在流失影响力在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 时政新闻要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 全面创新报道内容、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回归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民生化新闻是首选。

二、时政新闻报道民生化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政新闻的出路在于发挥新闻机构的专业性优势, 向公众提供真实、全面、有生命的新闻。民生化的时政新闻就可以让节目鲜活起来, 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一) 加强民生新闻节目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是现实选择

以往, 时政新闻存在内容与生活脱节、模式僵化等问题。有鉴于此, 2011年8月, 新闻战线发起了“走转改活动, 压缩领导报道的字数、时长, 把更多的镜头留给普通百姓, 关注民生成为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向。民生新闻栏目大受欢迎的现状值得时政新闻借鉴, 也说明了深化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必要。

(二) 民生化新闻丰富了时政新闻节目的样态

“民生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折射和解读, 主要报道当前国计民生形态和公民生存状态, 给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和崭新的景象。” (1) 民生新闻锁定的是普通百姓,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做报道, 使得时政新闻更加鲜活。《新闻联播》于2012年5月10日头条播出《走基层:小事尽心做爱心解难题》, 关注了江苏淮安、上海黄浦两地用小小爱心解决环卫工人歇歇脚、老旧民居如厕难等百姓生活大难题, 增强了《新闻联播》节目的亲和力。

三、做好时政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

习近平在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指出宣传部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为时政新闻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 以人民为中心, 百姓也应该是时政新闻的主角。

1.按照“走转改”要求, 以民为本, 做好民生化的时政新闻

“走转改”要求广大编辑记者将新闻视角更多着眼于百姓生活, 关注民生, 将新闻触角更多延伸至凡人小事。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分别推出《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基层干部》等栏目, 将关注的视角贴近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新报道形式, 拓宽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毕竟民生化的时政新闻不同于民生新闻, 严肃新闻也是其重要内容, 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看性, 还必须在报道形式上有所创新。准确、科学运用现场同期就是个很好的办法。“与报道词的清晰明确、传播效率高、主观性强的特点相比, 人物同期声具有客观真实、生动鲜活的特点。” (2) 2012年11月29日, 《新闻联播》播出《习近平到太行山区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用了习近平和一位小朋友的一段对话, “这是谁啊?”“你好!”短短两句话勾勒出一个和蔼可亲的领导人形象。

时政新闻报道还要选取大众表达这个切口来拓展报道的深度。2012年10月9日, 《新闻联播》播出《齐齐哈尔:告别棚户区圆了安居梦》, 报道以齐齐哈尔市棚改后一位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将要进行棚改的住户生活对比, 展现了棚改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引出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主题。

3.直面社会热点, 答疑解惑, 增强时政新闻的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 宣传部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帮助干群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时政新闻必须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容易混淆视听的模糊问题, 才能做到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掌握话语权。8月23日, 薛蛮子因嫖娼被警方抓获, 25日央广新闻率先播出了这条消息, 央视多档栏目陆续关注了此案, 回应了社会关切。此后个别别有用心的媒体以此来攻击中国的言论自由, 《人民日报》等媒体随即刊文予以驳斥, 以正视听。

结语

综上所述, 时政新闻作为各级主流媒体发挥喉舌功能、彰显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在新时期下, 时政新闻民生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更多地去反映民生、民意、民情, 体现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 从而发挥正确引导舆论、掌控社会话语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景升.电视时政新闻改革的民生趋势[J].新视窗, 2012 (5) .

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 篇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它不仅要求国家领导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更要求社会的各行各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要求各行各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迎合广大观众的喜好, 各大媒体纷纷转走民生化路线, 加大节目创新力度, 尽量让电视节目贴近人民生活, 时下电视行业的创新改革呈现一片方兴未艾的景象。作为电视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不免也卷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 它能否突破原有严肃、生硬的报道模式, 实现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行业的兴衰。

2. 电视时政新闻存在的不足

2.1 新闻内容不够精、深, 流于形式

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为了单纯追求时政新闻的实效性, 未能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解读, 对新闻的报道止于表面现象, 时政新闻所包含的新闻价值更是无从谈起。这种不够精深、流于形式的新闻报道,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时政新闻对百姓的吸引力。此外, 新闻内容不够精深、流于形式的又一表现是时政新闻语言干瘪, 缺乏创新。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一种新闻格式进行报道, 给百姓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 时政新闻没了新鲜感, 势必会造成百姓关注度的下降。

2.2 记者角度、立场片面化

时政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存在着报道角度、立场片面化的问题, 他们往往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 片面地站在国家政府的角度进行时政新闻报道, 将老百姓的认识、看法置之度外。[1]不能以百姓的视角为切入点进行新闻报道, 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最终导致的是新闻内容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这不仅影响了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 而且降低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3.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趋势

3.1 受众时代的必然要求

传媒受众时代的到来, 要求电视时政新闻加大改革力度, 走民生化路线。[2]受众时代要求电视节目以百姓为中心, 关注百姓生活, 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 要求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观察社会。时政新闻只有贴近百姓生活, 走民生化路线, 才能确保时政新闻在电视节目中的王者地位, 才能促进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3.2 大众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众文化的要求之一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落实到实践中, 这就要求电视时政新闻记者不仅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 以百姓需求为导向, 更要与群众建立平等、互信、真诚的新型新闻传播关系, 走民生化路线, 让时政新闻具有民生特点, 让百姓乐于接受。

3.3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电视时政新闻不断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为时政新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是创新的一种表现,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新闻的表现力、感染力, 力求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理解新观念、接受新文化, 让时政新闻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4. 促进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举措

4.1 应注重提高报道内容的精深化程度

首先, 时政新闻记者要学会从众多繁杂的党政活动、会议文件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并进行合理取舍, 突出报道重点。例如, 在进行会议报道时, 应将重点放在会议内容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上。同时, 时政新闻记者应积极响应中央“走转改”的号召, 让普通老百姓登上新闻, 让新闻发挥传达人民群众心声的作用。

其次, 新闻记者应将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作为报道重点, 走民生化路线。近年来, 央视新闻加大了改革力度, 改革新闻版面、添加民生风采等, 走基层这一板块拉近了国家领导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时代模范的简介突出了老百姓的榜样作用。

4.2 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报道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要求记者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 将时政语言转化为百姓的生活化语言, 让新闻报道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时政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时, 可以运用细节刻画、突出人物表情动作等方式, 发挥非语言的作用, 引起老百姓的心灵共鸣。今年, 央视改版了国家领导人总是出现在第一条的报道模式, 更加突出民生, 将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作为报道重点, 语言更为平实、更“接地气”。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 各大媒体迅速反应, 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全天不间断播出, 用镜头反映现场, 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细节, 这种报道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无论运用多少语言文字也无法比及的。

4.3 应站在百姓的立场进行新闻解读

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百姓的视角解读时政新闻, 只有摆脱严肃、生硬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 走民生化路线才能真正促进时政新闻作用的发挥。例如, 湖南提出“两型实验区”的发展战略, 时政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以人民的眼光来解读, 站在人民角度分析“两型实验区”的开发带来的益处, 有效解读“两型”的政令文件, 让老百姓切实理解国家的一切政策都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让开发建设的政策深入人心, 进而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音.探讨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J].新闻传播, 2012, (06) :181.

[2]马佐利.电视时政新闻改革的民生化趋势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03) :35-36.

上一篇:医疗仪器下一篇:功率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