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民生新闻

2024-06-08

地方台民生新闻(精选十篇)

地方台民生新闻 篇1

第一, 报道琐碎化。目前, 民生新闻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新闻热线, 无论大事小事, 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这些微观层面的市井轶事虽然贴近日常生活, 节奏快捷迅速, 但事件琐碎, 内容浮浅, 其实是一种“琐闻”传播。这类报道, 非但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 还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降低吸引力。

第二, 缺乏深度。浮浅的新闻内容忽视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 抢一时之先, 吐一时之快, 就事论事, 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 丧失民生新闻的感召力, 老百姓关注度指数也日益下降。

第三, 节目无个性和吸引力。目前, 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雷同以及严重的模仿现象使民生新闻走入了死胡同。长此以往, 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纠纷及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如道路凹陷、水管爆裂、交通堵塞、垃圾成堆无人清理、井盖破损无人问津等尽显荧屏, 内容单一, 毫无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使观众丧失了最初的兴趣。

虽然存在着这些问题, 但是民生新闻仍然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 民生新闻的未来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 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应加进更为丰富的营养, 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去解决、反映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问题, 尤其是牵涉政府关心的, 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一是要正确理解“民”之内涵与外延, 加大信息量。民生的“民”指的是所有的“人民群众”, 而不单纯指社会的最弱势群体。民生新闻的内容既应关注具体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和际遇, 更应该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况。既可以抨击丑恶现象, 暴露社会矛盾, 又可以弘扬社会新风, 传播科学知识, 引导经济生活。

二是要正确认识新闻价值, 加强新闻遴选环节, 内容上要做新闻而不是做琐闻, 形式上要通俗但不能庸俗。民生新闻应该严格把关, 不能有闻必录。对只能满足个别人猎奇心理, 却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借鉴意义、普遍意义的题材要坚决摒弃。通过新闻遴选, 提升节目的品位和质量。

三是要深度报道凸显新闻魅力。民生新闻栏目既然是以百姓的视角来着眼百姓关心的新闻, 那么跻身主流新闻栏目,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定不应缺位。地方新闻媒体的新闻资源与上级台相比的确是没有优势。然而, 每时每刻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也都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充分挖掘这些看似不大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强调“大民生、小故事”, 对新闻题材进行扩展, 做出颇有见地的深度新闻。大民生, 主要涉及国计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大议题, 其中,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也就是说, 把这五方面的问题和政策报道好了, 让观众领略清楚了, 也就是把大民生报道好了。小故事, 则体现了以点带面, 坚持民生新闻贴近性、适用性的报道方式。可以从市民身边事的线索中, 挖掘出值得社会关注、思考的点, 以点带面, 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和呼声。两者的结合, 实际是要求以更开阔的视野、多层面地关注民生。

四是要加强民生新闻策划能力。强化新闻策划, 是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及其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民生新闻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策划的价值就在于, 通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 科学地整合新闻资源, 满足受众需求, 取得非同凡响的传播效果。譬如遇到一些重大节日, 我们首先要创新思维, 做好前期策划, 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 使播出的节目更能显现出新闻报道的气势与厚重, 也能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更多收获。

五是要处理好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关系。现在, 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虽然都有类似“为百姓办事, 替政府分忧”的宣传口号, 但由于分寸把握不当, 实际上, 虽为百姓办了事, 却未必替政府分了忧。理论上讲, 为百姓办事和替政府分忧两者并不矛盾, 它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在实践中切不可把两者分割开来。

六是要采用“说”的方式来报道民生新闻。与纸媒体相比, 电视能有效消除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产生“沟通”效果。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 在与受众的沟通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电视界一直在强调电视新闻要“口语化”, 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拉近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这种“口语化”的形式应该让不识字的人群也能够听懂。这种“说”是活生生的百姓话语, 让老百姓既明白又亲切。

七是要加强互动性。除了节目热线、短信、记者跑街等与观众常规的互动以外, 我们应该想办法创造出更为有效的非常规方式, 围绕栏目报道主题策划出更为鲜活的互动方式。例如, 设置互动话题、观众感言、主持人深入社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等方式, 同时还可以与一些DV爱好者建立起更为亲密协作的关系, 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电视新闻中, 事件的当事人一直是被采访对象, 如果换一个角度, 让他作为讲述者, 自己讲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则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人情味, 让普通观众由被动变主动, 由客人变主人, 这样的互动方式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能够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和关注度。

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子, 民生新闻做好了, 不仅可以提高收视率, 还能赢得广告商的青睐, 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民生新闻为何广受欢迎[DB/OL].人民网.

[2]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DB/OL].论文网.

论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趋势 篇2

一、民生新闻理论概述

(一)民生新闻内涵

民生新闻是一种积极倡导聚焦民生热点,关注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社会性为其本质属性,因此民生新闻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现象和社会焦点问题。同时,狭义上民生新闻被人理解为市民新闻。民生新闻主要以普通老百姓的论调和想法为主要内容,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变化与思想民风发展趋势,关注百姓需求、生存现状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热点话题,如生存困境、环境污染、教育医疗和民众意愿等等。民生新闻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立足于民众,自下而上地表达民意,坚持从最底层的视觉发现问题,贯彻“以民为本”的价值原则,将话语权由官方转为普通民众,赋予了新闻更多新鲜的生命力与血液,拉近了百姓与新闻及官方之间的距离,使电视节目能够更加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有效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民生新闻特征

首先,和经济、政治等新闻相比,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觉为报道立场,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色彩,在内容上更加靠近基层、贴近百姓,善于从百姓的角度来发现新闻,评价新闻事件,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这是也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其次,普通百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问题是民生新闻的主要报道题材。纵观民生新闻事实可以发现,区别于传统政治新闻,只注重国家政策方针、大事件的新闻内容不同,民生新闻内容都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身边事”,包括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改革等等涉及民众生存利益的事情,并且注重从细节入手讲述“大事件”,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达民生新闻信息。再次,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更加丰富多样,拓宽了信息维度。当前,民生新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动故事讲述型、简单资讯介绍型、事件评价总结型、深入探究调查型等,能够结合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多变的新闻报道形式,在轻松愉悦的节奏中引导民众了解新闻,接受最新信息。此外,在表现上,民生新闻更加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贴近受众生活,注重新闻事件的现场性,缩短了新闻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电视观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客体积极转变为电视节目的参与者和新闻内容的利益相关者。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题材狭窄,内容千篇一律

题材狭窄,内容趋于一致是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从报道对象及民生新闻内涵界定来看,绝大多数的市民与农民,广大的中下层民众是民生新闻中的”民“,但是当前部分民生新闻在报道中却忽略了这个最需要关怀、庞大的报道对象,导致民生新闻导报体裁范畴单一、狭窄,只以城市为中心,没有给予广大农村、农民以足够的关注。此外,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播报时间、内容趋同,在栏目设计上各地方电视台互相克隆,缺乏本地特色与创新,导致在同一个时段每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播出类似的新闻内容,进而使民生新闻传播同质化问题逐渐严重,造成受众审美疲劳,从而失去观赏兴趣,降低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收视率,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

(二)报道形式花哨,新闻价值不高

民生新闻热衷于反应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应老百姓的生活中的要紧事、突发事件、感人事件等,旨在于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态度与执行力。但是纵观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现状可以发现,部分新闻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选择不够确切,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新闻内容过于表面化、形式化、琐碎花,新闻价值不高,不能够全面、具体地反映百姓关心的重点问题,而是通过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车祸流血等一些列惊险刺激的话题与画面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过于追求新闻的娱乐化,重视报道形式的花哨,缺乏新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挖掘,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不仅降低了新闻内容的价值,影响了收视率的稳定提高,还导致民生新闻失去了应有的播出意义。

(三)问题报道过多,侵犯他人隐私

民生新闻关乎百姓日常生活,通过对社会问题的适时、适度报道传播,旨在提高相关部分及公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速度,促进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但是当前对于社会问题的选择,部分地方电视台出现了过分重视问题报道的现象,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不断围绕社会问题进行报道,并在报道的过程中可以渲染事件情节,熟不知,这样的报道不仅不利于民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还会导致社会问题过于泛滥和频繁的出镜率而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判断与认识,形成具有一定偏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报道家庭纠纷、情感纠葛等负面新闻时,通常会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问题,部分地方电视台在隐私保护上工作不到位,无意中侵犯了他人隐私,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也是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缺乏深度报道

简单地还原事实、就事报事,忽略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部分民生新闻栏目普遍存在的不足。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题材比较丰富,内容庞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对“收视率”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却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根源性的透视,有悖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规律。直白的播报不仅让新闻失去了应有的深度,也丢掉了原本可能具备的新闻价值。观众虽然天天看,却很难对此有所思考,没有发挥民生新闻应有的社会意义。

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一味追求市场和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表现出“泛娱乐化”倾向,绞尽脑汁去报道一些标新立异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部分新闻中,不乏媚俗、庸俗、世俗的事件内容,这些新闻内容的过多出现,不可避免会影响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导致部分观众对民生新闻产生厌烦的情绪。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对于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的过分追求,如此,不仅会将民生新闻带入绝境,还会导致恶性循环怪圈的出现。长期如此,必将对社会文明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媒体还是应该在坚守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来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收益的问题。

(二)过分强调自身舆论监督角色

在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地方电视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报道过多,侵犯他人隐私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其自身角色定位偏差,过分强调舆论监督角色。地方电视台在帮助百姓解决重难点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将百姓的疾苦快速传达给地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替广大百姓发声,影响社会舆论,以督促问题的解决。但是部分地方电视媒体在实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过分强调和放大了自身的协调、监督角色,从而出现了媒体审判的越权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简单的迎合受众的口味,获得他们的青睐而走了一段错路,造成了在自身在角色定位和实施过程中的迷失。

(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建设的力度不足是导致民生新闻突出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民生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欠缺,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新闻敏感性,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够深入到基层一线民众当中,不能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新闻事件报道缺乏新意,深度报道能力不足。还有部分民生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有些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会发生侵犯当事人隐私的现象。这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四、邯郸电视台《民生大视野》实例分析

《民生大视野》是邯郸电视台第一民生新闻栏目。真心对待呼声,真实反映生活,真诚帮忙服务,真挚促进和谐是《民生大视野》栏目宗旨,该节目立足本土,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例如帮助阳春小区通行公交车;帮助新泽园小区查找暖气不热原因,解决一千多户居民取暖问题,是邯郸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重要品牌节目。栏目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宽泛,囊括与民众相关的各种新闻事件,如食品药品安全、公益事件、城管与商贩冲突、环境问题等等,题材丰富、具体,能够做到真正立足于百姓日常生活,服务于百姓。《民生大视野》还在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通了互动论坛,节目组会定期选择话题节目与观众进行互动,并收集和采纳网友留言与意见。自开播以来,《民生大视野》栏目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在邯郸市民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为民众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但是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解决,以促进节目更远更高的发展。

首先,内容琐碎,部分民生新闻报道浮光掠影止于表层,缺乏深层信息挖掘与分析。如2015.1.12期节目中有关《人民路与铁西大街交叉口辆车相撞 无人员伤亡》报道为例,在短短的1分13秒的新闻中,止于简单地还原事实,没有对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没有就此次交通事故而给观众是当个的提醒,新闻存在于“播”的形式,缺少应有的适当点评,影响了民生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

其次,新闻内容倾向于民众生活,时政新闻略显缺位。在内容方面,《民生大视野》对百姓日常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观众远远多于时政新闻。有部分人员对时政新闻“心存误解”,认为其内容只关乎领导、会议、政策、文件,与百姓生活相距甚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百姓反感时政新闻,只有精英阶层才对其有兴趣。以上两种观念导致了民生新闻在实践中,选题过度“原生态”、“平民化”,时政新闻缺位。

五、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新闻价值,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提高新闻价值,真正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民生新闻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为此,地方电视台首先要改变民生新闻过于形式化、缺少新闻价值的现状,对新闻节目形式及内容进行重新定位,摒弃为吸引眼球,追求市场与经济效益而增加的娱乐化因素。科学合理选择新闻题材内容,立足于“民生新闻”内涵,专注于报道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反映百姓疾苦,充分发挥电视民生新闻为百姓代言、替百姓说话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帮助百姓解决困难为己任,在社会中积极传递正能量,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扩大新闻线索渠道,丰富新闻内容

扩大新闻线索,是丰富新闻内容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为了进一步扩充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内容,使新闻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服务价值,贴近百姓生活,地方电视台应该不断壮大并培养电视台通讯员队伍,他们是分布在各个部门、行业、街道的一线人员,他们既有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和新闻兴趣爱好,还熟悉、接近基层一线,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源,还能够掌握老百姓的新闻关注点,有助于提高新闻阅读价值。其次,还可以增设线索征集、微博互动和有奖回复等新闻线索渠道,注重与广大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促使他们成为活跃在电视台客户端的积极“情报员”。同时,地方电视台还可以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建立并完善网络电视台,面向受众提供新闻点播会看服务,培养固定收视群体。但是最重要的新闻线索获取渠道依然离不开广大记者编辑的努力,需要记者培养新闻敏感性,围绕节目内容广开言路,丰富新闻内容,扩大新闻信息覆盖面。此外,可以在各个社区发展与培养信息员,建立民生新闻直报网,保证新闻实效性、真实性,扩大新闻传播效果。

(三)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

作为民生新闻的主要创作人员,民生新闻采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新闻专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可读性与价值。所以要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就要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民生新闻从业者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不仅要根绝传播环境及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接纳和吸收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新的专业实践,还要在专业学术上力求有所创新,丰富自身新闻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民生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力争做一个“杂家”,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涉及民众生活的大事小情,对关乎民生的各方面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形成自己独特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当前民众需求、国家方针政策,使得自己在各类题材报道中做到游刃有余。

(四)注重差异化,塑造品牌魅力

品牌,已经成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谋得生存并实现突围,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它是信任度、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象征;而差异化是实现长远发展,为栏目注入新的血液,满足人们新闻审美需求的策略与途径,所以注重差异化,塑造自身品牌魅力,是今后民生新闻在地方电视的发展趋势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促使观众对节目产生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进而形成更高价值的经营附加值,创造一系列更多的无形资产。为此,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要坚持独特路线,避免盲目的效仿与刻板,以错位竞争的战略促进节目品牌的形成。在内容和播出时间等方面努力创新,注重内容质量的提升,保证民生新闻内容既贴近老百姓生活,又不庸俗,能够真正服务与广大观众,成为业内专家学者、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行业内成为标杆典型。

结语 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倡导关注百姓生计,注重市民生活的新闻栏目。从它的出现,发展以及今天的不断成熟,都无不彰显着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观念发展的积极定位。作为一个新闻资讯类节目,它要想能够长期留住观众的眼球,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如果仅仅从外表上对新闻节目进行包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时间一旦长久,百姓会对节目的新鲜感厌倦,再加上新闻内容的质量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升,是不可能永久留住受众的。因此,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应该不断提高新闻的播出和社会质量,提高新闻价值,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扩大新闻线索渠道,丰富新闻内容;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注重差异化,塑造品牌魅力,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标准,关注民众发展,促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广阔发展。

地方台民生新闻应走向“大民生” 篇3

目前, 民生新闻存在着“三位”、“两质”现象, 使得“大民生”新闻难以唱主角。“三位”是指民生新闻的移位、越位和缺位, “两质”是指民生新闻的内容同质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的束缚太多, 民生新闻出现了移位现象, “报喜不报忧”较为普遍。民生新闻刚起步时, 从业人员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舆论监督功能, 通过媒体的报道, 拖欠民工工资、民工子女入学难、企业排污等久拖未决的问题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条条框框, 动不动就以“影响政府形象”、“影响投资环境”为由阻碍媒体报道, 慢慢地, 民生新闻被逼进了“小胡同”, 只好报道一些“小民生”新闻, 车祸、火灾、跳楼秀等等。有一些电视媒体甚至每天网罗发生在各地的色情、暴力、犯罪等报道, 组成“大拼盘”、“大杂烩”吸引观众, 使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公信力、美誉度和引导力。

民生新闻越位现象, 是由于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模糊造成的。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不合法事情, 是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话题, 这些事情一经媒体报道, 就会形成舆论的压力, 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使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媒体在解决问题。媒体的职责是揭示事实, 对监督客体造成舆论压力, 并不具有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记者的协调帮助下, 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如此越位, 造成百姓打官司要找媒体造势, 小区业主告开发商时拉上媒体, 打不赢官司求助无门也要找媒体, 媒体陷入了被受众当作“公共保姆”的尴尬境地。

民生新闻的缺位现象, 主要是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功能认识不够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收视率, 将民生新闻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局限于城市, 定位于市民, 而很少涉及农村和农民, 导致报道视野狭窄。其实, 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 “民生”中的“民”包括市民和农民。农民是非常需要媒体关注的一大弱势群体, 民生新闻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 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

另外, 经济新闻也是民生新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媒体尤其是县一级的媒体忽视。

几年来, 不少地方的观众在18:00—20:00之间就会钻进各类民生新闻的包围圈。一座城市一天能提供多少这类新闻?结果必然导致民生新闻内容的稀释和品味的降低。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将趣味性新闻作为栏目的主打内容, 并且一再扩版, 造成了民生新闻信息量的严重不足, 诸如醉酒开车、路人吵架、居民家中漏水等市井新闻在荧屏上频频出现, 造成了民生新闻的平庸化, 让受众产生了收视疲劳。而从刺激受众眼球的角度来说, 民生新闻栏目又非常需要“爆炸”性的新闻来支撑, 因此便出现哗众取宠的失实报道, 甚至杜撰假新闻。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些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离民生新闻发展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 未能实现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转变。

要让“大民生”唱主角, 还需在以下方面多做文章:

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从原来单一的具有民生新闻特点的动态消息为主, 发展到现在“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相结合, 使栏目具有了新的竞争力。每日头条《今日关注》主要内容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就是“大民生”。《今日传播》还推出以两位记者命名的帮忙小板块——《热心小马哥》和《贴心梦乡姐》, 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市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使《今日传播》更具社会性和公益色彩。

策划大型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今日传播》的“民生乡镇行大型新闻行动”, 展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常熟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变;“烛光点点, 为四川灾区祈祷”的爱心活动, 短短两小时, 募集善款12万元多;北京奥运期间, “奥运福娃进你家”活动拉近了百姓和栏目的距离, 提升了栏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做好民生新闻 重视新闻线索 篇4

一. 新闻线索——民生新闻与其它类新闻的不同点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诸多领域。然而,民生新闻又与一般的时政、经济、科技、体育、教育、卫生、文化等新闻不同。因为民生新闻的着眼点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存状态等内容,所以仅仅走访这些领域的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是很难获得民生新闻线索的。

(一)民生新闻线索的获取途径

1. 蹲点守候民生新闻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应该是突发类新闻事件。例如火灾、车祸、燃气泄露等等。蹲点守候是一种很好的获得新闻线索的方法。记者可以在一些高发地带即民生新闻的集散地蹲点守候。如医院急诊室、派出所、车站、公安110、火警119等部门或地点。记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蹲点或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十分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线索。

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天天看》在开播之初就选用了这种方式获取新闻线索。当时,《新闻天天看》栏目分别选择了在120急救中心和火警119进行蹲守,还与110巡逻车一直保持联系。在这期间,栏目获得了很多有关车祸、火灾、救援等突发事件的新闻线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2. 特约记者一些民生新闻媒体为了发掘贴近百姓身边的新闻线索,有时候会寻找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供新闻线索。他们中间包括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学校师生、出租车司机以及退休老人等。他们与民生新闻媒体建立并保持联系,尽可能多的将发现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新闻媒体。

内蒙古电视台的两档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和《都市全接触》都采用过这样的方式。他们通过与社区居委会、爱心车队等社会力量建立联系,获取新闻线索。因为这些新闻线索都是从百姓身边发现的,所以它们更加贴近老百姓。

3.时刻关注所谓时刻关注获取新闻线索,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有一些是突发事件,有一些是普通事件。它要求记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鼻子——也就是新闻眼和新闻嗅觉,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新闻。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新闻热线——最行之有效的新闻线索获取方式

上述的几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新闻线索,但是在实践当中,最节省人力,最快速,最行之有效的获取方式还是通过新闻热线。

(一)节省人力在新闻线索的获取方面,虽然“蹲点守候、特约记者、时刻关注”都可以获取到新闻线索,但是其局限性都小于新闻热线。新闻热线最大优点是,只要有人关注新闻,就会拨打新闻热线提供线索,与前三种方法相比较,获取几率更高,占用采访的人员也最少,省力又省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速度快在新闻发生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新闻热线,在第一时间通知记者,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采访,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三)受众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最快速、最方便的通讯工具。作为新闻热线,正是因为它秉承了这一方面的优势,所以才会被多数人所接受,并且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收集新闻线索。

针对这一点,内蒙古电视台成立了新闻热线平台,并由专人进行24小时无障碍接听。既保证了新闻线索的时效性、有效性,又确保了新闻线索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新闻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以上围绕新闻线索在民生新闻中的重要性,笔者略作了一些粗浅的论述。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线索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新闻线索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的未来,所以想要做好的民生新闻,绝不能忽视搜集新闻线索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刍议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5

1.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

从实践来看, 新闻报道的前提条件是新闻采访, 采访技巧是重中之重。新闻工作人员进行采访的目的是尽可能真实地搜集原始素材, 因此新闻采访在新闻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新闻采访前的工作而言, 明确思想、探析新闻线索、准备采访以及创造访问条件等, 从本质上来讲, 这些活动只能算作采访之前的准备环节, 新闻采访的实质阶段在于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后期。因此, 熟练的工作技巧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是一个优秀新闻记者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 采访技巧在其中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一般而言, 新闻采访通常是以谈话形式去研究被采访者的心理, 这一看上去好像特别简单的活动, 实际上却是非常的困难。正如我国著名的记者柯天先生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中所说的那样, 新闻采访活动应当是世界上最高超的艺术活动, 同时也是新闻学中最微妙、最困难的一门技术;这主要是因为该项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格式, 更多关注的是实战和具体实践中的相关技巧。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 新闻采访的技巧在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若没有较为高超、灵活的技能和语言技巧, 将会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2.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访的有效技巧分析

正如以上分析可知,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实际采访中应掌握怎样的采访技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站在平民视角, 加强情绪引导和控制

对于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报道, 应当善于站在平民百姓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 去选择合适的报道主题内容。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新闻采访对象具有非常强烈的不特定性特点, 采访实践中很难自主地选择这些随机性的采访对象, 有些人比较乐意受到采访, 而有的人则对此非常排斥。因此, 具体采访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这对经验不足的采访人员至关重要。实际采访过程中, 可能会有所拘束, 或者束手束脚现象的存在, 这些问题都会对被采访者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也就不会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回答, 更多情况下只是一味地敷衍而已。与之相反, 有些采访人员过度放松, 轻浮或没有正事的情感溢于言表。这种情况的存在, 不仅难以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 更为重要的是该次采访会成为一种形式, 为采访而采访, 所回答的提问多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实践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 部分采访人员态度较为傲慢无理, 将采访活动只是作为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而已, 整个新闻采访过程中从不考虑说话、提问的分寸和质量, 以至于被采访人员会感受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 甚至产生反感。因此, 只有多站在平民的视角, 加强情绪引导和控制, 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这也是民生新闻采访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

(2) 采访语言要灵活多变, 注意被采访人员的个体差异性

新闻采访前, 对要采访问题应当事先精心设计一下, 尤其要注意采访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实际采访过程中会受到被采访者、采访环境之影响, 若采访时没有掌握技巧尤其是提问技巧, 则被采访人员就难以对此进行全面的理解, 经常会记住后面的内容而忘掉前面的内容。对于每一个被采访人员而言, 应当选择适合他们的采访方式。对小孩子进行采访时, 因他们通常都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对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总是希望得到同情, 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上的交流,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通过引导方可完成采访活动。

3. 采访时应注意轻重缓急, 不要急于求成

对于地方台而言, 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取最真实的新闻材料是其工作目的所在, 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就节目的形式来看, 当前我国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多是快餐式文化, 时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为数不少的记者不去考虑被采访人员的实际状态, 开门见山地去询问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文化活动中, 记者总是有代表性地去提问一些路边的问题, 比如今天心情如何、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以及能否谈一下您对该事件的见解等。诸如此类的提问方式实际上是很难得到对方接受或回答的。基于此, 我们可以换种采访方式, 如“您好, 对于该比赛相信您已经期待已久, 但天气如此之热, 您只需在家看直播就好, 为何坚持与朋友来现场呢?”相信通过这番采访, 对方会非常激动地回答我们:“这次比赛难得一遇, 为记住这一伟大时刻, 我想与我最好的朋友共同分享。”这样的回答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也表现出了采访技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月明.《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商情》, 2009 (19) .[1]李月明.《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商情》, 2009 (19) .

[2]姚金.《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金田》, 2011 (08) .[2]姚金.《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金田》, 2011 (08) .

[3]徐晓凤.《浅议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品牌》, 2010 (03) .[3]徐晓凤.《浅议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品牌》, 2010 (03) .

[4]王国锋.《浅议新闻采访应注重提问技巧》[J].《黑河学刊》, 2011 (03) .[4]王国锋.《浅议新闻采访应注重提问技巧》[J].《黑河学刊》, 2011 (03) .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发展思路分析 篇6

作为地方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新闻在近年来得到很多群众的好评与喜爱, 如西安台《好好生活》、上海电视台《新闻坊》等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然而目前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弊端, 这就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

二、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意义分析

(1) 对受众群体的启迪作用。民生新闻的看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的效果。实际采编工作主要是对许多平民百姓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受众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而且许多民生新闻中所涵盖的文化理念对于地方整体发展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 关于食品安全内容播放过程中注重与社会群众的评论相结合, 并在新闻播出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向, 很大程度上可以正确引导受众如何利用正确的方式维护权益。

(2) 对节目水平的提高作用。民生新闻并非单纯进行社会民生现象的简单论述, 而需对其中存在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问题进行剖析。若利用统一的采编方式很容易造成民生新闻节目出现叠加的情况发生, 也因此使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有所降低。因此, 地方民生新闻采编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所提倡的题材深度性与新颖性的要求以及编辑方式的多元化要求能够促进节目效应的提高, 使新闻视角既保持原有的全面性, 也突出其个性化特征。

(3) 满足传媒文化改革的要求。近年来国内的电视传媒致力于向集团化与品牌化方向改革发展, 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台新闻节目也将随电视传媒的改革发生变化。因此, 在改革方向中, 如何保证采编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地方民生新闻台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适应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三、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存在的弊端

(1) 从认识角度进行分析。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根本在于以百姓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群众能够接收的播放形式将社会现象与时事热点展现出来, 以此提高节目播放的收视率。但在收视效果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许多地方民生新闻栏目也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将节目的本质完全局限在百姓生活方面, 甚至在银幕上将许多生活琐碎之事呈现出来, 给人造成节目滥竽充数的假象。因此, 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促进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

(2) 从价值取向角度分析。由于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放往往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受众群体较少, 使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因如此, 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为吸引更多的观众, 会过多报道偏离民生实际内容的话题。例如, 为获取受众群体的好评, 将许多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过分夸大, 或通过播出各种奇闻怪事来吸引观众眼球。这种方式很容易误导观众的生活价值观。长此以往便导致新闻信任度呈下降趋势, 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3) 从非法挖取百姓私人空间角度分析。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工作中, 很多工作人员为使节目更具说服力与竞争性, 往往会对百姓的隐私生活进行挖取, 以此增强新闻的新奇性。这种方式从民生新闻本质角度, 脱离了原有的民生新闻节目要求;从法律角度讲, 其挖取民众隐私空间属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从受众群体角度, 这种方式会增加其对地方台新闻民生节目的反感。因此, 这种方式无法促进民生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2]

四、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发展策略分析

(1) 源于百姓生活的新闻采编。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是指目标在于使节目获取更多百姓的认可, 因此采编工作需源于百姓生活。但其中的源于生活并非指随意挑选题材以满足观众的喜闻乐见, 避免新闻节目播放中的消极内容与受众恶性思维定式相呼应, 造成生活价值观的偏离。由前文地方台新闻采编过程中的弊端可分析, 以亲切的方式替代说教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 将使节目的收视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因此, 采编工作中应注意与观众间的互动, 促进采编工作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也使新闻节目更具活力。

(2) 以引导正确价值观为准则的新闻采编。民生新闻节目实际采编过程中, 首先应注意对地方新闻的筛选工作, 需保证新闻经过筛选后再进行报道, 促使其民生新闻节目教育意义的充分发挥。同时, 采编工作中还需正确引导观众如何挖掘节目中的生活价值, 如何从中受益, 这样才可实现新闻节目心系民生的同时赢取受众的好评。另外, 采编过程中还需充分结合“大民生”与“小民生”。其中大民生主要指关乎百姓生活的国家宏观信息如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等, 而小民生主要指涉及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以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为例, 节目改编后, 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的同时结合地方民生问题, 充分将民生新闻的实质内涵展现出来, 也促使节目收视率的提高。

(3) 以民意调查工作为前提的新闻采编。新闻采编工作中应避免前文提及的挖掘百姓隐私空间等行为。应做好采编工作前的民意调查工作, 具体包括了解观众实际需求以及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同时也要对百姓在关注民生新闻节目后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保证采编工作的创新性与及时性, 也可使观众对民生新闻节目的满意度提高。[3]

五、结论

国家电视传媒的改革以及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快速发展为新闻采编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情况, 采编工作中首先应正视民生新闻采编的重要性, 同时需对民生采编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综合分析, 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新闻采编工作的价值观引导、贴近百姓生活以及做好民意调查工作等内容。这样才可推动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秀珍.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发展思路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3) :122-123.

[2]张磊.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发展思路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3) :124.

地方台民生新闻 篇7

1 地方台民生新闻相关的概念分析

1.1 什么是地方台民生新闻及其发展

既然是民生新闻, 那么其新闻的主体素材一定是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生计中比较值得关注的事。民生新闻的本质也是社会新闻, 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新闻的关注面要大于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着重强调民生, 而社会新闻关注的是整个大环境中的焦点问题。

最近几年, 几乎各个地方电视台都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 例如, 《第一现场》、《新闻坊》、《1818黄金眼》等都是典型的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 这些栏目都聚焦于时下当地的一些热点问题, 人们的关注度比较高。这些热点新闻的播出离不开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细心工作, 所以对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来说, 其新闻采编的发展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1.2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特点分析

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播出效果得知, 民生节目之所以会取得较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源于其内容、选材及风格都融入了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 最有说服力的实例就是湖南台的民生节目。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站稳脚跟,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在采编上需要基于社会现实, 并把握社会风气与社会的热潮。

2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采编工作者在新闻采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情况, 导致新闻采编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味追求新颖和及时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思想性和业务水平的不足, 导致新闻报道漏洞;出现侵犯生活隐私和角色错位的现象。

2.1 过分追求新意

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地方台新闻, 其发展的关键一般都是取决于新闻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可悲的是, 目前地方台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即新闻采编人员过分追求新闻的新意, 却忘记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性。导致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采编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 而过分追求新意制作的新闻往往并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2.2 民生新闻采编及报道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在新闻采集及报道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新闻采集人员会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的方法来表现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是缺乏对随机对象的控制, 所采集到的新闻会存在个人的主观性, 其真实性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除此之外, 民生新闻在报道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偏见和错误等。

2.3 侵犯民众的隐私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各类新闻节目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地方台民生新闻为了保持自己在新闻界的一席之地也开始挖掘私人空间, 以增加新闻的新奇性, 使民生新闻越来越偏离了正确航道。殊不知, 民生新闻的作用就是为了保证人们的合法利益及社会安定, 而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已经背离了节目的初衷, 这对民生新闻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民生新闻的稳固发展需要创新, 但不能盲目创新, 更不能为了电视台的利益而侵犯公民的隐私, 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

3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创新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也是地方台民生新闻取得长久发展的基础, 但是创新也不能盲目, 而要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创新点主要包括内容上的创新、传播互动手段的创新。

3.1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内容上的创新

由于地方性新闻具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特点, 所以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底蕴是十分丰富的,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极力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 周到贴心, 资讯为先。

3.2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传播手段上的创新

良性的内容生产还须将其节目编排和传播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大多数受众都比较依赖于网络来收看各式各样的节目, 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应该注意扩展自己的传播形式, 如利用网络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关注度。

结语

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开办, 使人们了解到当前民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但是最近几年, 人情稿、新闻舆论监督失当等问题开始出现在民生新闻栏目中, 使得这档节目开办的意义变了味道, 人们对该档节目的关注度也开始下降。在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中, 要利用创新的思想改变这种现状, 同时为了电视台更好地发展, 新闻采编人员还要深入基层, 实地探讨民众的生活现状, 保证新闻材料的真实性与贴近性。

参考文献

[1]柯晓, 《试析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发展与创新》, [J], 广电传媒, 2012年3月

[2]伍勤鹏, 《地方台办好电视民生新闻之我见》, [J], 华章, 2011年第18期

论地方台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定位 篇8

1 凸显浓郁地域特色,着力构建本土认同

地方广播电视台特别是地市级有线电视台,传播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与央视、省级卫视相比,其关注的视野、报道的角度和着眼点更有很大的不同。以固原电视台为例,主要通过有线光缆传输信号,用户、受众主要以市区及四县的城市居民为主,这在一定意义上它更像是一家城市电视台,《固原新闻联播》节目以本地时政新闻为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又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事实,正是地方台地域的局限性成就了其内容上的贴近性。群众关心的就应是媒体和记者关注的。近年来,固原广播电视台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尽可能地安排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街头小巷,报道展现普通人物的寻常生活故事,类似的民生新闻有时占到了《固原新闻联播》节目的三分之一多,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地方台民生新闻要切实腾出一定的时段甚至黄金时段,让普通百姓成为新闻的关注对象。民生无小事,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能沉下心来、蹲下身子去跟群众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鲜故事,为老百姓提供必要的生活常识,提供必要的出行、天气等资讯服务。人们常说,小城市是个熟人社会,每天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事情,不论是邻居家的儿子成了劳动模范、谁家的小孩考上了北大清华,还是广场晚上的一场文艺演出、十字街头两车追尾等,都可能是大家想要知道的,急于在茶余饭后“侃大山”,娓娓道来是。自己或身边的人上了电视,接受记者采访,成为新闻主角,在其周边引起的轰动效应有时不亚于重要的时政新闻。因此,地方广电媒体立足于内容本土化,贴近百姓生活,让乡里乡亲获得尊重和认同感,是提高其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定位,要求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关注老百姓的琐碎生活、家长里短,也要善于捕捉、关注一些民生“大事”,以小见大,传递正能量。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石湾村回族农民白志林舍己救人英勇献身,事件发生后,固原电视台第一时间派出两路记者赶赴现场,连续播发8条系列报道,通过现场目击证人、落水村民、英雄的父母亲及儿时玩伴、乡村干部的现身说法,英雄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如果办好了,很容易成为当地的名牌电视栏目,可以说,新闻节目越有地方性,就越具有影响力。

2 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

广播电视不仅承载着宣传的功能,也是对外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人们出外旅游入住酒店打开电视时,首要的选择往往就是当地的地方媒体,人们关注的不只是节目本身好看不好看,更想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品味、感受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

地方台民生新闻在定位上一定要立足本地,以文化为根,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展示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固原作为边塞重镇,一度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红色六盘、萧关古道、丝路古城、花儿家乡”等四大文化名片。固原电视台除了新闻联播节目外,观众反馈和评价较多、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就是《魅力固原》《德行大原》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栏节目,因其特色鲜明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获得观众的好评。与上星台相比,地方台的受众大都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文化上同根同源,风俗习惯比较接近。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使节目更加吻合本地区受众的收视习惯,形成具有亲和力的乡土风格。

3 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个性主持人,树立品牌形象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色能给节目带来全新的感觉。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解说,既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播报语言,也不完全是群众口语,而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在播报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口语化、亲民化,不能沿用照稿念读的传统模式,主持风格要适合“说新闻”这一全新的主持方式,在说新闻的过程中,以自然、亲切、贴近生活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大情小事,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最终形成传受双方的和谐、默契。

对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方言的运用是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民生新闻大多反映的是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件以及生活中的轶闻趣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主持人的主持和配音风格相吻合,不能跟播报时政新闻一样一味追求字正腔圆。近几年,固原人民广播电台尝试用固原话播报地方新闻,用固原话播报颇有知名度的西海固文学作品,听众反响良好,本地著名作家南台的《一朝县令》、火仲舫的《花旦》等录音作品播出后,深受欢迎,有听众打电话,还有人找上门来要求拷贝或希望电台能安排重播。

4 结语

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 篇9

民生新闻的“民生”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并逐步走向市场化,转换成“既是喉舌又是产业”的角色定位,直接引发了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传播态度也由传播者本位逐步转变为观众本位,实现了电视新闻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向双向的交流、监督、服务功能的转化,还原了大众传媒的本来面目。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到河南的《民生大参考》、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第一时间》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闻,都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这一特征。

题材贴近百姓

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多以关注身边的百姓故事为题材,将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尽管这些“小人物”和“小事”难以在节目中产生轰动效应,但百姓身上无“小事”,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来反映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中实现其他新闻类栏目无法触及的领域和作用。这种地域和公众的贴近性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和价值追求。综观这一特色,从栏目的名称和口号上就可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如河南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南方电视台的“追踪热点,关注民生”。北京电视台的“心疼老百姓,为百姓说话”等。

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模式

传统的媒体与民众是一种单向的互动,即“我播你看”制作模式。媒体被动地等待着受众的来信、来电,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广阔的新闻素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制成节目传播出去,实现所谓媒体与民众的互动。而民生新闻则改为“全民互动”传播模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全民参与制作。

直播手段的大量运用。以往的新闻,都是记者追踪线索,到事发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再经过后期剪辑之后呈现给观众,其中多多少少带有记者自身的主观色彩。而现在,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新闻栏目除了通过主持人现场口播和与现场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实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与直播同步外,卫星直播车也开始了大量运用,在直播过程中,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可以随时通过直播车,实现直播室与新闻现场之间的同步传输和同步报道,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同时展示了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调动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充分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参与节目制作制度。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保证市民的高出镜率。随着电视摄像设备的普及,经过简单的培训,市民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有业务能力的市民,作为通讯员,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随时用摄像机把所遇到的突发新闻拍下来。还有些地方台征用群众自己“DV”所拍摄的资料,经过后期编辑处理和审查后播出。如河南电视台创新组建了“DV”俱乐部,在公共频道开辟了长达30分钟的主打新闻栏目《DV观察》,其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平民”视角开办电视新闻节目的首创之路。这一方式的创新,不仅为节目的选材和制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从资源本身保证了新闻的“原汁原味”,使得新闻人与观众处于良性互补、互惠双赢的状态。

与此同时,栏目还可以每天选取一条或者几条新闻,让热心观众自己拍摄和解说,大量运用同期声;还可以找一位或多位具有表达能力的市民,让他们对当天发生的一些新闻进行点评,记者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解说词也退居次要位置,主推鲜活的市井语言。这样,不但能使受众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能以百姓的视觉观察事物再进行评论,使媒体评论摆脱政府“喉舌”的刻板印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让市民讲一些百姓爱听的话,“观众本位”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独特的“说新闻”,更加“人性化”

民生新闻独特的“说新闻”方式,因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视角,与《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反其道而行之,颇能深入观众的灵魂深处。这种“说”其实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演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成了主持人,可以说,可以唱,可以坐,可以站,其播音语气和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做作,没有修饰。镜头前的主持人完全是带有自由轻松的心态,给观众献上一份丰盛的新闻大“餐”。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关注的、关心的,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宏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回归了客观真实的立场,更加“人性化”。如《南京零距离》栏目主持人孟非,俨然一副“南京人儿子”的形象。他“说新闻”时嘴角有点歪,偶尔夹带声“咳嗽”,风趣、幽默、朴实、自然,消解了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经严肃印象,其言行举止在暗示观众,“我和你之间零距离”。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具有相当多的表现手法,如采用滚动字幕形式播报官方新闻和本埠新闻,以及现场访谈、现场电话连线、及时消息播报等方式。同时,节目制作基地也可以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定期举行开放活动,让热心观众来参观、了解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与主持人“面对面”,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的制作起到了监督作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

如今用平民意识来作新闻,已成为各个新闻栏目努力追求并实现的目标。由此而来,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以河南《经济生活》频道2004年改版后的《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凭借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地方台强档电视剧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位居当地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前列,并多次推出强化自身知名度的举措,如:采用公交车体广告“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标语宣传自己;组建“民生艺术团”多次举行“民生文化社区行”系列活动;平时,记者、演员和居民同台联谊,进社区接受咨询、免费服务;首家设立公益募捐“民生博爱

网”,利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宣传优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开展扶危济困、爱心互助活动。这些公益之举真正做到了“大民生,大服务”,无形中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美誉度,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还原了本来面目,良好的品牌效应,是否意味着民生新闻已经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视域过于狭窄,内容流于琐碎,本能难以体现。百姓生活虽微小,但有时却背景纷杂,牵扯甚广,倘若过分局限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无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琐碎、肤浅的民间小事,看民生新闻只是看个“热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是什么”,还要告诉观众事实为什么“发生”或者如何“避免”。这就要求栏目制作者采用科学的采访技巧,认真地、客观地、全面地关注和解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由此而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增加栏目的播出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还有部分电视台采用方言播报形式,目的虽好,更贴近观众,但是,无形之中将新闻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内,缩小了收看者的范围,限制了电视新闻广泛传播的本意。

“三农”关注的缺失,是电视新闻定位的缺憾。当前的民生新闻过多地聚焦于电视台本身所处的城市,忽视了对广大农村百姓及“农民工”生活状态的聚焦。新闻中的“农民”经常处于一种被看望、被关怀、被同情、被帮助、被教育的位置,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少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原因:一是农村的新闻采集成本高于城市且时效性差;二是部分记者观念上轻视“三农”的因素还多少存在;三是多数农民自身缺乏新闻传播意识,因此,增强“三农”意识,加大民生新闻对“三农”的聚焦和投入,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此方面,河南电视台联合社会力量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频道,不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

新闻越权现象屡见不鲜,电视新闻自身职能偏失。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某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期间,经常陪同老师接热线电话,寻找新闻线索。每天至少有过半的电话是投诉、来访。更有甚者,在路上拦截新闻采访车,要求记者为他们伸张正义。私底下问这些当事人,为什么会想到找记者,他们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冤找记者,好使!”的确,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新闻的产生都源于民间纠纷,故新闻报道很容易被动地介入这些纠纷,加上一些记者出于对当事人的关心,以期劝说纠纷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职能部门的角色,无形中造成了越权。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中立”与“和谐”这个度,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

“民生”与“国计”的脱轨,有失电视新闻的政治取向。现在某些民生新闻,往往个把月见不到一条政治新闻,最多是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将“时政新闻”放在屏幕下方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播出。至于观众能了解多少时政全貌,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而且,不少制作人片面地认为,老百姓反感政治新闻,硬将新闻中的“国计”与“民生”割裂开来。其实老百姓只是反感那些僵化的、教条的、高高在上的硬性宣传及古板的形式与内容。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沟通“民生”与“国计”。“民生”虽不等同于“国计”,但“民生”并不对立于“国计”,往往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是为“民生”而来。如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后,民生新闻较多注重的是提醒市民“如何提前支取定期存折最实惠”,忽略了告诉百姓“国家提高利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以及“老百姓将会在国家大经济政策调整下得到哪些更多的实惠”等,因此要坚持“民生本位”,自然不能扬弃“国计”。要善于运用自由、自然、鲜活的表现形式,从民众的视角去寻找、发现、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及它的内在和外延价值,向民众提供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时政信息。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做到的。

总之,民生新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它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它遵循市场规律,关注“国计”“民生”,对新闻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中国电视传媒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电视新闻中蓬勃向上的主力军。衷心希望民生新闻能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克服阻力,以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在政府意志、市场需求、观众满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平台,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地方台民生新闻 篇10

1 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民生新闻的娱乐化

很多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经济利益,存在民生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如在民生新闻的采集、编导、播报,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等环节都有很多的娱乐元素[1]。虽然适当娱乐化有助于提高新闻节目的趣味性,但若过度娱乐化,会让民生新闻显得过于肤浅和庸俗,脱离民生新闻的主流发展趋势。民生新闻的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遵从民生新闻内容的严谨性,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1.2 民生新闻的低俗化

有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和特殊的收视需求,在制作过程中,常常置普通百姓的个人隐私于不顾,过度追求民生新闻栏目的新奇性,甚至为了满足部分人窥私、色情等不健康需求,做出一些有违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底线的节目,致使民生新闻走上了低俗化的不健康轨道。

1.3 民生新闻的同质化

在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体系当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主力”,但这也造成了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同质化倾向。尤其是一些地方台往往拥有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在新闻的播报内容、主持风格、选材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连云港台就同时拥有3档民生新闻栏目,尤其是《港城365》和《在你身边》由于分属不同频道缺乏统筹协调,为了争夺收视率,两档栏目曾经一度出现过选材雷同,同一热点新闻事件同时采制的情况。此外,有些地方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定位比较模糊,存在盲目模仿其他地方台的情况,致使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

2 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塑造策略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品牌价值的建设,需要以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为基础,不断扩大民生新闻在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2.1 本土化策略

地方台的优势在于贴近性,民生新闻栏目主要是面向当地老百姓,所以品牌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本土化战略,突出地方特色。首先,在选材上,一定要多选择一些能够促进地方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素材,积极弘扬社会正气,为普通百姓解决问题、伸张正义、树立道德典型等,减少那些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特定区域内的舆论影响力[2]。如连云港台的《港城365》《在你身边》等栏目,密切关注连云港当地百姓的民生事件,近年来在地方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其次,主持人也要充分塑造“亲民”形象。主持人是民生新闻栏目的灵魂,个人的气质、形象、播放语言风格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栏目的品牌形象,如连云港台《新闻女生帮》栏目,主持人就是一一大亮点。。此外,地方电视台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还要重视与受众的线下互动,充分了解普通民众的意愿,准确表达百姓的心声,如连云港台《港城365》栏目的“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港城365”微博,就是电视台与普通观众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提高了当地百姓对连云港本地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2 差异化策略

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还必须确定自身的“差异化”策略。在电视新闻界,正所谓“复制无成功”,所以地方电视台一定要凸显自身特色[3]。比如连云港台《港城365》栏目的突出特点便是强势传播连云港地方性的民生新闻,设有第一现场、热线追踪、生活资讯和维权三剑客等版块。自2008年创立至今,其收视率和影响力在当地都是最高的。而《新闻女生帮》则突出帮忙援助和人情味,做“暖新闻”。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扩大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效益,《新闻女生帮》栏目专门打造了“小桔灯”公益行动品牌,通过新闻报道,帮助需要受助的主人公卖大米、卖白菜等,树立其自强自救形象,发动热心市民参与帮扶,从而使民生新闻从素材收集、制作,到后期的播报、互动,都更具人性化、差异化特征,社会公益性得到不断增强,在当地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有效提升了栏目品牌价值。

2.3 品牌延伸策略

地方台需要在现有民生新闻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品牌延伸策略,以推动品牌价值的持续深入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首先,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要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要履行民生新闻传播的基本义务,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增加经济收入,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民生新闻栏目组要重视主题性策划工作,即主要从题材、素材和主题三个角度入手,让民生新闻栏目“别具特色”,增强观众的收视体验[4]。再次,地方电视台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调动百姓参与节目的制作与编排的积极性,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比如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为了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在2014年成立“365志愿者联盟”,拿出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开展了“义务种植365志愿者林”“关爱失学女童”“关爱孤寡老人”等多个志愿活动,为《港城365》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2.4 全媒体策略

全媒体时代,地方台只有积极搭建全媒体平台,建立起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体相融合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民生新闻的全媒体传播创设良好的条件,不断延伸和扩大地方媒体的品牌影响力。首先,地方电视台要实现电视频道的数字化、个性化传输,这是因为电视频道是节目传输和百姓收视的主要平台,也是当前老百姓收看电视节目的首要选择。其次,要积极发挥广电报纸、杂志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宣传作用,拓宽宣传渠道,扩大民生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再次,要积极推进网络媒体与广电媒体的融合,形成全新的媒体价值链,增强互动性,如连云港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就适时推出了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联动平台,也建立了连云港传媒网转载点播平台,便于民生新闻栏目的网络在线收看,从而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信息接收互动需求,对自身品牌建设也形成了有效的促进。此外,地方台要执行新型人才战略,积极培养“全能记者”“全媒体记者”“复合型记者”等综合性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建设需要。

3 提升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品质的有效途径

3.1 提升速度

对于新闻节目而言,时效性和及时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同样需要追求“新鲜感”,建立快速的民生新闻响应机制,及时反映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这是确保民生新闻品质的必要条件。地方台电视新闻制作者关键是要对地方民生新闻素材保持良好的预见性和职业敏感度,尽量缩小民生新闻报道的时间差,力争在新闻时效性上领先于其他媒体,必要时还应进行持续跟踪报道,从而将自身的“地方优势”最大化。

3.2 提高高度

有的地方台民生新闻在制作和播报上显得过于随意,并没有真正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因此,地方台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拔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舆论引导力,以更加贴近百姓、贴近民生的形式,多与地方受众进行全方位地接触,从身边的民生新闻事件出发,积极寻找地方民生新闻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融合点,彰显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在价值,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占据更高的“高度”。

3.3 选好角度

民生新闻对“角度”的选择,往往也是决定民生新闻品质的重要一环。在特定区域和时间内,新闻事件的数量是有限的,有时媒体人甚至会觉得没有太多值得报道的事件,也经常出现多家媒体重复性报道同一事件的情况。但无论如何,地方台的电视民生新闻都要通过对“角度”的独特选择来保证民生新闻的新鲜度,找准发掘新闻价值的角度,这样才能避免民生新闻播报的同质化等问题。同时,要多从平民视角出发,多角度关注区域内的弱势群体,以充满敬意的视角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并传递更多的社会价值与正能量。

3.4 发掘深度

地方台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还需要不断深化民生新闻的品牌内涵,提升民生新闻的制作“深度”。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所以地方电视台的媒体人在关注普通百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要深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起因、结果以及影响等,以更好地满足和贴近观众的新闻收视需求,稳定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4 结语

要想提升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与品质,民生新闻栏目就要多从当地百姓的需求出发,创新民生新闻的制作、播放与互动形式,贴近当地百姓的情感表达欲望,引发民众情感共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和舆论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摘要: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通常在当地都有不错的口碑,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但是随着民生新闻娱乐化、同质化等趋势的发展,一台甚至拥有多档民生新闻栏目,竞争加剧,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制作品质,增强社会公信力和舆论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品牌,品质

参考文献

[1]林青.地市级电视台的新媒体融合方式初探[J].东南传播,2015(8).

[2]蔡慧.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为例[J].现代视听,2009(8).

[3]李晓飞,姚守钦.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误区和前景[J].青年记者,2010(8).

上一篇:政治课上如何激励学生下一篇:企业劳动用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