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电视新闻

2024-05-27

地方台电视新闻(精选十篇)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1

目前,国内的晚间新闻主要有四种类型:

1.正统新闻。如央视的《晚间新闻》,汇集一天新闻的精华,集纳式播报。

2.资讯加评论。如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江苏城市频道的《新闻夜宴》,以梳理资讯和深入解读观点为特色。

3.民生新闻。

4.故事类新闻。如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吉林卫视的《牛群冒号》,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

地方台晚间新闻可利用地缘和人缘上的优势,以接近性和亲和力赢得本土观众。晚间21:00—22:00是受众最为集中、收视心态最为平和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的新闻节目应该贴近百姓,以观众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去设置互动环节、争取收视份额。新闻内容宜软化,语言宜贴近百姓生活,并综合运用音乐、特技等传播手法,增加新闻的可视性、贴近性。

1.内容:贴近生活,格调轻松

晚间新闻大多在21:30—23:30播出,是许多家庭入睡前的一段时间,忙碌一天的人们精力普遍下降,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娱乐消遣是这一时段的主要需求。这时,可提供一些内容轻松的软新闻。如果说联播新闻是“正餐”,晚间新闻就是“夜宵”。

那些内容实用,贴近生活,反映群众呼声和意见,事件重大,时效性强的新闻,最是吸引观众。晚间新闻必须内容丰富,知识含量大,主持人富有魅力,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分析深刻,有启发力,才能吸引观众。

2.编排:杂志化

新闻类栏目大多采用两种播出形态,一种是动态消息集纳式,适合大量新闻的密集播报,联播新闻一般采用这种样式;另一种是板块式,通过巧妙的加工处理,用灵活的串联词和艺术化包装,将充满生动细节的新闻捏合成一个个系列故事。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有“稀释”和戏说的成分,但它整体上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只是多了一点“调味品”,适合处于疲劳状态的人们收看。晚间新闻在编排上,要讲究艺术,发挥地缘优势,以亲和力打动观众。在文字稿件的编排上,注重长短相宜、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序。主持人在不同新闻之间不能硬接,而应采用发散式思维方式,将新闻有机联系起来,把多条新闻串接到一起,做成电视新闻杂志。晚间新闻采取这种播出形态,从外在结构上也容易区别于其他新闻节目,便于形成特有的风格。

3.品牌:增强节目的识别性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2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3

【关键词】主题;头条;节奏

编辑是电视新闻传播的灵魂。如果我们每天播发的新闻,不考虑编排艺术,只是简单的稿件排列,或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刻意与宣传形势挂钩,都会影响宣传效果。

当前,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受思维惯性的影响,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模式僵化,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少事实、故事和深度,观众收看索然无味,毫无兴趣。

2.会议新闻较多,缺乏新意。在地市级电视台,会议新闻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个别时期甚至占到70%以上,结果造成各种会议镜头充斥电视屏幕,画面单调,手法陈旧,不仅降低了电视新闻应有的鲜活度,而且还造成了电视观众对新闻报道的逆反心理。

3.主题性报道较多,稿件质量不高。由于人才匮乏,加之主题性报道较多,在许多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往往疲于应对。而主题性报道又恰恰是地市级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它是以一定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基础,以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新成就的展现和总结等为主要报道内容。主题性报道是非事件性报道,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没有连续性,这就给新闻采访报道带来了难度,面对困难,新闻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往往采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致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语言呆板,观众厌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当前新的传播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编辑水平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必须及时地弥补和改进新闻报道中的缺陷与不足,提高新闻编排艺术和质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编出优秀电视新闻。

那么,在电视新闻业务中,编辑都需要掌握那些编排艺术和技巧呢?

(一)把握观众的关注点、提高文字处理能力,精编稿件,提炼主题。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作为把关者,新闻编辑必须要首先掌握受众的心态,了解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找出其心理特征和需求,把适合于观众的新闻信息筛选出来,精心编辑,提炼主题。

一是加强议题设置、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就是关注国计民生,贴近群众。近几年,巴州电视台加强了《巴音郭楞新闻》的改版力度,特别是通过选题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报道,比如:开设了“行进巴州精彩故事”专栏、“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专栏、“改进作风、提振精神、聚力落实”专栏、“访民情、惠民情、聚民心”专栏,新闻记者深入部门、企业、乡村、农户进行采访,播出了《巴州“跟踪”督导“问效”工作落实》、《库尔勒:经济开发区做足水文章》、《用实事说话为新疆代言》、《新闻特写“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的烤肉义卖》、《焉耆县激活农村“神经末梢”让小组长有“大作为”》等新闻报道,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新闻展示处理中,编辑坚持新闻稿件必须是“现在进行时”的事件,杜绝现场+成就的陈旧报道形式,坚持见人、见事、有故事,真实展现现实经济和生活状态,体现记者的体验、观察,突出“新”意。

二是关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正确引导舆论。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特别是突发事件及敏感问题,恰恰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巴州电视台开设的《巴州零距离》栏目,鼓励记者深入一线,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利益,报道现实生活,提高了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当然,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报道的“时、度、效”,要掌握火候,讲究分寸,既避免“不及”,又力戒“过头”。

三是选准切入点,讲好新闻故事。

目前,部分新闻稿件质量较差,原因在于:①没有新颖的角度;②不会讲故事。不会讲故事,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没有故事、二是拘泥于故事,缺乏概括,不能以小见大、体现政策。因而、电视新闻编辑要讲好新闻故事,必须沉下心来,从稿件中选准切入点,用事实说话、开好局、谋好篇。比如:巴州电视台新闻报道《巴州棉花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富丽达公司的生产车间,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件产品被源源不断的打包下线,而车间外许多来自内地的大型货车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正准备装车运输。记者:“刘师傅我想问一下子 您这车货大概有多少吨?”……..《从小农户到大市场》“今天是星期六,焉耆县十号渠村的村民张建军正忙着把从自家鸡舍里收获的鸡蛋送往村里的合作社……..这些报道,编辑在处理时都十分注意选择切入点,小处着眼、见人见事,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二)、驾驭电视画面、选好头条、制作好新闻标题。

电视新闻编辑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目前,在地市级电视台,新闻采访拍摄光圈使用不当、曝光、画面灰暗、偏色、景别不规范、记者出镜构图不合理、不善于捕捉精彩细节、采访环境杂乱,杂音大,采访对象选择比较随意,表达能力差,缺乏感染力,同期声不贴近生活,宣传口味重,人物缺乏精气神,少数民族语言同期声语义不准确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提高新闻质量。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画面、音质是硬指标,不能打折扣。

此外,就是选好头条。电视新闻编辑要如何确定头条呢?首先,头条不是按照地方领导人的职务大小来进行选择和排序,而是看一条新闻受人关注的程度。即便一些新闻题材重大,但是已经被报纸、广播等其它媒体报道,时过境迁,或者由于记者没有最先拍摄到,没有视频画面,不能体现电视的特色,也不能选为头条。这一点,从央视、新疆卫视的新闻联播头条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比如:菜价调查、天气变化上了头条。其次,重要的新闻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一期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抓住观众,一开始就要增强吸引力、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做头条”,比如,“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第三,除了选好头条,电视新闻能不能抓住观众,与制作标题也有很大的关系。该如何把电视新闻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 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其次电视新闻标题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表现力强。比如:巴州电视台《巴州60年发展成绩单出炉,GDP总量突破千亿》、《“魅力之城”库尔勒:小镜头大变迁》、《巴州林果业孕育“四小花旦”成为农民致富果》、《社区厨艺大比拼,各民族“妈妈”显身手》、《轮台:“女子嫁接队”一把剪刀闯市场》、《“中国爱情海”博斯腾湖芦苇婚纱摄影添彩节日》、《新疆蔬菜生产迈入二维码时代》等新闻标题就让观众眼前一亮,既提炼了新闻价值,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三)掌握新闻编排“节奏”,加强组合式报道。

许多人认为一成不变的新闻编排,会让观众感觉厌烦,这也成为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编辑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在新闻编排中,必须注意“节奏”和组合式报道。例如,在编播新闻时,要充分考虑时政新闻与民生、文化体育类新闻的合理、有序安排;新闻与新闻的联结,也要保持“节奏”。比如: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冗长,感到疲倦,如果在三条长新闻中间插入两条短消息,或者由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就会张弛有度,生动活泼。内容相似的稿件.可以进行组合式编辑,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内容不同的,编辑时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加以再创作。

当然,编辑的“再创作”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编辑技巧要服从于宣传要求、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

让地方电视新闻更具地方特色 篇4

一、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 国内媒介具有对全球媒介的强势, 地方媒体也有对中央媒体的强势, 而构成强势的突出因素就是报道内容的本土化。因此说, 地方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就在于突出本土化。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也就成为地方电视新闻构成独家特色的首要因素。

1. 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是适应新闻改革趋势的要求

从新闻传播的外部环境看, 加强本地新闻是当前地方电视义不容辞的使命。十七大以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闻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要求,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时成为新时期新闻改革的核心理念, 突出强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在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方面制定了具体规定, 要求新闻报道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 这不仅促进了新闻改革的深入, 也成为新闻传播的方法论体系。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机构, 既要有全局观念, 更要思想解放, 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同时又要立足于促进本地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用有效的本土化新闻传播满足本地受众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 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也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特征看, 本地新闻与本地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地方电视对此拥有“地利”优势, 成为其贴近受众的最大资源优势。所以, 地方电视新闻应该立足本地市场, 在“贴近性”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只有在题材上将本地人和事充分纳入报道视域, 让百姓充分了解和感知发生在其周围的事件, 切实解决百姓关注的实际问题, 才能以独家、权威的信息吸引当地受众的注意力, 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也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报道形态上注重现场性

观众看电视重在“看”, 现场性是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 也是地方电视新闻扬长避短的可行之处。

注重过程、强调参与已经成为当前受众接受媒体信息的一个重要审美追求。在这方面, 电视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电视现场报道中大量现场的情形和鲜活的同期声, 加上记者在现场的同步解说, 构成一幅声画并茂的原生态。摄像机和话筒可以带领观众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使观众耳闻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此时, 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也是最为平等的, 因为他们获得了与屏幕中人物共同的情感体验, 电视与观众“零距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这种“同步”犹如现场直播, 观众不再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点”, 而将目光投射到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 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享受过程所带来的愉悦。

三、报道方式上注重灵活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新闻报道形成了“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规范化要求, 而对于报道方式而言, 由于不同媒体的体制、机制和理念的差异, 具体操作形式也有所不同。地方电视新闻若能抓住报道方式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就能不断开掘出新的生长点, 增强活力, 进而赢得观众。

报道方式上灵活性的前提是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在革命时期对新闻所下的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影响最大、最恰当的一个定义, 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核心是陈述事实。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观念的不断革新, 人们对新闻定义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正, 比如改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将新闻价值构成因素中重要的时效性问题涵盖得更确切、更全面。在地方电视新闻传播中, 首要的是向本地观众呈现新闻事件的本源, 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体和脉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四、报道过程上注重互动性

以往,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视的强势, 也习惯了单向而被动地接收电视新闻所传播的信息。然而, “受众本位”模式的确立和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 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 也使新闻报道过程的交互成为可能。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应清醒地意识到, 单向的传播方式再也无法适应当前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口味, 因此, 建立丰富的互动机制成为地方电视新闻栏目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如以征集新闻线索的形式吸引观众参与、采纳观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摄录下的DV新闻作品等, 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价值, 也能增强其他观众的平等感并进一步激发起参与意识。可以说, 畅通的互动途径的建立, 有助于地方电视新闻更好地植根于本地观众构筑的“土壤”, 也有利于舆论导向的正确施行和舆论监督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调查〈新闻调查〉》, 张法、吴征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5

摘要 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讲坛节目要想立足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节目市场,必须摆脱《百家讲坛》的影响,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受众需求实现创新与突破,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 地方台 电视讲坛 竞争 地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讲坛节目也异军突起,一时间呈现“火爆井喷”态势,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跟风”、“模仿”甚至“克隆”的烙印。但近两年来,《百家讲坛》收视率急剧下滑,观众的对此类节目的审美疲劳也逐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必须摆脱《百家讲坛》的影响,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受众需求实现创新与突破,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本土化定位:凸显地方特色

1 立足本土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是立足本土,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所有的资源中,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和价值延展性成为电视传播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部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各地电视媒体应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塑造自身独特的电视文化与审美品格。地方电视讲坛节目就应担当起这一责任,成为传递和传播地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这解决了它“讲什么”和“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它应该讲本地的文化,发掘本地的人文资源,满足本地观众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谈论欲,激发观众的本土文化自豪感。整合与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这就是地方电视讲坛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帮助节目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是立足本土,实现文化资源和节目品牌的互相激活。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解读中华传统经典为特色的讲坛节目,由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亲和性、接近性,使得观众总是选择那些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最紧密的节目内容,因此每次节目播出总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一直较高,甚至做成了文化产业。可以说,这个节目不但实现了文化资源和媒体品牌的互相激活,更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回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它带给人们的启示就在于:地方电视台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本土文化。地方台只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本土的文化娱乐资源,深入开发和做好自己的电视讲坛节目,就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规避强势电视台的竞争。同时,这种侧重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节目品牌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对本地观众的亲和力,实现自身的风格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广告商的区域性广告投放,这也正是本士化品牌的特殊价值和作用所在。

2 当地人讲当地事,实现学者与观众的电视化诉求

电视讲坛节目能否吸引观众、抓住观众,除了讲座的内容外,主讲人的讲演艺术、叙述模式等是否适应电视传播要求也至关重要。

首先是谁来讲的问题。主讲人有两类,一是当地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外地但对当地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笔者认为,既然是地方台的节目,应该邀请地方的学者主讲。一是因为主讲人来自当地群众,他们知道当地人希望听到什么;二是当地的学者对当地文化有较深的研究,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取研究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三是人们都有接近性心理,即对当地的学者有种亲近、认可和包容的心理;四是外地专家学者录制节目时需要较多经费支持,会加重地方台栏目组的经济负担。所以,笔者建议,地方台在做此类节目时,不一定要邀请大腕知名学者,可以在当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寻求专家学者。

第二,讲座的叙事应以学术为基础,大众化讲述。电视是注意力经济,为吸引眼球,使观众能长时间看下去,悬念化和故事化是讲坛节目的必要手段。但是,悬念化和故事化只是为了更好地、通俗地表达学术。每个专家所引用的史料,都必须是确凿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还要能将内容细化,分解成多集讲解,形成系列。

第三,充分运用电视视听手段。如在节目中大量引入影视资料,结合讲座的具体内容制作动漫和图版,并将讲座中的重要观点通过字幕给予强化等,既增强了可视性,也使得讲座更具节奏感、更立体、更翔实。

二、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

每一个电视讲坛节目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的生存。在目前《百家讲坛》似乎一家独大的媒介环境中,错位竞争应该是其他对手的现实性选择。 1、服务地方百姓,培养忠实受众

地方台与受众同处一方,相对其他台,具有服务地方的便利性。讲坛节目可以根据地方受众的需要,为他们解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现象和事件,用讲座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身边的事情,向受众提供经济、法律等各类信息,方便受众生活。既满足了受众需要,也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培养了更多的忠实受众。在《百家讲坛》先人为主的强势之下,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采取的是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自开播一来,我们发现,节目旨在“专家为百姓服务”,选题类型广泛,包括: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和道德感悟;教育和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心理健康;保健养生。较之央视的《百家讲坛》,该节目选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现了差异化生存。

2、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

地方台作为文化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在这一功能上挖掘下去,就能使地方台成为本地经济文化活动的平台,提升地方台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地方文化。如用电视讲坛的方式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推广、普及地方文化,可以加快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受众的文化修养,可以提升市民的素质等。

3、创新节目形式

现在的电视讲坛节目大多是一个模式,即由主讲人一讲到底。这种形式长期使用,势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创新节目形式应成为各个电视讲坛节目的改进举措之一。地方台可在此方面先做一步,可以改变现有的由专家全场主讲的方式,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如增加现场观众提问、场外观众通过热线或手机短信提问,专家解答等,实现观众与主讲人的互动。还可以提前公布或征集讲座选题,观众投票产生选题,观众点题、评价讲座实效等。

4、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

地方台要把制播的电视讲坛节目与《百家讲坛》等与自己的同类的节目播出时间错开,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作息特征特点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以在竞争的薄弱环节突破形成相对的黄金强档,提高收视率。

三、立体化传播:开拓经营市场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传媒的形式和手段正日趋多元化,立体化传播能使地方台的电视讲坛节目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努力实行与传统和新兴媒体的多元化联合

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电视媒体本身外,还应该联合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整合相关媒体资源。湖南超女的立体化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就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作为地方台,更应该顺势互动,做足做好这一文章。首先要树立双赢意识。要克服闭关自守、小打小闹的思想,努力打造、拉动媒体传播链。其次是拓展新路。不仅要发扬光大以前的做法,联合各类传统媒体,更要主动出击,联合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使节目获得更多的受众。

2、实施节目品牌推广战略

一是利用广告推广自身品牌。传媒品牌形象广告是能够醒目地传达自己定位的理想方式,很多传媒品牌不仅在自己的节目或版面上刊登自己的广告,而且也通过其他强势媒体宣传自身形象。《世纪大讲堂》的形象口号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荆楚讲堂》的是“追寻历史的轨迹,把握文化的脉动。展示专家的风采,感受知识的魅力。”《车城大讲坛》的是“媒体搭台、学者讲演,谈公众关心的事”。这些形象广告对于体现该讲坛节目品牌的风格特点,以便让受众尽快了解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与受众互动,创造品牌体验。通过受众参与、受众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来增强品牌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和忠诚度,创造品牌体验,从而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节目组可以邀请各方面受众座谈节目,为节目出谋划策,提出批评意见;还可以举行主讲人员与观众见面会,赠送受众以节目品牌有关的小礼品,策划目标受众感兴趣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吸引更广大的受众群,提高节目品牌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忠诚度。

3,经营电视,打造产业链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6

在维基百科中,新闻频道被定义为播出内容仅涵括新闻及新闻性节目的频道。无论是英美国家的CNN、BBC NEWS,还是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都是最典型的新闻频道。虽然每天的播出内容只有循环播报的各类新闻资讯,但是丰富的内容、广阔的视野、深度的探索和多变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城市观众。

对于任何一级电视台来说,开办有影响力的新闻频道,不仅仅是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新闻立台观念的贯彻与检验。在综艺节目大行其道、收视市场乱战难平的当下,以差异化的新闻节目留住观众手中的遥控器,体现出了新闻频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

目前,各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都是地面频道,提供的信息更加本地化、定制化,面对的受众忠诚度也更高。特别是面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频道自有独到之处,主持人直接面对观众围绕主题侃侃而谈,比起满屏碎片化信息更易于为中老年人所接受。

二、新闻频道发展的困惑之路

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凭借资源优势,体现出了国家新闻媒体的权威性,既有全球视野,也有百姓视角,走在了全国新闻媒体的最前沿。而各省级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新闻频道所办的新闻节目,在编排和制作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除了早午晚新闻这一类固定档综合新闻以外,其他的新闻节目编排也有着各地的特色。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既拥有《第一现场》这样的纪实深度报道,也有《粤夜粤娱乐》这样的娱乐时尚资讯,迎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视理念。

不过,有研究表明,观众对各级电视频道本身具有一定的“成见”。例如央视多被认为具有专业性、权威性,是负责任、可信度较高的播放平台;省级卫视则比较年轻化、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更倾向推陈出新;地面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则给人的印象较为传统、亲民,更接近生活。这样的心理,为各级电视频道带来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也为省级和地方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如何突出特色,保住自己的收视率,与央视新闻分一杯羹,抵抗各省卫视的娱乐冲锋,成为下一阶段新闻频道工作的新难题。

新闻频道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与央视和省级大台相比,不少省级台、地方台新闻频道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是缺少资源。这里说的新闻资源,既包括了新闻信息资源,也包括了人才、资金等媒介资源。既然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视野窄,突发事件少,就不能照搬中央电视台的模式,而只能专注于做好本土文章。

此外,电视台的运营状况虽然各有不同,但是资源的配置上新闻频道发展始终处于劣势。由于新闻频道的品牌价值较娱乐节目、电视剧更低,回报率低投入也就更低。特别是在运营模式上,现在许多娱乐节目都是公司运营、制播分离,先期投入可以由公司负责。而新闻节目必须由电视台自己承担,成本高、回报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持续的投入跟不上来,新闻栏目的品牌价值也只会随之降低。

这里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为例。从2004年5月1日创建播出,到目前已经11个年头了。然而,除主打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以外,其他各档新闻栏目都缺少有效的竞争力。消息类新闻节目普遍缺少新闻性、娱乐性,缺少有影响的重大新闻、深度新闻,很难得到观众的关注。评论类节目的缺乏,让整个频道的新闻权威性被稀释,新闻品牌被模糊化。而民生新闻在多年的发展后,“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虽然《新闻天天看》仍然在不断创新,加大了深度报道、组合报道的力度,但是,与内蒙古电视台其他频道的类似栏目形成了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新闻频道的突破

省级和地方电视台新闻频道如果只是拘泥于如何生存,那么必然只会成为整个电视台未来发展的一道障碍。如果力求实现新的突破,那么也许会帮助电视台走上新的台阶。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在分析中指出,“从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与收视状况看,电视新闻节目仍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高端化和差异化需求,有助于电视媒体基于自身的资源和特色打造差异化的品牌特征,借助电视新闻高端受众结构和权威性电视新闻节目在广告吸纳方面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新闻频道要实现突破发展,既要认清当前形势,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把握住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一)优化配置资源

新闻频道发展的问题,首先在于科学规划,一体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办新闻频道的初衷,就在于整合全台新闻资源。频道专业化让电视节目有了细化的可能,提高了电视产品的数量。可是在做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减法,要让优质新闻资源在同一频道得到体现,对于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完全可以减掉。

从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资源配置来看,全台的民生新闻应该以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天天看》为王牌,其他频道新闻适当作出调整。例如《新闻全接触》这档经济频道的新闻栏目,与《新闻天天看》在节目定位、新闻内容上都出现了重叠现象,应该考虑转型或撤并。新闻综合频道的其他栏目,如《天天说法》《这七天》,也都拥有自己的栏目特色,可以比拟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新闻周刊》,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提供更好的节目内容,打出自己的品牌。

在优势资源的支撑下,新闻频道要尽量实现直播的常态化。无论是演播室直播,还是新闻事件现场直播,都可以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提高频道的影响力。

(二)抓好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是省级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主力军,也是这些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其他频道相抗争最有力的武器。民生新闻首先要在观众当中形成品牌,百姓有了线索就会想到新闻热线。这就说明,这个品牌已经树起来了。在品牌形成之后,还一定要有稳定的节目质量来支撑。

此外,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本土化媒介所具有的天然接近性,在帮助本区域受众构建地域认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还是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因此,新闻频道的地域优势,就在于受众对当地文化有了归属感之后才得以体现出它的价值。

(三)个性化与精品化

新闻频道要抓住受众心理,推出个性化、精品化的新闻资讯栏目,体现出新闻内容的灵活性、贴近性、服务性。不同的新闻要有记者不同的观察方式,民生类新闻需要的是深入基层、走进百姓的田野调查;法制类节目需要的是明晰的案例和权威的解读;访谈类新闻需要的是出奇制胜的观点和敏锐、犀利的言论。各档新闻栏目要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精品。

在新闻频道的新闻统筹上,新闻内容可以关注重大主题,体现民生民意,也可以在栏目编排上创新主题,个性独立。例如“两会”报道期间,各档新闻栏目应该在频道的统筹下体现出报道的差异化,有时政要闻,有百姓期待,也有特定话题的展开讨论,最终实现满足大众口味,也受小众所爱。

(四)加强媒体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跨媒体、跨平台的互动,成为新闻频道发展绕不开的一步棋。新闻栏目可以借助网络采集信息,也可以进行网络直播、与观众互动,网络成为电视新闻的触角。不论是采取合作的方式,还是自己搭建平台,都要以受众为中心,注重受众体验,不要让扫个码都成为观众的噩梦。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论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篇7

1 电视新闻编辑的概述

对于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来说,新闻编辑就是其质量的“把关人”以及节目播出的保证者,主要负责新闻节目前期策划、记者采访的指导以及节目的后期制作等工作。目前,电视新闻编辑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二是指对新闻节目进行编辑的行为。可以说,新闻编辑存在于电视新闻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于新闻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2 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内容

对于新闻节目的“再创作”,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所进行第二次或更多的创作,一个“再”字就决定了这种创作工作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凭借编辑的主观想象任意发挥。

2.1 语言的“再创作”

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编辑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归纳整理,运用凝练的语言对稿件删减或补充,在满足地方台新闻媒体播出要求的基础上,还能提供给观众所有针对新闻事件所要了解到的信息,并对新闻事件做出思考,形成社会舆论。在这样的要求下,新闻编辑就要在客观事实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新闻的核心观点,并且避免歧义的产生。此外,地方台还要拥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完全模仿中央台的旋律基调。这就要求其新闻播出的语言要客观公正,不能对新闻事件做出主观的评价。

2.2 画面的“再创作”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除了语言之外,画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优秀的画面才是吸引观众的基础。要想做到新闻画面的合理,首先剪辑要过关。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超过3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中,新闻编辑需要将新闻的重点片段组合到一起,不能拖沓,要突出新闻的关键点。其次,还要对新闻的声音进行剪辑,做到声画对位。一个新闻事件中,尽量包含同期声、背景声等多种声音元素。字幕对于观看新闻节目来说,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因此,在字幕中严禁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尤其是播放重要新闻的过程中,还应搭配滚动的字幕以配合观众对于信息的理解需要。

3 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作用

3.1 升华新闻主题

一般来说,新闻编辑都是从记者发展而来的,记者的职责就是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新闻素材进行第一次整合,而新闻编辑则要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形成一个判断。新闻工作者的宗旨就是把最真实的新闻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看完新闻节目之后,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并能对每一个新闻事件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孰是孰非都能有自己的价值评定。这也是体现新闻内涵的关键。

3.2 能使电视画面更加精准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更要具备视频剪辑的能力,能将纯文字的新闻底稿演变为电视节目。针对电视新闻的画面、声音、字幕进行剪辑,能使整个画面配合的更加精准。任何一期新闻节目的播出,都要融入一定的剪辑逻辑。只有在这种剪辑逻辑的指导下,才能将声音与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让观众在观看时的思路更加清晰。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地方台新闻节目也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让新闻节目的视频画面更加精准,是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的另一方面的作用。

3.3 提升创新的意识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再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形成创新意识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深度新闻的报道,则更加需要新闻编辑的创新精神。随着新闻编辑在新闻的前期策划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挖掘细节,其创新能力也会提升。目前,各个地方台都有属于自己的新闻节目,竞争形势也十分激烈。可以说,具备创新意识的新闻节目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对新闻节目进行“再创作”也是提升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

4 结论

电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电视台新闻编辑“再创作”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新闻节目的播出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新闻编辑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再创作”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在尊重新闻节目客观性的同时,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加精良的新闻作品。

摘要:在所有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编辑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其接收到大量的新闻事件整理稿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电视台的不同的播出需要来进行“再创作”。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能力,不仅决定了新闻素材的整理情况,也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达到多种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地方台电视媒体为切入点,分析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有哪些具体要求,为今后新闻编辑的素材整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编辑,再创作

参考文献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8

一、地方台电视新闻播音现状分析

地方台相当一部分播音员、主持人是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非专业人员来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大有人在, 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不高。更有个别人只是经过短期普通话培训便仓促地来到话筒前, 致使他们对播音员、主持人缺乏正确的认识, 产生了许多误区, 导致了各个方面的缺憾和不完美。

(一) 认识上的误区

在基层台播音主持队伍中, 年轻化、时尚化的特点十分突出, 这与电视台在选拔播音、主持人才时, 重外表、轻内涵, 重年龄、轻阅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在许多年轻的节目主持人当中, 往往以时尚的观念对待自己的工作, 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非常崇高, 必须要有精深的学问、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有个别主持人一旦有了知名度, 就不知不觉地陶醉于名人的光环中, 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在主持节目时, 任意发挥, 口无遮拦, 语言肤浅, 也有个别人忽视理论, 政策观念淡漠, 缺少导向意识, 认识不到自己是电视受众的桥梁, 电视节目正是通过他们走向群众, 走进千家万户的。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基本常识性的错误随时可以听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别字走音字出现较多。二是语言不规范, 用普通话发出来的是地方音。三是历史人物说成是历史文物, 将端午节说成是吃团圆饭, 将检察院的检察长说成是院长等。四是停连不当, 语言该停的地方没有停, 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做了较大的停顿。五是基调不对, 将好端端的口语文字稿硬是用播音腔播出来。

(二) 播音员对节目稿件缺乏想象力

所谓想象力, 就是播音员对节目稿件进行的“再造想象”。播音工作是将别人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后写出来的稿件, 通过播音员的“消化”, 即认知、理解、想象、深入理解、具体感受, 化为意向鲜明、感情强烈的语言, 然后再以声音的外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从文字符号向有声语言的转化, 没有想象这座桥梁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想象是以稿件中所反映的人、事、情、理、背景为想象诱因而展开。地方台播音员、主持人在这方面表现不足的是:播音员拿到节目稿件后, 信手拈来, 不加思考, 不做加工改造, 没有“把脑子里的松散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稿件宣传目的的要求,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播音员的表象零乱、支离破碎, 只是干巴巴地准确地传播着一个个概念, 而没有使其生动、形象;见字生情, 只顾具体想象, 有枝节, 无整体, 比较散;再则浏览全篇, 只顾整体形象, 有架子, 无血肉, 比较空。

(三) 三缺少鲜明的个性风格

个性化风格是指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思想以及个人观点集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表达方式。个性化风格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风格。

二、地方台电视新闻播音对策分析

第一, 明确创作思想, 在坚持正确创作道路的基础上创新, 加强应变能力, 提高表现技能, 这是电视播音改革,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以便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项任务, 必须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做的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地方台电视播音业务中, 像进行经济建设、开展市场竞争那样, 在及时了解各种信息的基础上, 花大气力在内部制定落实质量标准, 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制定科学、统一、具有权威性的业务质量标准, 有利于纠正, 注容貌论等片面认识, 改变凭个人好恶、以资历职务评价播音员的状况;使训练、实践、提高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有利于把电视播音艺术的特性和总要求具体化, 便于了解、把握、对照, 有效地克服自我陶醉、孤芳自赏等心理;有利于增强研究业务的主动性, 明晰性, 纠正以往“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被动状况, 既能“对症下药”, 也能综合“防治”, 有利于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扬长与补短的关系, 在认真实践中探索、改革等等。因此, 制定业务质量标准是当务之急, 也是地方台电视播音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 屏幕形象标准屏幕形象是由多种元素质构成的, 包括面貌、气质、声音、语言以及服饰化妆等, 绝不是单纯凭借容貌一个元素质。形象不等于容貌已为大多数同志所认识。除了容貌这些生理元素外, 其他构成形象的元素都可以进行加工改造, 在不断锤炼的过程中使之得以提高或升华。锤炼、提高、升华, 与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等活动密不可分, 而这些活动正是创作的基本要素。例如, 播音员要把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 使之既符合生活语言规律, 又准确规范生动, 这就需要提炼加工, 就是具体的创作。因此, 屏幕形象, 既非先天形成, 也不是随心所欲或装装样子的结果, 它必须经过严肃而复杂的创作过程。既是创作, 就存在创作道路和方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屏幕形象创作是内心依据和外形表现的统一过程。缺乏感受, 没有内心依据, 只能在镜头前虚张声势或扭捏作态;外形表现手法欠缺, 不善于表露情感, 屏幕形象自然少生气、少特色。成功的或是受到观众喜爱、信赖的屏幕形象, 往往是内心与外形完美统一的结果。这种内外有机结合就是屏幕形象创作的基本标准, 即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根据这个标准, 我们可以检验一下播音员屏幕形象创作的思想及方法是否正确, 有助于纠正重外轻内或重内轻外的片面认识。

参考文献

[1]郑永龙.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7) .

[2]郦梅.浅谈提高新闻播音速率[J].声屏世界, 2002 (02) .

论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广告经营 篇9

(一)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生存现状

电视栏目形式多样, 新闻栏目、综艺栏目、教育栏目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调味品。在各种不同形态的电视栏目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以自己独特的风格, 各自吸引了大量观众。各广告主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主要是要打造品牌知名度, 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卫视做广告主要是为了体现企业品牌的商品价值和提升商品销售推动力。由于地方频道所具有的亲和力以及同当地的民生接近的天然优势, 它呈现的广告主打的是促销, 因而不同的广告目的让广告商有不同的选择。[1]地方电视台较之于中央电视台, 其覆盖地域相对狭窄, 且节目质量相对较低, 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因此, 导致收视率低, 电视台收入相应地也受到抑制。在这种状态下, 各地方电视台及其各节目组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纷纷盲目地吸纳广告而忽略广告质量或者见缝插针地在观众较为信赖的新闻栏目中植入广告, 凭借新闻的权威性将新闻节目与广告融合, 使新闻节目逐步走向市场化、商业化。

电视台行政级别越低, 广告植入越明显, 有的甚至特意为了某广告产品而专门策划制作一个新闻节目,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广告化。但通过采取新闻化而达到以假乱真的广告, 虽然在开始时达到了吸引观众视线的目的, 然而最终其广告效果并非那么好, 反而会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反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新闻栏目作为人们较为信赖的传媒栏目, 在新闻栏目中植入广告更易加深受众对广告产品的信任, 从而使得老百姓乐意去购买此类产品。尽管受制于覆盖区域的限制, 但由于拥有本土化资源优势, 地方台以地缘上、心理上的接近性, 依然能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因此, 相较于新闻化广告, 在新闻栏目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广告更容易获得观众认可。

(二) 电视新闻节目广告植入及其主要表现

(1) 中途插播广告。中途插播广告即节目上段与下段之间插入广告。2011年11月28日, 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 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 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2]但该“补充规定”并未对新闻类栏目能否插播广告做出特别规定。因而, 许多电视在播出新闻节目时, 在节目上下段之间插播大量的广告。有的甚至将节目切割为几段, 在几段之间都插入广告, 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广告时间。与收看电视电影不同, 在收看新闻栏目时其广告时间一般不长, 观众为了不错过精彩的新闻报道, 大多数不会在广告播放时转换频道。所以在新闻中途插入广告成为广告植入的一种重要形式。

(2) 以直播间设施为广告宣传工具。这是一种较为隐蔽的广告形式, 却也是最明显的一种植入性广告。即在电视中通过一定的场景将广告产品融入观众所观看的新闻栏目中去, 使得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对其产品或品牌产生深刻的印象。[3]在节目播出中, 主持人的电脑等直播设施中通常冠以某公司或者某机构某产品的标识, 这不仅表明了栏目冠名的单位, 同时也是一种对冠名单位的强有力的宣传。观众在观看节目时, 品牌标志从头至尾都映射到观众的眼球中。这种广告形式不占用专门的广告时间, 不影响观众收看节目的完整性, 并且会给观众带来较值得信赖的感觉。但如果植入式广告不合理, 商业动机太过暴露, 也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甚至会带来反作用, 使得观众对产品或品牌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也会影响新闻栏目的声誉, 使其丧失一定的公信力。这样的结果对于广告商和栏目组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

(3) 以主持人服饰、发型等直接打广告。在地方电视台中, 通常可以看到新闻节目主持人以独特的造型出现在电视屏幕中, 而屏幕下方则出现“主持人发型由某某造型设计提供”、“主持人服饰由某某服饰提供”等字样。这也又一种是电视新闻节目与商家为产品或品牌打广告的合谋。在地方电视台, 其覆盖面积往往就是当地地域, 收看观众的范围也常常局限于当地。因此, 地方上的知名品牌便利用新闻节目来进行品牌宣传。由于地域上的近邻性, 这些广告产品往往为观众所熟悉, 进而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会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去尝试主持人发型、服饰等。然而这种广告形式仅仅出现在较低级别的电视新闻栏目中。

(4) 以字幕公告形式进行新产品信息传播。晚间新闻收视率较白天通常都高, 而此收视段也是广告宣传的最佳时段。虽然当代中国信息化发展迅速, 无线电视收视覆盖率也较高, 很多乡镇都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但是, 受当前国情影响, 我国许多乡镇地方通讯条件仍较为落后, 能够收看的电视频道有很大局限, 往往只能收看到几个本地方的电视频道。因此, 受通讯条件限制, 在这些地区, 本地方的电视台就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广告任务, 观众所能接收到的电视广告信息也仅仅来源于这些地方电视频道。在这种情况下, 规模较大的企业公司便很容易利用电视台的宣传来达到接近消费群体的目的。例如, 某药房有新到的某健康药物, 某街道有某商铺新开张, 具体有什么折扣, 这种字幕广告常常也由电视新闻栏目组来承担。

(三) 受众对于本地电视新闻中广告的态度

(1) 能够收看多个电视频道受众的态度。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现今我国数字电视推广势头非常迅猛, 不久的将来数字电视将会全面普及。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在2006年已从初期阶段发展到全面启动和快速发展阶段。[4]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不断增加。数字电视不仅具有收视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等特点, 同时也拥有多频道、多媒体的特点, 这为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 对于数字电视覆盖区的人们而言, 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电视节目, 并且可以在广告期间任意转换频道。因此, 在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的地区, 本区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则不占优势。一方面, 本地方电视台节目质量不可与其他上级电视台同日而语;另一方面, 在拥有多种选择空间的前提下观众并非只钟情于某一个电视媒体, 即使钟爱某台某节目, 在广告期间仍可以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节目, 又或者是随意的转换频道, 直到广告结束才重新回到原来的节目继续收看。在面对更优质的电视画面、更丰富的电视节目、更多元的广告元素的情况下, 观众很难对当地电视新闻及其广告产生好的印象或者好的评价, 多数观众都会持不曾留心的态度。各家电视台都纷纷改革, 新闻节目求新求深, 广告植入方式更加多样化。

(2) 只能够收看单一的电视频道的受众态度。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高, 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覆盖地域广, 经济落后地区有线电视覆盖不全面, 有的偏远地区甚至电视用户数量都不多, 那么对于这类观众而言, 地区电视节目就成为一枝独秀, 在本地方的居民心目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影响力自然比较大。观众没有更多的选择收看其他电视节目, 新闻频道仅限于那么一两个台, 在此种情况下, 观众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 被动地接收新闻栏目中的一切广告信息, 并在有意无意间已经潜移默化地对节目中的广告产生熟悉感, 很多观众都可以将一些经常出现在电视中的广告词记住, 甚至对节目该什么时候插播广告都能预计得到。而多数地方台广告逐渐呈现低俗化, 医药类甚至涉性广告无处不在。例如, 2008年, 一篇名为“震惊!竟在《新闻联播》中插播性病广告”的帖子在论坛引起轩然大波。据网友分析判定, 江苏某电视台在转播《新闻联播》中任意插播广告, 而且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性病等不堪入目的广告。对于当地群众而言, 这些电视台就是他们的官方电视台, 代表这个地区的形象, 但是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 不理会广告内容广告形式是否适宜, 而在严肃的新闻栏目中也插播低俗广告。作为地方台尤其是市县电视台毫无竞争力可言, 为了生存,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他们只能靠上广告、多上广告、不择手段的多上广告, 常常导致地方台的节目基本上没什么能看的。但是, 在没有多余的选择空间的时候, 观众不得不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有用信息的传播。大多数时候, 观众处于无奈的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当前地方台新闻节目广告植入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问题

(一) 原因:广告与电视新闻之间的互利共生

广告拥有众多的传播方式, 其中以媒体为载体的方式最为普遍。电视剧、电视节目甚至电视新闻都成了广告商宣传产品的阵地。尽管电视新闻是具有权威性与严肃性的电视栏目, 然而在现代大众传媒越发活跃的背景下, 新闻栏目也具有广告化的倾向, 并或明或暗的传播广告信息。

新闻栏目成为广告商的新宠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新闻栏目在通过提升和改进其节目质量, 吸引更多的观众眼球, 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的前提下, 便开始招揽大量的广告进行投放, 以增强其经济实力, 使其能够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 从而更好地生存下来。广告商需要以新闻节目的正面、权威的形象加深受众对于产品的信任, 相对于在其他电视栏目中投放广告, 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顾客的忠诚度;而新闻栏目也依赖于通过广告投入所获得的收益增强经济实力, 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二者是互利共生, 各得其所, 二者的这种互利关系加剧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广告的植入。

(二) 问题:新闻节目植入广告对新闻节目公正、权威性的挑战

新闻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递最新事实,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公正。广告是在遵循商品和服务的性能、质量、用途、用户评价、反映等事实基础上策划制作的, 广告的内容可以是某种事实, 也可以不是事实本身, 而只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由广告主对受众做出的某种承诺、广告主希望传递的某一种观念等。

电视广告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 广告中的大量夸张手法, 一方面要传达经济信息, 宣传商品;同时还传达审美信息, 给人以美的熏陶, 使商品信息顺利地被人们接受, 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 陶醉神往,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然而, 为了使产品信息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这种夸张的手法往往夸大了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在追求新闻真实与追求广告美感的矛盾中, 虽然广告与电视新闻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但新闻栏目与广告商的联合, 似乎也存在某种不相契合。而地方台的电视广告内容单调、艺术效果缺乏、形式简单, 达不到给人以视觉冲击的效果, 广告质量低下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 广告也会影响到媒体声誉。

媒体地位和形象至关重要, 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媒体对其受众无可置疑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地方电视台覆盖范围小, 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 尤其是较偏远的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 地方电视台在其人民群众中仍有较高的影响力, 这将致使在该媒体上出现的广告对当地居民具有较大的选择导向。媒体与广告之间既可以互利互补, 同时也可以给另一方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媒体在广告招标时和广告商在媒体选择时进行慎重选择, 多方权衡对其发展存在的利弊得失, 使得广告与媒体达到最佳“和谐”状态。

一个媒体的优劣不能完全用媒体本身来评价, 而应把广告达到的目标与媒体特点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们通常用媒体质量参数来表示一个媒体的优劣。

当媒体质量参数小于1时, 就是好媒体;当媒体质量参数大于1时, 便不采纳。一般而言, 广告目标对象数与媒体传播对象数总是不相等的, 当两者相交部分人数能达到广告目标对象数就被认为是好媒体。

三、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广告经营之策

(一) 慎重选择广告代理, 认真做好市场调查

地方媒体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形势, 为求得快速回报, 地方媒体通常会将广告经营权卖断给某一家广告代理商, 由其全权经营运作。地方媒体把广告经营权完全转让, 风险极大。因而, 地方传媒在转让经营权的时候, 一定要从实力、口碑、信誉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 慎重选择代理商。在电视新闻中插入广告, 本来很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下子被打断, 对于部分受众而言, 常带有厌烦的情绪。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 受众都会调换频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地方性媒体可以进行市场调研, 根据当地市场需要, 选择受众比较关心的广告信息植入, 受众看到有用的、感兴趣的广告之时, 自然就会心安理得的接受, 这样效果更好。

(二) 选择优质广告, 加强广告管理

低俗广告种类有很多, 像减肥、炒股、美容等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最容易被低俗广告污染。地方媒体在业务压力下, 可能会摒弃广告审查标准, 从而致使大量的低俗广告投放到电视媒体之中。广告主与地方电视媒体应该是一种双向选择, 良性合作, 双方应避免将一些产品广告低俗化, 如使用一些极具诱惑力、极其夸张的广告词等。消费者一旦上当受骗, 将对投放虚假广告的企业以及媒体的形象产生消极的映像, 进而抛弃其产品和服务, 这样, 对企业而言, 投放低俗广告无疑会影响自己的品牌和用户体验, 可谓是得不偿失;媒体而言, 使其丧失公信力, 失去大量观众, 同样也是得不偿失。

现代广告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广告主的管理、对广告经营者的管理、对广告发布者的管理、对广告信息的管理及对广告合同的管理等。首先, 要完善广告立法, 使得对新闻节日中植入广告的相关法律问题的监管有法可依。其次, 要严格守法。地方性媒体不能因为生存压力而降低对广告的准入要求, 要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投放广告。最后, 要格执法, 相关机关对新闻中植入广告时所产生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

(三) 致力公益性广告, 维护媒体核心价值

公益广告作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 其核心为公益性, 并以非强制性的手段引导大众意见、塑造大众思想道德及行为模式。公益广告在当前构建和谐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社会性事业, 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与, 它在开展和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换。因此, 特别需要传播公益信息的媒体和渠道。由于新闻媒体的影响面更为广泛而有力, 因而在新闻媒体中进行公益式宣传事实上也更有利于公司或产品进入读者的注意力范围。[6]纵观当今各家电视台的电视广告,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最多, 主题明确, 内容广泛, 包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生命与健康、资源与能源、防火防灾及励志等题材。这些公益广告形式新颖, 独具创意, 理念清晰, 感染力强,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由此, 各地方卫视也纷纷开始关注公益广告, 由于地域的亲近性以及社会风俗的差异, 地方性电视媒体在公益广告的投放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公益广告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 开始出现企业赞助公益广告这种新形式, 电视广告开始慢慢采用“公益化事业, 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与商业化广告比较, 公益性广告更能引起观众的关注。

四、结语

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最为广泛的传统媒体之一, 深受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广告与新闻的结合, 符合大媒体时代顺应潮流的传播策略, 新闻栏目各种形态的广告形式各具特色, 并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缺陷。新闻与广告的结合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潮流而不断探索广告深层内涵, 深化广告理念。凭借电视新闻在受众心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具有权威性的大众媒体机构, 广告商通过新闻节目对企业和品牌进行宣传, 以此提高企业知名度。与此同时, 地方电视台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是企业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共同目的, 也因此达成一种双赢的结果。

地方台电视新闻 篇10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在节目模式的制作和流程的策划的过程之中, 要充分融合各方面的流行文化因素, 考虑观众所喜爱的文化元素, 进行多项化的对比, 找出关键点, 进行不同视听元素的融合, 因为高水平的文化元素对观众文化价值的体现及自我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元素是对文化涵养力及文化表现能力的抽象的概括性的总结, 引导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对文化理念的深刻理解。文化元素是文化价值观念及文化质量的重要表现形式, 能充分体现出一个节目或者电影在文化素质方面所处的理论高度。因为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电视新闻业树立着长久的文化体现价值的目标, 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以目标为导向, 以自信为基础, 脚踏实地的开展视听文化传播的工作。其次, 电视新闻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认识, 以文化价值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找准方向, 充分发掘视听内容的文化元素。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基准, 不断提高产业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掘视听内容的文化价值, 发挥出视听内容最大的文化价值的热度。

二、新闻热点的传播打造方式

选取热门的文化热点打造自己的新闻视听内容的产业走向, 让自己的视听文化产品符合大多数人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促使着广大的社会群体都在追捧他们的产品的文化。人们崇尚自由而新闻视听文化的产业也在追寻着自由平等的脚步, 突出和平自由的文化情操, 打造独属于地方特色的新闻文化产品价值。新闻视听的特点不仅有着民族意志的体现更有着对社会文化的高度渲染, 地方性的电视新闻在编辑方面不见得其情节有着什么独具匠心的方面, 但是画面片的震撼绝对是抓住观众眼球的关键部分, 震撼人心的新闻的画面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进行了高度的文化渲染。新闻的制作一向都以最流行的文化元素为手段对自己的视听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文化渲染, 比如说特殊的时代背景, 特殊的音乐效果, 不同的视觉场面, 还有高度的文化定位, 以什么样的题材为线索, 这些都在为新闻的视听内容进行着文化渲染, 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电视新闻编辑的表现的方式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文化的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花样百出。有的是根据文化定位的导向调整自身新闻文化发展的方向, 有的是根据视听内容的改变或者内容的创新来定位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同的文化定位的走向决定着不同社会新闻文化商品的市场。根据新闻传播的幅度, 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制作是促进电视新闻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都在为其产业链全面的发展注入动力。首先, 新闻题材的编辑要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 对各类的搭配模式优化与组织管理, 由模式搭配的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产生的, 当各类的组织或者机构参与到其中的时候, 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化管理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管理机能的有效运行。对参与管理的各项控制元素进行有效管理是高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保证电视新闻编辑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提升新闻传播的水平。

四、新闻编辑的社会服务定位

服务工作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社会群体之间、社会物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服务为彼此联系的纽带, 维系着彼此的存在与发展, 是维持社会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电视新闻文化传播是地区观众面向社会与世界的知识的窗口, 有着新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决定着它的文化定位, 决定着它是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 它的基本职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满足人们对社会了解的需要。体现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立足于服务。要想充分的搞好新闻编辑的服务的工作就需要有着高素质的人员来担任新闻编辑员, 只有高素质的人员进行新闻编辑的工作才能创新新闻服务的模式。具体的服务素质的优化要从观众最为关心和最为需求的领域进行开拓创新。对观众需求的信息进行优化和删选, 选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价值定位。同时这还要求我们, 服务素质的优化要满足于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需求, 要满足于信息的筛选, 同时要照顾偏冷信息的价值索取。同时自身素质的优化, 不能封闭的单独进行, 要广泛听取意见, 采用合理的意见, 优化体制的服务模式。要从新闻信息的利用率为出发点, 优化区域新闻信息资源共享, 不仅要有信息采集的针对性更要具备信息服务的有效性。要及时根据信息发展的态势及时对信息进行优化更新, 保证信息价值的时效性。

五、结语

在现代地方的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要根据社会文化的热点对新闻信息进行充分的文化定位, 同时要立足于对新闻素材的优化选取, 对有价值的新闻在其编辑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元素的融合, 要对新闻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开发,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的价值, 满足于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运民.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新闻爱好者, 2010 (11) .

[2]林洁霞.从观众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J].视听纵横, 2005 (05) .

上一篇:实践型教学模式下一篇:太极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