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2024-06-02

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通用11篇)

篇1: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如何发挥工会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依然处在这巨大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是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以来,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各级政府纷纷响应。而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职工,处理、协调职工的各种利益,在新时期,参与民生工作是工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要求。关注民生,为人民职工着想,做到惠民利民,是工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民生问题也是职工最现实的问题。因此工会因努力发挥其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市总工会高度关注、重视民生,比把解决职工问题作为其参与保障民生的工作重点,推出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着力解决职工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重点由于下几个方面:

一、扶困助学。工会应积极参加扶困救助的活动。在我市,存在着不少的贫困职工家庭,靠低保勉强维持生计。而我市市总工会投入大量资源救助困难人群。近年来,我市各地工会主持开展了“爱心超市”救助活动,用实际行动走进困难家庭,每年救助的困难职工超过了1000名,发放物资捐款30多万元。这种关注民生的救助活动在我市长生了巨大的影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另外,在2011年初,我市开展的两节送温暖活动,全市慰问困难企业102家,走访慰问困难职工近2万人,投入慰问金900多万元。市总工会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了许多困难职工的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多年来市总工会会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每年资助了数百名困难职工子女,并长期资助包括我在内的十五名大学生,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圆自己的大学梦。

二、维护女职工权益。我市市总工会有专门的女工部分管女工工作。女职工是许多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切实关心女职工权益,加强对女职工福利的提升,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每年市总工会联合各个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关爱女职工。在三八妇女节期间湘女职工发放慰问金,并组织女职工免费参加妇科病及职业病大检查,关爱女职工身体。工会还不定期组织女职工学习职业技能,了解《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各企业工会组织女职工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女职工的业余生活。这些工会关爱女职工的措施,对社会和谐团结,对民生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三、开展职业培训。市工会切身为职工利益着想,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着力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组织开展职业介绍活动,协同再就业、扶贫部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社会职业培训学校和工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使下岗职工,外出谋职农民工能够掌握一技所长,增加就业机。会。工会要做好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也解决大量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加富实,安乐。

四、推进制度改革。在全国积极关注民生的背景下,全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但仍有许多民生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以及相关法规解决。所以工会应积极开展民生调研,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依据《工会法》的相关依据,积极向市人大、市政府献言献策,为民生政策及相关法规的制定与落实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工会在民生问题中的参与、推动、监督作用。

工会作为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会要积极参加民生工作,为国家分忧解难,增强其在党政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会组织的地位,增强工会工作的推动力,发挥工会组织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的巨大作用。

XXX

2011年8月1日

篇2: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江阴电视台新闻中心黄辉

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贴近性和新鲜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要完成一则好看的民生新闻,新闻线索来源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民生新闻线索来源很不稳定,很多时候新闻线索只能靠自己去挖寻。那么如何挖寻民生新闻线索呢?笔者有如下体会。

1、从别的媒体上获得线索,挖掘第二落点。一般来说,订阅的报刊、杂志,以及其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资料库和信息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特点,从那些已经发表的新闻中搜索一番,看能不能为自己找到可以做进一步报道的线索,或者找到一个新的报道角度。“他山之石”对于民生记者来说不可忽略。

2、从社交渠道获得线索。我们在与各个乡镇和社区通讯员加强联系,获取新闻线索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消息来源,发动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做自己的通讯员,请他们在看到、碰到、听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时,及时通知我们。象最近《江阴新闻》播出的几篇报道《江阴农家再现“红色经典”》、《物物交换换出好心情》等,新闻线索均来源于记者的亲戚朋友。

3、从读者(观众)热线中获得线索。《江阴新闻》热线电话86888148每天都会有很多热心观众打来热线电话提供一些信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平台,从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在解决了新闻线索来源问题之后,对线索的筛选也十分重要,并不是说“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对线索的精挑细选是一则好报道的关键组成部分。

民生市井、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是民生新闻的全部内涵。关注民生话题,并不是简单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因此我们在选择时,尤其要注重新闻线索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身边那些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倡导一种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这才是报道民生新闻的终极意图。“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个天堂”,一则看似普通的民生新闻报道也完全可以映照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生活图像。

篇3:民生新闻如何真正关注民生

1 民生新闻的相关理论定义

我国古代典籍《左传》中最早出现了关于“民生”的记载,从字面看,民生的意思是“民众的生计”,时至今日,其意义也不曾发生大的改变。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关心、关注、关怀百姓生存、生活的新闻报道。真正的民生新闻理应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普遍支持,真正的民生新闻势必站在百姓的角度,时刻为百姓谋福利,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做,报百姓关心事,将民生新闻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贴近民众生活。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才能无愧于“民生”二字。

2 民生新闻真正关注民生的措施

民生新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滋生出很多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不仅使关注民生的目的束之高阁,反而成为羁绊民众、折腾民众的危险障碍。民生新闻也因此变了味儿,新闻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使民生新闻真正关注民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新闻媒体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民生新闻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将服务受众百姓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生新闻记者在深入百姓身边观察百姓生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深入了解事情原委,做到真实、不掺假,不涉利,不断迎合百姓的内心需求,从而推动民生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所报民生新闻必须本着理性、真实、深刻、有用的原则,使民生新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去新闻工作者本身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各种有违民生的不公正事件深入调查,加以认证,本着纯粹的心灵揭开事实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将新闻的真实性落到实处,用心、尽心做好民生新闻。

2.2 民生媒体人要注意时刻做到“三贴近”

所谓“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民生新闻应该做到“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给予百姓足够的话语权,让百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民生新闻要顺利做到“三贴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民生新闻在选材上要更加贴近民众。民生新闻注重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新闻理念,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报道百姓最关心的身边事,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民众之事无大小皆可成为民生新闻取材的内容,从而不断满足百姓对新闻的精神需求。二是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这就要求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民生新闻在形式上要摆脱以往呆板、枯燥的报道方式,使报道形式趋于灵活和创新化。这样民生新闻更加活力四射、贴近民意,反映民生。三是民生新闻在内容上要有足够的深度。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洪水猛兽般涌现出来,不可遏制。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的深刻性可帮助人们迅速辨别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还原新闻本身的客观性。民生新闻以百姓的大小事件为报道对象,百姓更加青睐贴近民众,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因此,对其关注程度也会逐步加深。例如,民生新闻的《生活365》节目形式,就因贴近民生,关注百姓生活热点,证实虚假新闻报道等受到百姓的热烈追捧。

2.3 培养新闻敏感性,做到真正反映民生

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具有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才能随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立足于百姓的关切点,做百姓真正关心和关注的民生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支持和鼓励,更有助于民生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作为真正道德素质高的新闻从业者,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新闻心灵,对新闻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民生新闻要求媒体工作者从民众中来,定要快速、精准地捕捉到民众细微的神经,抓住民众心中真实的想法,感受其最想要表达的意愿,洞察百姓所思所想,秉承习总书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总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民生新闻事业贯彻和发展下去,做最受百姓爱戴的新闻工作者。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旨在真正反映民生,这离不开新闻媒体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三贴近”原则的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民生新闻的产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闻报道领域的不断拓展、精细完善,新闻种类也日渐增多。随着新闻分类的逐步完善,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便应运而生。近几年,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无疑都在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就民生新闻如何真正关注民生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新闻事业

参考文献

篇4: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一.深化民生新闻的本质,强调公共服务性

民生新闻应加强新闻内容质量,深度挖掘新闻题材,强化“公共服务性”,把“民生”放在“国计”高度进行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亲民性、为民性、尊重百姓的需要,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民主化进程。“民生新闻”必须真正领会与贯彻党的“三为”方针,在反映民情民意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舆论,从而扩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民生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政策法律说话。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属性是当好喉舌,维护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民生新闻在展示社会矛盾,开展舆论监督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和改革配套措施没有到位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对此类矛盾,一方面要准确设置议程,敦促政府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早日解决,另一方面要对受众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解释,让其能够理性地看待矛盾。其次,由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和社会习俗相对滞后形成的社会矛盾,对这类矛盾要发挥媒体自身教化功能,引发群众的社会讨论和自我教育。民生新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才能营造公正、平衡、真实、全面的媒体环境,疏解受众情绪。

二.倡导“平民化”,杜绝“媚俗化”、“庸俗化”

避免大众文化过度僧越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并不意味着囊括所有的生活表象,尊重现实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平民理念与深度报道两者缺一不可,批判与审视不可或缺。民生新闻反对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和低俗化,这就需要完成对自身功能的再发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

民生新闻必须以人为关注对象,以尊重人的尊严、权利、价值为出发点,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民生新闻杜绝大众文化的过度越位,传媒如果一味地追求猎奇与娱乐化,就会淡化新闻舆论的社会引导功能,就意味着自我放逐,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侵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新闻媒介的天职,新闻的价值本质是为社会提供及时、客观、敏锐的环境信息。同时新闻传媒也是美育的阵地,理应追求高品位,弘扬主旋律,大力传播现实变动中崇高美的品格以引起社会共鸣,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众,引导他们的审美活动健康地发展,激励百姓“按美的规律”去开拓进取。

三.固守“人文关怀”的本质,树立文化品位

民生新闻的基本理念是平民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后归宿。民生新闻应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刻意追求猎奇、娱乐新闻,避免民生新闻大量同质化,媒体应不断拓展选题空间,将触角更宽更广地伸向以前未涉及到或几乎不涉及的领域里面,全方位地挖掘更新更吸引的新闻选题,从而制作出更好的民生新闻。比如:添加文化类民生新闻,将文化类民生新闻的“雅”和家庭琐事类民生新闻的“俗”相结合,会使民生新闻更有看头。

民生新闻要有独立精神,与社會现实、利益集团、流行文化保持适当距离,“在终极目标关怀下提供建构式的选择”。这就要求民生新闻的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信息的有用性,更要重视信息的专属性,树立当地居民的文化品位与意识,把人文精神渗透在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中,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首要标准。

四.重构民生新闻的话语,拓展公民的话语空间

在民生新闻中重建公民话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上到下授权,赋予农民与市民相等的权利。“这不仅包括政府通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鼓励农民参与国家经济、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力,还应包括大众传媒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媒介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

拓宽议题的内容,关注市民及农民的心声。关注市民、农民的所思所想,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民生新闻应承担起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及时地、客观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愿望与呼声。

宣传市民和农民的典型人物,强化榜样力量。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关怀。

民生新闻的发展体现了普通百姓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为其反映自我意愿提供了交流的舞台,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贴心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巨大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篇5: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

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篇6: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要义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各级干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与群众联系最多,因此,切实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御的重大职责。作为一名乡镇的工作人员,我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扶贫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谋职求业能力。劳务输出是现阶段扶贫工作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输出劳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加上无专业技术,因此去做的多为重活、粗活、苦活,技术要求不高,工资因此也不高,盘点下来,结余不了多少钱,对家庭的帮助不大,在村里的影响也小,达不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目的,更说不上成为品牌,有的甚至因工资低,吃不了苦等原因中途返乡。因此,我镇可以大力依托职业教育通过村校联动、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经济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等形式,采取经常性教育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因人施教,按需培养的原则,抓好劳务输出前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行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用人单位放心、舒心,为家乡人外出谋业提供良好机会。

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通过政府贴息,农信互助等形式,帮助群众筹集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有资源优势的地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资金投入,努力倡导投资方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建,投资方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当地群众为投资方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使双方互利互惠,和平共处。

3、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捆绑式扶贫。以往的扶贫项目种类多、资金分散,加上追求覆盖面,这里投一点,那里用一点,处处费事,遍地开花。钱花了不少,但由于涉及面广,每个项目所得资金并不多,不能带动创业,偶遇天灾人祸便随着返贫。我认为在项目扶贫方面应将各种资金集中起来,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重点投放,我镇可以依托有利地势整合部分资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实行重

点投入,促使每个项目实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用创业带给更多人就业机会,真正使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局面,预防和抑制返贫现象发生,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1、要完善民政保障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该济应济。关注民生,是我党宗旨的体现,是十七大要义之一,民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在民政工作中自觉地、自始自终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注民生对民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军人优抚、高龄老人补助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工作。我镇现救助城市低保242人,每月发放资金28930元;农村低保924人,季度发放资金104940元;我镇今年新增农村低保120人,在此次农村低保新增人员的工作中,我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本着公开、公正的精神,严把救助对象入口关,严格按上级规定确定救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我镇现阶段正在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对残疾人员、精神病患者、智力缺陷人员及白内障患者进行普查登记,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进行及时救助。同时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保户、优抚人员申请的医疗救助及时给予审批报销,从实际上解决群众困难。同时我镇及时准确地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救灾救济等物款及时发放到应得人群,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我镇加强了对敬老院的管理

和服务,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保食、保衣、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目标,要让他们住得无忧无虑,生活顺心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还要加大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济力度,确保实现温饱。低保的数额必竟有限,有些人虽没达到低保条件,但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对这些人,应采取政府投入,公众参与,结对帮扶、倡导社会救济等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实行定期补助或救济,使他们能解决温饱问题。

2、加大合作医疗参合资金收缴及帮扶力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作好宣传动员工作,要将政策讲清讲透,要以具体事例说服群众,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合作医疗。二是医疗服务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热情、精心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困难群众代缴参合资金,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医疗保障。

民生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现在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生活在底层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好我镇的经济建设。

三、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1、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惠。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贴、种粮直补、农村合作医疗、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强监管力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认真抓好一卡通的执行力度,使各项补贴能切实直接的打到农户帐号上,尽量方便群众。

2、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服务。一是推行乡村一体化办公机制。规定每逢场天各村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到镇政务大厅参与办公,为本村村民办事,提供现场咨询和答疑。二是推行党员承诺办事制度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即由党员向群众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为群众办理某一事项,群众找乡村干部办事的,由乡村干部为其到乡里办理,办理结束后在24小时内将办事结案送达当事人。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从而减少群众办事差旅费、生活费等费用,降低办事成本。

3、加强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推行领导责任工作制,联系村领导按地域管理权限,全权处理该村一切事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处理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凡拖延不理或不及时上报的一律追究联系村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做到真正让干部沉下去,想问题,办事情,切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7: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2016年的三月,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国人满怀激情地参加和讨论了“两会”。我作为一个当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该时刻关心时局。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积极的认真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借此机会谈谈对“两会”的感想:

“两会”的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开好“两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当前,美国及其附属南海、东海正遭遇着强大的领海纠纷。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在此形势下。今年“两会”尤其重要,既要充分剖析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应对决定和措施。

通过对两会报告和新华社等媒体对两会报告解读的学习,我认识到中国梦之于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央领导集体奋力开拓改革发展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13亿人的新期盼。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这次会议承载着更大的期待。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

篇8: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一、构架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民生新闻报道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报道要想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 首先必须构架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将党和政府有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大众进行宣传与解释, 让广大民众知情, 获取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 民生新闻报道还要把有关“中国梦”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适时的报道, 尽快让党和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以便适时调整方针政策, 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在我国传统的新闻报道中, 常常使用大量的篇幅宣传报道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对于反映民生的报道却相对较少, 为引起广大民众对“中国梦”的关注, 民生新闻报道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 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存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和“中国梦”相关的新闻话题, 准确反映社会民生, 为党和政府实时调整决策提供依据。

二、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正面宣传是民生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出发点, 也是党和政府对于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 为正确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 民生新闻报道必须自觉开展行动, 通过正面宣传的方式树立先进典型, 通过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带动广大民众。在树立先进典型的过程中, 民生新闻报道应该优先选择广大民众身边的先进典型, 通过宣传身边人物崇高的信仰, 执着的信念, 坚韧的意志, 忘我的精神激励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激励每一个人沿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奋斗、探索。先进典型人物身上显示的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精神与风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三、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立场

要想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 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立场, 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拉近民生新闻报道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 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反映整个社会追求“中国梦”的行动, 传达广大民众的心声, 构建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全面清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障碍, 为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 新闻媒体正是以朴实的语言, 翔实的报道, 准确地阐释了党和政府在实现“中国梦”方面所倡导的思想与理念, 讲述了一个个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国梦”所作出的努力, 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报道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立场, 才使得民生新闻报道更好、更加有效地达到了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目的。

四、大力加强舆论监督

尽管实现“中国梦”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为消除不和谐声音的根源, 帮助党和政府采取相关措施, 切除肿瘤, 解决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过程中,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工具, 是广大民众依法行使自己舆论监督权利的重要方式, 加强舆论监督, 必须坚持有利于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有利于充分反映广大民众心声, 有利于针砭时弊, 弘扬正气, 化解矛盾, 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只有这样, 民生新闻报道才能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 才能凝聚受众的力量,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广大民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权利, 不能真正享有知情权, 广大民众就无法真正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就无法真正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之中。为此, 民生新闻报道要真正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 及时报道和“中国梦”相关的、广大民众想知道而没有知道的重要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解读, 形成浓厚的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氛围,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雄.论民生新闻与“公众新闻”——兼议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向[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2.1.王雄.论民生新闻与“公众新闻”——兼议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向[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2.

[2].万陈芳.发挥新闻评论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作用——以《南京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02.2.万陈芳.发挥新闻评论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作用——以《南京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02.

[3].李敏.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与困境——以河南电视台8套《DV观察》栏目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3.李敏.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与困境——以河南电视台8套《DV观察》栏目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篇9:浅析县级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品牌栏目;民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51-02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业的不断发展,各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性也越来越强,那么如何做好县级台的民生新闻报道,制作出受老百姓欢迎的、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成为许多从业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索,从传播学、新闻学的角度对民生新闻作全面地分析,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主要的研究文本,对民生新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改革的建议,寻找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占领新闻制高点。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信息独家占有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现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际,本人认为,只有占有了独特的视角、引人入胜的视点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够在新闻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采编的栏目才能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发展中,如何从共享资源中找出独家视角,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这是记者们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要求记者们应从一个更大的社会关照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生活中的新闻现象,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保证舆论监督顺利进行,努力采写出体现“以人为本”的作品,发挥好党委、政府与群众间的桥梁的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以独特的节目理念和节目风格凸显人文情怀。现在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政策观念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

在做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观众反映的问题,题材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这就要求记者采访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注重理论思辨性,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的力量,凸显出人文情怀。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民生新闻是普遍关注人民大众生活的、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因此着眼点在于“民生”,所以其不同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而是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更加真实的体现大众生活。

纵观这十几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出现低俗话、琐碎化、娱乐化和同质化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从业人员应该从理性上去思考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对策,使其健康的发展下去,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用的舆论引导作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做好贴近性,”说“出更生动的新闻。所谓“贴近性”,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一点说,就是电视节目与当地的民生、民风、民俗贴得越近越好,要突出地方特色。县级台做民生新闻的时候,更能做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以及与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新闻内容,做到贴近性。因此,县级台记者要想方设法接近群众,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等各种百姓所关心的新闻事件,从而采、制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

例如,可以采制一些百姓所关心的医疗、保险等热点问题,还可以深入基层挖掘一些百姓对党员干部廉政建设一些问题的不满,督促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改进,从而做到媒体的监督功能,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百姓和党政部门联系和桥梁,成为百姓的贴心人,这样节目才更有亲和力和号召力。同时,主持人”说“的功夫是做好民生节目的关键。主持人干净、利落、朴实、真诚的”说“法,使观众产生”拉家常”亲切感和收视愉悦,拉近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

采、编是栏目具体的实施者。配合栏目“说”新闻的风格,采编人员及时转变报道方式,以平民化视角来处理稿件,在采写新闻时充分运用电视元素,加大同期声的运用,注重现场细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并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让百姓自己发声,讲述自己的故事,努力让观众感觉到不是在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唠叨心中的感慨。

(二)做人才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作为县级台地方小,资源有限,所以要想挖掘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百姓身边的新闻,需要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益。因此,这就需要电视台在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人员外,还要充分利用业余队伍资源,不仅节约本台的支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强节目的时效性。为此,虞城电视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发展思路,加强业务人员的培养,部门采取定期培训,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还面向社会广招采、编、播人才,以适应新媒体的需求。

三、民生报道“需”强化“民本意识”

以民为本,是地方电视台办节目的根本宗旨。我们的电视台是党的喉舌。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决定了电视台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此说,民生报道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平民视角,镜头向下,关注民生,站在百姓的立场,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报道要深入触及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报道,在推动政府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把新闻事件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剖析,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要立足于“民本”,根据受众关注点的需求变化,不断开拓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拓展传媒途径,优化传播手段。最大限度的突破传播同质化的局限,突出个性,突出特色。只有这样,我们播出的电视节目,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才能不断扩大自办节目的收视群,从而也为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浅析县级广播电台的生存与发展,《新闻传播》,2013.6。

[2]邹买梅,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策划创新研究,《湖南大学》,2009。

[3]黄呈慧,浅析县级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中国影视文化》,2015.01。

[4]徐春友,贴近性是地方电视台的生命生命,《广告|传媒》,2011.3。

作者简介:李东升,男,虞城县广播电视台助理编辑,本科学历。

篇10: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敬爱的学院党总支: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经常都说要关注民生,共创和谐,掀起了一次构建和谐社会的运动。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么样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又有怎么样的意义呢?这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必须清楚认识明白的。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既定的发展目标,这应该是国家主动发展自主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次重大转变。从发展内容和目标来讲,因为过去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增长和效率。如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来讲,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协调、和谐,这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和谐社会仍属有差别社会,但这种差别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的。也就是全民社会在这里面可以保持创新的活力,而且每个人都能活得很好。所以和谐社会应该是自然的、理想的、良性的发展状态,这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我们国家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进程。所谓民生问题无非讲的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所以按照衣食住行来讲,早过了贫穷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发展。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仍然有衣食之忧之外,更多人在住,行以及在平等的权益以及社会分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也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因此,在当今学术界上普遍认为对于关注民生有四大观点: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切实落实这四点,那么民生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

从当前来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在衡量政绩时,不仅要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还应当将所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社会保障是否覆盖多一点地区与人口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具体的民生问题。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都可以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更好地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汇报人:

篇11: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

芒市市委书记蔡四宏

芒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芒市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被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芒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温总理“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的指示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教育事业在规范、平稳、安全、有序中实现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抓好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控缀保学”取得明显实效,义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初中毛入学率102.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7.95万平方米: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逐步优化,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大力推进医改步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医疗卫生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和看病贵问题。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工作,使广大因病至贫或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十一五”期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711人,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180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和低保边缘户496人次,发放救助金74万元,为农村低保户、“五保”供养对象和边民助缴参合费247万元;市、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登革热、甲型HIN1等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得到及时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筹资水平分别提高到99.9%和140元: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逐步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大力拓晨就业榘道,就业问题得到妥瞢解决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市始终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自主创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每年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扎实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开发就业岗位21962个,实现城镇人员就业12392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9068人,完成再就业培训2536人,发放各种再就业补贴31703人次1613.4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大力抓好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我市始终高度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不断建立完善城乡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操作一体化制度,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有效保障了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7296户15447人,农村低保对象13959户32553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3449.37万元。

二是加强救灾救济制度建设,全方位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下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1024万元,下拨救灾救济大米472吨、棉被1346床、衣物2.99万件等物资,专门用于解决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滑坡泥石流地区搬迁和灾区、贫困山区灾民的基本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12月芒市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之一,2010年全市有11.72万人参保,参保率71.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参保任务11.31万人的104%。目前,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65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实麓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近年来,芒市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在推动民生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少数民族民生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25万元,实施项目658个,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培训等方面,实现脱贫人口10万人,树立了一批“兴边富民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示范村”。项目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种植养殖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生产生活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形成“粮、糖、茶、畜”为支柱,“咖啡、贡米、晾晒烟、坚果、奶水牛”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自2007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937套,建筑面积47774平方米,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1070户、加固改造2200户,完成芒市华侨农场危房改造1812户.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按照“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以新城带动老城”的理念建设城市,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城市街道“穿衣戴帽”“开墙透绿”改造工程和城区20余条道路改造及新建工程.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是敬老院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省、州加大敬老院建设的机遇.于2007年开工建设芒市敬老院。现已建成敬老院3所,集中供养来自全市的“五保”老人330人,使全市“五保”对象(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鳏、寡老人)拥有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家园,使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民生问题无小事,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芒市已经成为桥头堡黄金口岸的中心城市。面对新起点、新形势和新挑战,芒市人民满怀憧憬,信心百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芒市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半月评论:把根扎深

翻开报章,重庆的“三进三同”全面推进,湖北的“三万活动”进村八户,云南的“新农村指导员”实事实干……一时间,干部下基层热浪阵阵,扑面而来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gkz6.net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公司对控股、参股公司的管理办法下一篇:二年级一班评语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