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

2024-05-26

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通用6篇)

篇1: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

养羊基地规划:

一、种羊基地建设:

以肉毛兼用型为主,结合周边细毛羊分布较广的特点,引入夏洛来肉羊及德国美利奴肉毛兼用型肉种羊,与当地细毛羊改良。建设固定的核心群,三年内达到年出栏1200只肉种羊规模。

二、肉羊养殖示范基地:

计划五年时间达到10000只规模肉种羊基地,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基地,10万只肉羊、1000头奶牛的养殖规模,第一年达到1万只肉羊养殖规模。建立年产5万吨饲料厂,年产2万吨羊肉、屠宰分割厂,年产5万吨的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厂。

三、饲草料基地:

按照计划规模,安排2万亩饲料基地建设。

四、目标:

建成新疆最大的肉种羊、肉羊养殖示范基地,成为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解决就业人口500人,实现产值4亿元。

五、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

六、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2000万元,财政支持1000万元,银行贷款2000万元。

七、需政府支持及优惠条件:

1、对金沟河养殖基地1万余亩荒地及商户地、曹家坡土地1万亩做为饲草料基地,免征一切地方税费和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权70年不变,土地使用性质为人工草场,期满可申请续期、可继承和有偿转让;

2、由政府协调1000只基础母羊;

3、在金沟河养殖基地已投入的基础设施,按财政支持无偿划拨;

4、保证种植用水;

5、其它: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

篇2: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

羊场是羊的重要外界环境条件,为羊创造一个符合其生理要求和生产需要的良好生活环境,是养好羊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羊场场址选择、羊舍建筑及其他养羊设备等,首先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水源、饲料生产以及交通条件等全面考虑,同时还要根据现在养羊数量和今后发展规模、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羊场建筑布局和养羊设施既符合家畜卫生要求,又经济实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要求。

一、羊场场址选择

规模化养羊的羊场,场址的选择十分重要。应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密考虑。既要兼顾当前生产实际,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具体地讲,选场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场址地势应比较高燥,地下水位距地表在2 米以下,最高地下水位需在青贮窖底部0.5 米以下。低湿环境容易使羊感染寄生虫病和腐蹄病。因此,羊场应选在地势较高,并有1 %-3 纬的南向斜倾坡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通风干燥的地方,切忌在低洼涝地、山洪水道、冬春季风口处等地建场。

第二,场区附近要有水质良好、清洁而充足的水源,水量能确保场内职工生活用水、养羊用水及生产管理用水需要,不可在缺水或水质不良及水质污染的地区建场。羊场还应建在居民点的下风方向、水源的下游,距居民点生活区至少300 米。

第三,充分了解当地疫情,不能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疫区建场。为保证防疫安全,场址距主要交通干线(铁路、主要公路)应在300 米以上。

第四,饲料来源充足。特别是对肉羊、奶羊来讲,以舍饲为主,所需饲料总量较大,必须有充足的饲料来源。首先,要考虑就地生产的饲料种类和数量;其次,再考虑从附近地区及外地能购运的饲料种类和数量。这要根据羊场养羊数量做统筹详实的核算。第五,交通比较方便,便于运输。还应注意邮电通讯及能源供给条件。

篇3:永登县加快推进养羊大县建设步伐

1 基本情况

1.1 畜牧业发展态势强劲, 畜禽存出栏保持平稳增长

永登县辖18个乡镇 (目前有2个乡镇划归兰州新区管理) , 人口54万, 全县总面积6 090 km2, 耕地面积9.20万hm2, 县内有天然草原37.97万hm2, 人工草地3.18万hm2, 全县各类畜禽现存栏169.60万头 (只) , 出栏180万头 (只) , 实现肉类总产1.96万t。其中羊存栏38万只, 出栏13.20万只、羊肉产量0.19万t、羊毛产量0.08万t。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 053元,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38%。

1.2 养羊业是永登县农业发展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

20世纪甘肃高山细毛羊培育于甘肃省西部的皇城滩和松山滩的高山草原上, 其中的松山草原就在永登县坪城乡和天祝县境内。永登县养羊业发展前景良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饲草料资源、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二是永登县距甘肃省会城市兰州110 km, 羊肉需求空间大, 肉羊生产有良好的市场;三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比例为65∶25∶10, 西北片山区列为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全面落实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工作, 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hm2, 每年玉米秸秆青贮量达到3万t, 这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规模养殖场 (户) 快速发展, 养羊3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1 189户、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814户、千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3户。成立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经济组织32个。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为加快推进养羊大县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

1.4 完成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

2011年实施了《永登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 项目共投资792.60万元, 其中申请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50万元, 县级配套10万元, 实施单位自筹432.60万元。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改扩建种羊扩繁场1个, 改扩建种质资源保护场1个, 新建标准化养殖场7个, 改建标准化养殖场11个, 引进良种公羊130只开展良种推广。新 (改) 建标准化棚舍15 360 m2、草料库2 310 m2、生活用房370 m2、青贮池7 600 m2、购置铡草机等设备36台 (套) 、配套部分水电路设施等。

2 推进养羊大县建设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争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把养羊大县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 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养羊大县建设领导小组和畜牧兽医局局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组。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畜牧业已成为大农业中增收覆盖面最广、增收效益最明显、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产业。县畜牧兽医局按照“生产布局区域化, 种群繁育良种化, 饲草利用综合化, 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要求, 特制定《永登县养羊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结合全县实际, 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资源、区位优势, 编制了《永登县畜牧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5年底羊存栏达到50万只, 出栏达到22万只, 肉产量达到330万kg。按照储备项目抓主动, 在建项目抓质量, 已建项目抓巩固的原则, 花大力气、下硬功夫, 争取项目, 实施项目, 管理项目。制定《永登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概算、资金整合方案、财政补助方式和标准、组织保证措施及项目预期效益等项目建设等要义。

2.2 加强学习宣传, 提高思想认识

将《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作为基础性工作来做。采取多种形式, 重点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和畜禽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的宣传培训。积极争取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兰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抽调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全县18个乡镇, 对村防疫员和乡镇兽医站人员、规模养殖场 (户) 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 并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每年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和横幅、发放养殖技术资料、明白纸等形式, 广泛宣传, 增强了群众依法养殖意识。

2.3 加强基础免疫, 保障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的意识, 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 按照《永登县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方案》, 以“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面推进, 强制免疫, 提高质量”为目标, 大力推行“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做法, 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时期, 坚持防疫人员、药品、器械、技术四到位, 严格执行包乡蹲点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围绕免疫密度、免疫进度和免疫效果开展工作。规模养殖场按照程序免疫, 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月月补针的办法, 确保畜禽防疫不留死角, 口蹄疫免疫率100%, 特别加强规模养殖场管理, 对全县规模养殖场进行备案, 一一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 对养殖场落实免疫工作、消毒工作、门禁措施、档案管理等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监督检查。要求做到看好自己的门, 管好个人的畜, 防止输入性病毒传入, 确保自身安全。

2.4 加强技术推广, 转变生产方式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相结合, 以“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为主线, 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把“四配套” (暖棚圈、良种羊、青贮池、饲草地) 建设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提高养殖综合效益的突破口。重点组织实施了良种推广、人工授精、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 加快永登县养羊业发展步伐, 促进肉羊养殖上规模、上档次, 提高羊只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参加市牧研所举办的繁育员培训班, 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德克赛尔等种公羊110只, 在坪城、柳树、通远等乡镇的13个羊改点年改良10万只。

2.5 抓好秸秆青贮, 储备充足草料

自2006年始, 永登县示范推广双垄全膜沟播玉米技术, 2011年全县双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0.87万hm2, 采取典型示范引导、田间地头操作、现场服务指导等多种形式, 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青贮养畜示范点, 帮助农户掌握青贮技术, 通过连续几年的宣传引导, 养殖户青贮意识普遍增强, 在七山、通远、柳树等10乡镇开展了玉米秸秆青贮工作。5年来共配发铡草机378台, 累计建成各类青贮池2 720座。每年完成青贮饲料总量3.20万t。很好地解决了冬季缺草问题, 为养羊大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饲草料条件。

2.6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养殖效益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就地培训的方式, 抓好畜禽良种、饲养技术、人工种草、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疫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培训工作, 每年培训养殖户2 000多人 (次) , 发放《肉羊科学饲养管理》、《肉羊养殖技术》和《羊病防治》等资料和光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饲料添加剂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宣传资料1万多份。

3 今后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养殖场 (户) 的技术培训

提高养殖场管理和生产水平, 鼓励养殖户加大投入, 扩大养殖规模, 提高养殖效益。

3.2 切实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

一些养殖场虽然实施了标准化建设项目, 但思想上仍然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 采取较为粗放的管理养殖模式、管理制度, 养殖档案不规范, 不重视细节管理和盈亏核算。

3.3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草原监理队伍建设

加强对现有畜牧执法人员业务培训, 完善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开展畜禽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及服务,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3.4 进一步加大对种公羊的补贴力度

在养羊产业大县项目的有力带动下, 农户发展养羊业的热情持续高涨, 肉羊饲养量显著提高, 但随之也出现种公羊缺乏和价格过高等问题。

3.5 加快发展肉羊专业合作组织

篇4: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建设分析

关键词: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建设;对策

珍贵树种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锐减,生态链也难遭其祸。从而,建设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对珍贵树种的繁育和种植,提高珍贵树种的生命活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珍贵树种繁育基地的成功建设,能够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珍贵树种资源,对珍贵树种的长期生存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1 珍贵树种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珍贵树种,就是属于特产稀有、濒临灭绝的树种或者目前拥有一定数量,但在逐渐减少的优良树种。具体珍贵树种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要严禁采伐,需要加强保护管理,如因特殊需要,要报林业部批。包括紫荆木、银杉、或者水杉、珙桐等[1]。第二类:如需砍伐,须经省林业局批,并报林业部备案。包括楠木、红椿、红杉等。

珍贵树种资源比较稀缺,再加上材质优良,因此,珍贵树种的价值比较高,所以出现了对珍贵树种滥砍滥伐的现象,造成了珍贵树种数量的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到了珍贵树种的正常生长,还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2 目前,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

2.1 布局不合理 目前,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的解决众多珍贵树种的繁育和种植。此外,布局也很不合理,只简单的集中在几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大范围的种植繁育,很多树种得不到普及种植。有些繁殖基地只是单单的响应政府的号召,盲目的建设几个繁育基地,搞形象工程。在建立繁育基地的时候,没有经过实际的考察、定位,有些繁育基地根本不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很难培育出符合的珍贵树种。

2.2 没有长期目标,建设质量不高 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的建设,是长期的投资建设,不能只看短期的利益。目前,很多基地的建设头期资金是国家的一次性投资,有时地方的财政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从而,是资金不能够按时或者按期拨付[2]。繁育基地的建设不完整,有些,只有基本的轮廓,没有园区或示范林等具体的实物基地,管理水平低,建设质量不高。珍贵树种繁育基地的前期建设可能很少会出现盈利,前期投资也比较大,应该正确的看待,把眼光放长远,长期的建设,这样才能促进珍贵树种的繁育。

2.3 基地建设科技含量低 很多繁育基地都是在原来的林业区或者植树林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形成专业的基地建设队伍。技术人员不够,技术力量达不到,不专业人员居多,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水准,也没有相应的意识素养,只是盲目的按要求种植,不知道发展前景,没有确定的发展目标。总体上的科技含量低,造成了繁育基地发展慢,效益低等不良情况,直接影响珍贵树种的培养和种植。

2.4 基地珍贵树种繁育能力低,经济效益不高 基于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以及种植面积的影响,珍贵树种不能够正常的繁育,由于繁育技术水平落后,不能有效的解决繁育问题中的技术问题。也造成了繁育能力低下的难题。目前,由于资金的不到位,技术人员的短缺,繁育技术达不到基本的要求,现有的繁育技术还是常规的方法,没有高科技繁育室等技术设施的支持[3]。还有,在新品种培育出来后,不能够大面积的快速培育,造成了资源浪费,间接影响繁育基地的经济效益。

3 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 基于我国珍贵树种种类繁多,适应的气候和土壤、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应该做到合理布局,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实际情况,决定建立什么类型的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不要盲目的跟风,建立形象工程。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适宜建立耐寒性的珍贵树种,在南方亚热带区域,应该建立热带的珍贵植被的繁育培养,这样,既方便了研究,也节约了资本,同时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珍贵树种的大量繁育,从而,能够大面积的种植[4]。只有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做到对珍贵树种的繁育,此外,应该增加繁育基地的数量,由于基地少,很多珍贵树种得不到研究保护,没有形成专门的规模,得不到正确的认识,造成了珍贵树种的灭绝。所以,应该增加繁育基地的数量,做到对珍贵树种的全面的繁育,尽量减少珍贵树种的灭绝。或者,加大繁育基地的容量,使现有的繁育基地扩大面积,增加繁育的种类,把类似的树种放在一个繁育基地繁育,这样不仅增加了繁育的种类,还减少了基地建设的成本。

3.2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水平 树木的繁育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的,尤其是珍贵树种的繁育,对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不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的技术要求高,也需要具有专业的素养,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还需要热爱这份工作。同时,对硬件设施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很高,珍贵树种的繁育需要有先进的试验育苗基地,高科技的培育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设立专项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能有效的、及时的运用到繁育基地中,保证繁育基地能够全面的完成建设,不能形成中途停止的恶性的不良的习惯。对培育基地的建设应该全面,一次性建设达到要求,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手,建立齐全的高科技的硬件设施[5]。然后,应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比如,农林高校应该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的设计、教师的引进等方面入手,加强珍贵树种繁育基地的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建设具有高科技设备的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只有保证具有了人员的科技化,设备的科技化,思想的专业化,才能更好地的为珍贵树种的繁育做准备。

3.3建立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保持繁育基地的持续发展 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短时间内,或许看不见什么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会形成较强的社会效益。树木的生长本身就是长期的,有些珍贵树种的生长期限更长,只有当这些树长到一定的阶段,才可能会形成经济利益,否则,看到的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再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对珍贵树种繁育的投入。不论是在技术上的支持,还是人才上的培养,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的扶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珍贵树种的繁育。所以,国家应该长久的对繁育基地进行资金的支持,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期投入机制,做到定期对繁育基地建设投资。此外,从长远来看,地方財政也应该看到成效,定期投入专项资金,促进繁育基地正常有序的建设。最后,建设单位应该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努力提高基地的信誉度,做到对珍贵树种繁育的有效运行,搞好树木的经营,维护繁育基地的正常有序的运转,早日见到效益,给当地政府和国家建设出来环保、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基地,在保护了珍贵树种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珍贵树种灭绝的情况,更好的促进生态平衡。不仅保护了树种,还对绿色经济、环保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珍贵树种繁育基地建设是长期的投资建设项目,需要有长期的投入机制,还需要先进科技水平,大量的科技人员。所以,在珍贵树种的繁育基地建设时,要注意长期性和加大技术投入。这样,才能促进繁育基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延,姜洪源,赵东宁,王卓晖,冯启祥.珍贵树种大径级材培育工程建设初探[J]. 吉林林业科技. 2011(02)

[2] 马彩霞,牛红霞,王惠琴,宋宇.北美蜜槐繁育与推广[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1)

[3] 杨树密,付广芝.阜新杨树优良品种繁育造林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01)

[4] 李秀云,单筱玲,王云芳,王春芳.山桐子在庐山的生长特性调查与园林应用前景浅析[J]. 现代园艺. 2011(06)

篇5:鸵鸟的饲养、繁育、场地建设

2007-3-15 8:35:00 来源:

网友评论(0)

鸵鸟的性成熟与产蛋

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雌鸵鸟一般在2—3岁时发育成熟。第一年产蛋较少,一般为20—40枚,以后逐年增加,到7岁时达到产蛋高峰,达到80—100枚左右,有效繁殖期为40—50年。雄鸵鸟性成熟略晚于雌鸵鸟,所以在引种时要注意,雄鸵鸟须要比雌鸵鸟大半年或1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繁殖效果。

雌鸵鸟每年3—4月份开始产蛋,持续到9月份。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食物、气候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季节一开始,一只雄鸵鸟带2—3只雌鸵鸟(即通常所说的“一妻二妾制”)形成一个单位而单独活动。当雄鸵鸟和雌鸵鸟求爱时,会做出优美的动作,炫耀自己的羽毛,交配时间约30秒至1分钟。雄鸵鸟一般一天交配4—6次,也有性欲强者可达8次以上。雌鸵鸟在交配后很快就会产蛋,一般隔一天产1枚蛋,通常产12—16枚就开始自然孵化。为了让母鸵鸟多产蛋进行人工孵化,可以在鸵鸟产蛋后把蛋取走,这样在整个繁殖季节可以连续产蛋,取蛋时要防止雄鸵鸟的攻击。食物供给不足,雌鸵鸟产蛋数就少;体况过肥,繁殖性能差,且无精蛋多。一般产12—20枚休息1周,然后开始下一个产蛋周期,但高产鸵鸟可连续产40枚才休息。主要与饲养管理有关。低产鸵鸟及老龄鸵鸟的产蛋几乎没有规律。正常种蛋的受精率为60%—85%。------------------鸵鸟的选种选配技术

1.选种

(1)种鸵鸟选择项目

体形外貌:体格健壮,发育匀称,头部清秀,眼大有神,姿势端正,步伐灵敏。产蛋量高的雌鸵鸟,背部羽片污浊,毛尖干缩,背后半部羽毛稀短或无毛、尾巴下垂,后躯丰满肥厚。

生殖器:雄鸵鸟的阴茎粗、长,向左弯曲,阴茎长25厘米以上。

生产性能:包括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包括生长速度、料肉比、屠宰率。繁殖性能指开产日龄、年产蛋量、蛋重、受精率、孵化率、出雏率、育雏成活率等。

(2)选种方法

个体选择:根据鸵鸟个体品质直接进行选种。它不仅是反映种鸟生产力的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鸟的育种价值。

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包括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作为一个选择单位,根据家系生产性能的平均值进行选择。

系谱选择:根据系谱记录的祖先、同胞和后裔的品种和性能进行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要综合以上方法进行选种并有所侧重。幼鸟育成阶段以系谱选择为主,辅以外形和生长发育鉴定。当种鸟已表现出生产性能时,则以个体选择为主,系谱鉴定为辅。

2.选配

(1)选配方法

亲缘选配:种鸟群的选配常采用非近亲交配,即选配种鸟没有3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但为了巩固培育某些优良性状时,可采用全同胞或半同胞近亲交配。

同质选配:选用性能相同的雌雄种鸟进行交配。

年龄选配:用年龄较大的雄鸵鸟与青年雌鸵鸟交配,可以提高受精率。

(2)雌雄比例 优秀的雄鸵鸟每天可交配5次,性欲强的每天可达8次以上。因此,1只雄鸵鸟可以配4—5只雌鸵鸟。但为了达到最佳繁殖效果,雄雌比例以1:3为宜。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雄鸵鸟对配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故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配种鸟。繁殖季节按1雄3雌组成1个繁殖单位进行配种,有利于系谱记录和辨认后代血缘。------------------鸵鸟的孵化

1.种蛋采集、保存、选择和消毒

(1)种蛋采集 绝大多数雌鸵鸟在下午3—6时产蛋,个别产自上午或夜间。鸵鸟产蛋后要及时捡蛋,以减少破损和污染。雄鸵鸟有保护雌鸵鸟及鸟蛋的本能,捡时要2人配合,1人将鸟赶开,1人把蛋捡走。捡蛋时应将手洗净或戴手套,以免污染种蛋。对污染的种蛋用消毒湿毛巾擦干净。种蛋须登记,注明雌、雄种鸟号码和产蛋日期,并称重编号。

(2)种蛋选择 合格的种蛋要求清洁,表面不应有泥土、粪便以及其他污物;其二要求大小适中,蛋重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孵化率和雏鸟的质量,一般要求种蛋重1.5千克左右,超过2千克和小于1千克的种蛋一般应淘汰。第三要求种蛋的外形呈卵圆形,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过长、过圆、扁形及畸形蛋孵化率低。种蛋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或米黄色。洁白色的蛋孵化率较低。

(3)种蛋保存 种蛋贮存时应大头朝上垂直或倾斜放置,时间以3—5天为宜,如果贮存期不超过7天,可不翻蛋。若种蛋贮存不超过4天,保存温度以16—18℃为宜;超过4天应为13℃左右。相对湿度为60%。

(4)种蛋消毒 鸵鸟蛋从母体产出时会被泄殖腔排泄物污染而附着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大量繁殖并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对种蛋的孵化有影响。因此,必须对种蛋进行严格的消毒。种蛋消毒方法较多,一般以甲醛熏蒸消毒法常用。方法是将种蛋放在储蛋室或消毒柜内,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溶液(福尔马林)30毫升、高锰酸钾15克的剂量,在温度20—25℃的条件下密闭熏蒸20分钟。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甲醛与高锰酸钾反应剧烈,又具有很大的腐蚀性。所以,要用容积较大的陶瓷容器,先加入少量温水,投入高锰酸钾,再加入甲醛。20分钟以后要及时排出消毒柜中的烟雾,待种蛋的温度逐渐降至18℃时,转入贮蛋柜中或入孵化器进行孵化。

2.孵化

(1)孵化前的准备 种蛋入孵前,要认真检查孵化室的密封、保温、通风条件,孵化室内温度最好恒定在22—25℃。对孵化室、机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开机试温、预热2—3天后即可人孵。

(2)孵化期的管理

孵化温、湿度控制 鸵鸟孵化期为42天,孵化中前期温度恒定在36.8℃,孵化后期30—42天,胚胎自身产生大量的热,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以36℃为宜。孵化要求的湿度较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为20%—40%(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报道不一致)。合适的相对湿度是根据孵化种蛋失重率来确定的。种蛋在整个孵化期内失重率为14%时,说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最合适。孵化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在40%时,孵化器内基本不用加湿。如果孵化室相对湿度低于40%,就需要加湿。当环境相对湿度高达70%时,孵化器本身无法把孵化器内的湿度降下来,需要采用孵化室内增设空调或对进入孵化器的空气进行抽湿处理。

照蛋:照蛋的目的是观察胚胎发育程度和异常情况,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第一次照蛋是在入孵时进行,检查种蛋放入蛋盘时气室是否朝上。第二次照蛋是在入孵的第十二天,此时鸵鸟的喙和喙尖开始形成,腿和翅膀大致分化,尿囊膜扩展到蛋壳膜内表面,胚胎的躯干部增大,照蛋时可见到清晰的血管,能见到头部和躯干部2个小圆团,称为“双珠”。入孵第三十四天进行第三次照蛋,此时蛋内全黑色,看不见血管,蛋的小头被胚胎充满,称为“封门”。

翻蛋:鸵鸟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浮在蛋的中间由系带系着,胚胎吸收养分,排除废物。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位置,蛋黄不能维系在蛋的中央,容易与蛋壳的内膜粘连。翻蛋的目的在于使胚胎外部空间定位,同时也防止粘连,促进羊膜运动。

鸵鸟蛋孵化期内一般每2小时翻蛋1次,40天转入出雏器后停止翻蛋。目前一般孵化器设计的翻蛋角度为前俯后仰各45度,据研究,如果翻蛋角度增大到50—55度,会促进胚胎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孵化率有所提高。

落盘与出雏:鸵鸟胚胎孵化到40天由孵化器移到出雏器为落盘。此时胚胎是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转换为肺呼吸的生理变化最剧烈时期。胚胎气体代谢旺盛,如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胚胎死亡。把胚胎转入出雏器后,可以得到较多的新鲜空气,而且散热条件好,有利于胚胎渡过危险期。

如果小鸟的胎位正常,头在趾的上方,小鸟喙破蛋膜进入气室,约12小时就可自行出壳。出壳后断脐非常重要,如果断脐不好,细菌通过脐带进入造成感染。自行出壳的小鸟一般脐带吸收良好,不会出血。可在脐带端涂碘酒消毒,然后用灭菌的纱布包扎。如果小鸟啄破蛋膜进入气室,12小时还未啄破蛋壳,或是胎位不正,41天还未进入气室,就要在气室的顶端打一小孔,以供给小鸟充足的氧气,并逐渐剥掉顶部的蛋壳,让小鸟白行出壳。再过6小时如果仍未出壳,就需助产,从鸟的头部开始往下剥壳,每次剥的壳占蛋纵轴长的1/5。发现内壳膜发白或有红色血管时要停止往下剥,停留2—3小时再往下剥,从鸟的头部剥到背部直到尾部,最后从脐带部拿掉蛋壳。脐带用碘酒消毒包扎。过2天后,脐带再进行一次消毒和包扎。助产是不得以才用,不要急于进行助产,原则上让其自己出壳,助产应尽量往后推迟。

雏鸟出壳后应及时捡出蛋壳,然后让雏鸟在出雏器内待到羽毛全干,且能站立行走时再转入育雏室。人工助产的雏鸟体质弱,要在出雏器内多呆一些时间。有的雏鸟出壳后就发现腿和趾有畸形现象,需要及时矫正。如果是呈外八字形,可用灭菌纱布把两条腿之间留一定距离拴在一起,一般几天后可矫正过来。

雌雄鉴别:15月龄以前的鸵鸟体形和羽毛基本一致,很难从外表上区别雌雄。进行雌雄鉴别有利于分群饲养和营养配给。雏鸵鸟的雌雄鉴别多采用翻肛法,即翻开雏鸵鸟的肛门,看是否有向左弯曲的阴茎。但这种方法只有70%左右的准确性。因此,雏鸵鸟的雌雄鉴别要进行几次,一般在1周龄、2月龄、3月龄分别进行鉴定。

------------------鸵鸟的营养需要

粗纤维是鸵鸟饲料中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但目前尚未确定鸵鸟对纤维的需要量。饲料中纤维含量的确定取决于鸵鸟的年龄,一般在6%—18%之间。鸵鸟的蛋白质需要量也未准确测定,一般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4%—22%,雏鸵鸟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种鸵鸟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以18%为宜。有关鸵鸟营养研究的资料以美国Angel(1993)的报道最为全面。经研究证明,鸵鸟在10周龄时就能消化饲料中50%以上的中性洗涤纤维,10周龄以后的鸵鸟从饲料中获取能量的效率比鸡高40%。虽然10周龄以下的幼鸵鸟不能像成年鸵鸟那样有效利用纤维,但饲料应含纤维以促进幼鸵鸟后肠道中有益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在鸵鸟产蛋期、育雏期和幼鸟的生长发育期,满足钙、磷的供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饲料中供给不足或鸵鸟本身吸收发生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幼鸟的生长发育,使新生幼鸟骨骼软弱,造成跗跖、脚趾弯曲,腿骨、翅骨易折断;种鸵鸟缺乏钙、磷时,表现为蛋壳粗糙或壳薄易碎,甚至下软壳蛋,影响产蛋数量和孵化率。镁不足的早期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和脉博次数增加,严重不足时会使鸵鸟出现痉挛、神经过敏等症状。鸵鸟饲料中镁的适宜添加量为0.23%—0.25%。

在鸵鸟的饲料营养中,维生素E和硒也是十分重要的。鸵鸟临床病例中的肌肉变性疾病与缺乏维生素E和硒有关。业已发现,鸵鸟的脑软化症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E。成年鸟缺乏维生素E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病理变化和生殖机能的紊乱。如发情推迟,失配增加,无精蛋明显增多,产蛋数量下降,甚至不发情、不产蛋,也就是说雌鸟失去正常的生育能力。饲料中维生素E的推荐水平为80国际单位/千克。硒的推荐量为0.1毫克/千克。各阶段鸵鸟日粮的营养水平见表4—2。

------------------鸵鸟的饲料与饲料配方

1.青绿饲料 鸵鸟的饲料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青绿饲料,二是配合精饲料。鸵鸟饲料以青绿饲料为主,约占全部日粮的70%,成年鸵鸟日需青料2.5—5千克。青绿饲料要求新鲜、无腐烂、无农药污染,洗净不带泥土。饲喂前切碎,长度为0.5—3厘米,放槽中自由采食。鸵鸟虽然可以消化粗纤维,但秸秆以及木质化程度很高的粗饲料不但利用率低,而且还容易造成腺胃阻塞。所以,鸵鸟对粗饲料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应以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和各种青菜作为鸵鸟的饲料。包括苜蓿、红三叶、柱花草、象草、皇草、甘薯藤、苦荬菜、胡萝卜、黑麦草、墨西哥玉米、槐树叶等。在实际饲养中各种青绿饲料合理搭配,其饲养效果更好(表4—3)。下列植物对鸵鸟有毒有害:杜鹃花、黑刺槐、青绿色藻类、蓖麻、蔓陀罗、飞燕草、毛地黄、金链花、毒芹、印度芜菁、桧属植物、刺豆属草、桑橙、附子、龙葵、橡树、夹竹桃、山扁豆属植物等。

2.精饲料的配制 鸵鸟精饲料所使用的原料与猪、鸡类似,最大特点是可以大量使用草粉。配合精饲料最好制成颗粒饲料,鸵鸟喜欢吃同时也减少浪费,粒径以6—8毫米为宜。

(1)雏鸵鸟的精料配制 1—3月龄雏鸟的混合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在21%—22%,若单纯喂含高蛋白质的混合精料,很快会导致腿病的发生。其对钙、磷等矿物质元素的要求比雏鸡、鸭高得多,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含钙的饲料如贝壳粉、碳酸钙、磷酸氢钙等。若以雏鸡饲料喂雏鸵鸟,应添加2%—2.5%的骨粉,可有效防止腿病的发生。

推荐饲料配方:玉米56%,小麦6%,豆粕12%,麸皮3%,进口鱼粉6%,苜蓿草粉10%,食盐0.4%,碳酸氢钙1.8%,贝壳粉0.8%,骨粉3%,蛋氨酸0.4%,赖氨酸0.4%,多种维生素0.1%,微量元素0.1%。日喂量:1—30日龄120克,31—60日龄120—600克,61—90日龄600—700克。

(2)育成期鸵鸟的精料配制 3月龄以上的育成期鸵鸟应改喂生长期料,推荐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6%—17%。同时也要注意钙、磷的补充,育成期鸵鸟的钙磷需要量比生长鸡要高30%—40%。

推荐饲料配方:玉米46%,小麦6%,豆粕8%,麸皮10%,进口鱼粉4%,苜蓿草粉20%,食盐0.4%,磷酸氢钙2%,贝壳粉0.5%,骨粉2.5%,蛋氨酸0.2%,赖氨酸0.2%,多种维生素0.1%,微量元素0.1%。日喂量:4—7月龄0.8—1.4千克,7—12月龄1.4—1.9千克。

(3)产蛋期鸵鸟的精料配制 产蛋期鸵鸟饲养的关键是供给平衡的日粮,特别是能量的供给量不能过多,代谢能以10.5兆焦/千克为宜。否则雌鸵鸟就会肥胖,致使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产。精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以18%为宜。钙及有效磷的含量分别为3%和1%。赖氨酸及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90%和0.75%。

产蛋期鸵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与种鸡相比差别较大。鸵鸟所需维生素除维生素E、泛酸、生物素与种鸡相似外,维生素A比种鸡高6000国际单位/千克,维生素D比种鸡高1000国际单位/千克,维生素B1比种鸡高1.2毫克/千克,维生素B2比种鸡高2.2毫克/千克,烟酸比种鸡高20毫克/千克,胆碱比种鸡高300毫克/千克。其所需的铁、锌、碘也比种鸡高,而铜的需要量却比种鸡低。所以使用种鸡用的多维和微量元素添加剂是不科学的,有条件的饲养场应单独配制。

推荐饲料配方:玉米44%,小麦5%,豆粕12%,麸皮5%,进口鱼粉7%,苜蓿草粉20%,食盐0.4%,磷酸氢钙2%,贝壳粉0.6%,骨粉3.3%,蛋氨酸0.25%,赖氨酸0.25%,多维0.1%,微量元素0.1%。

------------------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雏鸵鸟从出壳到3月龄为育雏期。此期间的雏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尚未健全,抵抗力低,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饲养管理工作稍有闪失,都将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到育雏成活率,或使淘汰率增加。因此,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养殖鸵鸟成败关键的一环。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育雏舍 育雏舍专门用于饲养3月龄以内的雏鸟。要求干燥、卫生,保持良好通风。人雏前1周进行全面打扫和消毒,地面和墙壁用1%—2%的火碱喷洒消毒,然后关闭门窗,用甲醛溶液、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在育雏室门口设置火碱消毒池。入雏前1天,将育雏室的温度升至22—25℃,保持相对湿度50%—60%。

(2)育雏器具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育雏伞或红外线灯来育雏。育雏伞一般采用大型号的折叠式电热育雏伞,伞顶装有电子控温器,伞内用陶瓷远红外线加热板或U型红外铁管加热,功率1000瓦。入雏前对育雏伞或育雏箱进行彻底消毒。开启育雏伞上的温控器或育雏箱上的红外线灯,温度调至34—36℃。在伞和育雏箱四周加置防护网。

食槽要求光滑平整,雏鸵鸟吃食方便,便于清洗和消毒。食槽要固定好,否则被雏鸟踩翻,既浪费饲料又可能压伤雏鸟。水槽一般使用水盆,使用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鸵鸟饮水的特点是嘴向前耍水,然后头向上抬。因此,要用宽阔的盆子盛水。

2.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1)入雏 雏鸟出壳后在出雏器内停留24小时,再转入育雏室内饲养。初生雏鸟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6只,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密度,到3月龄时雏鸵鸟每只最少2平方米。按雏鸟周龄的增长而逐渐分群。

(2)温度调节 育雏第一周温度控制在34—36℃,以后每周降低2℃,至第七周达到21—22℃即可。1周龄雏鸟抵抗力低,温度骤变、风吹或雨淋等,都会使雏鸟引起感冒、肺炎而死亡。要经常观察雏鸟,根据雏鸟的活动状态来调整温度。温度低时,雏鸟就会靠近热源,挤在一起,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易造成挤压伤或压死。尤其在晚上或停电时更要注意。温度高时,雏鸟张口呼吸,饮水增加。如果温度适中,雏鸟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羽毛有光泽,休息和睡眠安静。2月龄时可以脱离人工保温,遇寒冷季节可适当推迟。

(3)开食与饲喂 刚出壳的雏鸟并不饥饿,其腹内的卵黄提供的营养足以满足48—72小时的营养需要。开食过早会使卵黄吸收不完全,损伤消化器官,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雏鸟出壳后72小时开食为好。开食前应先给饮水,水中加0.01%的高锰酸钾。饮水后2小时再喂给混合精饲料,精饲料以粉状拌湿喂给,也可用嫩绿的菜叶、多汁的青草、煮熟切碎的鸡蛋作为开食料。在这期间不能在育雏伞、育雏箱内使用垫草和其他垫料,因为此时雏鸟分不清什么东西可食与不可食,只要能吞咽进去的东西就吃,往往造成肠梗阻。1周龄雏鸟的饲料以少喂勤添为原则,每隔3小时投喂1次,以后逐渐减少到4小时喂1次。每次先喂青绿饲料,后喂精饲料,每次以不剩料为准。1周龄以后喂料可不用拌湿料,而改喂颗粒料。1—3月龄的雏鸟精料占日粮的60%,青饲料占40%。镁的缺乏可引起骨骼病变,从3周龄开始,可以在饮水中补充硫酸镁,添加剂量为每10升水中加5克。

(4)光照与通风 1—8日龄每天光照20—24小时,2—12周龄每天光照16—18小时。1周龄以后,如果天气晴朗,外界气温高,可将雏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太阳。阳光对雏鸟的作用很大,它可使雏鸟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后者参与体内的钙磷代谢,防止腿病的发生。所以,应尽可能让雏鸟在阳光下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冬季育雏,可建玻璃温室运动场或塑料大棚运动场。

通风换气的目的是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换入新鲜空气,同时也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在炎热的夏季,育雏舍应打开窗户通风。冬季通风要避免对流,要使雏鸟远离风口,防止感冒。一般通风以闻不到氨味为准。如果鸵鸟饲养密度较大,室内排泄物多,产生的氨就多,会直接影响鸵鸟的生长发育。

(5)综合防疫措施 雏鸟机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患病,所以要采取综合防疫措施。除饲料要保证营养外,主要应加强卫生和消毒,饮水要保证清洁,饲料要保证新鲜不变质。尤其是夏季喂给雏鸟的草和菜,切碎后应尽快喂,不要存放时间过长,否则极易腐烂和产生亚硝酸盐。环境卫生尤为重要,雏鸟有些疾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用具被污染有很大关系。如脐炎、卵黄囊感染、痢疾等,都是雏鸟常见病。主要是由于雏鸟脐部消毒不严或育雏室湿度太高,霉菌繁殖造成感染所致。运动场要经常清扫,不应存有树枝、砂砾、碎玻璃、铁丝或塑料袋等杂物,如果被鸵鸟吞食,就会导致消化不良、腺胃阻塞或创伤性胃炎。为预防疾病发生,对育雏舍、用具、工作服、鞋帽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消毒。2月龄时,根据疫情,对雏鸟进行新城疫、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注射。

------------------鸵鸟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育成期的饲养 当鸵鸟长到4月龄时,体重已达到36千克,已能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应改喂育成期饲料。从育雏期过渡到育成期,要做好饲料更换工作。做法是:脱温后的第1周仍喂育雏料,第二周用2/3育雏料加1/3育成料,第3周用1/3育雏料加2/3育成料,从第四周起全部用育成料。饲喂育成期的鸵鸟,最关键的是防止其过肥。所以随着鸵鸟日龄的增大,吸收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应尽可能让其采食青绿饲料,限制混合精饲料的饲喂量。夏秋季早晨可以待露水消失后,把鸵鸟驱赶到苜蓿地或人工草地放牧。不能带露水放牧,因为露水会打湿鸵鸟的腹部,引起肚胀、腹泻。不放牧的育成期鸵鸟,饲喂应定时、定量,以日喂4次为宜。

2.育成期的管理 3月龄以上的鸵鸟在春夏季可饲养在舍外,晚秋和冬季的白天在舍外饲养,夜间要赶入饲养棚。鸵鸟原生活于沙漠地区,喜欢沙浴,通过沙浴可以洁身和清除体表寄生虫,增加运动量。饲养棚和运动场要垫沙,最好用黄色河沙,沙粒大小适中,铺沙厚度为10—20厘米。运动场可采用部分铺沙,部分种草,同时种植一些遮荫的树或搭建遮荫棚。

鸵鸟的神经比较敏感,受到惊吓时全群骚动狂奔,容易造成外伤和难产。所以,要保证鸵鸟场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汽笛、机械撞击、爆破等突发性强烈震响。

饲喂后2小时应驱赶鸵鸟运动,以避免鸵鸟过多沉积脂肪,这对大群饲养的育成期鸵鸟更重要,驱赶运动每次以1小时为宜。保证供给清洁的饮水,水盆每天清洗1次,每周消毒1次。育成期鸵鸟采食量大,排泄粪便也多。因此,运动场要经常清除粪便、异物,定期消毒。

当鸵鸟长到6月龄时,可进行第一次拔毛,因为出售羽毛是养殖鸵鸟的一项可观收入。一般在温暖的季节拔毛,冬季不能拔。拔毛时勿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腹部的毛不能拔。以后每隔9个月拔毛1次。------------------鸵鸟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1.产蛋期的饲养

(1)饲喂方法 人工饲养的鸵鸟每天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因此,应根据其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行饲喂。每天早晨天一亮,鸵鸟就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跑15—20分钟后进行交配、采食。所以首次饲喂时间以早6点半至7点半为宜。1天饲喂4次,每次饲喂的间隔尽可能相等。饲喂顺序可以先粗后精,也可以把精饲料拌入青饲料中一起饲喂。精饲料喂量一般每只控制在1.5千克左右,以防过肥而使产蛋量下降或停产。

(2)饲料与营养 产蛋期鸵鸟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以18%为宜,代谢能10,5兆焦/千克。青饲料以自由采食为主。特别要注意种鸟对钙的摄入,除了饲料中给予足够的钙磷外,在栏舍内可以设置饲喂骨粉的食槽,任种鸵鸟自由采食。

2.产蛋期的管理

(1)分群 雌鸵鸟在24—30月龄达到性成熟,雄鸵鸟在36月龄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前以大群饲养,每群20—30只,产蛋前1个月进行配偶分群。一般是4只(1雄3雌)为一饲养单位。分群工作一般是在傍晚进行,先将雌鸵鸟引入种鸟舍,然后再将雄鸟引入,这样可以减少雌雄之间、种群之间的排异性。

(2)运动场 鸵鸟体型较大,需要的运动场面积相应也要大。1个饲养单位(1雄3雌)约需1500平方米左右。这样可以给鸵鸟提供较为自由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提高受精率,防止过肥。鸵鸟一般是有规律的自由活动,不必驱赶运动。如果饲养群较大,7只或14只以上为一饲养单位,则需要驱赶运动,最好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驱赶1—2小时。

运动场要保持良好的卫生,随时清除场内的粪便和杂物,在鸟栏和食槽旁不要随意放置杂物,以免鸵鸟误食硬性异物,导致前胃阻塞和肠穿孔,造成非常死亡。运动场及棚舍最好每周消毒1次。

(3)休产 为了保持雌鸵鸟优良的产蛋性能,延长其使用年限,需强制休产。一般掌握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休产期。休产期开始时雌雄鸟分开饲养,停止配种,停喂精料5天使雌鸵鸟停止产蛋,然后喂以休产期饲料。

(4)捕捉 若要调换运动场或出售鸵鸟需要捕捉时,应特别小心。因为鸵鸟头骨很薄呈海绵状,头颈处连接也比较脆弱,均经不起撞击。捕捉的前1天在棚舍内饲喂,趁其采食时关入棚舍,捕捉时需3—4人合作,抓住颈部和翼羽,扶住前胸,在头部套上黑色头罩使其安定。鸵鸟一旦套上头罩,蒙住双眼,则任人摆布,可将其顺利装笼、装车。但对凶猛的鸵鸟要特别小心,在捕捉前3—4小时适量喂一些镇静药物。

(5)运输 种鸵鸟运输前须减料停产,确保运输时输卵管中无成熟的蛋。运输前3—4小时停喂饲料,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食盐和镇静剂,以防止应激反应。运输季节以秋、冬、春季为宜,最好选择夜间进行,因鸵鸟看不清外界景物,可以减少骚动。运输工具和笼具要消毒,笼具要求坚固通风,顶部加盖黑色围网。运输过程中随时观察鸵鸟动态,长途运输注意定时给水。保持车内通风良好,对燥动不安的鸵鸟戴上黑色头罩。运到的鸵鸟由于应激,1—3天内常会表现食欲下降,粪便呈粒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电解质,饲料投喂逐步过渡,以利鸵鸟运输应激后的恢复。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首先考虑满足鸵鸟的生态条件,故宜选择气候温暖、干燥、少“梅雨”、非雷区和无大风暴侵袭的地方。地址最好建在沙质缓坡地,要求干燥、坚实、周围排水通畅,不受山洪、水浸的影响;场周边环境宜安静,要远离交通干道、居民区、工业生产区和养禽场,避免噪音干扰、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此外,还要考虑交通方便和水、电、草料的供应条件。

------------------规划布局

鸵鸟场设计要根据饲养规模确定占地面积,预留发展余地,按卫生防疫要求合理布局。

一个体系完整的鸵鸟养殖场,应分别划分饲养区、孵化区、饲料及产品加工区、工作生活区和饲料基地等。饲养生产区应与管理、生活区分开,以减少外界对鸵鸟的干扰。饲养区内也要划分种鸵鸟区、育雏区、后备种鸵鸟区、商品鸵鸟区等,每区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加工房、堆粪场应设在饲养场的下风向------------------栏舍建造

1.设计要求

(1)饲养面积 根据鸵鸟的生物学特征,要提供足够的饲养面积。如饲养面积不足,运动场狭窄,鸵鸟互相冲撞,造成损伤,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消化性疾病。在广阔的草地围栏放牧,面积不受限制。在集约饲养条件下,则根据经济、合理、密度适当的原则安排。每只鸵鸟栏舍面积为:1—60日龄,室内0.3—0.8平方米,室外2平方米;61—180日龄,室内2平方米,室外15平方米;181—540日龄,室内4平方米,室外25平方米;种鸵鸟,室内10平方米,室外300平方米。

(2)围栏 鸵鸟场以围栏相隔,栏高2米左右,材料应光滑不带刺,最好有一定弹性,以免鸵鸟碰撞时受伤。可用铁丝网、金属管栏栅,也可用简易的竹木栏栅。

(3)铺沙 室内、运动场铺5—20厘米厚的沙,使地面硬度适中。

(4)排水 整个场地要分区、分栏建排水沟。

图4-1 双列式栏舍

图4-2 单列式栏舍

(5)绿化 栏舍周围最好能设1—1.5米宽的绿化带,既可净化环境又可种植青饲料。

2.种鸵鸟栏舍 种鸵鸟一般1雄、3雌为一个繁殖单位,分栏饲养,需使用面积1200—1500平方米,其中鸟舍面积40平方米,其余为运动场。鸟舍用作避风、挡雨、遮荫和调教种鸟产蛋。因鸵鸟高大,舍门应宽大,门高不得低于3米,便于鸵鸟进出。鸟舍正对运动场的一面敞开,舍内做一个宽1米、深0.2米的沙巢,供雌鸵鸟产蛋。在配种季节,相邻的种鸵鸟栏间最好用纤维布遮挡,避免种鸟间相互干扰配种。种鸵鸟栏舍的建筑方式有双列式小间、单列式大间和群养大围栏舍,也可根据饲养规模、地形等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方式(参见图4—

1、4—

2、4—3)。

3.雏鸵鸟栏舍 雏鸟舍要求类似雏鸡舍,应具有保温、干燥、通风、防暑的功能,备有通风增温设施。栏舍宜座北朝南,带有相应的半荫棚运动场。为防鼠害,室内做水泥地面。运动场有1/3的水泥地面,其余为沙地(参见图4—4)。

图4—3 大围栏舍

图4—4 单列式雏鸵鸟栏舍

------------------主要设备、用具

鸵鸟场应具备孵化设施和育雏保温设备。孵化设施大致与养鸡场相同,包括储蛋室、孵化室和孵化机、出雏机。孵化机可订做专用机,如电子工业部41所研制的豪华型孵化设备、江苏无锡孵化厂生产的孵化机、北京丑小鸭孵化设备等,也可由常规孵化机改制蛋盘、蛋架后使用。常用保温设备有红外线灯、电热育雏伞等。

篇6: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随着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优良的畜禽品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良种、抓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构建先进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对于促进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目前良种繁育体系现状

近几年,我国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畜禽企业相继成立起来,数量增加很快,通过引进培育优良品种,使部分畜禽良种生产性能达到先进水平。目前,我市具有市级管理、省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企业72家,市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企业7家,按种类分种鸡场43个、种猪场28个、种羊场2个、种兔场1个、牛冻精经营合作社5家,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资格且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猪人工输精站 77个,牛改良站121个,羊改良站 83个,县级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358本,这些种畜禽企业构成了我市现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品种、育种和供种任务。同时,由于我市种畜禽饲养量大,生产的产品除满足锦州市场,还销售到省内外其它城市,商品鸡雏和种蛋销售到沈阳、辽阳、鞍山、朝阳、赤峰、山东、河南、内蒙等地,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良种90%来源于现有繁育体系,为种畜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种畜禽监督管理队伍建设上,锦州市率先成立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站,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种畜禽监督管理队伍进一步壮大,监督执法能力得到加强,畜牧技术推广站的工作职能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增加到种畜禽监督管理,规范种畜禽市场生产、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鉴定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遏制种畜禽市场恶意炒作和低水平竞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辽宁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做出新贡献。

但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在制约着相待畜牧业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种畜禽场存在着基础建设薄弱、养殖环境较差;防疫条件不合格、技术力量差、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繁育、饲养技术;场内无规章制度和生产、育种记录等问题。

2、良繁体系内部构成不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畜禽企业少,我市列入省级扩繁场只有黑山县益农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一家,原种猪场为零,具有一定规模、年存栏800—500头的种猪场只有9家,达到市级管理、省级发证种畜禽场的仅有72家,多数规模畜禽养殖专业场(户)均以自繁自养形式进行生产,特别是小规模种畜禽场居多,尽管国家在近几年抓了重点种畜禽场 的建设,但有些种畜禽场在建设规模和场区建设规范等方面缺乏科学性,生产方向不明,责职不清,产品质量低劣,代次混乱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甚至用商品畜当种畜向社会出售,使群众引种不便。饲养种禽的企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父母代、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祖代种鸡场,盲目引种,造成种畜禽场的重复建设与空缺断层并存,种畜禽生产的过剩与紧缺同在。

3、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少数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孵化的单位和个人未办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造成底数不清,对不同品种的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供种能力的情况不甚了解。在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及良种体系的规划、布局、建设等项工作中缺少详实的依据,也给畜牧业生产的指导带来困难。

4、资金缺乏影响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由于种畜禽监管工作经费紧张而影响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例如: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现场勘验、开展种畜禽场疫病监测等工作,一个种猪场搞一次疫病监测,每一头猪需要费用如下:猪瘟35元、口蹄疫25元、蓝耳病10元、猪伪狂犬病10元、圆环病毒2型10元、布氏杆菌病2元、合计102元/头,防控服费用:30元/人,如果距离较远,则需交通费用:150元/天、其他费用:50元/天,一个种鸡场搞一次疫病监测需要费用 600--800 元,3—6元/只鸡,种畜禽监督管理站对开展此项工作十分困难。

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加强种畜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符合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利用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向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行倾斜政策,强化种畜禽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种能力,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加强种畜禽培育、扩繁、推广、利用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对现有基础的整顿、完善、提高入手,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种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2、摸清底数,建立层次分明“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

按照《辽宁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种畜禽企业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各级种畜禽监督管理部门利用办证的奇契机,加强对种畜禽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掌握种畜禽企业存栏及变化情况,实行外引种畜禽申报制度,了解不同品种的种畜禽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供种能力等情况。在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及良种体系的规划、布局、建设等项工作中提供依据,指导畜牧业生产。

3、强化质量监督,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

首先,建立公正、权威的种畜禽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种畜禽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今后良繁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质量监督和检验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种畜禽监度管理机 构建设,二是鼓励有条件的种畜禽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测定体系,提高品质,使出场的种禽达到品种标准。其次、建立完善的分级管理、审批、发证制度,实行两级申报、三级办证制度,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的繁育结构,形成宝塔式种畜禽生产链。原种场或对全国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种畜禽场的建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建设。扩繁场由地方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种畜禽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建立资金项目库制度。严格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名不符实的种畜禽场要予以取缔,以此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和方向,确保种畜禽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4、加强管理,依法治种,促进良种体系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建立依法管理的良好环境,树立依法治种观念,加大国家颁发的《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辽宁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和锦州市《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体现畜牧法的可操作性和法律性,搞好种畜禽专项治理工作和种畜禽疫病监测工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养羊繁育场建设规划】相关文章:

体育场规划06-07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04-26

养羊教案04-20

种草养羊技术05-11

冬季养羊要点07-01

种草养羊工作汇报04-09

养羊计划书05-10

玉米秸秆养羊技术05-13

秸秆饲料养羊技术06-17

XX县城市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建设04-16

上一篇: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下一篇:四年级状物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