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2024-05-04

审视中国教育现状(精选8篇)

篇1: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2010羊城教育系列论坛开幕,民办教育专家热议未来趋势,他们提出

——该重新审视中国基础教育

2010年11月08日 羊城晚报B7版

记者 黄亮 薛江华 实习生 梁欣妍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问题丛生还是优势明显,一直是各方争论的话题。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美国《今日》广播时称,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快速发展国家的学生已经开始把美国学生远远抛下。11月1日,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在广州举行———这场名为“2010羊城教育系列论坛之基础教育”的研讨以“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为主题,来自民办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们亦就国内基础教育的话题各抒己见,其中呈现的某些观点颇具洞察力。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奥巴马的观点也代表了国内一批教育专家的看法。在最近举办的“2010羊城教育系列论坛之基础教育”研讨会上,广州华兴文化培训学校校长彭清平的观点就引起不小争议,他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虽然公众对应试教育多有诟病,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应试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制造了一大批人才和精英,而且接受过国内基础教育的学生到国外进修到研究级别,成绩较为出众,没有落在人后。

彭清平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两大板块,两者并没有天然地排斥,不能因为谈素质教育就把应试教育说得一塌糊涂。他以自己所从事的中高考(论坛)复读领域为例,称“中高考复读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一切唯分数和结果而论”,然而,据其观察,很多学生经过复读后,行为习惯发生很大改变,人生目标变得更清晰,因为其提前接受磨难,心理变得更加成熟,这都是提倡奋斗苦读的应试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彭清平称:“奥巴马上述言论基于一种事实,即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华人学生在美国各个领域均有出色表现。美国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数理方面远远不如中国和犹太学生,这已是美国社会的基本评价。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到西方国家上大学,只要不是混日子类型,成绩常常出类拔萃。”他表示,成功的教育包括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奋发有为,只要能达到这种效果,即使对其冠之于“应试教育”的名称,也难掩其成功本色。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主任余敏健则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都是基础教育的构成部分。基础教育不应为中国教育的缺憾单独“埋单”,如果说后者有所不足,还有家庭教育、教育体制和大学教育等种种原因。而单独来看,基础教育部分反而较为优质和扎实。

素质教育不是指琴棋书画

部分参加论坛的专家则表示出与上述看法相左的观点。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中心主任梁锦文认为,很多考试成绩良好的学生融入社会后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他们并没有延续学校就读期间的优势,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也凸显现行教育内在具有缺憾和不足。所以,要帮助学生突破应试教育,腾出空间和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学一些琴棋书画等,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

对“腾出空间学琴棋书画”的看法,彭清平立刻表示反对:“这种看法对素质教育有认识误区,好像多才多艺就是素质教育。实际上,教育如果让学生掌握太多‘花拳绣腿’的技能,反而令其底子和基础显得不够扎实,不容易潜下心来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学好琴棋书画要靠天分,并非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琴棋书画,而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精通琴棋书画。”

面对反驳,梁锦文解释说,双方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素质教育是在性格、能力和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塑造,并非专指多才多艺。基础教育缺的是人文关怀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是全世界第一”的观点,梁锦文亦表示相反意见,称:“最近发生‘我爸是李刚’事件,就是国内基础教育失败的例证。实际上,优秀的基础教育不应仅仅是学科教育,它还应包含人文关怀的内容,教导学生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对社会多一份关怀。”他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显得那么霸道以及对周围人的冷漠。

然而,有专家认为,“我爸是李刚”与其说是基础教育的失败,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能把个体悲剧的帽子扣在基础教育的头上。彭清平称,中印两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和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很大成绩要归功于扎实的基础教育,因为经济发展始终靠大批人才在支撑。

学校严格管理传统不能丢

在广州市教育局日前举办的第26届七十高龄教育工作者祝寿会上,许多老教育工作者也热烈讨论了这个话题,他们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秀的传统,不能一味学习西方而丢掉自己的优势。

沙东中学的李树标老师曾经去过40多个国家考察基础教育。他认为,东西方教育理念不同。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的天性抹杀得太厉害,但这不是管理严格造成的,而是高考指挥棒造成的后果。他认为,其实学校和学生都不喜欢补课,但因为是“家长输不起”,所以才会让孩子备感压迫,甚至扭曲心灵。

因为受西方的教育观念影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学西方,比如台湾。李树标老师曾去过日本和台湾,日本至今仍坚持着严格的教育理念,但台湾很多学校在近年来都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结果出现了学生素质滑坡的迹象。

李树标还认为,当广州有中学要求学生不能留长发时,学生马上就会向媒体报料,而媒体就会马上站出来质疑学校的做法是在抹杀学生天性。这种舆论环境也导致很多学校被迫丢掉严格管理的好传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宽松,不利于学生成才。

篇2: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畸变的媒体》读后感

新闻1102班李静媛

自从上次阅读过李希光教授的《找故事的艺术》后,顿时觉得受益匪浅,于是对李希光教授的书开始感兴趣,觉得有必要再去借一本相关的书来看看,就在图书馆上找到了《畸变的媒体》,它也是一本让我有很大收获的书。

看完全书,个人认为题目——畸变的媒体,或许可以理解为“激变的媒体”。其实它的题目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意思:一是指媒体的变化速度之快之激烈,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需求不断增加,媒体无法避免地迅速变化着;二是指媒体的被动性,媒体虽然是言论自由的象征,无论是商业还是政治利益都限制了自由,甚至是刺激其发生了畸变。

《畸变的媒体》是一本集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一身的书籍。李希光教授在书中不仅阐述了他的“媒体世界观”,而且同时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新闻采写的技巧,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媒体人才,新闻评论的方法与技巧……不过,全书让人最有收获的是从书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媒体的力量,并且认识到媒体力量的双刃性。

书中第二章——新闻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它在里面提及到:记者是与事实,而不是与观点打交道,它还列举了两会期间报纸上的报道,提出了在中国媒体上最让公众不满的是越重要的新闻,中国媒体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序化。僵硬的宣传模板,枯燥的官话,直接引语过少,记者个人见解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还有令人麻木窒息的宣传语言,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遣词造句过于花俏……这些文风一旦经常出现在报纸报道中,就会让读者觉得罗嗦,没必要,光会修饰不真实,让人产生距离感。其实写新闻的基本准则就是尽量少加入与事实无关的字句,多运用一些直接引语,这反而能使新闻更加具有戏剧化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到新闻人物“说话“,这样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减少距离感。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广大的人民,如何能让一条新闻可以让读者感到与自己有关,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不是宣传,它是在讲故事,是贴近读者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正式地去接触社会上的媒体,但是大学等于是半个社会,在里面还是能感受得到缺乏自由的情况。李希光教授在书中有提及到新闻自由,他说道:新闻自由最难做到的是记者编辑能从自己的偏见中获得自由,能从经济压力中获得自由,能从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老板那里获得自由和解放。其实个人挺同意这个观点的。

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的校园媒体,就拿海大的来说,每一份报刊需要出版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老师,或许可以说是上级领导。只有通过了,才能拿到足够的资金去发行,如果不可以,就只能一改再改,知道通过为止,那时候的报纸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和趣味性了。在校有很过非新闻专业或者没有在校园媒体工作过得同学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校园的报纸会有那么多的官话,其实并不是做报纸的学生想写,是压在上面的“石头“太重了,过不了。所以,在缺乏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去做到写作上的改变,去考虑更多的形式去吸引读者。从校园媒体反观中国的媒体也是如此。他们在报纸上大篇幅地放上言论专家的言论,虽然不乏精

彩的作品,但是记者应该准确客观地报道真相,他不可以要求读者跟着他的情绪对事情产生判断,民众自己会有自己的思考,不需要记者来代替他们思考。

从书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中国媒体的可悲之处。他们对于国际事件的报道竟然都是从美国的媒体中获取的,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观点。中国媒体极少甚至不会派往记者到国际事件发生地去采访,在一个国际事件中甚至很少看到中国记者的态度,想问,照搬改写的新闻还会有价值吗?

篇3: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梦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 具有深刻的蕴涵。"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人民, 中国梦是人民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作为祖国栋梁的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作为培养大学生摇篮的高校, 则更加凸显自身的积极作用。而目前高校的规模化、标准化等带来诸多困扰, 如自发地将学生如何变的"聪明、实用"当做主要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 忽视了使学生做道德的人。如若二者不能和谐统一, 则学生变得越聪明, 为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导致教育的异化。本文欲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基础, 解析当前高校教育异化问题, 突破瓶颈, 培养创新人才, 为践行中国梦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当前高校教育异化原因透析

(1) "教育异化是教育本质的变化, 是教育活动背离教育根本目的的变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如马克思所言,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人在劳动中消耗的理论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 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本来是自己创造的东西, 或者自己做的事情, 但是它发展的后果, 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 超出了人们的控制, 结果反过来支配自己, 压制了自己。"

(2) 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教育异化产生的物质根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 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目前, 我们处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这一形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现阶段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不是人生活第一需要。教育是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 现阶段教育异化实质上是劳动异化在现阶段的延伸和继续。

(3) 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也是教育异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教育异化让人感到失望和失控,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 反而被已有的制度所束缚。教育评价机制片面化, 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教育目标单一化,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人格的不健全造成学生人格的异化。"我们已经养成用书页封闭我们心灵之窗的恶习, 书籍里的词语像膏药一样贴在心灵的皮肤上, 是我们的心灵不能与真理直接接触。"人与人关系的物化, 商品化, 经济利益化。为了更大的利益, 人们进行教育活动。教育者也是通过教育活动出卖自己的劳动, 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是为自己换来文凭, 提升自己的能力, 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4) 社会体制不完善是产生教育异化的外在原因。市场经济不健全, 权钱交易引发教育异化的直接外在因素。黑格尔说:"时代的艰难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 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 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 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 并且不免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 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 回复到自身。""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的调控, 决不能全面推向市场、依赖市场, 把学校当成企业, 任其在市场调节下进行全部活动, 那不是开放改革, 也无助于发展教育事业。"

3 高校教育异化的消解途径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消解教育异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 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育受到了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 不均衡、不自由。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本身作为活动的主体, 都导致了异化, 教育者成为简单传播理论的话筒、机器, 受教者则成为机械记忆存储的机器、应试机器, 丧失正确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的意义。为此,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 为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教育者和受教者提供坚实的保障, 才更有利于教育本真的实现。

(2) 完善生产关系, 为消解教育异化明确方向。

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动物来说, 它对他物的关系, 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著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任务有四项: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简单说来, 即是"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 那么, 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此外, 健全体制, 为消解教育异化提供政策保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和谐促进。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 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为教育腾飞搭建平台, 提供保障。防止化学奥赛金牌得主王庆根的事件再次发生, 正视教育理想的重要性。物质金钱上的满足, 无法弥补理想的空虚, 使人们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的危机。应试教育的挤压, 浮躁社会风气的熏染, 已经践踏了神圣的纯洁的思想净土, 教育的真谛遗失掉了, 出现更多的以金钱物质为根本目的的学习, 在权力和金钱的脚下匍匐前进。理想与物质并不矛盾, 可怕的是理想仅仅是为物质服务的, 正如巴金说:"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君子不器", 人应该成为一个自主自为自觉的人,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和盲目服从的奴仆。斯宾诺萨也指出, 一个人只有越主动, 他的存在才能越圆满、越幸福。

4 小结

通过对"中国梦"和高校教育异化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迫使我们必须立足现时代发展的背景, 有效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坚持以"中国梦"新思想为指导, 发挥高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返璞归真。同时, 高校教育异化理论的探究, 也有利于实现人的本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构筑"中国梦"提供大量积极人才, 使其具备实现的主体条件, 从而达到"美梦成真"的效果。"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 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在中国梦视阈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具有良知、信仰、崇高、尊严、使命、责任感和博爱精神,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性是被理解为社会历史的理性化过程, 理性成为现代性的核心。用理性构成人与世界的关系, 使人在理性中面对世界、面对自我, 用理性指引人类的生活。理性是人的自觉、自为、自主的自由能力。理性是人生存状态的终极标志, 人是否生活于成年生存状态中, 并成为真正的人的尺度就在于他在何种程度上拥有理性并运用理性。卢梭认为:"应该通过人来研究生活, 也经由社会来研究人:想把政治与道德割裂开来的人, 对二者都将永远一无所知。"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其坚实的承载者,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 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影响, 教育异化问题越发严重, 必须在中国梦这一新思想的指导下, 正视教育异化现象, 反思教育异化原因, 寻求消解教育异化的路径, 进而确保中国梦梦想成真。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异化,审视

参考文献

[1]李志兴.教育异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 10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2, 54.

[4]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 2000 (7) :150.

[5]泰戈尔.世界名家短论集--人格世界[M].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9:88.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6.

[7]吴怡兴.教育产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3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4.

[9]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 2005, (3) .

[10]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 2013-07-08 (06) .

篇4: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全国人民的“幸福梦”。“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了大学生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撑,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的内在契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3]可以看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使人们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产生无穷动力和坚韧意志。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找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契合点,没有将社会理想与个人价值很好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体现出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重视和肯定,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學生个人理想信念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性,使大学生能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蕴含着个人与祖国和民族之间深刻的关系。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中国梦”为每个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空间。祖国强大,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才能使大学生个人理想最终得以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将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其次,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来。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使大学生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中国梦”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每一个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他们的精神支柱,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他们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对于回应各种严峻的挑战,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4]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新变化给当代的大学生带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改变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转变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生活追求和职业选择。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大课题。

从当前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崇高性,也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他们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注重实干、积极进取、追求实效,往往通过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来实现自身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断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入校园,一些反动的,错误的和愚昧的东西搀杂其间,当代大学生要保持思想上的纯洁和政治上的坚定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消极现象。

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学习、经济、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加大,这使得他们在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对人生目标模糊,缺少生活动力。由于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他们不敢面对生活、情感、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缺乏正确的认识、足够的勇气、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毅力,以及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了灰心丧气、消沉动摇、生活态度消极的现象。第二,“良莠不齐”信息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对于高校青年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意志、动机、价值观等的塑造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思想和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快捷的平台。一方面给他们传递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对他们造成了负面信息的密集轰炸,放大着社会的丑恶,诱导着他们对社会、人性的错误认识。第三,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是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与现实脱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社会实践。

三、以“中国梦”为着力点引领、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更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梦”为契机,引领、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确立并巩固青年一代崇高的理想信念。

首先,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相统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理念、目标方向、发展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多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时候做出正确判断,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他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追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他们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看待问题,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和科研立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知识讲座、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社会实践,使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成长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在多样化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的认识分析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再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内在的教育导向、潜移默化的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当前,互联网等外部环境存在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产出小于投入的尴尬局面,这是非常不利于高校青年的成长的。大学不仅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更是一个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校園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消极、庸俗、低下、颓废、腐朽的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体现不同层次和特点,广泛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6]。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奠定扎实基础。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撑。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将自己的青春与祖国的繁荣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3-18

[3][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

篇5:审视新经济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源

审视新经济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源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从1993~增长率连续下滑达七年之久,而同期美国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本文从美国经济增长源出发,通过解读“新经济”,进而指出中国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可能性.

作 者:王源昌 WANG Yuanchang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F120.3 关键词:新经济   信息技术革命   经济增长源  

篇6:审视中国教育现状

对三权分立的审视及其对中国行政监督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限制君权而确立的,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已日臻完善。它通过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平衡和制约,是执政党和政府处于监控之下,从而实现对各项权力的有效控制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权力的滥用和异化,起到了预防腐败的作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是西方一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监督就是行政之外的一种权利制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与传统僵化的行政集权体制告别,行政体制日趋良性和完善,但是在现有框架范围内,一些延续下来的旧的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和透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现有行政监督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

权力制衡思想由来已久,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权力制衡尤其是三权分立思想的成熟始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其代表性的理论家有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他们是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伟大思想家。

1、三权分立的含义和内容

三权分立在现代社会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政治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与制衡。具体是指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来行使,并且这三者之间互相制衡一起到平衡权利的作用。三权分立的根本前提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认为人性并非善,乃恶。因此,站我权力的人必须受到相关制约,以达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维护公民自由。三权分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权力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应有三个机构分别独立行使,而且都要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完全的隶属关系。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当中指出:“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行使”,并强调三者之间要互相制约、维持平衡。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以至于到界限的地方方休止”①。

第二、权力的制衡。指的是三种国家权力不仅互不隶属,而且三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一定的浑河,以此来达到制衡的目的。例如,美国是运用三权分立最为成功的国家,总统不仅掌握行政大权,而且还拥有立法否定权,即通过总统介入立法权来保证达到制衡议会的目的。因此,纯粹的三权分立是不存在的,权力之间的适当混合反而更有助于权力之间的分离和制衡。

2、三权分立的实质

虽然启蒙思想家们一再强调权力之间的分立和制衡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和专断,但是实质上它依然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三种权力之间的分立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实现了分工而已,对于推翻封建君主专政起到了重要作用。此

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在现实生活运用中不仅有时效率低下,而且往往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政府工作效能的降低。但是这并不是说三权分立没有任何优点。

3、三权分立原则的优点

第一、三权分立原则是以国家宪法为其存在基础。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仅有完备的法制作为其存在的保障,而且国家宪法也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如美国宪法规定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国会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条约,有权弹劾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第二、三种权力以独立的人格存在。戴维·伊斯顿指出:权力具有对稀缺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但是现实生活中以公共目标设置的公共权力却成为了一些公职人员谋取私利的基本手段。于是孟德斯鸠的“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成为了一种必要。如何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托马斯·杰斐逊认为:“仅仅中央政府权力的内部分权制衡,仍无法杜绝中央政府垄断权力以致滥用权力” ②。那么无非是存在一种与之相对等并保持自己独立性的权力了。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反之,监督主体依附于行政部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意味着监督权力受到了牵制,致使监督失效。第三、三权分立的直接对象便是最高领导人。三权分立存在的一个事实并是为了实现司法权、立法权对行政权的良好制衡和监督。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行政机构的权力是最为广泛的,而且行政长官最容易由于权力运用的外化形成腐败、独裁和专制;另外,行政机构掌握着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并且行政权往往在处置一些事件中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因此,人类面临着这样的抉择,“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是也是危险的”③。由此可见,如果立法权、司法权不能对行政权乃至最高领导人形成有效地制衡和监督,那么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也将不复存在了。

二、中国行政监督存在的漏洞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指行政官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部门之间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政党监督、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等等。中国的监督机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日趋完善和健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中国行政监督还是缺乏应有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并且立法滞后。

行政监督的存在必须是以法律为依据的,这也是现代民主社会中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现在有了《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等,但是在有些领域立法还是相对滞后或者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行政监督立法出现了“法律如果得不到实施,就等于没有法律”的局面,及行政监督的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2、行政监督主体自身存在不足。

其一、行政监督主体多元化,但是监督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导致了监督缺乏合力。我国行政监督主体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形成合力,主要是由于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合理,致使一些容易监

管的地方往往多头插手,在一些难落实的地方,往往互相推诿、扯皮,形成行政监督的真空地带,大大浪费了行政监督的资源以及助推了权力腐败的发生和滋长。

其二、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相应的独立人格。行政监督体现着权力的制约,为了使行政监督起到效果,作用发挥到位,就必须是行政监督主体不受监督对象的束缚而保持独立。在我国,行政监督部门在人员的任命、财政开支等各个方面均有行政机关提供,使得监督部门对行政监督部门存在着依附关系,那么行政监督部门也就失去了其独立性。

3、我国立法机关的监督作用亟待提高。

我国是个典型的“议行合一”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人民大表大会在许多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并且其权力的运用和行使往往是表面性的和形式性的。另外,我国的人民代表往往是从行政机关中选举出来的,中国的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就会产生“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

4、行政监督范围狭小。

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使行政权力不被异化或者作为政治寻租的工具。因此,行政监督对行政腐败是一个预防的关系,而中国行政监督却往往本末倒置,监督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对行政权力的无用或滥用的惩罚上,即事后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造成了行政监督不够全面,影响了监督有效性的发挥。

三、三权分立原则对我国行政监督的启示

西方国家通过权力制衡来达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监督制度和先进的监督方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给我们很多启示。

1、加强立法,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法规。

在法治的社会里,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在其规范的范围之中,否则,法治是不全面的。行政监督也是只有拥有健全的行政监督法律法规,将行政监督体系内的主体、客体、监督程序等作明确而充分的规范,才能使行政监督有章可寻,按程办事,才能使行政监督在行政权力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有行政监督的监督,同时,健全的行政监督法律法规本身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行政监督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健全行政法律法规成为当前我国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以提高行政监督有效性的一个基本途径。

2、整合监督的多元主体,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责任。

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多,这有利于全方位、多方面地展开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但多不等于就有效,它还需要对监督主体进行整合,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责任,划清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实行监督的责任制。并且保障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世界各国行政监督的实践表明:行政监督机构只有保持其独立性才能使行政监督具有有效性,而要保持行政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就必须使行政监督机构本身在人、财、物上脱离行政部门,在关系上确立一种平等的地位。在我国也需要在一定程

度上确立行政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让其自成体系,提高其地位并使其不受行政部门的干预。

3、加强人大的监督职权。

由于我国是“议行合一”的国家,人代会具有着重要的监督权,而我国现有的人代会的监督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国必须加紧健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健全人大的监督系统,使其监督具有实质意义。

4、明确行政监督的目标性。

为了确保行政权力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不被误用或滥用,就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预防。改变长期以来重在对行政权力被误用或滥用后的惩罚上,把监督的侧重点转移到对行政权力使用的起点上来,为此就需要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行政权力在起点上的运用,确立以预防为主的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摆脱长期以来在行政监督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当然,将行政监督的侧重点转移到对行政权力的误用或滥用的预防上,并不等于忽略了对滥用或误用行政权力的惩罚,而应是不迷信于惩罚的威慑作用,应以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②【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集》.三联书店.1993年③【美】詹姆斯·M·伯恩斯坦.《美国式的民主》﹝M﹞.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189

篇7:教育的现代性审视

我们的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存在着诸多内生性的问题。这源于哲学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性叩问与批判性审思的缺位。缺乏哲学的现代性拷问,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不可能走出已然深陷的泥沼而获得自新。于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哲学就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了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进行现代性审视的这一责无旁贷的时代任务。

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哲学视野关怀中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项致力于追求并竭力实现人(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精神自由这一旨趣的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之于儿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神圣责任和全部使命就是帮助他们摆脱内心的匮乏,以实现精神自由的追求。由于儿童是尚处于发展中的未成熟的人类幼体,因此他们 “ 蒙昧无知 ” ,所以儿童是匮乏的个体,因而他们需要获得一种过上良善生活的可能性。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的就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终极价值不是仅仅教授给儿童有限的知识,而是教会儿童学会不懈追求并最终能过上一种完满的良善的可能性生活 ---- 这样的生活是指能够自由发挥全部潜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对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而言,其责任显然就是帮助未完全的儿童点亮生命之火进而燃起精神之炬,对他们进行价值引导和民主教化,并基于此而促使孩子们能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理想、价值、自由和精神。

但是,今天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经相当严重地异化成为了一种企图囚禁自由灵魂的手段与试图禁锢开放精神的枷锁 ---- 毫无一点人性可言的规训机器。在人文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哲学的情怀和视野的关照范围之内,如今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被世俗化的市场经济和物质利益践踏得面目全非了。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规训与教化》一书的著者金生v审慎地说道: “ 现代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最具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得各种利益的手段,但这些手段是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的,只能像石头一样,砌成为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之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爱。 ”“ 规训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虽然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实在利益的手段,但却把生命捆绑在铁笼里,把灵魂囚禁在洞穴里,它剪断了生命和精神自由飞升的翅膀,无法为生活指引可能性的超越之路。 ” 著者还在书中进一步提醒我们,须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其华丽外表掩饰之下的许多内在

篇8:审视中国跃居头号出口大国

在审视这个问题之前, 国内外都有必要在思想上确定这样一个认识:中国GDP和贸易规模在全世界数一数二才是正常状态, 鸦片战争以来的衰败不过是不正常状态, 1949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是在向历史的正常状态回归。明乎于此, 国内外就不会对此产生过度的反应。

金融危机助超

就当前而言, 自从当年中国在重重封锁下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据此打破贸易封锁、自1840年以来首次以平等地位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之日起, 中国出口跃居世界之冠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又为中国的“赶超”助了一臂之力。

中国出口超越德国的基础主要在于以下方面:不断深化扩散的工业化进程;超过德国10余倍的巨大人口规模且人口红利仍未耗尽, 因为这相应意味着更庞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以及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更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人口众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中国产业高度多样化,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包罗万象。

而这场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帮助中国出口超越德国, 是因为中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为全球大国之中最佳, 宏观经济稳定性胜于德国, 这意味着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出口企业享受到了比他们的德国竞争对手更稳定的环境。与此同时, 由于危机中投资品和奢侈品需求首当其冲遭到削减, 生产更加多样化的中国外部需求总体所受削弱较轻, 而以投资品见长的德国出口则遭受更大需求萎缩冲击。

不仅如此, 由于上述基本面因素, 尽管存在部分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现象, 但就总体而言, 这场危机将加快部分先进制造业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从而决定了中国出口超越德国具有稳固、可持续的基础, 不可能是昙花一现。因为危机将激化价格竞争, 原来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不得不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可预见的未来, 先进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只有中国一个地方合适, 因为其余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公共服务均难以与中国争锋, 达不到先进制造业的要求。

西方某些政界和舆论界人士尽可以出于扶植竞争对手遏制中国的心态大力唱多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 但销售商、制造商需要拿出自己的资本和商誉在变幻的市场上冒险, 他们需要排除外部鼓噪的干扰, 作出冷静客观的观察和判断。

理性审视

近年来, 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似乎已经成为国内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无需否认, 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向美欧发达国家缴纳廉价消费品和低息融资双重“贡赋”的陷阱, 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处境尴尬, 外汇缺口、本币与外汇货币错配的“原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的最大风险之一。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陷入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相当高,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前景广为人们看好的发展中国家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率甚至往往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被动的边缘地位, 且资本积累不足,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它条件不变, 一国经济增长速度越高, 对进口资本品和其它投入品的需求通常增长越快, 导致其经常项目收支恶化。

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风险是我国在赶超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这种格局是我们无法规避的次优选择, 我们不可过于理想化。我们不否认中国出口中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占比太高的缺陷, 但承认问题并不等于就要抹煞成就。

买方的购买力取决于他卖掉自己产品取得收入的多少, 同理, 在全球市场体系中, 一国进口能力取决于出口能力。中国出口的增长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其它国家同行的排挤, 同样更意味着新的市场和机会。中国“入世”前夕, 西方媒体充斥着中国将夺走东盟国家出口空间的言论, 事实却是中国入世后跃居东盟成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倘若没有这样眼见为实的利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就不可能得到东盟方面的热烈响应而成为现实。

即使是那些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大陆竞争之处颇多的国家和地区, 他们在这场危机中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中国大陆。2008年危机升级之际韩国一度被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列为最有可能“主权破产”的候选国, 倘若没有中国需求的带动, 无论韩国政府和国民如何愤怒地否认和抨击英国《金融时报》, 他们也仍然难以逃离类似冰岛的处境。即使是头号出口大国桂冠被中国夺去的德国, 其对华出口业绩也明显好于德国出口总额和中国进口总额业绩。在危机冲击下, 2009年1~10月中国进口总额下降19.0%, 但同期从德国进口仅下降4.7%。

不错, 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贸易争端。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次数和影响金额来看, 中国已经连续10多年沦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但贸易争端源于中国产业和出口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是中国发展的表现;且贸易争端影响的出口总额合计不过中国出口总额1%左右, 因此, 只要这种争端没有严重损害中国政府和领袖在国民中的威信, 就不至于动摇全局。

我们指望没有争端是不现实的, 指望在争端中继续成长的目标更切合实际。许多问题本质上无法解决,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让时间使得这些问题不复存在。我宁可再当20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 也不愿意看到海外竞争对手对中国产业因其竞争力低下而不屑一顾, 正如我热切期望看到中国外交部遭到某些国家抗议一样。在国际社会上, 我们不能追求马英九式的目标, 想都讨好只能都不讨好。

上一篇:换热站实习心得下一篇:有关叶子作文600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