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三节

2024-06-27

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三节(共6篇)

篇1: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三节

第三章 心理现象与教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科学。

第一节 感知觉与教学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P23)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联系与区别

(二)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

 运动感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语言动觉。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感受器是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 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脏器壁上。

物体知觉之空间知觉

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个体生活在三维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危险。

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如明暗,直线透视,重叠)、方位知觉等,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时间知觉

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也称时间感(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 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可以来自外部,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也可以来自内部,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

 和情绪状态有关。

运动知觉

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

 要观察某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统。一般规律是,人们倾向把较大的客体当作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运动。

 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其本身并未移动,只因我们自己身体在移动,反而觉得物体在移动。如移动的火车。

错觉

 错觉是比较普遍的,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都会有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感受到错觉现象。如,电风扇的转动

 ⑴错觉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知觉问题,因为即使知道是错觉也不会改变;⑵错觉不是发生在视网膜上;⑶视错觉不是视觉器官的活动所引起的。

似动现象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25)

(二)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吗?

 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成为后像。

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如注视电灯后关灯或闭眼 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如注视电灯后看白色墙壁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刺激物的新颖性④刺激物的强度 从主观来看:

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需要和兴趣④定势与情绪状态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主要受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言语指导等任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觉的理解性是基础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经验丰富--理解深刻--影响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四、观察力及其培养

(P28)

 观察力概念

观察力培养

良好的观察方法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二)注意的特点

 指向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 集中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并深入下去。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指向是集中的前提。

(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功能

(四)注意的种类(P51)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顾名思义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发生的一种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是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状态。

(五)注意的品质

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注意的起伏现象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经常是间歇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注意的起伏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利于减轻疲劳。

 注意的分散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是指个体的注意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到而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 注意的分配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即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注意的转移

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条件

1.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

2.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注意品质的培养(P54)

第四节 记忆、表象与教学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效果的提高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概述

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表象

记忆过程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一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的储存和遗留。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的分类(P30)

感觉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一瞬间的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 特点

保持时间很短约0.25-2秒;具有鲜明形象性;容量比短时记忆大;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

 短时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1分钟左右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自动消退。

 长时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上,达到数天、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

 特点

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容量大。

记忆的生理机制

 巴甫洛夫反射理论的暂时神经联系假说

 神经元回路说

神经细胞化学假说

脑定位说

 记忆表象

主要特征

意义

记忆过程与计算机信息加工比较 记忆过程

1.识记

识记的概念

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

保持的概念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记忆内容的变化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巴特利特的研究

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3.再认和回忆

 再认和回忆的概念

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 再认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 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二者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是提取头脑中储存信息的两种形式

 二者所提取的信息在保持程度上是不同的。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者之间的关系

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

 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5.遗忘

 遗忘的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进行再认或回忆,或者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就是遗忘。

遗忘的生理机制

记忆痕迹的消退

其他因素的干扰 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逐渐减弱、衰退致消失的结果。如,日久淡忘。这是一种古老的理论,比较符合常识,适用于解释永久性遗忘。

干扰说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干扰一旦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适用于解释暂时性遗忘。这个学说的最有利证据是两种性质的干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

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相似,干扰则最小。

 动机遗忘理论

与前两种遗忘理论相比,在解释遗忘的原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两种遗忘理论都没有涉及个体的需要、要求、希望等动机因素。

该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所以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

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

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影响因素

 遗忘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更容易遗忘。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 遗忘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 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二)记忆效果的提高(P34)

联想的概念和规律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P37)

第五节 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在知的基础上,借助语言、表象、知识经验实现的,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2.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化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由此可见,概括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间接思维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3)思维的问题性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引发思维的重要条件。

问题就是矛盾,有矛盾,有解决矛盾的必要,就必然引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所以,思维还具有问题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3.思维的分类(P40)

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动作不论是在人类进化还是个体发展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思维,属于低水平。3岁前的幼儿基本属于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的必备条件。学生更是依靠形象思维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并成为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来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思维的高级水平,也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教学所着重培养的一种思维。

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一种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 常规思维:又称习惯思维、再造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4.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认知加工方式来实现的。

1、分析与综合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分析与综合

 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 综合: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比较

 比较: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特征要素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的异同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抽象与概括

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5.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两个阶段组成。

 发现问题:是认识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分析问题:是明确问题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可以弄清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是在已知和目的之间的空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假设不是“乱猜”,而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周密的分析后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可能只需一种假设;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提出几种假设。不论数量多少,假设必须具有合理性,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验证假设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这个假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思维活动间接的实践结果来推论假设的实际结果。但最终的检验还是通过实践的直接检验。(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的特点③定势④原型启发⑤功能固着⑥个性特征 动机和情绪状态

 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问题情境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定势反应 原型启发

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

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 原型对问题解决能否起到启发作用

 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具有特征上或属性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 个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中

个性特征

 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二)想象 1.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以改造旧表象,形成新表象为主要特点的。2.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想象是对已有形象的加工

(2)新颖性

所产生的形象不同于原有形象 3.想象的种类

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

无意想象 和有意想象

 无意想象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它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看到蓝天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到草原上奔跑的羊群主。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无意识的表现。

 有意想象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它有两种形式:

①再造想象

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方面它表明新形象不是自己独立想象出来的;另一方面表明新形象又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改造而成的。

 再造想象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现成描述的意义;

二是具备相当丰富的表象储备。

再造想象可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客观世界,因而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②创造想象

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它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又高于再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困难的多,也复杂的多,具有独创性。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4.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的形成方式有四种:

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就是粘合而成的。

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童话“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形象。如动画中的“米老鼠”、“唐老鸭”、“黑猫警长”、“蓝精灵”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来的。

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第六节

情感、意志与教学

(一)情感过程

(二)意志过程

(一)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的成分:

(1)主观体验:人们喜、怒、哀、乐的感受。

(2)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等。

(3)生理反应: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反应、瞳孔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由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所决定,较少受当事人主观控制。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情感在性质、强度、紧张度、激动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状态。情绪、情感的种类  按性质分类

(1)快乐 需要、目标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悲哀 所热爱事物的失去或愿望幻灭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3)恐惧

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或摆脱危险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常伴有回避或反击行为。(4)愤怒

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划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类

 六种基本情绪是愉快、厌恶、惊奇、悲哀、愤怒、恐惧,其它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或分支  按照状态分类

(1)心境(mood)

含义: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缓和而又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弥散性。(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2)激情(intense emotion)

含义: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发作通常由特定对象引起,明显有指向性。

(3)应激(stress)

含义: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伴有广泛而强烈的生理反应。

3、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R.Plutchik)以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把情绪划分为 如图所示的情绪三维模型

 按照情绪和认识结合情况

(1)情调

指与简单认识相结合的情绪。

情调同感觉的性质有关

情调伴随感觉出现,但不同于感觉。

(如,有人看到蓝色会产生愉快的体验,而有人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情调具有文化差异

情调同感觉刺激的强度有关

“物极必反” 冯特曲线

情绪的表现形式与测量

(1)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传递的主要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的。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2)辨别不同表情照片的难度上有差异

3)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 姿态表情

1)身体表情: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等。2)手势表情:

研究发现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民族和团体差异。言语表情

音调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

 情绪的测量与测谎仪

测谎仪又称为多项生理记录仪

根据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而制成的生理反应指标综合测量仪器,它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 包括心率、血管容积、呼吸、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

耶克斯-道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研究表明:

 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是情绪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  操作初等算朮技能的高峰,是处于中等激动水平;  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是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3)组织功能

1)促成知觉选择 2)左右注意过程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行为表现(4)信号功能 2.情绪的理论

 情绪的早期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围说)

詹姆斯(William.James 美国)他在1884最早提出了情绪发生理论。

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感觉的总和。基本观点:

 “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 “我们因为哭,所以悲伤;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并不是因为悲伤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兰格(Carl.Lange 丹麦)在1885年提出了同样的情绪理论。他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尤其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1)意义:最先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促进了后来对情绪的实验研究。

2)不足:片面强调了外周植物神经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的调控作用。(2)坎农——巴德理论(丘脑学说)

坎农:(Cannon 美国)

他在1927年首先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异议。

强调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否认外周变化对情绪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个体对事物或事件的评估是其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发生的 个人所持有的先前观点、具有的知识经验是左右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因素

(2)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而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3.情绪、情感的调控

不良情绪的调控

1)建立自我认知与自我规范机制 2)转移注意力 3)合理地发泄情绪

a.在适当的场合哭泣 b.向他人倾诉 c.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 d.放声歌唱或放声喊叫 4)释放紧张 a.放松训练 b.气功入静

5)建立目标与维持优势兴奋机制(用兴趣来维持营造和维持愉快的情绪)

(二)意志过程(P48)

意志的概念

意志行动的进程

意志品质

篇2: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三节

静海实验中学导学稿

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主备:邵万玲审核:七年级生物组

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课型:新课授课时间:2005---2006

(二)第七周【学习重点】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概要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健康。

【学法提示】

1、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录像片,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

2、分析课本中提供的资料,分析交流。

3、学生预习、收集、调查与课本有关的材料。

【问题解决】

一、搜集整理资料

搜集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大气污染的图片;网上关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1、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有何关系?

2、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有哪些?静海地区有何污染?

3、空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4、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三、主动探究

1、小组整理分析资料,归纳得出结论。

2、组间交流,代表发言,观看CAI课件。

四、交流答疑

五、实践运用课后练习1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探究问题:

1、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有何关系?

2、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有哪些?静海地区有何污染?

3、空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4、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第25页【达标训练】

一、我会选

1、在下列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的是()

A.工业区B.一般居民区C.园林附近D.机关附近的学校

2、为了保证教室的空气清新,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畅B.绿化周围环境

C.勤打扫教室及环境,保持清洁D.关闭门窗,防止灰尘飞入

3、下列疾病,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的是()

A.听力下降B.哮喘C.肝炎D.感冒

4、人们进行森林浴不是由于森林()

A.分泌能杀死细菌的物质B.能吸收二氧化碳

C.氧气充足D.负氧离子含量比室内高得多

5、新装修的房子祛除有害气体的方法是()A.关闭门窗,放些花卉B.关窗,熏醋C.喷大量的清新剂D.开窗透气

6、下列人群呼吸道疾病发病较高的是()

A.一般居民区居民B.化工厂工作人员C.园林工人

二、资料分析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西城区学校装修有味儿,学生上课临时换地儿。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用你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措施?

(新装修的房间,甲醛含量高,抑制气管、支气管内纤毛的运动,使痰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医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损。)

三、我会做

观看空气质量预报,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工业污染严重。如:﹍)

感悟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三节

现在新课程的使用已全面铺开。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以下简称地理新教材) 中有大量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解决。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外因, 而学生是其学习成绩变化的内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毫无疑问, 学生就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 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而且,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是目前发展均衡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 如何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就成了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使用地理新教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做法, 与同行们商榷。

二、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占有”课堂。

从地理新教材的结构来看, 插入了大量的“活动”内容, 或“探究”、或“阅读”、或“实践”、或“思考”。例如, 必修I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节, 这些内容大致占到了该节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其中这一节当中, “探究”和“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更突出。且大多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例如,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线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昼夜更替的成因;某地的经度计算;时区、区时的有关计算;日期的判定;日照图的绘制及昼夜长短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所有这些要通过“活动”来解决, 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因此, 教师必须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地理的相关问题。

2. 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 而不是教, 承认理解应当是学习的目标, 因此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主张应当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在教学目标上, 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地理新教材中插入的“探究”活动, 是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地球自转”处插入的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的“探究”活动。其中第2个问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并根据已学的知识, 以太阳日为标准, 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将结果填入下表。”并且课本还配有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和相关表格。在这里, 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去思考和发现结论,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控, 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参考答案:

(1) 请说出该问题有哪三个要求? ( (1) 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2) 根据已学的知识;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

(2) 请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说明太阳日和恒星日形成的情形并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差异? (从插图上来看, 一个恒星日里, 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了一周即3600。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当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而形成一个太阳日时, 显然, 地球自转的角度已超过了3600, 这样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就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 。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看看表格中给出的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多少?这时怎样去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从表格可以知道, 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根据对星空的观测, 若在不同时间, 要观察到同一星空, 日期要推迟15天, 同时时间点要提前1小时。即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提前4分钟。也就是说, 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4分钟, 这样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的时间长度为24时-4分钟=23时56分钟。也找到了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是360059/。) 这样, 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 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结论。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课文中插入的“阅读”内容, 一般是课本的重点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如果设计成具有层次的相关问题, 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同时, 还能有利于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 关于“地方时”这部分知识的“阅读”, 让学生结合地球自转情境去品味东早西晚所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在这里, 可以把它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 (1) 什么是地方时? (2) 经度与地方时有什么关系? (3) 如何定量地分析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由浅入深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时, 不仅感觉不到它的枯燥无味, 而且还较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4. 让学生及时地去参加“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所在。作为学生, 除了在教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外, 在教室以外的其它地方, 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从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看, 插入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例如, “地球自转”部分的“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以及使用地球仪或其它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来探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及时地在适当的地点去做。尤其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个活动, 需要学生在学了相关内容之后到教室外去做。从课本内容的编排来看, 这个活动安排在课本中“地方时”这个“阅读”内容之后。可以说是为求证“地方时相差多少导致经度相差多少”而设计的。该问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及时地让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去验证。且在晴朗的白天, 在教室外去按步骤做。让学生的全身心完全动起来,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获得这方面知识。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经度分布的知识和东早西晚的时间观念, 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 掌握计算某地经度的方法的目的, 还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需注意的问题

1. 时间分配要合理。

上述所进行的“探究”、“阅读”、“实践”等适宜于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各环节, 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同时, 在哪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哪一个环节, 都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否则, 就不利于相应知识点的拓展或巩固, 也就不利于学生相应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探讨“如何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这个问题时, 不仅要注意到需要一个较长一点的时间, 还要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探究应放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地球的公转,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之处。

2. 教师要当好向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的。这就是说, 在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当好向导。这就如在旅游区当导游一样。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但每一个问题是什么, 如何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去确定了。很显然, 这里涉及的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正所谓教而得法, 事半功倍。可以说, 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以一定适当的教法为载体的, 而教法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前提。例如, “区时的换算”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即“从上述计算结果中, 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方案。”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是待他们产生“愤悱心理”时, 再去开导他们,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即: (1) 跨00经线, 不考虑日期的方案; (2) 跨1800经线, 考虑日期的方案。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思考, 就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褚绍唐, 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1) .

篇4:第三节 结尾技巧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是文章的压台戏,更要唱得精彩;也可说是大音余响,须唱得荡气回肠,韵味绵绵。好的结尾经常要么激情号召,掷地有声,戛然而止;要么委婉缠绵,含蓄有致,发人深省,余味深长。

一般说来,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本可悟出的含意一语捅破,给人索然寡味的感觉。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

下面,结合实例介绍一些考场作文结尾技巧。

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联系,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

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近代史上的文章高手林纾说:“为人看晚节,行文重结穴。”阅卷人的心理,对文章最后部分,总比较重视,并往往会在脑海里留下总体印象,从而定下文章的档次。应试作文要得高分,结尾一定要和开头呼应,做到首尾圆合。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玫瑰园”,有位考生自拟题目“花+刺=生活”。本论部分论述了生活中有花也有刺,每个人要经得住“刺”的考验后。结论部分写道:“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没有失败的成功只能是侥幸,没有刺的玫瑰只能是变了种的玫瑰,要想摘得成功的桂冠,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饱含哲理,首尾呼应,发人深思。

材料作文的结尾,一定要或明或暗地再点一下提供的材料。“明”,就是直接点明;“暗”,就是间接示现。

实例借鉴

保持自己的风采

河南一考生

泰山,虽承受风吹雨打,却依然耸立在齐鲁大地,保持了自己巍峨的风采……

胡杨,虽遭受黄沙袭击,却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坡,保持了自己挺直的风采……

黄河,虽蒙受冰封雪飘,却依然浩荡在华夏大地,保持了自己磅礴的风采……

芸芸众生,皆为天地间匆匆过客……世界之大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我们为什么要苦苦地追寻他人的足迹,而掩没了自己本真的风采。向往成功的人们,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谁,保持自己的风采!

忘记自己意味着背叛自己,聆听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会体会到保持自己风采的真谛。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远离尘俗,洁身修行,在污浊的社会保持了自己的风采……让我们继承先人的精神,坦然地走自己的路,保持并不断创造人生的风采。

别人纵有千万闪光点,可那终究是别人的。忘记自己是谁,刻意模仿他人,不但不能成功,相反会在无意间给自己带来灾难,就如那只乌鸦模仿老鹰招来被牧羊人抓住的悲惨命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我们要保持它,并亮出自己的风采!李春燕,大山里的最后一位赤脚医生,她没有放弃大山的百姓田到城市。她保持了自己的风采,提着篮子,在田垄间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肩膀承担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用自己的行为点亮了生命,亮出了风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是一簇菊花,就不应该羡慕春花的绚丽,尽情地展现自己傲霜的骄姿。

是一丛青草,就不应该羡慕青松的伟岸,尽情地吐露自己珍贵的青绿。

是一颗小星,就不应该羡慕月亮的皎洁,尽情地闪烁自己晶莹的亮光。

保持自己的风采,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开拓自己的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朋友们,请保持自己的风采吧!请相信,你的生命会因它更加精彩!

名师点拨

开头以“泰山、胡杨、黄河”三个富有生命张力的事物展开强势铺排,赫然打出“保持自己风采”的旗帜;结尾与开头呼应,以“菊花、青草、小星”三个鲜明的事物与之呼应,发出“展现风采”“精彩生命”的召唤,首尾照应,圆合无痕。

“画龙点睛”式,也就是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精神顿生,通体亮丽,追求对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力。这是用得最多的结尾方式。而“点睛”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用抒情式点题结尾。如:“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您的视野。感谢您的一路呵护,一路鼓励!”(《感谢恩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用推理式点题结尾。如:“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斥责与推诿;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少一些欺骗与涣散……”(《有一颗感恩的心》)。作者用“有一颗感恩的心,会……”的句式,点明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主题。用表决式点题结尾。如:“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前路阳光明媚,或是崎岖陡峭,我会坚定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既点明主题,又回应文题,可谓一箭双雕。用展望式点题结尾。如:“我,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不是梦》)用感悟式点题结尾。如:“她让我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宽容。”(《宽容》)用比喻式点题结尾。如:“诚信是诚实,诚信是守信,诚信是一句承诺,诚信是许诺后的行动,诚信是一根不屈的脊梁。”(《诚信——世间最美的》)把诚信比作脊梁。用号召式点题结尾。如:“友善的微笑可以压倒一切,无论来自亲人还是陌生人,关键在于真诚和友好。让我们以友善的微笑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别人。那么,世界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友善的微笑》)用引用式点题结尾。如:“请听一位名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吧——当你感到痛苦悲哀的时候,最好是再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去学习呢?”(《一首诗的启示》)引用名言。再如:“让我们再背一遍何其芳的诗吧:‘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乐就在平凡生活中》)引用现代诗

句。如:“云南是云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云南云》)引用古诗句。用标题式点题结尾。如:“21世纪的今天,不要再时时墨守成规。这个时代,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朋友,记住:我创新,所以我生存!”(《我创新,所以我生存》)用自身的标题作结尾。用议论式点题结尾。如:“我们,这些初升的太阳,红色,橙色,金色,热力四射,正向全世界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总结式点题结尾。如:“感谢语文,是你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让我认识了安易,也了解了安易,欣赏了安易,在凄苦的经历中,不禁使人心生怜惜,疑虑而问,在那沉醉的旧途中,身世坎坷的女子是否找到了小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既总结了上文内容,又点题。用表白式点题结尾,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点题。如:“又过了两年,他捧着中医学院针灸的毕业证书来向我爸爸报喜,他没有高傲的情绪,仍旧很谦虚。当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他这样说:‘黑暗中,我没有去捕捉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只会使我成为又瞎又聋的精神侏儒,而去探索真正的知识,学会自立的本领。现在的我已经很强大了,黑暗已彻底被我打败了。’”(《黑暗中的探索》)用主人公自己的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这些结尾的点睛方式都是实用而又有效的。

实例借鉴

石牛蔡海鹏

有一次,我在外地一地摊上发现了一头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牛。石牛黑黝黝的显得粗糙,蒙了一层尘土,似乎已卧在那儿好久了。

我花了8元钱将石牛抱了回来。把它放在了书橱的一个角落里。我孩子不喜欢它,嫌它笨重丑陋;我妻子不喜欢它,嫌它黯然无光。开始我取书的时候,还向那个角落里瞥上几眼,然而时间久了,我似乎也将石牛遗忘了!

终有一日,一位朋友登门。他将石牛托在手上瞧了瞧,然后极为肯定地说:“这是唐货!”这下,我可惊呆了,要知道,朋友可是鉴赏文物的行家。这么粗陋的东西,竟然是文物。

于是,妻子拭去牛身上灰尘,并把它移放到引人注目的地方。闲来无事,我们一家子便凑到一起赏玩这“稀世珍宝”;有朋友登门,我们便忙着让朋友一饱眼福……

一日,家里来了几位远方朋友。饭后,我照例捧出石牛,递给在座朋友们,并且极为得意地说:“这可是唐货,好东西!”我的朋友都很惊奇,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石牛在朋友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朋友们连声说这是好东西。我正洋洋得意,忽然“啪”地一声,石牛不知被谁不慎滑落在地,定睛看时,可怜的宝贝已被摔碎了!我脑袋“嗡”的就大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朋友们都闭了气,看我的脸色。过了好一阵子,我才低声说:“不要紧,不要紧!”朋友们走后,妻子怨,孩子怨,我也恼得直跺脚。可石牛已经被摔得不成样子了!

过了几天,那位鉴赏文物的行家来到我家。我将石牛被摔碎的经过告诉了他。他直为我可惜。最后,朋友意味深长地说:“那石牛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众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毁灭!”我默默点了点头,从朋友的话语中似乎悟出了许多。

名师点拨

结尾在叙述石牛曲折故事的基础上,用议论笔墨画龙点睛,使文章顿时光彩焕发。作者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当荣誉表彰、事业成就、地位升迁……笑着向你走来时,你千万不要抛弃“寂寞与平凡”,否则等待你的只能是失败与人生价值的毁灭。

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景物描写的特点十分突出,可以渲染气氛,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使文章处于一种特定的氛围之中。结尾处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可暗示主题,使文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例如:“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选自广州中考满分作文《雨中品读》)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选自湖北省仙桃市中考满分作文《在阳光下成长》)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实例借鉴

微风过处刘照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人生虽然短暂,灵魂却可以在瞬间升华。在那微风过处,飘来缕缕清香。

在一个深秋的日子,年轻的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去山上采药。父亲在艰难地攀缘,腰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末端是自己的儿子。突然,绳子猛地紧了许多,父亲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如果回头,儿子的处境会更糟。他努力向上爬,哭泣的心却声声呼唤着自己的儿子……终于,儿子转危为安。

也是一个深秋的日子,年轻的儿子带着年迈的父亲上山采药。不幸又一次降临。年迈的父亲一不小心离开了山崖,悬在空中。儿子努力向上爬,却无能为力。下面的父亲着急了。“砍断绳子!”他冲着儿子喊道。儿子没有回头,仍然艰难地向上挪动。父亲沉默了,但没过多久,他便从腰间抽出了那把钝了的斧头,向那条维系着自己生命的绳子砍去。微风过处,那段绳子在空中摇曳着,山崖上只剩下儿子的哭泣声。

生命在瞬间消逝,灵魂在瞬间升华,人性之花在瞬间绽放,人生在瞬间化作永恒。

在斧头触绳的一瞬,父亲给了儿子最后的呵护,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儿子的希望。微风为之悲痛,清泉为之呜咽,山川为之轰鸣。在那生命陨落的地方,真情的热血滴过冷涩的崖壁,凝结为父爱的百年灵芝,绿树给他清凉,鲜花给他芳香,鸟儿给他动听的歌声。他不会遗憾,因为他无怨无悔;他不会寂寞,因为他有花鸟为伴;他不会零落,因为他有爱神的庇护;他不会失落,因为他有风神的抚慰。他用那短暂的一瞬造就了生命的永恒。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芙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名师点拨

文章结尾处的“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赞——“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酿造

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

感悟式结尾,往往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升华朴实情感,参悟深邃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比如一位考生结尾这样写道:“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这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实例借鉴

冬天里的那一点点热刘小雯

作为一个孩子,我曾隐约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也曾抱怨与自怜。可是深冬大雪中的那一点点热,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丽。

家中不富裕。每到冬天顶风冒雪骑车上学,骑到半路,早饭的能量便差不多耗尽了。到了学校,一上午肚子“咕咕”地响,生怕被同学听到了笑话。我恨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每天在从家出来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总能听到卖茶蛋的叫卖声,每次骑到那里,总是犹豫一下,跑掉。现在哪儿还有人吃茶蛋,多丢面子!我高傲地固守着自己那份莫名的“自尊”。有一天,我实在抵不住肚子的“抗议”,下了车。“嗯,两个茶蛋。”我小声说着,观察四周有没有同学。“好的!”卖茶蛋的那个高个子中年女人,很爽快地答应着。她一只手揭开锅上的被子,一只手用夹子夹走茶蛋。顿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模糊了我的眼睛,瞥见她又红又肿的手——我忽然很想哭。原来生活就是这样吗?她早上几点出来的?她只穿一件白大褂儿,冷不冷?我随手接过她递来的茶蛋,只要八毛钱,廉价的早餐,我自嘲。

从此,我天天到她那儿买茶蛋。时间久了,知道她下了岗,她的女儿和我一样大。“阿姨,家住那么远,为什么到这儿卖茶蛋?”有一次我问她。她苦涩地笑着,那又红又肿的手无意识地将锅上盖的被子压了又压。“女儿在家门口上学,不方便。”我剥茶蛋的手停了下来,害怕一开口,眼泪就会掉下来。“孩子总是不了解生活——”她看着我,像对她的女儿。“我女儿从不把我煮给她的茶蛋带到学校吃。你也是在路上就着风把它吃掉的吧?”她仿佛早就洞察了我的心思,却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催促我上路,我将茶蛋揣在大衣兜里,一刻也不停留地逃走了。原来她知道!茶蛋在大衣里慢慢散着热,我忽然想把它们拿到班里去,让吃汉堡的同学看看这“老掉牙”的东西。这才是“最生活”的东西——外皮苦涩而坚硬,里面却是热气腾腾的,燃烧着我的心。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将茶蛋拿到班里,同学们没有笑我,我释怀了——生活是不会笑我的,生活不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

我深深地感谢那年冬天里的一点点热!

名师点拨

文章结尾在叙写生活故事的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深切体验:“生活是不会笑我的,生活不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金牌教练集训

真题体验

文题一

(2007年辽宁卷)

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结尾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

(2006年辽宁卷)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结尾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关检测

文题一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强化结尾的设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65年,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主动到西雅图图书馆帮忙,他总是认真地把放错地方的图书准确地回归原位。后来,他因搬家而离开了西雅图,但他仍坚持让爸爸开车送自己到西雅图图书馆义务劳动。他说:“如果爸爸不送我,我就走着来。”他,就是后来的微软电脑奇才比尔·盖茨。

结尾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辞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要求:为文章设计不同类型的结尾,能够让文章或卒章显志,或韵味悠长。

篇5:第三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何为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是从受孕到死亡整个生命全程中的系统.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之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并持续一段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才是发展。二.毕身发展观

(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是多发面多层次的

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失去,成长与衰退的整合。得与失的辩证法是发展的基本特征。成功的发展是同时达到最大的获得和最小的损失。

(三)发展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如: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在理解个体发展时,应用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充分考虑到不听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具体影响。

(四)发展遵循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模式

选择是指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去向或回避。

最优化是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得理想结果,并避免非理想结果的手段和资源。补偿是指由资源丧失而硬气的功能反应。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通常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称为阶段性特点。

胎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5.16岁 青年期:15.16岁~27.28岁

成年期:27.28岁~65岁

老年期:65岁以上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等条件的改变,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性。

(二)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1.人生不同阶段的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2.不同领域的发展不均衡。

3.同一心理领域或机能特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四)差异性 1.发展水平有差异 2.发展速度有差异 3.擅长领域有差异 4.个性表现有差异

强调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并不排除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

(五)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得到适当的良性刺激会大大促进其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发展是天性和养育的整合,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和教育则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一)遗传影响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遗传的生物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二)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重点讨论年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胎内环境 2,早期经验 3,家庭环境 4,学校教育 5,社会文化背景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发展,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又是动态变化的,人不仅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的产物,也能主动的通过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塑造自身。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格发展理论 1,人格动力论人 2,人格结构论 3,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岁。主要通过口腔的吸吮、咀嚼活动来获得性本能的间接满足。

(2)肛门期1~3岁。主要通过肛门的排泄活动来获得满足,快感主要表现为忍受和排便。(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12岁。(5)生殖期11、12~18岁。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毕生对发展的认识

毕生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塑造儿童的行为。

(二)斯金纳对发展的认识

斯金纳关于发展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强化学说。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概率的后果。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期望得到愉快刺激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他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基础,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得到强化则会增强出现概率,得不到强化则易于消退。三,认知发展论

(一)创立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成长和知识成长规律的学科研究,主要解决认识怎样从低级水平的认识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认识。

(二)提出认知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1,图式。它是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是主体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2,同化。它是指把外界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示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不能引起图示的改变和创新,只能引起数量上的变化。3,顺应

4,平衡

(三)划分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来探索外部环境,主要手段是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前运算是指儿童在这一阶段无能力进行思维运算活动。突出特点是儿童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其经历过的事物。如假装游戏。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阶段与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同时又有一定的交叉。

(四)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3、社会经验。只在是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

4、平衡。是内部整合机制,是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发展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他把个体心理机能划分为两类,级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和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

(二)关于发展的实质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像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三)明确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五、社会学习理论

(一)三元交叉决定论。

强调发展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交叉作用的过程。

(二)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是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观察学习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有三种强化类型影响着学习者的示范行为。(1)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3)自我强化

(三)重视自我调节作用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处于或趋向高峰期的阶段。

(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要素。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进行假设思维。

2、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3、元思维能力增强。元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

4、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品质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

二、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绪情感丰富热烈,两极性明显

两极性指情绪中总存在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急躁与安静等对立的两极状态。

(二)既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又有文饰性和心境化。心境化是指情绪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弥漫,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三)社会性情绪日益占主导地位

(四)表情认知能力得到极大发展

三、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一)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具体表现为两种心理特点;

1、假想观众。假象观众心理是指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对自我高度关注,因而会觉得别人也像他自己那样关注他,自己就像时刻生活在舞台中央,生活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有无数观众在关注,在赞赏或批评。

2、个人神话。个人神话心理是指青少年相信他们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的,从而产生个体独特感。

(二)自我体验的矛盾性突出。主要表现在:

1、成人感与半成熟的矛盾。

2、反抗性与依耐性的矛盾。

3、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三)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特点

四、人际关系发展特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青少年期,研究者着重探讨了亲子冲突域亲子亲和这两种主要的交往表现。大多数亲子冲突发生在母亲与子女子女之间明亲自冲突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事务、家庭责任感、学校生活、社会习俗、价值观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是构成其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显著相关。同时,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亲子亲和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连接结。它既可以表现于积极的互动行动中,又可以表现为父母与子女心理的亲密感受上。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是双边互动、多为表现的过程。

五、性别角色和性心理发展特点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1、确立性别角色身份

2、形成性别角色观念

3、认同性别角色行为

(二)性心理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将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性的疏远期。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

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浪漫的恋爱期。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青春期情绪问题

1、孤独。适当的孤独体验有助于个体丰富情绪感知,而 常常体验到孤独则易使个体情绪低落,疏远人群,强化集体疏散感。

2、抑郁。抑郁是一种杨浦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

3、焦虑。适度焦虑有助于提高个体应激水平,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良情绪,有害个体身心健康。

4、恐惧。

5、嫉妒。嫉妒是对他人获得胜利、成功是所持的不满态度,并伴随苦涩难言的内心体验。

(二)学习问题

1、学习方法不良。表现为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出现学习疲。出现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4、考试焦虑。考试焦虑衣担忧为基本特征,衣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

(三)交往问题

1、退缩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

2、自傲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自高自大,自傲强势。

3、异性交往心里。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可望接触和了解。

(四)适应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2、学业适应发面

3、情感适应方面

4、自我适应方面

(五)意志问题

1、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2、倔强固执。表现为脾气倔强,固执己见。

3、冒失冲动。表现为懒于思考,贸然抉择。

4、缺乏坚持性。表现为对待工作学习一曝十寒,三分钟热度。

(六)性心理问题

1、体像意识的困扰。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及第二性征缺乏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

2、对手淫、性梦和性幻想的不合理认知。

3、性冲动困扰。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的正常反应,由于相应教育较为缺乏,部分青少年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

(七)不良个性问题

1、过度敏感

2、过度独立

3、过分自尊

4、过分自责

5、过分自我掩饰

二、干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青少年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二)协调多方力量,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1、青少年应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发展知识,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积极主动谋求最优化发展。

2、家庭应注重教养方式,提供健康的心理土壤。

3、学习应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和谐成长氛围。

4、社会应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宽松成长空间。

(三)运用专业知识,提供心理服务

1、举办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开展心理质询,满足个性化需求。

3、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提升心理品质。

心得体会:

篇6:第三节西亚

二、地理位置

1、五海三洲之地

2、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气候与农业

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传统的畜牧业

3、灌溉农业和节水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西亚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性?西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西亚是什么人种?信仰什么宗教?说什么语言?引入阿拉伯国家

三、阿拉伯国家

1、西亚是哪些宗教的发源地?西亚的两大圣城在哪里?

2、学生自读材料“耶路撒冷”,了解

3、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地形图”思考:西亚地区最著名的矿产是什么?

四、世界石油宝库

1、学生自读思考:

(1)西亚的石油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教师展示自绘的“扇形百分比”图,突出西亚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3、引导学生在“西亚地形图”上观察西亚的集中分布地区及主要的产油国

4、设问:西亚的石油为什么要出口?

5、结合P52材料分析:西亚石油生产有什么特点

(过渡)西亚有如此储量大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地区呢?

6、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图,结合图2-24,理解西亚三条石油运输的海上路线,而后学生上台指图回答

7、:讨论:假如你是西亚某国的政府首脑,当本地石油开采完后,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五、阿拉伯国家

1、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2、两大圣城

六、世界的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西亚石油的生产特点

3、发布及产油国

上一篇:银行分行柜面营销话术手册下一篇:成品油流通市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