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2024-05-08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共10篇)

篇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C证培训 论文

嘉应学院

化学与环境学院 082班

纪文钢

2080311237

探究新时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假如说把人的一生根据生理变化可分为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老年期,那么人的青春期可以说就是儿童到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的人就是青少年时期了,青少年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花朵小草,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人发展的过渡期,包括生理、社会生活和心理各个方面的过渡,是一个个体走向成熟,形成自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的时代,丰富多彩生活,方方面面的因素,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怎么样去保障青少年的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少年强才能国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且在未来担负起国家繁荣发展的任务就落在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上,这需要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找到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首先,由内部说明,也就是从生理发展上,青少年时期正是青少年长身体,身体逐渐成熟的阶段,量变引起质变,生理上的变化也导致了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性成熟的一个时期,其中面临着包括性心理的发展、异性的意识发展、等等,同时伴随着形成自我,独立性发展的过程,生理上发展和独立性带来新的需要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互相矛盾,再由于心里成熟水平不足,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表现出矛盾动荡的的特性,体现为危险性、反叛性、不稳定性。霍尔在描述这个时期说到:“生人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这是对这一时期形象的描述。

其次,从外部原因上看,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及其他文化个体的客观因素。家庭是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它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家长的文化水平、家长的行为举止和教育态度、家庭成员的关系甚至家庭的经济地位等等。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得系统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全面,不仅可以在青少年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还有不良的社会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陋习或错误观念会使青少年在小不知不觉中得背离了社会规范和受到心理上的负担而最终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综合上述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充满活力朝气的时期,正是青少年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特征,面对生理上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处理自身发展、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问题时,比较容易会有异常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由于对新事物的有着强烈的好奇感而容易受到诱惑,另一方面,但是一旦遇到矛盾冲突和挫折,不成熟的思想行为更加容易导致青少年有极端一点的心理和行为。在21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当代的青少年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可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各种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互相碰撞,到处充满诱惑的新奇的事物,到处会有压力和烦恼,本来处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却面临着诱惑、竞争、压力、烦恼,青少年的身上背负的要比他们的上一代人还多,虽然青少年容易获得知识成长,但又容易迷失自己,发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扭曲,甚至断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要更加关注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在当前,坐在课室里的青少年,我国新一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正在纵深推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求走进学生的心灵。

首先,要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就必须全面把握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及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要求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客观、公正的看待学生,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态,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点。因此,培养理解与把握青少年学生心理的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育工作者成功实施教育的基本条件。

其次,要有全面的心理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能力。教学工作者要组织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型的心理教育体系,使学生只要身在学校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心理教育与心理指导,从而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求在学科、活动、集体、学校环境方面、个别辅导、学校家庭协同辅导等方面上注重学生的全

面发展。

还有,要有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能力。当代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心理、过度焦虑、孤僻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说谎行为、攻击性行教师要为等等。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主导活动,面对青少年这些问题,教师从根源处理解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心理咨询能使求询者接触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危机,进而实现自知,自我适应以及自我思想,促进他们的自立自强。

最后,还要有心理健康的评测能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心理测评,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诊断和预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并评论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心理教育当中,通过心理测评,不仅能了解学生心理行为的类型,又能知道它的程度,这样,教师才能科学、准确、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

长久以来,我们都忽视了心理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随着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就增大了其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青少年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心理教育刻不容缓。“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

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保证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不会愧对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篇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青少年被人们形象的称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直以积极阳光、乐观开朗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大量的不良信息涌入青少年的为眼前,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使得青少年愈来愈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诱惑,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校教师都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对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压力空前巨大

现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真的是空前巨大,首先青少年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升学考学的压力,各大名校均以成绩论英雄,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才能进人名校,这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存在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对青少年的要求过于严苛,严格禁止青少年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一些活动,极大的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长此以往,巨大的压力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獅継、焦虑症等等。

(二)人际关系出现偏颇

笔者最近看到很多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真的是触目惊心,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在学校正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有一些学生仗着自己家庭背景良好、实际雄厚,对弱小的学生进行暴力打压,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能力,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有大约六成的青少年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原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追根溯源还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情绪冲动暴躁易怒

青少年一般正处于13到18岁之间,正是荷尔蒙旺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的青少年性格冲动易怒,容易头脑发热,特别强调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此时青少年非常容易产生焦躁症、躁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上都非常敏感,任何言语上的刺激都会击垮青少年脆弱的心理。

(四)性心理和网络心理问题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有很多充斥着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信息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学校都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交易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也需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理论知识人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并且在校园内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鼓励广大青少年定期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二)三方配合落实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青少年的配合,因此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青少年的三方整合,学校需要及时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家长反映,家长餘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之外也要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给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三)制定科学有效教育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需要得到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结合青少年现阶段的生理特性,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心理也正在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先向青少年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然后落实到实际中来,比如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或是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健康的课外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导其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

(四)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赛后期的追踪与反馈,即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而评估和测试,除了检验该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还能够有效找出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比方说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等,在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可以使得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篇3: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探究

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广大青少年充满活力、意志坚强、身心健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一个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而健康的体质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从1979年至今,从国家组织的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和4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虽然我国青少年的形态指标和营养水平每一年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各种体能素质,如:耐力、力量、速度和肺活量等,却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同时持续增加了超肥胖学生的比例。青少年的近视率也在逐年递增、居高不下。从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正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可以概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为:动作不协调、肌肉软和关节硬。同时,青少年也正在逐步减弱对室外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

2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2.1 内部因素

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影响的首要因素,就是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其次,是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营养不均衡,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有较差的先天体质。基于现行的考试制度,为了应付文化课考试,大多数青少年在作业和文化课学习中,投入了大部分精力。而对体育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高三和初三等关键时期,将体育活动终止。而长此下去,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对于体育的兴趣、情感和态度,他们也会逐渐产生消极和抵触心理。通过相关调研得知,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大多数青少年是了解的,但是为了使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经常性的有目的进行锻炼的人却不是很多。同时因为受限制于较少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很多青少年只能搁浅了锻炼的愿望。这样使体育锻炼的意识被淡化,进而降低了体质健康的水平。

同时,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改变,一些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如:喝碳酸饮料、喜欢吃快餐、减少了体力劳动、乘电梯上楼等,也造成青少年缺乏均衡的营养和足够的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体质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意义非常重大。而除了家长对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能产生极强的影响外,其它的社会因素也非常的重要。从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将放学后做作业,当做是回家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这种意愿并非是发自肺腑的,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只能是青少年将自身嬉戏和活动的时间牺牲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学业负担的日益加重,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对于毕业生而言,繁重的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使他们在节假日和休息日,也是忙于各种课外辅导课。

2.2 外部因素

2.2.1 体制因素

首先,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降低,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直接产物。在青少年体质上,直接体现了这种重分数而轻体育的现状。升学率和分数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水平高低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和教育部门,都想方设法的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占用,对学生的心理极限和生理极限进行挑战,甚至为了使升学率和文化课考试的分数提升,而不惜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

2.2.2 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一直以来都在遵从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过重的文化课负担。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应试教育,政府主要以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和上线率为指标,对学校的办学业绩进行衡量。学校也主要是针对所教学生的升学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观测。能否考取重点大学和中学,聚集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学校对于文化课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过于追求,而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多数的家长也对此大肆追捧。尤其是在高中时代,为了追求高考的升学率,学生们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青少年身上,承载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压力。

2.2.3 家庭因素

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家长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家长仅仅是物质和生活上对孩子过于关注,而忽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意志,导致现在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和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在显著减少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减少了体育活动的时间。使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强度。

3 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

3 . 1 落实与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度

为了真正的落实和贯彻阳关体育运动,完善的政策制度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阳光体育”兴办主体内外的硬性和软性的监督、制约与预定,以及政府的调控力,是对正常运作“阳光体育”,以及对一些失当和违纪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责任追究的必要保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阳关体育运动的开展,不单单要结合课内外体育活动,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监督评价体系。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应在各类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综合督导内容中纳入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加强检查和督导工作。并在“阳光体育”中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将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3 . 2 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学校教学改革

3.2.1 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

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一支强有力的体育师资队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组建一支拥有精湛技术,并且德才兼备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学生的关键。作为“阳光体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必须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式相适应,符合高素质和一专多能的要求,对观念不断更新,同时努力将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提升。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群众性和竞技性强的体育活动。同时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运动会,促进学生对健身知识的掌握,对校园的体育生活进行丰富。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顺利和高效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意义非常重大。

3.2.2 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体育课上,学生常常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感到枯燥和乏味。而自从我国学校体育中引入了“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崭新的术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对学生的需求给予满足。在体育教学中,那些过多的和竞技化的内容,学生往往学不会。而在新课改下,学校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将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开发新思路,开拓新视角,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提供科学理论框架和指导思路,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进行,为持续和顺利的开展阳关体育运动做出保障。

3 . 3 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体育经费提供保障

3.3.1 将政府经费投入比重扩大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中小学校投入足够的体育经费做出保障,应依据一定的比例专项,学校将公用经费应用于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年度学校教学经费预算中纳入体育专项经费,保障各项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应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同时,还要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而增加。

3.3.2 对多元经费投入体系进行构建

政府拨款是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税收又是多数国家政府拨款的重要渠道。而我国却没有对专门的体育税进行开通。在“阳光体育”中,国家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别而产生的不同的体育需求,仅仅依靠政府的经费,却很难进行平衡。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始逐步形成了体育场地设施投资主体格局的多元化。对于社会力量办体育,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在体育教育中,提倡体育社团的捐赠,同时在“阳光体育”的推动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在“阳光体育”中,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参与。

4 结语

篇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农村中学尤其是职业中学学生旷课严重,流失太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从1999年9月开始对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每班均有学生流失情况,历经六个学期,共有44人失学,流失率达35%。本人执教20多年来,走访、劝导次数无法统计。据调查,学生流失最根本的原因是厌学。由于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职高生中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现就学生由厌学而辍学问题谈我的一孔之见。

二、厌学学生心理的外部表现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予以充分流露。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外部表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放纵

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低下,另一方面他们压根儿也未存心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无精打采,甚至影响他人学习:对作业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或干脆置之不理。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往往认知活动水平差,在课堂学习、处理课外作业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对于学习他们普遍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讲不专心,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记忆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往往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好。由于这些学生不愿学、不会学而学不会,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2、说谎

学生厌学后的最大希望是脱离学校的“樊笼”。为达其目的,在家里他们对家长撒谎,在学校里对老师撒谎,表现为没病装病,谎报病情。调查中发现,经常旷课的学生自尊、自信水平特别差,他们很少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刚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掩饰自己,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和自暴自弃,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寻找自我认同,表现为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直至旷课、逃学,出没于校外游戏厅、舞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时光。

3、对抗

其表现为故意找茬子或钻牛角尖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以开展。如碰上那些在班级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则更难对付,其后果也更严重。这些学生人格特征大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型。经常旷课的学生内向型的明显多于外向型的,情绪不稳定的明显多于稳定型的。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焦虑、忧郁、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4、奢望

这些厌学的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他们甚至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这些学生往往还表现得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三、厌学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那么学生厌学思想的产生也源于此。学生一迈进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紧张而有序的空气,有的甚至是超负荷的重压!此时,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被淘汰了,但他们又不能不上学,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的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衍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针对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始终难以如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和上进心就会丧失。一部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进而厌学也正因如此。个别优等生也会成为后进生。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优等生不愿因自己的松懈落伍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地位,无形之中,他们背上了“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了自己的孩子,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育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过分的“撒手”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弃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讨厌学习,甚至于产生旷课、逃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相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等心理状态,极易导致厌学的情绪和行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以致于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作业、考试错误百出,学业成绩不良。加之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他们一直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中,进而产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动机,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低自尊的心理水平会进一步加重其厌学的情绪,进而导致旷课、逃学行为的发生。

3、社会生活的诱使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势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无形中学生形成了不良人格的特征。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型个性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旷课行为。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的学生的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不灵活型。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其高级神经活动的

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學生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他们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时极易分散注意力,极易疲劳,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进而产生丧失学习兴趣,讨厌学习,害怕上学的旷课行为等。

4、偶然因素的作用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偶然性。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我们对某些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方法过于粗暴。试回想一下,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公正,对学生的违纪处理是否粗暴,言辞是否偏激等等。虽然这些事件在我们的头脑中一晃就过去了,但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迹也许永远抹煞不掉。但正是这些“疏忽”,导致了后进生难以“医治”的厌学情绪。

5、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世界观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上的困难。究其本质,还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加之来自当前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学习目的性已经越来越实际和功利化,学习目标也越来越现实、具体,这就必然导致了明显的学习、品德两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学业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就会乐意去上学。相反,一些学业基础差(特别是职高生)的学生,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很无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们就不愿意上学,更愿意躲在家里或校外娱乐场所寻找乐趣,获得精神寄托。这也正是职高生旷课比例相对高于初中生和普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矫治学生的旷课、逃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呢?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心理教育和矫治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旷课、逃学行为高度相关,且大多数旷课逃学的学生都缺乏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此,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方式唤起心理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并利用自尊心进行教育,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其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非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尊心。如果片面强调个人的自尊心,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顾个人利益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因此,在培养学生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激发其集体荣誉感。教师要为心理不良学生提供和创造集体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国家、学校、年级、班级等荣誉的关系,使自己为损害集体荣誉的错误行为而产生内疚感,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集体的荣誉。

3、去掉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去掉自卑心理,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要恢复其自信心。为此教师应做到:(1)“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不良的学生,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还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2)扬善弃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引导心理不良的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觉地反省,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的形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三、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

开家长会、家访和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是加强联系的好方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做好家长工作,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组织讨论,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能力有别,兴趣各异,文化成绩差,但并不能代表其它也差,爱好、特长也许更容易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制作不妨是他们选择的项目。学校应丰富学生生活,抓好音、体、美特长生训练,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常开展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赛事、歌咏比赛、书法展览等都能给他们以展现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五、从情感教育入手。密切师生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学生亦然。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实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可见,情感教育对于密切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关心他、尊重他。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千万不能严而无当。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消除因老师自身原因而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消极影响。一般地讲,厌学的中学生,很大部分是学习没兴趣,对家长不满,对老师不信任,对学校有戒心的人。为此,教师除了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准赢得学生信任外,还要遵循德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尤其对双差生.更要关心、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他们交朋友,做知音,放下教者的架子。切不可动辄教训、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只要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绩的提高,思想的进步,对教师和学校的留恋还会远么?旷课还会不减少吗?

六、从耐心细致入手,常抓不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厌学学生这种厌学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并且反复性很大。目前,有的班主任采取呵斥、处分、罚扫地、罚作业等办法,致使他们或软拖硬抗,或无所谓,或当面顶撞,结果是双方都下不了台。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能激发矛盾,使对立情绪升温,这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教育艺术,少罚多导,大禹治水,成功就在于“掘之使导”,要反复抓,做深入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既要像教练那样从难从严要求,又要像慈母那样关心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花够了心思,用尽了心血,即使厌学学生是一棵铁树,开花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篇5: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高中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关键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在本文中笔者专门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研究调查,并针对现下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以下教育转化策略,旨在推动我国高中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转化策略

一、引言

高中阶段学习内容更加复杂,社会和精神现象的本质规律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升学压力和社会复杂思想潮流,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强化高中学生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不断加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也十分重要,?@样才能为新时期人才建设培养提供保障。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些年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笔者专门针对于此展开了资料调查。本次调查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表,对我校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健康问题测试,高一随机抽取50名学生,高二随机抽取50名学生,高三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51.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17.3%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习心理健康问题,这种问题在高三阶段的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如多数学生存在考试焦虑问题,甚至有学生因此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第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高一新生和文理班划分阶段,由于进入新的环境,因此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相处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感到了紧张和孤独感、体会不到内心归属。第三是青春期问题,这种问题在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中都有体现,表现复杂多样,有激动、消沉、抑郁、焦虑多种,总之,现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三、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转化策略

(一)心理教育与教学结合,提升教育效果

心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转化的有效措施,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是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科学知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心理卫生健康理论和实际训练操作两个部分,其中心理卫生健康理论,主要是向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加深认识,而实际训练操作,则是讲解纠正不良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如角色扮演法、互相询问法、转移情绪法、宣泄情绪法等,从而满足学生健康学习成长需要。其次是通过文化教育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语文、生物、历史、政治等文化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挖掘,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体现,有助于推动学生健康学习发展。

(二)依托大教育环境氛围,强化心理教育

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转化过程中,单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托于大环境教育氛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的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如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校报、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校园演讲、主题电影观看、舞台剧表演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家庭方面,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方式,让学生家长学习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三)构建教育系统化工程,加快教育转化

现下的高中学生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强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跳脱出单

一、线性的思路,宏观、全面的思考问题,才能在更有效的措施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从而科学有效地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出评估,并设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这样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预见性。其次是高危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从而防止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

四、总结

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升学压力和社会多元思潮下,高中学生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新时期人才建设培养提供保障,强化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叶厚岭.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0):78.[2]王欣,杨淑红.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5(05):46-47.作者简介:

篇6: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篇7: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为全面维护青少年权益,促进青少年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10月12日上午我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教义诊小组在城北小学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

我中心袁刚、孙玉山全科医师针对近二年社会调查所发现青少年存在部分心理问题,运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地教导孩子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交流,正常的学习与交往,建立纯真的友谊。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的冲动,用丰富的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关怀下撑起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的蔚蓝天空。讲座结束后,社区青少年在我们正确引导下、启发下、鼓励下,敞开心扉,争相发言,袒露了内心的困惑和情感,并提出涉及个人学习、生活及社会、学校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个人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情绪,参与活动的社区医护人员结合一些大事趣闻、名人典故,深入浅出地为每位青少年进行耐心解答,引导社区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8: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1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习适应问题

目前,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导致学习适应问题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学业负担过重、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联系。另外,落后地区青少年及其家长越来越意识到与发达地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巨大差距,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落后地区学生的自卑、焦虑; 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样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1.2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异性同伴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等人际交往形式中。青少年缺乏社会人际信任、交往技能缺失及不同民族间语言、生活习惯及文化的差异也是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因素。

1.3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当今青少年身上性生理和性心理不一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我国性教育的落后,使得当今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更是手无足措。因而青少年中早恋、非婚同居、性犯罪等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

1.4职业心理问题

青少年职业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 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个人职业规划、 职业价值观偏离职业现实、职业能力不强等。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主观上与其职业认知片面、职业价值取向等有关,客观上既与当前社会的职业地位、社会文化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及群众个人对不同职业存在的偏见等因素有关。

2影响因素

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青少年个体等因素的影响。

2.1家庭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和高要求给子女带来高压力,如要求子女每次考试得高分,要求子女进入重点学校或是重点班等,父母主要是基于学习给子女造成过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以及父母与子女在思想上的差距,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学历较低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感需要,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在很多落后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老人生活,父母与子女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很多青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也是造成当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论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还是性格特征方面,消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子女。

2.2学校

首先,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习负担过重,从而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个别教师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特别是变相地体罚学生,教育方式不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并没有充分开展此项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控不够,很多时候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社区环境

通过对四川省西昌市社区青少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对社区环境作出积极评价的仅占27. 6% 。这也就意味着, 目前很多地方的社区环境并不令人满意。而造成社区环境不佳的原因又主要包括: 社区治安环境令人担忧、没有提供给青少年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缺乏等多个方面。

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缺乏,使得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

2.4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个人因素中的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

3民族地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内容

社区作为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此,各地都很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并注意组织相关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学习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争取全社会对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青少年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服务的水平。

3.2加强社区与家庭、学校的联系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中介,在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社区中的学校形成互动,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帮助社区未成年人普及心理健康咨询,交流心理健康经验,增强他们的心理的健康意识。逐步建立青少年社区参与综合评价系统,把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社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社区、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形成互动。

3.3构建社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社区青少年的分布具有分散性,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差异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成立帮助社区青少年的专门机构。例如: 首先,由各级政府组织相关专家、相关部门建立各级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由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方面; 其次,社区建立心理救助站,形成稳定的专业队伍,为社区青少年进行无偿心理服务,对心态失衡较严重的个体进行重点跟踪、帮扶,使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缺陷; 最后,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是公益性的,必须有经费予以保证。 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3.4心理教育的内容要丰富、质量要提高

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要紧紧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播放心理教育的电视、电影、广播等专题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办心理知识宣传园地,印发普及心理知识的小册子,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文章分析了青少年面临学习适应问题、人际交往、婚恋及性心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篇9: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策略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是一种反常态教育要求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逆反。

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策略

1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

2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一是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制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切忌偏颇、教条,讲道理要利弊兼顾,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10: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训练 心理咨询

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一、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影响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取得成绩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严重地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等等。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造成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因被教师所嫌弃而失去上进心,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中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污染,影视、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中之一。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也开始了。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另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协调、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应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给以疏导与治疗。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实施心理健康训练,应根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如进行挫折心理训练,百折不挠心理训练,受侮辱不简单报复心理训练,公众场合不怯场心理训练,胜不骄败不馁、富不奢心理训练,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乐于交往,言行一致,乐观开朗,热爱生活,自信自制,适应环境,刻苦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则当场罢免,同时产生新委员。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定班级目标、制度(班级公约)、活动计划等意识职能“。班委会”“是行政机构“”,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是“司法”机构。

三、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操作要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确立操作基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平等的和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机构中发挥作用,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积极自主的发展。

(2)建立网络小组,丰富操作内容。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各种小组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丰富学生角色体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3)及时对班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并抓住操作契机。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因变量)提高的过程。

(4)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根据各机构的功能,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思想教育,进行科技、文体、学习方法指导,开展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在活动中完善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5)经常进行评价,沟通操作信息。评价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有集中总结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重视书面表扬。

四、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1)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责任感,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主行为得以发挥。班级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家庭农场用工协议下一篇:大门十一字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