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08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1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得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自身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缺乏创造性等等;能力培养的缺乏: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以及自学能力均发展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到了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得快。

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消除和改变这些心理状况,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自信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是呈常态分布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为什么许多人成绩平平,一生无所建树呢?问题就在于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成才的人,使其具有正确的心态,这样青少年学生会在肯定当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力量,对自己的看法会慢慢地改变,使自己能够接纳自己,战胜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例如:某校有个初二的学生,成绩一直较好,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由于身体患病,成绩一落千丈,过后他觉得同学都用歧视的目光看自己,从而不愿意学习,其实他心理产生了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促膝谈心,充分肯定他的优点,树立他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走向成功的殿堂。

二、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的方法,增加文饰效应

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乐观主义者同悲观主义者采取了不同的“解释风格”。事情搞糟了,悲观主义者总是责备自己,在这自我检讨而不见行动,而乐观主义者则去寻找漏洞,及时“亡羊补牢”。成功了乐观主义者获得荣誉,欣喜若狂,而悲观主义者总是在责备自己,所以,应该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心理调整方法。在失败时可以采用“酸葡萄”效应的心理调整;在成功时也要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这两种方法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是一种安慰,但却是有价值的安慰,总之,使学生在失败或受挫折时,学会安慰和鼓励自己,学会心理调整,能够走出情绪的低谷。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自己创造机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加成功机会

特别是针对自身素质低的青少年,要使其尽快从萎靡中振作起来,教师通过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地位,对学生增加特殊的影响。古人云:“骏马能无限,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加创造机遇,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自主地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自学的能力。在生活中,尽量让其自理,使其拥有健康的人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环境;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成才,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尤为关心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上了学,更是不惜一切精力和财力,首先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买资料、参加各种补习。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学历高、文化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合作精神,甚至自私自利、品质不好的人。其实,拥有健康的心理比拥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学识更重要,它是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的先决条件。而青少年的成才与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个性形成、心理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父母对自己老人孝敬,孩子也会学着做,和睦的家庭让孩子觉得温暖,教会他把爱带给周围的人;对孩子溺爱、千依百顺,只能助长他们的骄横、任性、不负责任,形成不良习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因扰乱课堂纪律,被停课做检查,家长知道后,到学校给孩子说情,希望学校能够照顾孩子的自尊,免于检讨。学校不同意就宁可转学也不让孩子“丢面子”,这本是一个教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培养责任心的好机会,由于家长的袒护,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只能使他错上加错、是非不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家长也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同时也是使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气质、性格及健康心理的重要环境。学校的管理方式、办学方向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大影响。一些学校由于市场化的冲击,生源不足,校与校之间竞争激烈。有的学校为了拢住学生、防止流失,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放松了管理。结果在学生中造成这样的影响:我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谁得罪我,我就走人,砸他的饭碗。一个学校如果靠这种方式求生存,又怎么会办好呢?不但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因此办学者首先自己应摆正心态,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引导学生走成才之路。

三、社会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接触也逐渐多起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到什么场合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另外,广播、电视、书报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电视家家都有,人人都看,因此在节目的选择上,应选择健康、有益身心的内容。电视说法节目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大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扰了教授讲课。教授批评他说:你在这里浪费时光,不如回家种地去。该生以“回家种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为由,将教授告上了法庭。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探讨,但更多人表示出的却是一种担忧和不理解。它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如何维护自己,单单强调自己的理由,而不去明辨是非。现在类似事情在许多学校都有,这也是教师叫苦学生难管的原因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不同的是有了错误之后,能够正确对待,分清是非,勇于改正。通过媒体曝光,引发人们的讨论,并进一步引起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但是,若把握不当也会起负面影响。电视上曾播过一个节目:某高一一对学生在自习课上接吻被录像曝光,学生不服,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由状告学校。这件事给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警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以维护学生自尊、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为底线。但节目中一位教育专家的看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他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吸取外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不能把自己的传统都丢掉。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这样的行为不应得到肯定,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国人,尽管他们表面上接受了一些国外的东西,但骨子里却仍把它当作“隐私”。因此做评论不可以断章取义,正如不能以美国的人权来衡量中国的人权一样。评论者这样的“注解”对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鼓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慎重地利用媒体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其创造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探析 篇4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应该做到:协调身体、智力以及情绪; (2) 适应周围的环境, 人际关系融洽; (3) 具有幸福感; (4) 在学习和生活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因此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

依据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的理论, 针对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特点, 青少年在身心方面发展规律, 借助课堂的教育教学、游戏形式、不同活动、教师辅导等, 对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以及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保证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和进行学习的心理、心理的品质、人际的关系三个方面。

1. 认知和进行学习的心理

认知和学习的心理主要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进行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对社会的认知。对青少年这方面进行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 可以指导青少年依据学习的规律进行学习, 讲究学习的方法以及用脑的卫生, 要劳逸结合, 主动地学习, 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的规律进行掌握, 会进行学习。

2. 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品质包括:认识自我的品质、自信的品质、兴趣、个性、不同的气质以及情绪等。对这方面进行培养, 青少年可以对自我进行控制、自我进行管理以及自我进行监督, 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是因为任何的教育形式, 都要通过自身进行努力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认知, 这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因此, 心理的素质培养很重要。

3.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有:社会的交往、善待别人、正确恰当地处理好和同学、家长以及教师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进行这种培养, 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更加的和谐、轻松以及愉快。

二、青少年在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1. 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

(1) 大部分的青少年心理状况是比较好的, 有少数的青少年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碍, 主要包括:认知的障碍、情感的障碍、行为的障碍、个性的障碍等。青少年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厌学的问题。由于某些原因, 青少年对课堂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地理解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导致上课不能认真听讲, 作业也敷衍了事, 学习的效率极低, 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对在学校和集体中的生活失去了兴趣, 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不接受教师对其教育, 与任课的教师发生冲突。

(2) 逆反和易怒的问题。由于受到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生理方面的缺陷等影响, 一小部分青少年心理出现畸形发展,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态度不合作, 对老师进行的教育产生厌烦情绪, 对家长对其的教导进行顶撞, 同学之间会经常发生矛盾。在一般或轻微的刺激下, 情绪产生非常大的波动, 生气和易怒。

(3) 抑郁恐慌的问题。有的青少年不喜欢和他人交往, 情绪上非常的悲伤孤独、消极和颓废、认为事事不如人, 缺乏学习的信心, 对人生的前景非常消极, 对周围的人以及事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一遇到不顺心, 便感觉非常痛苦。同学进行善意帮助的时候, 存在怀疑的态度, 老师对其教育有戒备的心理, 人际交往过程中, 存在害羞和不安的反映。

(4) 品行不端。某些青少年在看到他人在学习成绩和生活等方面超过自己, 便会心生怨恨, 对他人的长处不但不进行学习, 反而对他人进行挖苦和讽刺, 对别人怀有敌意。还有的青少年存在自私心理, 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要占为己有, 小偷小摸经常发生。早退和旷课, 经常聚众斗殴。

2. 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出现的原因

(1) 家庭的因素。孩子会受到家长在经济地位、政治的态度、思想的倾向、文化的教养、家庭的氛围等方面的影响。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 父母往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祖父母, 对孩子教育的责任缺乏。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 只是对孩子的生活方面格外的关注, 在心理和感情方面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 这样的青少年在自主自立和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2) 教育的因素。现在, 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阶段, 对成才的教育格外关注, 忽视了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并且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和素质水平不高, 教育的手段不恰当, 造成了学生无形的压力, 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1. 和青少年加强交流, 了解他们的心理

由于很多原因, 青少年很少对成年人倾吐自己的心事。因此, 要求教师或家长, 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下, 给青少年一个可以自由自在表达思想的机会, 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青少年通过谈心的方式, 可以对青少年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时地了解, 并加以预防。只有家长和教师成为青少年的朋友, 他们才能和家长、教师建立信任的关系, 才能倾吐自己的心事。通过宣泄情感, 青少年可以摆脱不良的心理问题。

2. 尊重青少年的人格, 进行合理的引导

教师和家长要摆正自己的态度, 自身和青少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因此要民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 尊重青少年的劳动, 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等。对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的, 要主动地接受他们, 尊重他们, 正确地引导他们, 不能只是进行批评教育,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做到尊重, 青少年才会向他人倾吐自己的心事, 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家长和教师要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 心境要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朗, 用自身人格方面的魅力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全社会的素质水平, 关系到国家发展未来的水平。我们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以重视, 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经常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打开青少年的心扉, 释放他们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创造一种和谐、快乐的生活环境,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 是提高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基础,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张传玖.“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课题工作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阶段性成果集 (湖北卷) [C].2010.

[2]周福轩, 罗晓燕, 吴清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阶段性成果集 (湖北卷) [C].2010.

[3]罗晓燕.我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阶段性成果集 (湖北卷) [C].201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 篇5

3.3.1 心理需求不被理解

在认知心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而采取行动的,而需要、动机和愿望首先反应在人的情感中。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利用快乐、依恋、傲慢、自豪、痛苦、悲伤、羞怯、恐惧、焦虑、情绪敌意等多种表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需求。当这些情绪信号不能被父母接收理解和支持保护时,他们便采取了各种比较极端的不成熟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行为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和对立,这就是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之一。

3.3.2 自我意识的觉醒

叛逆萌生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反抗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努力地采用各种方式来挣脱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束缚和限制,在迷茫中笃定地寻求真实的自我。他们不是与外界对抗,而是与自我对抗,而孩子们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成人眼中便演绎为反叛。

3.3.3 教育者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也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3.1 僵化的教育思想,压抑的成长环境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修养,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了解受教育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教育规律,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有的学校过于注重“面子”工程,为追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行为规定地过细过死,也是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

3.3.3.2 不能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单一强硬的教育方式

有的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缺乏或学科知识功力不够,缺乏人格魅力,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导致学生不信服其管教,对其教育产生抵抗。

有的教师为维持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置青少年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青少年灌输道理,甚至简单粗暴地施压,迫使青少年就范。这种看管式、注入式的思想教育,其结果是一部分青少年俯首听令,而另一部分主张独立自主的青少年则与教育者关系紧张、情绪抵触、行为对立、逆反严重。

3.3.3.3 应试教育,忽略对话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各中学的应试教育仍进行地火热朝天。

3.3.3.4 家庭教育缺陷

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负责任,与孩子毫无沟通和交流,这样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温情和安全感,容易早恋及伙同不良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一些父母关系不甚和睦,或单亲、重组的家庭里,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外表故作坚强而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对于外界的关心有强烈地抵触心理,对于他们不信任的人,无论教育对错,他们都会条件发射般地做出反抗。

怎样处理:

一、尊重

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提前问一问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孩子表现出不满的情绪,父母要以孩子的意愿为先,凡事不要强人所难、大包大揽,为日后叛逆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适当放手,满足孩子的某些无关原则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通情达理。

(一)开明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青春期以前以生活照顾为主,而青春期以后则应转为心理关爱、情感支持等精神照顾为主,若父母不能适应,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则必然引起孩子反感。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多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懂的问题能虚心向孩子请教,做开明、可爱的父母。

(二)宽容

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孩子涉世未深,难免犯错,与成人犯错不同,孩子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犯错有时并非有意,这需要父母从心底宽容孩子的过错。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多关注他做对的地方。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动辄便发火,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当获得孩子的内疚和心理认同后,教育自然也就少了反感和抵抗。

(三)安全感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孩子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一个可以信赖的亲情坏境,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述说成长的收获或困惑,才能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实现亲子间的坦诚交流和成功对接。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行为方式等,耐心疏导孩子的困惑、迷茫、焦虑、矛盾,使消极情绪适时宣泄,从而避免更大的心理问题。

(四)引导

提醒孩子规范言行举止,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法律法规。清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沟通良好顺畅。原则问题绝不姑息。

(五)学会聆听

积极聆听是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技巧。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聆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父母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父母不仅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感受,还要对孩子的情感作出适当反应。而聆听的结果是,父母能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六)有效地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在批评孩子的不足时,应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进行批评。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进行激励,这详,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把握批评的分寸

批评孩子时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应从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出发,上纲上线。注意避免一些负气、情绪化的语言。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避免重复批评。批评孩子时,要抓住孩子所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切中要害,以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意场合

批评的场合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古人有“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莫忘批评的初衷是爱护,而不是伤害。

在目前中学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举例说明,并给出建议。

一、心理压抑

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而青少年抑郁症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解决建议:

1、面对抑郁要处之泰然。

2、找些自己干兴趣的事情来做,转移注意力。

3、从记忆中寻找快乐。4:找朋友倾诉,加以发泄。5:大哭一场,发泄情绪。6:冷静的分析情况。7:凡事只求尽力。8:运动有助于克服抑郁症。9:涂鸦,以写字或画画来抒发感受。10: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家务,逐渐增强自信心。11:正确估计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量人为己,不盲目攀比、追求虚荣。12:正确面对挫折。13:学会忙里偷闲。

二、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比如与异性的交往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欲望,这种需要是正常的,有的老师总认为这样不好,甚至乱戴早恋的帽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对策: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培育青少年与同性、异性交往能力,帮助其在与异性交往中把握自己,提醒他们以友谊、学习为重。

三、学习压力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临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一些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

比如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失败来到以前,潜意识里就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如果她们想自己能考试成功,考试焦虑就不会那么强烈。但过度的期望自己考试成功,怕失败而有较高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缓解可用合理情绪疗法。首先让学生明白他的考试焦虑是在无意识的担心自己考试的失败,在失败以前,已经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实际的认识,引导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想法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二步是准备学生临场镇静的应试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几种不同的放松的方式,最后掌握一种他们自己觉得最有效地放松方式。

四、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比如一些青少年在与同学之间会产生嫉妒心理。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常常与别人冲突。解决的对策可以采取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会起到多少作用?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在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个人更少可能注意身边这样的小事情,不太可能将这样的事情看成是问题,更不会认为这是紧急事件。从而更少可能认为自己应该采取行动,更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二)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如果有人起到率先助人为乐的榜样作用,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纷纷效仿。

(三)时间压力

一些人在遇上时间紧迫或事关重大的情况时,停下来帮助他人的情况可能很小。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如果说被他人看成比较软弱,缺乏能力而依赖的人容易得到帮助,那么,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并且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二)相似性

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那些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人们对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都容易更多地寄予同情,而给予帮助。

(三)不被责备者

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如老弱病残幼及疾病突发和在意外灾害中遇难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因酗酒、犯罪等行为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四)外部特征与人格特征

看起来友好善良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帮助,他们往往是由于外在不可控原因造成自己处于无助状态,而非自身懒惰、过失等。一些自身有魅力的人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二、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如旁观者的人数、榜样、匆忙和需要帮助的人的特点以外,助人者的内部因素,如情绪、态度和个人特质也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A、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一般道德标准会增长,道德标准内化水平高的个体在助人更积极;男性对陌生人而且又比较危险环境更愿意帮助,安全点的环境女性帮助多,女性在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上更愿意帮助。B、人格特征: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特殊能力的人;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正相关;

C、认知特点:对当前情景的认知(情境是否严重,自己能力是否够,对象是否需要帮助);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

D、心境,好心境——帮助,坏心境——儿童会降低,成人会增加(亲社会行为有自我奖励作用)注意力转移;比较自我状态和受助人状态,自己比他是否更不幸。

家庭这个小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人的性格、习惯大都是在一生的最初几年里形成的。在家庭这个课堂里,我们要教孩子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做人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进行教育

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仍是青少年模仿的榜样,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加强与青少年的亲子交流

开放和真诚的交流给了个体更大的空间不表达/解释清楚,这样能够使个体更易于被理解,而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交流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史倾向于相信彼此,做出承诺,信守承诺。

三、抓住时机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青少年心理上感到愉快,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四、学校与家庭配合

家长可以常和老师联系与交流,了解青少年在校情况,配合老师的教育。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将如何规划自己的青春期?

有计划的学习,考上更好的大学

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与父母、同学见的矛盾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认识自我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8.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8-031-03收稿日期:2012-05-18

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人的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1974年5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会议强调研究心理因素在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一切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适应环境。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与环境保持平衡。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内心与生活的周围环境之间能保持平稳,能接受和承受各种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改变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特别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和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做到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愉悦感。

3.人格完整。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由各种社会因素、情绪因素导致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心理活动失调的症状。当前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障碍。如感知方面的感觉过敏、幻觉,记忆上的衰退、亢进、遗忘和健忘症、不识,思维活动的水平低下、迟钝和紊乱、虚妄的判断、言语障碍等,都是智力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2.情感障碍。情感障碍者常显示一些可察觉的特征:过分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自处、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宁等。它主要表现为病理性优势情绪、情感引起的异常、情感不协调、情感退化及其它形式的情感障碍。

3.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缺失、强迫行为、固执行为、排斥行为、运动阻碍等。意志障碍往往造成问题行为,为学习生活带来困难,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4.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一般根据发展程度分为障碍和封闭两个层次。人际交往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在与人交往时过度紧张,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和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给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5.人格障碍。人格阻碍旧称病态人格,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学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三)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防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它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校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给学生减轻过重负担,提供独立学习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而促进智力发展,使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2.加强管理。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表扬与批评既要及时又要恰当,还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的各种规范,并让学生尽早地学会评价各种不良行为。

3.加强情感教育。学生已形成的良好情绪情感状态,是心理调节的一种巨大力量。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育要尽可能地为此创造机会和条件。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可使人多知,友情可使人欢悦。学校教师要努力使学生集体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师生榜样作用,促进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进行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挫折在所难免;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各种困难因素,善于灵活应变,及时而理智地实现目标与情绪的转移,“吃一堑,长一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6.正确认识自己。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对自己的态度,尊重事实,正视现实,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不斤斤计较,对学习、工作、事业孜孜以求,才是真正健康的心理。

二、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的基本要素,是人才成长、发展和成功的资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 因此,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行为正常、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健全、自我意识明确,能正确评价自己,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有自知之明,自尊、自信、自爱,坚持自我修养,勤奋进取。

nlc202309031529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对当今事物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更加复杂。面对中小学生的种种行为。只有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去解决,才能事半功倍,“药”到病除。因此,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就能把教学、教育过程组织得更为合理、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无“病”早防,为学生了解自我、调节情绪、锻炼意志提供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教学力度:

1.自我评价教育。教育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的强弱,知己知彼,妥善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认识到凡事只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争取就行,进而实现智力发挥正常,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2.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到人的意志品质是人生奋斗成功之剑。应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正确对待挫折,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相应的调控能力。

3.自信意识教育。教育学生认识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能使人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相信学生,放手培养,多给鼓励,使学生通过努力证实“我行”,增强其自信心。

4.爱心教育。渴望被爱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者要给予学生“爱”,亲近、理解、尊重学生,既做师长又做朋友,恰当满足学生合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对学困生,更应该经常帮助和教育他们,给他们吃“偏饭”,使他们不感到冷落,心情舒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别人,并能为别人着想,让学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5.榜样教育。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者、成功者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身上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勇敢顽强的精神。“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和教师的能力、勇气以及对待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和表现会对学生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这点对学生尤为重要。

(二)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组织,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的各种制度,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性与实施水平。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倾诉的环境,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做到防治结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要以德育德、为人师表,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做好自身的主动适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榜样,以自己人格的魅力教书育人。

此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之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文义《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2].叶奕乾《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

[3].李部军《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张玉华《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从生理上讲,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继续发育,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性意识也逐渐觉醒。随着大脑的发育,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认识记忆能力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青少年在心理上有若干共同的特征。

1. 独立意识明显增强。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强化,标志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青少年乐于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华。这本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涉世不深,阅历浅,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办事易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有时还会干出自以为得意,实则幼稚荒唐的事情。

2. 感情丰富,但情绪波动性较大。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都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但生活经验不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急于求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稍遇挫折就悲观失望。青少年渴望别人的关怀理解,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有的闭锁心理,不肯主动打开心扉,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特点,所以热情奔放的青少年有时会产生孤独感。

3. 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化,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青少年相当强烈的心理欲望。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成熟,再加上思维方式偏激,求新心切而又急于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容易被各种思潮所诱惑,有盲目随从和盲目反对的倾向;求知欲望的强烈而又缺乏鉴别力,他们有时会饥不择食,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青春期由于发育引起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波动,青少年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这些问题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青少年心理闭锁性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闭锁性常使青少年深感孤独。然而青少年又具开放性,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内在潜力很大且急于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其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才能实现。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2. 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

青少年的求知欲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然而,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有限,有时会真假不分,甚至吸取一些糟粕。他们对网络上的众多知识,往往很难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价,容易真伪不辨。这种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在不少青少年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3. 性心理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有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冲动的困扰,以及如何与异性交往等问题。因此,他们想知道性知识,但又无法知道。大多数学生发生性行为是受黄色书籍、网站的诱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陷,他们分不清科学的知识和淫秽的界限,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一个渴望社交但又患得患失的矛盾期。因为社会开放程度受社会道德限制,青少年情感和性的需要往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机会。今天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网络的出新,使青少年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1.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冲突。我国是道德教育一元化国家,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另一方面,网络获取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引发了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青少年的道德感情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网络又提供不了相应的道德情境,所以,青少年迷恋上网,致使人际交往减少,直觉的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2.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影响。

脱离现实人类社会,沉溺于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从而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在不断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在满足需要、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压力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成功,必须经受挫折和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有些青少年却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他们希望在网上满足现实无法满足的需要,实现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一种虚拟价值的实现和幻想的成功。还有,网络上的黄色信息可能成为青少年变态人格的祸根。

3. 过度迷恋网络易导致“因特网综合症”。

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因特网综合症”是指长期沉溺与网络而给人们的心理、生理造成的病态反映。其症状表现为每天不自觉地花大量时间上网,无法控制,产生类似吸毒上瘾的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无力等。不久前美国正式宣布“因特网综合症”为一种心理疾病。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基于上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随着网络的发展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 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

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等于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不少青少年除了做功课外,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网上沟通栏目和设立信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 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吸引青少年。

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个性的发展是以社会性的发展为前提的。知识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空前的优越环境。

国外一些社区推广一种被称为“啪啦啪啦”的减肥舞蹈,以适应青少年的爱美心理。还为青少年开辟农场生态旅游,组织青少年参加爬山、钻地道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家长对指导孩子的网络学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尽快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心理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尽己所能,让青少年更好地享有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熊兆.健康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 篇8

1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习适应问题

目前,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导致学习适应问题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学业负担过重、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联系。另外,落后地区青少年及其家长越来越意识到与发达地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巨大差距,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落后地区学生的自卑、焦虑; 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样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1.2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异性同伴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等人际交往形式中。青少年缺乏社会人际信任、交往技能缺失及不同民族间语言、生活习惯及文化的差异也是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因素。

1.3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当今青少年身上性生理和性心理不一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我国性教育的落后,使得当今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更是手无足措。因而青少年中早恋、非婚同居、性犯罪等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

1.4职业心理问题

青少年职业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 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个人职业规划、 职业价值观偏离职业现实、职业能力不强等。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主观上与其职业认知片面、职业价值取向等有关,客观上既与当前社会的职业地位、社会文化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及群众个人对不同职业存在的偏见等因素有关。

2影响因素

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青少年个体等因素的影响。

2.1家庭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和高要求给子女带来高压力,如要求子女每次考试得高分,要求子女进入重点学校或是重点班等,父母主要是基于学习给子女造成过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以及父母与子女在思想上的差距,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学历较低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感需要,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在很多落后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老人生活,父母与子女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很多青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也是造成当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论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还是性格特征方面,消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子女。

2.2学校

首先,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习负担过重,从而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个别教师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特别是变相地体罚学生,教育方式不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并没有充分开展此项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控不够,很多时候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社区环境

通过对四川省西昌市社区青少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对社区环境作出积极评价的仅占27. 6% 。这也就意味着, 目前很多地方的社区环境并不令人满意。而造成社区环境不佳的原因又主要包括: 社区治安环境令人担忧、没有提供给青少年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缺乏等多个方面。

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缺乏,使得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

2.4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个人因素中的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

3民族地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内容

社区作为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此,各地都很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并注意组织相关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学习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争取全社会对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青少年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服务的水平。

3.2加强社区与家庭、学校的联系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中介,在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社区中的学校形成互动,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帮助社区未成年人普及心理健康咨询,交流心理健康经验,增强他们的心理的健康意识。逐步建立青少年社区参与综合评价系统,把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社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社区、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形成互动。

3.3构建社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社区青少年的分布具有分散性,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差异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成立帮助社区青少年的专门机构。例如: 首先,由各级政府组织相关专家、相关部门建立各级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由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方面; 其次,社区建立心理救助站,形成稳定的专业队伍,为社区青少年进行无偿心理服务,对心态失衡较严重的个体进行重点跟踪、帮扶,使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缺陷; 最后,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是公益性的,必须有经费予以保证。 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3.4心理教育的内容要丰富、质量要提高

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要紧紧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播放心理教育的电视、电影、广播等专题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办心理知识宣传园地,印发普及心理知识的小册子,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文章分析了青少年面临学习适应问题、人际交往、婚恋及性心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 ,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 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 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 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 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 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 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 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 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 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 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 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 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 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 1) 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 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 2) 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 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 3) 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本文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案例法的内涵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操作性强,效果好。

关键词:案例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1 单亲家庭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1.1

自闭、自卑对年幼的孩子来说, 突然面对家庭的破碎, 一时难以接受这样残酷事实, 会将自己的一切与健全家庭中的孩子进行对比, 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会觉得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差。这些孩子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 认为现在的不幸, 是由于失去父亲或母亲的照顾, 从而感觉与其他健全家庭孩子的不同, 因此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接触, 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 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2]。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 害怕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轻视, 总认为同学在讥讽和嘲笑自己, 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1.2 抑郁、恐惧

单亲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 家庭解体, 孩子长期生活在“阴暗”的空间, 甚至有些父母还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 甚至“出气筒”, 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 重则拳脚相加, 久而久之,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就会恐惧家庭生活, 对父母或亲属产生敌对情绪, 缺乏安全感, 对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更是视而不见, 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敌对情绪很大, 压抑太久, 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1.3 妒忌、逆反

即使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健全家庭的孩子获得相同的物质生活, 但单亲家庭的孩子仍会认为得不到与健全家庭的孩子同样的爱, 若其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 其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 甚至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2]。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也渴望被人尊重、被人欣赏, 然而其往往成为其他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 所以会在某些语言和行为上刻意的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 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亲人作对, 以彰显自身价值。

2 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单亲家庭青少年接触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这些环境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应牢固可靠。“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家庭青少年快乐成长。

2.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 是其第一课堂, 孩子的性格主要受家庭的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性格也差别很大。一些单亲家长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的改变, 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诸如不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 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这种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孩子从此封闭而无端自责, 甚至自卑, 缺少鼓励与勇气[3]。单亲家庭的家长应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生活环境, 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并能获得与健全家庭孩子同样的生活, 甚至更多的爱。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还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 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生活、交往, 正确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善恶, 切不可对孩子听之任之。

在众多单亲家庭中, 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 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为直接的模仿榜样。尤其是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性别角色方面的教育。因此,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注意利用性别资源, 授予孩子适宜的性别教育, 使其对性别角色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 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4]。

2.2 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 教育方法呈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学校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 教育资源多。因此, 促进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应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2.2.1 提倡爱心教育

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面对家庭的缺损, 心理上易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因此, 充分的爱是医治这些孩子心理创伤的最佳良药, 可以补偿孩子因家庭缺损而缺失的爱。单亲家庭学生若在—个充满真情、友爱的集体中学习, 自然会感到学习生活充满阳光, 更加热爱班级集体。所以要选派有爱心、较强的自控能力、一定心理学基础、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任教。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 可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 了解其心理烦恼。让教师的这份温暖弥补孩子在家中受到的伤害。

2.2.2 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

鼓励单亲家庭青少年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对自卑心理强的学生, 班主任教师应给其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发挥其特长, 展示自身优势, 增强其自信心。

2.2.3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 为每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档案。把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落实到实处, 班主任教师要定期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 观察其日常学习生活, 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定期与单亲家庭家长联系, 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中的情况。创造一个和谐氛围, 促使青少年心理向良性方面发展。

2.2.4 建立沟通渠道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孤僻心理作怪, 一般不会将心里话轻易告知他人。因此,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 可以让单亲学生用访谈、写信、电话等方式倾吐心中的烦恼, 发泄心中积压的抑郁情绪[5]。

2.3 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的方式, 使更多的人们关注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3.1 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

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抚养权问题时, 要把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以及成长问题都考虑在内[5]。同时必须考虑监护人的经济能力, 还要考虑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等。监护人需拥有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跟双亲一样多的关心和照顾的能力。

2.3.2 发挥社区作用

社区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给予单亲家庭更多的帮助。生活困难的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可通过社区互相扶持等形式获得经济上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访问, 了解单亲家庭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 对于了解到的相关问题应与学校、班主任及时沟通, 并针对有问题的单亲家庭子女共同制订教育方案, 取得家长的配合, 做到真正的关心、照顾, 以教育好每一位单亲家庭的青少年,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的教育网, 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伴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青少年, 家庭的解体不仅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阴影, 甚至还会使其出现心理障碍。如何加强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也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将从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入手, 分析其原因, 并从社会、家庭、学校3个方面提出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林燕.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7) :83-83.

[2]周丽莉, 赵瑞玲.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 2012 (3) :254-254.

[3]贺西峰.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 2011 (9) :6-7.

[4]张肖敏, 赵山明, 贺占元.试论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 :91-92.

上一篇:WLAN设计下一篇:《我怎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