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研究共选取了130名孤儿被试,分别以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温暖、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量工具,采用了问卷法和测量法,来探索心理虐待与忽视,情绪弹性和孤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孤儿在责骂和身体监督方面存在被虐待和忽视的现象。女生具有更严重的恐怖情绪和身体症状。责骂、忽视等不正确的对待孤儿的方式使孤儿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唐山地震孤儿30年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 要】 目的: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唐山地震后30年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地震的非孤儿241例作为对照组,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进行施测。结果:孤儿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SAS标准分:(41.07±11.61)vs.(35.21±9.09),P<0.05]; 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47.65±11.41)vs.(44.92±9.46),P<0.05],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55.77±10.14)vs.(58.86±10.1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SCL-90总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和消极应对(β=0.454,0.094),进入SD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积极应对、受灾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β=0.466,-0.173,0.148,0.119,-0.108),进入SA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年龄和震后出汗(β=0.461,0.171,-0.167,0.134,0.123)。结论:震后30年地震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个性倾向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和受灾年龄对焦虑、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唐山地震;孤儿;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6

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灾祸,除了给儿童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会给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可以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慢性疲劳,甚至不良的人格特征等[1-6]。唐山大地震后22年进行的唐山地震孤儿远期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证实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身心健康程度明显低于非孤儿组[7]。为了对唐山地震孤儿身心健康的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在原样本基础上扩大孤儿和对照组样本,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总体抽样框架,在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选择了马家沟矿业公司、开滦直属、开滦基建公司、开滦林西矿业公司、开滦唐山矿业公司和开滦医疗集团6个单位为调查点。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查上述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地震时年龄小于18周岁),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与孤儿样本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大地震且父母在地震中均无震亡的非孤儿(地震时年龄小于18周岁)241例作为对照组。

1.2工具

1.2.1自编唐山大地震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围创伤期情况(包括地震当时创伤经历,如地震中是否受伤,是否被埋入废墟,埋入废墟时间以及对创伤事件的主观体验,如恐惧紧张的程度,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应激性反应等),地震后的成长经历(如养育方式),目前家庭结构。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8]

包括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痛苦程度。每个项目采用0~4级评分。

1.2.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

共20个自评条目,每个条目1~4级评分。.

1.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10]

20个自评条目按1~4级评分。

1.2.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11]

10个条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1.2.6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2]

包括内外向(E)、精神质(P)、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N)和测谎题(L )4个量表,可较好地反映被试的性格特征。

1.2.7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3]

包括20个自评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每个条目0~3级评分。

1.3 调查方法

由我院部分医务人员组成调查组,开滦集团公司老干部处、开滦集团公司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负责调查的协调组织工作,六个基层单位分别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联络工作。事先约定时间进行专门调查,调查地点为被试所在单位专门提供的房间。开始调查前由调查员向每位被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被试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问卷调查时调查员逐项讲解唐山大地震一般情况调查表的填写,然后为被试逐个读上述自评量表及问卷的指导语,待被试完全理解后由被试独立填写。孤儿组共发出问卷260份,全部收回且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全部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χ2、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孤儿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阳性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儿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职业中工人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地震时被埋入废墟和当时受伤及昏迷情况比较

孤儿组地震中被废墟掩埋及受伤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孤儿组地震中昏迷28例,其中昏迷不足半小时13例(占5.0%)、半小时至2小时8例(占3.1%)、2小时至24小时7例(占2.7%);对照组地震中昏迷14例(占5.8%),均在半小时以下。孤儿在地震中昏迷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地震后生活方式比较:

孤儿组地震中在育红学校生活92例(35.4%),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110例(42.3%,亲属抚养54例(20.8%),父母单位抚养51例(19.6%);对照组地震后均同父母共同生活。

2.4 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

除SCL-90中强迫、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子分和SCL-90总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孤儿组总的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均低于对照组;孤儿组在应对压力时较对照组较少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EPQ的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见表3)。

2.5 孤儿震后22年与震后30年SCL-90、SAS标准分、SDS标准分比较

表4可见,震后30年时孤儿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的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因子分较震后22年时增高。

2.6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将SCL-90总分、SDS标准分、SAS标准分作为评定孤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分别与受灾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围创伤期情况、地震后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30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和消极应对(r=0.53,0.30,均P<0.001);与SDS标准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r=0.51,P<0.001);与SAS标准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是EPQ-N和社会支持总分(r =0.53,-0.31,均P<0.001)。

分别以SCL-90总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为因变量,可能影响孤儿心理健康状况的上述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如年龄、性别(男=0,女=1)、受教育年限(小学=1,初中=2,高中=3,大专以上=4)、地震中昏迷(无=0,有=1)等。采用逐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见表5。EPQ-N和消极应对能预测SCL-90总分变异的28.5%;EPQ-N、积极应对、受灾时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可联合预测SAS标准分总变异的33.3%;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时年龄和震后出汗可联合预测SDS标准分总变异的37.7%。

3 讨 论

本研究是在唐山地震30年后对经历了唐山地震并因地震成为孤儿的成年人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结果证实地震孤儿的心理健康较经历了地震的非孤儿在震后30年仍存在较多问题,这除了与他们经历地震灾难有关外,失去父母是另一重大灾难,这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对父母的情感依附。最近Macdonald等研究发现幼年早期缺乏持续的母亲照顾使儿童再次面临创伤性事件时更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4],意即这些早年失去母爱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易损性,对恶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下降,并将会成为持续性应激因素,长期处于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功能的紊乱。

本研究及震后22年研究均显示地震孤儿出现较高的情绪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并且与震后22年时相比,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和躯体化等方面症状又有所加重。Bolton对216例经历了沉船事故的青少年幸存者遇难后5~8年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焦虑障碍和情感性障碍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3]。Schafer等在道路交通意外后儿童和青少年外伤后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也发现青少年经历交通意外创伤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反应,不仅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更多地表现为常见的复合性症状,复合性症状包括“亚综合征型PTSD”、焦虑和抑郁。他还观察到独立于“亚综合征型PTSD”之外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但未达功能损害程度[4]。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证明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至少会持续30年,同时抑郁、焦虑的体验甚至较早些年前加重。

Qouta 等的研究还证实儿童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水平和“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创伤后心理易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2]。本研究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地震孤儿成人后同样存在这样的关系,EPQ-N与SCL-90总分、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为第一个进入回归模型的预测变量,对它们的预测力分别达27.8%、26.0%和28.2%,β分别等于0.454、0.466、0.461。然而在两组性格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EPQ-N和EPQ-E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孤儿组的人格特征趋于内向不稳定。但鉴于遗传因素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我们有理由假设两组的性格如不受“心理创伤”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正是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和失去父母的创伤时常使孤儿感到环境是不安全的,人际是不安全的,这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令其长期处于持续的焦虑、不安状态,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更加敏感,故而性格趋于内向不稳定发展。这种内向不稳定的性格让他们更易体验到不良心境,使心理健康水平更加低下。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5]。 本研究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本研究回归分析还可以看出,震后心理反应中的“抑郁悲伤”为SDS的正向预测因素;而震后心理反应中的“紧张”、“出汗”等焦虑症状为SAS的正向预测因素。出现上述现象是由于神经反应类型的相对稳定性影响,还是初期心理反应的持续,尚需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明确。

灾难发生时年龄因素对目前SAS、SDS的影响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原因尚不清楚,是否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对地震及以后发生的一切形成的印象和心理感受深刻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inje D,Ulvik A.Long-term outcome of trauma in children: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 bus accident[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8,39:635-642.

[2]Qouta S,Punamaki RL,Montgomery E,et al.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ositive resources among Palestinian adolescents: trauma,child,and mothering characteristics[J].Child Abuse Negl,2007,31(7):699-717.

[3]Bolton DO.The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 II: General psychopatholog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0,41(4):513-523.

[4]Schafer I,Barkmann C,Riedesser P,et al.Posttraumatic syndrom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fter road traffic acciden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sychopathology,2006,39(4):159-164.

[5]Taylor RR,Jason LA.Chronic fatigue,abuse-related traumatization,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community-based sample[J].Soc Sci Med,2002,55(2):247-256.

[6]张本,张凤阁,王丽萍,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389-394.

[7]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17-19.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9]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10]舒良.抑郁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7.

[1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12]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14.

[13]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14]Macdonald HZ,Beeghly M,Grant-Knight W,et al.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J].Dev Psychopathol,2008 ,20(2):493-508.

[15]Goyne J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J].Ann Rev Psychology,1991,42:401-426.

编辑:靖华

2008-08-22收稿,2009-05-11修回

作者:王丽萍 张 本 姜 涛 张 顺 于振剑 王长奇 岳玲梅 苗丽玲 马文有 张凤阁 王思臣

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孤儿心理虐待与忽视、情绪弹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共选取了130名孤儿被试,分别以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温暖、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量工具,采用了问卷法和测量法,来探索心理虐待与忽视,情绪弹性和孤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孤儿在责骂和身体监督方面存在被虐待和忽视的现象。女生具有更严重的恐怖情绪和身体症状。责骂、忽视等不正确的对待孤儿的方式使孤儿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作为情绪弹性水平较低的孤儿,对其消极的对待方式会衍生消极的情绪处理,和低情绪恢复能力,进而影响到孤儿的心理健康(冲动倾向和学习焦虑)。

【关键词】心理虐待与忽视 情绪弹性 孤儿心理健康

一、引言

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 2011》披露,截止 2010 年底,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中,孤儿人数已达71.2 万,五年间增长约 24%。可见孤儿数量的增多给社会福利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孤儿是因身体残障、疾病等原因被父母遗弃或者父母双亡 ,由他人或儿童福利机构收养。而福利院等机构的人员在对孤儿的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忽或者是错误的用词和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而这些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心理虐待和忽视。

心理虐待与忽视是对儿童有责任义务、关系亲密的人持续地、重复地对儿童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如对儿童的恐吓、贬损、干涉、纵容、情感忽视,这些行为并不涉及对儿童身体和性的接触。[2]心理虐待与忽视对个体影响十分持久,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发展。

情绪弹性是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以及从负性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面对同一种消极的刺激事件或者刺激情境,高情绪弹性和低情绪弹性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福利院孤儿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安全感、自卑(韦芳, 2006)偏执、敏感、嫉妒、孤独、依赖心强、适应性差、厌学、(习红兵,2009)恐惧、焦虑、抑郁(赵爱勤, 2000)。

张旖旎、齐书春指出,孤儿通常会产生诸如逆反心理、消极心理以及脆弱心理等问题。

本研究拟探讨孤儿心理虐待与忽视、情绪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情绪弹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儿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孤儿的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研究有助于呼吁社会对孤儿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为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就如何照顾孤儿和与其相处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假设与中介模型图

1.研究假设

H1:心理健康情况在孤儿的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H2:心理虐待与忽视、情绪调节方式和孤儿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H3: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积极情绪能力这个变量影响中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图1 中介模型图

H4: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情绪恢复能力这个变量调节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图2 调节模型图

三、研究对象与工具

总共发放问卷170份,剔除40份无效问卷后剩余13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52名,(平均年龄13.73岁,SD=1.74,)女78名,(年龄平均值为13.65岁,SD=1.76)。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分为心理虐待和忽视两个维度,心理虐待涉及责骂、恐吓、干涉;忽视涉及情感、教育、身体监督忽视,α系数为0.885;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分为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α系数为0.644;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α系数为0.842。

四、结果

1.孤儿心理虐待与忽视的一般状况

结果表明:责骂和身体监督忽视的均值均大于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孤儿存在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现象,主要在责骂和身体监督两方面。

2. 孤儿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孤儿在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

结果表明:女生孤儿与男生孤儿在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差异显著,表現出更严重的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

对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由结果可知:责骂与积极情绪能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冲动倾向和学习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忽视与冲动倾向和学习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能力与冲动倾向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恢复能力与冲动倾向和学习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

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采用The SPSS macro PROCESS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样本量选择1000,在95%置信区间下,中介检验的结果的确没有包含0(LLCI=0.0001,ULCI=0.0333),表明积极情绪能力在责骂和冲动倾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大小为0.0134,中介效应的比例为14%。因此积极情绪能力在责骂对冲动倾向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4.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采用SPSS22.0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采用层级回归的方式,第一层纳入中心化后的忽视和情绪恢复能力,第二层纳入中心化后的忽视、情绪恢复能力及其交互项。回归结果表明,情绪恢复能力在忽视对学习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为β=0.239,t=2.806,p=0.006,随着忽视的增加,高情绪恢复能力的孤儿的学习焦虑增加,低情绪恢复能力的孤儿减少。

五、结论与建议

责骂、忽视等不正确的对待孤儿的方式使孤儿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低情绪弹性水平的孤儿的情绪恢复能力也会较低。长期以往,会使得孤儿产生冲动和学习焦虑的倾向,不利于孤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因此,抚养者与老师在与其相处中应调整对孤儿的期望,减少对其责骂,多一些鼓励关心,同时加强与其的情感和教育交流,加强对其的身体监督,远离不良嗜好,使其体会到心灵上的温暖。而学校方面也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孤儿进行心理咨询。同时政府可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福利院的机构的人员设立相应的甄别标准,对其进行基础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来提高福利院中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关荐,王志强 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李燕燕,刘开琼(2006)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2).

[2]杨文娇,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 [J].中国特殊教育,2012,50(12).

[3]张敏,卢家楣 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记忆偏向的情绪弹性和性别效应 [J].心理学探新,2012,32(4),347-350.

[4]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心理科学,2011 (03).

[5] Jean Christophe Fotso, Penny A.Holding&Alex C.Ezeh Factors Conveying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overty: The Case of Orphans andVulnerable Children in the Informal Settlements of Nairobi, Kenya[M].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Vol-ume 14,No.4,2009:175-182.

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of Hebei University”项目编号:X2016037

作者:陈慧清 李迪 宗晨明

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采用问卷法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以及其他亲属抚养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51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1)家庭教养方式(拒绝、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相关显著,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拒绝)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2)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拒绝)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越不健康,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越健康;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拒绝)得分越高,青少年的生理越不健康,其他亲属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更健康;(3)通过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拒绝)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得分有反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前言

青少年学生正迈入或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生理的快速发展,心理的缓慢发展造成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学生产生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弱、高傲与自卑等心理矛盾。根据WHO的报道,全球有近20%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有其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的发展、性别、气质类型等,也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方面主要指学校的类型,学校的风气等;家庭方面主要指家庭的氛围、父母本身的性格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学历、父母收入、家庭中其他亲属的性格特点、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等。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都是從家庭中习得的。而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童年期在家庭中所学到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就成为个体最初对待社会的方式。如果个体在家庭中能够习得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方式,那么个体在青春期的社会化进程过渡得比较顺利,反之則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就在2012年-2013年两年间,汕头市丹阳中学的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存在各类各样的心理问题的求助学生中,就发现超过70%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家庭方面。因此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家庭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本研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监护人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指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是结合目前社会的现状,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等相应的国家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只生一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个孩子承载的是一个大家的希望,而不是单纯的属于父母,也包括其他亲属,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会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太阳。这些亲属对待孩子的态度与行为也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属的抚养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家庭(孤儿),因此,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的同时考察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能丰富以往传统研究的不足。

从古代哲学就一直在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却迟迟没有统一的定论,身心的关系是复杂的,生理的健康与否影响着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与否同样制约着生理的健康。所以本研究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同时,也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汕头市丹阳中学的学生,随机抽取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六个年级共6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10份,问卷回收率为85%。其中,男生216名,占被试总数的42.2%,女生271名,占被试总数的53.1%,缺失21名,平均年龄15.69岁(SD=1.72)。

2.2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由Perris等人(1980)编制,用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完整版的EMBU共有162道题目,其中父亲、母亲各81道,题目的内容完全相同,均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理解、偏爱、惩罚、严厉等因子。本研究采用蒋奖等人(2010)引进与修订的s-EMBU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含42道题,父亲、母亲两部分各21个条目,题目相同,均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根据此次研究的需要,在考察双亲的教养方式同时增加了其他亲属这一维度,即同时考察了父亲、母亲、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他亲属研究题目的数量以及内容与双亲的一致。在本研究中,其他亲属定义为与个体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对个体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问卷中,拒绝这个维度共有6个项目,内容主要涉及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不合理的惩罚、贬低个体的价值、无视个体的自尊心等,如“父/母/其他亲属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情感温暖这个维度共有7个项目,内容涉及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的关心、爱护、情感支持、鼓励等,如“父/母/其他亲属经常赞扬我”;过度保护包含8个项目,内容包括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行为过分的担心以及控制等,如“父/母/其他亲属要求我回到家必须向他或她说明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情”。问卷采用了4级计分,从1分到4分,分别对应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分数越高证明父母以及其他亲属越常使用相应的教养方式。文献回顾,蒋奖等人(2010)考察了s-EMBU的信效度为良好Cronbach’s a 系数为0.74-0.84之间,折半信度在0.73-0.81之间,重测信度(10周后)在0.70-0.81之间,并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该问卷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情况优良。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 系数分别为0.88、0.93和0.87。

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问卷 参考了周智娟(2012)对怀化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所用到的问卷,结合本次研究的情况,将问卷的适用人群从教师改成了青少年学生,通过学生对自身生理状况的主观体验来收集学生健康状况的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指标中的十大准则:(1)精力充沛,面对日常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时能从容不迫,不会过分紧张以及容易疲劳;(2)有乐观的心态,能积极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勇于承担责任;(3)善于利用时间休息,睡眠质量好;(4)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强;(5)身体的免疫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正常,身材匀称,头、肩、臂位在站立时位置协调;(7)眼睛水润明亮,眼睑不易发炎,反应灵敏;(8)牙齿洁净、无龋齿,不疼痛,牙龈健康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来评定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61。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采用了台湾大学教授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问卷。从中选取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纳这三个部分题目来测量青少年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是發展自我同一感的关键时期,个体关于“我是谁”的探索以及对自己目标的投入。其中,人际关系与对自我的认识是同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问卷重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将人际关系的重点放在了师生与同伴关系上,同时考察了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通过这样,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生对老师行为的感受和态度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同伴关系是指学生与周围同伴的关系,以及互动时的感受;自我接纳指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己优缺点的接受程度,是否足够自信等。每个部分各10道题。题目采用4级计分,从1分到4分,分别对应从来没有、偶尔、经常、总是如此。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文献回顾,国内采用该问卷对学生心理健康進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如郑日昌、廉串德利用该问卷研究了教师领导行为与高一学生适应之间的关系,问卷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72,各分量表在0.60-0.72之间。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的描述性调查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母亲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父亲与其他亲属,父亲母亲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的分数最高,拒绝这个维度分数最低,其他亲属在情感温暖的分数最高,拒绝的分数最低。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亚健康人数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而健康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小,而心理健康中同伴关系这个维度的得分最高,自我接纳的得分最低。

3.2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3.2.1青少年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是:家庭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上有性别差异,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其他亲属,对于男生的过度保护的得分要显著要高于女生,尤其是其他亲属,而在情感温暖方面,父母亲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只有其他亲属这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对男生的情感温暖得分会显著高于女生。

3.2.2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通过调查可知,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年级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父母亲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的拒绝与过度保护得分普遍呈下降趋势。

3.3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十分显著,父母亲的拒绝也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关,其他亲属的拒绝与少年的生理健康以及同伴关系、自我接纳也有相关。

3.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4.1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家庭教养中情感温暖得分越高的个体,生理会更健康;拒绝这个维度得分越低的个体,生理也会更健康。而过度保护这个维度对个体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

3.4.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把青少年学生在健康问卷中的得分分成三组,分数越高,说明学生适应力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双亲以及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情感温暖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对学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影响显著,拒绝分数越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他亲属的拒绝对青少年自我接纳影响显著,过多的拒绝会降低其自我接纳的水平;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度保护对青少年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影响显著,过多的保护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母亲的过度保护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3.5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拒绝、其他亲属情感温暖、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9个维度可以共同解释青少年生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的变异分别为5%、6%、5%、11%、7%、7%、8%、11%、5%、2%、5%、4%。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对青少年生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对青少年生理健康有反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

4讨论与分析

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翻译与理解不尽相同,如:父母抚养方式、家庭教养风格等。虽然翻译不同,但相同的是,家庭教养对个体身心的影响早已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了。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家庭教养的三个维度中情感温暖这一维度,父母亲以及其他亲属的得分都是比较高的,而除了其他亲属,父母亲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情感温暖。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着增多;从精神层面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对精神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子女的生养,更多人注重的是质而不是量;从国家政策看,相关的生育政策也降低了出生率。当一个大家庭中只有一两个孩子,那么孩子就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全部的情感温暖,与之相匹配的当然也是保护,一样东西对你来说越珍贵,你就越会尽力去保护他,在加上外界威胁的增加,对孩子的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就容易导致保护的过度。而其他亲属不是作为直系亲属,保护孩子的责任与义务肩负在孩子父母身上,所以他们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温暖,以及适当的保护,因此过度保护的得分会低于情感温暖。在家庭教养的三个维度中,拒绝的维度得分是最低的,拒絕与情感温暖是相对的,当家庭中,更多的展现出爱与关怀,拒绝的得分就会相应的降低。

性别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一维度上男女学生差异显著,男生过度保护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这一维度的得分也存在性别差异,其他亲属对于男生的情感温暖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有关,也可能由于男女学生性格差异有关,青春期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普遍会更容易沖动,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年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年级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五个维度的得分呈下降的趋势。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与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生理健康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从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知,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十大健康指标为标准,青少年中,亚健康的人数最多,有253名学生,占总数的57.5%,而健康的人数最少,只有69名,仅仅只占总数的15.7%,可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其中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的。问卷方面,由于采用的是自评式问卷,青少年学生可能还不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比如睡眠质量,有的学生如果刚好2天前由于考试焦虑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就容易盲目的评定自己睡眠质量不好;生理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比如:有的学生在长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发烧的症状,这些是正常的;学校方面,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同样也承受着学业方面激烈竞争的压力,学业的繁重也会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中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这三个方面来看,其中,青少年在同伴关系这个维度得分最高,说明青少年学生在这个维度适应得最好。得分最低的是师生关系,说明相对于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在与教师的关系适应程度较低。青春期也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这时期,青少年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他们不再单纯的听从权威,更倾向于反抗权威,所以与教师容易发生冲突,造成心理适应不良。在童年期,个体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其他亲戚,在青春期同伴的地位渐渐地超越了父母,因此同伴关系的得分会最高。自我接纳考察的是青少年学生能否完全的接纳自己,无论优缺点,从总体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基本能够接纳自己。

相关分析与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双亲的教养方式(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双亲更多的情感温暖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而太多的拒绝降低青少年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水平。双亲过多的保护同样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双亲的拒绝和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生理健康相关显著,拥有更多双亲情感温暖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较少情感温暖的学生,而双亲拒绝过多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双亲较少或没有拒绝的学生。

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也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其他亲属的拒绝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其他亲属的拒绝和情感温暖与学生生理健康相关显著,在其他亲属拒绝这一维度得分高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没有或较少受到拒绝的学生,得到更多其他亲属情感温暖的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较少得到其他亲属情感温暖的学生。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家庭中,除了双亲对青少年学生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要考虑到青少年的感受,家庭中其他亲属的对待青少年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也应引起重视。给予青少年学生更多理解、关心、鼓励、表扬与爱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无故的惩罚、冷暴力与不尊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丽.(2013).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与单亲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莉.(2008).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对身心健康和体育活动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硕士论文.

[4]武会玉.(2014).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万宇辉.(2009).青少年亚健康与多种身心健康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周智娟.(2012).怀化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周雪婷.(2012).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武会玉.(2014).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万宇辉.(2009).青少年亚健康与多种身心健康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肖三蓉,徐光兴(2009).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探新,第29卷第2期.

[14]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黄旖斐

上一篇:商业银行财务实用性论文下一篇:大学图书馆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