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影评

2024-04-24

精神病患者影评(精选8篇)

篇1:精神病患者影评

对于本部影片中的人物史琳达而言,她时时刻刻所接触的环境即她注意到的周边环境,还有她当前所进行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都是属于意识层面的。本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汉尼巴尔博士在以交换条件的协议下,要求克拉丽斯史达琳回忆童年时期在牧场拯救小羊羔的痛苦经历。这段经历对于史达琳来说是痛苦的,她一直压抑着这段经历,不想记起这段记忆,但是在汉尼巴尔博士的要求下,她还是痛苦地将那段经历说了出来,像这种经过回忆能够使其进入意识层面的经历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前意识。然而,影片中的又一情节写到史达琳在睡梦中听到小羊羔的尖叫,使她痛苦。这体现了无意识的存在,即史达琳对于弱者的恐惧与无助,这也与她小时候的家庭背景有关。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本我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反射动作和原始过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仍然以史达琳为例,她的本我成分是她的善良,对生活渴望和谐的愿望,即是她希望小羊羔能够得救;而仅仅通过反射作用和原始过程远远不能满足本我无休止的欲求和冲动,要真正满足本我的欲求,就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自我就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满足本我的要求。在影片中,史达琳希望小羔羊能够获救,她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打开了羊圈,企图让羔羊逃走,并且还偷偷抱走了一只小羔羊。她通过这样的现实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最终获得快乐。这就是她人格中的自我成分。但是当她抱走了羔羊之后,或许她会觉得这始终是一种偷窃行为,自己或多或少

会感到不安,并且她获得了应有的惩罚,被送进了孤儿院。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由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组成的。而且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他把死本能具有的能量称为桑纳托斯,桑纳托斯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等行为。

比尔开始产生性变态的心理,杀害多名年轻女性,剥下她们的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并且事后在被害女子的嘴里, 放上一只昆虫蛹的标本。他的杀人行为和剥取女性的人皮以完成女性服装的行为就是由于生本能不能满足他的欲求,而死本能的力量桑纳托斯指向他的外部行为,使他产生了杀人、剥人皮的变态行为。

篇2:精神病患者影评

(画外音:我生活在一个病态的世界里„„<掺杂着各种声音:“医生,我害怕”,“医生,我想过死亡”,“其实我看见它了,难道这就代表它并不是真正存在”,“医生,救救我”>)声响越来越嘈杂,忽而一下完全停止了,只有擦火柴的声音。火光亮起,潘翔翻了个身,手里拿着一支点燃了的大麻烟,眼神十分疲惫。眨动了两下眼睛,抽了一口烟。

(画外音:死亡,此时的我离你是如此之近,你让我感到亲切,不再遥远,并且严厉„„。)潘翔眨了一下眼睛,微笑„„。

(字幕:许多年前)

镜头切至童年,背景音乐响起。一个小男孩蹲在树下,一头毛毛虫在一群蚂蚁的围攻中徒劳地挣扎着。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看着

(画外音:那一年我6岁,第一次接触死亡和残酷这些字眼。)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一年,我没有爱情,没有理想,没有欲望。我一无所有。)

(字幕:五年前)

潘翔与刘佳在大学的校园里手牵着手走着。

(画外音:爱情,我的爱情,刘佳的爱情,我们共同的爱情。)

镜头中潘翔与刘佳的手越分越开。

(画外音:最后,爱情离开了我们。)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字幕:一年前)

一幢高楼,潘翔坐在办公桌前,他的面前坐着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

(画外音:一年前我开了这个心理诊所,这是我实现的第一个梦想。)

潘翔与患者之间开始对话。

“我无法集中精力,我总在分神。”一个年轻的女学生说着。

“看着我的手,我给你变一个魔术。”说着潘翔用手帕和硬币变了一个魔术。那个女学生的眼睛顿时一亮。

潘翔看着她说:“看清楚了吗?”

“没有。”

“因为你没有用心看,你的心里被一些其他的事物占据着。这些东西其实都只是一些假象,这些假象出现在你真实的生活中,有时甚至让你感到恐惧。其实,一切难以理解的事物之后都是这些假象,你要做就是去揭穿这些假象,就拿这个魔术来说吧,它的假象就是这根橡皮筋。”潘翔说着,将手里的橡皮筋抖了抖。那个女学生笑了,接过潘翔手里的橡皮筋和手帕摆弄了起来。潘翔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窗外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琐碎。)

镜头切换到第二个患者的手,他的手正在不由自主地撮摸着。

“你不能放弃你自己,因为你并不只属于你自己,你还属于你的亲人„„。”潘翔说着。“我没有亲人。”患者说了一句,眼神中有些不耐烦。

潘翔叹了一口气,看了看对面的患者,说:“对不起,你知道偷窃对你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吗?”患者不说话,眼神中透出一股淡淡的仇恨。

潘翔翻了翻桌上的资料,接着说:“你的资料里提到了一些你在狱中的事情,你因为偷窃进过监狱,你还记得当时自己偷了什么东西了吗?”患者仍旧没有说话。

潘翔坐前了一些,仔细地对那个患者说:“听着,我很想帮助你。但如果你自己已经放弃你自己了,那„„。”

潘翔正说着,那患者用一种特别鄙夷的眼神看了一眼还在滔滔不觉的潘翔,收拾了东西走了出去,潘翔面对着眼前的空气接着说:“那我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不想放弃你,我知道被人放弃是一种什么滋味。”

说完后,他愣愣地看了看眼前空荡荡的座位,抓起电话说:“0127号,我无能为„„。”他想了想,又转换语气说了一句:“你通知他的父母,让他下周一再来吧。”

说完潘翔接着回到窗前,窗外依旧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谁又在乎过呢?)

夜晚,在一家酒吧里。

(我快对这一切感到厌倦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李响认真地看着潘翔说。

“我不知道。”潘翔看了看窗外的景色,接着说:“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个病人。我十分清楚他们患的是什么疾病,我也知道这些疾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痛苦,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出那些阴影。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我犹豫了,我感到无从下手,我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在帮助他们还是在误导他们。”

“你是个心理医生,你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李响拍了拍潘翔的肩膀说。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甚至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被放弃了的,我是被他们放弃的一种能够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李响看了他面前茫然的潘翔,苦笑一声:“你别胡思乱想了。”

潘翔长叹一口气,喝了一口啤酒问道:“你最近怎么样?”

“还就那样,正在跑小说出版的事情。你可不知道,出版社那帮孙子。”李响做不屑状地挥了挥手。

潘翔笑了笑。接着问:“有刘佳的消息吗?”

“啊?”李响愣了一下,但马上回过神来,说:“不知道,咳,还不是在为生活所累吗?这是哪一位作家说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潘翔笑道,和李响一同朗诵着:“这位伟大的苦役犯,步履沉重,脸色苍白,目光如火,拖着沉重的锁链走过我过的文坛。他那疯狂的步伐,使我国的文坛至今犹迷离恍惚。他在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巅峰,打出了一些让人无法辩解的信号,他那舌敝唇焦的嘴里还说出了一些预言和不祥的话。但是现在,斯人已去,我们只能独自来猜测这些哑谜了。”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镜头切至潘翔的住处,他的眼神更加疲倦。

(画外音:所有的快乐与悲痛都只是暂时的,剩下的只是黑暗之中无休止的沉默,沉默„„。)他眨了一下眼睛。镜头切回潘翔的诊所,潘翔正在和患者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董菲。”镜头定格。

(董菲,董菲,这个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的名字。她的忧郁,她对生活的绝望,这一切都令我感到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痛心,我在为她难过。)

“上一回来这儿是什么时候?”

“一个月前了。”

“那么你现在觉得好点了吗?你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我不知道。”

“你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些什么变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些变化用语言向我叙述呢?”

董菲盯着潘翔看了一会儿,低下头说:“我„„,不知道。”

“你必须相信我。”潘翔抓住董菲的手说。

董菲抬起头看了看潘翔说:“我相信你。”

镜头重新切回潘翔的住处,他回过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微微地笑了一下。

(画外音:她相信我,她相信我将结束她的一切,那令她痛苦的一切。)

在高楼的楼顶上,潘翔和董菲并排坐着,面朝着远方。

“和我说说现在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董菲问,微风将她的头发轻轻吹起。

“灰色的。”潘翔神情轻松地说着。

“草地呢?”

“赤色的。”

“远处那些人群呢?”

“青色的。”

“你骗我。”

“我没有骗你。”

“那他们为什么是青色的?”

“我不知道。”

“青色是什么样的呢?”

“孤独的,悲伤的,疯狂的。”潘翔说,转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

董菲走到天台边上,冲潘翔笑笑,说:“我不想变成青色的。”潘翔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董菲朝楼下看了看,潘翔急忙伸出手去。董菲冲他笑笑,重新回到天台上。潘翔吓得直喘粗气。(画外音:日子一天一天过得飞快,董菲对生活绝望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我。一个心理医生的直觉告诉我,我将在那片黑暗的世界里越陷越深,直至不可自拔。)

潘翔坐在办公室的桌上,眼睛看着窗外有些晃眼的阳光。

(画外音:董菲是我遇见的最棘手的一个病例,在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思考一些怪异的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并且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在图书馆里,潘翔一只手翻着书,另一只手在纸上不停地记着。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记录,他的纸上出现了一串英文和中文翻译:Depersonalization 自我感丧失 Hallucination 幻觉„„,他迟疑了一下,接着写下一个英文单词,并慢慢附上中文翻译: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他转身看了看周围正在读书的人,迅速地将纸上写的字划花。

(背景音乐响起。)

马路上车来车往,潘翔独自一人走着。

(画外音:令我感到恐惧的不只是董菲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又有多少人和她一样,在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的斗争中挣扎着呢?)

镜头转向人群,许多人都面无表情地走着。

(画外音:可是谁又在乎这些呢?)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潘翔闭着眼睛,哼着儿时的一首歌谣。周围渐渐变暗。肯德基里,李响和刘佳坐着。

“和他说吗?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谁说?说些什么?”李响问身边的刘佳。

“你别问了,我心都乱了。”

李响不再说话了,刘佳看了看他。有些犹豫地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挺大的。” 李响猛地抬起头,想了想又低下头去,说:“都走到这一步了,听天由命了。”

“看到他现在这样,我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刘佳说着。看着窗外,天空似乎快要下雨了。

(镜头回到潘翔的办公室)

潘翔坐在之前那个因为习惯性偷窃而被送来做心理辅导的患者前面。

那个患者低着头说着:“潘医生,回去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真的,我觉得自己之前做的那些事情的确有些愚蠢,我想我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他抬头看了看潘翔,接着说:“我现在只想回到我父母身边。”

潘翔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潘翔拿起电话说:“0127号,第一阶段的辅导已经完成了,告诉他的父母,下个月再来做个复查就行了。”

挂了电话后潘翔十分释然地靠在椅子上,忍不住笑了出来。酒吧里,潘翔和李响并排坐着,两人的笑声十分大。镜头渐渐靠近他们。

“真的,我都没想到会这么快。”潘翔说着,又大笑了起来。

李响附和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会儿,我和你说一点事情。”

“不是不是,你等等,我先得意一会儿。”话刚说完潘翔又笑了起来。李响又拍了拍他的肩膀。

潘翔做了几个深呼吸,说:“什么事?你说吧。”

“我要结婚了。”李响说着,表情有些严肃。

潘翔扑哧一声又笑出来说:“好事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没有说话,只是表情严肃地看着潘翔。

潘翔稍微收敛了一点笑脸,问道:“你怎么了?愣什么神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淡淡地说:“刘佳。”

潘翔听完“刘佳”这两个字后脸上的笑容马上僵硬了,一点点地收了回去。像是没听清似的又问了一句:“啊?”

“我和刘佳下个月结婚。”李响说着。潘翔慢慢地转过身,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却发现里面已经没有酒了。李响刚要向服务员要酒,潘翔默默地离开了座位,朝门口走去。“不是,这事情吧,本来我们„„。”

李响追了出去,但服务员拉住了李响:“先生,您还没结账。”

李响边掏钱包边看着潘翔越走越远。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

他闭着眼睛,表情有些痛苦。

(画外音: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的骗局组成的,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不管之前你对生活的理解是什么,最终你都要在这里被碰得头破血流。)

潘翔和董菲一同躺在床上,灯光昏暗,烟雾缭绕。董菲的指间夹着一根大麻烟,正在和潘翔分抽。潘翔的眼神迷离。

(镜头切回潘翔童年在树下看毛毛虫和蚂蚁的斗争的场景,给那个小男孩的眼睛一个特写。)(背景音乐)

(镜头马上切回潘翔的住处)

潘翔从床上蹦起,直冲向卫生间,趴在马桶上剧烈地吐着。抬起头的时候眼里充满了绝望和仇恨。

(字幕:一个月前„)

潘翔出现在一条特别黑的小巷里,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手里,那个男的拿了一个袋子交给潘翔。之后马上离开。潘翔掂了掂手里的袋子,看了看四周,马上将袋子收好离开那条小巷。离开那条小巷以后,潘翔在一家肯德基店里坐着,脸上的表情十分严峻。他厌恶地看了看旁边一对正在谈笑的情侣,不由地摸了摸别在腰里的那个袋子。之

后他将眼神转向一群正在儿童游乐区里打闹的孩子,他脸上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慢动作:孩子们欢笑的样子,追逐的样子„„。)

潘翔的脸上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他渐渐地开始感到难过,并且有些后悔和沮丧。夜晚,潘翔醉醺醺地摇到河边,将腰里的袋子往水里扔去。

(字幕:三天前„)

镜头切回潘翔的办公室,之前来做心理辅导的女学生坐在潘翔面前。

“谢谢大夫,我现在已经能够集中注意力了。”女学生说着,潘翔欣慰地笑笑。

“记住,你今后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你都要坚强。”潘翔说完后冲那个女学生眨眨眼睛。那个女学生道谢后走出办公室,潘翔顿时瘫在椅子上。看上去十分疲惫,就像说完一个谎言过后那般疲惫。之后又淡淡地笑笑。

(画外音: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患者他们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我能够治好他们,我能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当然,还剩下一个董菲,当然,我也能治好她。)(字幕:三个小时以前„)

音乐中,董菲正趴在桌前哭,哭声中能隐约听见她在说:“对不起,我对自己无能为力,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对不起„。”

此时的潘翔正在办公室里查阅有关董菲病情的资料。他的纸上不断地出现这几个字眼:冲动行为,药物滥用,酶斯卡灵(幻觉诱发剂)。最后他在纸上慢慢地写下:抑郁自杀。表情恐怖。他拿起电话开始拨号,电话没有人接,急忙夺门而出。潘翔拿着一张信纸,镜头慢慢地在屋子里移动,往下,看见董菲的手,以及手下的一个药瓶,和满地白色的小药片。

(女声画外音:潘翔,我不能让自己在这片抑郁下生活。你也不能挽救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哭腔>我很害怕,很多次我看见自己已经死了,我本该带上你一起走的,但我不能,你是我的希望,我不能将我的希望和我一起带进坟墓里,尽管我已经不存在了。你知道我这样是在为自己解脱,算是一个了断吧,所以你不要为我感到难过。很多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像我这样的„。)

信纸从潘翔的手中落下,他疲惫地坐在床边,董菲就在他的身边。夜晚,大街上。潘翔跌跌撞撞地走着。脸色苍白,面无表情。一个男的将他撞了一下,潘翔懵懂地转身,发现那个男的就是之前那个习惯性偷窃的男孩。

那个男孩看了看潘翔,犹豫了一下,将潘翔的钱包扔回给潘翔,说:“对不起。”然后离开。潘翔绝望地看着那个越走越远的身影,钱包掉在地上,潘翔苦笑了一声,并没有捡起地上的钱包,而是慢慢地走开了。

(字幕:五分钟以前„)

潘翔彻底释然地躺倒在床上,抱着已经没有知觉的董菲,说:“你肯定不知道,明天教堂里会举行一场婚礼。那个新娘曾经和你一样,你们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绝望了,我帮她走出了那片阴影。但很显然,明天婚礼上那个新郎肯定不是我。

(停一停,接着说。)

我想你也一定不知道,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我能倾诉的人。我听过一首歌,很不错,一直没机会也让你听听,那首歌叫《美丽世界的孤儿》,(再停一停,接着说。)

其实,我们都是,你是,我也是,我所有那些可怜的患者,我们都是。”

(镜头切回潘翔住处)

潘翔闭着眼睛,面容安详。

(画外音:呵呵,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这里面有欺骗,有愤怒,也有欲望。我听说人在死前的一刻会看见自己此生最美丽的东西,那我和你们说说我现在看到的东西吧。我看见自己在小学的天台上仰望天空,那时的天空真蓝,白云在我头顶上飘过,它们无依无

靠,也无牵无挂,它们从我的头顶上飞过,慢慢地飘向远方。我曾经寻找过远方究竟在哪儿,但我到现在仍旧不知道那远方究竟在哪儿,它们永远就在我的眼前。我在不停地向它们靠近,但我却永远不能抵达那个地方。我还看见我亲爱的母亲,她抱着我,她告诉我不要悲伤,也不要迷失自己,因为不管你今天如何难过,明天的太阳仍旧会照亮你。我相信她,于是我便看见了第二天的阳光了。啊,阳光,此时的你在哪儿呢?)

潘翔忽然睁开疲惫的眼睛,嘴里喃喃地念着:“阳光,阳光„。”

他挣扎着翻了个身,慢慢地朝床沿爬去。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嘴里仍旧在念着:“不能迷失自己,阳光„。”

他慢慢地爬过董菲的尸体,将手伸向电话。

眼泪迷蒙了眼睛,他吃力地用手擦了擦眼睛,鲜血将脸弄模糊了,他的嘴里还在念着:“不要放弃我,妈妈。”

他吃力地拿起电话,拨号,沾满鲜血的手指在键盘上摁下:1„,2„。并且颤抖地伸向最后一个“0”时,电话听筒落下,一切重归平静。

篇3: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

临床研究表明, 有90%或者更多的自杀者符合某一精神障碍[1]。精神病患者自杀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疗卫生问题。自杀给社会、家庭、医院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这无疑给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从事精神科工作多年, 认为预防和减少精神病患者自杀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社会关注

自杀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其与社会环境、政治、文化观念、精神因素等相联系。自杀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某一社会道德风尚好坏、社会制度稳定与否的指标之一。因此, 社会的关注对精神病患者自杀预防是必不可少的。

1.1 加强素质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显示:社会关系恶化以社会心理刺激的形式作用于个体, 在个体素质不良或刺激强度大的情况下, 导致个体精神崩溃, 成为自杀的重要原因。精神病患者的发病以至自杀, 充分暴露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严重不良。因此, 改善社会风尚对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综合素质, 减少应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应该努力发掘, 弘扬民族精神, 不断拼搏, 奋发向上,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将个体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1.2 消除社会隐患, 关心精神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失业、家庭不和、暴力、社会和政治局面的动荡、生活的沉沦感被认为是几个重要的与自杀有关的社会因素[2]。因此, 政府机构应为避免、消除、减少这些社会隐患而努力, 对于预防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很大程度由于遭受歧视、生活缺乏保障、对前途绝望所致, 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对他们备加关怀, 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鼓励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融入社会。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对自杀工具严格的管理和限制能使高危自杀者放弃自杀[2], 如美国的自杀多与枪支有关, 在我国较为突出的是致死性农药、精神药品等, 此外毒品的泛滥成灾也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 国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限制, 即使精神病患者的院外治疗用药, 也应予以有效限制。

1.3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建立危机干预机构

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在我国还很落后, 特别是边远山区, 人们往往把一些精神障碍不当作疾病, 以至于病不就医, 甚至求神弄鬼, 加重病情;而另外一些精神病患者或其家属又视精神病医院为畏途, 讳疾忌医, 而贻误病情。因此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对自杀的一级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这项工作包括医学教育、社会宣传、社区服务等。笔者认为, 精神病医院或有关机构、团体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精神卫生讲座或论坛, 由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乃至更广泛的人群参加。此外医院还可印制一些针对性的科普宣传资料, 散发或赠送给患者、家属以及有关人群, 相信这项工作将有助于学术争鸣、促进精神医学研究、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沟通医患关系等, 同时对减少、预防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将大有裨益。

关于建立危机干预机构、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等, 各个地区情况有别, 对其效果褒贬不一, 但便利的、有益的危机干预意义仍值得肯定, 特别是心理咨询门诊是今后精神科值得推广的对外宣传窗口。患者家属、单位、社区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应动员、鼓励、带领其前往精神病医院诊治, 将有助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

2 高危防范

精神病中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药物滥用、人格障碍等, 以及中、老年男性患者、孤独无业者被认为是影响自杀的高危因素。对于这些高危自杀的人群, 必须予以重点监护和防范。

2.1 熟悉自杀观念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

自杀的心理学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内容障碍:患者在罪恶妄想、自责妄想、嫉妨妄想、虚无或着魔妄想、影响妄想等支配下出现自杀行为。 (2) 幻觉:患者听到别人指责、辱骂、讽刺、排挤等而觉得走投无路, 或在命令性幻听的支配下奋不顾身, 依言而行。此外, 在意识朦胧或错乱状态, 患者可有丰富的幻觉或错觉, 而出现冲动性自伤或自杀行为。 (3) 神经症患者终日考虑自己的疾病的严重性而采取作态性自杀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吸引他人注意, 常假戏真作。 (4) 强迫症或主观失眠患者用自杀的方法来摆脱焦虑不安。 (5) 恢复期的患者, 自感孤立无援, 用自杀来逃避现实。 (6) 严重情绪低落者, 悲观绝望, 一死了之。

2.2 掌握自杀行为的前驱表现

大多数自杀者事先发出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有专家报道60%~80%的自杀者事先有明显的表达[3]]。。自自杀杀行行为为的的前前驱驱表表现现大大致致有有以以下下三三方方面面:: (1) (1) 语语言言方方面:a) 明显的语言表达:如患者说“我要死了”、“我不想活了”等;b) 暗示性言语表达:如“我不会再引起任何麻烦了”、“容我下辈子再报答你”等。 (2) 行为方面:如立遗嘱、交代后事、写告别信件、清理东西、赠爱物与人、偷藏药物、饮酒退缩、搜集绳索利器等。 (3) 情绪方面:a) 外在表现:眉头紧锁、垂头丧气、退缩少动、仪表不整、注意力不集中或激动、坐立不安或情绪突然改变或感情骤变如对仇人亲热宽容等。b) 内心体验:感到无望、无助、无能及强烈的空虚孤独感, 有羞耻、失落、无价值、自责等内心体验;c) 因恐惧、委曲、气愤或控制能力减低而有潜在的暴力行为。

除此之外, 下列情况亦应引起高度警觉。 (1) 已有具体自杀计划和 (或) 以往有多次或高度致命性自杀行为者。 (2) 离婚、独居、分居、寡居者。 (3) 服抗抑郁剂初期或情绪好转或活动增加时。 (4) 持续饮酒、用药或物质滥用者。 (5) 睡眠障碍者。此外亦应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 如自杀多发生在午夜以后、进餐时、清晨患者起床后、工作人员不备时、黄昏或停电光线不足时。因为此时工作人员少、警惕性较低, 自杀的成功率也最高。

2.3 改变惯性思维, 纠正错误认识

心理学尸体解剖纠正了过去很流行的错误观点[4], 兹引用许又新教授的一段话以资参考:“例如, 对人说自己想死的人不会自杀;真正决心要自杀的人不会对别人说, 甚至在行动上也一点都不流露出来;自杀总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计划;自杀只是一时的冲动;自杀总是由于存在谁也受不了的客观处境;热爱生活或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自杀;有美满爱情生活的人不会自杀等等, 研究表明, 上述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 在预防自杀上也是有害的。特别有实践意义的发现是自杀者十有九在自杀前对人说过他想死, 或说过很悲观的话, 或留下了遗嘱, 或有明显的反常行为, 或无缘无故向亲友赠送纪念品, 处理财产或著作, 向人道歉而所涉及的事别人也许早已忘记”, 这也许能提醒人们不可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下掉以轻心。

2.4 采取严密防范措施

(1) 提高安全护理意识:如坚守岗位、密切观察、加强巡回等。 (2)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定期、不定期地清查病室等患者活动场所, 严格保管危险物品, 禁止新入院患者或探视 (陪侍) 人将火柴、剪刀、绳索、玻璃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关好门户, 办公室不得让患者随便出入。 (3) 保证患者遵嘱服药:防止患者拒药、藏药及一次大量吞服精神药品。 (4) 重点监护:对有自杀企图及行为者, 必须安置于重点病房, 专人护理, 禁止患者单独活动。此外, 最好由患者的家属陪侍, 以协同防范, 这对减少自杀、避免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5) 强化治疗:对高危自杀倾向的患者, 一般主张电休克治疗。但由于条件限制或患者躯体情况不允许或其他一些不能应用该疗法的情况, 只能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药物发挥疗效有一定的时限, 这给自杀者以可乘之机, 此时要针对性地、快速、适当加大药物剂量, 以期迅速改善相应症状。一定量的强镇静剂可使患者无暇、无力实施自杀行为。

3 心理监护

精神病患者自杀前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致可以分为矛盾、求助、绝望三个阶段。 (1) 思想矛盾阶段:有自责心理, 或对疾病缺乏认识或因久治不愈而丧失信心, 变得焦虑不安、情绪低落。 (2) 求助阶段:虽不会主动求助, 但生存的本能使患者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因而在言行上有所表露。 (3) 绝望阶段:一反常态, 变得镇静自若或主动热情、目光灵敏、特别注意周围环境事物, 目的在于转移别人的视线, 为自杀寻找理想的时间、地点及工具。掌握上述心理变化规律, 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监护,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平等的、可信赖的医患关系, 尽可能地给予关心、帮助和尊重。 (2) 了解患者的有关资料, 如社会关系、危机事件、经济支持、病前心理特征等, 为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3) 鼓励患者抒发内心体验, 寻找患者所需要的帮助和给予具体的护理支持。不必忌讳与有自杀观念的人直接讨论自杀问题, 这样坦率的交谈和分析只会降低自杀的危险性而不会促成自杀[5]。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杀并非是摆脱痛苦或烦恼的惟一抉择;让患者明白他的病并非不治之症;告诉患者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认识自杀意图的压力来源, 指导患者处理压力和困难的方法等。 (4)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鼓励患者参与医院或社会的活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孤独, 寻求社会支持资源。 (5) 指导患者院外用药并进行定期随访和咨询。取得家庭成员的配合。

总之,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 是复杂的社会学、医学心理学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吕建周.疑难精神疾病诊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122.

[2]刘协和.精神科急诊医学[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7.

[3]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四平: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79.

[4]许又新.精神病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53.

篇4:精神病患者知多少

评论者都十分关心孙教授所言的数据来源,担心孙教授拍着脑门做学问,信口开河而误导了政策。他们认为精神病是骂人的话,孙教授的说法对“老上访专业户”是种歧视。但我倒比较相信,类似“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专业术语出于专家口中,应该是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的宣泄。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孙教授的确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又是地球人里面专门负责“精神卫生”的“主任医师”,他是否也关注到除“老上访专业户”之外,还有其他的“偏执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我愿意相信,因访谈时间仓促,孙教授是没来得及把话说全,或者对其他群体关心不够,尚未来得及进行诊断和研究。

我建议孙教授应该关注的第一个群体,是“接访者”群体。按理说,有“老上访户”,就必然会有“老”不能给老上访户们解决问题、有效回应的部门,毕竟,信访工作人员,也都是普通人,对于精神障碍不会有“百毒不侵”的免疫力。我以为,需要由专家们观察一下,他们会不会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愤恨、不满、焦躁、争辩、纠缠、易怒,甚至过激言行……心理刺激反应。在这个群体中,哪怕仅0.1%的人出了问题,如果让其带病坚持工作,一旦和那些被孙教授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的“老上访专业户”面对面地交叉感染,互相加重刺激,岂不可怕得很?

我建议孙教授更应予以关心的第二个群体是“截访者”群体。啥叫“截访者”?近期《人民日报》文章中说:“接访”与“截访”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接访”,即接待上访的人:“截访”,是追堵上访的人。该文指出,官员宁愿为“截访”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对上访者的诉求正面回应,让人深思。孙教授说:“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这话可以原样用在“截访者”们身上,把“上”字换成“截”字即可。“从精神卫生学的角度看”,《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说的“把上访者看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是否属于“妄想症状”?而这似乎也有待孙教授诊断。

我建议孙教授关注的第三个群体,是“精神病学专家”群体中的一个亚群体。我预先说一下,我认为99%以上的精神病学专家都是健康的。但是也偏偏有个别的“专家”,善于将正常人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并投入精神病院。这样的专家是有的,比如《南方周末》报道的邹宜均案,比如《新京报》报道的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案。孙法武案中,那位专家说:“我管你有没有病,你们镇政府送来的,我就按精神病来治。”听听!他们的鉴定标准多么荒谬而简单!孙教授说,对于精神病患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才是对其人权最大的保障”。依我看,把这样的专家送进去,是对其他公民人权最大的保障。

可是,还有提拔重用那些带病坚持工作的“接访者”的领导者呢?那些“截访者”背后的指挥者呢?为无良专家的无良鉴定付账单的那些“隐形人”呢?……福柯认为,在精神病的发现、区分、处理、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表面上起作用的是知识、科学和真理,实际上则是权力和统治。这样说来真正生病的又是谁呢?不管怎样,希望孙教授在中国负起“精神病学专家”的责任来,因为精神病患者何其多!■

篇5:精神病患者PPT

一、定义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二、现状

中国精神病患者比例高速膨胀。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 到2012年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约占人群的1.3%。随之,由失去控制的精神病人肇事引发的恶性案件近来时有发生。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

三、精神病患者暴力案例1、4月12日,邳州人衡某因“怀疑”邻居沈某等人辱骂他,持斧头砍死砍伤沈某家5人。28岁的衡某患有精神病。

2、2010年9月,武汉市硚口区长丰村一名“武疯子”(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将路人乱砍20余刀,致人重伤。

总结:对于这样的精神病伤人、扰民事件,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下子就搜索到近10万条相关消息。其中,2012年11月份以来发生在国内的精神病患者杀死人事件就多达10多起,这个数字还仅仅是上了新闻的,没有上新闻媒体的更是不计其数。据悉,近10年来,全国各精神病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75000例,有杀人行为者占30%。

四、精神病患者伤人的原因:

1、个人 :精神疾病患者常有各种妄想,而且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因此会做出伤人动作和行为。精神病患者的症状重最常见的是被害妄想,常觉得家人或者身边人正在迫害他,还有的人表现为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如总怀疑自己的妻子不忠,异性望他一眼就认为对方是钟情于他等。患者常常主观认定他妄想的情形是千真万确的,并因此做出一系列的异常行为,如先杀掉他认定的迫害者等。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有病,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妄想告知别人,也不会主动去求医,因此存在着潜在的极大的危险。有时候与人吵架、或者喝酒之后可能成为悲剧事件的诱因。

2、家属:能力有限,监管难到位

我国现有重性精神病人1600万,只有约20%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大多散落在社会上的重性精神病人随时有可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由于精神病人没有自制力,我国法律规定,精神病人的家属要承担监护责任。但是对于精神病医理知识的缺乏使得监护人难以真正实现对精神病人的监管,一旦病情发作,监护人只可能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例如9月12日,广西昭平县精神病患者黎某病情发作,由于他平常发作时都在村子里疯狂地追赶他人、伤人,搞得整个村子鸡犬不宁。当日,黎某竟然被自己父亲伙同族中亲戚“家法处置”,在被打晕生死不明的情况下被埋了。此事一直到10月18日,公安机关才得到群众举报,并将涉案人员抓获归案。

3、社会:重视不够,疏于责任义务

现实生活中,像于黎某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这些家属选择用极端方式结束了他们无力承担的重负,甚至甘愿付出自由的代价。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以及重性精神病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仅仅依靠精神病人亲属的监护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精神病人所在的村组或社区又是否能对其负担一些监护责任呢?精神病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与社会脱节,要想让精神病人真正地回归社会,减少他对社会的危害,必须要让他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国家的精神

卫生法到现在还没有颁布,但作为政府职责,还是应该管好辖区内的精神病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的建议

1、精神病患者家属应该正视精神病,不要为此感到羞耻

调查发现,有接近7成的精神病人家庭认为,被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是羞耻的。观念上的尴尬,也让日前大多数的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2、社会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精神病,使患者得到普遍的关注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对于他们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甚至于大多数人一遇到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求助。与之相反,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没有重视,我们遇到问题一般总是先想到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是他们没有专门的心理知识,无法正确地去排解心理障碍。当心理治疗在国外已是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心理治疗培训机构。更重要的差距在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卫生意识:国外看心理医生很正常,中国却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精神病人就是个傻子,疯子,甚至对他们感到害怕,因为精神病的人的言行举止是异常的,很难预料他们做出怎么样的事,提到精神病院是多么的反感,甚至取笑。我们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因为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人,而不是“天外来客”。

3、政府加快相关立法推行社区监管

篇6:精神病患者工作总结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精防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依靠、动员全社会力量,走社会化、开放式的精防康复之路,才能切实搞好此项工作。为此,我们紧在管委会的支持下,成立精神病防治小组,把精防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4个村也都相应成立了精防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以村长为组长,乡村医生等人参加的精防康复管理小组,组织本村的精防工作。根据精防康复工作的要求,建立了以精神病院为中心、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阵地、乡村医生为骨干康复员的技术指导管理体系,对所有精神病人实现了预防、治疗、随访、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大宣传,形成关爱氛围。

重性精神病患者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歧视的群体,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复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帮助精神病人。在社区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残疾人真正康复,必须是躯体、精神、贫困等三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每年不仅对残疾人免费体检,而且对到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实行优惠,力所能及的减免费用。

1、调查摸底,建档上网

上半年认真开展精神病人调查建档工作,4个共计对35名重症精神病人进行了建立档案,实行分级负责,统一建册,在争得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有关数据输入微机,纳入省精神病管理数据库,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做好随访,保证病情稳定

我们在做好以上各基础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精神病随访问工作,35名精神病人每季度随访一次,并做好随访记录,对病情不稳定的10多名病人,建议监护人及时送后白卫生院进行住院治疗。

3、下半年打算:

篇7:精神病患者出走应急预案

1、了解病史,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便走失后查找。

2、加强入院指导,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工作人员及病友,使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减少 或消除陌生感和不适应感。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向其讲解住院的必要性。

3、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心理压力,及时发现走失先兆,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

4、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巡视患者的活动情况,并适当限制其活动范围。

5、对有严重走失企图的患者,重点交班,禁止外出,其活动范围应在工作人员的视野之内。一般走失企图患者,外出活动或做检查时应有专人看护。

6、杜绝一切可以造成患者走失的条件,经常检修病区的门窗,每日检查危险物品,工作人员保管好自己钥匙,进出病房时注意防护,以防成为患者走失的途径和工具。

7、一旦确认患者已离开病房,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通知门卫(医院门卫、宿舍门卫),门卫应立即行动通知保卫科,对可疑人员进行拦阻,同时立即报告病区主任和护士长,组织病区人员就近寻找。

(2)确认患者走失,应在1小时之内向医务科、护理部汇报,同时通知患者家属与工作单位。医务科或护理部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并进一步调配力量,协调车辆,到车站、交通要道及附近村镇进行寻找。(3)24小时内仍未找到,应向公安部门汇报备案,以便协助查找。同时及时借助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寻人启示,依靠社会力量进行更广范围的寻找。

篇8:正视精神病患者出院难问题

家庭因素:精神病患者的家庭通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耗费更多的精力来照顾患者。由于担心患者出院后无人照顾、患者自制力差、易和别人发生矛盾纠纷、病情反复, 以及担心社会舆论, 出于保护隐私不愿为社会知晓等原因,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出院。而让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可能也是家属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无奈选择。

经济因素: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缩影, 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家庭经济贫困。而现在医保、农保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比较出院后的医疗费、生活起居照顾等方面的费用, 要远远超过其住院期间的自费医疗费用, 因此患者家庭不愿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而不愿办理出院。

社会因素: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由于对精神病知识了解不多、宣传不到位, 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缺乏包容、更缺乏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更有甚者因为心理恐惧, 对一些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出现集体抵制、接纳其重返社会的现象。

医疗因素:精神疾病是难治性疾病, 病情容易反复, 而反复住院也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期间面对封闭的环境, 治疗护理、饮食起居都有医护人员负责, 比较能够配合, 也容易得到康复。出院后由于不能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和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等原因, 常常会引起复发。

上一篇:苗阜经典相声《满腹经纶》台词下一篇:李当自学开展第二十五个爱国卫生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