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

2024-05-15

精神疾病患者(精选十篇)

精神疾病患者 篇1

于2008年11月20日9点至18点, 分3组到各病区逐一将240份住院精神病人病历进行详细查阅, 年龄, 性别, 病程, 诊断 (符合CCMD-3) 及药物使用情况。

2 结果

(1)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81岁, 男性181例, 占72.42%, 平均年龄 (46.8±13.5) 岁;女性59例, 占24.58%, 平均年龄 (41.8±13) 岁。

(2) 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48年, 平均病程, 男 (16.6±11.5) 岁, 女 (12.5±11.1) 岁。

(3) 疾病种类见表1。

(4)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17种, 居前五位的氯氮平, 平均日剂量 (162.8±103.6) mg, 舒必利 (0.6±0.6) mg, 丙戊酸钠 (0.9±0.8) mg, 氯丙嗪 (178.8±116.67) mg, 祥见表2。

(5) 单一用药与合并用药的对比,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分析住院精神病人用药居前三位与国内报告有差异, 以氯氮平居首[1,2,3], 占60.42%, 利培酮居第2位, 占16.67%, 氯丙嗪居第3位, 说明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逐渐被群众所接受, 但也与农村经济条件改善有关, 联合用药占34.14%, 比国内文献略高[1], 联合用药均为病程较长或者治疗效果不佳者, 住院次数多, 存在冲动攻击行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多数使用氯氮平。该药易导致病人药物副反应, 需引起足够重视。对于联合用药应特别谨慎, 以免带来治疗隐患。

参考文献

[1]高红军, 丁永军, 宋庆.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使用时点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11 (2) :96.

[2]郭艳梅, 杜波, 崔泽, 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31~32.

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制度 篇2

制度与流程

一、经费使用及管理制度

区政府建立乌达区严重精神障碍病人救助专项资金,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管理并使用资金,用于患者住院救助与监护人“以奖代补”奖励。

根据目前我区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基数及帮扶救助资金预算,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35万元,并根据实际救助情况进行调剂,专项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

二、信息管理制度

1.所有登记在管病人均需要录入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专人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未经授权同意,不得透露患者信息。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妥善保存每位病人的档案资料(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包括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表、体检表、知情同意书等)以备查检。

三、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立网络

建立街道和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单位配备兼职精神卫生医务人员1~2人。

(二)职责分工

1.街道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①协助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②接受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帮助,协调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信息传递和管理治疗工作。

③协助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严重精神障碍病康复管理工作中的政策支持、部门配合;参与对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康复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督导。

④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街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

⑤制定管理服务工作方案,工作制度或工作流程;完成乌达区卫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①落实精防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并指导到位。②大力开展当地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工作。③接受区精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督导。

④对病情稳定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进行随访、个案管理。⑤指导社区内病情稳定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康复训练。⑥督促、管理当地严重精神障碍病人规范服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⑦对严重精神障碍病病情反复者,督促其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正规治疗。⑧指导严重精神障碍病病人家属看护技巧,防止患者藏药、自伤等行为发生。

⑨及时发现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⑩开展当地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四、随访制度

1.随访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培训的精防人员承担。2.随访对象为各辖区范围内在管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3.随访包括预约患者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随访时按要求认真填写随访表。家庭访视和调查要态度温和,注意沟通技术,通过随访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5.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6.随访时根据需要,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对点技术支持工作的对应精神科执业医师联系,在其指导下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五、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筛查、报告、登记制度 1.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之初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位负责,使用《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患者调查。

2.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情况填《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本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信息档案(纸质版和电子版)。

六、紧急住院治疗补助对象的审批流程

1.申请紧急住院治疗补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家庭居住地在本辖区内;由乌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评估为需住院接受治疗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公安派出所出具肇事肇祸情况证明、需强制住院的贫困患者,实施住院治疗。2.紧急住院治疗补助的患者由乌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定点收治,有变动时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重型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制度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加、不同阶层利益格局变化,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也为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切实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领导

按照《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街道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的线索,采取分片包干、入户的方式,逐一排查确认后,建立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健康档案。

二、做好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访视评估工作

严格按照《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观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做好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的随访工作。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定期与患者接触,了解患者近期情况,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药物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三、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治疗管理

对已确诊为重性疾病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协助民政部门送往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对处于稳定期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应制定院外康复计划,由卫生院定期随访。

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排查工作制度

排查人员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摸底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疾病的识别与确定、统计报告方法等。

1、发现线索 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街道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 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确诊登记建档。同时,加强精神卫生机构与社区精防康复机构的联系,建立转诊制度。

3、建立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健康档案,排查摸清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底数,进行危险性评估,开展分级随访管理,并将病患者信息及时向社区管理部门通报。对摸排出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动员、督促送医治疗。

精神病随访工作制度

1、ⅰ类病人每月访视一次,ⅱ 类病人每季度访视一次,ⅲ类病人每半年访视一次,ⅳ类病人每年访视一次,记录要规范。

2、每季度开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例会。

3、每半年对新增的ⅰ、ⅱ类精神病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4、每年二月对上一年所有精神病防治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5、每月到居委会了解复发、住院、迁出、死亡、走失病人情况,并对居委会精神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共同访视重点病人。

6、每年节前布居委会精神病防治干部对易肇事肇祸病人进行排摸,并上报。

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度

一、建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

二、建立各种工作制度,每年要有工作计划及总结。

三、根据上级精防康复领导机构下达的工作任务,部署本街道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四、对本街道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人员及精神病人家属进行培训,并给予技术指导。

五、社区要建立一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治疗站。为精神病康复者进入福利工厂或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创造条件。

六、规范使用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

七、开设家庭病床,有完整的病历和治疗方案。

八、督导居民委员会建立监护小组。

九、对本街道内贫困精神病人进行救济,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

十、落实解锁方案,对发现的关锁病人解除关锁。

十一、对本街道(社区)内精神病人提供治疗、康复、就业等服务。

十二、定期检查精防康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三、上报统计报表。

严重精神障碍疾病信息报告制度

各责任报告单位要明确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报告工作的责任人,确保报告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完整,同时必须遵循保护病人隐私的原则。

(一)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排查报告

1、发现线索。通过家属自报、卫生所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街道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填写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报告卡,报告精神卫生中心,由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3、建立患者转诊制度,并及时对确诊病例建立健康档案。

(二)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信息报告

1、每月3号由卫生所报告责任人上报本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病人失访、死亡情况,5号前由医院报告责任人向精神卫生中心汇总报告。

2、每季度3号前向精神卫生中心报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管理季度报表电子版。

3、按照乌达区卫计局及乌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要求,做好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相关信息的临时性报告工作。

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制度

为了给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转诊治疗绿色通道,建立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做好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监护、访视和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治疗康复服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双向转诊分类

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

(一)上转

1.由场街道卫生院转诊至精神病专科医院。

(二)下转

1.由精神病专科医院转诊到场街道卫生院。

二、转诊对象

患有精神疾病的场街道常住人口。

三、转诊疾病种类

1、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

2、老年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患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器质性精神障碍;

3、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各种药物(含毒品)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4、中度、重度、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

5、确已导致患者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其他精神障碍,如病情严重的强迫症、恐惧症等;

四、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1.各类精神疾病的发作期,如严重的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思维紊乱的患者;

2.有暴力攻击或明显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3.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诊断不明确者; 4.治疗过程中出现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急性毒副反应;5.在家维持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患者; 6.病人或家属要求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 7.家庭监管无力需住院治疗的患者; 8.社区“关锁”的精神病患者。

(二)下转指征

1.诊断明确,仅需门诊治疗不需住院或病情较稳定者; 2.住院治疗出院后,需进行社区跟踪随访、教育康复者; 3.主要精神症状控制,愿意参加社区康复活动及职业康复训练的康复者。

五、工作要求

马辛:爱心倾注精神疾病患者 篇3

马辛说:“患者的康复让我看到了工作的价值,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许多额外的劳动,但心里很满足。”在马辛看来,每一位病人的好转都是对她工作的巨大鼓励。

1983年,马辛从北京医学院分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专科工作。那时她的心中有过犹豫与迷茫。但经过4年普通临床精神病学训练,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在老年精神卫生事业上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她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亲切的称呼“大爷”、“大妈”,让患病的老人和家属们心里热乎乎的。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真心为并解除痛苦,使她多了一个“闺女”的亲切爱称。

20多年前的一次查房,成为马辛院长脑海中永久的记忆。职业生涯刚开始不久,一段时间的劳累使得她略感不适。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缄默不语的老年病人竟颤巍巍地走到她面前,担心地说:“马大夫,你要多注意身体呀,千万别累坏了。”短短的一句话,马辛院长至今回忆起来仍不禁眼眶湿润,也就为了这句话,她决定把一生交给精神卫生事业。

励精图治,探索强院兴院的道路

20年后的2003年,马辛满载全院职工的期望,当选为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当时,安定医院建院已近90年,面对90年里一代代敬业奉献的安医职工、面对90年中风雨兼程的精神卫生事业,她必须有自己的突破,打造安定医院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卓越地位,让这所老字号的医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任伊始,马辛就以文化兴院,提炼了安医的90年文化,确立了“崇尚人文,勇于关爱”的医院理念和“争创精神医学一流地位,拓展心理卫生品牌优势”的医院愿景。随即为了这一愿景陆续地开始了一系列强院兴院的举措:她狠抓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前瞻性地在我院成立了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她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带领专家团队创建了精神科病房分级开放管理模式,改变了国内精神病院普遍是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

在马辛院长领导的这9年中,北京安定医院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精神病学系和临床心理学系;改建了重点学组,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国际大会”、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IPA)、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IACAPAP)三个国际性学术大会及多个国际学术论坛;医院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用房工程奠基,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锣鼓巷分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改建工程被市卫生局列入预备项目。

成立全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

抑郁症是目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障碍,马辛以她专业的睿智和多年的研究,清晰地意识到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抑郁症潜在人群,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有可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

2003年春天,她牵头进行了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预估北京市有60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但当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40%,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仅为5.8%,大部分患者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得到最专业的治疗。这一信息为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在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促使下,马辛经过艰苦努力,2006年初,在北京安定医院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为了提高综合医院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和诊疗水平,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安定医院举办了北京市各区县精神科医师和三级综合医院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的精神卫生培训,这在北京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为北京市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6年底,她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拼大项目,废寝忘食,艰苦拼搏,终于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研究”。为了将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康复及服务推向国内一流水平,开展了抑郁症全程的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系统,逐步建立起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临床标准治疗路径、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标准、质量保证措施、分级护理及开放式管理模式等制度。中心成立7年中,抑郁专病病区在两个的基础上又增开一个,门诊诊治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余万人次,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努力打造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随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渐渐凸显出来。北京安定医院作为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专业机构,肩负着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任务。马辛院长明确指出,要给政府解愁,要让百姓得到专业的心理救助。

马辛凭借高瞻远瞩和专业的敏锐,着手组建了一支以医院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举办了首期“心理危机干预实战技能培训班”,通过艰苦培训,打造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这支队伍先后完成了“5.12”汶川大地震、新疆喀什暴力事件、“8.17”密云坠机事件、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刺事件、房山暴雨、芦山地震等多次心理危机干预任务。深受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确立了精神卫生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

承担社会责任,为百姓服务

马辛院长总说,“医院除了治病救人以外,咱们绝不能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要想让医院发展,让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一是要为病人分忧,二是要为政府解愁,三是要为社会做实事。”

为了给病人分忧,她把所有惠民利民的政策看得比什么都重,她积极响应医改政策;她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病人的就医质量,她不允许病区加一张床,当得知病区的加床行为时,她气愤得在大会上说,“你们为病人提供的是什么住院环境?!你们想没想过病人的需求?!”作为人大代表,马辛把眼光放在北京市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上,放在关心精神病人疾苦的角度上,多次向市政府提出有建设性的议案,如降低精神病人就医医保起付线,保障精神科廉价药品供应,确保贫困精神病患者服用价格低廉抗精神病药物等,得到了市政府的广泛关注;她关心百姓疾苦,为争取精神病患者的利益,为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出谋划策、奔走呼吁。

为了给社会做实事,马辛十分重视对百姓的健康科普工作。她带头参与科普工作,步入药监局、审计局、广电总局等机构进行压力管理的讲座,也曾先后为也曾为人民银行总行、武警总队、人民网的干部提供精神与心理健康方面有效指导。马院长还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到各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她说,虽然我们是医院,但我希望百姓能越来越健康地走进我们医院,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了。2011年,马辛被评为全国健康科普专家,2013年受聘“全国医院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在,马辛以及他的团队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注重诊断治疗临床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重视疾病管理,重视社区康复技能的研制并向社区推广培训,关注医院外服务领域、健康教育,同时还在做压力层面的技术研发,这些许多都已见到成效,但是所做的这些都是公益的。

所谓厚德载物,身为医院的管理者,高尚的医德也是马辛办院的基石。马辛说,我首先是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的天职。马辛担任院长后,行政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坚持每周出门诊,决不让患者失望。她的诊室外永远都是远道而来的患者排成的长龙。她说,老百姓看病难,我作为专家应该让他们能看得上病。

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用药策略 篇4

孕妇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妊娠期孕妇的肠蠕动减弱, 分泌胃酸的能量下降, 胃排空时间延长, 导致药物在肠道内吸收减慢, 口服药物的吸收峰值下降。血容量增多, 血浆流量增加35%, 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下降。同时, 血浆白蛋白减少, 药物蛋白结合率下降, 血中游离药物增多。妊娠期肝负担加重, 高雌激素水平使胆汁在肝脏淤积, 药物从胆汁排出减慢, 肝脏对药物的清除减慢。妊娠期肾血流增加25%~50%,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 肾的排出过程可能加快, 尤其是一些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物。

胎盘的药物转运

胎盘的功能极复杂, 具有物质交换、代谢、分泌激素、防御以及合成功能, 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营养发育的重要器官。药物从母体血中进入胎儿体内主要是以被动转运方式通过胎盘。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胎盘。此外, 药物与母体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转运到胎儿体内的量少。妊娠后期由于绒毛膜变薄, 有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 因此绝大多数药物都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胎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以往人们误认为胎儿胎盘屏障能保护胎儿免受药物的影响, 研究证实大多数药物能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并了解到有相当多的药物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研究表明脂溶性大、解离度低、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更加容易通过胎盘, 转运到胎儿体内。由于胎儿的肝脏发育不完善, 肝酶水平仅为成人的30%~50%, 对药物的解毒能力较低。此外, 胎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对药物的排泄减慢, 故药物容易在胎儿体内蓄积。

分级标准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颁布了药物的妊娠安全性分级标准, 其分级标准如下: (1) A级: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 (2) B级:在动物生殖性研究中 (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 , 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 (3) C级:在动物的研究证明它有对胎儿的不良反应, 但并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 (4) D级:有对胎儿造成危害的明确证据; (5) X级:在动物或人体研究中表明, 它可使胎儿异常。

精神药物在胎儿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的药物的种类很多, 其中绝大多数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1) 致畸作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都有致畸的报道, 但没有大样本的对照证实;奋乃静、氯普噻吨、三氟拉嗪和舒必利等尚无致畸作用;氯氮平的资料有近150例儿童, 发现不增加致畸性,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将之归为B类妊娠药物, 即人类无致畸证据;而将除氯氮平以外的抗精神病药物归类为C类妊娠药物, 即人类不能排除致畸危险性。妊娠期母体服用镇静性抗精神病药物, 有增加栓塞的可能性。服不典型精神病药物比典型精神病药物的孕龄长, 婴儿出生体重, 出生时外伤、肩产伤和缺氧率高, 母亲分娩时阴道撕裂伤、产后出血和急诊剖宫产率高;孩子壮年后, 肥胖和糖尿病率高[1]。 (2) 非致畸作用:有报道氯丙嗪可致新生儿出现产时综合征, 如运动不安、震颤、肌张力增高、喂食困难、新生儿黄疸及肠梗阻等, 此外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该药物易对新生儿的呼吸产生抑制。妊娠后期使用吩噻嗪类药物, 新生儿可出现椎体外系症状、过度哭叫和反射亢进。

抗抑郁药: (1) 致畸作用:除阿米替林危险等级为D及外, 三环类抗抑郁剂对妊娠和哺乳的危险性等级为C级, 即不能排除致畸危险性。但有报道如丙咪嗪可致胎儿骨畸形和兔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畸作用, 苯丙胺可能使胎儿发生心脏缺损、畸形足、兔唇和大血管异位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能影响新生儿酶系统的发育。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孕妇服用帕罗西汀、舍曲林和氟西汀后致畸危险增高。 (2) 非致畸作用: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孕妇的新生儿可见心动过速、自主神经不稳定性, 可能有呼吸不畅、新生儿中毒、抗胆碱能作用及撤药综合征。有研究发现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可能会导致分娩时出血及早产。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孕妇的新生儿可表现为不安、颤抖、肌张力增高和体温调节障碍等。

心境稳定剂: (1) 致畸作用:碳酸锂是D级危险性药物。研究发现, 妊娠头3个月服用碳酸锂导致心脏发育异常的风险是常人的20~40倍。可能的原因是, 锂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进而抑制三尖瓣和房间隔发育。此外, 碳酸锂对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等均有致畸作用。在妊娠头3个月服用丙戊酸盐可导致神经管缺损 (脊柱裂) , 风险是常人的150~300倍。也有可能胎儿宫内发育阻止和精神发育迟滞。在妊娠头3个月服用卡马西平, 有0.5%~1%的胎儿有脊柱裂危险, 此外还发现有抗癫痫药面容、发育延迟、唇腭缺陷、小头畸形和心脏畸形等。因此, 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统属D级危险性药物, 孕前期应慎用。 (2) 非致畸作用:在妊娠3个月服用碳酸锂, 可引起新生儿肌张力降低、嗜睡、青紫、婴儿疲软综合征, 也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源性糖尿病。妊娠后期使用丙戊酸盐, 可引起新生儿心率减慢、低血糖、凝血病、中毒性肝炎和高胆红素血症。卡马西平可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也可能有白细胞降低[2]。

镇静催眠药:大多都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期前3个月, 氯氮和地西泮均有导致胎儿畸形的可能, 除了用于癫痫的治疗外, 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孕妇长期使用此类药物, 可引起药物依赖反应, 导致新生儿出现撤药症状。在妊娠期后数周, 使用此类药物可抑制胎儿的中枢神经活动;在分娩前或分娩时使用, 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肌张力软弱。有研究显示惊恐障碍孕妇给予氯硝西泮治疗, 无新生儿畸形或其他障碍的发生。因此, 在这类药中, 应用氯硝西泮相对安全。

妊娠期一般性用药原则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是绝对安全的, 因此, 在确定治疗方案前, 应与患者或家属、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认真讨论, 全面考虑胎儿、婴儿接触药物的可能危害, 以及母亲停止治疗或不治疗的后果, 权衡利弊, 共同做出决定, 并作记录, 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 孕期用药需谨慎, 充分考虑利害关系, 只有利大于弊时才考虑用药, 应尽量避免选用可能有致畸风险的药物, 尤其在孕初3个月, 用药需要特别慎重。 (2) 采用对药物代谢有清楚说明的药物, 新药和老药疗效相当时, 选用老药更加有把握, 因为老药的临床应用时间比较长, 而新药则缺乏对胎儿安全性的可靠依据。 (3) 孕期药物代谢比非孕期明显减慢, 因此用药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及持续时间, 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尽可能缩短用药时间。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 根据药物可能对胎儿影响程度不同, 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尽量单独用药治疗。 (5) 药物的剂量应为最小的有效剂量且治疗时间尽可能短, 特别是产前, 应减小剂量, 因为药物可能在胎儿体内蓄积, 导致新生儿镇静效应。

摘要:本文对妊娠期精神疾病用药机理、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探讨妊娠期一般用药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用药原则能够预防新生儿畸形, 在临床用药中, 能够做到安全用药, 有助于优生优育。

关键词:妊娠期,精神科药物,致畸率

参考文献

[1]喻东山.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王文宝——精神疾病患者的好医生 篇5

敬业是一种操守 兢兢业业

王文宝主任经常被同事们笑称是精神科的“处女座”,是指他对于工作太过于精益求精,总是在追求完美的极致。王主任笑着告诉记者,“这都是年轻人的时髦词儿,但是我就觉着对工作必须得一丝不苟。患者们信任我,把康复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王文宝主任,从来都是每天第一个到达诊室,最后一个离开诊室,非常敬业。“王主任的家离医院比我们都远,但无论刮风下雨,他一直都是第一个到医院的,我们都劝他准点儿来就好了,不要那么提前。他却说只要早来晚走,就能多查两遍房,这是对患者负责。”王文宝的医助小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攻克精神疾病 海马疗法技术创始人之一

众所周知,海马疗法是我国目前治疗精神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无数精神疾病患者都因这个技术而获得康复。王文宝主任作为“海马疗法”的创始人之一,曾与国内多位权威精神专家共同成立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专属的科研小组,历经多年,才将这项技术成功研发出来。

据了解,海马疗法解决了精神疾病反复发作和久治不愈的问题,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脑细胞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细胞修复和递质平衡的理论,迅速修复致病祸根异变,激活大脑中枢神经核,调节神经突触处活性的递质平衡,抑制神经递质多巴胺、儿茶酚胺的增高,综合调理脏腑功能,促进人体各个神经系统的协调平衡,从而达到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目的。

从医30余年 待患者如家人

作为我国精神疾病防治领域的知名专家,王文宝主任致力于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中,王文宝主任遇到过很多困难和坎坷,但他从不气馁,始终专注于精神疾病临床诊疗工作,为我国的精神疾病诊疗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精神疾病诊疗发展的黄金时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精神疾病诊疗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文宝主任眼里充满了自信。

精神病患者知多少 篇6

评论者都十分关心孙教授所言的数据来源,担心孙教授拍着脑门做学问,信口开河而误导了政策。他们认为精神病是骂人的话,孙教授的说法对“老上访专业户”是种歧视。但我倒比较相信,类似“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专业术语出于专家口中,应该是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的宣泄。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孙教授的确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又是地球人里面专门负责“精神卫生”的“主任医师”,他是否也关注到除“老上访专业户”之外,还有其他的“偏执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我愿意相信,因访谈时间仓促,孙教授是没来得及把话说全,或者对其他群体关心不够,尚未来得及进行诊断和研究。

我建议孙教授应该关注的第一个群体,是“接访者”群体。按理说,有“老上访户”,就必然会有“老”不能给老上访户们解决问题、有效回应的部门,毕竟,信访工作人员,也都是普通人,对于精神障碍不会有“百毒不侵”的免疫力。我以为,需要由专家们观察一下,他们会不会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愤恨、不满、焦躁、争辩、纠缠、易怒,甚至过激言行……心理刺激反应。在这个群体中,哪怕仅0.1%的人出了问题,如果让其带病坚持工作,一旦和那些被孙教授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的“老上访专业户”面对面地交叉感染,互相加重刺激,岂不可怕得很?

我建议孙教授更应予以关心的第二个群体是“截访者”群体。啥叫“截访者”?近期《人民日报》文章中说:“接访”与“截访”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接访”,即接待上访的人:“截访”,是追堵上访的人。该文指出,官员宁愿为“截访”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对上访者的诉求正面回应,让人深思。孙教授说:“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这话可以原样用在“截访者”们身上,把“上”字换成“截”字即可。“从精神卫生学的角度看”,《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说的“把上访者看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是否属于“妄想症状”?而这似乎也有待孙教授诊断。

我建议孙教授关注的第三个群体,是“精神病学专家”群体中的一个亚群体。我预先说一下,我认为99%以上的精神病学专家都是健康的。但是也偏偏有个别的“专家”,善于将正常人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并投入精神病院。这样的专家是有的,比如《南方周末》报道的邹宜均案,比如《新京报》报道的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案。孙法武案中,那位专家说:“我管你有没有病,你们镇政府送来的,我就按精神病来治。”听听!他们的鉴定标准多么荒谬而简单!孙教授说,对于精神病患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才是对其人权最大的保障”。依我看,把这样的专家送进去,是对其他公民人权最大的保障。

可是,还有提拔重用那些带病坚持工作的“接访者”的领导者呢?那些“截访者”背后的指挥者呢?为无良专家的无良鉴定付账单的那些“隐形人”呢?……福柯认为,在精神病的发现、区分、处理、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表面上起作用的是知识、科学和真理,实际上则是权力和统治。这样说来真正生病的又是谁呢?不管怎样,希望孙教授在中国负起“精神病学专家”的责任来,因为精神病患者何其多!■

浅谈几种常见精神疾病患者的麻醉 篇7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主要起病于青壮年, 具有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常导致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常用药物的副作用有:锥体外系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肥胖、肝炎、粒细胞减少、心动过速、心电图改变等。

1.1 麻醉前准备

(1) 仔细复习病史, 重点了解抗精神病治疗的药物种类、用药效果、用药时间, 以及是否已存在副作用, 据此指导麻醉期采取针对性措施。 (2) 麻醉前用药, 镇静类药应省略不用, 可常规给颠茄类药。

1.2 麻醉选择

(1) 可根据手术要求, 结合精神分裂症类型、特点及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情况, 选择麻醉方法; (2) 对不能很好合作或情绪紧张的患者, 以选用全麻为安全; (3) 对伴有循环不稳定等副作用的患者, 不宜选用脊髓麻醉或手术要求广泛阻滞的硬脊膜外麻醉。

1.3 麻醉管理

麻醉管理应以稳定循环系统功能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多数抗精神病药在长时间大量服用后, 都会产生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 致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交感神经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削弱, 血压有下降的潜在趋势。因此, 要切实重视两类药之间存在的相互抑制加强负效应。较常见的相互作用有: (1) 在氯丙嗪作用下, 应用硫喷妥钠静脉诱导, 尽管后者的剂量很小, 仍有引起血压骤然剧降的危险, 故应避免配伍应用。 (2) 吩噻嗪类药特别是氯丙嗪, 可显著削弱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 有时因较小量的失血即可能出现严重低血压, 且较难恢复, 用肾上腺素类药也不易纠正。这与氯丙嗪可能逆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有关, 因此, 血压反而会更进一步下降。 (3) 氯丙嗪类与静脉诱导药戊炔巴比妥配伍, 有可能出现肌颤、无意识乱动和肌张力增高现象, 此与氯丙嗪降低惊厥阈值, 易致惊厥有关。 (4) 丁酰苯类如氟哌啶和氟哌啶醇与氧化亚氮、静脉普鲁卡因等配伍时, 后者的剂量需比单独使用时要小;与氟烷合用时应谨防低血压;与哌替啶合用时, 需谨防呼吸抑制增强。

2 抑郁症患者的麻醉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表现情绪异常抑郁、低沉、悲观失望、精神减退、行动迟缓, 因而生活和工作效率降低, 甚至会出现厌世念头。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 。

2.1 麻醉前准备

(1) 对已用TCA的患者, 择期手术前无需停用TCA, 但在围术期选用其他药物时, 需作相应的考虑。 (2) 由于MAOI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属不可逆性质, 因此, 对已用MAOI治疗者, 择期手术前应停用MAOI至少14 d~21 d, 以让新的单胺氧化酶有足够的时间再生, 同时应避免吃酪胺丰富的食物。此外, 肼类药物对肝脏有毒, 也可使肾功能减退, 故术前应常规测定肝、肾功能。

2.2 麻醉选择

(1) 对服用TCA治疗的患者, 在麻醉药选择方面需作各种考虑:a) TCA可阻止去甲肾上腺素回吸收, 致使血浆中可利用的去甲肾上腺素增高。在此基础上, 如果同时再给予外源性肾上腺素、麻黄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血压剧升, 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故应禁用;b) TCA还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与镇静药、麻醉药可产生协同增强;c) 对应用丙咪嗪治疗的患者, 如采用氟烷和潘库溴铵麻醉, 有可能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 故应尽量避用;d) 服用TCA的患者, 在安氟醚维持麻醉时, 可能出现惊厥样脑电波或出现运动性癫痫, 故以避用为妥, 必要时可选用异氟醚做维持麻醉;e) TCA可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 但同样也会加重其呼吸抑制作用, 还能增强巴比妥类药的镇静效果。因此, 围术期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或巴比妥类药时, 剂量均需相应减少;f) 因TCA具有抗胆碱作用, 与术前药抗胆碱药的中枢抗胆碱作用可相加增强, 而使精神病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谵妄和意识模糊, 需做镇静处理。 (2) 对长期服用MAOI治疗的患者, 在麻醉药选择方面需作各种考虑:a) 如肝肾功能已有减退, 对选用某些麻醉药时应慎重。例如在血浆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的情况下, 使用琥珀胆碱, 呼吸停止时间将延长, 故应慎用或避用;如若必须使用, 围术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呼吸管理。b) MAOI与许多药物和食物产生相互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苯丙胺类药与MAOI联用, 因前者的灭活受干扰, 可造成严重高血压。c) 服MAOI的患者, 如吃含酪胺类食物 (如奶酪、鸡肝、蚕豆、葡萄酒、啤酒等) , 因单胺氧化酶被抑制, 使酪胺不能灭活, 反而构成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刺激物, 由此可致高血压危象。治疗此类高血压危象时, 可用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或氯丙嗪。d) MAOI可与许多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 (如降血压药、抗胆碱药、吗啡、哌替啶、普鲁卡因、巴比妥类等) 产生相互作用, 出现高血压、低血压、心率快、出汗、高热、惊厥和昏迷等危象;可与许多药物和食物产生相互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苯丙胺类药如与MAOI联用, 因前者的灭活受干扰, 可造成严重高血压。e) 如果手术较急, 术前没有停用MAOI的足够时间, 此时, 首要问题是选用恰当的麻醉药物和用药剂量:术前和术中需避用阿片类药, 以防诱发高血压不良反应;采用巴比妥或苯二氮类药做静脉诱导时, 可能出现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功能过度抑制, 因此, 用药量应比一般患者减小。f) 应用N2O-氟代醚类挥发性麻醉药 (尤其是氟烷) 维持麻醉时, 术后有可能导致肝病。g) 长期服用MAOI的患者, 其中枢神经系统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 术中有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此时, 可利用麻醉的深度来控制血压升高的程度, 以力求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为前提。

2.3 麻醉管理

(1) 对服用TCA治疗的患者:a) 当需用血管加压药时, 可选用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如美速克新明或新福林, 而不宜用麻黄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b) 对应用TCA者, 麻醉期除应常规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 (ECG) 和血氧饱和度 (SpO2) 外, 尚需预防潜在的房室传导阻滞, 一旦出现, 可用阿托品治疗。c) 麻醉期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延长, 需面罩吸氧并做好控制呼吸, 直至呼吸恢复正常。 (2) 对MAOI治疗的患者:a) 在麻醉和手术期间, 原则上要做到无交感神经系统刺激, 以防引起高血压危象和心律失常, 但围术期往往又不能完全避免交感神经刺激, 因此, 要从预防着手, 尽量避免刺激交感神经的各种因素, 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血压、高血压、低血容量等, 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加深麻醉、严格呼吸管理、补充血容量或应用药物等。另外, 此类患者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故对每一种药物的使用, 必须谨慎从事。b) 手术后止痛, 可以应用吗啡, 但有时剂量减小至最小有效剂量时仍可能出现副作用, 故宜采用替代措施, 如局部神经阻滞止痛或经皮电刺激镇痛等, 以策安全。

3 躁狂症患者的麻醉

躁狂症是一种以情绪高涨、心境愉快、动作增多和自我夸大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病。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碳酸锂, 锂对防治躁狂症和躁郁症有肯定的镇静效果。

3.1 麻醉前准备

(1) 锂无心肺抑制作用, 术前不需停用锂盐; (2) 围术期宜静脉滴注含钠溶液, 以使血锂浓度不上升。

3.2 麻醉选择

可根据手术需要, 选用任何麻醉药和麻醉方法。

3.3 麻醉管理

(1) 锂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与麻醉药有协同作用, 故麻醉药的使用量应适当减少; (2) 锂可能干扰神经肌肉接头功能, 琥珀胆碱和潘库溴铵可因锂的存在而作用时间延长, 故术中最好监测肌松药的阻滞作用, 需要时应持续施行呼吸管理和使用甘露醇利尿。右旋筒箭毒则不受锂盐影响。

4 孤独症患者的麻醉

孤独症是生后30个月前起病的普遍发育障碍, 虽然可能有某种特殊的认知能力, 但患者在躯体、社会和语言技巧方面都有障碍。它是具有多种病因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终生行为异常综合征。治疗以行为、语言训练、游戏及拥抱疗法和指导家长为主, 教育训练等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只是对症, 用氟哌啶醇或舒必利控制过度活动或躁动行为。

精神疾病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1日对我院民政4个病区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当天住院患者199人,其中男149人,女50人;年龄20~79岁,平均(49±11.4)岁;诊断精神分裂症161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器质性精神障碍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例,精神发育迟滞7例,癔症1例,孤独症1例。

1.2 方法

采用一日法[1]进行时点调查,了解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镇静催眠药及抗胆碱能药。并将调查结果与2008年[2]、2007年[3]和2000年[4]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方法

在SPSS11.0软件包完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4个年份用药情况比较

见表1。

注:*P<0.05,说明差异显著

2009年199例中有173例使用了精神药物,有1例在调查当日未使用。如表1所示。单用1种精神药物在4个年份均为用药方案首选。联用2种精神药物仍稳居用药方案的第2位。

2.2 4个年份精神药物使用频度比较

见表2。

注:剂量指口服+肌注,氟癸酯mg/月,其它药物mg/d

在4个年份中,各种精神药物的使用频度发生明显变化。氯氮平已从2000年的第3位升至近3年的第1位;近3年利培酮和奎硫平的使用明显增多,2009年利培酮已升至第2位;氯丙嗪从2000年的第2位降至目前的第7位。

在情感稳定剂中,丙戊酸钠和碳酸锂的使用明显增多;2009年卡马西平的使用频度4个年份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2.3 镇静催眠药物使用频度比较

氯硝西泮处于目前的第1位;地西泮已从2000年的第1位降至目前的第2位。

2.4 精神药物治疗方案

见表3。分列4个年份中前10位的精神药物治疗方案,2000年组中前3位依次为单用癸氟奋乃静、单用氯丙嗪和单用氯氮平;2007年组前3位依次为单用氯氮平、单用氯丙嗪和单用奋乃静;2008年组前3位依次为单用氯氮平、单用阿立哌唑和单用氯丙嗪。2008年组氯氮平合并阿立哌唑、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明显增加。2009年组前3位依次为单用氯氮平、单用利培酮和单用奋乃静。

2.5 药物平均剂量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4个年份常用的精神药物剂量。氯丙嗪和阿立哌唑平均剂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氯氮平、利培酮、奋乃静、喹硫平、氟哌啶醇平均剂量无明显变化。药物剂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2.6 抗胆碱能药联用情况

2000年组中有61.07%的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2007年组中有21.11%的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2008年组中仅有11.17%的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2009年组中有18.60%的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

2000年组中,单用一种氯氮平的26例患者中,联用抗胆碱能药9人;2007年组中,单用氯氮平的49例患者中,没有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2008年组中,单用氯氮平的38例患者中,没有患者联用抗胆碱能药。2009年组中,单用氯氮平的73例患者中,联用抗胆碱能药9人。

3 讨论

动态观察精神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能指导我们规划今后精神卫生工作方向,对于帮助临床精神科医师了解精神药物的使用信息,促进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精神药物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1]。

在药物治疗方面,单一用药均为第1位,而联合用药的比例正在减少,这些变化可能与对精神药物治疗原则的重视和探讨,以及对新型精神药物的深入认识有关。在精神药物使用频度方面,氯氮平、利培酮的应用增多,说明临床医师关注阴性症状的治疗和对长期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视[5]。

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住院患者中比率上升,而精神分裂症则相应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精神科医师提高了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减少了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扩大化。

在情感稳定剂方面,丙戊酸钠和碳酸锂使用增多,与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住院患者中比率上升有关;丙戊酸钠使用增多,与其安全性较高有关;而卡马西平的使用频度4个年份间差异无显著性,使用没有增加与其副作用较大有关。

在镇静催眠药物使用方面,氯硝西泮连续3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应当引起注意,避免滥用成瘾。

2009年组中再次出现三种抗精神病药合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例,这属于不合理用药,应当引起重视。

4个年份比较,2008年组中联用抗胆碱能药已明显下降;2009年组中单用氯氮平的患者再次出现联用抗胆碱能药,说明我院滥用抗胆碱能药的现象仍然存在,也应当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陈俊,王红星,徐鹤定,等.2005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点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97~198.

[2]李超,林多朵.八年来我院精神药物使用的演变[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765.

[3]李超,林多朵.七年来我院精神药物使用的演变[J].医学信息,2009,22(5):700.

[4]李超,周天福,吴金泰.民政精神科住院病人精神药物使用调查[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28:27~28.

精神疾病患者 篇9

1 东坡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情况

按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年版) 》的通知精神, 今年我区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年初对全区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精神疾病防治及管理知识培训;结合九大公共卫生服务, 布置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任务和目标。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填写个人补充信息表;对纳入健康档案管理的患者每年体检1次, 并随访4次以上。年底对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进行了考核和督导。考核情况为:全区服务人口共有670600人, 患者总数6706例, (按15岁以上人口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1%计算重性精神疾病患病数[1]) , 实际共建档管理929人, 管理率14%;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等规范管理847人, 规范管理率91%。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大部分乡镇 (社区) 卫生院均未完成年度管理目标任务。

2 存在的不足

2.1 建档管理人数少, 管理率低

主要原因是:

(1) 管理机构组织不健全, 大部份负责管理医师是兼职, 时间有限, 难以完成大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管理工作;

(2) 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缺乏与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疾控、残联、村卫生站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合作, 效率、协同和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

(3) 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和歧视, 导致精神病人及其家人不愿主动告知精防管理人员, 不愿纳入管理, 以致难以统计准确完整的数据。

2.2 监护工作未落实, 随访工作不到位, 康复指导欠专业

主要原因是:

(1) 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的医师都是兼职, 精力有限, 难以完成大量的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随访工作。

(2) 精神疾病防治医师专业知识缺乏, 无法进行正确有效的防治和康复指导。

(3) 家庭监护不力及缺乏家庭、社区联动监护机制, 以致病人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直到明显的肇事肇祸行为出现才引起重视。

2.3 个案管理欠规范

主要原因是:

(1) 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医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以致日常个案管理工作中欠规范, 精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2) 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对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的督导不力。

3 建议

(1) 加强领导, 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相关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乡镇 (社区) 、村卫生室、家庭广泛参与的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

(2) 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 家庭与社区监护相结合的联动监护机制, 对每个居住 (回归) 社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监护。

(3) 每个乡镇 (社区) 设置专职医师负责本辖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 经系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培训和严格考核, 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管治队伍。

(4) 精神疾病防治机构要加强对乡镇 (社区) 卫生院的督导和精防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5) 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要与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村卫生室、残联等部门要形式良好的协作关系, 负责患者信息资料管理、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按时服药和康复指导。对病情稳定的每3个月随访1次, 对病情不稳定的密切随访;对于新发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时建档, 及时上报失踪、走失、死亡的精神疾病患者, 对病情加重或扰乱社会治安的患者, 及时联系专科医师会诊, 做出妥善处理。

(6) 村卫生室要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做好患者家庭成员康复指导及应急处置等工作。

(7) 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居民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8) 各级组织管理人员要明确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的目标和职责, 动员全社会关注, 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 为患者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信有政府主导, 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能规范有序开展, 对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通过对眉山市东坡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针对存在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从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患者 篇10

选取截止2010年12月31日之前登记在册且参加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对社会及家庭有危害倾向, 并通过系统的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 但仍需要在社区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100例。干预组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49.1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59.22岁。干预前发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干预后发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98份。

方法:对照组按照精神卫生中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新型管理模式:成立培训机制:本研究邀请精卫中心专家, 负责对本课题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病管理的规范化培训, 为本社区培训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精神病防治队伍。多形式的健康教育: (1) 积极开展精神疾病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宣传海报及精神卫生宣传日等活动, 多形式、多方面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和家庭的偏见, 希望患者融入正常生活中[1]。 (2) 网络服务:在我们指定的网站上给干预组患者免费提供持续的开放性精神病教育, 用于教育、示教、自我学习等;此外, 利用计算机视频及音频, 提供网络化的精神病基础知识。 (3) 加强患者的联谊活动, 构建交流平台:1次/月, 1次半小时左右, 在上课前互相交流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交流,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性格恢复期患者, 根据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随访, 运用个体化、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有的放矢地进行面对面的、系统的反复的健康教育。 (5) 康复科门诊的建立:参加的成员每季度一次进行康复科门诊咨询, 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 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针对病情反复的患者进行专项培训, 培养与家人、朋友相处、沟通及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6) 参加阳光心园活动:以娱乐和简单手工制作为主, 打发患者的空闲生活, 培养患者自己自主能力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7) 实施家庭管理: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特别在遵医行为方面。本中心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希望其家属积极参与, 同时对其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病最基本的教育。只有家属熟悉、了解并掌握了精神病的知识和技能, 在家里来督导实施各种治疗和康复措施, 对疾病的控制能发挥不可估量效果。 (8) 对团队医生参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全科医师通过定期面对面随访, 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和精神状况。若在随访中发现患者病情不稳定, 马上与精卫中心联系, 安排患者就诊或住院, 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的复发。

评估方法: (1)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采用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 (普通人群) , 题目回答正确>18项算知晓, 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及心理保健常识等几个问题。 (2) 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评分。

统计方法:统计资料使用SSP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干预前两组精神卫生知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比较情况:干预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干预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比较情况:干预组干预前后在职业与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方面差异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社会行为退缩、家外社会活动、家内活动减少, 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外界兴趣及责任计划方面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在当今物质生活充裕的年代, 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已经成为当今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主要途径, 因此精神卫生服务的目标是将医院为中心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2]。社区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医院提供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有家庭随访、精神卫生知识讲座、日间康复、社交技能训练等[3,4]。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是社区精神卫生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评价指标之一, 也是评价患者自我康复技能掌握程度。本次研究使患者的知识知晓率明显的提高, 干预前两组精神卫生知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两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 并提供必要的义务咨询, 指导和服务[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提高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对疾病性质的认识, 从而提高患者就医的依从性, 减少复发。另外, 通过讲座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培养患者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虽然经过一个阶段住院治疗, 出院后仍离不开规律的服药和家属照顾, 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 防止复发。此次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总评分存在差异, 干预组干预前后在社会行为退缩、家外社会活动、家内活动减少, 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外界兴趣及责任计划方面有明显好转, 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康复期患者必须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 通过社区医生和家属两者共同配合,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

综上所述, 通过社区新型模式管理后,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对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值得在社区精神疾病管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Z].

[2]仇剑英, 王租承, 谢斌.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2006, 18 (2) :65-68.

[3]陈圣霞, 魏春香, 石金琴.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5) :10-12.

[4]张慧娟, 朱为冰, 李雪梅.2 090例初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现状分析及早期干预对策建议[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51) :44-45.

上一篇:演变因素下一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