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2024-05-05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精选10篇)

篇1: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1、多数卫生院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不够规范;随访记录表没有及时录入网络系统。

2、各乡镇宣传和筛查力度不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人没有被发现和管理。

3、已经管理的患者档案资料填写不完整。

要加大宣传和检出力度,想办法与乡镇派出所或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收集重性精神病人信息,提高管理率,做好行为异常人员线索筛查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重性精神病管理力度,争取监护人的理解和配合。定期进行年检和随访,服务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确保管理的患者要有真实性。

篇2: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规范知识题

一、填空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重性精神病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2、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且患者()的一组精神疾病。

3、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四项:1.患者信息管理2.()3.()4.健康体检

5、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

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为其建立一般

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

6、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

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

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级。

7、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稳定的。若危险性为()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

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时随访。

8、每次随访重性精神病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家属提供()。

9、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

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血常规(含白细胞分

类)、()、血糖、心电图。

1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重性精神病管理考核指标包括:()、()、()。

二、选择。

1.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不稳定的。若危险性为()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

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

(1)2--4级

(2)2--5级

(3)3--5级

(4)3--6级

2.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不稳定的,对于未住院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

同协助下,()随访。

(1)2周内(2)每年4次(3)2个月(4)每年6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

议通过,自()起实施。

(1)2012年10月26日(2)2012年12月1日(3)2013年1月1日(4)2013年5月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立法宗旨中提到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涉及()等三个方

面。(1)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2)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3)患者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和健康体检。

5、《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卫生的管理机制是实行()(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2)法定监护人、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医疗机构等共同

参与

6、精神障碍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患者的住院治疗原则上

实施自愿原则,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治疗。

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必备条件是:()

(1)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

(2)已经发生维护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3)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4)上述的(1)和(2)有一种情形,且具备(3)的条件的。

7、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5年(2)10年(3)15年(4)30年 8、2012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指导下,由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患者社区/乡镇管理,分为基础管理、患者个案管理。”基础管理包括:

()

(1)危险性评估、危重情况处置、分类干预、随访体检等其他要求、记录和网络报告(2)患者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3)发现疑似患者、通知出入院、登记确诊患者

9、院外应急医疗处置精神障碍患者的常用措施有:()

(1)保护性约束(2)心理危机干预(3)快速药物镇静、持续性药物治疗、其他治疗。(4)以上都是。10、2012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采取的有关应急医疗处置措施有:()。

(1)现场临时性处置、精神科门诊留观、精神科紧急住院治疗

(2)精神科紧急住院治疗、院外应急医疗处置措施、处置后患者管理(3)院外应急医疗处置措施、处置后患者管理(4)(1)和(3)都有

三、判断

1、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3级表现为: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

制止。()

2、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

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3、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的。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

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

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

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2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月内随访转诊情况。()

4、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

不可以担任监护人。()

5、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6、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权利应当尊重,任何情况下不得限制患者的通讯

和会见探访者的权利。()

7、突发重性精神病,或者重性精神病并且急剧变化,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对自身的伤害

(自杀、自伤行为),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对财物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等

(危害社会行为),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需要通过应急医疗处置及时采取干预措

施,以避免伤害和损失的发生或减轻伤害和损失的程度。()8、2012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应急医疗处置原则是:合理、及时、安全。()

9、精神障碍患者的应急事件报告。已经接受社区或乡镇管理的患者发生应急事件的,患者

家属或监护人可以向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报告。后者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报告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情况紧急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可以直接就近向精

神卫生医疗机构报告。()

10、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总结应该包括一般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一般情况应该有本地

城市和农村人口数及15岁及以上年龄构成,村或居委会数、乡镇或者街道数、区县数、地市数,以及其他基本情况。()

四、简答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服务时要分类干预,分类干预的根据是

什么?

篇3: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正处于快速经济转型期, 精神疾病发病不断提速[2]。自1996年以来, 我国由残疾人联合会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方式, 结合国情以及国内外成功经验, 在各地逐步推广开展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社区康复工作[3,4], 经过多年的实践,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5,6,7,8,9,10]。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社区管理模式, 患者特别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中不能得到专业的照顾, 生活能力难以恢复, 出现病情反复、失访或肇事、肇祸等情况。因此, 适应卫生保健需求, 发展社区功能, 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有效模式, 保证患者不间断治疗、护理, 维持家庭社会稳定, 就成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必然趋势。

1 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1.1 患病率不断上升, 疾病负担巨大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 工作节奏加快, 各种矛盾增多, 竞争压力加大, 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 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精神卫生问题日趋严重, 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 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 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11]。在我国, 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12]。

1.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特殊性

重性精神病人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方面异常, 是一个特殊群体, 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此类患者发病后, 往往丧失劳动能力, 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 且许多患者没有医疗保险, 获得的医疗救助等社会支持极其有限, 他们的家庭因此而必须承受经济负担、患者照料、精神付出、重新适应和忍受歧视等诸多沉重压力。除此以外,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沉重的经济、监护方面的负担, 不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管理, 或虽经短时间治疗, 但症状只是暂时控制, 未能得到完全缓解, 散居在家庭或流浪于社会, 以致生活质量低下, 在社会上肇事、肇祸的可能性明显增多,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成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13]。

1.3 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 在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 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 通过系统化社区管理进行综合性的康复干预, 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支持度, 才能使使患者全面康复直到回归社会。

以往, 重性精神病患者多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的住院治疗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或严重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患者, 便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的观察、治疗及保护措施的实施, 但长时间住院治疗会使患者失去自由空间, 生活单调局限, 缺乏与亲人的交流, 易产生孤独、畏缩抑郁等消极情绪, 发生不良行为, 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自理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1.4 医学模式改变与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性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深入与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 重性精神疾病因其常引发各种不可预测的社会问题, 被列入公共卫生范畴[14]。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作为我国重性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患者管理、康复治疗的主要阵地将从封闭式的医疗机构转移到社区中, 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由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全科医生和护士等组成的团队协助家庭来完成。

2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特点

2.1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不仅体现在防治康复方法、组织管理体系和治疗康复体系, 乃至对决策人与患者的管理, 而且还体现在人道主义, 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2.2 精神病康复是一项业务广泛, 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是患者医疗康复、心理康复、工疗康复、功能训练康复和体育锻炼康复等系统性的管理, 效果全面、显著。

2.3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依托健全的社区技术服务网络

将精神疾病医院的防治、康复护理技术, 通过技术网络直接服务于患者, 使之获得更好的服务;同时, 通过基层卫生人员规范化随访与健康检查, 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复发倾向和身体并发症, 使患者获得更直接有效的管理, 实现了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双向转诊, 具有快捷、方便、优质和低价等诸多特点。

3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现状

3.1 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乏适宜的服务技术和服务规范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机制, 更由于没有比较适宜的服务技术和服务规范, 各部门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不能形成合力, 致使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工作滞后于卫生需求。

3.2 人员、技术力量偏低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不足、专业医务人员严重缺乏、社区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和业务素质偏低, 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 财力支持不足等因素, 与目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长期困扰着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开展[15]。

3.3 精神疾病防治理念薄弱

当前,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 社会大多数人乃至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 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 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和人道主义关爱不能理解, 更不能支持配合;社会对患者缺乏应有的、最起码的理解和同情, 把精神病人视作累赘, 祸害和包袱或者歧视虐待, 监护人不履行责任, 放弃对病人的监护、治疗与看护, 长此以往, 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4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工作对策

4.1 政府主导是关键

加大政府对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重视程度, 出台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及救治措施, 并督促认真落实, 避免政府领导、决策措施流于形式, 促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这是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最关键的政策基础。

4.2 部门合力、管理网络建设是重点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建立由卫生、公安和民政等部门组成的管理体系, 明确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目标任务, 分解落实相关职责;使部门之间的配合由被动变主动, 形成合力, 提供有计划的系统性服务;在此基础上,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为技术力量、街道、村 (居) 委为基础和家庭为依托的技术防治网络, 各尽其责, 把精神病人监护、普查、预防、管理、治疗和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促使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是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组织基础。

4.3 能力建设是前提、宣传教育是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与培训力度,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工作中的日常事务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真正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这是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全民中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和人道主义观念的宣传, 利用各种途径对群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 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病, 提高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 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 营造宽容、和谐的康复环境, 给患者以情感与心理上的支持, 为精神病人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应对精神病突发事件的技能, 减轻负性心理, 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发生, 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社会基础。

4.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根本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目的是将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从精神专科医院向社区转移, 变“患者寻求服务”为“体系提供服务”, 让更多的患者接受到良好的康复服务, 降低患者肇事、肇祸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在解决人力、财力等问题的同时, 还必须制定完备、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 才能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抓出实效, 走上制度化、常规化和标准化轨道[16], 这是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根本所在。

4.5 工作实效是保证

在保证政策支持、部门合力形成、能力建设与组织基础不断完善, 长效管理机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 全面落实患者排查与建档管理、随访管理与干预 (用药指导、提高依从性、心理疏导、康复护理训练、危机干预和选择性地开展个案管理) 与其他主动外展性服务[17]等各种社区管理措施, 就能使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工作得以有力保证。

篇4: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排查;伦理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07-01

重性精神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的变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的同时,精神病患者在出现该病后思想认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属或者监护人对其监护不当,常常发生肇祸肇事事件,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影响着社会治安和居民的安居乐业[1]。因此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工作就成为关键所在,但在排查工作中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伦理学问题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次我们在2011年1月-2015年10月间对我市904人进行排查,现将排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一、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中遇到的问题

1、排查体系尚未完善

在进行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相关的规范中对于排查的实施方案均未明确指出,例如《全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方案》[2]中对于排查的办法均未完全明确,而我们在进行排查的工作中只能将任务逐层布置到卫生服务中心,但由于排查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居民对于工作的配合并不积极,再加之不完善的体系下专业的管理人员人数较少,使得排查工作中投入过大,但效果甚小,而将排查的任务也很难落到实处,本次排查过程中死亡62人,存活842人。

2、排查工作与法规冲突

通过细读执业医师法我们可以发现,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是其中主要强调的问题,如果将患者的隐私泄露,则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3],但是我们在本次对904人进行排查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姓名和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书面化,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另一方面却与相关的法规背道而驰,即便患者家属并未真正追究责任,但是与我们医疗服务中心而言,却始终认为未将执业医师应该进行的义务落到实处[4]。

3、排查工作无法可依

在进行排查的工作当中我们总结,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是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在未能察觉的情况下对公共场所或对人民人身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而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和谐[5]。但是非精神病患者肇事也同样是在未能发觉的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排查却也仅仅是在其发生伤害或肇事之后才进行的,对于该项法规的不完善,有很多认识觉得虽为精神病患者,但其没有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影响就不应该进行排查,而我们排查工作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排查工作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开展。

二、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伦理学基础

精神病患者虽然对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形成一定威胁,但是其始终是我国公民,享有自身隐秘权、自主权等多项权利,因此在进行排查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始终以患者的权利为基础,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对其隐私的保护,体现不伤害原则和有利于原则,即就是对患者心理不要造成伤害,如果在患者不能完全配合排查工作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剥夺患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不能强制进行,应该与其家属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并对家属进行简单的阐述,使其配合和支持排查工作,保证排查工作在保护其隐私和自主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三、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伦理学方法与建议

1、完善排查体系与工作流程

在进行排查工作之前要充分将患者的权利考虑进去,相关部门如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等要取得紧密的联系,同时对于工作的流程进行反复推敲,由专业的医师对排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建议,并且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排查工作能在完善的体系与流程下顺利完成。

2、尊重相关法规中患者的权益

我们已经明确精神病患者同样应该享有自身应有的权益,所以我们在进行相应工作时应该处处留心,使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因为在精神病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上会存在自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疾病,所以我们要对其人格进行充分的尊重,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排查工作的目的,对患者的知情权进行充分尊重,在保证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工作的进展[6]。

3、周密部署、隐性排查

因为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过程中很多患者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不愿意参加到排查工作中来,这给我们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使排查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进行排查工作前应该进行周密的部署,例如将精神病排查工作转换成健康调查的名义对人民进行宣传,使全员在心理上打消对于排查工作的抵触,同时使全员参与进来在进行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病患者排查,例如设置常规血压、视力等检查,再将精神病检查融入进去,充分体现对于患者的尊重,如果发现有异常或者疑似情况应该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确保排查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卓剑芳,杨志芬,赵燕华,等. 舒适护理在精神病患者单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 广州医药. 2011, 42(4): 77-78.

[2] 汪冬泉. 生命伦理视角下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12-16.

[3] 周海斌,章丽彬,宋因力,等. 保护性约束在院前急救精神病人转送中面临的伦理学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6): 782-783.

[4] 张军根. 精神病患者院前救治转送的伦理学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5): 38-39.

[5] 高华,陈文君,李振,等.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与分裂样精神病临床对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7(5): 359-361.

篇5: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工作总结

高危人员管理工作总结

城北区综治委:

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之一,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对我们非常重要,对此,我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办事处成立领导小组,通过近年来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开展调查、管理工作,已取到初步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国家非常重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综合运用多种工作措施,扎实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切实摸清底数,掌握现实情况,为加强救治服务、落实管理措施、有效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有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益打下工作基础。

二、认真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全力维护地区社会稳定。

1、排查范围。全面调查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员以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疾患人员。

2、摸清底数。以村、社区为单位,对精神疾患人员进行普遍调查,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摸清底数。

3、采集信息。全面采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详细信息和照片资料,建立健康档案,为录入全国卫生系统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信息库打好基础。

4、病情评估。切实掌握辖区内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现实情况,由办事处社会事务科负责到有关部门开展危险性评估,逐人制定救治、服务、管理措施,落实看护人员和责任。

重点排查曾经肇事肇祸和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疾患人员,即其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违犯《刑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病人;或患有上述重性精神疾病,且病情不稳定、流露暴力倾向,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评估为高风险的精神病人。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中心今年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明确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人,保证完成项目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朝阳街道办事处综治办

篇6: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工作2011总结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作为十一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一,是我们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有相当难度,对此,我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年初把它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之一,首先成立领导组,制定《重性精神病患者项目管理制度》和不断完善工作流程,通过一年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较规范管理,已收到初步成效,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制定计划,重在落实

国家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把它纳入九项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之一,因此中心首先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将制订的《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制度》等文件交由大家学习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成立了由院长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具体负责落实,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工作流程科学化,任务职责明确化,实行团队包干制。

我乡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布在各个村,居住分散,给我们

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登记和管理,所以我们召开村医会,要求他们结合以前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并与居委会联系,逐户摸底,同时各村医注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

造册并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我院今年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明确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完成项目目标所规定的任务。目前对辖区10名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三、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结合慢性病管理和送温暖活动,营造关心重性精神病患者,关爱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氛围。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是更容易受歧视的群体,我们要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康复意识。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复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帮助精神病人。在农村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残疾人真正康复,必须是躯体、精神、贫困等三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每年不仅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体检,照项目方案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筛查、病情评估和定期随访,我院每季度组织开展自查1次,每年进行1次项目总结,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安太乡卫生院公卫组2011年12月20日

安太乡卫生院精神病患者

康复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吴日江(院长)

副组长:杨求全(副院长)

成员:韦仕军(公卫科科长)

唐梦勋(院办主任)

门航波(党小组组长)

蒋甲兴(医院门诊、住院部主任)

苏景芳(医院妇产科主任)

韦卓蕾(医院儿保科主任)

梁淑娟(公卫人员)

韦喜娟(临床医生)

吴汉菊(临床医生)

篇7: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为落实国家《2011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和《2013益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要求,为确保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防控措施,为重症精神病患者提供健康干预,有效降低危险行为,提高精神病患者与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我院成立了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小组,组长由曹维阳院长兼任,何献忠副院长,刘志彬副院长为副组长,成员有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性精神疾病工作领导、检查、协调。为专职管理员负责全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日常访视、计算机数据维护工作实施。刘建斌:具体协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日常工作。

二、工作目标:建成功能完善的本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13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计划管理精神病人80多人,全部病人统一进行规范化档案管理,完成4次健康指导率95%以上,健康体检率达到95%。

三、主要工作内容

1、管理人员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精神病管理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桂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格式 工作计划写作 周工作计划 月工作计划 季度工作计划

2、为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康复指导。及时为每一名新发

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

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3、精神病人的发现: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培训村医与中心

医生通过合作医疗报销,网格化入户服务管理等方法,不定期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对发现新患者下列患者(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重性精神发育迟滞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明确的建立管理档案,纳入规范化管理。不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4、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

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5、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6、健康体检:根据精神病人病情,每年安排适当的时间为所有在册管理的精神病人提供一次免费的体检,体检内容主要是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一般项目,另根据需要,可以提供肝功能等检查,体检结束后及时告知体检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

赫山区精神病医院

篇8: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1 东坡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情况

按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年版) 》的通知精神, 今年我区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年初对全区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精神疾病防治及管理知识培训;结合九大公共卫生服务, 布置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任务和目标。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填写个人补充信息表;对纳入健康档案管理的患者每年体检1次, 并随访4次以上。年底对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进行了考核和督导。考核情况为:全区服务人口共有670600人, 患者总数6706例, (按15岁以上人口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1%计算重性精神疾病患病数[1]) , 实际共建档管理929人, 管理率14%;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等规范管理847人, 规范管理率91%。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大部分乡镇 (社区) 卫生院均未完成年度管理目标任务。

2 存在的不足

2.1 建档管理人数少, 管理率低

主要原因是:

(1) 管理机构组织不健全, 大部份负责管理医师是兼职, 时间有限, 难以完成大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管理工作;

(2) 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缺乏与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疾控、残联、村卫生站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合作, 效率、协同和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

(3) 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和歧视, 导致精神病人及其家人不愿主动告知精防管理人员, 不愿纳入管理, 以致难以统计准确完整的数据。

2.2 监护工作未落实, 随访工作不到位, 康复指导欠专业

主要原因是:

(1) 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的医师都是兼职, 精力有限, 难以完成大量的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随访工作。

(2) 精神疾病防治医师专业知识缺乏, 无法进行正确有效的防治和康复指导。

(3) 家庭监护不力及缺乏家庭、社区联动监护机制, 以致病人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直到明显的肇事肇祸行为出现才引起重视。

2.3 个案管理欠规范

主要原因是:

(1) 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医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以致日常个案管理工作中欠规范, 精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2) 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对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的督导不力。

3 建议

(1) 加强领导, 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相关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乡镇 (社区) 、村卫生室、家庭广泛参与的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

(2) 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 家庭与社区监护相结合的联动监护机制, 对每个居住 (回归) 社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监护。

(3) 每个乡镇 (社区) 设置专职医师负责本辖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 经系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培训和严格考核, 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管治队伍。

(4) 精神疾病防治机构要加强对乡镇 (社区) 卫生院的督导和精防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5) 各乡镇 (社区) 卫生院要与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村卫生室、残联等部门要形式良好的协作关系, 负责患者信息资料管理、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按时服药和康复指导。对病情稳定的每3个月随访1次, 对病情不稳定的密切随访;对于新发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时建档, 及时上报失踪、走失、死亡的精神疾病患者, 对病情加重或扰乱社会治安的患者, 及时联系专科医师会诊, 做出妥善处理。

(6) 村卫生室要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做好患者家庭成员康复指导及应急处置等工作。

(7) 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居民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8) 各级组织管理人员要明确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的目标和职责, 动员全社会关注, 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 为患者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信有政府主导, 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能规范有序开展, 对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通过对眉山市东坡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针对存在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从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篇9: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0-01

重性精神病是指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且社会活动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因为病例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2004年9月,精神卫生作为唯一的非传染病项目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行列[1]。目的是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或尽可能减轻精神障碍残疾程度,提高精神残疾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或恢复劳动能力,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社区中心依据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管理规定,对辖区38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的社区家庭随访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其中72例患者随访干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家庭干预失败原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为以后的此类患者家庭随访干预提供帮助。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家庭随访干预失败的72例患者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12岁-73岁,危险评估:0级2人,1级9人,2级29人,3级27人,4级5人。

1.2 方法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要求,将我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等6类患者分成不稳定患者,基本稳定患者和稳定患者进行分类干预,采取电话预约上门访视的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并对患者和家属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支持照顾。

2 结 果

通过对社区干预失败的72名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精神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伤害性,导致很多人对精神病患者避之不及,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缺乏宣传导致失访占29.17%,家属对患者疾病失去信心,拒绝接受访视占23.61%,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沟通不到位占22.22%,患者病情加重出走或家属带患者去专科医院就诊占13.89%,患者自己拒绝1例占1.39%,其它原因占9.72%1。

3 原因分析

3.1 患者自身原因 ①患者认为自己没病,偏执狂妄,或者不与人交流导致干预失败。②患者病情间断发作,突然加重离家出走,或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去上一级机构或外省就诊导致干预中断。

3.2 家属原因 因为重性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给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家属心理压力过重,又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来自社会的心理支持。对疾病的预后不乐观,产生悲观与绝望的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实施。

3.3 社区随访人员因素 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各类人才相对缺乏,而精神卫生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科目,所从事的相关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区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全面地为患者及家庭做出详尽的风险评估,不能合理地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康复干预计划,或者干预不能持续,只是短期行为,而使干预失败。②随访人员不能巧妙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不能体会患者家属的心情,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得到信任与认可,导致干预失败。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因 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神卫生科设施简陋,缺乏应有的康复训练器材及设备。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科室,导致简单的随访干预无法满足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3.5 社会歧视与偏见 精神病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患病时因缺乏自知力,很少考虑病愈后的问题,而当病情处恢复阶段时,就可能会遇到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同时家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多方的调查结果证实这一结果[2]。社会的关怀及宣传力度不够,使大众缺乏对这一类患者及家属境况正确的认识,缺乏同情心导致干预失败。

4 建 议

4.1 请求多部门协作,提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庭的照顾,尽量减少患者疾病的发展加重,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协助其参与社区活动,减轻患者及家庭负担,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干预,使患者回归社会。

4.2 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社区干预活动 ①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取得其信任。建议尝试成立社区精神病患者联谊会,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定期为患者及家属讲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让不同的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家庭护理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的心得体会,让他们获得家庭之间的互助。②根据患者各自疾病的特点及需求,随访人员向家属传授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病态行为时的应对技巧,提高家属照料患者的能力。并和家属一起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共同促进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

4.3 加强重性精神病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随访人员的业务素养与康复训练技能。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社区随访人员必须具备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时,随访人员要有疾病发生和转归的预见性,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家属的经济状况及心理需求,使得干预计划真正切实可行。

4.4 加大多精神科的投入,取得政策与社会的支持,引进或培养心理咨询师相关专业人才,适当添加相应的精神康复器材,减轻患者病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技能,早日回归社会。

4.5 加大健康教育宣传 ①对家属提供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随访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要告知疾病的预后,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依据个体化康复计划,多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家属护理患者康复的能力。对早期患者多给与心理及社会支持,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疾病的恢复树立信心,提高干预效果。②社会宣传消除公众歧视。消除歧视是精神病患者促进康复回归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患者疾病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建立家庭和社会的适宜的心理支持环境,有利患者客服自卑,恢复自信。多进行公众宣传,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扶持帮助。消除社会歧视,创造良好的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回归社会的环境,也是社区干预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50.

篇10: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作为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一,是我们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项工作对我们非常陌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有相当难度,对此,我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年初把它列入今年中心中重点工作之一,首先成立领导组,制定《重性精神病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和不断完善工作流程,通过一年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较规范管理,已收到初步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制定计划,重在落实

国家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把它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之一,因此我院首先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将制订的《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实施方案》交由大家学习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成立了由我院院长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工作流程科学化,任务职责明确化 我们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的经验,考虑到辖区居民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布多少的不同,召开各村卫生所所长会议,要求他们结合以前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逐户摸底,同时对辖区的患者进行登记造册并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我科今年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明确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完成项目目标所规定的任务。因此公卫科主要负责人为该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和执行人。为了做好落实,我们制定工作进度表,规定在一个月内对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并管理,为了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派人全程参与,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进行督查。

三、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结合慢性病管理和送温暖活动,营造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氛围。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是更容易受歧视的群体,我们要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康复意识。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复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帮助精神病人。在社区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残疾人真正康复,必须是躯体、精神、贫困等三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每年不仅对残疾人免费体检,而且对到我院就诊的实行优惠,力所能及的减免费用。今年免费体检。

四、强化培训、指导,确保项目质量;规范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这项工作对我们是项全新的工作,不管从专业知识、管理经验都十分缺乏,要把这项工作做到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首先要逐步培养一支较专业、有爱心的团队。因此项目领导小组同志和相关人员除自学相关精神病防治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市专科医院开展的关于精神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才有技术力量为重性精神病人在功能训练、技术培训等康复服务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我们要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做好重性精神病筛查、病情评估和定期随访,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上一篇:当代作业文学下一篇:医院两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