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2024-06-22

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文鼎大标宋简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加速发展,企业不断壮大,用工需求日益扩大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逐渐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

断调整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县域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难”和下岗失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吹响了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号角。一年来,全县共完成技能培训××人,转移××人,转移率高达××,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培训中,农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印入人们的眼帘,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

一、农村人员的基本现状

×农村人员,按照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女满周岁、男满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人员。根据××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农村人员共有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性别比为。在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人员人,占全部人员的比率高达,高中(中专)及以上人,只占,其中大专以上仅人。在产业分布上:现有实际从业人员人,占总数的,从事三次产业的比例依次为,其中二产中,从事服装加工工业、建筑业、转椅家具业的人数分别达到人、人、人,三项之和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游业的人数分别为人、人、人,高居三产前三位。在就业地域上:本乡镇内就业人数为人,占到了总数的;在县外与县内其他乡镇从业人员分别为人和人,占就业总数的和。

×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属于农村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为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全县有近人员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人员的富余劳动力。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今后的一产面临的主要是季节性农忙,富余劳动力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将会被完全闲置,人员走出田间地头,实现就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

二、农村人员的基本特征

×开展农村人员的调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员的基本特征,有针对地开展劳动转移。从普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人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由于农村人员九成以下都是小学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又缺少一技之长,大多数人员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二是家庭负担重,转移愿望强。农村人员基本上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阶段,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大多数承担着子女就学、婚嫁、造房等沉重的经济负担,养家糊口的愿望非常强烈。三是不愿出远门,希望就近转。普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万人中,有万人希望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上班,占到了被调查人的,可以考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到了。

×

三、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背景下,人员作为农村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更应当引起广泛关注。坚持“政府重视、市场引导、自身努力”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按照“本地转移为主、异地输出为辅”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合力推进农村人员劳动转移。

×⒈加强领导,政策驱动。按照全委会要求,切实把农村人员培训与转移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部门应把农村人员培训作为“十万农民培训工程”两大重点之一抓紧抓实,“十万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农村人员的劳动转移工作,每年排出转移计划。同时,在现有转移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人员补助标准,降低培训费用,对培训后转移工作突出的培训机构,根据转移率高低,给予不同程度奖励;研究制定农村人员创业或办联合体的优惠政策,探索出台鼓励企业吸纳农村人员优惠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扶持。

×⒉加大以村为单位的集中生产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就近吸收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完善中心村规划,整理土地和宅基地,做好利用废弃矿址、撤并学校和闲置集体用房发展村级工业“孵化口”的文章,实现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⒊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开展“生态观光种植”工程,利用我县良好的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人员绿色农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规模化种植,带动人员放手发展观光种植。同时,做好有机茶、畜禽、种苗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培育“三位一体”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吸收更多人员就业。

×⒋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

头的第三产业。创新机制,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通过景点深度开发,加快建设旅游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景区“农家乐”,为人员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加快建设“千镇万村放心店”,规范发展农村商贸业,为转移农民、致富农民提供更大平台。

×⒌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员脱离传统农业、离乡进城的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为人员创造更多务工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针对城市大量绿化需要保洁人员的现情,瞄准上海世博会之机,加强与申城相关部门联系,培训输出一批保洁工,进行定期养护;针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的婴儿无人照顾的情况,充分发挥人员中妇女能理家、照顾孩子有经验的特点,专门组织一批能拉得出、打得响的妇女能手,通过规范培训,建立专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双赢。

×

篇2: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1、近九成劳动力有初中以上文化。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__.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主力军。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1-40岁的达76.1%,16-20岁的比重为17.4%,41岁以上的比重为6.5%。

3、建筑煤矿业吸纳劳动力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占2.2%,批零贸易业占4.3%。

4、跨省转移就业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增多。近年来,__加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使一批有资金、有项目、有技术的返乡农民走出了一条快速创业、成功致富、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涌现出了刘显应、樊兴国等一批成功创业带头人。

6、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县政府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形成了支持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及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和跨省劳务合作体系,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1、农村生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增多。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供大于求。目前,__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1.6%。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近九成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用工需求,在技术就业市场显然缺乏竞争力,导致出现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旺,容纳劳动力能力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定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加大。

4、城镇化水平不高,就业岗位紧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__县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矛盾突出。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群体小,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县、部门、镇、村四级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服务平台已经设立,但在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用工市场、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上有待加强,需要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6、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劳务输出力度弱。目前,__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据调查,20__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

1、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市场知名度。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就业培训主要任务;二是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富有特长、符合岗位条件的技术人员提供保障;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拥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让更多受到培训的求职务工人员扩大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树立__的良好劳务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内外市场。

2、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维持好建筑、矿山、运

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__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3、提高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的转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按照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更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地。二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小城镇快速发展。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大力宣传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带动更多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文秘站:<向到小城镇离土离乡就业为主的转变。>

4、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培育壮大中间组织,密切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落实场地、人员和工作经费,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加强与用工市场联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篇3: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促进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 受杨凌示范区委托, 笔者同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保中心、各街道办、各个行政村等机构人员组成调研组, 于2014年10月1日至11月1日, 根据调研工作实际, 通过实地走访,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杨凌示范区71个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情况如下。

一、数据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杨凌示范区现有人口21万, 农村人口121287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87938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24531人, 富余劳动力63407人。富余劳动力中在校学生占6.5%,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占主体, 约5万余人, 有80%的农民均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 男性:16~25周岁11971人, 26~45周岁18322人, 46~59周岁17444人, 合计47737人;女性:16~25周岁9526人, 26~45周岁16085人, 46~49周岁14590人, 合计40201人。从文化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52072人, 高中31785人, 大专以上4108人, 合计87938人。从技能结构看, 掌握技能特长人数58035人, 劳动预备役人数13273人, 需要技能提升培训人数16630人, 合计87938人。从就业结构看, 富余劳动力4105人, 从事农业人数24531人, 区外转移就业21778人, 区内转移就业37524人, 合计879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本情况。杨凌示范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 始终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 抓住示范区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按照“政府促进, 市场运作, 部门服务, 农民受益”的原则及“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的总要求, 积极研究方案, 落实具体措施, 充实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302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就业11263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9%;向省内转移就业10515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7.7%;向区内转移就业9375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5.8%;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移就业28149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47%。2010~201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 男性:16~25周岁11971人, 26~45周岁18322人, 46~59周岁17444人, 男性合计47737人;女性:16~25周岁9526人, 26~45周岁16085人, 46~49周岁14590人, 女性合计40201人。从文化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52072人, 高中31785人, 大专以上4108人, 合计59302人。从技能结构看, 有技能特长人数12305人, 无技能特长人数46997人, 合计59302人。从就业结构看, 县外省内中:本市37524人, 西安4658人, 其他5857人。省外转移中:珠江三角洲2438人, 长江三角洲2192人, 华北1736人, 东北1035人, 西北1785人, 西南926人, 其它1151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情况。从综合统计和调查看, 从2010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织, 且呈快速上涨趋势。201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约1.4亿元, 而2013年2014年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达3.5亿元, 是2010年的2.4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从传统的外出务工向就业、转移就业发展, 且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 大量企业减员, 导致回乡农民工增多, 加之示范区二次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已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方面, 从5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看, 在外打工和就地转移就业收入基本平衡, 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约占农民纯收入的60%。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根据调查数字显示, 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趋于就近就地转移。从近几年情况看, 就近就地转移已占转移总数的81%, 特别是区内转移占就近就地转移的78%。二是土地少的比土地多的转移的好, 城镇边的乡 (镇) 、村比边远乡、村转移的好。三是回乡的农民工创业率高, 350人实现创业, 成功创业201人, 其中设施农业117人, 民俗村15人, 商业、运输69人, 带动区内3500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四是技能培训促进了转移就业。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采取上门培训、校企合作培训、输出前引导性培训等培训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做好转移就业工作, 确保稳定转移就业。

二、问题及发现

1.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不愿转移。部分农民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民, 生活较为富裕, 有多余的楼房出租, 靠出租房收入生活, “小富即安”思想较为牢固, 不愿出来工作;有部分农民怕外出不安全, 挣不着钱;有部分农民想从土地里走出去干点别的, 但不知道干啥好, 上哪去干;部分农村青年“高不成, 低不就”, 既要求工资高, 工作清闲, 坐办公室舒适, 但自己又没有相应的技能, 造成“转不出”, 即使转出来了, 也干不久。

2.深受多种客观条件制约, 不利于转移。经过几年来调研发现, 杨凌示范区大部分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了, 部分家庭妇女由于要照顾孩子或务农等原因难以抽身。经过培训后的手工编织等技能被群众掌握之后, 没有形成产销结合的产业链, 因此没有被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致使一些居家妇女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部分企业吸引力不足, 影响转移。部分企业工资、福利低, 规模较小, 工作环境差, 工作时间较长, 加班工资较低, 无法和南方的体制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相比, 工人的各方面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管理上缺乏人性化等原因导致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大, 也难以留住人才, 员工流动性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典型和算帐对比等方法, 启发引导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强化转移意识, 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二是加大组织发动力度, 重点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组织培训工作。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转移。如将参加培训转移与农村集体分红结合起来, 凡是有就业能力但不参加技能培训和转移的本地农村劳动力, 不能享受或减少享受集体分红, 奖勤罚懒等。

2.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 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 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大力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 以技能培训为主, 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突出职业技能实操培训。搞好调查研究, 开办农村青年乐意参与、市场急需的技能培训专业, 突出实操培训, 提高培训工作的技术含量, 努力实现“一户一技能”, 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稳定就业。三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结合农村扶贫, 区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 对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户、军烈属、转业复退军人的子女实行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采取智力培训扶贫的办法, 使农村新增劳动力不回流到农村, 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4.大力加强管理服务, 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 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制定转移输出计划, 使区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

5.大力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 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开辟适宜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 促进灵活就业, 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改进和规范用工管理, 努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实行人性化管理, 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转移就业, 让本地农村劳动力“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 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三是贯彻落实区政府出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激励措施, 奖励企业接收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 努力营造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此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还要提高农业生产率, 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 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四、结语

篇4: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一、天等县农民收入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天等创业者在各大城市打造的创业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天等创业现象”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中央级及区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天等县曾被评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荣获“自治区首饰加工”劳务品牌,2010年、2011年度获崇左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项考评特等奖,2012年度获二等奖。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631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53元。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1.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27.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5.9万人。全县累计转移就业16.2万人,其中:县外转移13万多人,县内就业转移2万多人。2012年,全县实现农民劳务经济收入16.37亿元,2013年,农民劳务经济收入达18.18亿元,增长11.06%。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县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3.从年龄结构上看, 18—30岁之间约占15%,30—40岁约占63%,40岁以上的仅占22%。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85%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5.从就业情况看,目前全县转移出去的13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30%,有近90%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80%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6.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县25.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约6.5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5%;有11.6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5%,有7.8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30%。

(四)县内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个体工商户4435户,从业人员8236人,注册资金9021万元;有私营企业157户,从业人员4397人,注册资金12617万元。在规模农业种养方面,主要有上映乡伏桃屯葡萄和桂花梨基地、都康乡多汝屯柑橙生产基地。

(五)县外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13.62万人在外务工创业,主要从事住宿业、建筑业、装修业、加工业、宾馆服务业、养殖业、出租车运输行业、汽车修理业、餐饮业、百货业、服装业等。其中:区内2.5万人,广东省8.55万人,海南省0.62万人,福建省0.47万人,江苏省0.28万人,浙江省0.3万人,上海0.4万人,北京0.2万人,其他地方0.3万人。外出创业人员创办的旅馆多达450多家,创办工业企业达250多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经营的桂林米粉店达1500多家,新成立了30多家运输型物流企业,建筑工程队达50个,服装加工制造企业有30多家,从事日用百货零售、批发行业将近4000家,从事汽车修理行业将近50家。

二、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要途径

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走出去与就地转移并举的原则,依托市场带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加强政府引导,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转移向有序性转移

天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最初是以人缘、地缘关系的“投亲靠友”和“以老带新”为主,盲目性较强。近年来,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收集用工、培训等信息,对采集的就业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每条信息真实可靠。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专栏、编印相关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发布,拓宽不同层次劳动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向有序性转移。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13万多人中,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转移就业的占67%。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该县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了培训模式。以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形式,将培训班办进企业、办进乡镇、办进农村,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培训。2013年,该县依托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崇左市天等县天顺驾驶职业培训学校、广西八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4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和创业等培训班,培训工种有:维修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驾驶员、创业培训等。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培训班,使学员掌握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必备的创业知识,提高自身创业的综合素质。为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改变原有的只在定点培训机构办班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前沿延伸至乡镇村屯。2013年,先后在乡(镇)举办了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育婴员等4个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班56期,培训人数2211人。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三)加强与驻地合作,组织劳务对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临时性向稳定性转移

nlc202309021503

天等县在东莞市建立了劳务工作站,劳务工作站与驻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劳务对接活动,积极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引导、鼓励、组织该县富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013年,通过劳务工作站发回用工信息6000多条,成功组织引导5000多人外出就业。

(四)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输出型转移向吸纳型转移

每年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信息平台。2013年2月5日,该县在县旧车站举办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13年就业援助日暨专场招聘会活动”。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内机关事业单位保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50个,县内外10多家企业入场招聘,涉及电工、焊工、驾驶员、会计等60多个工种700多个岗位,招聘岗位主要以专业技术型、综合服务型等专业类岗位为主,吸引20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70人。现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信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信息》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专项活动期间,该县利用圩日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县城车站和13个乡镇设置政策咨询台,免费发放“春风卡”、《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50000多份,走访企业21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157个,帮助实现就业2173人。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政策鼓励回归创业促就业。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打造良好的本地劳动用工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安心在家门口就业。

三、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与案例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全民就业创业

几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等领导担任副组长,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民就业创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天等县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北京、上海、东莞等地实地调研,召开恳谈会,为全县劳务输出和全民创业工作开创新局面,使全县由劳务大县转换为劳务强县。

(二)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就业创业品牌

天等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人员的素质,使广大创业人员不仅想创业、敢创业,而且会创业,能创业。同时在培训中把具有特色的优势工种和劳务品牌的培训作为重点培训项目,以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水平,大力推进“外出劳务”向“外出创业”转变。2011年3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天等人走进北大讲堂创业培训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给在北京创业的200多名天等籍就业创业者授课,主讲关于天等版“桂林米粉”如何搞好连锁经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等等,受到了就业创业者的好评。天等创业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功经营1500多家桂林米粉店,则成为外出成功创业的典范。时任自治区领导郭声琨、李金早及现任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高雄等对天等人在北京成功经营桂林米粉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2009年12月初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看望了在京创业的天等人,并给予“创业精神可嘉,走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的高度评价。2011年,天等县协助自治区远程办和崇左市委组织部,拍摄了反映天等人外出务工在外创业成功历程的电视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播出后,便在全县引起了热烈反响。同时,该县派员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组织天等外出务工人员观看,在他们中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取得了显著的激励效果。

(三)壮大就业创业主体,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培育壮大就业创业主体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关键,天等县鼓励、激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带头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引导现有企业业主和个体户拓展经营领域,提升产品档次,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创业的主力军。鼓励农民致富能手、种养专业户、城乡能工巧匠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滚动发展,成为创业的正规军。积极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广大城乡劳动者从事、开展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小修理、小服务、小经营等“六小”活动,从小做起,发家致富。通过引导,逐步使农民工摒弃“多赚不如少用”“宁可过紧日子,也不愿苦干”的落后思想,不断增强农民工创业的进取精神。注重树立创业成功典型,带动全民创业, 2010年2月25日,该县召开全民创业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外出、返乡及本地30名创业先进代表。同时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全县有300多人返乡创业,带回近7000万元资金,办起了60多家工厂,吸纳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在县一级建设了人力资源市场,在13个乡(镇)建设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配齐配全人员、设备。二是在政策上,从资金、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对创业者实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电价优惠,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三是在项目上,放宽了创业领域,依法全面放开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四是在资金上,实行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出台了《天等县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的政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笔,发放金额187万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妇联共同发放的妇女贴息贷款90多笔,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几率较大的情况,2011年,该县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合作,由政府免费出资60万元为7169名外出务工投保5个险种,累计保险保障金额为11946万元。五是在服务机制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就业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定期向他们发布用工信息,并经政府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网络,对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在外创业办证难等实际困难。

四、制约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出去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类人群收入比较低。

(二)乡镇、村两级缺乏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人员严重不足。该县在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51人,但是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同时承担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就业工作。二是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劳务信息不畅。主要是整个崇左市还没有建立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职业介绍形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每年只能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通过乡镇、村一级进行张贴、宣传,不能及时动态有效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预测信息。三是资金保障乏力。尽管天等县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于天等国定贫困县来说,经费投入压力非常大。

五、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乡镇、村一级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员、机构建设,建设向都镇、把荷乡等9个未建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楼,为乡镇、村一级配备较为实用的网络终端设备,扩大网络覆盖面,以增加信息量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二)建议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常态化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考评,层面还不够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对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是整合培训资源,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存在着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简单培训、低层次培训和盲目培训等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5: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祝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外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我县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诸多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篇6: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

**县农业人口35.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19.5。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已经成为连结城乡经济的重要因素。**县把握机遇,积极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好效果。仅2004年一年,全县向外输出农

村劳动力11000人,农民增收5500万元。

一、坚持从产业高度谋划。把劳务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项关系大局的产业来谋划和推动,制定了“强培训、扩输出、拓就地,全面推进劳务经济”的总体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建立联合服务机制。变由劳动就业部门一家的事变成多部门、多层次协调联动,综合服务的全县性大事。由县主管领导任组长,由就业服务局牵头,联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统计等部门组成劳务经济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劳务经济的组织、管理及协调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劳务经济工作格局。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制定了培训财政专项补贴、新增职业介绍机构税费减负、外出务工人员全程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措施,改变以前靠自闯出路、零散外出务工的现象,纳入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大盘子,劳务市场空间得到了拓展,可靠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培育输出龙头。由就业服务局牵头,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增设劳动力市场交流大厅,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加快劳务输出步伐。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坚持按富民工程推动。始终注重创新方法、拓宽渠道,真正发挥劳务经济增收富民作用。一是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在县电视台开设劳务输出专栏,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组织他们现身说法。引导农民转变封闭保守、恋守田园、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解决农民“不敢走出去、不会走出去、不愿走出去”问题。去年以来,通过就业服务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40以上。二是建立信息网络。在全县15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设立专职信息员,在全县330个行政村设立兼职信息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使每个农民都能快速及时地享受用工信息服务。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就业试点项目。作为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县,在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推进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先后在14个乡镇、47个村共计2399个农户中实施了奶牛养殖、红薯加工、金针菇种植等就业方案56个,实现利润957.3万元,使近1000名农村富裕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

三、坚持以城乡互动切入。主动顺应城乡互动潮流,从两个方面大力推动劳务经济。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城市用工需求的培训机制。在广州、北京等地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在天津、山东、石家庄等地设立18个信息网点,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沟通体系,实行以市场订单定向、培训输出为主的新型劳务培训方式,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建立“培训基地”,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培训中心”,在150个村设立“培训课堂”,先后开办微机操作、美容美发、保险业务、服装裁剪、维修服务等专业培训班18期,共订单培训外出民工1300余人;另一方面,设立返乡创业基金。进一步扩大劳务经济内涵,以劳务返乡人员为纽带,主动承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返乡创业基金,对有一定素质的返乡创业人员,进行资金和技术扶持。目前,已投入返乡创业基金30万元,扶持返乡创业人员开办纺织袋厂、纸箱加工厂、大棚菜种植基地等企业,带动就业800余人。

四、坚持在“宣传**”上做足文章。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宣传**的重要窗口,通过劳务输出宣传**、认知**、发展**。一是打造“**劳务”品牌。强化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引导外出民工肯吃苦、守纪律、遵纪守法,做技术能手,增强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劳务”品牌形象。二是建立劳务输出诚信基地。与石家庄、保定、北京、山东、天津、广东等地多家劳务市场以及企业密切联系、友好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诚信基地,以此宣传**,进一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三是实施劳务招商。为每一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招商引资宣传材料,以多种形式宣传**的矿产资源、农业特产以及优惠政策。通过劳务招商,使30多个外商来到**,投资开发奶牛养殖、矿产品开采加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个行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五、坚持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索。围绕劳务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在总结以前工作基础上,探索推行了一整套全新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发放农民进城务工“明白卡”,介绍求职方法和技巧,注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务工政策以及县转移就业和劳动监察机构的联系电话、负责人姓名以及务工所在地劳动监察机构的举报电话等内容;开通进城农民工向家里报平安的“

热线电话”,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接听、传送外出民工的平安信息;设立职业指导服务,配备2名职业指导师,对1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开展了“一对

一、面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实行“双证”培训,使800多名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取得了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了用人单位和劳务输出个人双满意的良好效果。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向国际

劳务进军,走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输出之路,已初步与北京金吉利公司达成首批境外劳务输出合作协议。

篇7: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一、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4、多措并举,切实抓好培训(1)加大宣传,多渠道组织生源。为了让农民朋友认识阳光工程,了解阳光工程,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招生广告等多种媒体宣传阳光工程的同时,在全县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常年招生联络处,并充分利用多方面的力量为培训基地组织生源,如职业中专首期沼气技工培训班,是移民扶贫办和阳光工程办共同赞助的,银宇学校首期电脑培训班,把以前接受过“春蕾计划”补助的困难女初中毕业生招为学员,现又享受阳光工程的补助,另外,为了方便目前已经在外打工的农民就近接受培训,职业中专还在广东等农民工较密集的地方开办了电子电工和电动缝纫流动培训班。(2)千方百计,切实抓好转移。开展农民工培训,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后实现转移,为此,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多数是“有的放矢”的。一是开展“订单”培训,如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保安武术学院的培训,都是以用工单位的“订单”开展培训的,让农民学有目的,学得放心,现绝大多数学员均送往深圳、温州、福建等地就业。渣津村民熊村通过在黄龙武术学院一个月短期培训,现在在深圳车视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保安,且一个半月后被提拔为保安队长;二是开展“招商引资”培训,如县农业综合培训服务中心,利用阳光工程的补助,为义宁镇招商引资引进的永兴制衣厂老板培训400余名电动缝纫农民工,不仅为老板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还为这些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

二、存在问题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条有效的重要的途径,确实是一件很“阳光”的事。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力度不够,宣传渠道不多,加上农民工大多数在外打工,培训机构招收短期培训学员不乐观;二是未出台有力措施落实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阳光工程办工作较难开展;三是项目补贴经费太少,难以帮助希望参加高技能培训的农民接受培训。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落实县阳光工程办一定的工作经费,以便更好地加强项目实施的协调和监管工作,同时建议省阳光工程办尽早安排落实xx年度培训补助经费,以便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得到更有力的开展。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范文网【】

《[推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篇8: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近期, 根据《中共威海市环翠区委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重大调研课题》的通知的要求, 我区就业办采取到部分企业调研、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等多种形式, 针对我区农村劳动力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情况做了一系列调查, 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效果、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等课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现对调查情况作简要汇报分析如下: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环翠区位于威海市市中心位置, 是威海的老城区, 下辖“竹岛、鲸园、环翠楼、孙家疃、嵩山”等五个办事处和“温泉、张村、羊亭”三个镇。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 农村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少。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者居多, 村里的留守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区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主要是外地来威企业务工人员的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现状

1. 培训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在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通过对魏桥纺织、广泰空港、怡和制造、工友集团等多家企业培训分析, 占公司销售收入3-5‰以上的企业仅为8.7%, 而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情况看, 培训经费的持续低投入必然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 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是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迫切需要引导企业从人才战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高度认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 持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

2. 相关企业培训计划制定及落实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各调查企业普遍制定了相关培训计划, 约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9%, 另外也有31%的企业并未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从中也可看出有近三成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完全的企业培训制度, 其对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企业规模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出, 企业尤其是不同销售额、资产额的民营企业在内部培训计划制定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别。普遍来看, 规模较大、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量越高的民营企业, 培训计划参与制定的比例也越高, 计划制定的条理性也越好。这说明企业培训的制度建设与企业规模大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小规模企业普遍对自身培训计划的制定缺乏足够重视。

3. 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研发现, 在所有培训方式中, 约有65.5%的企业采用公司“内部培训”, 其它47.5%的企业主要采取“外部短训”的方式, 而通过“学历教育”的企业比例为18.4%。从以上数据来看, 目前企业主要还是普遍采用公司内部培训的方式, 企业对培训方式的选择大多较为理性, 培训主要更加侧重于提高员工自身岗位技能的提高。同时“外部”短训的比例较高, 也说明企业对外部培训市场的需求较大。

三、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从现实层面看, 企业培训中普遍暴露的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 都严重制约着农村转移劳动力作用的发挥。

由于相应的社会化培训市场服务还不完善, 企业推动转移劳动力培训的体系还不健全, 现阶段区内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于是, 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态度变得十分复杂, 视员工培训为“鸡肋”, 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 想要重视培训却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因而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培训观念差

一方面是企业领导对培训的定位不清, 甚至认为培训是一种浪费, 员工的成长与能力的提升是员工个人的事, 员工培训是一项不经济的投资行为, 更有甚者认为员工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在现实中也存在企业培训后, 部分员工在获得相应技术指导即另谋高就, 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培训投资没有发挥其应有效果,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更大, 造成企业主认为解决用人问题还是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更合适。另一方面则是职工本身认为培训无用, 费时费力, 目前的工作自己完全可以胜任, 无需培训、培训无用, 特别是免费的培训更没有用, 学不到真技能。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就本区企业反映的情况看, 多数情况下很难从外部招聘到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上千人的企业竟没有一位专职人事管理员的情形依然存在。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有直接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较低, 制约着人力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劳动力培训管理缺乏科学性

(1) 企业劳动力培训目标不明确

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培训决策时往往不能做到科学分析员工培训需求, 使相关培训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工作大多是完成任务式的走过场, 培训内容也不尽科学。因而此类盲目性的培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实际上, 培训是需要投资的。这种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精神投入 (如企业管理者心智) 。不少企业本来就对员工培训缺乏足够重视, 再加上缺乏持续的培训投入, 员工培训意识便在此种环境中逐渐淡漠。

(2) 企业劳动力培训计划不完善

多数企业的工培训计划制定较为简单, 内容比较粗糙, 很少有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体系化的员工培训计划。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较为重视, 但对农村转移转移劳动力培训缺乏足够的关心。

(3) 培训过程的管理不周全

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培训准备不够充分, 培训管理协调出现漏洞;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 培训讲师在授课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偶有发生;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若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 会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培训遇到的种种问题, 应该从培训理念、企业决策层管理方式、日常培训管理这三个方面加以转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1. 促进企业经营者转变培训观念

企业管理者本身对员工培训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水平。要想提高员工素质, 必须首先提高民营企业主自身的素质, 促进其重视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这样, 从员工的角度而言形成一种榜样力量, 对企业领导决策者来说, 这也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 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企业经营者要加强自身领导素质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人力资源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这将对提升公司管理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企业经营者须转变观念

作为企业经营者, 应放弃“培训无用论”与“培训浪费论”的思想, 端正培训态度、正确认识培训作用。逐渐打破“不培训——经营不好——再不培训——经营更不好”的恶性循环, 从培训下手, 促进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

(3) 企业经营者需树立系统的培训理念

需认识到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培训管理前端连接着招聘管理, 后端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的培训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深度融合、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企业招聘农村转移劳动力员工后, 首先就要进行岗前培训, 才能使新招员工中胜任本职工作。

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化建设, 树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于员工培训工作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的认知。树立现代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重点应打破人力资源管理仅是一种单纯的业务性、技术性管理活动的认知, 要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经营目标科学地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应将企业员工视为组织的首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而以往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人力的可开发性, 主要着眼于引进成熟人才, 希望人才引进后即可承担相应工作职责, 省去培训的步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的生产效益部门之一。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1. 注重舆论导引, 培育积极良性的社会氛围

要继续加大企业职工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 做好动员引导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职业培训对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推动企业主动开展员工培训;要通过典型引导、工作研讨、政策宣讲等手段加强政策宣传, 经常性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 听取意见建议, 支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增强企业培训意愿, 增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农村劳动者, 要多措并举, 加大就业培训宣传力度, 使劳动者充分认识到就业技能在改善个人生活、促进致富增收中的巨大作用, 从而激发劳动者培训热情, 使其积极了解就业政策、认真参与技能培训。

总之要通过政府、企业、职工三方面联手、积极协同, 最终在形成重视职业培训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实现“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积极转变, 努力使崇尚技能、鼓励创业的思想导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 健全机制, 使培训工作见实效

当前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专业化院校完成, 各专业化培训学校凭借其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队伍和教学资源, 为全区劳动力培训事业的持续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2009年至今, 完成各类技能培训20485人, 创业培训3373人。尽管如此, 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发现, 在培训中劳动者自身技能掌握层次参差不齐, 部分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培训经费拨付使用程序繁琐等体制机制性问题较为突出。因此, 建议应继续加大就业培训管理实施机制改革力度, 统筹利用好各类职业培训资源, 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着力完善政府补贴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切实用好培训资金。

(1) 努力促使培训补贴发放流向多样化

促进培训补贴发放流向多样化, 可考虑对于自行组织培训的企业, 可将补贴直接发放给企业, 提高其参与培训组织与实施的积极性;对于自行选择技能培训的劳动者, 在劳动者接受完培训并经劳动部门鉴定后, 可将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以此激发企业和劳动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 进一步简化培训补贴审核拨付程序

上一篇:古代汉语习题下一篇:XX公司代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