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2024-04-25

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县**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示范县工作总结

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作为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作用,挖掘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良性循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打造成我县的支柱产业。**年我们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针对农民工返乡的现状,制定了**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工作。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10280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引导性培训12640人和职业技能培训4608人,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226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216人,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转移培训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质量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列为**年的首要工作,继续发挥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的作用,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输出具有一定技能、能尽快适应各类企业用工需要的劳动者。

县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 适应能力,特别是加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除了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积极做好农民工就业引导服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专业有针织机操作工、电动缝纫工、商品营业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计算机操作员、建筑混凝土工、钢筋工、砌筑工、摩托车维修工、电工、电焊和SYB创业培训。除了组织农民工集中到县城培训之外,还考虑到农民的实际困难,通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组织在当地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开办培训班前,都及时制定教学计划,设定好学时并选派专业技术水平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对学员采取签到制,严格按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课时要求进行培训。农民工培训后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者,发给了职业资格证或特种作业证,为他们外出转移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年,我县着重抓了创业培训工作,全年开展了SYB创业培训班4期8班,培训人数158人。许多学员经培训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同古镇四合村的岑昌庭从广东惠州市返乡后,申请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通过自身努力,于09年11月开办了“钟山县同古镇富丽华电子加工厂”,还聘用了返乡农民工15人。类似岑昌庭的情况还有很多。

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开展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根据用工需要增设了数控机床专业的培训,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实习资源的优势,以及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利条件,开展针对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的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后送入厂就业。经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比较高,深受用工企业的青睐。

我县还利用到钟山投资办厂的外资企业进行农民工培训,针对要求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我县安排用工企业开展定向培训,这 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在县内投资的用工需求,还可以经培训后向他们在广东经济发达地区的总厂输送熟练工人。

二、健全县乡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

县就业服务中心继续搞好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在现有场地基础上,不断完善设施建设,增加硬软件的投入,配备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职业介绍工作队伍。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实现县人力资源市场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联网、实时共享,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参加社会保险、参加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使广大农村劳动者随时了解和查询用工信息,及时掌握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岗位,保证农民工经培训后能按时转移就业。完善和提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机构、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工作“六到位”。对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加强政策业务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素质和执行政策的水平,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参加了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县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了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或工作人员到广东的外资企业考察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了解到了企业的真实具体情况,为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了解到了第一手资料。

三、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改善劳务输出服务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再转移就业,我们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各自优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广泛宣传,按照“政府扶持、整合资源、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务工提供岗位,多举措、多渠道促进返乡农 民工再就业。通过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有关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增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的信心。组织邀请20多家当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下到乡镇集市开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进村入户宣传政府有关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发布企业用工信息,现场招聘员工,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满足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了农民找工和企业招工“两难”问题。至**年12月,已在钟山县城、清塘镇、凤翔镇、珊瑚镇、公安镇等举办14场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据统计,专场招聘会进场应聘人数达17750人,发放宣传资料23720份,共发布空岗信息5610条,达成就业意向3360人,其中1840人已经在当地企业实现就业。

我县由人事劳动、农业、财政、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组成了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落实组织劳务输出的有关工作,由过去劳动部门的单一组织输出,转变为多部门的配合,组成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开展的格局。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把农民工培训和转移就业的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纳入双文明建设岗位责任目标。为了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基层工作作用,在各个村委均落实1-2名村干部作为乡镇劳动保障协管员,上传下达及时将用工信息向农户宣传,形成一个政府统筹、部门协作、上下衔接、高效运行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同时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公安局、共青团、妇联、总工会为成员单位,成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维权领导小组,切实维护好我县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县还做好了跟踪服务工作,积极加强与用工企业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确保组织输送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

四、扶持民工返乡创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我县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注重和外商接触,介绍我县的劳动力资源情况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到我县投资办厂,仅县劳动部门就成功引进了两家港资企业到我县投资办厂,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以劳务输出为契机开展招商引资,是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的新途径,无疑更能发展当地的经济,减少外出成本,增加劳务收入。因此,我县出台优惠政策,以外商同样的待遇扶持民工返乡创业,激励外出务工人员以就业为手段,以创业为目的,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学到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带回家乡,创办自己的企业。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发放管理办法>的通知》(桂劳社发[**]78号)文件精神,做好发放《返乡农民工优惠证》的工作,引导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创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等方面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全年已办理发放《返乡农民工优惠证》5072本,实现创业(含规模种养殖)的农民工人数达1316人,接受培训、创业、税收、信贷、就业扶持政策等方面服务咨询8960人次。

我县**镇以针织业为龙头兴办了35家针织厂,清塘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了玩具厂,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使部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实现了转移就业,特别是大龄农村劳动力和有家庭拖累农民工就近就地解决转移就业问题,从而形成一条链条式的良性互动的劳务输出模式和有组织有规模多元化的劳务输出格局,扩大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五、存在问题和明年工作打算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就业服务中心的培训场地(特别是实习场地)已经不适应开展培训的要求,迫切需要建设新的场所来满足就业工作的进行。为此,我县正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强建设县就业服务中心培训场所的工作,为今后转移就业工作打基础。同时做好开通和运行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劳保所的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准确及时的用工信息。**年初要结合春风行动的开展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良好开端,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品位。努力做好劳务输出,结合开展招商引资,为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特别要注重做好扶持返乡创业,完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实优惠待遇,切实做好服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3月2日

篇2: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2010]189号)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 00:0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人社厅函

[2010]189号)

2010-05-1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共计110个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几年来,各示范县采取多种措施,有力推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全国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当前,为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我部拟将“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调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并起草制定了《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附件1),请各地开展推荐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组织推荐一批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县,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进工作、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高成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排头兵和先试先行的样板。

二、推荐范围和数量

推荐范围为符合推荐条件、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县。原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结合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内容的调整,对各地的示范县数量进行适当增补(名额分配见附件2)。

三、推荐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完善,措施落实到位;

(二)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体系健全;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在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常规化、精细化;

(六)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四、推荐程序及工作安排

(一)2010年5月31日前,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上报推荐材料(格式见附件3);

(二)2010年6-7月,我部对被推荐示范县(区、市)进行审核后,公布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单,并明确示范县工作重点。

五、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推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我部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要求,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各地要重视推荐工作质量,认真组织填写推荐材料,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切实选拔出一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示范县。推荐材料格式可通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

(三)各地要尽快将具体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及时上报推荐材料。

联系单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群体就业服务处

联系人:王艺桥、左兆龙

电话:010-84661103、8466110

4传真:010-84561010

电子邮箱:qtjyc@yahoo.corn.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路3号(100101)

附件: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额分配表

3.申报材料格式

二〇一〇年五月四日

附件

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战略,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为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摆上县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计划,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策并举,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巩固转移成果,扩大转移规模,提高转移质量,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领导体系。

(二)制定出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府文件和部门意见,形成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

(三)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满足城乡统筹就业需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1.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

2.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制度和体系建设。

3.用足用好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介补贴,以及相关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4.县级财政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性安排,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加强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通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行政村。

3.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4.依托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调查统计制度,并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

5.建成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将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纳入到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6.扩大乡村劳务信息员或劳务经纪人队伍,规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3.实施分类培训、中短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优势,积极探索培训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

(四)发展有组织的异地转移就业

1.输入地和输出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制度化的双向对接机制。

2.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深化劳务协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劳务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市场经济组织加强联合,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协作。

4.结合当地人文和经济发展特点,继续培育和不断壮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发挥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的作用。

(五)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发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对转移就业的吸纳作用,千方百计挖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渠道。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六)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七)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篇3: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为全面了解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掌握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笔者对武夷山市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在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本文。

一、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

为保持武夷山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武夷山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72749人,按就业状况分类:在家务农36836人,占总数50.6%;亦工亦农11139人,占总数15.31%;已转移就业22188人,占总数30.49%;外出经商2586人,占总数3.55%。按从事产业分类:从事第二产业4267人,占转移就业人数19.23%;从事第三产业15541人,占转移就业人数70.04%。

(二)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劳动就业工作经验和对武夷山市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分析,武夷山市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如下4个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

据统计,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有68 9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8.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806人,占总数的1.11%。按职业技能分组: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仅2 380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的3.27%,而近97%的劳动力都无专业技能。

2. 劳动力资源就业地域要求主要趋向本地,想外出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

据统计,在有转移意向的8 559人中,要求在本市就业的人数7 780人,占总数90.9%;要求在本市以外就业的人数仅有779人,占总数9.1%,“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 劳动力转移趋向多集中在二、三产业。

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旅游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其中旅游业从业人员5 980人,占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27%,体现了武夷山市作为旅游城市的特点,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

4. 灵活就业、季节性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成为就业的主导方式。

武夷山市旅游产业、茶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用工需求量大,而淡旺季、制茶季与非制茶季用工需求差异明显,劳动力随着季节性变化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性极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武夷山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地转移就业以解决企业缺工问题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求职难同时并存

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27%,普遍能力和素质不高。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出现了一方面是低素质的求职者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招不到人的“两难”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无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数量偏大

通过数据采集分类,现有在家务农劳动力总数36831人,有转移就业愿望的8 559人、占23.23%,无转移意愿的28 272人、占76.77%。主要原因分析:一是武夷山市近年来茶、竹、白莲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力;二是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体普遍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不能达到技术工人的标准;三是劳动观念不正确,农村家长也认为子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不能从事一线操作工作。

(三)企业、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武夷山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的很少。而企业也对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重视不够,较少组织员工进行本岗位的系统培训,加之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培训机构力量薄弱,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公办培训机构如旅游职业中专、职业学院等,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对组织校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很难兼顾。民办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也把握不准。

(五)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劳动保障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据调查显示,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农民工只占3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受旅游产业、茶产业等季节性用工影响,劳动力随着季节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二是环境因素造成,园区企业所处地理位置较偏,普遍远离市区,而且园区在学校、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尚不健全,对招工、留工产生较大制约。三是企业人力管理不规范造成用工不稳。武夷山市企业在用工上普遍存在不规范,在劳动合同签订、加班工资、带薪年休假、五险缴纳、派遣工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劳资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及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用工氛围,大力挖掘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回归工程建设。建立外出务工人才、实用人才信息库,设立“回归工程”专项基金,用于对回归人才在薪酬、社保、公积金,住房等方面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要在辖区内组织宣传回归务工的意义和利弊分析,并对回乡务工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与待遇支持,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住宿、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困难。二是加强招聘工作。除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会外,每个社区居委会一年组织一次月招聘活动,招聘地点设在市劳动就业中心大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信息平台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对招聘活动知晓率,形成武夷山市人力资源市场“墟日”,打造武夷山市劳动力市场品牌,方便武夷山市企业招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强对有转移愿望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要在全社会加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教育,转变求职者的就业观念,让其理性对待转移就业,引导到当地企业就业。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多管齐下,引导不愿意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产业工作。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推行集约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就业转移到工业产业就业上来。

(二)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发挥现有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武夷山市近年来旅游业、茶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6月,合福高铁的通车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的用工将会大量增加,各培训机构应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重点转向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茶叶加工、茶艺师等专业。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鉴定,鼓励经过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可以获得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建立完善的培养工人政策。将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探索建立“殊途同进”成就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参培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无论产业工人通过何种途径成才,参照企业直补标准,政府都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补贴。四是加快培训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灵活、开放,有资金保障的培训体系,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订单培训。

(三)继续加强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的维护更新,使之正常化和制度化。

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把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当做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按职责和权限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保证数据库人员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成果,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对策措施,创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新思路。可探讨开发建设武夷山市微信就业公众平台,实现求职用工信息“一点录入,全城共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随时随地都可方便查询到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

(四)各企业、用人单位要规范用工,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力创建稳定和谐用工环境,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和务工者的技能水平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用工的稳定性。

篇4: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篇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篇6: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好基础台帐。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全乡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等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依据。

(二)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务服务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乡劳动力外出务工,乡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四)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输出地为本乡,一方面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

地点:纳雍县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

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篇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月均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9%,2500元至4000元的占36%,2500元以下的占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篇8:县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总结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向调整

首先, 应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大力开发新兴工种和就业岗位。根据双转移政策精神, 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城镇和二三产业。这种政策安排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农业和农村已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二是农业和农村仍然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认识往往只是看到了表象。一方面, 广东各地居民均具有务工经商的传统, 总觉得外出打拼机会多, 在外创业更风光。在很多农村, 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 从人口的就业和生活特质来讲, 实际上已经转移出去, 已经转化为城镇人口, 只是在身份上 (户口上) 没有得到认可。很多农村现在已无多少富余劳动力, 绝大多数居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另一方面, 农业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 而且农业的深度开发,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更是需要大批高素质农民, 有些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现代农业项目, 几乎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如果将60岁以上已处于退休年龄的劳动者除外, 很多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 (18~59岁) 不足的问题, 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劳动力尤其不足。

广东下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应该着眼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通过转移就业培训, 让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从农业生产进入农商领域, 合理引导农村社会分工, 在农村现有劳动力中, 分门别类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特别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超前规划设计一批新兴工种, 并对部分技术工种的农民从业者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目前, 农业和农村围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正待分化出一批新工种新职业新岗位, 如农村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林业技术、渔业技术、农机技术、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收储、加工、质量管理、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信贷中介服务、农业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 都需要专业人员。这些工种往往很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 也很难由城镇从业人员下乡承担, 更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接, 只能将一部分农民通过培训, 实现工种转化和社会分工。

支持部分工业企业把车间设在村间。引导城市部分企业将部分任务或工序分解到农村, 比如食品工业企业可以将原料初加工车间设在农村, 部分工业企业可以将组装、零部件加工等作业分包给农民家庭, 由企业提供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操作培训, 让农民利用自家或村集体闲置的房屋进行加工, 按件计酬。

其次, 合理规划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部分农民进城, 在城镇安家落户, 是优化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进城干什么?能否扎根?已成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问题。目前, 虽然已有五百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进城发展, 但这些进城者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培训, 可以说大多数只是掌握了一个行业或工种的皮毛而已。因此, 对现有的转移劳动力而言, 还不能说是可以立足工商、扎根城镇的实质性转移, 只是暂时的换岗。

针对受过双转移政策性职业技能培训、已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 (准市民) 实施稳定就业和落户城镇计划。很多地区主要面向当地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目的是向这些园区输送农民工, 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但笔者发现, 很多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 很难适应工厂工作和城市生活方式。一些农民进城多年, 始终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 飘在城乡之间, 一些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流动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民进城两三年后还是回到农村, 转移就业失败。扶助农民转移就业、实现职业转换应该进行长期跟踪扶持。可以通过第一轮培训让农民实现由农民向工人的身份转变, 并争取在制造业和城市连续工作三到五年。期间持续进行职业转换培训, 使他们在工厂工作的同时, 接受某一服务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离开工厂的时候可以顺利进入服务行业或自谋职业 (如经营个体经济) , 实现从工人到商人、个体经营者或自由从业者的转变, 从而能够保持职业的稳定, 并能在城镇扎根。

再次, 适应本地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引导外流人员回乡创业。文化程度较高、活动能力较强、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员外流, 对很多农村是重大损失。应当积极引导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进程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到农村创业发展, 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文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资金中, 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社会服务活动, 重点将这部分人培育成连结工农、融合城乡、带动农民的两栖人才。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式调整

一是变政府指令性培训向社会参与性培训转变

目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的主体是政府指定的部分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以及与这些学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些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由于政府指定少数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从而使这一行业出现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和行业垄断性。一些受托培训机构简单地按照在校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课程、教材开发和培训方式陈旧, 在课程、教材和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又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应当改变政府指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做法, 转为主要由农业产业化企业、各市县农林类行业协会、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创业协会、广大招工企业以及城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 尤其要促进社会各培训机构之间在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市场上形成竞争的局面, 通过行业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模式研究

参照省、各地市社科规划办和教科规划办实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课题立项规划申报的做法, 由省、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 每年设立一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课题, 对农民培训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 不同专业、职业、工种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促成成果运用。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 由有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组建农民技能开发研究和培训中心, 主动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专门研究、设计农民职业技能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根本改变目前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制造业 (工业) 加工工种为主要工种的培训内容和参照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培养模式, 大力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农、商、手工、服务类工种及职业技能。

三是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计划

农村劳动力要想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内在要求, 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生存发展能力、职业竞争转换能力, 只有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围绕培育新兴农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促使进城农民市民化, 需要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实施农村劳动力全民终身教育制度。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应坚持常年进行, 不断增加和优化培训内容。增加农民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培训、农民工职业转换技能培训、专业大户经营管理培训、农村干部研修等培训专项。实行农民教育券、学习卡制度, 免费向农民提供教育券、学习卡, 其经费由财政承担。实行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制度。各种惠农性财政补贴标准、农民信贷条件、致富项目补助、开办经营实体、子女就学补助、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等, 以及其他有关公共服务, 均与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情况挂钩。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助手段调整

一是由资助农民个人培训转为扶持联户经营项目

目前, 广东各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行普惠制, 农民只要参加培训, 政府会向其个人提供培训费、生活费等费用补助。补助标准一般在1500~2000元左右。这种情况比较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刚刚启动时的情况, 那时需要培训的农民总数较大, 任务较重。但经过几年的大规模转移就业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 部分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不足和人才奇缺的问题。应当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可采用创业项目导向资助法, 即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在本村、本镇或县城范围谋出路, 改变对单个参训农民给予补助的方式, 鼓励多个农民家庭联合举办创业致富项目, 对这种由多人 (多家庭) 参与、共同致富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 将15万元 (1500元/人) 平分给100个农民作为培训费, 不如将15万元用于资助由100个农民参加的一个致富项目。

二是由省政府和各市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计划”

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成功项目。重点扶持务农创业项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项目和进城务工经商项目, 将这些项目打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示范项目, 以此激励和发扬农民的创业精神。

三是广泛发动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在家乡设立各种互助式创业基金或农民创业协会

很多农村都有一批创业成功人士, 有些市县几乎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有几名甚至几十名资产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专业大户。鼓励这些创业成功人士设立创业基金和带头成立农民创业协会, 由这些乡间社会组织资助和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 也可以采取“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的直接带动模式创立一批致富项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配套政策调整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般而言, 凡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 其职业已经成为非农从业者, 这些人员一般不会退回农村, 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 应将这些进城务工经商者纳入城镇人口, 不应再作为农村劳动力或农民, 支持其在城镇落户, 在人口统计和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安排上作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和对待。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城区范围可以适当提高落户门槛以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之外, 其他各地级市在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落户方面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与城镇居民享有完全同等的待遇, 尽快实现全省所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进城梦, 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 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切实享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惠。另一方面, 让他们腾出土地, 使仍旧留守农村和农业的劳动力能够改善经营条件,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收入和其他社会福利。因此, 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使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城镇的家庭实现土地流转, 以满足留守农民对承包更多土地的愿望。

三是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培训计划202下一篇:初一考试总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