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的魅力

2024-06-22

数学文化的魅力(共8篇)

篇1:数学文化的魅力

谈数学文化的魅力

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

丁忠维

【内容提要】

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中逐步感悟到数学文化的独立特征和特殊魅力,借此把积累的关于对数学文化方面的认识,从数学文化渗透、独立的数学文化特征、数学比喻、人生坐标系、数学语言、改进自然语言、动物的数学本能、数学家即艺术家、信息时代中的数学等方面谈论了数学文化的独特的永恒的魅力,为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提供些可借鉴的数学文化素材。

【关键词】

数学文化

魅力

一位学者曾说:数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精髓,是生活中永不停息的强磁场,是思想家的精神乐园,是打通思维通道的一把利剑,她蕴藏着无穷的文化功能。如果把人类文化大致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类,数学文化似乎可以归入科学文化之列,如果我们细加探讨,就会发现数学文化有着独特的永恒的魅力。

一、数学与数学文化。

1、数学文化渗透于各领域。数学但作为一种工具,几乎已渗入所有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打进了众多的人文科学;而作为一种对世界事物的抽象,数学似乎又凌驾于一切人类科学之上,数学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通用的语言系统,可以说是一切自然科学之冠。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数学文化的渗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数学教学,至少可以说是一种缺少血肉的不完美的数学教学。事实上,数学文化在中学教学中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包的,离开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将举步维艰。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均能窥见数学文化的身影。他的文化魅力能自由自在地游弋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知识领域。

2、独立的数学文化特征。数学文化已经足以与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区别开来,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一种人类文化。数学文化经历了25个多世纪的有文献记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种自足的、能自我调节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在人类的文明中,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数学那样从形成文字符号开始就被准确无误地记录和保存下来。数学文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思想体系,已经无可争辩地具

备了独立的文化特征

二、数学文化在各领域中的展现

1、名言中的数学比喻

(1)成功的秘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用“A=X+Y+Z”的数学公式来解释成功的秘诀。他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辛的劳动,Y道标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2)天才公式: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3)人生分数: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好比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4)大圆与小圆: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芝诺对学生说:“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所掌握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也就是说,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一些。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2、人生坐标系

在人生的坐标系中,时间是横轴,价值是纵轴。若把人的一生逐步描绘在上面,我们就会发现,一些“点”处于高峰,光辉闪烁:一些“点”置于低谷,平淡无奇。如果闪烁的点密密麻麻,连成有价值的“实线”,人们就会感到自慰:我没有虚度一生;如果暗淡的点比比皆是,构成无所作为的“虚线”,他们就难免惆怅叹息:如果横轴的下面还存在“负点”,那将是羞耻和悔恨。

3、数学语言

(1)在文学作品的描述。在文学作品中,以不惜文字的精工编织为代价,换来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而数学语言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抽象反映,则以简要、精炼著称。数学语言不允许感情随意褒贬夸张。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以借用来作为对数学语言简练特点的文学形容。

(2)按不同方向改进自然语言的结果。(1)按简化自然语言的方向;(2)按克服自然语言中含糊不清的毛病的方向;(3)按扩充它的表达范围的方向。在数学语言一个符合(数字、字母、运算符号或关系符号)表示的语言,可以大大缩短自然语言表达的“长度”,使它从冗长的自然语言中解出来。

(3)在数学中的联想。语言表达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气,连用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结果等于一次肯定,就好像数学中的“负负得正”。如:未尝不可=可,无孔不入=有空皆入;无可疑之处=很有可疑之处;没有一个不相信=个个都相信等等。但如果不理解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数学逻辑含义,就会出现语言中的病句。如本意是说“解放之前”,却说成“未解放之前”;本意说“出乎意料”,却说“出乎意料之外”。但假如连用三次否定,如同数学中的先“负负得正”,再“正负得负”一样,结果仍是“负”。如“科学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不说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这句话实际是说“每个人都说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意思正好说反了,成了病句。

4、动物的数学本能

许多动物“精通”数学,如蜜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段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则是封闭的六角形棱锥形的底,有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所有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每个蜂房的容积几乎都是0.25立方厘米,这样的结构用材料最省而容积最大。

壁虎在捕捉昆虫时,总是沿着一条数学上的螺旋曲线奔跑的。

蜘蛛编织的“八卦”网,图案美丽、复杂,人们用圆规、直尺也难得画出。丹顶鹤成群结队飞行,而且排成“人”字形的角度永远是110度。珊瑚虫每年在体壁上“刻画出365条环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的。

5、艺术家、数学家创造素质的一致性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葬认为,不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数学家,如果把他们的根本素质看成是建立在一致的感情和直觉基础上的东西,那么,他们的创造素质是一致的。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的美,并用美丽的色彩和形态去表达她,这就是绘画和雕刻;而感受到存在于数和形间的美,并以理智的引导、证明去表现她,这就是数学。只是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因素,造成了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取得成就。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数学家头脑中所产生出来的“奇物不凡”的数学成果,本身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艺术品。

6、信息时代中的数学文化

“数学是我们时代压倒一切的科学,它的领域日益扩大,谁要是不用数学为自己服务,有朝一日,就会发现别人用数学来同自己对抗。”的确,如今的数学

不仅为自然科学服务,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离不开数学。经济学家发现,没有精确的计算,就搞不清经济的规律;语言学家发现,有了数学才能精确的描绘语言的构造;历史学家发现,古物的鉴定,史料的整理,数学都可以帮上大忙;甚至文学和艺术理论家发现,数学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某些难题;至于军事学家更不用说了,离开了数学他们就根本无法指挥现代的战争。不管你是否愿意,数学都是无处不在,它会陪你度过青春年华,跨越考试重关,充实风险人生。因此,不管你将来干什么,都需要把数学当作一件得心应手的锐利武器。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数学就在你身边,处处等你运用。

篇2:数学文化的魅力

——以《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一课为例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王 翔 222124 题记:

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让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真正渗透到日常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中,让每一节课都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笔者2010年12月被评为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依县教育局安排面向全县开一节名师展示课。在确定课题时,我没有选取那些教师容易出彩的内容,而是反其道行之,将课堂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最后选定的课题是《向量的概念及表示》,该课内容简单,概念繁多,采用常规教学方式,教师不易驾驭,更不易出彩。课题确定后,经过缜密的思考,决定将本节课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两个方面:数学文化和互动生成,力求通过师生的互动生成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在数学文化学习氛围中互动生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模块而单独设立,并提出:“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很多青年教师谈起数学文化,总认为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介绍一点数学家、数学史就能体现出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其实不然。张奠宙教授说:“不要把数学文化等同于数学史,应该从

文学、语言、科学、哲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揭示。”本文通过选取课堂教学中几个案例折射出原生态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案例1(猫追老鼠、龟兔赛跑)

师:如图所示,老鼠由A向西北逃窜,猫在B处向正东追去。问:猫能否追到老鼠?为什么?

生1:不能。师:原因是?

众学生异口同声:因为方向错了。

师:很好,请问当方向相同时,猫能否追到老鼠? 生2:不一定,视具体情况而定。

师:哈哈,你很聪明,你把“龟兔赛跑”的典故也考虑进去了,那么在正常的情况下呢?

生2:那猫一定能追到老鼠,因为猫的速度比老鼠快多了。

评析:巧妙构设“猫追老鼠”这一情境,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向错了”隐含向量的方向性。学生能说出这个原因,已经初步揭示了向量的方向性特征,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的。更为可贵的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出的“龟兔赛跑”典故,一方面彰显出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要体现了教师灵活应对突发事情的课堂驾驭能力。

案例2(拔河比赛)

简述:我们班与2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胜,试分析取胜的原因。提示:力的大小与方向两个方面。

师:透过上面“猫追老鼠”及“拔河比赛”的表象,同学们能看出什么本质的东西吗? 生3:速度与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正确,在现实生活中,像速度和力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很多,而在数学中,我们将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命名为向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师板书课题)

评析:上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课方式便于在激趣中引思,在互动中生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使之初步感受到数学之美,从而在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用数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学数学的价值,最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乐学、会学、学会数学,在获取知识传承的同时,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案例3(诗--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给你一个坐标系/你就在我心空飞翔/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风雨苍茫/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溶进了我的身体,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师:读完本诗后,请结合教学内容同学畅所欲言,谈所思、所想、所悟!(学生回答过程略)

师:仔细研读诗文,诗中包含了“向量”、“基底”、“自由向量”的概念,点明了“方向”和“大小”这两个作为向量基本特征的因子。特别是她强调 “向量”数形结合的特性。现行的教材在编写时,将“向量”放在了代数中,因而会被习惯性的认为就是代数的内容。事实上:

向量既可以看作是代数的内容,也可以看作几何的内容。只是“向量是几何对象”这一点常常容易被忽视。我们知道:向量可以用来表示空间中的点、线、面。例如:如果以坐标系的原点为起点,向量就与空间中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一点和一个非零向量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它通过这个点且与给定向量平行;同样,一个点和一个非零向量,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平面,它过这个点且与给定向量垂直。在高维空间中,这种表示十分有用,用向量还可以表示曲线,曲面。由此可见,向量可以描述、刻画和替代几何中的基本研究对象——点、线、面,从这方面来看,它是几何研究的对象。因此,向量是连接几何和代数的一座天然“桥梁”,它进一步地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是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以后的学习中,这座“桥”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评析:数学概念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的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许多教师会加大讲解的力度,多方进行阐释,甚至是引经据典,结果却是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莫名其妙。本课的概念更是典型的基础性的元概念,传统的方式效果很不理想。但是本节课借助诗歌这一特殊的载体,采用融情入理的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的数学凸现“情趣横溢,诗意盎然。”这种特殊的诗意情境蕴含着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的文化特点,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更高的升华。同时也表明,数学文化将在数学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案例4(一则寓言)从前,有一个魏国人要到楚国去。路上有人问他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魏国人满不在乎:“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魏国人依然毫不醒

悟:“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师:读完这则寓言后,请同学们做两件事情:知道的同学到黑板前写下这则寓言的名字;然后再谈谈本寓言主要的寓意是什么?(学生答题过程略)

师析:南辕北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动方向要与目的保持一致,不可反向而行。只有确立了准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达到成功的彼岸;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无论怎样优越的条件,都不会帮助你实现预期目的,进而取得成功的。真诚地希望全体同学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创造灿烂辉煌的明天!(结束本课)

评析:这是本节课的结束环节,依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结束就是回顾课堂重点,提示下节课预习,单纯作为教学环节没有什么否定的地方。可是,教学目的的实现就很值得商榷。然而,本节课通过“南辕北辙”的寓言,用向量的方向性类比生活中的方向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人生联系起来,将德育渗透在智育中,将数学文化贯穿在数学课堂上,在把本节课推向高潮的同时,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将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让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渗透到日常数学课堂中,最终让每一节课都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单土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大罕.我的向量.高中数理化(高二版)2007.2.北京师范大学.●作者简介:王翔,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云港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教学能手,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连云港市基教课改 “优秀教师”,市高中数学调研考试命题组成员,赣榆县首批名师,从1998.9至2010.9连续12年执教高三数学,主持省课题一项,发表与获奖论文120多篇,现任赣马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兼高一年级主任。

篇3:挖掘数学文化 彰显数学魅力

一、从思想方法中渗透,揭示数学的理性与奇异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精髓、核心,它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而教材内容呈现的是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有形"的现成知识,而“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则不成体系地分散于教材的各部分中,并且往往是蕴含在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中,沉积、凝聚在数学结论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展现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知识发挥更大的智慧价值。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体现了优化运筹思想。笔者教学时安排了以下环节予以渗透:(1)提出问题:一张饼、两张饼、三张饼(每锅最多只能烙两张饼)分别怎么烙时间最少?(2)动手操作:学生一人一份拿出三张饼,亲自动手烙;(3)比较讨论:各种烙法的合理性;(4)发现烙法:4张饼、5张饼……9张饼的最优烙法;(5)总结规律:每次烙的时间x烙的次数=总的时间;(6)推广运用:生活中哪些事情也可以这样思考?这样,就把抽象的运筹思想具体化为学生能感知、能理解的数学事实:怎样合理地烙才能最省时?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尝试,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感知运筹思想。然后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初步体验和感悟运筹思想,在多个烙法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又进一步理解运筹思想。最后在推广运用中让运筹思想扎根在学生心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二、从数学史料中补充,体现数学的丰厚和悠远

数学史料主要表现为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数学名题、数学故事、数学人物及蕴含其中的数学精神等。我们教学时如果从数学史料中选景补充,可以丰厚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由来的丰厚和悠远。

(一)数学名题—展示有文化积淀的“物”

数学名题以其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使人折服,以其匠心独具的构思模式令人陶醉。它们是数学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数学文化结晶,具有深厚的数学教育价值。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5页的“七桥问题”的教学:首先教师开门见山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后,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哥尼斯堡城优美秀丽的风景图和小城的七座桥进行解说,使学生知道了七桥问题的内容,又了解了七桥问题产生的背景与渊源,使学生的视野在时空上有了更广阔的延伸。接着让学生尝试,当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说明:不只是你们没办法,当时哥尼斯堡城的人都参加,也都找不到答案,这时他们想到一个人—欧拉。随即教师引出数学家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为“一笔画问题”。然后“学生探究一笔画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七桥问题—发现七桥问题的答案(要找的那条道路是不存在的)”。最后让学生回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说感受,反省抽象出数学建模的重要性与欧拉的伟大。教师以此为契机指出欧拉只用一步的证明,就概括了5040种不同的走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拉对于七桥问题的解决,开创了几何学中的另一个分支—拓扑学的研究,一门新型的学科由此诞生。教师又补充有关欧拉的故事与成就,使学生体验更深刻,感悟更到位。纵观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新鲜,跃跃欲试—迷惘,束手无策—清晰,恍然大悟—反思,感悟颇多—查阅,收获丰厚”的过程。这样由一道数学名题,引出一位数学家的故事,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文化积淀下来的“物”展露无遗。

(二)数学人物—歌颂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有关资料。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时,可以适时对优选法、统筹思想的创立者—华罗庚,进行简单介绍,他出身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了,后来一边谋生一边自学,经过艰苦努力成了蜚声中外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的优选法、统筹法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华罗庚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一生会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也加深他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又如一笔画问题与数学家欧拉、重叠问题与韦恩、抽屉原理与狄里克雷等等,这些杰出数学家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许多学生来说,无疑有着构筑希望,放飞理想的激励作用。

(三)数学故事——再现有文化色彩的“事”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化色彩的“事”很多,如“田忌赛马”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等,又有多少学生知道这也是数学?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时,学生可能已经对这一故事有了了解,但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紧接提出问题:“为什么马还是那几匹马,比赛结果却不一样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在比赛中选择不同的对策,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这个故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一个典型数学问题—博弈。像"曹冲称象”故事,用今天的观点也就是等量代换思想。这些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古人智慧,又能使学生懂得很多知识和深刻道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从数学之美中插入,展现数学的奇葩和魅力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组成数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就是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之美—数学符号、数学逻辑的简洁美,图形的对称美,规律的统一美,分析推理的奇异美等等。如:

“重叠”之美开始露头了,让人自然想到第三式、第四式:

经过计算,它们居然也是对的。于是,大胆的人又会猜想下面的无穷无尽的等式也是成立的:

这个等式中的第一个因数由n个3组成,第二个因数由n-1个3与1个4组成,而乘积由n个1和n个2组成。当然,重叠之美不限于此,这里只是初步让学生尝尝文学与数学之美的甜头而已。以上重叠之美可以结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去揭示、欣赏、体验、创造美,课堂上学生深深地被数学具有的神奇美丽所吸引,并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朴实无华和无穷魅力。

四、从数学应用中切入,体现数学的博大精深

数学的应用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了植树问题的解决策略后,可设计由植树问题变式的问题,如装路灯问题、上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排队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并从中应用和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其实植树问题中就蕴含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此时,再向学生简单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如运输优化问题、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时间控制问题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丰富和神奇,领略数学的博大和精深,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索数学的奥秘。

篇4: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字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了解各种运算符号的发明史。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世界货币的名称和流通情况。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了解原始人只能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用测太阳的影子的长度来计时,于是发明了“日晷”等工具。接着发展到用滴漏(水和沙等)的方法来记时。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早在35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古罗马使用的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公元263年,他创造了“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表明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在艺术领域,数学的应用获得了许多出人意料的重要成果,如电子音乐、数字电视等。

数学与自然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光是按照直线方向传播的;植物的叶片是按“黄金比例”来排布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通风、采光;大雁迁徙时的排阵夹角是54°44′8″,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蜜蜂构造的蜂房是最佳、最好、最省的建筑,每当提起它总令人拍案叫绝,也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大师惊叹不已。

数学与人文科学更是亲密无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接受了华罗庚教授的建议,带上了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案升上天空,去寻觅地球以外的文明,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并产生“数学交流”。

在人类学中“数量化”成了人们生活的评判标准,空气质量指数、人气指数、健康指数、小康标准等越来越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古今中外,数学家们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像商高的“勾股定理”,祖冲之的“密率”“杨辉三角形”“卡普列加数”“斐波纳契数列”“卡普雷卡尔黑洞”“数字陷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亲和数”“完全数”“孪生数”“勾股数”等等,无不显示着大师们的光辉成就。

数学家的故事为数学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可以说是数学家们执著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推动了数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让数学大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让学生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已是数学文化生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挖掘出来必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如:数字、字母、汉字、标志、图案、国旗、树叶、动物甚至人体等都存在对称的性质,接着可以展示建筑图片、数阵、幻方、算式、平衡等内容,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的对称美,体会对称的稳定、协调、和谐给人带来的舒适美观的感受。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共同解读图形的形态美。如:“垂线”如同拔地而起的大厦,给人以挺拔感;“水平线”似无风的湖面,给人以沉静感;“波浪线”像波涛滚滚的江水,给人以流动感;直线的刚劲有力,曲线的轻快流畅,正方形的平稳方正,圆形的流转柔和、完美无缺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并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小学)

篇5:莲文化的魅力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学生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学会用文字、图画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德育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板块一:导入: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默默地感动,在我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奇葩格外的引人注目,那就是莲。《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之句;屈原《离骚》则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咏唱;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句更是将荷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莲花精神的发展史。那么你能说说你对莲的了解和认识吗?。

板块二:看莲:图片欣赏。

1、亭亭玉立的荷花,飘飘荡荡的荷叶,丝丝缕缕的清香,组成了一支清新的夏日乐章。身臵其境,看薰风翻背,赏黛玉交映,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被眼前的清凉世界陶醉。

2、在中华荷园里行走,留连,你会遇到晴荷、雨荷、风荷、雾荷,她们亭亭玉立,别有韵致,她们舞得朦胧,舞得飘逸,舞得沉醉,舞得欢乐。你自由的心也会情不自禁随之翔舞,那一瞬,荷是你梦的云裳,你便是一支轻舞的新荷。板块三:识莲。

师语:2500年前,人们就已经把野生莲花进行了人工栽培,为的就是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莲花的芳姿。莲在我国各地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许多清丽柔和的色调。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与莲的历史、栽培、品种等相关的知识。(1)莲的名称(含学名、别名、美称等)

1.荷名一览 ①以其外形特征命名。

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②以其生长习性命名。

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以“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③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

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2.藕之别名

玉节:藕为荷花地下茎,色白如玉,有节,故名。

玉玲珑:藕白嫩如腕,故名。

玉臂龙:相传唐末名人崔远家别墅在长安城南,中有一楔池,从池中挖掘出一特大巨藕,形长如龙,故名玉臂龙,又称楔宝。

3.莲子别名

玉蛹:莲子色白如玉,形似虫蛹。古代无名氏《莲子》诗云:“不是荷花窠里蜜,方成玉蛹未成蜂。”故莲子又有白玉蛹的雅称。湖目:因藕生湖中而莲子似目,故名。皮日休《夏景冲澹诗》:“天台尽得千回春,湖目芳来白渡游。”苏轼在《忆江南寄纯如》诗中也提到:“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2)莲的历史、品种。

▲了解荷花:荷花单生,系两性花,与立叶并生,因品种不同有单瓣、半重瓣、重瓣、重台和千瓣,花色有红色、粉红色、桃红色、白色及黄色等,单花期一般只有4——6天,但也有个别品种可达10天,花多晨开午闭。荷花的群体花期较长,可达三个月之久。莲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药,莲瓣能治暑热消渴,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荷花更是绿化、美化、净化我们环境的贵重之花,所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是荷花别样红”的佳句。

▲了解荷叶:(荷叶呈质状圆形,全缘波状,幼时两侧内卷成梭形叶面黄绿色至深绿色,具蜡质白粉。荷叶是进行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器官。荷叶同样

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药用上能清暑解热。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莲叶防水和自洁的特点发明了一种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了解莲子:荷花受精后发育成果实,俗称莲子,莲子为小坚果。呈椭圆形,其大小因品种而异,一般长1.6----1.8厘米,宽1.1----1.2厘米,幼果期果皮绿色,成熟时呈棕褐色、灰褐色和黑褐色。莲子的果皮极为坚硬,其表面有气孔和保护细胞,表皮下面有坚固面致密的栅栏组织,气孔下面有一条气孔道。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很小,空气和水份无法自由出入,甚至能阻止微生物的侵害,所以莲子的寿命极长,千年古莲发芽之谜也就是这个原因。做为中药莲子有健脾止泻的作用,做为食用“莲子粥”可以滋补身体,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了解藕: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沙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成为螺旋状的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后来人们就有“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3)莲的图片、工艺品(含邮票、明信片、挂历、水墨画等)

莲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莲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莲是我们探究的宝藏……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你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莲无处不在。(4)莲的美食和药用 板块四:诵莲:

通过同学探究和讲解,我们感觉到莲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感受到莲文化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意味无穷,下面,我们只从欣赏和体味古诗词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莲文化的魅力。

1、莲与文学。

大家都了解哪些有关描绘莲的诗词?能说说吗?

(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只背诗或名句)。

教师点评。请大家打开资源库中的诗词文赋,再来深入理解和体味一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赏读诗词。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两 浪心。

2、莲与音乐。

3、莲与佛教。据考证,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人还将它作为自己的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板块五:悟莲

篇6:文化管理的魅力

从水泊梁山的发展史来看,前后领导者有不论良莠、杀抢通吃的小人王伦,也有智勇双全义盖云天的晁天王,但可惜他们终未坐稳头把交椅。宋江形容不振,仁慈怕事,义不及卢俊义,谋不过公孙胜,勇不如鲁智深,但恰恰是他,领导梁山好汉创造了反抗朝廷、打击贪官、赢童贯、败高俅、平王庆、打方腊等一个又一个战争神话,并最终实现了其“报效朝廷”的人生终极意义。为何?笔者试图从组织管理发展历史看待水泊梁山不同时期的领导之道:

(一)《水浒》中的好汉大都是被“逼上梁山”,最初的草台班子以王伦为首,目光短浅,嫉贤妒能,算是乌合之众,只是为了解决一己温饱而落草为寇,连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不得不屈人之尊而异常愤闷,大家背景不同,志向各异,所以整个组织班子异常松散,最多算个自发管理的阶段。在晁天王和吴用的参与和挑拨下,王伦班子很快土崩瓦解;当晃盖以山寨新头领身份走上前台时,着重于建立工作组织,并开始计划日常业务,譬如根据决策需要,重新确立了晁盖、吴用、公孙胜三力合一的谋略班子,以林冲为首的中坚团队和八百个支配喽罗,而且提出了当前的工作任务:整仓、修寨,造军器,备船只,全力抵挡朝廷扫荡,以解决存亡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晁头领大方地开展物质激励,将“智取生辰纲”所得好处用来分给众人,安排家舍,人心一安定,聚义势力渐成气候,梁山泊初步实行科学管理启蒙,发展步上正轨。

(二)第三代领军人物——宋江的出现为梁山泊的发展带来了巨变。及时雨宋公明一贯拥有良好的口碑形象,后来又冒死相救梁山好汉的“大义”,与梁山“义字为重”的组织氛围非常契合,这一点为宋江获得较高威望打下了基础,但要顺理成章坐上梁山的头把交椅,仅根据一点好名声和取得几回攻城战功,是难以服众的,试想此时梁山声势浩大,屡遭朝廷围追堵截,外部环境非常险恶;内部人员结构复杂,队伍规模空前,有弃官投奔的,也有草寇归顺的,有高阶之后,也有乡野粗人,有地主豪富,也有泼皮无赖,而且先后经历王伦、晁盖等不同领导,各成体系,资历、本领、心态不一,非一般之士是难以坐得稳的。鼎盛时期,宋江果断导入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手段,着重“搭班子、引人才、带队伍”,实施规范管理。主要措施有三:

一、结果导向,以业绩说话。宋江上山前,晁天王管理较为粗放,义字当头,导致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宋江上山后,首先肯定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前提条件——我们是兄弟,笼络了人心;但同时又间接否定了按资历坐位的旧规矩,当他带着一帮人马上山之际,即语出惊人:“休分功劳高下,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到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外定夺。”也就是说,不管以前功劳、资历如何,以前的排名统统不算,以后按照功劳,重新考核,再评定座次。他自己带头响应“结果导向”原则,所以在每次打城头之际,闹华山,取关胜,打曾头市,都是自告奋勇,亲临一线,且取得了不斐的业绩,这种争功劲头为各位好汉树立了一副标杆,连久居首位的晁盖也因此感到压力,誓要亲自参战立功。宋江用实力打破了梁山的评价规则,为自己后来坐上头把交椅奠定了价值基础,让人不得不服。

二、科学划分管理层级,完善组织职能。宋江坐上头把交椅的二板斧是重新建立了组织治理结构,并确立了职能分工。组织建立原则以有益于事业繁荣为根本,用人所长,宋江、卢俊义二人同时作为领军人物,一个以“大义”统率全军——内树管理,一个以“外交”能力服众——外拓市场(为宋江被招安出了大力),非常地合拍,再加上吴用、公孙胜等智囊团形成了梁山泊的决策“大脑”,下设参赞军务、钱粮管理两个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主要由马军、步军、水军部组成,还包括信息打探部、守卫部,以及补给后勤、生活杂务等支持部门。部门实行直线职能管理制,像马军就有五虎上将、骠骑先锋和小彪将探马几个层级,各司其责;根据能力定岗,如母夜叉孙二娘这样的角色,就安排她仍旧在山下开店探听军情,编制归信息部。此招结束了大家各怀心思、互相拆底的争位局面,各好汉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自然就更加效力于聚义事业。

三、不拘一格,广纳贤才。众所周知,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资源从输入到输出增值的过程,人才正是管理团队成功的第一要素,宋江在被迫逃亡的路上,靠着个人魅力,结交了一大帮仁人志士,像箭术过硬赛李广的花荣、脾气大本事也大的秦明、勇猛无比的黑子李逵、谙熟水性浪里百挑张顺、日行千里比赤兔马还快的戴宗,这些拥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无不为梁山事业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在后来的战斗中,宋江也惜才如命,大名城一战,最终迫使朝廷命官关胜弃甲上山,靠的就是宋江的欲擒故纵用心感化,一句“大刀义勇神将,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就化敌为友了。呵呵,这等心胸难能可贵。

(三)提升了基础管理的梁山泊,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军事软硬件充足,组织机构日趋完备,规模日益壮大,需求层次日渐提高,出现一些小富即安、热衷于“大块分金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享乐主义者不足为怪,特别是在梁山泊未来发展路线问题上:最终要起义造反,还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可以说还处于混沌状态,到了不得不澄清的阶段。宋江没有丝毫犹豫,运筹领袖智慧,实践文化管理,抓住对人性的研究与精神指引,即时提出了组织使命蓝图,那就是要“替天行道”,这就是方向,这就是准则,打家劫舍也好,攻城略地也罢,都是为了这样一个崇高的使命而奋战的,甚至在与朝廷对抗时,宋江也常义正严词口耳相传,用这一价值观影响敌友;并且在梁山上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设立“忠义堂”议事厅,集口碑传播与视觉传播于一体。后来,在宋江力主招安的背景下,梁山队伍更以正义之师的名份征讨方腊,以极其悲壮的结局~完成了自己“替天行道”、“报效朝廷”的愚忠使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结局是可悲的;但客观评价宋江的领导才能,可见他的布道能力是强势而有效的。

篇7:莲文化的魅力

5、采莲曲(朱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莲与宗教文化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 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关于莲的诗歌: 《一剪梅》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夏 歌》南朝梁 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子夜吴歌》唐 李白

文化的魅力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江南曲》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白莲》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写莲的名句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两 浪心。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文化的魅力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关于莲的歇后语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花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莲的无限魅力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文化的魅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艳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日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人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畏惧,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应抛开自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篇8:数学文化让课堂更有魅力

而对学习主动探究并且知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难而进才能产。因此, 幸福课堂要生学习的动力, 从数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同求教师将学习情感作为学习中的重要因素考虑, 让学学样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文在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对于数学故事、数学知识的由来、生活中的数学等话题有着独特的好化文化有关, 于是我想谈谈怎样有效利用数学文化使奇心, 总结归纳学生的这些兴趣点, 大多都跟数学◎让课堂更有魅力这一问题。黄庆庆课

一一、说何起谓数“学数文学化文, 化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数学知堂包含的“数学文化识的演变历史。从这”并不少见, 如三年级的《计算一角度说来, 小学数学教材中更工具》一单元, 整个单元包括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有程形, 成过又程如等, 。四将年历级史的作《为小文数化》的一一单部元分中, 的固小然数没点错的, 魅课堂中“数学文化但数学文化并不仅”也并非仅仅局限仅包括了数学史。于教材因此小。学数学力

有人认为,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是生活的反馈,

是精神的传承, 那么数学文化就应该包括了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及数学精神的传承。如此说来, 数学文化包括的范围就变得更为广泛了。的确,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它们, 让学生体会数学文化的丰富价值, 学生能从中得到文化知识的积累, 并且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数学文化

1. 联系生活实际, 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 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增强数学的应用性,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在应用环节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你见到过圆, 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数学是有用的”感觉。不仅如此,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学生进而联系到圆的各种特性来思考问题。学生说出了很多, 如“窗花剪成圆的给人一种团团圆圆的感觉”、“车轮做成圆的, 这样才能滚起来”等, 学生这样的回答已经上升到情感态度的高度, 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呢?”学生虽然不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却充满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揭示了答案, 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方便运输”、“而且只有圆形的井盖不会掉到井里去”, 还有学生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圆形真是太神奇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得到了数学知识的满足, 还发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这样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热情。

2.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 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他们能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得出结论。

如, 三年级有节课是《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了解正多边形的特征。针对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正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它有3个角、3条边、还有3条对称轴。教师:那正方形呢?学生:它有4个角、4条边、还有4条对称轴。教师:那五边形呢?学生:它有5个角、5条边, 还有5条对称轴。教师:能不能来猜测下正六边形的特征。学生:我猜测正六边形有6个角, 6条边, 还有6条对称轴。师生共同验证。教师: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能不能用在正N边形呢?学生:正N边形有N个角, 有N条边, 还有N条对

称轴。

在了解了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的几个特征后, 我鼓励学生猜测正六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正六边形有6个角, 6条边, 且长度相等, 有6条对称轴。随后, 我们又根据对几个图形的研究, 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论证的过程。根据对这4个图形的研究, 学生得出了结论:正N边形有N个角, N条相等的边, N条对称轴。结论的得出在无形中运用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不完全归纳法。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 他们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3. 发现数学美, 形成良好的审美品位。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是一种理智的美,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努力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 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数学的美。事实上,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 在几何教学中尤其突出。

上一篇:提交档案馆资料目录下一篇:学会捕捉幸福的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