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2024-06-23

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在上学期我学习了“数学史”,这学期我又选修了“数学文化”,主要是我比较喜欢文化,想更多的了解一些关于数学文化上的知识,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识和见解。

当时在选课的时候我看到我们系上开了一门选修课“数学文化”,我就好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我觉得学习更多关于我们周边的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对我还是非常有用的,“数学文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经典的数学知识,很清楚的记得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是微软公司招聘经理的一个题目,是关于5个海盗分100枚金币的事情,题目是:“加勒比海有5个海盗,分别为老大、老

二、老

三、老

四、老五,有一次他们得了100枚金币,现在要来分这100枚金币,前提条件是老大先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大,再由老二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二,再由老三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三,再由老四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四,如果你是老大,应该怎样提出分配方案?”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思路和方法,既然是人就要考虑是要钱还是要命,如果你要钱不要命,那么要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如果不要钱只要命这也不符合实际,所以说就应该是要命的前提下来得到更多的钱。首先我们就假设我们是其中的一个海盗,让自己身临其境的想一想此时这个海盗的心里想法,既然是老大现提出分配方案就应该想一想其余的四个此时的心里想法,那样才能够有胜算,不然自己就丢了命。从这个例子中让我了解到数学问题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问题脱离实际生活太多都没有什么研究的意义。

下一个就是给我们讲解“博弈”的知识,博弈跟我们所学的概率统计是有联系的,我们的概率统计就是从赌博当中产生的一门新的数学学科,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就是:“在赌博当中,第十一次的输赢跟前十次没有一点关系”,就是说前十次都输了第十一次不一定会输,第十一次的输赢跟前面的根本就没有关系。概率统计是一门模糊的数学,不像其他的数学学科的出身那么的好,结果是那么的准确,概率统计出生于赌博,而它的结果也是模糊的。

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都在数学文化中有了身影,前面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老师的讲解使我了解了数学,并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美丽和壮观,让我对数学 — 这门把一切食物抽象化的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会努力的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并去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精神。

姓名:

学号:

篇2: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选“数学文化”作为我的公选课也不是我的本意,上这门课之前我觉得数学是多么的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但数学文化课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数学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其中数论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数字的奇妙与优美。数论中优美及其丰富的内容,不知倾倒了多少数学家及数学爱好者,有着数学王子之称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相互学的皇后”。

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些数论中的精彩数字颇具魅力,令人叹赏的性质,这些数字是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大为感叹。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对于数字的崇拜达到了神话的程度,他们崇拜“4”,因为它代表四种元素:火水气土;他们把“10”看做圣数,因为10是由前四个自然数1、2、3、4结合而成,他们还认为“1”表示理性,因为理性是不变的;“2”表示意见“4”表示公平,因为它是第一个平方数;“5”代表婚姻,因为它是第一个阴数“2”与第一个阳数“3”的结合。现在,人们喜欢数字“8”,因为它意味着发,也有人喜欢”6“,因为意味着”66大顺“,这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深入一点了解它们的性质,你会为数字王国的奇妙而赞叹不已。

亲和数,第一对亲和数(220、284)也是最小的的一对,是数学先师毕达哥拉斯发现的1+2+5+10+11+20+22+44+55+110=2841+2+4+7+142=220

第二对亲和数(17296、18416)由法国天才数学家费尔马发现,我最崇拜欧拉了,他一个人就发现了60是对。

我还知道完美数,如“6”,小于6的正因数又1、2、3,而6=1+2+3.在西方圣经里记载,上帝在6天内创造了世界,因此,古人认为6 是一个很完美的数字,28是第二对完美数,28=1+2+4+7+14.用美来形容,表明这种数的完美,也

很稀罕、奇妙。

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初中就学了,也没发现有什么美,但勾股定理的由来却是趣谈。阿基米德被后世的数学家尊称为“数学之神”他从智破金冠案中发现一个科学基础原理。还有他那个支点挪地球,这些是多美的奇妙与不可思议。

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从一个有趣的兔子繁殖问题得来的。自然界中的花朵的花瓣中也存在斐波那契数列。例 如,百合花有3瓣花瓣,至良属植物有5瓣花瓣,翠雀数植物有8瓣花瓣,万寿菊的花瓣有十三瓣、、、、、、雏花、向日葵、菠萝、冬青、球花、、、还有生活中的上台阶问题也可以应用婓氏数列。

提到婓氏数列就不得不提到黄金分割。因为黄金分割壁纸,恰好为婓氏数列后项与前项逼得极限值0.618.黄金三角形底腰纸币为0.618,还有五角星、金字塔、生活中的照片、艺术珍品维纳斯都存在黄金比不是偶然,很很神奇。

公选课上那不《博士的爱情公式》就是欧拉公式eiπ+1=0这也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数学爱情题材的电影了。

篇3: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1 数学文化的价值

数学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 一个民族, 如果无法掌握数学文化, 必然难以实现发展, 任何的数学学习活动, 如果与社会环境相脱节, 肯定是难以学以致用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其方法、语言、思想与内容都属于现代文化的组成, 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方向。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理性思维, 以其独特的内容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培养我们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方面,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数学文化需要走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我们要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 产生共鸣。因此, 我们在数学学习中, 不仅要注意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还要了解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 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项终极目标。

2 高中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2.1 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在很多同学眼中, 高中数学抽象乏味, 数学学习就是简单的将这些定理、知识集合起来, 如果抱有这样的思想, 那么肯定是学不好高中数学的。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怎样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让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例如, 在关于定理、公式和概念的学习时, 我们可以查阅一些数学家的生平, 任何概念和定理的发现都是曲折的, 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学习兴趣, 降低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 让数学不再枯燥、呆板, 而是成为一门生动、趣味的学科。

2.2 可以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鼓励我们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数学文化不是我们简单的阅读教科书就可以掌握的, 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能力与知识基础上, 通过自主学习进行体会和感悟。在课堂上, 我们就需要主动挖掘背后的数学文化,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与发现, 反复应用数学文化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只要我们可以坚持这一点, 循序渐进的做下去, 就可以帮助自己转变学习方式, 实现真正的主动学习, 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3 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

目前, 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 我们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数学综合组织, 如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 其中,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 我们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应该将自主学习放置在首要地位, 要知道, 数学思维是看不见的, 大多数的数学知识, 在我们以后步入社会之后, 都没有直接使用, 但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到的思维训练却足矣让我们受益终身。很少有同学会在将来成为数学家, 我们会从事不同的职业, 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会成为我们的重要文化素质, 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2.4 在课外研究中渗透数学文化

我们在学习数学期间,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则要求我们扩大学习范围, 将目标延伸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点上。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各种丰富的课外书籍、刊物以及丰富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我们可以通过租借大量的书籍来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面,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查询一些在书本上很难获得的数学文化资料。最好给自己设计出一套课外学习计划, 以此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可以让教师为我们推荐一些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以此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而这样的学习形式, 则不会让我们感觉到枯燥乏味, 同时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为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文化打下扎实基础。

3 结语

从目前的高中数学学习来看, 数学文化的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主动将数学文化带入到数学学习中。只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学习中, 高中数学就会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让我们真正的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秦瑜.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J].知识经济, 2015 (24) .

[2]安晓娜.数学文化进课堂, 激发教学活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4) .

[3]张敏.认识数学文化挖掘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文化[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6 (03) .

[4]陈修周.谈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2) .

篇4:倡导数学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字义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个汉字,不管它现在包含了多少义项,但在造字之初,应当有一个原始义,这个原始义,即该字的“本义”。[1]一个字的本义是其引申义的基础,是其诸多引申义共有的“根”。要把握某字的诸多义项,首先要把握该字的本义,进而沟通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下面就对“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些数学术语进行讨论。

一、与“数”有关的术语

“因数”与“倍数”是两个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倍”的金文是“”,左边是“人”,右边是“咅”,表示否定的意思,合起来是“背过面”的意思。[2]其造字本义是“背向”,《说文解字·人部》解释为:“倍,反也。”也是背向的意思。一正一背则有两面,故引申为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这样,“倍”的本义便和数学含义“加倍”建立了联系。《算法统宗》解释为:“倍,加上本数也。”[3]这和现在的意思是相同的,如5的倍数有5、10、15、20等,“事倍功半”中的“倍”和倍数的“倍”意思相同。

“因”的来历和“乘”密不可分。在古筹算中,无论乘数是一位或多位,都称为乘法。但在进行多位数的乘法时,需要排列、调整上中下三层算筹,计算过程极为繁复。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以一位乘法代替多位乘法的新的计算方法,如当乘数是42时,把42分解为6×7,先用6乘,再用7乘。宋朝算学家将这种方法称为“重因”,[4]6、7也就称为因数或因子。为什么要用“因”来命名?明代程大位说:“乘者,以数生数也。数不能自生,相得乃生,故亦曰因。”如27乘5必然产生一个新数,而产生新数的主要条件是5,所以把5叫作“因”。此外,“因”的甲骨文是“”,[5]像一个人躺在席子上,席子常供人坐卧,故引申为凭借,又引申为缘故、原因。《现代汉语词典》对“因”的解释为:“原因(跟‘果相对)”,可理解为5是27×5产生一个新的结果的原因。《辞海》解释为:“因,佛教名词,佛教常以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来说明它们生起和变化的现象,其中以事物生起或者坏灭的主要条件叫因。”这和程大位解释的十分吻合。“事出有因”以及“前因后果”中的“因”和因数的“因”意思相近。

再来看看“奇数”与“偶数”。“奇”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ī”两个读音。学生熟悉的读音是“qí”,熟悉的意思是与众不同、出人意料,如“奇异、奇特、奇怪”等词语。而对于“奇数”中的“奇”的理解存在困难。“奇”的篆文是“”,读作“jī”,上面是“大”,是正面站立的“人”的象形,下面是“可”,是用棍支撑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拄棍一只脚站立的瘸子的意思。[6]由此可见,“奇”原始的读音为“jī”,本义是人用一只脚站立,也就是单脚站立,引申为“单数”,这就和数学中的“奇数”建立起了联系。

偶数中的“偶”是从“耦”通假过来的。《说文解字·耒部》解释为:“耦,耕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意思是名叫长沮、桀溺的两个人一块耕田。即最初的意思是二人为耦,后来引申为“成对、双数”。《鹖冠子·能天》:“奇耦,数也,不可增减也。”因此,偶数也叫作双数,与单数“奇数”相对。

类似的概念还有“质数”。质数又叫素数。“素”本义为没有染色的丝绸,引申为白色或单纯的颜色,进而演变为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成分,如元素、因素等名词均源于此。“质”有单纯、本质的意思,“质”和“素”在意思上是相通的。凡是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的数叫质数,意思是质数(素数)是一种结构单纯的正整数。凡是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叫合数,合数是一种由结构单纯的正整数复合而成的正整数。

二、与“运算”有关的术语

加法的结果为什么叫作“和”,而不是“合”?加法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似乎使用“合”更为贴切。“和”的金文是“”,[7]左面是“龠”,是一种由不同音高的管子有序排列而成的乐器排笛,右面是“禾”,表示吹乐器发出“和和”的声音。它最初的意思是排笛的不同声部协调共振,音乐和谐,也就是多种声音听起来就像一个声音。由此推断“和”是两个或多个在一起就像一个的意思,这与数学中加法的意思相吻合。而与之同音的“合”,其甲骨文是“”,[8]上部是一个圆锥形的盖子,下部是一个圆形的容器,一盖一底,就为一合。其最初的意思是扣合、闭合,后来才引申为现在的聚合、会合。

减法的结果为什么叫作“差”?“减”的意思是“除去、扣除,使变少”。“差”的金文是“”,[9]上面“”是谷穗的意思,中间“”是抓的意思,下面“”代指器具。本义是手持禾谷在脱粒器具上搓转,使谷子脱粒。其过程也就是除去禾谷上的谷粒,使其变少。这和“减”的意思相吻合。

乘法的结果为什么叫“积”?“乘”的甲骨文是“”,[10]上边是“人”,下边是“木”,合起来表示人站在高高的树上,引申为“升高”的意思。“积”本义是将收割的庄稼堆放在一起。《说文解字》中对“积”的解释为:“积,聚也。”因此,“积”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量变。而粮食堆放的过程也就是由少到多逐渐升高的,这样“积”就与“乘”升高的意思联系起来了。

除法和乘法为什么互为逆运算?《说文解字》对“除”的解释为:“除,殿阶也。”这是作名词讲,意为屋舍门前的台阶。作为动词的意思是去掉、删去。珠算中最常用的口诀“三下五除二”“四下五除一”中的“除”字也是减去的意思。《算法统宗》解释为:“除,减少也。”[11]因此除法可以理解为逐步减少,与乘法的逐渐升高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所以说乘、除是一种互逆运算。

除法的结果为什么叫“商”?《集韵·阳韵》:“商,刻也。”《说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正字通·口部》:“商乃漏箭所刻之处。”[12]由此看出,商的本义是古代滴漏上计时的刻度。《说文解字》:“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漏的意思是,用铜壶盛水,在铜壶上刻上滴水进度标记,一个昼夜的时间长度(24小时),在铜壶上对应为一百个刻写标记(即每一个刻写标记对应14.4分钟),以此计时。由此可知,每支刻箭一百度,每一度都是相等的,等于说把一支刻箭用一百来除,得出每一度的长度,这就叫商。算术中除法运算的得数叫商,是由漏箭的刻度引申而来。

三、“成语”的数学解读

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它言简意赅,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同时也含有大量数学的内容。比如“半斤八两”,古时“1斤=16两”,所以半斤正好等于八两,这里的“半”也就是分数的意思。

成语“四面八方”,和数学中的“位置和方向”有关,四面指的是前、后、左、右,而八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再比如成语“九死一生”,和“分数、小数、百分数”有关联,表示生还的可能性为(分数表示)、0.1(小数表示)、10%(百分数表示),死亡的可能性为、0.9、90%,因此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成语“百发百中”,和“百分数”有关,说明命中的概率是100%,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成语“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发生的可能性为或0.001、0.1%,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用以形容机会极为难得。成语“三头六臂”,用比的语言描述头和胳膊这两个数量的比是3∶6=1∶2,也可以描述为胳膊是头数量的2倍,头是胳膊数量的,这是从“倍与率”角度理解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一刀两断、两面三刀、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十室九空、万无一失、亿万斯年等等。

有些成语还生动地反映出了数学规律,比如“僧多粥少”可用于理解“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粥的总量是一定的,当人数越多,那么每人分得的粥就越少,也就是分子一定,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值就越小。

“水中捞月”“拔苗助长”“刻舟求剑”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守株待兔”表示可能发生的事件,“瓮中捉鳖”与“树倒猢狲散”表达的是必然事件,这些成语和数学中的“概率(可能性)”可以建立起联系。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成语中的“毫”和“厘”是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按照今天的度量标准,1尺≈0.333米,而1尺=1000厘=10000毫,所以1厘≈0.000333米,1毫≈0.0000333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开始的时候只相差一点点,结果却相差千里。形容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也由此体现细节的重要性。此外,“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暗含这样的意思。

以上内容实际上是从语文的视角看数学课程内容,不仅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文化性,也可以促进数学和语文学科间的整合,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出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克庸. 汉字文字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49.

[2] 崔增亮,张秀华,张国龙. 字源识字教学手册[M].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30.

[3] 梅荣照,李兆华. 算法统宗校释[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67.

[4] 邵启昌. 中国数学若干概念汉语词义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2).

[5] 金文伟,曾红,温莉. 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08.

[6]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40-341.

[7] 同[2]:282.

[8] 同[2]:280.

[9] 同[6]:492.

[10] 同[6]:562.

[11]同[3]:66.

[12] (明)张自烈,(清)廖文英. 正字通[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54.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48)

除法的结果为什么叫“商”?《集韵·阳韵》:“商,刻也。”《说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正字通·口部》:“商乃漏箭所刻之处。”[12]由此看出,商的本义是古代滴漏上计时的刻度。《说文解字》:“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漏的意思是,用铜壶盛水,在铜壶上刻上滴水进度标记,一个昼夜的时间长度(24小时),在铜壶上对应为一百个刻写标记(即每一个刻写标记对应14.4分钟),以此计时。由此可知,每支刻箭一百度,每一度都是相等的,等于说把一支刻箭用一百来除,得出每一度的长度,这就叫商。算术中除法运算的得数叫商,是由漏箭的刻度引申而来。

三、“成语”的数学解读

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它言简意赅,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同时也含有大量数学的内容。比如“半斤八两”,古时“1斤=16两”,所以半斤正好等于八两,这里的“半”也就是分数的意思。

成语“四面八方”,和数学中的“位置和方向”有关,四面指的是前、后、左、右,而八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再比如成语“九死一生”,和“分数、小数、百分数”有关联,表示生还的可能性为(分数表示)、0.1(小数表示)、10%(百分数表示),死亡的可能性为、0.9、90%,因此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成语“百发百中”,和“百分数”有关,说明命中的概率是100%,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成语“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发生的可能性为或0.001、0.1%,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用以形容机会极为难得。成语“三头六臂”,用比的语言描述头和胳膊这两个数量的比是3∶6=1∶2,也可以描述为胳膊是头数量的2倍,头是胳膊数量的,这是从“倍与率”角度理解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一刀两断、两面三刀、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十室九空、万无一失、亿万斯年等等。

有些成语还生动地反映出了数学规律,比如“僧多粥少”可用于理解“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粥的总量是一定的,当人数越多,那么每人分得的粥就越少,也就是分子一定,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值就越小。

“水中捞月”“拔苗助长”“刻舟求剑”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守株待兔”表示可能发生的事件,“瓮中捉鳖”与“树倒猢狲散”表达的是必然事件,这些成语和数学中的“概率(可能性)”可以建立起联系。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成语中的“毫”和“厘”是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按照今天的度量标准,1尺≈0.333米,而1尺=1000厘=10000毫,所以1厘≈0.000333米,1毫≈0.0000333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开始的时候只相差一点点,结果却相差千里。形容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也由此体现细节的重要性。此外,“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暗含这样的意思。

以上内容实际上是从语文的视角看数学课程内容,不仅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文化性,也可以促进数学和语文学科间的整合,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出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克庸. 汉字文字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49.

[2] 崔增亮,张秀华,张国龙. 字源识字教学手册[M].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30.

[3] 梅荣照,李兆华. 算法统宗校释[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67.

[4] 邵启昌. 中国数学若干概念汉语词义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2).

[5] 金文伟,曾红,温莉. 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08.

[6]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40-341.

[7] 同[2]:282.

[8] 同[2]:280.

[9] 同[6]:492.

[10] 同[6]:562.

[11]同[3]:66.

[12] (明)张自烈,(清)廖文英. 正字通[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54.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48)

除法的结果为什么叫“商”?《集韵·阳韵》:“商,刻也。”《说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正字通·口部》:“商乃漏箭所刻之处。”[12]由此看出,商的本义是古代滴漏上计时的刻度。《说文解字》:“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漏的意思是,用铜壶盛水,在铜壶上刻上滴水进度标记,一个昼夜的时间长度(24小时),在铜壶上对应为一百个刻写标记(即每一个刻写标记对应14.4分钟),以此计时。由此可知,每支刻箭一百度,每一度都是相等的,等于说把一支刻箭用一百来除,得出每一度的长度,这就叫商。算术中除法运算的得数叫商,是由漏箭的刻度引申而来。

三、“成语”的数学解读

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它言简意赅,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同时也含有大量数学的内容。比如“半斤八两”,古时“1斤=16两”,所以半斤正好等于八两,这里的“半”也就是分数的意思。

成语“四面八方”,和数学中的“位置和方向”有关,四面指的是前、后、左、右,而八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再比如成语“九死一生”,和“分数、小数、百分数”有关联,表示生还的可能性为(分数表示)、0.1(小数表示)、10%(百分数表示),死亡的可能性为、0.9、90%,因此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成语“百发百中”,和“百分数”有关,说明命中的概率是100%,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成语“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发生的可能性为或0.001、0.1%,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用以形容机会极为难得。成语“三头六臂”,用比的语言描述头和胳膊这两个数量的比是3∶6=1∶2,也可以描述为胳膊是头数量的2倍,头是胳膊数量的,这是从“倍与率”角度理解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一刀两断、两面三刀、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十室九空、万无一失、亿万斯年等等。

有些成语还生动地反映出了数学规律,比如“僧多粥少”可用于理解“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粥的总量是一定的,当人数越多,那么每人分得的粥就越少,也就是分子一定,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值就越小。

“水中捞月”“拔苗助长”“刻舟求剑”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守株待兔”表示可能发生的事件,“瓮中捉鳖”与“树倒猢狲散”表达的是必然事件,这些成语和数学中的“概率(可能性)”可以建立起联系。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成语中的“毫”和“厘”是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按照今天的度量标准,1尺≈0.333米,而1尺=1000厘=10000毫,所以1厘≈0.000333米,1毫≈0.0000333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开始的时候只相差一点点,结果却相差千里。形容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也由此体现细节的重要性。此外,“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暗含这样的意思。

以上内容实际上是从语文的视角看数学课程内容,不仅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文化性,也可以促进数学和语文学科间的整合,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出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克庸. 汉字文字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49.

[2] 崔增亮,张秀华,张国龙. 字源识字教学手册[M].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30.

[3] 梅荣照,李兆华. 算法统宗校释[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67.

[4] 邵启昌. 中国数学若干概念汉语词义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2).

[5] 金文伟,曾红,温莉. 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08.

[6]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40-341.

[7] 同[2]:282.

[8] 同[2]:280.

[9] 同[6]:492.

[10] 同[6]:562.

[11]同[3]:66.

[12] (明)张自烈,(清)廖文英. 正字通[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54.

篇5: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文中指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是反映数学文化研究的成果,它从可操作的实践层面为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奠定基础;它从哲学的层次,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数学思想观念系统,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交流、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特性的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到数学文化的品味和世俗的人情味。”怎样挖掘数学文化素材,融入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数学家与数学发明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解决“如果每对兔子每月可生一对小兔,每对小兔在第二月也可以生产一对小兔,如此继续下去,且不发生死亡,问一年中共可生兔多少对”这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斐波那契数列的知识;在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等等。总之,以数学家为线索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学与数学文化

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数学家、哲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以致法国诗人诺瓦利也曾高唱:"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家的数学工作者,是大地上的唯一的幸运儿.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些人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有些人见到了符号就眼花,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这与他们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适当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乐趣。比如,在立体几何课应该适当提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绘画,传授学生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赏心悦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性情,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学与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数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数学中的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文学中的对仗是什么?以王维所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来说,这里,上联对下联,其中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如“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看其余各词均如此。不难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四、诗歌与数学文化

尽管诗歌与数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和解答、运算法则常常以诗歌形式来表达。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将这些数学诗歌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著名的“李白打酒诗”: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遇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干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该诗的大意是:李白在大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遇到酒店将酒壶中的酒加倍,见到花就喝一斗酒,三次遇到酒店,三次见到花,最后喝光了壶中的酒,原来壶中有多少酒?用逆向思维知,最后遇见的一定是花。因此依次遇到的是酒店、花、酒店、花、酒店、花。设原来壶中有酒x斗,由题意可知:2【2(2x-1)】-1=0.解方程,得x=7/8

篇6:学习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首先让我学到的不是茶,而是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让我深感讶异和震憾,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鸿沟,表明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与谦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荣幸!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茶及茶文化的认识是浅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并也不认为这门课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在修学分。但它却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还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学习之后对茶文化的认识,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当我们吟诵这样优美的诗句是,不禁也感叹茶在中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按成品茶叶的聚合状态可以分为散茶、砖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体形状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树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有机茶等;按产地可以分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树品种可以分为如青茶中的“仙”、“乌龙”、“肉桂”、“大红袍”、“奇兰”、“铁观音”;按销路可以分为内销、边销、外销茶、出口茶、侨销茶;按包装形式可以分为“袋泡茶”、“小包装茶”“罐装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摊放),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杀青是利用在高温条件下,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杀青要点是叶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丧失活性)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成团,清香显露。目前杀青多采用锅式、槽式、滚筒式杀青机三种。再经过揉捻,揉捻是利用机械作用力使杀青叶受到推、压、扭、拉和摩擦等多种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紧结的条索。揉捻还使叶片细胞损伤和组织破碎,使少量茶汁挤出,使干茶外观色泽柔润有光泽。揉捻是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成条的重要工序。除了名优茶采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机揉。最后是干燥,干燥是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加工的最后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发水分、达到足干、固定品质、便于贮藏;同时也有继续做形和发展香气的作用。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异,异种有同。

也许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异,对茶的品质评定以及茶的品饮艺术也稍有差别,但对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以及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而且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的标准,以及对“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对于茶的了解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身实践。但对于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却着实有切身体验。茶文化中的“爱”与“定”,使我感触良多。阳关抚摸着大地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是爱;在他人有困难时,扶他一把是爱;就连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是爱。爱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有时我们会忽略它。老师说的对,我们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这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有爱,用爱去化解我们的怨,就像在冬季里,眼前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只要有爱,我们会看到,大地上的动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将会是一片姹紫嫣红。在学会要拥有“爱”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定”。记得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态来上课,不要去想那纷纷扰扰的事。这就让我的心灵有了归属。这一年是我第一次当班长,由于缺乏经验,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处理,年轻气盛的我,难免会变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这门选修课后,我的急躁与不安慢慢平复下来,趋向平和。这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是身边的朋友对我说的,她们觉得我变得越来越沉着冷静,遇到什么事都能平和对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为上了这门课程的原因。

茶文化这门课程不仅在思想上改变了我,而且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姜片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这门课程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教了我们那么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长路上因为遇见了你,而变得豁然开朗。谢谢您,我的老师!

《茶文化》课程论文要求

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归纳《茶文化》课程所学的知识体系; 2 总结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体会、收获、启示; 您如何将茶文化所学的知识、理念落实到您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论文的字数3000字左右。为了便于统一,(因为学校要存档),请同学们都用A4打印纸打印。同学们打印一份交给我。

篇7:数学文化的感想和体会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利用数学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并在数学家们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功的蓝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 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育学家也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历史相似性;同时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利用合金的比例来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遗传学和法庭依据如DNA、指纹印或性格分析;学习依赖定理公理证明数学命题也可类比法院依赖法律进行裁决。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篇8: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一、关于小学教学新教材“数学文化”学习效果的调查

随着数学这门学科作为文化现象对人的影响逐渐被更多人的发掘,它和语文学习一样,除了有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功能外,还开启了逻辑思维的培养功能。与语文给学生构建的语言沟通的逻辑思维不同, 数学为学生构建的是理性严谨的思维逻辑。数学教材的革新,使“数学文化”被更多的基层教师所接纳, 也为正在对社会加深体验和理解的小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逻辑方式[1]。

(一 )小学教师 “数学文化 ”学习的效果

小学教师是适龄儿童认识世界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世界观和思维逻辑会对小学生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的构建产生深深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新教材中被更重视的“数学文化”需要积极学习,重新审视,以便为日后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言传身教活动更得心应手。

“数学文化”在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渗透表现在其课堂讲授方式的调整方面, 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和对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而是充分感受数学式逻辑思维的魅力,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推理,将理性思维和反思能力发展到极致。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所采用和倡导的思考能力的主流, 并且这种更科学严谨化的求知精神的培养并不桎梏于数学课堂,“数学文化”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它所传达的思想与语文学习所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类似。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可“数学文化”所推崇的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并将它融入日常教学中。

(二 )小学生 “数学文化 ”学习的效果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 从传统数学教材公式定理不断照本宣科的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按照新教材所注重的“数学文化”的学习,建立科学系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严密理性的逻辑思维,学习数学从“苦行”变成了“探索”,趣味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小学生在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

通过对接受过新教材“数学文化”的诸暨市柱山小学的小学生的反馈的调查统计, 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调查对象认为新教材所重点教授的“数学文化”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调查对象认为“数学文化”是值得被数学教材继续加大推广力度的。由此可见,“数学文化”确实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 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对小学教学新教材“数学文化”推广的建议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和教材编纂的创新化, 每一门学科的改革道路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漫长过程,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紧紧跟上改革的步伐,他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舍弃。“数学文化”虽然在国外自古文明时代就有,并在历史、哲学、宏观的世界观方面都有很深的纵向发掘,但是要使我国的小学生的接纳和熟练地运用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一方面,在教材编写环节,编纂者需要凭借对“数学文化”的深刻认识,由浅入深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教材之中,还要做好小学数学教材和中学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的衔接工作,提高“数学文化”的学习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

另一方面,在数学素养方面,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主动成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者。为了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提高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和对“数学文化”的热爱,充分理解编纂者的传播目的。只有做到这些,小学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将数学之美融入教学中。

结语

“数学文化”是数学所蕴含的哲学文化之美 , 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小学教育是学生生涯之始, 它对培养学生的三观和思维模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更新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数学文化”,建立逻辑更缜密的理性思考框架,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论, 也为日后面临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处理办法。

摘要:我国的数学发展自古以来都以其实用性为主,然而随着数学的文化之美被引入小学教材中,数学教材在修订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向小学生数学推理运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学的双管齐下,将数学从小学生的实用主义工具变为分析各种宏观问题的助手。本文以新课标所推广的“数学文化”在教师和学生接触后达到的学习效果加以分析,并针对他们的“数学文化”学习效果调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上一篇:2011年全县干部理论学习安排下一篇:干洗机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