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2024-06-22

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通用11篇)

篇1: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摘 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培养初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过渡;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

摘 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培养初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过渡;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致力于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尤其要促进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自主地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结合新教材,应如何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不少小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就明显感到对初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在小学里,原本数学成绩挺优秀,但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成绩不知不觉就掉了下来,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学习而导致的。初中数学是在小学基础之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学习的思维方式,解答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我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让他们用小学所学的方法解,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方程中项的变化,从而得出移项法则,让学生感受到用初中学到的方法解方程的优越性。还有,刚上新初一时,减慢讲课的速度,让学生慢慢由小学的听课习惯自然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数学的正常教学,从而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二、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教材中有许多能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只要去潜心挖掘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利用“手工拉面”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思考:若拉面师傅连续拉扣了21次,经测量,每扣长为1.29m,那些细面条的总长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学生听后很惊奇,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我再教有理数的乘方效果就很好。

三、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取长补短,增强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织了每四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在讲“设计包装纸箱”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各种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找出使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的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生有信心做,也有兴趣做。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好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角平分线的特点。还有讲“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这些内容时,以动态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以静化动的”直观演示操作,把抽象的知识演示成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个体,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富有爱心。“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老师与学生多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对数学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多不同形式和途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挖掘。■

篇2: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江苏 淮安 沈迎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性,人有了兴趣就会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坚持不懈地去获得有关知识或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直观的演示、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一、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电教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数学是抽象的,如果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照本宣科,教者教而乏味,学生学而无味,有效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以良好的认知情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时,如果按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由于可见度太低,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可运用电教媒体在声光的辅助下,在平行四边形左(右)边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右(左)边,拼成一个长方形,造成一种美妙的“视觉效应”,使学生顿悟: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显然,多媒体的运用远远胜过枯燥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多种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措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在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乘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玻璃片上摆学具小棒,进行“分”和“合”的训练。有12 根小棒,要使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学生经过思考和操作后,教师把不同的摆法分别投影出来:每份1 根有12 份,每份2 根有6 份,每份3 根有4份……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思维活跃之际,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摆法,进行口头训练:如果每次拿走1 根,12 次正好拿完,如果每次拿走2 根,6 次正好拿完……这样又为学习乘除法做好了铺垫。这里,教师运用玻璃片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操作,对“分”“合”产生强烈的`感知,建立表象,再通过口头训练,把自己的思维成果展现出来,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

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能有效避免学生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是“用的”“动的”“活的”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平淡为有趣,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这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4 页第5 题: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两个一样用木条钉的长方形,拉动其中的一个,然后与另一个比较,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因随高在拉动过程中变小而变小。但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还应充分利用好此题及手中的教具继续进行教学。如再问学生: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在拉动过程中周长怎么变化?面积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迅速高涨,会立即展开大胆的猜想,并主动拉动起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经过积极探索,他们的猜想很快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了验证。这样的教学,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的教学语言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教学语言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运用好幽默、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和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化难为易,变平淡为有趣。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如果教师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过于平淡且无悬念的教学语言却扼杀了学生实践操作、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这样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先猜猜,再拼拼看,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起,便会迅速地投入到大胆猜想、实践操作、积极探索中去,结果会事半功倍。再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教师可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会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但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从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把各种枯燥无味的概念、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可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购物,初步体验“元、角、分”。又如学习“1平方米”时,可让学生站到1平方米的面积上,看最多能站多少,亲身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再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6 页的量量算算,题目是“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先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测量计算面积所需的数据,算出结果”。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带好测量工具,通过合理分工、团结协作,让学生按要求完成该教学内容。这样,能较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的人格主要由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而成的,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育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师人格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教育功能。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转化为模仿乃至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心灵一部分。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黏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并能以其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喜爱听他的教诲。“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言行举动去感染学生,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继而喜欢语文这一学科,并使学生逐渐爱上对诗词的学习。

二、悉心传授学习诗词的基本方法,逐步内化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朗读过程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来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所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这样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朗读可以贯穿在整个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点是教师精讲品与读的要领,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要在朗读中品味,要在诵读中领略诗境。为了使朗读过程更好地发挥其赏析及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安排相应的教学过程。

(一)要善于营造朗读教学情境

诗词写作年代距离现在相当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诗词意象。教师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就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我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慨。学生们自然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学生们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二)要把握好组织朗读教学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朗读时机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名家的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还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

(三)充分利用范读的榜样效应进行教学

名家范读、教师范读、优秀学生范读是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名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师生对话;学生范读是名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因此,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这几种范读形式必不可少。

三、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都是学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创新人格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编、自谱曲子,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唱出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或者借用时下一些流行歌曲的曲子演唱诗词,如:《关雎》一诗可借用《小白杨》的曲调来演唱,或者欣赏已经谱好曲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虞美人》等,运用音乐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四、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利用挂图、诗配画等直观教学手段,有利于相应的诗词内容的视觉形象的形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诗词的兴趣。如学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利用挂图中一叶扁舟停靠岸边而无人问津让学生深入体会“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手中的画笔尝试再现“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体会主人公思乡凄苦的情怀。

五、积极创造学生相互深度交流学习体会的平台,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多数学生是作为学习成果接受者的角色,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积极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诗词的学习意境中去,体会诗词,感受诗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内化其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

六、精心组织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活动。比如开展课堂上竞背、竞猜、PK赛、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收到使学生学习诗词变“苦”学为“乐”学的教育效果。

篇4: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上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的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愉快的情绪

学生学习成功后得到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数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里就可以看出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吝啬表扬、赞赏的言语,而应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要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努力,不会有一点苦和累的感觉。

二、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鼓励,从心理上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智慧得到从容地发挥,这样才会发挥得更好。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校学习时,曾一度懈怠不前,他的数学老师非常郑重地在班上说:“能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讲话时,老师期待的目光久久注视陈景润,陈景润顿悟到:“那就是我了。”从此,他发奋读书,数学成绩一天天好起来……

三、数学的美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从数学的外在美领悟出它的内在美,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数学科学的严谨性,决定它必须精炼准确,这也是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符号虽是简洁的文字,表达的内容却极其广泛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干练、简洁的特有美感。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数与式的对称性都赋予了数学的对称美。概念的准确性、思维的严谨性、论证的简捷性、解题的技巧性、计算的精确性。此外数学本身存在的题目美、解法美和结论美等等,都体现了数学内在的美。当学生认识到这些美时,就不会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就会喜欢上数学了。

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讲解习题时,教师要善于把较难的题改成多变题,由浅入深,让学生找到突破口,这样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兴趣而解决问题。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习题的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所学的问题感到既熟悉、又新奇,从而在高涨的热情中巩固知识,提高联想思维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在解题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并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样课堂才能做到丰富多彩。

五、动手操作

几何知识相对代数知识而言比较抽象,所以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剪、拼、折,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如:讲解七年级数学中对于正方体的截面形状的认识时,可用实物模型进行切割,引导学生观察截面形状。教师讲解了操作方法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动手操作,眼睛始终关注着截面的变化,亲眼目睹正方体在自己手中被轻松“切割”,得到了不同的截面多边形。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能得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吗?如何切?

②你能得到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吗?如何切?

③你能得到五边形、六边形吗?如何切?

④你能得到七边形?为什么?

同学们立即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积极回答,对于第四小题,很多同学尝试了好几次,最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探究,不仅感兴趣,而且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六、语言表达

篇5: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摘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针对这点,本文从六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优先对某一事物或活动发生注意的感情倾向。随着兴趣越来越浓,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爱好。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从事该活动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兴趣时,他就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当一个人对学习感兴趣时,他就乐于学习,更加积极勤奋和刻苦,学习就会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也就开始高涨,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去激发学生:在一座山上有许多猴子,大家都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小猴甲一块。小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猴乙两块。小猴丙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小猴丙三块。讲完故事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三只小猴分得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感到这个故事很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操作激趣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而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口算除法”的例题42÷3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42根小棒,教学时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讨论,如根据前面学的除法定义“平均分”去操作并口算结果。巡视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分发时是每次一根把木棒分别递给另三位同学,而有的同学分发时是先把十根小棒捆起来,每人先给一捆,剩下的再平均分成三份。我便请出不同分法的这两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分发过程,同学们清楚看到两个组是同时开始分的,结果每次分发一根的组还在操作,而先分一捆的组已操作完毕。各组每人平均分得的小棒没有差异,都是14根,但操作时间显然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三媒体激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又带来一个春天,计算机辅助教学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寻着一条神奇的路爬上山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角,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来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关于角的更多知识?”学生们大声回答:“想”。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幽默激趣

幽默如一脉新鲜的血液,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数学课堂恰当地引入幽默,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的火花和谐相生。例如,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个别同学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于是灵机一动说:“我们的教室里飞进一只虫子。”听到这话,学生精神大振,到处找虫。这时我笑着说:“那只‘瞌睡虫’早飞走了。”学生们听了都会意地笑了。被教师的幽默打动,教学渐入佳境。

五游戏激趣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寓课堂教学练习于游戏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为此,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尽量采取游戏的形式,消除学生对学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习”。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游戏,如“找朋友”(在卡片上写出一些算式,再在另一张卡片上写出相应的得数,分别发给不同两同学,让拿算式的同学找到拿着得数的同学);“小诊所”(故意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写错,让学生给“病人”看病、治病)等等。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竞赛激趣

小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一听比赛就跃跃欲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竞争机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小组内开展“夺红旗比赛”“口算开火车竞赛”(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答,以所用时间短的组为优胜)、还有“课堂提问抢答竞赛”“比比谁的红花多”等等,竞赛的形式可多样化。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激发学生学习版画兴趣的几点体会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万晓晔

本人参加市教科院牵头的国家级课题,《地方资源的整合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和利用》结题后,深受得启发,受益匪浅,在地方资源的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版画兴趣的做了点思考和探索,成效明显。

随着学生素质全面提升,需求的层次个不相同,对各类型和题材的绘画教学也有了多样性,在各种体裁教学中,版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冷的课程,学生时常会有畏难、退缩、逃避的表现,因而以往接触到这一学习模块时,总会有部分致使版画教学处在冷场状态。但连续两年,本人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取的很大的突破,学生自己愿意学更愿意做,在学校墙上有学生作品,在学校《春笋》周刊经常选刊学生作品,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学版画形成了风气。现在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的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版画的难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很快亲近课题,并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感觉分目标选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状态。过去,学生与版画接触得少,开始听起来有些高深莫测,往往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基本的做起,设法降低难度,就是结合学生身边能用的,能找到事物,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来加以引导,激发制作的兴趣。

例如:上课时我 拿一枚一元硬币问他们如何磨印的方法,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都会去做,再进一步将印出的钱币与版画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就会觉得版画不是很陌生了。再如将切开的藕沾上油墨拓印出来,这样也能使学生形成类比联想。也曾试过在课前将已剪好的剪纸展示在学生眼前,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用笔蘸颜料把剪纸放在卡纸上刷,印出图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引入版画教学。在教版画《风景》一课时,导入部分我利用“美丽的 大 自然”作为引子,让学生用外形奇特精美的叶子做肌理拓印——用青、蓝、紫等深色水粉颜料涂在叶子上印在黑板上的白纸上,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组同学先把黑板上的白纸印满,学生兴趣很浓,很踊跃的到黑板上拓印,创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而后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叶子能印在白纸上?学生一下就能回答出来:叶脉凸起沾上颜色印在纸上,凹下部分受不到颜色反映为白色。其实也是归纳了版画的制作最基 1

本的原理,从而引入课题。

降低尺度不是说降低要求,而是用浅显的东西把学生引入到版画的世界去,让他们了解版画的真正魅力,学生才能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在版画教学中,“训练”要有价值,训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到同一训练目标。教学版画《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荷花,体会荷花的美丽,特地让学生从网上打印荷花的图案,又摘来荷花,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荷花,画起来得心应手,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展示版画时,我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展示,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修改自己的版画。这样,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选择适宜制作的形式,让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制作版画

版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的今天,版画的种类由过去传统的木刻到铜版、石板、丝网版画,现在又有吹塑版、事物版、综合版、电脑和摄影技术版画。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条件有限,要在课堂内引入这些学习模式,不太现实。为了便于学生制作,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吹塑纸刻印、卡纸刻印、肥皂刻印等形式。特别是现在尝试的肥皂刻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材料易取,学生直接在肥皂上画自己所喜爱的内容,用小刀或刻刀去刻、雕,然后上墨,拓印,使学生一个个敢动手学习制作。在具体讲纸版画时,线刻与剪贴结合讲,以利于线面的区别;讲拓印时,点明油印与石膏拓印的正反区别等等。拓印采取集中(在讲台)上油墨,分散(回座位)磨印的方法,效果明显。拓印方法既要讲明各个环节的要点,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滚油墨、放板、擦手、上纸、磨印这几个步骤,往往容易忽视“擦手”的细节,须着重强调。又如指导学生准备旧报纸铺垫桌面,刻印完毕及时清洁的习惯也不容忽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越干越顺手,教学效果良好。

三、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熟悉的生动题材搞创作,扩大和延伸版画学习成果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一味地让学生闭们造车或临摹课本上的范画,不但不会激发学生兴趣,相反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畏惧的心理感受。所以在要求学生制作《美丽的校园》版画时,事先让他们带上画本徜徉在校园里,自己选择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校园的美。当学生把各自的画稿摆放在一起比较时,自己也不由得发出赞叹:校园里有这么多如此美妙的景色。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快以愉快的状态进入版画学习过程,把写生的稿子略微调整后,印画在吹塑纸或其他材料上进行制作。

在学习版画中,本人结合盐城红色旅游城的特色,让学生在节假日到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等景点,多观察多留意,画写以红色题材的作品。如支援前线、胜利

会师等等场景,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很广,如何从中找寻支点来与版画教学紧密相联,让学生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即画面构思?我是用以小见大的办法,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比如从新四军风火岁月里与民同甘共苦、同心协力抗敌的场景中去找寻动人的画面;再譬如我们从新四军在战争期间所使用过的物品入手,从中感悟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英勇杀敌的不朽精神。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具体的印象,我带领他们去纪念馆参观、欣赏新四军所用物品,并用相机把它们拍下来,作为图片资料,好为后面版画制作提供更多更活的素材。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时,学生在参观后感慨万千:没想到战士所用物品如此简陋,生活条件那么差,居然毫无怨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怕牺牲。这次参观对学生触动非常大,学生纷纷凭着自己的感受动手设计版画,再现革命情景,来纪念、缅怀先烈。

在实践中,有的学生以静物的构图方式来设计新四军所用物品中的水碗、水桶,再转化成版画制作;有的学生根据战士用过的木头梯子,通过想象设计战士攀爬云梯英勇作战的场景,刻画出来转变成版画稿;还有的学生制作了以自行车、枪、炮为主题的版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先烈当年杀敌保家卫国的场景。

这样一来,学生既有兴趣也有实践,制作起来逼真,而内容丰富。生活中处处是景,当把身边的景变成形式新颖的版画时,学生的潜在动力被激发了,更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操。

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拓展延伸红色文化资源,我将学生设计制作的版画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有的在班级文化墙上展出,有的在学校文化长廊中展出,有的进行装裱悬挂在教室走廊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校园里弥漫着红色文化气息,让大家随时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热热情,爱使学生人格得到净化,品位得到提升,从而为今后的版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版画教学虽然很冷,但真正走进去,用心去思考,带着从活中来,带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教学并不难,而且操作行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会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全全面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7: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寻找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采用情感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者可在范读的过程中配以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领悟作者深爱祖国大陆的感情。又如在教学《背影》、《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

二、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计得如何。

一般说来,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提问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直插要害;⑵提问要具有启发性;⑶提问格式要求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⑷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⑸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的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不平衡――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由肤浅引向深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质疑,强化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好方法。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仍难以完成“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很多,除了教师提问的示范引路,以及现身说法、由浅入深的不断指导外,紧扣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和篇章结构进行导疑、激趣,指导学生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注意发现课文中表现的矛盾,抓住课文中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都是一些较好的方法。

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备课时,要尽量预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思维活动,做到有备无患。对预先没想到的问题要冷静分析判断,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对没有价值的问题,应进行适当的解释指导,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课外解决。

四、课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篇8: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不轻易否决学生的观点

人们对事物的判别都是由表及里的, 随着信息和知识量的积累都会得到正确的判断。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引领学生获得充足的信息, 学生就会自主走向正确的认识。我在教学分式方程时, 有一个学习小组对这样一道习题产生意见分歧:“建设良好家园人人有责。某市组织青年志愿者运送垃圾100吨, 一共用了5天。当工作了2天后, 社区居民也加入运输工作, 速度是原来的2倍, 求原来每天运输垃圾多少吨?”学生经过交流已经确认下面答案的正确性:“设原来每天运输垃圾x吨, 列方程2+ (100-2x) /2x=5”, 但有一名同学坚持他的答案:“2x+ (100-2x) /2=5x”也是正确的。当时我对他的答案也很是疑惑, 而后来我们捋顺他的思路后豁然开朗。题目中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也可以理解为“工作量缩减到原来的1/2”。这一坚持不仅得到了简便的答案, 同时拓宽了解题思路, 增强了大家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研究欲望

研究和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欲望, 保护学生的研究欲望, 做学生的助手, 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研究。我在教学抛物线时, 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抛物线是不是都全等?”这是个源于教材, 又超过教材知识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先听了他的想法, 了解他的观点, 然后和他讨论。一致认同不是全等的, 但可能相似。接下来的研究我交给了他, 我这样说道:“对于是否相似, 需要我们继续研究、验证。”第二天, 刚一下课他就急迫地找我交流他的想法。说出抛物线是相似的一些证据:1.就像圆与圆是相似的一样, 任何半径不同的两段圆弧都不会重合, 即不会全等;2.利用坐标单位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可以验证抛物线是相似的。我对他的一些证明予以肯定后, 告诉他随着数学知识的拓展, 他会获得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说明抛物线都是相似的。他非常高兴,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三、保护学生的参与欲望

每个孩子都有浓厚的参与欲望。在教学中, 举手回答问题是常见的方式。而有些较难的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能有能力举手回答的, 只能被动地从同学和老师对话中获得答案。理解的效果也很难准确地反馈出来。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低落。为此, 我在提出问题时要求这部分学生可以先举左手, 完全理解了再举右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参与的欲望, 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诸如此法, 在考试成绩的公布、分组、点名的时候等, 都值得我们注意在细微之处保护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人说, 方法产生效应, 而我认为, 细节产生质量。从细节上保护学生的参与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史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 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更好地领会到所学的知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听这样一节课——《三角形内角和》, 教师在讲解完主要知识点后问到:你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最早是谁发现的, 电脑出示数学家和他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年龄12岁。接着老师又问:想知道他是怎么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吗?电脑又显示他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也萌发出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9: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探索性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疑问性情境的创设,利于诱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竞争性情境的创设,利于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四、游戏性情境的创设,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故事性情境的创设,利于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六、操作性情境的创设,利于调动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启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寻找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新的实验教材给了教师在授课中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授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针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要端正对创新意识的认识。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合乎逻辑、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认识、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被别人提过、用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相对于这个人的知识结构来说是否新颖。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熟练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新观念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指出:“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人,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现在的学生处在信息时代,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认真、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再次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既要敢于质疑教材的内容,更要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表达出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每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的动力。带有这种欲望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

好奇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变成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

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学生仍会保持开放心态,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各种尝试,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联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这种好奇品质却是永驻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往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的每件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能用简单可行的方法测出我们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将教给你们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好奇行为应给予充分肯定,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个乡镇(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地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一些集体讨论、查遗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三、学生的持久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加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对初一新生讲解为什么学习数学,可以作如下介绍:“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明就一定有数学。数学在其发展的早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食物、牲畜、工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与交换,房屋、仓库的建造,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编制历法等。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更一般的技术和科学领域”。这样的介绍能够避免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的割裂,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产生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做法。学生会因兴趣而学习、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同时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手段。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所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好的成绩和点滴进步表示肯定和赞许,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不错!”“太棒了!”“很好!”“进步很快!”“祝你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这些赞扬对学生的学习

兴趣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篇11: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江西省赣县三溪中心小学

杨伟英

邮政编码:341103 创新,用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在已有的知识所提供信息的各种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受学科知识、思考角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不能与数学家的发现和创造相提并论。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数学的一种再创造就。数学家刘佛年所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称得上创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上一篇:公司美丽圣诞夜PARTY通知下一篇:初二记叙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