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2024-06-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共10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我组参与研究的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化开展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创设—探究—发现—应用—创新”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本阶段通过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课题组成立开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一节好课的标准》、《课堂教学论》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撰写了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反思随笔,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还在学校公开上了公开课,张茜老师的《左右》,李慧的《分数的认识》,蔡卫娜的《年月日》,王辉的《年月》,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和校内所有的数学老师及其主管教学领导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评议的方式共同探讨课中的得失,收获颇丰。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 水平。

自本次小课题活动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一下午利用两节课后的时间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前期的小课题研究阶段中,我们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李慧老师在6月代表学校送课到周至中心小学,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学校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5月请区教研员任院玲老师到校指导,6月张茜给陕北中石油小学一行16人的老师上了一节展示课《左右》。存在困难:

1、课题组成员首次尝试小课题的集体研究,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

3、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解决思路: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2、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我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强多媒体在本课题中的使用,使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的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实践、质疑、探讨,不断地分析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研讨时间:2011年11月15日 研讨地点:中年级数学组

研讨参加人员:张茜、李慧、蔡卫娜、王辉 主持人:张茜 记录人:王辉

研讨内容:如何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有效结合的案例 研讨过程: 张茜:

通过前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能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请大家根据自己上的几节公开课研讨课谈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李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时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西游记故事引入二分之一,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新课探究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数学”。蔡卫娜:

年月日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立体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整节课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格外好。王辉:

学生课前为查找、收集年、月、日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人请教„„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课一开始部分采用2001年申奥成功的情景引出年月日的概念,以生活中典型的年月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来介绍自己课前所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资料很是详尽,同时也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收集中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课前的资料调查为学生课中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全组研讨后达成以下共识:

篇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 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 不感兴趣。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数学课更有“吸引力”。但是不少数学教师把“创设数学课堂情境”只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却忽略了“课堂情境”的真正作用。其实, 作为数学教师, 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数学知识掌握了, 而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考虑。所以, 教师既要使用外在手段, 诸如情境设计、活动组织、现代教育装备使用等, 又要从内在角度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 使其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数学问题,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持久、深刻。举例来说, 在教学人教版“平移”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设计了“小鱼吃钓竿上的小虫子”的故事情境, 其问题是“小鱼向右平移几个格既能吃到小虫子又不触动鱼竿?”这一问题能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问题的关键,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观察、思考、交流、探索、分析、比较、体悟。对于这样的问题, 虽然有的学生完成得不够顺利, 但在挫折中学生仍有兴趣去自主探索图形平移距离的技巧和方法。可以说,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会主动探究, 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也更牢固。

二、体验数学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味道”。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一是要结合学生周围真实的生活,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进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 学习过程更加丰富。例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收集和列举生活中形形色色带有角的物品,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或陈述自己现实考察的结果, 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角所具备的特征。接下来, 教师要组织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探索有关角的应用。例如, 教师向学生展示可调整角度的椅子的图片, 提问学生:哪些人或哪种情况下适合坐哪种角度的椅子?为什么?通过结合生活经验来调动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新内容, 进而使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从数学教材联系到生活实际,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也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有趣、有用的。

三、创新发展

在数学教学课堂创设情境时, 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创新和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创新思维的发展潜力很大。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 他们喜欢问为什么, 喜欢探究和创新, 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和创新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数学教师应根据需要创设出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课堂情境, 拓展学生的想象探究空间。在创设课堂情境的同时, 我认为不应拘泥于教材, 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 逻辑性和形象性都很强,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 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前几年我在教小学生学“9+3”时, 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是小学生首次学习进位加法, 我就采取了“凑十分解法”, 一边指导学生计算, 一边用语言描述“凑十分解法”的步骤。然后在教师执导的基础上, 让学生举一反三, 自己创造性地计算“8+5”“9+2”“7+4”“6+7”等。类似这样的创新设计, 对大人们来说算不了什么, 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却是对创造潜能的挖掘、创新思维的开拓。作为教师, 我们要从学生的创新发展着眼, 既要勇于创新,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情境, 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 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将创新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充分发展各自的创新潜能。

四、身临其境

在数学课堂中, 创设的情境要具备真实性,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真实的情境有利于观察力、思维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有利于学生真实情感和真实态度的展现。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既生活化, 又不同于生活。另外, 要想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 在创设时可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参与创设情境的一位学生讲了他的亲身经历:一个星期天, 他与他的同学做完作业在家玩耍时, 不下心把窗子上的一块玻璃给打碎了。为了避免爸爸回家后的一顿训斥, 就决定自己去划玻璃的店里买一块新玻璃换上。怎么知道这块玻璃的大小呢?听到这里, 同学们都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拿一张与这块碎玻璃一样大小的纸到玻璃店里去, 有的说拿两根绳子 (一根与玻璃长度相等, 另一根与玻璃宽度相同) 就可以了, 有的说用尺子量一下碎玻璃框的长和宽就可以……伴随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数学, 真是其乐无穷!

五、渗透人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还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课堂上充满着民主、平等、关爱的气氛, 才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力的开发。课堂人文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个性的舞台 (情境) , 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敢想、愿想、肯想的激情。针对具有独特想法或做法的学生, 要特别注意引导、启发、肯定, 不轻易否定, 以保护学生“开动脑筋”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有效 发展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数学中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而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2013年4月—5月,分析开题阶段。课题组针对四年级数学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困惑、困难及缺失,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情境创设方面的最大问题,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从而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向: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采取的方法是调查、走访、分析。

第二阶段,2013年6月—10月,实践积累阶段。课题组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对学生的参与与反映进行筛选,提炼,从而形成论述,来体现与展示教师在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体现情境教学的,从而完成中期报告。

采取的方法是课堂教学听评课、论文撰写。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反思分析阶段。课题组通过听评课及论文的撰写,对于所提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紧密结合,并由各教师互相交流,积极实施,并对其论述进行反思,并与每一位教师的充分沟通来体现预期设计的情境是否真得适合此时此景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突破难点问题。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明确了情境教学的内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尝试运用有效的情境教学,并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形成自己一套有效的,适合学生的情境教学方法。

王正敏老师的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中,用创设问题情境与创设游戏情境这两种方法,来引导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也使创设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指导学生在活而不乱的情境之中,体会数学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这种紧密联系生活的方法,有效地体现了数学情境教学的作用,而且由于教师本身设计教学合理,情境运用合适,使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使自己的教学富于了个性。

魏博超老师的论文《情境中的WebQuest教学法》中,将情境教学与WebQuest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探索教学的新领域,将网络这个宽广的资源库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将其引导入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一个网络世界之中,并利用网络巨大的资源能量来充实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将探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欲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个全新的自主探究的世界。

赵青艳老师的论文《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如她总结:利用课本中、生活中、身边的现成事情导入新课;讲故事,调动学习积极性;做游戏,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实效。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被赵老师运用的活灵活现,而且课堂组织有效,课堂效果明显。教学设计《有趣的算式》中,西游记的孙大圣的故事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复杂的运算变成简单的故事体现,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在蔡老师的《创设情境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论文中也详尽的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如何处理好主要与次要的关系;处理好目的与方式的关系;处理好生活性和关系性的关系。在西安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执教了《游戏公平》一课,受到到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从教师的论文及教学设计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对于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积极思索,积极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大胆实践,勤于总结,形成自己情境创设的独特教学模式。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短短一年的时间,不足以完全解决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的问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而实践积累,论述总结产生的成果也是初步成果,这还需要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逐渐形成个性教学,形成特色教学,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更好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更好的用学生的眼光设计情境教学?学生的眼光,顾名思意就是教师设计的情境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否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学法,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2、如何更好的用数学知识充实情境教学?数学的学习基础仍有双基的教学,如果一味的追求数学情境,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势必会忽视数学基础的学习,所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为了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的开展,本学期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任务。

为使能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效的开展,在开学初我根据上学期开展的工作,认真制定了本学期的研究计划,并召开课题组会议。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认真的总结了前一段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本学期教学实践研究中改进的方向,又宣读了本学期的研究计划,让课题组每位成员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带着任务并在本学期的研究中按计划认真实施课题研究。2.《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及体会交流。

为了能使课题组教师更准确领悟课标的理念,明确各学段学习要求,九月份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品德课题组成员又进行了《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并交流了学习体会。本次活动使课题组教师进一步熟悉与领会了标准要求,加强他们了他们对标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师对标准的实施能力,为他们在实际教学研究中正确运用,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活动中,首先课题负责人对能否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看成是单一的‘‘思品课‘‘”这一困扰教师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并对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作了精细的解读,然后课题组成员交流了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课题组负责人还提出课题组成员要依据不同的学段的课标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多样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推动课题研究顺利实施。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课题组成员进一步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其理念,提高品德课堂实效,为今后在品德教学研究中提供了很好的直接经验和范例。本次活动在前期教师的认真学习下,在各成员的积极参与下,积极交流中,达到了预定目标。3.品德情景化教学集体备课。

为了弥补研究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研究中的不足,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十月份庙台小学品德课题组成员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以课题组为单位,由主备人姚自慧老师实施集体备课。备课以“初备定稿—主备发言—集体讨论—个人复备—教学实践—教后反思”模式进行;然后观看课例,并结合课例开展研讨。备课时,主备人在介绍完自己的教学思路后,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一起商讨中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德育实效,找到切入口来突破教学难点。然后主备人根据设计思路,完善自己的二次备课,同时通过课堂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后再围绕问题确定下次活动的主题。本次活动每位参备教师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了出来,还使教师们学会了协作和分享,在互动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课题研究质量,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4.对集体备课及时进行总结。

在集体备课结束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明白这次活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课题负责人及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在总结中课题组成员明白了,要准确把握课标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信息,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师之间还要改变过去“单干”的备课方式,学会在交流讨论中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弥补个人的教学不足;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在互动中丰富课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逐步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教师还明白了,备课活动中要积极钻教材、研读课标,认真“备学生,备学法”才能能有效地解决品德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创设的问题,提高研究实效。

5.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教学示范课。

为了充分发挥课骨干教师的师范和引领作用,促进课题组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结合《小学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提高德育实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活动,10月下旬,庙台小学开展了骨干教师品德教学示范课活动,由付丽萍老师执教了《诚信是金》一课。

在课堂上付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游戏情境、视听情境、再现生情境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付老师还把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讲诚信的事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同时付老师还通过情境化作业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辨析巩固所学知识,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节课孩子活动充分,学的快乐,对诚信的理解很到位。课上付老师还关注到了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到了学生品德养成的课后延伸。课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评课。首先由执教教师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然后让课题组教师谈本次教学中的得与失,大家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境创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教研气氛十分热烈。在研讨中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提升了教师有效创设情境的意识,对今后的情境教学实践有很大促进作用,也有效的起到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交流研讨也促进了授课老师的教艺的进一步提升。6.情境化作业设计研讨。

篇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岚皋县官元九年制学校:邓洪波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数学情境”就是要求数学情境的创设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我们认为数学情境必须摒弃浮华,返归实质,立足数学学科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还数学情境真、实、味。真,就是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很贴近;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味,就是追求数学思维含量。下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研究体会:

一、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得最佳思维状态。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

第二、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数学把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

第三、有没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能不能诱发深层思考和探索。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问题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厚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第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途径:

第一、生活展现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可供我们教学使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学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角、指角、说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层面。当学完了新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角在生活的运用,如: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能收缩的躺椅、指甲钳等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第二、实物演示情境。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景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三、图画展现情境。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这些精美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D:表演体会情境。有时一些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的办法来体会。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学中我特意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让学生探讨游戏公平性这一话题情境,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通过这一情境活动,学生获得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虽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圆的特征,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只有站在圆形的圈上,每人离中心点的红旗距离是相等的,为后面揭示半径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第四、实验推导情境。很多数学公式的出现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实验验证总结,小学生虽然小,但在对待严谨的数学知识时,我们教师也应从实际出发,让他们多做一些小实验,从中发现规律、总结出公式。如: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等。教学《求圆锥体体积》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容器)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它的体积?

生:可以往容器中倒水,再测量出容器中水的体积。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铁块)

师:那这个圆锥形铁块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它的体积?

生:把它放进一个装水的量杯中,然后测量溢出水的体积,就知道铁块的体积了。

(此时,学生觉得已有知识足已能解决问题,并没有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迫切性)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建筑物。)

师:那这栋建筑呢?

生:„„(觉得无法解决)。

此时,师引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

第五、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

1.参与性原则

对于数学的学习, 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必须的, 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换句话说, 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通过自身的学习去找寻答案。

2.增加挑战性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 都有着一颗发现新事物的探索之心, 并且这种心理在小孩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因此这就为数学的教学提供了契机, 数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相应的挑战性, 努力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创建问题情境的方法

1.充分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创建问题情境其实很简单, 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疑问, 使学生在产生认识和知识间发生冲突, 从而激发其好奇心, 以达到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目的, 这其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因材施教以及充分把握安排问题情境的难易程度。

2.问题情境应贴近生活

与高年级的学生不同,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 因此在问题情境中多找一些更为贴近生活的问题, 更加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认知, 从而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

小学生普遍都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例如, 对任何未知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听故事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这样也就给了老师一个能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的契合点, 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一个公式, 甚至一道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这样既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也有助于提高其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可谓一箭双雕。

数学的学习重在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 小学作为学生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更是非常重要, 所以采用更为先进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式教学也是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既能够有效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激情、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 提高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帮助甚大, 更对其整个人生都有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

摘要: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 原因很简单,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单调的数学公式, 就是苍白的数字,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 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就需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所以, 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索欲,挑战性

参考文献

[1]王庆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 2012 (08) :216.

篇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

当前,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应加快教改步伐。要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些方面下工夫,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立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研究,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发展学生的智能。

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大纲要求与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了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经过了升学考试的检查,数学基础比较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相应提高,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些创新。从起始年段抓起,连续跟班教学几年,学生基本情况已熟悉,根据教学大纲和新编教材的要求,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立足于改革,着重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学生的思维活动较活跃。分析问题有方,在几次县数学竞赛中都名列前茅。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分析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过程分为包括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以此循环不止,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现谈几点做法。

一、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提出问题。设计好题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设计题目要做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智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从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入手,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接着布置相应的练习多加训练,逐步巩固深入。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考的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大纲的教材的重点、关键,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必须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重点知识在学习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并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并对重点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重点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而教学难点则应通过生活化的经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教师可以从学习的课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情况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讲评练习时要带有针对性、典型性、规律性,从个别例子中总结一般规律,以及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组,由“一题多变”入手进行系统复习,然后再扩展到各节、各章,各模块。问题情境教学法能围绕双基的重点,具有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特点。上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因此课堂上只能抓解题方法与思路,至于严格的推理、叙述条理化、计算准确性,都要从课外的作业布置严格训练,使之达到解题有规格化。

二、抓住关键、思考探索、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以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讨论,发表意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学生普遍感到问题棘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给予画龙点睛的提示,指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抓住了上述的解题关键之后,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索各种解题方法,最后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解法。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计算正方形边长,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圆的周长?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在那?得出圆的周长的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通过提出各种方法,学生动手实践画圆,分别测量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归纳总结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C=πd。最后,让学生练习:圆形水池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已知d=20米,求:C=?根据C=πd=20×3.14=62.8(m),进一步巩固知识。

篇10: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与问题情境教学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一、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①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③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④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⑤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三、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五、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上一篇:机电学院毕业论文下一篇:室内设计师资格考试辅导:室内设计七大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