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2024-06-20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精选8篇)

篇1: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一个适宜的情境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巧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增本领。关键字: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善于思考 主动探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发生积极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聆听者、接受者,而是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导入这一环节,因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导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积极性。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达到“动情中明理”的效果,从而自然而然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

应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呢?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融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心致志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2.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是发展之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目标。

3.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通过问题情境产生的,所以我们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都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针对教学内容去思考、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方面。

2.适宜性原则。设计的问题情境如果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开启良好的教学开端。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设计适宜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3.新颖性原则。新颖的导入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启发性,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数轴》这堂课时,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上,请三名同学走上讲台,站成一排。以中间那位同学为中心,分别让其他两位同学以我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巧妙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数轴、位移等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而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配合”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意义不大,没有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能创设有趣的教学图像、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辟了新颖的认知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来设计一些动画,以此导入新课学习。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教学内容,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领略到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好处,使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展开图》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正方体由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个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了问题:正方体的平面应如何展开?有几种情况?让开启了学生探索之路。可见,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导入上的重要性。

3.采集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扇门高4米,宽3米,在不允许穿过的情况下平放有一根长4.5米的棍子能否从这扇门通过呢?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由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既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当堂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

4.设置悬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就是让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投入到课堂的氛围中,从而促成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设置悬疑来引入。例如: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问题: 老师手里现在有三根小木棍,分别长5cm,8cm,17cm.我们用它们能否围成直角三角形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如何还有三根分别为5cm,6cm,7cm呢? 是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大家都知道从角的角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从边的角度,可不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层层疑问,激发了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类比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思想就是利

用已学的知识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类比思想教学,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数学领域内,很多新知识的学习都可以用类比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展开。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我们学习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类比平行线判定的学习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又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

31与是否相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623它的依据是什么呢?a1n2n你认为分式与相等吗?与相等吗?2a2mnm2.设计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2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接下来的学习其实就是“模仿”。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闻一知十的方式解决。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适宜、新颖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激活思想,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

李 宁

篇2: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第一

一、引言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情境和问题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分析、探索,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的综述

通过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体验感,联想自己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将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当学生能够在情境引导之下深入思索问题原理,并寻找适合的解题方式方法,则数学课程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能够掌握主动权,经过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的数学自信心也由此建立起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增强,个人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不断增强。

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阶段,合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谈探究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各类数学知识应用起来,则数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作用也由此展现,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是在课堂情感交流方面还是强化学生个人认知能力方面,經过教师的全面性引导,有助于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拓展。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期间,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针对性,适当的增加问题的难度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是满足学生性格以及思维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值得在数学课程教学阶段推广应用。

三、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和提出问题的理念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生遇到无法理解、存在疑惑的现象或事物时,可以保持怀疑、猜测、探究的心理,并且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在“三角形”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先学习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什么是三角形。但三角形有很多形式,面对不同形式的三角形,学生会产生这些三角形为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是不是有很多种类等疑问。在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会对“三角形”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会主动提问和探索,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情境和问题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信息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进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同时调动学生提问、创新的意识,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趣味性、生动性、引导性的原则,使教学情境可以发挥作用。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数学情境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纷纷加强了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可能是由于受到过去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并不侧重于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即便是在政策的号召下,少数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授知识点。而大多数数学教师虽然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学习氛围,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未免有些脱离生活实际,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教学会影响学生对于生活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无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缺乏合理性

一些教师为了践行政策提倡的情境教学方法,竟然在讲解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当中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进行授课,情境教学方式的滥用极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践行相关的教学政策而不顾后果的滥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正确的认知下,数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会时刻影响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缺乏科学管控的数学情境教学方法,会影响情景式教学在数学学习当中的运用。

(三)数学情境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化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的过程,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壮大学校声誉,都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太注重追求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就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总喜欢带入情境教学方法,这样很容导致情境教学被滥用,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数学情境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错误认知,导致情境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合理利用问题情境的措施方法

(一)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有效问题引导之下,确保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极为关键的。需要将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将问题情境创建的基本作用明确,给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学习能力的机会。小学数学本身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特质,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践应用要求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性探索分析。为确保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应该将合作交流互动加入问题情境构建环节。在课堂上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管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课程教学节奏的把控,既要让学生体会课程学习的快乐,也要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获得新知,这样一来无论是在问题情境创建还是实践探索分析环节,问题内容的有效性都得以展现,能够很好地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区分开来。

(二)注重问题内容的趣味性应用

教师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备课指导期间,都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思维跳脱的基本特点。学生未能将自己的学习质量提升,本身就存在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建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突出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丰富性,帮助学生在游戏、情节之中将自己的学习体验感增强,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就会更为全面性、针对性,且富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内容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经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经过国内外数学家、科学家的不断探究,编撰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为确保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教师需要深度研读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起来。教师要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知识内容与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有效降低,个人的课程学習参与性由此得到保障。教师将案例、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都是与数学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阶段也能获得相应的主动权。

教师讲解百分比计算相关数学题目期间,可以将物品的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总量进行列举,将百分比的基础载体把控到位。在进行成分研究分析期间,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之内,经过课下的合作,找出所含成分并计算其整体比率。学生在调查研究阶段,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认识到课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还能主动去统计分析来自食物、用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在课堂上总结自己的学习实践感悟,实现对数学基础概念的透彻分析与应用。

(四)按照学生的喜好建立学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教育的重心偏向于教师,教师总是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授课,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方法并不适合学生这个群体,类似于广撒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时,所创设的情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按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将有效问题情境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阶段,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把控,将教学活动、情境设置、问题应用、合作探究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阶段,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

一、何谓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育学中,“情境”一般指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情境则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数学问题则是在不同数学情境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的问题,特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问题总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而数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为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情境与问题是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共同体.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达成的综合能力.目前我们是根据教材的编排,以“章、节”为划分单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在编排上仅仅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单归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相应的逻辑关联性,这很容易造成学习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难以形成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编排的束缚,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主题中,加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训练,养成整体性观念,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主题单元”,彰显整体建构,提炼数学思想,提高综合能力.数学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突出核心内容,训练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在设计这类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否则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接受不了.只有科学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无限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目标.二、创设情境的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坚持以下原则:

真实性:

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接近性:

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诱发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合作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融合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01要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

问题情境是为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服务的.因此,它应该蕴含着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与结构,应该展示数学概念、结论和应用的形成发展过程.情境与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情境是否合适并不仅仅取决于情境本身,而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当下尤其需要注意,数学教学不能只讲生活情境而忽视数学情境,因为许多数学课程内容没有实际背景,是超经验的;要善于创造数学情境.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初始情境应该是探究这两个定理的背景——对三角形边角关系如何由定性的刻画(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走向定量刻画(明确边角之间的关系式),如何由特殊解决(直角三角形已经有明确的边角关系)走向一般解决(明确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另外,问题情境还应该体现数学抽象、严谨等本质特征.例如,为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让全班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要求精确到0.1°,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提出:测量是否会有误差?测量能否解决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从原理上解决问题,即证明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与理性精神.02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问题情境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因此,它的创设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潜能、兴趣与心理需求.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而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数学现实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视角看待与衡量问题情境;应该分析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风格、认知潜能、认知障碍和认知差异,并把这些作为确定问题情境复杂程度、情境与学生的关联程度的依据,进而使问题情境成为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空气、水、温度、湿度”.只有这样,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此岸走向彼岸.03基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首先,应该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即应该考虑怎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就当下而言,尤其要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联系,使之成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载体和平台.其次,应该明确问题情境的功能与目标指向.不同的问题情境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分析并确定不同环节、不同时刻的教学需求是激发兴趣还是提供指导,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特定的群体,是促进独立思考还是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再次,应该把数学视角与学生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设一座桥,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如下两点:一是既要对现实和数学进行恰当的加工和取舍,拉近现实和数学与学生的数学现实之间的距离,又要避免过度加工,导致情境性不足;二是应该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积极创造使学生“愤”与“悱”的情境,因为学生往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04应该追求真实、简洁

篇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好奇心强, 比较喜欢听故事, 年级越小的学生越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 设计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比如, 学习“0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讲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小白兔一家去拔萝卜, 兔爸爸和兔妈妈都拔了好多萝卜, 可是小白兔由于贪玩, 一个萝卜也没拔到, 空手而归, 一个也没有就可以用“0”来表示。通过故事的讲解, 学生很快就认识了“0”。再比如, 学习“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草原运动会上, 喜羊羊和灰太狼进行长跑比赛, 灰太狼觉得自己肯定能赢。但是大会组委会规定, 喜羊羊要沿着圆形路线跑, 灰太狼要沿着方形路线跑。同学们觉得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赛后灰太狼大喊比赛不公平, 为什么?先用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中, 再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生也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 喜欢做游戏, 选取合适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丰富, 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乐中认识事物, 易于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比如, 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很多学生对于分数这个概念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这样一个小游戏:分苹果。要求两个学生参与这个游戏, 用手指表示自己分得苹果的个数。教师说:“有2个苹果, 每人分到一个。请用手指表示自己分得的苹果个数。”两个学生都伸出一个手指, 表示自己分到一个苹果。然后教师说:“有1个苹果, 每人分到半个。用手指来表示一下。”学生都被难住了, 这该怎么表示呢?一个学生弯着手指, 另一个学生把手指挡上一半, 以此来表示“半个”。但是能不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半个”呢?教师的提问让大家都陷入了深思, 由此很自然地引入了分数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求知欲高涨, 都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积极探究问题的本质, 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 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又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形成认知冲突, 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比如, 学习“面积单位”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 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书本、课桌等, 然后学生的问题就来了:测量标准太小, 测量结果并不准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在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苦苦思索, 根据自己原有的一些经验, 进而创造性地使用“平方分米”“平方米”来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探究中步步深入, 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领悟了学习方法。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们都知道, 知识的发展是连续的, 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一般都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新知识的产生多数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教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可以从旧知识引入, 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 找到新的规律, 进而形成新知识。这样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吗?”学生回答:“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 分子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 分数值相当于商。”“除法中有个商不变性质, 大家还记得吗?”学生复述“商不变”性质。“对照商不变性质, 分数中应该有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并说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

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果教师找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通过这个切入点导入学习, 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那么, 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近感和熟悉感, 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叫你去帮她买洗衣粉, 标价是12元, 你准备怎样付钱?怎样才能简便地把钱付清并不需要找钱?”这样的问题贴合学生的生活, 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场景,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得出了最简便的付款方法, 并从中认识到“个与十”的不同以及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再如, 学习“圆柱的体积”后,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器具, 圆柱体形状的器具很多,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探索, 将所学的知识在思考中消化和巩固, 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小学课堂, 并为广大师生所欢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好奇心理, 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数学知识。比如, 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喜羊羊把村长的拐杖弄坏了, 他要送一根新的给村长, 他拿着米尺去量, 量完1米后, 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喜羊羊非常为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 让学生各抒己见, 进行推测和猜想, 进而提出分数的概念。这样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的问题情境,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吸引下自主探究,让学生领会感悟,学有所得。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最早对情境教学的阐释;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更是情境教学的典范。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基础,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实现“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思维能力连贯实施的任务,这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潜伏状态进入高度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并将思维推向纵深。比如对比“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让学生思考一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在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节课时,让学生推理一下“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当时的事态会怎样发展”?在教学《魏文帝改革》这节课时让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魏文帝,你会怎样改革”? 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构成的教学案例足以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要有吸引力

创设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载体。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如果问题设置太过容易、缺乏思考的深度,学生会感觉“小儿科”,不屑于参与,认为解决这种问题是浪费课堂时间。比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北伐军是如何势如破竹、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对高中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思维密度和思维高度。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思维的发展逐步向理论思维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相对“弱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问题的设置也不是难度越高越好。问题设置一旦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趣,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对整个问题感到茫然,进而产生烦躁、消极情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者发表什么意见?这个问题的设计够新颖、也有创意,但是对一个生活在中国对美国议会、议员职责权利都不甚明白的高中生而言,让学生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难度确实有点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感到有点蒙,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一时难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来表达。

3、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能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又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紧扣教材内容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基础,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学生、教师、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其中的教材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放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不能抛开课本内容、天马行空地无限拓展。现行的课本有多个版本,它们的编排形似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都是按板块、专题和分课的形式编排。新教材都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新史学研究成果、新观点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是对其中历史图片的分析,可以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可以对史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也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所有问题的设置都应围绕课本进行,引领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和其它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看待、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比如,在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问题:假如天子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妾生的儿子,排行老大。一个是妻生的儿子,排行老二。那么皇位应该传给谁?请你结合课本知识为你的观点找出支撑。这个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去阅读课本,并思考一些问题:“嫡长子”中的“嫡”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谁?嫡长子和年龄有无关系?如果嫡没有儿子,那么王位又该如何传承呢?这样学生的学习既要从课本出发,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课本文字表面那么肤浅,要不断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的信息和历史现象,从而实现学习始于课本又高与课本的学习目标。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比如,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相关史料、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与高考方向保持一致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反复探讨,并不断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才能日渐成熟完善。但是,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藝术,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我们会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开拓,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一个个问题相互衔接的探究大舞台。

篇5: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四川省乐至县高寺镇高寺初级中学 黄德元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通过对《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知道了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而过浓的“数学味”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探究与应用中享受创新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一些有意义、典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也是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经验,需要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由只注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应用和拓广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把握数学的本质,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知道了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奇”中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奇”中探“趣”比较适合于引入阶段的情境创设。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

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情境,“思”中探“趣”。

创设开放型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给学生在主观上留有较大自由度和思维空间。开放题的解答具有发散性特点,没有唯一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做”中悟“趣”。

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亲身体会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考虑到引起学生兴趣,还要考虑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5。在教学中创设应用情境,“需”中引“趣”。

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 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

6。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赏”中唤“趣”。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实、数学故事、数学家事迹、数学历史名题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典故,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选择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数学典故适当地穿插在教学中。

三、我还知道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问题 1。淡化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追求问题情境的本质。

新课导入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取材。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想方设方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然而,有很多数学知识并不来源于生活,而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

2。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课堂上需要关注问题情境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的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相契合,情境并不一定必须联系生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样是好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情境要少一点观赏,多一些思考.引导提问要少一点共性,多一些个性。交流展示要少一点摆设,多一些实效。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希望通过情境使学生获得什么,也就是设计某个情境的目的,这是情境设计的“魂”。

篇6: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篇7: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教学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能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老师还要做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解决疑问而精心设计的具体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使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疑问,由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即能形成“愤”与“悱”的情境。一般我从这几方面创设问题的情境。

1.用有趣味的导语设疑创境

即把情境化问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

2.用多媒体课件设疑创境

多媒体教学是改进课堂环境的重要环节,能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传播媒体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的传播以交互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三、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

所谓“成功情境”,就是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的情境。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凡满足学生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会表现出满意的、愉快的、积极的、增效的体验。然而,教师面对是参差不齐的四五十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就要提倡“异步教学”,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措施,让他们都能从独立的自我调节中获得成功。

四、创设矛盾的情境,把握迁移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这样一种气氛,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习者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习者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习者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识内驱力,为困难情况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教师根据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本节课所要形成的新的概念或规律或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是马上能够回答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通过设置的系列阶段问题(阶段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提出。它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最后利用得到的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创设期望的情境,激发情感机制,使学生对学习有激励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如在实验课上,当学生经过努力或帮助完成某一实验并符合要求时,给予赞许的点头和会心的微笑,使学生感到自己具有成功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应鼓励学习困难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当他们答题不畅时,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他们用心思索,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鼓励效应”形成心理上的正强化,从而不断地追求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篇8: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 还体现在对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上。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 在活动中生成问题, 使学生对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问题有时候是由教师提出的, 但由于问题是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 学生由于对自己活动的关心, 也会乐于接受问题, 并且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个放大镜和一张纸片, 要求学生先在纸片上写个一个“物”字, 再用放大镜观察。先把放大镜靠近纸片, 然后逐渐增大纸片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师:当放大镜离纸片很近时, 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物”字。

师:这个“物”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放大的。

师: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而被观察的纸片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 人眼通过凸透镜所看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由此可见, 当物距较小时, 物体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当逐渐增大物距时, 你所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

生:当物距增大时, 我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物”字, 当物距更大时, 我看到的是倒过来、缩小的“物”字。

师:可见, 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的, 也有倒立的;有放大的, 也有缩小。究竟凸透镜成像跟物距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所显示的奇特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到奇异的实验现象, 激发求知的欲望。

例如, 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教师可以做一个“浮沉子”的实验, 学生将看到:滴管原先漂浮在水面上, 当教师用手在滴管下部压可乐瓶壁时, 滴管会向下沉。当教师撤去压力时, 学生又可看到滴管将向上浮。如果用力恰当, 可使滴管静止在水中某一位置, 学生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对可乐瓶壁加压或撤去对瓶壁的压力, 滴管有时会漂浮在液面上, 有时又会悬浮在液体内部, 有时会在液体中上浮, 有时又会在液体中下沉?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条件呢?

三、通过生活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把物理问题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创设情境, 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小王是一个机床操作工, 傍晚的时候, 光线比较暗, 看不清楚会影响工作, 于是他买来几个灯泡。现在桌上的实验器材中就有这样的灯泡,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只灯泡。关于这只灯泡,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事先在每只灯泡上贴好“220V 0.5A”的标识) 小王师傅看着这只灯泡, 他想:这只灯泡的电阻究竟多大呢?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他知道这只灯泡的电阻?

学生活动:方法一, 可通过灯泡上的标识 (“220V0.5A”) 计算出灯泡的阻值为440Ω;方法二, 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用“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实验得出的同一只灯泡的电阻却是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两次实验中电压不同、电流不同, 灯的亮度不同, 灯丝的温度不同, 所以灯泡的电阻不同。也就是说灯丝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故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 不但学到了物理知识, 而且还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 其中有些事件可以成为物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之中。

例如, 在学习“身高与脚长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利用如下真实发生的生活事件来创设问题情境。1 9 7 8年9月, 在山西怀仁县发生了一桩无头案, 城外的玉米地里发现一具女尸。根据尸体上满是鲜血, 尸体旁边两块沾满血迹的大石头来判断, 这个妇女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呢?现场留下了一行脚印, 公安局马上请来了“脚印专家”协助破案, “脚印专家”在仔细观察完脚印后, 做出如下判断:这个罪犯是个2 5岁左右的男人, 身高1.7 m, 不胖不瘦, 从脚印的走向来看, 他朝南窑村走去。公安人员按照“脚印专家”的判断, 从南窑村找出1 3个2 5岁左右、身高1.7 m不胖不瘦的男青年, 然后对这1 3个青年逐个分析, 其中有一个青年嫌疑最大。经过进一步调查取证, 证实这个男青年确实就是罪犯。“脚印专家”根据案犯所留的脚印就可大致估计出他的身高?这表明人的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那么, 人体的身高与脚长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教学中所引用的生活事件, 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因为是真实的事件, 学生会更加关注。但是, 我们也不要完全排除那些虚构的生活事件, 有些虚构的事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虚构的事件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五、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把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例如,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 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同样的燃气灶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先烧开, 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的多少有关。在燃气灶下加热同一壶水, 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升得越高 (在没沸腾前) , 这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升高的温度有关。

接着再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加热的不是水而是其他液体, 结果又会怎样呢?同样的情况下, 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 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液体吸收的热量的能力不同。如何比较水和其他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实进行实验验证,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出接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通过扩展旧知识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学习中, 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前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 未学的物理知识常常是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由旧知识的扩展引出新的学习课题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在引入“液体压强”这一新课时, 可以从固体压强引出液体压强。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 了解固体所产生的压强和液体所产生的压强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对前面所学的压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同时根据两者产生的压强的不同之处, 了解液体产生的压强有自身的特点, 为接下去的探究打下基础。创设这样的情境, 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时, 还能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领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时, 明确了研究液体压强的目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能架起现实生活与物理, 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师要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用新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自主探究、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旧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驾驭课堂的难度增大。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增强, 思维会变得活跃。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困难, 许多动态生成使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2. 教师自觉学习, 提高自身素养。

由于创设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不仅要有丰富的物理知识, 还要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应对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3. 教学条件的限制。由于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研究的持续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一篇:市级三好学生申请书下一篇:小寒下雪有什么意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