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4-04-25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共10篇)

篇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创设途径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教学情境的概念内涵,阐明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以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情境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在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有趣的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处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与广大同仁共探。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挖掘“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椐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1】: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的实验。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大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4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验中来,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涵义的理解,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提高。

【案例2】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2、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先向同学展示一张大报纸,请学生猜一猜,可以对折多少次。许多学生回答能对折“几十次”,有的还说“几百次”。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对折到七次后,很难折叠了。许多学生心存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折纸与乘方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3、设计“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学数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让数学有趣,让课堂有吸引力,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步入“愤”和“悱”的境界,引发其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案例4】在教学《分式方程》一课,针对许多学生不重视“验根”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的问题:“2=1”的证明过程。

设:a=b,两边同乘a,得a2=ab,然后两边分别减去b

2得a2-b2 =ab-b2,即(a+b)(a-b)=b(a-b)

两边同除以(a-b),得a+b=b

设a=b

则2b=b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得2=1

许多学生看完后,惊讶不已,结果是“2=1”,但是2不可能等于1。问题出在哪?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有小组认为问题出在“两边同除以(a-b)”这一步上:因为“a=b”,a-b=0,这不符合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强调0在解方程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调皮鬼。如果稍不留神,这会被它“暗算”,导致解方程出现失误。这时教师紧接着出示一个分式方程:

实际上,方程中的分母a-1屹0,即a屹1,然而却解出一个根a=1,因此它是原方程的增根。然而如果平时没有验根的习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法必然出现错误。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充分备学生。根据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恰当的数学情境。

2、对农村学生创设情境要“就地取材”,用身边的情境展示数学问题,切记毫无选择的套用别人特别是城市才有的情境例子,那样反而让学生感到生疏,丧失学习的动力。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正确把握好数学问题情境要具备的条件:(1)教育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要有帮助。(2)趣味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要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以及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3)探究性。即作为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有探究性,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发现创造意识。

总之,我们要努力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2: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袁考培

贵州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55350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没有灵性,缺乏活力。使每节课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而新课的导入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就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与兴趣进入学习过程。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初步应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从整个数学学习来讲,我认为可以分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部分,而且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做题。有些学生经常为了完成题目,只知道一味做题,这就是大的方法问题。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篇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内涵,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改革中, 情境教学具有代表性.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数学情境内涵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能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境, 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参与欲,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使情境富有问题性、启发性、针对性, 遵循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等.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切实发挥出教学情境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疑问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悬念型问题或冲突型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 对折一次, 再对折, 如此对折下去, 对折15次后, 厚度达到多少毫米?假如一直对折下去, 对折多少次后, 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在猜猜、折折的过程中产生争论, 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呢?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期待着教师讲解.再如教学“无理数”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拼图活动:有两个边长都是1的小正方形, 你们可以通过剪拼使它成为一个大正方形吗?拼成后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整数还是分数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大正方形的边长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分数, 不属于有理数.教师可以接着问, 不属于有理数, 但我们能拼出正方形, 说明这个边长确实是存在的, 那它是什么数呢?学生心里产生矛盾,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其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生活.所以, 初中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找准切入点, 创设现实生活情景,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 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小明踢球不小心撞破了邻居张奶奶家的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 被撞成了两块, 小明想到附近的玻璃店给张奶奶配一块同样的玻璃, 是不是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去, 带去一块行不行?引导学生思索.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氛围,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壁虎趴在圆桶的下方, 一只蚊子在圆桶的上方, 壁虎想吃蚊子, 走哪条路是最佳方案?学生纷纷讨论, 指出了各种路线.讨论后得出最佳方案是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从而找出最短距离.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三棱柱、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新课改强调学生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思索, 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 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5厘米、5厘米、5厘米、8厘米、15厘米的五根木棍, 让学生用任意三根木棍拼三角形, 并记下三条边的长度.学生积极性很高, 纷纷操作起来, 但学生很快会发现, 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棍都能组成三角形,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拼出三角形这样学生发现了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4. 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教师如果先给学生说如何解方程组,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好奇心, 告诉学生:我能猜数, 能猜出大家心中想的但是没有说出来的两个数.学生很是疑惑, 教师可以让其中一名学生想两个数, 把这两个数写在纸上, 并说出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两个数的差是多少.学生说完后, 教师随口就给出答案, 学生很是惊奇.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但对初学者来说, 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 迫切想知道教师是如何快速知道答案的, 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切实发挥出教学情境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8) .

篇4: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54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着重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体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

新课程标准揭示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而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整个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满堂灌”。而如何体现这种沟通与合作,情境创设就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针对初中学生,他们还处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时期,而数学又是他们眼中非常枯燥无味的学科,因此,采用情境创设法无疑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必要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益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情境,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呢?

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学生必须记住它们。有的概念、规律在学生刚学后,并不能马上理解,这时,教师应创设一些不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概念清晰、规律明确。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概括某些材料,得出结论,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市区两大购物中心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一家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另一家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样的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虽然经常听到,但是很少会认真考虑,更别说通过数学计算去进行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自己的参谋,学生会很乐意参与,都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用性的问题,从而产生满满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很多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从长期听课观察中发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为设情境而乱设情境,远离课堂主题,使学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课堂效果十分糟糕。那么如何规避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忌讳,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一)情境创设不可“去数学化”

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半节课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引得学生阵阵惊呼,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互动十分良好,仿佛达到了情境创设教学的目标。但是细细品味,一整堂数学课上成了纯粹的“故事汇”,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可谓得不偿失。

(二)情境创设不可“天马行空”

在“二元一次方程”一課中,有老师这样引入:“邮票既是一种邮资凭证,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收藏品,方寸之间记录着祖国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示美丽山河和多彩风情,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台下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搞不清楚教师究竟要讲什么问题,讲地理还是讲历史?讲文学还是讲文化?在学生的迷茫眼神中,教师才讲出数学题:“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固然,这段引入文采飞扬,但是如此的情境创设太过于宽泛,天马行空容易使学生浮想联翩,无法驻足,教学效果也一般。

(三)创设情境不可为设而设

很多教师都会从实际生活入手去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如果创设得好,学生饶有兴趣同时还会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创设得不好,则会让人哭笑不得。如在“倒数”一课中,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可以倒过来,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如人可以以手倒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哭相,你也举个例子吗?”生:“衣服可以倒过来挂……”很显然,不管是杯子倒过来、笑脸倒过来还是衣服倒过来,与“倒数”都只是形似,而没有科学上的联系,也体现不出数学的学科意义,如此创设情境未免太过于牵强附会,仅属为设而设。

参考文献:

[1] 顾志林. 浅谈初中数学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J]. 新课程,2011 (9).

[2] 孙彦慧.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有效教学初探[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

[3] 谢闪.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法[J].软件:电子版,2014(1).

[4] 徐燕.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15).

篇5: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 要:教学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所学学科内容而创设的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易于学生接受知识,通过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讨论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情境;问题;知识的交流合作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情境创设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大多数老师所采用。初中的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一般是从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创设以及对生物知识的交流合作三个方面着手的,力求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初中的生物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沉闷的,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将生物课程当做一门“副科”,因此并不在意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初中的生物课程却是为高中更深入地学习打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以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让生物学科不再被老师和学生当作“副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生物学科得到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的兴趣,敢于探索和突破自我,更好地学习。

二、生物教学中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也能够找到更多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途径。初中生物教学,虽然只是整个生物科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教学实践也应该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来进行,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生物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情境创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方式,选找到很多适合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生物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合作情境创设

丰富的知识来源于不断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人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合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拓宽视野,发现更多以前被忽视的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知识的交流合作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生物点掌握的准确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生物学科的偏见,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知识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各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并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的阶段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让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许杰.略谈生物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4)

篇6: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文?W与音乐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深藏着别样的韵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教出一种美感,让欣赏之人能够悠然自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历久弥香?尤其是在学习传统的古诗词时,为了避免教学重点倾向于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还原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加入音乐元素,会让整个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保持完整,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氛围中边吟边诵,感受、感悟、体会、品味诗歌,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进行情境创设,发挥作用,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做一探析。

一、音乐导入,引领心境

都说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就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好了,学生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一整堂课开了好头;导入不好,学生兴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学进展缓慢而又缺乏有力的节奏。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起始点,也就是导入环节,教师切勿一味地介绍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学生对诗歌的体味。有人说,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乐,它折射出人类内心情绪活动,是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乐韵律规律,配乐吟唱韵味独特,很多古诗词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节奏与古典韵律相融合,开启了无数人尚古尚美的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加入音乐元素,让整个教学进入到了艺术而灵动的境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伊始,教师轻轻吟诵这首诗歌,并配以萨克斯曲《送别》为吟诵的音乐背景,悠扬中有着某种伤感情愫的弥漫,令人怦然心动,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悦耳的诗篇仿佛有流动的画面,学生进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随着音乐展开联想。

二、把握节奏,唱出情怀

诗歌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蕴意悠长,诗歌富有音乐之美,因为其音乐节奏也是有规律可循,在诵读之中自然会流淌出音乐的韵律,如:诵读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节奏感;诵读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形式的节奏感。在教师的点拨中,一句话中重音落在哪几个字中,是语气的上扬还是低沉,是情绪的高亢还是失落,都从关键字句中感知而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从诵读中则能够体味到音乐元素的跳动与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诗歌创造的一种韵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学中,为了深入地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领会诗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听音乐唱诗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凄清悲凉、沉痛悲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扬。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音乐韵味,则意味着对整个诗歌的文脉就会融会贯通,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流连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感受音律韵味,让学生投注感情和气势反复品读韵脚“难”和“残”,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情境,也使得学生融情于这首诗歌之中。为了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感染之怀与诗歌意境相融,教师播放了经典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音乐弥漫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那份沉重的离别之情,也随着作者一起叹惋这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既积累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新视野。

三、自我创造,吟唱相宜

既然诗歌有音乐的痕迹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将诗歌改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进行自我创造呢?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变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学相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打开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大门,让学生学会自创诗歌歌曲,并能够大胆展示演唱,课堂上音乐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诗文韵味,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借助音乐器具,将其中一首诗歌自编自创谱曲演唱。这一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彻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即学生自编自演自唱诗歌,学生有了充足准备,各个信心满满。生生自由组合,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还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契合的背景音乐组队式进行演唱。音乐成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都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之中,学生悲怆地吟诵着《春望》,间或情深意切、缓缓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为这堂课装点了艺术的星光。学生的审美意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契合,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源自于对作者的了解,对创造诗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诗歌的知识了然于胸,诗歌的韵味浸润于声,诗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学生随着一遍遍吟唱,不断深化自身与诗歌的深层情感,获得沁人心脾的情感体验,不仅理解了诗歌,还鉴赏了诗歌,更获得了一种情趣和神韵。

总之,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诗歌的美通过音乐的点缀和介入,变得更为妙不可言,从联想中进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学情又有诗情,教师创设诗歌情境,融入音乐元素,使得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音乐让文学更为灿烂夺目,也让教学更为有效。

篇7: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每一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教师人格、学问、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体现了教师的创造价值和人格魅力。

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等。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较而言,新课程下的教育思想体现以下的变化:一是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已开始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行为在变。教学从传统的“赶鸭子”满堂灌走向“放鸭子”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课堂师生激情四溢,民主和谐,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三是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四是课程观念在变。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说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变。我们从教师在已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专业知识,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的整合等,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教师的知识品位在提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领悟出教学艺术的魅力。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能够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盥洗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使生命变得厚重。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形神不离”、“情韵相映”,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沉浸一种优美、智慧富有情趣的意境,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带入到艺术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新闻发布会、外交舞台、演讲厅和挑战平台。并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带”,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真正做到师生民主、互动、和谐的关系,共同打造富有激情的理想课堂。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表明,这是一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教学过程,应当力求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把握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注意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甚或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知所云,无法配合教师,因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确定此课题旨在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积极实践和有效体验,由此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践行。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我们组织的课堂教学并因此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充分注意课标教材为有效优化学生实际认知能力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实际,建构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和设计相应活动,以此作为师生对话平台的特点,基于对教材每一框题、每一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每一课时都参照教材思路,在多重整合书本和社会知识及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学生愿意了解理解并能够实际参与的活动,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体验,期望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定,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灵魂的指导。

第一,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提升教师的原创能力。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不是教材。只凭借教材的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必定会失去学生的支持,教师不再只固守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就可以走进课堂。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素材的存储器,学会把教材的信息与素材整合在一起,教材的缺憾需要依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要依靠教师去创造。教师不再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要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并且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有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达到师生有共同的激情创设一个理想的课堂。

第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的那里表达出来,新课程渴望更多更好的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教育思想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才华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知识,只为学生提供“鱼”,给视野、方法才是给学生“渔”,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给”,只能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导”,才是给学生“活”的知识的源泉。第三,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塑造理想的教师教学个性,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将教学看成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够随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作出应变,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四、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过程是“具体(认识一个个特殊、具体事物)-抽象(概括形成同类事物共性特点及本质的认识)-具体(用形成的认识指导认识更广范围更多具体事物)”。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的思想品德教学,当然需要关注并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创设情境,以活动引领课堂教学的子课题,选择设计使用的教学资源,注意体现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动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力求构成 “案例选择,情境设计,问题探究”的教学基本程式,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在师生民主平等、双边互动,共同参与、发现、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有社会生活到课本知识的间接认识感悟,更有从课本知识到社会生活的直接发现体验,并适时分析提炼和到位落实教材知识观点。

五、课题基本的研究思路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学习笔记,定期组织交流。

2、观察法:观察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和教学环境(含软环境)。分析研究,做到因势利导。

3、调查法:坚持听课,多方搜集资料,定期调研交流,作专题研究。

4、个案研究法:剖析相关案例,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

5、实验法:组织相关班级、小组和个人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教法与模式的分析研究。

6、行动研究法:倡导我县一中、三中、五中、高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都参加本课题研究,投身新课改,上好每一课,写好“教后记”。

7、经验总结法:在某一研究的转换阶段或某一实验告一阶段的时候,及时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8、连片教研法:课题吸收我县一中、三中、五中、高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参与教研,以网络为平台课余教学教研交流,对情景教学的创设应用沟通交流提高。

七、课题的研究过程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广泛调研 确定课题(2010年9月—2011年1月)

①调查分析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确定主要的阅读书目,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本阶段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学习理论开展教学实践(2011年1月——2011年12月)①制定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并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估。②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收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材料,参与教研活动并交流。③举行研究课教学活动,请上级专家莅临指导。④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阶段:开展教学实践提高专业技能(2012年1月——2012年12月)①通过组内培训研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②开展问卷调查完善课堂结构。③提高教师素质,塑造教学个性。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9月——11月)

①,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②撰写结题报告

③进行课题鉴定,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条件

从实施新课改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多次参加了县市新课程的培训,多次参加市教研的课题培训会,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都先后参加过县市优质课竞赛评比获过县、市、区、全国一二等奖,参与教改积极性很高。

我县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正大力借鉴、推行“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改模式,同时各校对教师的学习和教研也给予有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原创情境教学、活动教学案例汇编

2、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调查报告

3、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反思整理

4、教师课件汇总,刻录光盘。

5、研究结果要对增强思想品德课中情境创设实效性的策略进行总结。

十一、课题的组织保障及分工

1、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石素琴(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第五中学教师

组员:路学会(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第三中学教师

王国银(宁夏盐池教研室政治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贺艳红(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盐池县第一中学教师

余红燕(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高级中学教师

刘贵春(宁夏教育学院汉语语言文学专科 中学高级教师)盐池县第三中学教师

2、课题主要分工:

石素琴负责:⑴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⑵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议 ⑶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与工作报告(4)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不定期督导与汇报(5)档案资料的统计与管理。贺艳红负责,余红燕、刘贵春为成员:主要研究(1)思想品德(政治)堂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与方法。(2)思想品德(政治)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运用策略。(3)思想品德(政治)情境有无价值的评价策略。

路学会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课件制作和视频情境的编辑;网络qq群的管理维护;后期科研成果的汇编等编辑整理任务。

王国银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辅导,通过教研培训及时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宣传学习给每位课题组成员。

篇8: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着重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体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

新课程标准揭示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 一种合作, 一种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 而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整个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满堂灌”。而如何体现这种沟通与合作, 情境创设就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针对初中学生, 他们还处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时期, 而数学又是他们眼中非常枯燥无味的学科, 因此, 采用情境创设法无疑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必要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有益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所谓问题情境, 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情境, 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促进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呢?

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 学生必须记住它们。有的概念、规律在学生刚学后, 并不能马上理解, 这时, 教师应创设一些不复杂的问题, 促使学生概念清晰、规律明确。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概括某些材料, 得出结论,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 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 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 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 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 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真正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市区两大购物中心为迎接五一, 都进行促销活动, 其中一家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另一家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 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 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样的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很多学生虽然经常听到, 但是很少会认真考虑, 更别说通过数学计算去进行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自己的参谋, 学生会很乐意参与, 都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 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让他们调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用性的问题, 从而产生满满的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很多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从长期听课观察中发现, 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为设情境而乱设情境, 远离课堂主题, 使学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课堂效果十分糟糕。那么如何规避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忌讳, 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一) 情境创设不可“去数学化”

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半节课的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 精彩纷呈, 引得学生阵阵惊呼,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生互动十分良好, 仿佛达到了情境创设教学的目标。但是细细品味, 一整堂数学课上成了纯粹的“故事汇”, 热热闹闹的背后, 学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 可谓得不偿失。

(二) 情境创设不可“天马行空”

在“二元一次方程”一课中, 有老师这样引入:“邮票既是一种邮资凭证, 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收藏品, 方寸之间记录着祖国发展的历史足迹, 展示美丽山河和多彩风情, 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台下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 搞不清楚教师究竟要讲什么问题, 讲地理还是讲历史?讲文学还是讲文化?在学生的迷茫眼神中, 教师才讲出数学题:“请同学们思考, 并讨论下列问题, 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 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 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固然, 这段引入文采飞扬, 但是如此的情境创设太过于宽泛, 天马行空容易使学生浮想联翩, 无法驻足, 教学效果也一般。

(三) 创设情境不可为设而设

很多教师都会从实际生活入手去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 如果创设得好, 学生饶有兴趣同时还会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如果创设得不好, 则会让人哭笑不得。如在“倒数”一课中, 师:“同学们,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可以倒过来, 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 如人可以以手倒立, 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哭相, 你也举个例子吗?”生:“衣服可以倒过来挂……”很显然, 不管是杯子倒过来、笑脸倒过来还是衣服倒过来, 与“倒数”都只是形似, 而没有科学上的联系, 也体现不出数学的学科意义, 如此创设情境未免太过于牵强附会, 仅属为设而设。

参考文献

[1]顾志林.浅谈初中数学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 2011 (9) .

[2]孙彦慧.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有效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7) .

[3]谢闪.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法[J].软件:电子版, 2014 (1) .

篇9: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初中数学

一.导入知识时要巧妙

课程开始时老师要说导入语引出新的知识,不仅可以为课堂定下基调,定下授课的顺序,还是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关键。老师备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花费心思设计课程前的导入语,吸引同学的眼球和注意力,启发同学的思维,使学生们振奋精神,对新课程充满兴趣,更加积极地去主动接受新的知识。

在设计新课的导入语时,需要结合教材,考虑重难点,可以通过导入语给同学们的思维一个明确的指示,直接探求教材的重难点。

二.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的授课中,不能只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生活,让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创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不会离开数学,数学也切实的融入在生活当中,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同学们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代表数学就是等同于生活,所以,创设的数学问题虽然要生活化,但是更要数学化。

三.综合性和多样性要兼顾

创设数学情境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从具体的情景来看,情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是数學教学的情景。就比如说,北京的交通就可以当做学习平行于垂直这一章节的选图,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当做统计图一章的材料,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创设舞蹈演员的身材等等。数学的情景的创设具有综合性,呈现的方式便是多样性的。教材上静态的材料被老师在课堂上演绎的动态起来,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教学内容也会更加的鲜活起来。

四.情境的创设方法

情境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最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出的与生活更贴近同是能启发学生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1.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范围内引入的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易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要想学习的更容易,就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所以老师应该注意,从旧知识出发,引出新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该如何识别,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相似三角形应该如何识别。复习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的关系让学生讨论圆与圆位置的关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数学和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才是充实饱满的。在课堂当中,老师在讲课中适当的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学生们会感觉非常亲切,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同学们自己进行创设

在课堂当中,不止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善于观察,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数学知识的本身联系让学生进行联想

做数学题目,要学会举一反三。学过一个类型的题目,再做类似的题目时,就要进行联想对比和类比,自己思考出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解答。

5.生活化的问题创设

很多问题的创设可以设定的非常生活化,比如说打折的问题,银行利息问题,等情境贴近生活的问题,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日常问题联系起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创设如下情境:两个超市同时打折促销,有两种不同的降价的方案,第一个超市买的越多折扣越大,第二个超市每一次都是同样的折扣。哪一个超市的价钱更加的优惠呢?

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更有助于同学们观察和联想,增加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问题当中,很大效率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人文化的创设

环保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带入到数学当中,也可以是很好的数学情境。比如:水房里的一个水龙头没拧紧,每秒滴水一滴,水体积为是5*10- 5升,设水滴了x秒,浪费的水为y升。

(1)x和y的关系式

(2)中国一共有14亿人口,每个人都节约一滴水的话,一共能节约多少升的水?

这样的问题创设就把数学知识里的函数问题和环保的问题结合在了一起,让同学们更清晰的认识函数,更明了的理解函数的意义。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们的环保,节约用水的意识。

7.在数学的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手,在数学活动中让他们自己去创设数学模型,去创设数学的情境,自己去对问题进行探究,这样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们观察交流,实验探究,猜想证明,更加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

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的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同学们身上。改变了重点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同学们全面发展。更加突出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的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实践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

篇10: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论式”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造成认知冲突,在一个个交锋的回合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时,可按照以下形式进行:(1)只给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争论出不同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条件);(2)对已给出的条件(或结论)做出增删,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归纳出原先给定的结论(或条件)的变化;(3)对条件、结论完整的问题,先给出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猜想结论,并进行证明等。

创设试误式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上一篇:武士的近义词及解释下一篇:档案整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