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2024-06-27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精选10篇)

篇1: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钱阳勇

[ 导读 ]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类型;新课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 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这段话含义丰富,解读可谓多角 度,作为一线教师,对这句话理解较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 : 首先是有 “ 问题 ”, 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 , 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 态;其次是 “ 情境 ”,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 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 问题 ” 是核心 ,“ 情境 ” 起辅助作

用。

创设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已成为新课程数学教学中一种基本模式,几乎在每一小节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它对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现实教学中仍有教师不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不结合学生实际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材的 “ 二次 开发 ”,也有不少教师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陷入了对 “ 情境 ” 过分强调和追求 , 甚至牵强附会,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的误区。

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值得现阶段每一位教师认真探究。笔者认为有效问题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 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作为新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认真研究,必要时要进行 “ 二次开发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有效问题情 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认知的生长点。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一定梯度和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下面谈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寻求在教学中初步形成某种模式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 盘格中上放稻谷 , 第一个放 1 粒,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第四个放 8 粒,然后是 16 粒,32 粒,64 粒等等,一直到 64 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 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即怀疑,又不知如何入手,那么在学习乘方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 “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既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正面出发,也可反其道而行之。

如在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时,掷的三次都是正面,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认为一定是,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发现出现 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 1 / 2,和 “ 已有的生活经验 ” 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 在,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 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 “ 愤悱 ” 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三、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

为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设计操作型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这种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了数学的 “ 再创造 ”,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例如:在渗透空间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事先请同学们带了 6 根牙签,上课时,教师让大家用 6 根牙签搭三角形,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正三角形?学生兴致很 高,有的学生只在平面内试,摆出了两个,但是还多了一根,教师启发道: “ 两个太少,有没有更多的摆法,再想想!” 学生感到疑惑,产生认知冲突和矛盾的 “ 心 理 ”,促使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尝试,很快,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 4 个正三角形,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轻 松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

又如:讲圆定义时,可以动手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拉紧绳的某一个点形成的轨迹就是圆。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形象生动的记住了圆的第一定义。

在现行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此类实例,如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概率中的随机试验,函数图像的画法及性质得出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掌握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情境。

四、创设过程型问题情境 1.变式型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而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或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G.波利亚说过: “ 专心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挥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扇窗户把学生引入一 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可见,教师根据知识点精心选择例题,然后改变某些条件,就能引出又一个新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得到新知识。这种方法让人容易 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的接受新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创设变式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有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认知结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可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 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类比、猜想、归纳抽象型情境

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数学开放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因其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从而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 方式而获得。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承载了编者、教材、教者对学生的太多梦想。教无定法,更无确定模式,作为新课程教师,不能草率的就问题论问题,或者 简单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处理,而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数学有关的纷繁现实,研究将问题以何种情境类型呈现给学生最有效。

教师是引路人,在呈现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其科学性、探究性,还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趣味性和发展性,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效率。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索有效问题呈现形式和类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应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纪德奎.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 思维教学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3).

篇2: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一 问题提出(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

我校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甚至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其表现为:(1)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

(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已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情境教学称为情境论(Situationsansatz)。情境论是原西德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学前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早已成为德国学前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起初只是以改革传统学前课程为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课程理论流派。情境论的宗旨在于,从分析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研究组织教材,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还遍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巴西、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在国内,从1978年起,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怀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和崇高的使命感,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们提出"尽管针对情境教学研究课题较多,成果也多,在农村初中课堂中,情境教学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有时为情境而设情境,情境多影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有的情境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所以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教学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该理论强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因此,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臵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主体教育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的精神、能动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有新思想、新见解,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自主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研究价值

1、研究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师生的发展,创设建积极的学习气氛,同时有利于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综合发展,创造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研究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对于提升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真正的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五、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内容

1、转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课堂上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案例的研究。

3、大胆创新,跨学科设臵情境综合教学。

4、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让教师通过观察、分析、记录、调查等方法来完成教学故事、日记、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在相互交流、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中提高。

2、行动研究法: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教师多反思学习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教学,质疑问难,全面建构自己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自身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案例研究法:开展教师教学的案例研究。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进行。主要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3月)①、建立课题组;召开年级组会议

②、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和文献; ③、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现状。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0年10月)

①、转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首先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使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了解国内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课题研究的情况及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对本课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起点,并从中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学习《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任务型教学》、《主体教育理论》和《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了解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卷调查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想法、需求、以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等,形成案例集。

③、课堂上进行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案例的研究。如:实施诗意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实施问题情境案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实施体验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实施竞赛情境案例,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形成教学案例。

④、大胆创新,跨学科设臵情境综合教学。

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各门课程要有机融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如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情境综合性教学,开设公开课,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示。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⑤、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形成论文。

3、结题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①、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②、写出研究报告。

③、整理教师的读书笔记、教学案例及课件等 ④、教师论文的撰写

七、预期成果

1、初中教学创新教案设计案例集。

2、情景教学论文集

3、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教学的研究

4、教师读书笔记、课件专辑。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尚冬冰 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组织各研究阶段的具体实施; 向 新 第一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 张明霞 负责九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清辉 负责八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朝妹 负责七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 新 尚冬冰 负责情景教学资源库网站的建立; 张明霞 负责九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清辉 负责八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朝妹 负责七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田德刚 黄承松 彭秀英 吴有良 向玉平向梅花 罗桂英负责具体实验研究工作,发挥课堂、活动等主渠道作用,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案例、课件、负责教师作品的整理与收集。

篇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一、创设在“渗透教学史”下的问题情境

教学概念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数学概念课, 教科书中常常只有核心概念和例题, 一般都略去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即便有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也往往没有知识点产生的前因后果, 显得突兀.在处理教材时, 为突出学习的必要性, 在教学设计的引入中如能结合知识产生的背景, 创设一个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 通过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 呈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就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亲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二、创设在“生活化数学”下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 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 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问题, 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应用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 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两次都是打undefined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 大多能归纳为比较pq与undefined大小的问题, 进而用特殊值法猜出undefined, 即得undefined

还可得p2+q2≥2pq, 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 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 已是水到渠成, 甚至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是一个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数学化的过程,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三、创设在“构造思维链”下的有效问题情境

在解题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如课本习题: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 两交点的纵坐标为y1, y2, 求证:y1y2=-p2.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此题的多种解法, 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教师此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一下哪种解法是比较简捷、实用的方法.

教师此时可作适当的点评:解法中如抓住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 巧妙地设出直线方程, 回避了利用点斜式直线方程对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要进行的分类讨论, 则会优化解题过程.

课本习题是典型, 课本习题是资源, 在例题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在学生中已经存在的概念创设甚至让学生自己来创设出新的问题才能言之有效.

四、创设“培养想象性”的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 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和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 深化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 已知{an}是由正数组成的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并且对所有的自然数n, an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n与2的等比中项, 求此数列的通项an.

此问题不易直接求解, 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此数列的前三项分别为2, 6, 10, 进而猜想此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其通项应为an=4n-2, 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这样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 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结论、研究的方法、可能的结果, 先作出大胆的猜想, 再进行严格的论证, 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现创新的过程.想象性问题情境, 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五、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设计一些有效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我们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又要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特色, 不断进行问题的艺术的创造, 力争使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有效设计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涂荣豹.试论反思数学学习[J].教学教育学报, 2000 (4) .

篇4: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一、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在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1)首先提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几种?这几种解法突出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2)然后请同学们尝试运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

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二、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景。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識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进而引入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具体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较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比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教学中可以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来创设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样创设问题情境:“镍都商厦在‘十一’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200元再返20元’的促销活动。小明、小杰的妈妈去商场购物,小明的妈妈买了原价240元的商品,小杰的妈妈买了原价250元的商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两位妈妈各应付款多少元?”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学习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展开交流学习。引入新课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设计”。确定了最佳购买方案,解决了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体现“做”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又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思想。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又能为新课的讲授做好有力的铺垫。

三、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内容时,不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我们学过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现有这样一道题:我市某日最高气温为10℃,夜晚由于寒流入侵,气温骤降了20℃。请同学们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气温。“这种通过实际问题与原有知识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5: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一个适宜的情境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巧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增本领。关键字: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善于思考 主动探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发生积极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聆听者、接受者,而是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导入这一环节,因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导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积极性。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达到“动情中明理”的效果,从而自然而然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

应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呢?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融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心致志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2.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是发展之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目标。

3.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通过问题情境产生的,所以我们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都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针对教学内容去思考、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方面。

2.适宜性原则。设计的问题情境如果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开启良好的教学开端。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设计适宜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3.新颖性原则。新颖的导入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启发性,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数轴》这堂课时,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上,请三名同学走上讲台,站成一排。以中间那位同学为中心,分别让其他两位同学以我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巧妙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数轴、位移等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而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配合”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意义不大,没有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能创设有趣的教学图像、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辟了新颖的认知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来设计一些动画,以此导入新课学习。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教学内容,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领略到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好处,使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展开图》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正方体由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个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了问题:正方体的平面应如何展开?有几种情况?让开启了学生探索之路。可见,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导入上的重要性。

3.采集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扇门高4米,宽3米,在不允许穿过的情况下平放有一根长4.5米的棍子能否从这扇门通过呢?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由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既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当堂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

4.设置悬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就是让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投入到课堂的氛围中,从而促成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设置悬疑来引入。例如: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问题: 老师手里现在有三根小木棍,分别长5cm,8cm,17cm.我们用它们能否围成直角三角形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如何还有三根分别为5cm,6cm,7cm呢? 是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大家都知道从角的角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从边的角度,可不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层层疑问,激发了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类比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思想就是利

用已学的知识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类比思想教学,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数学领域内,很多新知识的学习都可以用类比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展开。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我们学习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类比平行线判定的学习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又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

31与是否相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623它的依据是什么呢?a1n2n你认为分式与相等吗?与相等吗?2a2mnm2.设计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2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接下来的学习其实就是“模仿”。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闻一知十的方式解决。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适宜、新颖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激活思想,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

篇6: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课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它不容忽视,不容懈怠。但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的过程又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古板无趣。如果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活动的情境,那么概念的学习就显得轻松活泼、易如反掌了。例如,在教学《相交于垂直》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交于垂直,现在要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想在家门口到对面的小河边修一条路,怎样修最省料、省工?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帮老师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学生分小组动手画,画出多条路线后测量,最终发现垂直的线段最短,也是最省料、省工的路线。这样学生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的线段最短。在教学中设置“画一画”的操作情境,既能强化学生首次感知的体验,又能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建构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探索热情。

三、创设情境,巩固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学中可以适当采用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实际练习中采用“找朋友”“夺宝藏”等方法进行。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通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四、设情境,应用知识

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数学科本身又是一门枯燥、抽象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多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课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教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等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篇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关键词:创设情境、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的创设情境,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篇8: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 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 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 俺肚子大, 要吃1/6, 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 6, 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 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二、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 诱发学生“入境”, 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产生好奇,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 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 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 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 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 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 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 说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 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全体 (或部分学生) 说得数, 然后让学生全体 (或部分学生) 提出问题, 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 同桌互对, 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 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 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 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 训练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 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比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 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 而小芳急着要用, 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 小明送, 小芳接。接下来, 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 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 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 屏幕上有很多彩球, 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 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 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 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 教师回答)

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 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 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 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 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五、巧用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 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猜想”、“转化”、“推导”等模块, 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地探索新知。这时, 教师可以从满堂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 引导、启发、组织学生主动学习, 适当的反馈上, 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或围着教师转的局面。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 思维更加积极, 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氛围生动而活泼。

篇9: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关键字: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4-01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探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引起学生头脑中知识构成的不平衡,从而刺激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各种形式的提问法就是通过这一认知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都是提问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笔者看来,虽然不同教师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所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都应当具有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接下来,笔者结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简要具体地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所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应当是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主动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小学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初中数学的解题模式,提高难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对于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每一个数种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一问一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性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主动性增强。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还应当在教学中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即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给身心带来的愉悦,将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应当重视学生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体现人文情怀,强化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例如,有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画直角坐标系,在学生画图的过程当中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愉悦、积极的感受体验。

三、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着眼于发展性,教学目标不仅要为着解决学生目前的学习问题,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设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打破囿于局限的框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同时体现本门学科的专业性,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是学科教学专业性的本质体现,即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具有数学学科的特色。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维方法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专业性;教学用语体现专业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专业的魅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等。

五、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方向,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问题所在,并循着这个问题探索下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言语交流,而应当体现教学探索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投影与视图”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投影与视图的实际情况,化抽象为具体,由一般到个别,实践性的探索过程大大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便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躍然于眼前的清晰可见便于理解的了,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过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明.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教育艺术:2016(1):74-74.

[2]刘瑞霞.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读书文摘:2016(6).

篇10: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

课 题 实 验 方 案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意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深入人心,这些教学行为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等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效果却很不理想。无效的情境必然导致无效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情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以本来面目,使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情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行动学习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进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实验对象

五、实验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做好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3、开展实验研究,要有计划、有步骤,常抓不懈。

a)每位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做法,结合本班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

b)实验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展开研究,认真落实,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对各种教育现象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掌握第一手重要材料。

c)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研究,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围绕专题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好实验中的记录,材料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题实验研究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计划、调查资料、调查分析、学习摘记、实验研究的体会,中期总结,改进措施,各阶段完成情况与分析,公开课的教案,点评。专题评估意见,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实验预期成果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论文形式参加区、市级评比,并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争取在区级获奖或发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a)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b)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

c)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d)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6月)

1、教师按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做好资料的收集、积累和分析工作。

3、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组织交流和总结经验,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1、撰写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及成果申报评审工作。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

八、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许卫红

负责组织、协调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负责理论学习指导,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中期总结报告。

组员:林细英、张信连

上一篇: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下一篇:社团总会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