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2024-06-27

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精选8篇)

篇1: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一、验收依据:

1、验收钢结构工程应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和经图审机构审核后的工程设计图纸要求以及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进行。

2、施工单位应在钢结构主体工程验收7个工作日前将验收时间地点、验收组名单报质量监督机构。

3、验收组织工作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第6.0.2条要求,对钢结构工程的验收应由监理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检测、施工和建设单位参加,监督站对验收实行监督。

4、验收会议的工作程序一般按施工、检测、监理、勘察、设计、建设单位的顺序进行陈述和认可。并由监督站作监督验收的执法检查的评价。

5、参加人员:钢结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试验(检测)单位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勘察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二、验收内容:

根据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建建[2000]142号文件要求的程序予以确定。

1、钢结构工程施工单位应作出书面的钢结构施工质量自检评价报告。报告中应对所施工房屋钢结构施工情况进行介绍,内容一般应主要有:工程设计变更、技术问题处理协议;工程定位、测量、放线;隐蔽工程验收,钢材进场验收;单层、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基础和支承面锚栓紧固及位置偏差;钢结构主体结构的整体垂直度和整体平面弯曲的允许偏差;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钢网架用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等紧固件的品种、规格、性能;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和复验,需进行的螺栓实物最小载荷试验检验,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检验和复验;高强度螺栓紧固铀力(预拉力)复验;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1级的和跨度≥40m钢网架节点承载力试验;钢网架完成后的挠度值测量;钢结构焊接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验,钢结构防腐、防火涂装情况;钢材及焊接材料品种、规格、性能质量情况;钢结构安装的平面、竖向、节点联结的施工质量情况,柱脚及网架支座检查情况,钢结构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提出质量自检评定结果。

2、验收时应提供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资料:

(1)钢材、钢铸件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需抽样复验的应有复验报告,重要钢结构焊接材料的出厂质量证明书和抽样复验报告;

(2)焊工合格证书;考试合格项目及施焊认可范围;

(3)设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超声波、射线探伤检测报告;

焊接球节点网架焊缝、螺栓球节点网架焊缝及圆管T、K、Y形节点相关线焊缝的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报告。

(4)制作和安装的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和复验报告;

(5)钢结构主体结构的整体垂直度和整体平面弯曲的允许偏差值检查记录表;

(6)钢网架结构总拼完成后及屋面工程完成后的挠度测量值检查记录表;

(7)钢结构用防腐和防火涂料产品质量证明书;

(8)钢结构拼装记录;

(9)钢结构施工图、竣工图和设计变更文件;

(10)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1)钢结构的防腐及防火涂装检查记录;

(12)沉降观测记录及评价报告;

(13)钢结构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14)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15)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和抽样检测记录;

(16)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

三、检测单位:

依据相关检测标准,按合同委托完成内容对钢结构原材料、制作、安装过程的试验资料承担试验责任。陈述试验项数、内容、材料质量和报告的真实性,并提交工程检测报告。

四、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应对所监理钢结构主体工程提出质量评估报告。报告中应对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各分项工程划分及验收意见,对钢结构材料进场验收,钢结构紧固件连接见证检测结果,对焊缝检测,高强度螺栓连接试验,焊工资格,钢结构拼装整体垂直度和平面弯曲质量情况,网架挠度测试情况,沉降观测情况等有关安全和功能检验的结果,对施工质量控制资料、观感质量和旁站监理情况及监理通知书情况,对工程事故及处理情况进行验收,并确认验收质量等级和结论。

监理单位的质量评估报告应经总监和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钢结构分部工程竣工验收时,监理单位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

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2、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见证检测项目检查记录;

3、有关观感质量检验项目检查记录;

4、分部工程所含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5、分项工程所含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6、强制性条文检验项目检查验收记录;

7、隐蔽工程检验项目检查验收记录,旁站监理记录;

8、原材料、成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性能检测报告的验收记录;

9、不合格项的处理记录及验收记录;

10、重大质量、技术问题实施方案及验收记录;

11、其他有关文件和记录。

???

五、勘察、设计单位:

应对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包括设计变更文件)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评价,并对钢结构制作、安装实体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明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结论意见,提出质量验收检查时的具体整改要求,并在钢结构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上予以签字、盖章。???

六、建设单位:

应由建设单位的法人或法人代表委托的该项目负责人,对施工、试验(检测)、监理、勘察、设计所作的结论性意见,提出是否通过验收的意见。

???

七、监督单位:

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建设部[2003]162号)文件要求对钢结构主体分部工程验收的程序、组织形式、验收内容和依据、验收结论等提出监督意见,如各方对验收意见不统一,持有原则分岐或钢结构主体结构质量异常情况未予处理,应待各方协商解决和异常质量问题得到处理后,提请各方再行组织验收。

八、钢结构实体结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后,由监理、施工单位将钢结构主体结构工程全部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资料,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汇总分类,装订成册提交有关单位或部门。

篇2: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通用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高层高耸钢结构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CJ99-1998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 230-2008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2006

【空间钢结构标准】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

注:代替《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和《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1991

《膜结构技术规程》CECS 158-2004

【轻型钢结构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构件》JG144-2002

《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 209-2010

《拱形波纹钢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67-2004

【组合结构标准】

1.《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2012)

2.《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CECS 159-2004)

3.《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4.《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CECS188-2005)

5.《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

6.《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73-2010)

7.《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254-2009)

【钢结构连接标准】

1.《建筑钢结构焊接与验收规程》(JGJ81-2002)

2.《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

3.《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2010

4.《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GB/T 19418-2003

5.《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GB/T 985.1-2008)6.《埋弧焊的推荐坡口》(GB/T 985.2-2008)

2.材料标准

【材质标准】

1.《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3.《合金结构钢》GB/T3077-1999

4.《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2010

5.《焊接结构用耐候钢》GB/T 4172-2000

6.《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699-1999

7.《高耐候结构钢》GB/T4172-2000

8.《耐热钢板》GB/T4238-1992

【螺栓连接标准】

1.《六角头螺栓C级》GB/T 5780-2000

2.《六角头螺栓》GB/T 5782-2000

3.《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 1228-2006

4.《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型式尺寸与技术条件》GB1231-2006)

5〃《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GB/T 16939-1997

【焊接材料标准】

1.《碳钢焊条》GB/T 5117-1995

2.《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1995

3.《不锈钢焊条》GB/T983-1995

4.《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8110-1995

5.《埋弧焊用碳钢焊丝与焊剂》GB/T5293-1999

6.《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1994

7.《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T14958-1994

8.《埋弧焊用不锈钢焊丝和焊剂》GB/T17854-1999

9.《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12470-1990

【涂装标准】

1.《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1990

2.《钢结构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GB 14907-200

23.《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1988

4.《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抛丸,喷砂加工表面》GB6060.5-88

【型材标准】 1.《热轧型钢》GB/T 706-2008

注:代替GB/T 706-1988《热轧工字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07-1988《热轧槽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9787-1988《热轧等边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9788-1988《热轧不等边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9946-1988《热轧L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2.《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11263-2010

3.《结构用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JG/T 137-2007

4.《冷弯型钢》GB/T6725-2008

5.《建筑用轻钢龙骨》GB/T 11981-2001【板材标准】

1.《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709-2006)

2〃《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708-2006)

3.《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带》(GB/T3524-2005)4.《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T912-2008)

5.《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GB/T3274-2007)

6〃《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GB/T716-1991)

7.《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GB/T11253-2007)

8.《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2010)

9.《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12754-2006)

10.《建筑用压型钢板》(GB12755-2008)

【管材标准】

1.《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2008)

2.《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17395-2008)

3.《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5-2002)

4.《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2008)

篇3: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1 总体上的修订原则:节能、减排和环保

1.1 从构件设计到结构设计

从以构件计算为主,变为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新规范中提出了“结构方案”和“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作为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完善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考虑结构方案对结构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应考虑结构的构件布置和选型的重要步骤。

1.2 高性能材料的应用

本次新规范修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淘汰(或逐步淘汰)低强度材料(主要针对钢筋),推广高强、高性能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使用。例如:规范4.1.2条,对混凝土的材料强度等级的要求略有提高,用于基础垫层的C10不再列入规范混凝土强度等级表格中;规范4.2.1条,对钢筋的选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这些要求推广了高强钢筋的使用作为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逐步淘汰335MPa钢筋的应用。列入具有一定延性的控温轧制的HRBF系列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逐步形成300MPa、400MPa、500MPa三个钢筋强度等级的形势。

1.3 既有结构的设计

考虑到我国的建筑工程的现状,既有结构的加固与设计将成为我国未来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满足日益增多的既有结构的加固改造的需要,新规范中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原则(3.7)一节,并提出,既有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原有结构的现状,尽量利用原有设计的规定值这一原则。

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部分内容的修订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部分主要的修订内容有:

2.1 明确了可不考虑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的条件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截面对称的偏心受压构件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即可不考虑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对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影响:(1)当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弯矩比M1/M2不大于0.9;(2)轴压比不大于0.9;(3)构件的长细比满足规范公式(6.2.3)要求:l0/i臆34-12(M1/M2)。

2.2 对考虑附加弯矩影响的方法进行了修订

对偏心受压构件,当不满足规范规定要求时,需要考虑构件在偏心方向,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变形而增加的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其弯矩设计值可按规范公式(6.2.4)计算:

当Cm浊ns小于1.0时取1.0;对剪力墙类构件,可取Cm浊ns等于1.0。

2.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部分内容的修订

在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中,主要修改了:

式中,对一般受弯构件,琢忆=0.7;对集中荷载作用的独立梁,取

2.4 补充了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关于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的修订,主要是补充了拉、弯、剪、扭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设计方法。计算公式见规范公式6.4.17:(1)受剪承载力公式受扭承载力公式

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内容的修订

关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内容的修订主要有:

3.1 不同裂缝控制等级的验算略有调整

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时,取消了准永久组合下的验算:滓ck-滓pc臆ftk;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时,最大裂缝宽度仍按公式Wmax臆Wlim计算,但对Wmax的计算修订为: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效应计算。

Wmax的计算公式与原规范相同。

3.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的修订

新规范中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即规范公式

4 构造规定相关的修订

4.1 混凝土保护层的变化

本次规范修订中,对混凝土保护层概念进行的重新定义: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新规范中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而以最外层钢筋计算保护层厚度,规范8.2.1-2条明确表示,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同时,旧规范表8.2.1中的数值也做了调整(偏大),为更合理的表示保护层厚度数值,对构件类型进行重新划分:新规范中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和杆形构件(梁、柱、杆)分别确定保护层厚度数值。

4.2 钢筋的锚固长度表达式的修订

关于锚固长度,新规范修订过程中,明确了基本锚固长度lab表达,表达公式不变,但在计算基本锚固长度时用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上限提高到C60。当考虑施工方式和构造要求时,实际使用的锚固长度需进行调整,后用la表达,并给出计算公式:la=灼alab

4.3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调整

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表格(表8.5.1)中提高了受压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调整为0.50%(500MPa)、0.55%(400MPa)、0.60%(300MPa和335MPa)。

对于结构中次要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构造所需要的截面高度远远大于正在的需要时(常为基础底板),补充了其计算截面临界厚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面积确定方法:

5 结语

以上是GB 50010-2002和GB 50010-2010版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修订的内容及个人在学习规范过程中的一点汇总。规范内容博大精深,想要学习透彻还需要深入研读规范修订专家等的著作,还需要将规范应用与实际工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摘要: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已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新旧规范的主要变化内容进行了汇总和整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新旧规范的主要修订内容。

关键词:规范,修订,内容整理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4: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新在哪里

规范面积防“偷减”

停用“住宅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是本次修编的一大重点。新规范中停用了与标准层面积相关的各种计算和指标,不再以标准层为计算参数,改为统一以住宅整栋楼建筑面积为计算参数。这样一来,避免了面积按标准层计算出的结果与房管局数据相差大等问题。

新《规范》还规定,所有的阳台都计一半的建筑面积,明确了阳台的使用功能,并指出,开发商对阳台面积不得任意扩大化,杜绝了开发商所谓封闭阳台按全面积收费的约定俗成做法,杜绝偷容积率的行为。另外还新增了凸窗概念:“凸窗既作为窗,在设计和使用时就应有别于地板(楼板)的延伸,也就是说不能把地板延伸出去而仍称之为凸窗。凸窗的窗台应只是墙面的一部分且距地面应有一定高度。”

除了对计算容积率、偷面积等方面要有所了解之外,对一些小户型购房者来说,新规还修订了各个空间在面积、高度上的规定。比如一居室(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使用面积从不小于34平方米,调整为30平方米。零居室(兼起居的卧室+厨房+卫生间)使用面积从不低于30平方米,调整为22平方米。

采光通风应合理

对于日常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规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趋于更强的适用性和人性化,明确提出了电梯不应紧邻卧室、每套住宅应配信报箱等强制性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和餐厅的上层;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卧室、起居室、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无外窗的暗卫生间,应设置防止回流的机械通风设施或预留机械通风设置条件。如此一来,也是提醒购房者在挑选时不但要关注各个空间的面积大小,还包括采光、通风、日照以及保暖、隔音等方面是否规范及合理。

安全措施齐上阵

本次修编的另一大特点是明确了许多安全防范方面的规定。其中,相比2003年版的规范,此次新规范中对住宅楼盘设计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动是:新规要求总层数在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且其中一台要可以容纳担架。新规同时明确,如果一栋12层以上的住宅楼由2个及以上的住宅单元组成,且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住宅单元未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时,应从第12层起设置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联通的联系廊;联系廊可隔层设置,但上下联系廊之间的间隔不应超过5层。这对开发商来说在设计上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是一件麻烦事,但对购房者则是好事,今后再购新房就可以有所关注了。

另外,新规定还提出“套内安装在1.80米及以下的插座均应采取安全性插座”,“阳台栏杆设计应采用防止儿童攀登的构造,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米”,“住宅的阳台栏板或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的不应低于1.05米;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不应低于1.01米”,进一步完善保护儿童的规定。

篇5:最新弱电设计规范标准

一、入侵报警系统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2)《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4—2007)(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5)《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8.1—2000)(6)《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2—2000)(7)《微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3—2000)(8)《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4—2000)(9)《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5—2000)

(10)《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6—2009)(11)《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7—1996)(12)《振动入侵探测器》(GB/T 10408.8—2008)

(13)《被动式玻璃破碎报警器》(GB/T 10408.9—2001)(14)《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 15209—2006)

(15)《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

(1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571—2012)(17)《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2010)

(18)《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2002)(19)《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GA/T 70—2004)(2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21)《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94)

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2006)(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三、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1)《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6—2007)(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5)《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6)《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7)《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1996)

四、可视对讲系统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4)《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

(5)《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1996)

五、电子巡查系统

(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 644—2006)

六、停车场管理系统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七、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GB 50045—95)

(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DB32/T 1198-2008)

(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6)《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02)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

(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1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11)《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51—201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2012)

(1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

(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1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1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93)(17)《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

(18)《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

(1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20)《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1—2005)

(2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3—2007)

(2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3)《消防技术文件用消防设备图形符号》(GB 4327—2008)

(24)《火灾报警控制器》(GB 4717—2005)

(25)《火灾报警设备专业术语》(GB/T 4718—2006)

(26)《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GB 5907—201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9月1日执行)(28)《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八、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093—2013)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九、智能化系统集成(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十、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2)《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

(3)《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9部分:电源设备通用 规范》(GB/T 11318.9—96)

(4)《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 41—89)

(5)《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99)

(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十一、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

(1)《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3)《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 41—89)

(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99)

(5)《工业企业扩音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程》(CECS 62—94)(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十二、综合布线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5)《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119—2000)

十三、音视频系统(6)《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464-2008

(7)《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524-2010(8)《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526-2010(9)《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635-2010(10)《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799-2012(11)《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793-201

十三、弱电常用图像符号

(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09DX001)(2)《电工术语》(GB/T 2900)

(3)《消防文件用设备图形符号》(GB/T 4327—2008)

(4)《火灾报警设备专业术语》(GB/T 4718—2006)

(5)《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GB/T 4728)(6)《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 5465.2—2008)

(7)《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GB/T 6988)

(8)《导体颜色或数字标识》(GB 7947—2010)

(9)《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1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11)《电信工程制图与图形符号规定》(YD/T 5015—2007)

(12)《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13)《火灾报警设备图形符号》(GAT 229—1999)

篇6:《钢结构设计规范》

1、《钢结构设计规范》

2、《低合金高强结构钢》

3、《优质碳素结构钢及一般技术条件》

4、《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5、《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及钢带》

6、《热轧工字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7、《热轧圆钢和方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8、《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系列标准》

9、《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与技术条件》

10、《钢结构用挪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11、《六角头螺栓——C级》

1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栓》

13、《涂装前钢材表面绣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14、《多功能钢铁表面处理液通用技术条件》

15、《低合金钢焊条》

16、《焊接用钢盘条》

17、《熔化焊用钢丝》

18、《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19、《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

20、《溶解乙炔》

21、《电石》

22、《气体保护焊用钢丝》

23、《焊接质量保证钢溶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

24、《钢结构焊缝外形尺寸》

25、《气体、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坡口基本型式和尺寸》

26、《埋弧焊坡口基本型式和尺寸》

27、《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28、《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29、《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取样方法》

30、《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

31、《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32、《焊缝及溶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33、《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

34、《焊接接头及堆焊金属硬度试验方法》

35、《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

36、《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法》

37、《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38、《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9、《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

40、《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篇7: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1.问:高层建筑的地下商场若兼作人防,其防火设计能否参照《人防防火规范》来执行? 答:可以。新规范1.0.3条“人民防空工程„„当有专门的国家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2.关于商业服务网点的相关要求:

1)在住宅建筑下面,由首层进入,可以上到该网点的二层,上下两层相加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的小型营业用房,即进入套内空间后的上下面积之和不超过300平方。

2)仅在首层设置不超过300平方的商业网点是否可行? 答:可行。

3)仅在二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是否允许? 答:不允许。

4)如首层设置60平方,二层设置240平方是否可行?

答:如果二层240平方对应的首层也是商业服务网点,则可行,若做其他用途则不行。5)门的宽度数量等无规定,从商业经营考虑,一般会开的比较大。6)可否在三层打通楼板使用? 答:不可。

7)网点内是否需要设置封闭楼梯间或者对楼梯本身有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的要求?

答:首先不需要封闭楼梯间,其次二层如果不做营业用房,仅供业主辅助使用,不做防火要求;若二层也作为营业用房,楼梯的宽度、坡度等应满足疏散楼梯的要求。宽度一般做1400较好,至少不小于住宅楼梯的疏散宽度。

8)网点内任一点到安全出口的距离应按“不宜大于30M”来执行。理论依据老《高规》6.1.7《建规》5.3.13。9)相邻商网之间的隔墙做防火墙,墙上装甲级防火门,可否? 答:否。

10)可否设在地下一层和首层。答:否。

11)首层可否向下开设地下室作为该网点的仓库? 答:不可。12)是否设消火栓?

答:对低层而言,无需设置。当面积大于200平方时,则应设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建规》8.3.3。对高层而言要分别对待:

a.下述高层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无论户内是否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高度不超过100米,设有集中空调的一类高层建筑。注意:切忌将“商业网点”等同于“户内用房”,前者强调商业功能,后者强调居住功能。(7.6.1条>100M高层、7.6.2条≤100M的一类高层住宅的户内用房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b.无自动喷水的应设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

对商业服务网点而言,只能设在首二层,因此其疏散,均可按照《建规》执行。3.厂房内的操作平台、检修平台是否一定要计入防火分区总面积之中? 答:可以不计入。

4.饮料厂建厂房,9层高,下面4层为厂房,上面5层为办公,可否? 答:可以。但是必须明确该厂房属于丙、丁、戊类厂房。

5.端部房间面积小于75平方,甚至小于60平方,门是否可小于1.4M? 答:不可以。

6.5.2.2条注

2、两个不同防火分区的相对外墙之间的间距应满足不同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此条相比原规范严了很多,原为4M,现在要6、9、13等。注

3、通过连廊连结的建筑物不应视为同一座建筑。也提高了要求。7、5.3.1注:住宅建筑的防火分区按单元进行划分,不考虑其建筑面积,通廊式仍应划分防火分区。本条明确了单元式住宅的防火分区划分原则,既按单元划分。

8、楼梯间等疏散通道的隔墙耐火极限为2h,只满足人的疏散时间要求即可;防火墙耐火极限为3h,是为了隔火,使一个防火分区的火不蔓延到另外一个防火分区。二者之间不同。

9.在使用预制构件的时候,应注意审核构件的检测报告,一般为四川所、天津所检测。10、5.5.5条规定公共建筑剪刀楼梯可以采用,但是应分别设置前室。剪刀梯之间的隔墙采用防火玻璃都可以,只要满足耐火极限即可,实际很少采用。11、5.5.8条4.6层及以上的其他建筑。此条明确了采用封闭楼梯间的层数范围。5层及以下的均可不设,如5F的教学楼、办公楼等。问:若不设封闭楼梯间,防火分区如何划分?如某教学楼5层,总面积为4000平方,每层800平方,防火分区如何划分?

答:可视为不上下叠加,按每层面积来划分,若某层超了面积,则需要通过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本教学楼每层800平方不超面积,虽然叠加面积4000超了防火面积,也无需划分防火分区。假如教学楼每层面积为3000平(无自喷时),则需要每层划分两个防火分区。问:设封闭楼梯间的建筑,是否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用什么门?

答:需要划分防火分区的,按照面积要求划分,做封闭楼梯间,并不是说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处于上下防火分区之间的门,用甲级防火门。其他非防火分区之间的门,采用封闭楼梯间的乙级防火门。

12、机械排烟的内走道是指走道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还是走道内疏散楼梯间到走道尽端的长度?即是走道本身的长度还是走道的疏散长度? 答:是走道本身的长度。13、5.5.19对商店营业厅人数的计算,疏散宽度的计算进一步明确。14、5.5.21.7避难层的外墙不应敞口,并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此条杜绝了开敞式避难层的做法。15、5.5.23宿舍和公寓等其他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安全出口和各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本条否定了原《建规》的规定,明确了宿舍和公寓的公共建筑性质。16、5.5.25.2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小于650平方且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10m,每个单元设置一个通向屋顶的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本条对原单元式住宅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做了修订,户门的级别由甲级降到了乙级。17、5.5.28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住宅建筑,其疏散楼梯间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户门不宜全部开向前室,采用乙级防火门的户门,可直接开向前室。本条对防烟楼梯间的设置更严了,原单元式住宅12-18层可设封闭楼梯间,现在需设防烟楼梯间。对户门开向前室的问题放宽了规定,做乙级防火门即可全部开向前室。18、5.5.30.4(住宅)剪刀梯的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剪刀梯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可合用,合用前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2平方,且短边不应小于2.4m。本条对三合一前室放宽了规定,允许做三合一前室了。但从消防的角度,建议消防电梯前室独立出来,不合用。因为消防电梯是给消防员使用,火灾的时候向内走,而消防楼梯则是给人员疏散使用,火灾时向外走。19、5.5.23„„单元式住宅建筑,当不设置避难层时,应自第18层起在每户靠近户门处设置一间避难间。用于避难间的房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可兼做其他用途,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平方。2„„此条可以利用,当单元式住宅超过100米时,为不设置避难层创造了条件。避难间可以用入口出的卫生间、房间等兼做,不影响建筑布局。20、6.2.4规定建筑内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底面基层,不得仅砌至吊顶上。别墅建筑作为一个独立小建筑是否可行?个人感觉还是砌到梁、楼板底面基层的好,无论从隔音还是安全的角度考虑。21、6.4.3.6防烟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此条常见问题是上屋面的楼梯间门做普通门,而不做常闭防火门,若防烟楼梯间需要加压送风,则在火灾时无法给楼梯间足够加压,无法达到防烟目的。另首层是扩大的防烟前室,不能把楼梯间的门取消做扩大的楼梯间。22、6.5.1.1设置在建筑内经常有人通行处的防火门宜采用常开防火门,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其他位置的防火门均应采用常闭防火门„„常闭防火门应在其明显位置设置保持门关闭的提示性标志。“安全通道严禁上锁,防火门保持常闭。” 23、6.5.1.5甲、乙、丙防火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门》GB 12955的有关规定。注意《防火门》GB 12955有新标准,防火时间有调整,标准有提高,小心被厂家忽悠。

24、需要加压送风的楼梯间或前室的门,在首层和顶层直接对外时,也要采用防火门,常闭或者火灾时具有自闭功能。为加压送风创造条件,若采用其他门,则无法保证加压条件。

25、防火门和消防通道的宽度为净宽度,即建筑完成面后的宽度,且不能有凸出物。

26、干式和湿式防火卷帘用在防火墙上,均需特级防火卷帘。卷帘上可以设门,可通行,有单向或者双向通行门。帘中门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另防火卷帘形式多样,几乎各种形式规格尺寸都可以做到,可以放大胆设计。27、7.1.2环形消防车道、两个长边消防车道,条件限制也可以一个长边设置。一个长边对消防很不利,尽量做两个长边或者环道。消防无小事,事关生死。28、7.1.8对消防车道、消防车作业场地等做了明确的规定。29、7.2.1„„不应布置进深大于4m的裙房„„取消了高度大于5m的规定,对高度不做要求,放宽了。30、7.2.2对消防登高场地进一步明确了规定:长X宽=15X18m等。31、7.2.4公共建筑的外墙每层均应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 32、7.3.3条明确了消防电梯停靠的问题,消防建议消防电梯尽量下到地下室。33、8.2.3条明确了商业服务网点的消防设置。34、8.3.1条有删除,有增加:10 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的公共部分需设自动灭火系统;11 注1除住宅建筑外,高层居住建筑应按公共建筑,公寓应按旅馆建筑的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5、8.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5防烟和排烟设施均有所修订。

36、住宅建筑改为按照高度来分类以后,对目前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一类住宅为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二类为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按3m层高,54m为18F,27m为9F。而南方首层架空普遍大于3m,18层住宅将无法按照二类建筑设计。《高规》《建规》答疑:

问:商业大厦,地上七层,地下两层。地下商场总建筑面积25000m2,防火分区间的防火墙上设甲级防火门”。请问:是否符合要求? 答:不符合“规范”要求。

理论依据:“建规”第5.1.13条第5款规定,“当地下商店总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应选择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火分隔:

1)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该室外开敞空间的设置应能防止相邻区域的火灾蔓延和便于安全疏散;

2)防火隔间。该防火隔间的墙体为实体防火墙,在隔间的相邻区域分别设置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3)避难走道。该避难走道除应符合现行国家《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098的有关规定外,其两侧的墙应为实体防火墙,且在局部连通处的墙上应分别设置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问:“建规”5.3.15、“高规”4.1.5等多条均提到“人员密集场所”。但在两本防火规范的术语中并无相应解释。请问:“人员密集场所”如何定义?

答: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等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金融和证券交易所等商业场所,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游艺厅、网吧、洗浴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场所,汽车、车站候车室、港口码头侯船室、机场候机厅、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及员工集体宿舍。

理论依据:根据2007.12.20公安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人员密集场所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通告》中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问:“建规”5.4.2条第9点,“应设置与锅炉、油浸变压器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是否意味着在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用房内允许使用卤代烷自动灭火系统?

答:不可以用。环保问题。尽管该条文未像“高规”那样明确地提出不可以使用卤代烷灭火系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开禁卤代烷灭火系统。理由:卤代烷属于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杀手,我国参加了国际环保组织,理应遵守《蒙特利尔》公约。

问:“建规”5.4.6-

1、“高规”6.1.3A多要求商住楼中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请问:可否分别按商场、住宅考虑各自的疏散要求? 答:可以根据防火规范对商场和对住宅的防火安全疏散要求分别考虑各自的安全疏散,但其建筑中的逃生设置(例如:报警喷淋等)仍应按公建配置。

问:“建规”5.4.2条第9点,“应设置与锅炉油浸变压器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其中所说的“灭火设施”是否可以理解为在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房内允许使用移动式的(如,手推干粉车、手提灭火器等)手动灭火系统? 答:我认为:手动的或移动的灭火设备与燃油、燃气锅炉、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用房的火灾特点不相适应。问:“高规”7.4.6条、“建规”8.4.3条均规定消防电梯间前室内应设置消火栓。请问:设计时,消防电梯间前室内的消火栓是否计入建筑物整体总数之中呢? 答:不计入。

理论依据:消防电梯间内的消火栓主要是为消防部队开辟通道和掩护一号射手向起火点发动进攻而专门准备的,与楼层其它部位的消火栓实用功能不一致,所以,正如建规8.4.3条的解释所言:“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与室内其它的消火栓一样,无特殊要求,但不计入消火栓总数内。” 24.问:“建规”8.5.7“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无法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展览厅、体育馆观众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面积大于5000m^2切无法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丙类厂房,宜设置固定消防炮等灭火系统。”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水炮灭火特性供我们设计时参考? 答:本条所致的固定消防水炮,和消防部队使用的消防水炮不同。其灭火程序完全自动化,即:

巡检监控→发现火焰→自动报警→火焰定位→系统确认→炮口追踪→定位射水(精确度0.5m)→扑灭火灾→解除警讯→恢复巡检。(参见黑龙江省体育馆现场录像)

问:有人对“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的提法不敢苟同,您的观点如何? 答:我也不敢苟同。实体高层建筑火灾模拟试验证明:这种结构的防烟楼梯间内的气流组织特性是:只对单人逃生有利,而对人流逃生不利(根本原因在于逃生的人流造成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同时打开,破坏了气流组织的挡烟功能。

问:一座靠山的高层住宅,当靠山坡的一侧可以直接水平进入到第9层,该楼是否可以按多层建筑考虑? 答:按坡地民用建筑防火规范。

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可不可以放在坡地建筑中? 答:可以。

问:2.0.7条所说的综合楼与2.0.8所说的商住楼有什么区别? 答:商住楼是综合楼的表现形式之一。商住要求宽松一些。综合楼:是指“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商住楼:是指“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

问:“高规”第2.0.1条,裙房的定义为“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附属建筑”。请问:商住楼底部的商店部分与上部住宅“相连”可否将底部商店部分统一视为裙房、并按裙房要求设计? 答:不可以。指独立高层建筑。

问:酒店式公寓或公寓式酒店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 答:是公共建筑。

问:单元式住宅中,楼梯的耐候极限是否按防火墙设计? 答:不是。

问:在计算防火分区的面积时,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防烟楼梯间以及封闭楼梯间的建筑面积是否可以不计入? 答:要计入。

问:高层建筑内的隔墙应砌至梁板底部,且不宜留有缝隙。有必要吗? 答:太有必要了!有火灾教训。

一幢18层普通住宅,每层3个单元,每层建筑面积小于1000m2,地下一层设停车库。依据新规范6.1.1.2条规定设计,每单元均设一座疏散楼梯,单元之间为防火墙。消防专用梯的设置问题上,规范6.3.2条规定: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m2时,应设一台。本工程每层面积小于1000 m2,是否可以仅在一个单元内设置一台消防电梯? 答:不可以。

问:6.1.1.2条所提到的“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为大于1.2m”是指哪个部位的隔墙? 答:户内用房之间隔墙不受限制。户间墙按此限制。

问:十八层及十八层一下的单元式的复式(即一跃二)住宅楼套内上、下层之间的窗槛墙是否执行“高规”6.1.1.2条中规定的窗槛墙高度大于1.2m的规定? 答:可以不执行。

问:新修订的6.1.1.2条规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户门应为甲级防火门;而6.2.3.1条则规定十一层及十一层一下的单元式住宅,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既然都是允许只设一部疏散楼梯,门的耐火登记为何要求不同?甲级门肯定比乙级门安全,但是十一层高的住宅楼,户门用乙级门,耐火极限够吗?

答: 防火要求不同,十八层危险性大。

问:一座50m的塔式写字楼采用了剪刀楼梯间,设了一个前室。因为楼梯间靠外墙,将其设计为自然排烟,请问:我做得对吗? 答:错!6.1.2.3剪刀楼梯分别设前室,正压双送,前室分设。住宅可少一个前室,但加压送风分设。问:可不可以将一幢单元式住宅看成是若干个塔式住宅,按塔式住宅的防火要求进行设计? 答:可以。问:6.1.3条规定:“高层居住建筑的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当确有困难时,部分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请问,这些户门是否需要安装自动闭门器? 答:安装。6.1.3条文说明。

问:“高规”6.2.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楼梯外,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位置不应改变,首层应有直通室外的出口”。请问:大托盘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可否将住宅的疏散出口设在商场屋面,后再从屋面另设安全疏散楼梯直达地面?

答:原则上不可以。但是,在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将大托盘广场式屋面视为敞开式避难层作为居民的中转平台,继而通过专用疏散楼梯转移到首层室外地面,但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1)大托盘屋顶空地净面积必须满足“高规”6.1.13.3的要求,即:“避难层净面积应能满足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2)商场屋面上的每座住宅楼均应有一部由屋面直通地面的专用疏散楼梯,并应就近布置直通室外地面的安全疏散口,若确有困难,专用疏散梯的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整个托盘从屋面直通地面的疏散梯总数不得少于两部,且应按不同方位分散布置,两个向地面逃生的疏散楼梯入口的最近距离不应小于5m;

3)专用疏散楼梯间入口应面向屋面平台,且据商场屋面外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0m;

4)如设置敞开式外挂疏散楼梯,紧靠楼梯两侧的门窗、洞口,与楼梯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当确有困难时,可在2m范围内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

5)屋顶除建筑排气管道外,不应开设任何天窗洞口; 6)屋顶结构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5h。

理论依据:所谓“原则上不可以”是因为“高规”6.2.6条明确规定:“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楼梯外,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位置不应改变。首层有直通室外的出口”。

问:“高规”6.1.9条所说的“首层疏散外门”,可否以普通木门代替防火门? 答:不允许。问:何谓“净宽”?

答:即表面与表面之间的实际宽度。例如:6.1.11.1“厅内的疏散走道的净宽”是指走道两侧墙的粉刷层外表面之间的净距离。它与“净高”的概念是互相呼应的。例如:《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对“室内净高”的术语解释为: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地面或吊顶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问:两个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的门应向哪个方向开启?

答:双向防火弹簧门。大陆、台湾、日本处理办法各有特色不妨参照。我国国际消防展览会已见有此产品。问:能否介绍一下有关避难层的现状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6.1.13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13.1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6.1.13.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问:《住宅建筑规范》9.8.3条规定:“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如果是一幢从第十一层跃向第十二层复式住宅楼,是不是可以不设消防电梯? 答:要设消防电梯。

问:根据“高规”第6.2.5.1条要求:“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这在一些工程中,特别是住宅楼中的管道井,很难做到。答:用丙级门可以,住宅可以按住规。

问:7.3.6条:“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本规范7.2.2条规定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经计算确定,„”而本条的条文说明中却说:“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保证供应建筑物需要的灭火用水量。其中包括室外、室内两部分,„”请问:在这条文和条文说明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应如何执行? 答:按7.3.6执行,修正条文说明。

1)将2005高规P166倒数第15行中“灭火”改为“室外消防” 2)将高规P169倒数第9行消防泵合用报警阀“后”改为“前”

问:7.6.2条“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一类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m^2的卫生间,不设集中空调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这就是说: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一类高层,设集中空调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反言之,不设集中空调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就必须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不对?难道不设集中空调的户内用房比设集中空调的户内用房火灾危险性还要大吗? 答:您对这条的反推理解是片面的。

理由:应注意到本条中所提及的“普通住宅”一词,实际上说的就是“不设集中空调的住宅”。换言之,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不设集中空调的住宅,不仅户内用房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户外公共场所如走道、楼梯间等部位也可以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问:能不能明确地告诉我,7.6.2条中所说的“普通住宅”中的“前室”,要不要求设自喷? 答:明确的说:7.6.2条中所说的“普通住宅”中的“前室”可以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理论依据:7.6.2条所指的“普通住宅”是整栋住宅建筑的概念,而并非指的是住宅中的某部分。问:超过50m的商住楼,住宅部分楼梯间有可开启的外窗,是否还应按一类高层设正压送风系统? 答:是的,仍应按一类高层设正压送风系统。

理论依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住楼属于公共建筑,这在表3.0.1“建筑分类”的公共建筑栏里已明确标出。而不是“高规”第1.0.3.1条所指的单纯的居住建筑(包括设有商业网点的住宅)。根据表3.0.1中所列,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商住楼属一类建筑,而 “高规”第6.2.1条明确规定,一类建筑应设防烟楼梯间。再看8.2.1条:“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言外之意: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是不允许做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的。所以,超过50m的商住楼,尽管住宅部分楼梯间有可开启的外窗,仍然应按一类高层设正压送风。

问: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前室为开敞式,仅在楼梯间里设机械送风,是否可行?

答:“高规”8.2.1条规定,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必须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所以,即使前室是敞开式,也必须设机械加压送风。

问:对于机械送风加压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可以只给楼梯间送风加压,前室不设送风加压系统? 答:对于防烟楼梯间而言,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均以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为宜。理论依据:

1.“高规”8.3.6条规定“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公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2.“高规” 8.3.2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

3.“高规”8.3.1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只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垂直疏散通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和封闭式避难层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措施。”

4.火灾发生后,逃生者首先推开的是前室的门进入前室(而不是先推开楼梯间的门),由前室已经具备的25-30Pa的压力将追随逃生者的烟气拒之门外——造成人流与烟流相反的安全走势,然后再推开掩闭着的楼梯间的门,进入已具40-50Pa压力的安全区域;反之,当逃生者推开前室门,由于楼梯间的门呈掩闭状态,前室没有压力,追随而来的烟气必将趁虚而入,由于流体突扩作用,烟气迅速布满前室上部空间,即使逃生者跑至楼梯间的压力泄

入前室,也难再将烟气逼出。这一现象,我们在开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高层建筑楼梯间正压送风机械排烟技术研究》试验过程中表现地非常明显。所以,尽管条文说明的表17中列举了多种垂直疏散通道防烟部位的设置,也介绍了目前国内三种通常做法,我们仍然认为前室应具有自己独立的压力,而不宜依靠楼梯间泄露出的非定值压力来向前室加压,因为这样做确实难于保障前室的而定压力。以下是通报“建规”的一些修改内容

通报1:09.4.8“建规”修订稿将该条调整为:4 每个房间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当房间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一个疏散门。

通报2: 90.4.8“建规”修订稿增加了7.2.7A,即: 7.2.7A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高度大于32m的建筑,其外墙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然材料; 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32m的建筑,其外墙保温材料可采用难燃材料;

3.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建筑,其外墙保温材料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确有困难时,其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2级。外墙保温系统的燃烧性能登记不应低于B1级,采用可燃保温材料时,应在外保温墙体上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构造措施。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1997的规定;

4.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m的建筑,其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不限;

篇8: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关键词: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教学改革

0 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紧密相关。建筑结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规范是工程设计的依据, 作为未来的结构工程师, 是必须要掌握和应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现行规范进行讲解, 并引导学生去学习规范、应用规范, 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1《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1.1 内容多, 课时少

《建筑结构》包含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部分的内容, 内容繁多而课时量较少,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所侧重, 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该着重详细讲。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公式多, 系统性差

建筑结构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理想的弹性材料。钢筋混凝土、砌体都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组合体, 它们的应力状态会随着荷载的变化而变化, 这与研究弹性体的建筑力学有着根本的区别[1], 因此建筑力学中的计算公式是不能直接应用到建筑结构中的, 建筑结构中的计算公式多是根据试验结果和工程经验确定的, 属于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对不同的构件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应的适用条件, 公式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差,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1.3 构造要求多

构造规定是科学试验和工程经验的总结[2], 结构设计必须通过一定的构造规定加以规范和完善, 因此要充分重视对构造知识的学习, 但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构造的具体规定, 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1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远不及石材和砖的耐久性。主要影响因素是碱骨料反应 (空气中的潮湿因素导致, 主要表现在桥梁上) 和碳化,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体现在水胶比比原来的水灰比平均降低了0.5;氯离子含量降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变大了。02版规范[4]是从纵向受力钢筋外皮算到混凝土表面, 10版规范[3]是从最外层钢筋 (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钢筋网片等) 算起。保护层实际厚度比原规范时厚度普遍增大:板、墙类构件增加约6~10mm, 梁、柱类构件增加8~14mm。

2.2 提出受力钢筋可采用并筋 (钢筋束) 的布置方式

为解决粗钢筋及配筋密集引起设计、施工的困难, 提出了受力钢筋可采用并筋 (钢筋束) 的布置方式。相同直径的二并筋等效直径可取为1.41倍单根钢筋直径;三并筋等效直径可取为1.73倍单根钢筋直径。二并筋可按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布置;三并筋宜按品字形布置, 并均按并筋的重心作为等效钢筋的重心。

2.3 偏心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考虑

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所产生的二阶效应 (P-δ效应) 是偏压杆件中由轴向压力在产生挠曲变形的杆件内引起的曲率和弯矩增量.如在反弯点不在杆件高度范围内 (即沿杆件长度均为同号弯矩) 的较细长且轴压比偏大的偏压杆件中, 经P-δ效应增大后的杆件中部弯矩有可能超过柱端控制截面的弯矩。此时就必须在截面设计中考虑P-δ效应的附加影响。

10版规范[3]中给出考虑P-δ效应的方法, 即Cm-ηns法。该方法借用了02版规范[4]偏心距增大系数η的形式, 并作了调整, 将02版规范[4]η公式中反映极限曲率的“1/1400”改为“1 /1300”, 取消了02版规范[4]η公式中在细长度偏大情况下减小构件挠曲变形的系数ζ2。

2.4 提出统一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02版规范[3]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公式分集中荷载独立梁和一般受弯构件两种情况, 较国外多数国家的规范繁琐, 且两个公式在临近集中荷载为主的情况附近计算值不协调, 且有较大差异。10版规范[3]对混凝土项系数不变, 仅对一般受弯构件公式的箍筋项系数进行了调整, 由1.25改为1.0, 利用此修订公式进行设计时, 箍筋用钢量比02版规范[4]计算值可能增加约25%, 且可靠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结构》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应该紧密结合现行规范进行讲解, 结合工程实践开展教学工作, 具体如下:

3.1 模型、多媒体教学

学生刚开始接触《建筑结构》很多内容想象不出来,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在讲授梁、板、柱钢筋骨架的时候, 结合建筑结构模型讲解, 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各种钢筋的作用和应该满足的构造要求。对于构件的破坏实验现象很难讲解, 结合实验录像教学, 让学生们通过录像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破坏规律。

3.2 采用类比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公式繁多, 但公式之间有相通之处。如双筋矩形截面梁, 第二类T形截面梁, 大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过程类似, 在讲解的时候要将这三类构件联系起来,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3 采用现场教学法

《建筑结构》中有很多的构造要求, 学生不容易掌握, 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让学生了解受力钢筋、构造钢筋的位置以及具体的构造要求怎么做。将抽象的事物、概念具体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

4 结论

本文基于2010版规范, 初步探讨了《建筑结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希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以后适应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明等.《建筑结构》[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2]尹维新.《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上一篇:失去的世界作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做法